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從嚴父別離寫至心肝阿母,張輝誠再言先師毓老
在其真摯性情的散文筆下,毓老的神氣風采全都活現了起來
一生傳奇的毓老,將生命與經典融合為一
是君子、文人,更是中文學界的大宗師!
他辦書院、興建滿族博物館暨滿學研究院,修繕永陵還得了一個世界遺產金牌!
毓老師原名愛新覺羅˙金城,為禮親王代善之裔孫,有學者認為《紅樓夢》的大觀園有禮親王府後花園的影子。離開現代教育體制自辦書院的毓老師師承多人,尤以康有為啟發微言大義、經世致用與口述講經的書院傳統,並承襲熊十力在西化浪潮中致力中華文化復興的責任感。他鼓勵新賓的滿洲族人發展紅參事業,與德國工廠合作開發人工鑽石,將獲利與一生教學所得,全部投注在永陵的修繕與滿族博物館暨滿學研究院的興建。隔年,永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盛京三陵之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讓毓老師笑稱自己得了金牌獎!
筆者第一次到奉元書院聽課,見九十八歲高齡的毓老師抱著病體猶自精神奕奕講學不輟,大受震撼,寫文追溯毓老師的身世、學問概略、來台後的生活,用來緬懷用堅貞的生命力展現中國學術的博大寬廣的毓老師,同時寫下現代大師與書院的傳奇。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蔣勳、簡媜、龔鵬程 專文推薦
毓老師講論語,間雜著生活裡的俗事,其實不像一般學者的講法,常舉現實的例子,也常有自己的獨特意見,並不拘泥古書。──蔣勳
他聲如洪鐘,抑揚頓挫之間喚出一個文明古國,朝代更迭,興亡一瞬,盡在那時而高亢時而低迴的聲音裡。──簡媜
毓老只短期在大學裡執教,其後即離開現代教育體制,自辦私塾。……放在現代教育格局中看,更顯得夐絕壁立,能透顯出一位儒者剛毅卓越、信道傳道之篤的力量。──龔鵬程
敬悼毓鋆老師
蔣勳
愛新覺羅‧毓鋆老師辭世時,我正在醫院,無法到靈前祭拜,在病床上有朋友讀相關訊息給我聽,有幾篇是輝誠先生寫的紀念文字。
我見到毓鋆老師是在文化學院,一九六五年前後,我正升大二吧。
當時張其昀先生從教育部長退下來,在陽明山華崗創立學院,用接近民初北大的精神辦學,不在意學歷資格,邀集了不少非體制的、不同立場、不同觀點的學者任教。大概是一九四九年以後台灣威權政治下少有的一個相對開放而有自由學風的校園環境。
我當時讀史學系,教授中國上古史的趙鐵寒老師論述三零年代顧頡剛「古史辯」的爭議,以現代科學實證精神「疑古」,帶給學生許多觀點上的撞擊。敎「目錄學」的楊家駱老師像一尊佛,他一進課堂,端坐椅上,手上沒有書,沒有講義,微閉著眼睛,開始經、史、子、集一部一部講述每一本書的目錄題綱。學生都伸伸舌頭,覺得老師頭腦中好像裝了一部「四庫全書」,如此熟悉。後來閒談,老師笑著說:從小幫忙家人曬書曬出來的,曬書一頁一頁翻,也就順便看書,一部四庫全書曬完,又要從新開始曬,「曬久了,就都記住了。」
這些老師溫和謙遜,也從不把自己的治學說到多麼偉大。
傅樂成老師教秦漢史,隋唐史,跟學生很親,陽明山竹子湖飄雪他就停課,邀學生一路走上山去,在薄薄的覆雪的山上看學生玩雪,他也只是站在一旁若有所思。
二十歲的學生,在戰後台灣長大,其實是不會懂流亡到南方島嶼的傅老師的心境吧。
傅老師一直住在溫州街老舊的台大單身宿舍,木板床,幾隻碗,一張書桌,兩把椅子,有一次去了三個學生,傅老師就跟我坐在床沿。
黎東方老師的西洋史教得活潑,很法國風的教法,機趣幽默。敎宋史的宋晞老師則相對特別嚴肅,他開的「史學方法」也逼著學生不斷跑圖書館,為論文寫作準備卡片。
