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翻譯研究概論(簡體書)
滿額折

翻譯研究概論(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6.9 元
定價
:NT$ 521 元
優惠價
87453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翻譯研究概論》探討了翻譯的本質論、譯者的身份論、文學翻譯論、文學翻譯變異論、翻譯標準論、翻譯方法論、文體翻譯論、翻譯語料庫、翻譯技術和翻譯人才培養等問題,內容涵蓋面廣,涉及哲學、文體學、語言學、比較文學、文化研究、女性主義等理論視角。《翻譯研究概論》立足中國的翻譯現狀,融會中西古今,建設中國自己的翻譯理論話語體系。首先從哲學解釋學、接受理論和美學思想的視角探討了譯者的創造價值,翻譯的顛覆與重建和翻譯審美主體的作用。譯者的文化身份具有全球性和民族性,譯者文化身份的定位就是要協調其兩個特性。譯者不同的翻譯觀導致了譯者不同的地位,語文學翻譯觀由于過分強調翻譯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譯者的地位飄忽不定,只有在建構主義翻譯觀下,作者、譯者、原文文本和譯文文本才處于各自恰如其分的地位。

名人/編輯推薦

《翻譯研究概論》針對目前書市上翻譯理論研究和翻譯教科書兩類書籍有余,而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研究緊密結合的書籍相對較少的傾向,經過較長時間的醞釀和商討,確定了理論探討與實例分析密切配合的研究思路,努力避免理論與實踐“兩張皮”或“空對空”式的研究套路,突出綜合性與新穎性,以問題研究為導向,突出全面性和例證性,既有理論探討,又有理論反思,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翻譯研究與翻譯教學研究相結合。

