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不肯離去的海豚》收錄了作者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這十年間的作品,正如薛憶溈本人所稱,「它們中大部分的篇幅都不足以被稱之為『短篇』」,因此我們姑且稱這本小說集為微型小說集。本書風格亦包羅萬象,體現了作者對各類文學風格的探索和嘗試。本書記錄了一段段別有韻味的人生片段,在這裡,我們甚至能夠找到《遺棄》的主人公成長過程中的艱難蛻變。少年也好,成人也罷,在人生中都會遭遇的各種苦楚和迷茫,這種苦楚和迷茫在薛憶溈的筆下猶顯尖銳和痛苦。正如方家所評,薛憶溈的小說遊走於人生與文學的邊緣,是中國文學迷人的異類。
名人/編輯推薦
薛憶溈所著的《不肯離去的海豚》不僅本身有趣,或許還可以從中找到作者寫作《遺棄》的一些答案。我這里主要是指這部他的微作品集中涉及少年意識蘇醒的部分,特別是前面的一些篇章……而現在我們從薛憶溈的這些作品中,的確看到了這樣一顆敏感和穎悟的少年的心靈及其成長,其人在作品中經常是用×來標識。我們或可以發現或者區分其少年意識與敏感的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自然的和家庭的;第二個層面是社會和政治的;第三個層面是本體和永恒的。
序
“世紀末少年”的意識蘇醒
——讀《不肯離去的海豚》
何懷宏
閱讀薛憶溈《不肯離去的海豚》,不僅本身有趣,或許還可以從中找到作者寫作《遺棄》的一些答案。我這里主要是指這部他的微作品集中涉及少年意識蘇醒的部分,特別是前面的一些篇章。對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最富于哲理的一部文學作品。為什么竟然是由一個年輕人寫成的問題,自然可以在《遺棄》本身中就得到一些解答,作者在其中提到了許多西方哲學家的觀念,看得出他閱讀了大量的哲學著述,包括文學形式的哲學作品。這些閱讀是一種必要的思想訓練,但一定還要有一顆在直接生活中富于敏感和表達力的心,才足以解釋這樣一部作品的問世。
而現在我們從薛憶溈的這些作品中,的確看到了這樣一顆敏感和穎悟的少年的心靈及其成長,其人在作品中經常是用x來標識。我們或可以發現或者區分其少年意識與敏感的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自然的和家庭的;第二個層面是社會和政治的;第三個層面是本體和永恒的。
自然和家庭的層面是最直接和感性的層面。在《搬家》一篇中,少年X謹小慎微的外公外婆由于是一場政治運動的受害者,在他出生的那一年,雙雙被開除了公職,被遣送回了自己的老家。現在他們的家又要從鄉下搬回到城里去了,大人都感到高興,孩子卻難舍他從小熟稔的風景,他自己跑到河邊去躺了整整一個下午,要大人在離開時按汽車喇叭叫他。但他后來突然發現村里變得很安靜。一下就恐懼想到他們是不是沒叫他就先走了。他沖動地爬起來朝村里跑去。這也許是他第一次產生可能被“遺棄”的感覺。他向大人們表達保留一個鄉村的家的愿望沒有被理會。而他畢竟又還是個孩子,對鄉村自然的、但也是未經比較的留戀,畢竟超不過對被人“遺棄”的恐懼。他還是比需要那“物”更需要那“人”。而“物”的世界其實也還是“人”的世界。有的是更多地與自我關聯的世界。有的則是更多地和他人關聯的世界。而兒童對“親人”則更有一種依賴,就像在《推心置腹的交談》一篇中,當父親試圖小心地和兒子談他想再娶時。兒子直截了當地反問:“你為什么不可以跟我結婚呢?”《遺棄》中的主人公自愿脫離了公職,但也還是要和親人生活在一起,而且屢次面對這樣的質疑:你不還是要靠父母養活?這的確是他的一個軟肋。