我當時私下愛文學,高中受陳映真老師影響,親近了西方現代文化,特別是存在主義哲學,當時引介存在主義到台灣的年輕學者陳鼓應等人也被學院網羅,在哲學系任教,我因此有大部分時間都旁聽了哲學系的課,陳鼓應的「莊子」,印順法師的佛學,剛從香港新亞到台灣的錢穆先生,也在史學系哲學系合開了「朱子學」。
就在那一年哲學系聘請了毓鋆老師,他穿著旗裝長袍,手腕上帶著古玉鐲,大拇指上套著玉搬指,儀容非凡,一時轟動了整個學院,課堂裡擠的滿滿的。
年輕學生好奇,來上課,未必都是為了學問,課堂上有學生就問起清宮裡學武術劍法的事,毓老師哈哈大笑。
我最愛聽老師大笑,聲音宏亮如鐘,沒有瑣碎雜音,乾淨渾厚,使我想到魏晉人在山裡的「嘯」,或許比魏晉人的「嘯」更沒有委屈,朗朗乾坤,這樣正色之音,可以使一座山彷彿都讓開了。
毓老師的初衷或許其實不只是關心治學,他在清帝退位之後,做為前朝遺臣,心裡不會沒有亡國之痛,也不會沒有「復國」的報負與大願吧。
在台灣體制的教育裡,史觀是受箝制的,我們或許沒有太多機會思考朝代政權的「興」與「亡」吧。
學生中有人開始耳語老師與「偽滿」的關係,在當時「偽滿」也只是一個類似「共匪」的詞語,並沒有什麼實質的內容。
我相信學生也沒有惡意,但「偽滿」「漢奸」這樣的聲音當然對老師聽來是特別刺耳的。
有一次老師在課堂上大聲罵起來了──「偽滿」,什麼「偽滿」,我們本來是滿洲人,家在滿洲,不是侵略了中華嗎?退回老家滿洲,怎地又「偽」了?「漢奸」?誰是你們「漢」哪?
學生都不說話,我想學生其實不容易聽懂老師的邏輯,我當時也不十分懂,但是在威權單一的正統史觀教育裡沒有任何思考可能的頭腦卻真實被撞了一下。
讀書治學,沒有這樣的撞擊其實是沒有思考可能的。中世紀不斷審判「異端」、處死「異類」,因此成為文化上最大的「黑暗時代」,近代中國的文革亦復如是。
在上一世紀的六零年代,台灣還處於白色恐怖時期,老師的三言兩語是可以使閉塞的頭頂響起一聲霹靂的。
我母親的先祖是滿洲正白旗,母親在辛亥以後出生,但是家族的故事可能在她童年還印象深刻,母親常跟我說辛亥前後西安屠殺滿人的事,在城門口拿饅頭詢問,口音一錯就砍掉腦袋,母親說完就即刻叮囑我不可以在外面說母親是滿人。
在台灣戰後長大,我們的政治意識其實沒有那麼敏感,我也無法了解母親的緊張。
在毓老師罵人之後,有一天我忽然跟他說:「母親是滿人,正白旗。」老師很高興,開心地說:「那正是我的旗。」
好像因此我跟老師有一點親,不多久,他在家裡開課講《論語》,就輾轉帶話要我去上課。
老師家當時在成功新村,一間有院子的黑瓦平房。屋裡陳設素雅,牆上懸掛康有為書寫的「詠豳軒」三字,墨跡乾筆蒼勁虬結,我忽然想到詩經裡的句子: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我東曰歸,我心西悲。
客廳正中央一張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畫像,畫像側邊是一張泛黃的光緒帝的照片。
房間裡一張大桌案,前面十幾張椅子。學生陸續來了,我多不認識,後來知道多是當時台大博士班的文史學生,總共十四人,我大概年齡最小,也選了後排最靠邊的位子。
我當時偏愛西方現代文學藝術,童年時家裡逼著唸誦的四書、唐詩、《古文觀止》,在中學以後其實心裡都有點反叛,也害怕一般學者照本宣科迂腐的「解經」方式。
毓老師講論語,間雜著生活裡的俗事,其實不像一般學者的講法,常舉現實的例子,也常有自己的獨特意見,並不拘泥古書。
過年的時候,學生給老師拜年,一位師兄穿了長袍來,被老師當面說了一頓:「年紀輕輕,穿什麼長袍,學我啊,我是在給祖宗守制。」