目次

緒論:翻譯研究的傳統思路和現狀
0.1.1 翻譯研究的必要性
0.1.2 翻譯研究的傳統思路
0.1.3 翻譯研究的現狀
0.1.4 對翻譯研究現狀的反思
第一章 翻譯本質論
第一節 哲學解釋學觀照下的翻譯思想研究
1.1.0 引言
1.1.1 理解的歷史性沖擊了“作者本意”、“文本中心”的觀點
1.1.2 視界融合沖擊了作者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
1.1.3 效果歷史沖擊了追求“終極譯本”的幻想
1.1.4 反思
第二節 接受美學觀照下的翻譯思想研究
1.2.0 引言
1.2.1 接受美學對傳統譯論的顛覆與重建
1.2.2 接受美學對翻譯研究的貢獻
第三節 美學思想與翻譯理論的構建
1.3.0 引言
1.3.1 美學和翻譯的歷史淵源
1.3.2 什么是翻譯美學
1.3.3 翻譯客體的審美構成
1.3.4 譯者是翻譯美學價值創造的主體
1.3.5 翻譯美學的發展方向
1.3.6 結語
第二章 譯者的身份和地位論
第一節 譯者文化身份的全球性與民族性
2.1.0 引言
2.1.1 譯者文化身份的特點
2.1.2 文化的全球化與譯者身份的全球性
2.1.3 主體文化的依托性與譯者文化身份的民族性
2.1.4 譯者兩重文化身份的矛盾與協調
2.1.5 結語
第二節 譯者在不同翻譯觀中的地位
2.2.0 引言
2.2.1 語文學翻譯觀中譯者的地位
2.2.2 結構主義翻譯觀中譯者的地位
2.2.3 解構主義翻譯觀中譯者的地位
2.2.4 建構主義翻譯觀中譯者的地位
2.2.5 結語
第三節 翻譯的操縱性與譯者的主體性
2.3.0 引言
2.3.1 意識形態對翻譯主體的操縱
2.3.2 詩學對翻譯主體的操縱
2.3.3 譯者在翻譯操縱中的主體性
2.3.4 結語
第四節 女性主義譯論視閾下的譯者地位
2.4.0 概述
2.4.1 傳統譯論中的性別隱喻對女性和譯者的雙重歧視
2.4.2 女性主義譯論下女性和譯者地位的雙重彰顯
2.4.3 “雙性同體”對男性和女性、作者和譯者關系的協調
2.4.4 結語
第三章 文學翻譯論
第一節 解構語境和再現文學神韻
3.1.0 引言
3.1.1 文學文本及文學翻譯
3.1.2 語境的界定及分類
3.1.3 翻譯對語境的解構
3.1.4 語境影響文學翻譯的實例分析
3.1.5 結語
第二節 文學翻譯與翻譯文學的文化誤讀
3.2.0 引言
3.2.1 翻譯文學的文化誤讀的必然性
3.2.2 翻譯文學文化誤讀的可能性
3.2.3 文化誤讀的積極作用
3.2.4 結語
第三節 文學翻譯與創造性叛逆
3.3.0 引言
3.3.1 文學翻譯的定義
3.3.2 文學翻譯中創造性叛逆的必然性
3.3.3 結語
第四節 詩歌翻譯敘事視點的藝術形式和功能
3.4.0 引言
3.4.1 單一敘事視點
3.4.2 內外鑲嵌式敘事視點
3.4.3 聯合式敘事視點
3.4.4 交錯式敘事視點
3.4.5 疊加式敘事視點
3.4.6 結語
第五節 詩歌翻譯單位意象的前景化
3.5.0 引言
3.5.1 意象作為詩歌翻譯單位的理論意蘊
3.5.2 詩歌意象的類型劃分與翻譯單位的前景化
3.5.3 詩歌意象的組合及其翻譯方法
3.5.4 結語
第六節 漢詩意象的意圖性與譯詩意象的意圖性
3.6.0 引言
3.6.1 目的論的基本觀點和基本層次
3.6.2 中英詩歌意象的內涵
3.6.3 原詩意象的意圖性與譯詩意象的意圖性
3.6.4 意象的翻譯與譯者的整合能力
3.6.5 結語
第七節 漢詩英譯中意象的時間前景化
3.7.0 引言
3.7.1 意象組合中時間意象的類型和特征
3.7.2 意象靜謐美中的時間前景化
3.7.3 意象和諧美中的時間前景化
3.7.4 意象含蓄美中的時間前景化
3.7.5 結語
第八節 漢詩英譯中的空間“象思維”
3.8.0 引言
3.8.1 空間“象思維”與譯詩中意象的分散化
3.8.2 空間“象思維”與譯詩中意象的平面化
3.8.3 空間“象思維”與意象的立體化
3.8.4 空間“象思維”與譯詩中字象的句法化
3.8.5 結語
第四章 文學翻譯變異論
第一節 文學翻譯變異中的話語權力
4.1.0 引言
4.1.1 話語權力的歷史性、排斥性和顛覆性
4.1.2 話語權力的抑制性
4.1.3 結語
第二節 文學翻譯變異中的“間性”關系
4.2.0 引言
4.2.1 翻譯變異主體間性之間的對話和沖突
4.2.2 文化間性的文化翻譯變異理念
4.2.3 文本間性的翻譯變異觀
4.2.4 結語
第三節 文學翻譯變異論的女性主義譯論視角
43.0 引言
4.3.1 傳統的翻譯性別隱喻和權力話語
4.3.2 女性主義對翻譯中父權話語的顛覆
4.3.3 女性主義顛覆式翻譯與翻譯變異之間的對話關系
4.3.4 結語
第四節 文學翻譯變異與翻譯的現代性
4.4.0 引言
4.4.1 創造性叛逆之譯
4.4.2 變通之譯
4.4.3 笑話小說翻譯的現代性
4.4.4 結語
第五節 文學翻譯變異的另一面
4.5.0 引言
4.5.1 理論依據方面的偏頗性
4.5.2 翻譯標準的淡化和譯者責任的弱化
4.5.3 譯文的過度偏離性
4.5.4 結語
……
第五章 翻譯標準論與過程論及文體翻譯方法論
第六章 翻譯語料庫和IT技術與翻譯教學