第二個層面是社會和政治的。孩子們有時也許能被家庭保護得較久。很晚才接觸到這一層面:但有時也可能很早就被社會政治強加。在《死去的與活著的》一篇中,9歲的x在自己生日的那一天,母親因為高音喇叭里突然播出了緊急會議的通知而不能陪他一起過生日,那是“文革”中的一九七一年,正是典型的“政治運動的年代”——即一個人不太可能正常的、有預期的安排她自己的活動的年代。于是x只好在家讀他偶然找到的藏在舊衣服底下的舊書,他讀到了一個皇帝藉人為渲染的戰爭、刺客、欺騙、懲罰等手段除掉了自己政敵的故事,就在那一天,他感覺自己“失去了自己的天真”。而母親參加的那次緊急會議上的確傳達了一份戰爭動員令。但那場“迫在眉睫的戰爭”其實并沒有爆發。這里的省悟需要直接經驗,而僅僅靠直接經驗又是不夠的,或者說是相當遲緩的。是閱讀給孩子提供了他人的經驗,使他們超出了個人親切而又狹小的直接經驗天地,進入了一個遠為廣大的天地,他們于是開始變得能夠與現實生活比較和印證。
無論如何。一個敏感的孩子總有感覺到他必須自己去獨立地尋求意義和答案的時候。在“突然顯現出來的世界”中,一個少年看了自己去世的母親最后買給他的童話,里面說到一個皇帝殺掉了一個公主。他問夢中的母親這是為什么,母親回答說是“因為她不夠漂亮”。而皇帝的兒子又殺掉了他的父皇,母親告訴他說這是“因為他太殘暴”。孩子想,不夠漂亮的公主被殺掉了。可是。皇帝并沒有得到更漂亮的公主;殘暴的皇帝又被殺掉了,可是,新皇帝比老皇帝更殘暴。那么,這些殺害到底有什么意義呢?這是一直困惑著他的問題。多少年來,他總是通過母親來打量這個世界。或者對他來說,根本就沒有“這個世界”,而只有他的母親。他的母親告訴他關于所有問題的答案。但這個少年現在激動地意識到。在他自己和這個世界之間已經沒有他的母親了。現在,他要開始自己打量這個“突然顯現出來的世界”。要自己去尋找所有問題的答案。
然而,在社會政治之外或之上,其最根本或者說永恒的意識和問題,還是涉及到整個生命和死亡的。在人們脫離童稚、進入有明確自我意識的各個年齡段中,少年這一年齡段一般來說離真實的死亡最遠。但它在意識上又離死亡最近。或許這是因為它是第一次接觸、思考和追問死亡。而尚未受到世俗觀念和日常生活壓力的轉移、壓迫和污染;于是生死問題就可能帶著它全部的緊迫和恐懼突然降臨到一個敏感的孩子的心靈。這類凸顯生命問題的死亡有些是和社會政治相關的。比如書中幾次談到的一九六八年的童年在河流與河灘看到的尸體。它使我們聯想到文革武斗;還有一些死亡則是和自然、包括偶然相關的。在“逃學”中的兩個少年x和“大眼睛”都說自己不想死。但在“游泳”中,“大眼睛”卻還是早夭了。在開頭的一個場景,“大眼睛”還在,他和三個一起逃學的同伴說他不去游泳了,因為他如果考得好,他爸爸會帶他去游;而在第二個場景中,“大眼睛”已經不在。幾個孩子議論起他的出事。X的目光中突然充滿了疑惑和焦慮。他的同伴們問他為什么。他低聲說,“我在想,那天幸虧他沒有跟我們一起去。”同伴們迷惑不解。x接著說,“如果他去了,我們可能就都出事了。”他的意思也許是說,比他大膽的“大眼睛”如果去了,就可能成功地鼓動不諳水性的他往深處游,那一切都會不一樣了。他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性與偶然性。
還有在“驛站”中,作者寫到了一群人在鄉間等候長途汽車時,聽到了鄉間以放銃紀念死者的聲音,不過,除了一個少年,“其他人很快就對那憂郁的風俗失去了興趣。他們繼續他們隨意的交談和不安的等待。只有那個少年還在細心地跟蹤著那不斷重復的噩耗。他不知道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樣子。他不知道他死了以后還會不會有人在這里等待從城里開來的長途汽車。”而對死后的關注與執著,其實也就是對永恒的關注和執著。一個關注永恒的人,不可能不是哲學的,甚至也不可能不是宗教的。