老師語言很直接,也與當時我接觸的一般學者的溫文儒雅不同,他好像在對自己事功殷切的盼望裡,刻意排斥一味追求「內聖」的虛偽修為。有時會嘲諷地說:「要做『聖人』啊!都「剩」下了吧。」
或許當時我們如此年輕,未經世事,還是很難懂得老師從政治失敗下來在一個小島上重新看待古人經典的心事吧。
他常說的話是:「煤球都不會買,做什麼聖賢。」
對於當時陶醉在文學哲學幻想裡的我應該是一警醒吧,我卻冥頑不能領悟。
論語上完,老師特別講了一次《禮記》的〈儒行〉篇。
魯哀公問孔子有關「儒服」,孔子沒有堅持什麼樣的服裝。問到「儒行」,孔子一一做了回答。──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老師當時對知識青年講學是在強調儒者「力行」的核心價值吧,我卻一一錯失了理解的機會。
儒行篇講完,我很意外老師選了《管子》,《管子》講完,又選了《商君書》,講商鞅變法,講知識者在治國改革變法上的積極投入。
我當時有自己解不開的頹廢散漫心事,不能完全跟從老師越來越偏向法家政治的教學。
兩年受教,我知道老師疼愛,也有期許,一直希望我走政治一途,但我仍然選擇了藝術研究所。考取那天,向老師報告,老師板著臉,說了四個字:「玩物喪志!」
我在老師家是最年幼的學生,也最放肆頑皮,不太像學長師兄那麼敬怕老師,也常沒有分寸跟老師說玩笑事,老師並不在意,反而開懷大笑,然而那一天老師沉默異常,我正襟危坐,好像一下子懂了老師失望的心境,也沉重了起來。
藝術研究所在故宮上了兩年課,課程結束,我就去了巴黎,此後與老師很少見面。知道老師身體健康,教學不斷,學生越來越多,很為老師慶幸,或許一定有更出類拔萃的優秀者讓老師晚年有所欣慰寄託吧。
我對老師未跟隨到最終,只能記述受教於老師的那兩年多。
與老師相處,他多不談自己身世生平細節,因此反而是在他辭世後陸續在輝誠先生撰寫的文字中讀到。大病初癒後,與輝誠先生見過一面,也得到許多關於老師更多的訊息。
老師或許沒有想到他跟一個小小島嶼的緣分如此深重,在這島嶼上將有如輝誠先生一樣,繼續有後來者撰述、整理、紀念他數十年歲月留下的治學與做人的風範吧。
我因此特別感念輝誠先生這本書的撰寫出版,應該是老師在天之靈最好的安慰了。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七日
於淡水八里米倉村 時近芒種
君子印記─毓門求學感懷
簡媜
應該是個微寒天氣,猶記得自己三十多年前的樣子︰綁兩條辮子,穿長袖綠格子上衣,黑長褲,球鞋。跟隨一位溫文儒雅的學長,彎入溫州街的巷弄。這是雌雄未辨、我的大一模樣。巷弄裡,據說住著一位很特別的老師,我不知道他是誰。
大一,我唸哲學系,其實醉心的是中文系。甫從一切以聯考為學習目的的高中刻板教學掙脫出來,貪婪地遊走於文學院各系聽課,也饑餓地參加幾個文學性社團,其中之一是國學社。有位理學院學長提到天德黌舍及毓老師,說他講四書
非常精采,建議我們一定要去上課。但必須先拜見老師,看他收不收。
我聽都沒聽過這回事,頗感不解。坊間開班授徒者,無不要求學生廣為宣傳,拉同學邀朋友,打折優惠,以求爆滿,豈有挑學生的?三十多年前的社會雖然還算純樸,但功利的風一向吹拂每個時代,怎有這麼不功利的地方?我好奇。學長如何描述這位很特別的老師,我已忘記,但他言談間所流露之恭敬景仰,令我印象深刻。我想,就去拜見拜見吧,先上看看,要是不喜歡再蹺課。大一沒別的本事,最會蹺課。
我們在客廳等著,不尋常的安靜,嚴肅。忽然,清喉嚨的聲音從後邊兒傳來,一轉頭,好大的身影逼近眼前,一身象牙白中式衣著,長鬍鬚,戴黑框眼鏡。我的第一個念頭是︰「古人!」頓時,心生時空錯置之感,不知身在何代。