第七章 新型翻譯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要完成整個翻譯過程,譯者除了充當原文第一讀者的角色,還要扮演好譯文作者這一角色。“翻譯既然是一種創作,那么譯者就有他的‘意向讀者’或‘潛在讀者’,譯者為了充分實現其翻譯價值,使譯作在本土文化語境中得到認同或發揮特定的作用,他在原文選擇和翻譯過程中,就必須關注其潛在讀者的‘期待視野’,從而決定其相應的翻譯策略。”(查明建田雨2003:23)由此可見,譯者地位的確立不僅僅體現在其作為原文讀者時運用其特有的“期待視野”去選擇和解讀原文的過程,還體現在其作為譯文作者時對譯文讀者的特有的“期待視野”進行預先考慮的過程。有時候,為了滿足譯文讀者的“期待視野”,“譯者往往用自己文化的詩學重鑄原文,結果迎合了讀者,并且保證了譯文的可讀性。”(Lefevere 1992:26)總之,一個優秀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每時每刻都有譯本的潛在讀者在其心中,讀者的“期待視野”是其在翻譯的時候不可忽視的因素。而對“潛在讀者”的考慮,是譯者能動性的一個顯著表現,是接受美學下的譯者區別于傳統譯論下譯者的一個重要方面。
“期待視野”不僅是指作為原文讀者的譯者的期待視野,還是指譯文讀者的期待視野,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譯文讀者的地位已由先前研究中的隱身進而轉向接受美學思想下地位的逐漸確立。
傳統譯論下的二元對立很少關注到譯文讀者的存在,這顯然無法完整解釋整個翻譯過程。事實上,譯語讀者正是文學翻譯傳播的目的地之一,也是文學翻譯最初產生的動因之一。他們是完整的文學翻譯傳播過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直接服務對象。所以,譯者和譯語讀者在文學翻譯傳播活動中處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首先,在接受美學看來,文學作品的意義與價值并非永恒不變的,而是在讀者的閱讀中才逐步得以實現的。因此文學作品的意義和價值系統是一個無窮延伸的可變曲線,一個由作者與讀者共同參與的主客體交互作用的動態實現過程。在這一系統中,姚斯突出了歷來被忽視的讀者參與價值創造的作用,認為文學作品的意義與價值只有在讀者的創造性閱讀中才獲得現實的存在與生命。對翻譯文學而言,它的意義與價值本身,不只是譯者所賦予的,也不是作品本身所囊括的,還包括讀者閱讀所增補和豐富的。
其次,姚斯的接受美學在把文學看作一件半成品的同時,還假設了“潛在讀者”的存在,因而,譯者在翻譯完一部文學作品后,該作品被期待的社會效果能否達到,在很大程度上要以譯文讀者對翻譯文學的反饋是否積極為判斷標準。無論如何,若是從讀者的角度而不是從譯文文本本身來看翻譯,那便意味著這樣一個事實:翻譯成敗的論定以及翻譯策略的選擇終究是要考慮到譯文是否能為讀者所理解接受。從這個角度上來講,譯語讀者的位置似乎更加重要。
1.2.1.2 對“文本中心論”的顛覆和重建
對文本意義的生成,較為常見的兩種觀點是作者決定論和文本中心論。前者認為作品的意義就是作者的意圖,而后者則試圖從作品自身的語言結構探求文學意義的構成。無論是作者中心論還是文本中心論,都把苦苦追尋作品意義的橫定性作為最終目標。持有這種思想的人在翻譯實踐中就是妄圖僅僅通過對原作的準確理解和表達來達到對原作者和原作的“忠實”。事實上,作品中心論和作者中心論在追求“忠實”的過程中分別走向了文學意義只能由作者或作品來決定的兩個極端。
當文學意義的作者決定論和作品決定論越來越暴露出時代的局限性,接受美學思想在翻譯研究中的應用對二者形成了強烈的沖擊。接受美學認為,作品一旦脫離作家之手,便成了豐富的、立體的、多維的藝術生命體,而它具有的生命氣息正是讀者通過閱讀給予的。由此可以看出,接受美學的可貴之處不在于顛覆了極端的“文本中心論”,而在于在重視讀者的同時,也沒有放棄對作品的關注。對讀者因素和作品因素的同時重視為文本意義的重建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和一個有效的參考標準。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濫觴于西方文論界的接受美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文藝美學流派,它的基本主張是反對“文學文本具有決定性”的說法,文學作品的價值也正在于其意義的多變性和未定性,大凡優秀與偉大的作品都不是一覽無余、一目了然的,而是含而不露、意味深長的,多具言外之義、象外之旨、弦外之音和景外之情。中國古典文論就非常講究這一點,認為詩貴含蓄、文貴遠,也就是說作品要具有豐富的象征性和多向暗示性。所以,作為讀者的譯者在對這些“豐富的象征性”和“多向暗示性”進行具體化的過程中決不會被動地接受原文信息,而是不可避免地依仗于自身的“期待視野”在閱讀的過程中對原文進行內化,然后將業已內化了的原文再外化為譯文。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53
絕版無法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