在年輕人寫年輕人的意義上,它們是屬于青春的作品,可是,這是怎樣的青春之作啊。它沒有二十世紀初“少年中國”氛圍中的那種自愿結社的清新朦朧和充滿希望:也沒有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王蒙的小說《青春萬歲》中的那種個人消融于集體中的單純樂觀和昂揚激奮。它也不是我們現在常常看到的“憤怒青年”的對社會的激烈情緒和批判否定。它們是沉思的、反省的。獨自的、隱秘的,是“世紀末少年”的意識覺醒。
——讀《不肯離去的海豚》
何懷宏
閱讀薛憶溈《不肯離去的海豚》,不僅本身有趣,或許還可以從中找到作者寫作《遺棄》的一些答案。我這里主要是指這部他的微作品集中涉及少年意識蘇醒的部分,特別是前面的一些篇章。對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最富于哲理的一部文學作品。為什么竟然是由一個年輕人寫成的問題,自然可以在《遺棄》本身中就得到一些解答,作者在其中提到了許多西方哲學家的觀念,看得出他閱讀了大量的哲學著述,包括文學形式的哲學作品。這些閱讀是一種必要的思想訓練,但一定還要有一顆在直接生活中富于敏感和表達力的心,才足以解釋這樣一部作品的問世。
而現在我們從薛憶溈的這些作品中,的確看到了這樣一顆敏感和穎悟的少年的心靈及其成長,其人在作品中經常是用x來標識。我們或可以發現或者區分其少年意識與敏感的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自然的和家庭的;第二個層面是社會和政治的;第三個層面是本體和永恒的。
自然和家庭的層面是最直接和感性的層面。在《搬家》一篇中,少年X謹小慎微的外公外婆由于是一場政治運動的受害者,在他出生的那一年,雙雙被開除了公職,被遣送回了自己的老家。現在他們的家又要從鄉下搬回到城里去了,大人都感到高興,孩子卻難舍他從小熟稔的風景,他自己跑到河邊去躺了整整一個下午,要大人在離開時按汽車喇叭叫他。但他后來突然發現村里變得很安靜。一下就恐懼想到他們是不是沒叫他就先走了。他沖動地爬起來朝村里跑去。這也許是他第一次產生可能被“遺棄”的感覺。他向大人們表達保留一個鄉村的家的愿望沒有被理會。而他畢竟又還是個孩子,對鄉村自然的、但也是未經比較的留戀,畢竟超不過對被人“遺棄”的恐懼。他還是比需要那“物”更需要那“人”。而“物”的世界其實也還是“人”的世界。有的是更多地與自我關聯的世界。有的則是更多地和他人關聯的世界。而兒童對“親人”則更有一種依賴,就像在《推心置腹的交談》一篇中,當父親試圖小心地和兒子談他想再娶時。兒子直截了當地反問:“你為什么不可以跟我結婚呢?”《遺棄》中的主人公自愿脫離了公職,但也還是要和親人生活在一起,而且屢次面對這樣的質疑:你不還是要靠父母養活?這的確是他的一個軟肋。
第二個層面是社會和政治的。孩子們有時也許能被家庭保護得較久。很晚才接觸到這一層面:但有時也可能很早就被社會政治強加。在《死去的與活著的》一篇中,9歲的x在自己生日的那一天,母親因為高音喇叭里突然播出了緊急會議的通知而不能陪他一起過生日,那是“文革”中的一九七一年,正是典型的“政治運動的年代”——即一個人不太可能正常的、有預期的安排她自己的活動的年代。于是x只好在家讀他偶然找到的藏在舊衣服底下的舊書,他讀到了一個皇帝藉人為渲染的戰爭、刺客、欺騙、懲罰等手段除掉了自己政敵的故事,就在那一天,他感覺自己“失去了自己的天真”。而母親參加的那次緊急會議上的確傳達了一份戰爭動員令。但那場“迫在眉睫的戰爭”其實并沒有爆發。這里的省悟需要直接經驗,而僅僅靠直接經驗又是不夠的,或者說是相當遲緩的。是閱讀給孩子提供了他人的經驗,使他們超出了個人親切而又狹小的直接經驗天地,進入了一個遠為廣大的天地,他們于是開始變得能夠與現實生活比較和印證。
無論如何。一個敏感的孩子總有感覺到他必須自己去獨立地尋求意義和答案的時候。在“突然顯現出來的世界”中,一個少年看了自己去世的母親最后買給他的童話,里面說到一個皇帝殺掉了一個公主。他問夢中的母親這是為什么,母親回答說是“因為她不夠漂亮”。而皇帝的兒子又殺掉了他的父皇,母親告訴他說這是“因為他太殘暴”。孩子想,不夠漂亮的公主被殺掉了。可是。皇帝并沒有得到更漂亮的公主;殘暴的皇帝又被殺掉了,可是,新皇帝比老皇帝更殘暴。那么,這些殺害到底有什么意義呢?這是一直困惑著他的問題。多少年來,他總是通過母親來打量這個世界。或者對他來說,根本就沒有“這個世界”,而只有他的母親。他的母親告訴他關于所有問題的答案。但這個少年現在激動地意識到。在他自己和這個世界之間已經沒有他的母親了。現在,他要開始自己打量這個“突然顯現出來的世界”。要自己去尋找所有問題的答案。
然而,在社會政治之外或之上,其最根本或者說永恒的意識和問題,還是涉及到整個生命和死亡的。在人們脫離童稚、進入有明確自我意識的各個年齡段中,少年這一年齡段一般來說離真實的死亡最遠。但它在意識上又離死亡最近。或許這是因為它是第一次接觸、思考和追問死亡。而尚未受到世俗觀念和日常生活壓力的轉移、壓迫和污染;于是生死問題就可能帶著它全部的緊迫和恐懼突然降臨到一個敏感的孩子的心靈。這類凸顯生命問題的死亡有些是和社會政治相關的。比如書中幾次談到的一九六八年的童年在河流與河灘看到的尸體。它使我們聯想到文革武斗;還有一些死亡則是和自然、包括偶然相關的。在“逃學”中的兩個少年x和“大眼睛”都說自己不想死。但在“游泳”中,“大眼睛”卻還是早夭了。在開頭的一個場景,“大眼睛”還在,他和三個一起逃學的同伴說他不去游泳了,因為他如果考得好,他爸爸會帶他去游;而在第二個場景中,“大眼睛”已經不在。幾個孩子議論起他的出事。X的目光中突然充滿了疑惑和焦慮。他的同伴們問他為什么。他低聲說,“我在想,那天幸虧他沒有跟我們一起去。”同伴們迷惑不解。x接著說,“如果他去了,我們可能就都出事了。”他的意思也許是說,比他大膽的“大眼睛”如果去了,就可能成功地鼓動不諳水性的他往深處游,那一切都會不一樣了。他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性與偶然性。
還有在“驛站”中,作者寫到了一群人在鄉間等候長途汽車時,聽到了鄉間以放銃紀念死者的聲音,不過,除了一個少年,“其他人很快就對那憂郁的風俗失去了興趣。他們繼續他們隨意的交談和不安的等待。只有那個少年還在細心地跟蹤著那不斷重復的噩耗。他不知道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樣子。他不知道他死了以后還會不會有人在這里等待從城里開來的長途汽車。”而對死后的關注與執著,其實也就是對永恒的關注和執著。一個關注永恒的人,不可能不是哲學的,甚至也不可能不是宗教的。
在年輕人寫年輕人的意義上,它們是屬于青春的作品,可是,這是怎樣的青春之作啊。它沒有二十世紀初“少年中國”氛圍中的那種自愿結社的清新朦朧和充滿希望:也沒有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王蒙的小說《青春萬歲》中的那種個人消融于集體中的單純樂觀和昂揚激奮。它也不是我們現在常常看到的“憤怒青年”的對社會的激烈情緒和批判否定。它們是沉思的、反省的。獨自的、隱秘的,是“世紀末少年”的意識覺醒。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