學長恭恭敬敬地介紹我們,提到我,說︰「她唸哲學系,喜歡寫作。」還說些什麼,不記得了,我一心一意在偷偷打量老師,覺得除了懾人的第一印象之外,在他身上還有一股什麼︙︙。那日,老師的談興似乎不錯,沒讓我覺得他嫌我們只不過是幾個啥都不懂的小毛頭,敷衍幾句就該進行到起立、敬禮、老師再見。他沒問我們問題,純聊天。七十多歲的他忽然有一瞬間像個爺爺,溫且厚、沉而寬的聲音,說著儒家文化、宮中舊事,又提到師承。有幾個名字我在課本上讀過,遂非常唐突地插了話,問︰「某某某的年紀比您小,怎會是您的老師?」
只見他哈哈大笑一聲,說︰「傻丫頭,年紀小就不能當老師啊?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也對,韓愈〈師說〉。
辭別而出,往學校走的路上,學長說,沒見過老師笑得這麼開心。我沒搭腔,心想,今天真是傻夠了,恐怕老師不會收的。
這是我唯一一次聽毓老師聊天。此後相見,皆在課堂上,人群中。
課室在地下室,空間不算大,一百多個學生(或許更多)擠在一起。沒有桌子,只有最克難的圓凳子,整齊地排列著。這種配備,適合戶外看野台戲或聽民歌演唱,順便打香腸烤魷魚逛夜市,用來上「論孟」,極其艱辛。別的不說,連打瞌睡都不可能─要不是跌倒在地,就是趴上前面同學的背,再兇猛的瞌睡蟲都不可能在這種環境存活的。
入夏之後的晚上,空氣不流通的課室更是悶熱難當。只有幾支電風扇吹著熱風,不多時即汗流浹背,寫筆記時,手腕黏著紙,前後左右同學的汗味和著自己的,形成一陣陣餿浪,刺激鼻腔,幾度欲昏厥而倒下。總希望有人受不了這種酷刑而蹺課,好讓我寬坐些、多吸一點空氣,沒想到人還是一樣多,貌似打死不退;本想,你們不蹺我蹺好了,但轉念又想,既然你們打死不退,我為什麼要沒志氣地死在你們前面。 孔子五十五歲還要周遊列國看人家臉色,我中暑算什麼,不退,撐著。
於今回想,簡陋的物質更能激勵求學之心,且足以鍛造意志。當然,不是凳
子本身的材質所致,是毓老師,他具有神奇的力量,鎮住滿室年輕且毛躁的心,
讓圓凳變成鑄劍之爐,火勢熊熊,叫我們鍛造自己。
老師講課,既無幻燈投影也無圖片、錄音機、道具之助,端坐椅上,全憑口
說。他聲如洪鐘,抑揚頓挫之間喚出一個文明古國,朝代更迭,興亡一瞬,盡在
那時而高亢時而低迴的聲音裡。老師學問淵博,經史子集盡藏胸臆,信手拈來,
皆有典故、出處。是以,一部《論語》,經他詮釋、延伸、驗證,宛如中國讀書
人的聖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被老師言談間的期許給打動了,慨然有澄
清天下之志。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我們如此年輕,回顧學校課堂的教學無不以考試為目的,鑽研辭義、支解章句,鮮有餘暇讓老師於「子曰」之中,喚出謙謙君子的理想形象。「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正因為年輕,渴望尋找典範以有所景仰、追隨,在踏入社會前,能繼承一份精神上的祖產。「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我們靜肅、認真坐在圓凳上聽老師授課,非炫惑於其帝國身世,非為了求取功名利祿,是為了鑄造自己理想中的人格,一生實踐。
這是毓老師烙給我們的君子印記。這烙鐵,也烙在他身上,一生為學生做出莊嚴的示範,什麼叫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回想三十多年前這一段課緣,深感慶幸,卻也因半生庸庸碌碌已過,一事無成,辜負當年課室中之自我期許而有愧,更因未曾有機會向老師致謝而抱憾。輝誠以一年多時間撰寫老師傳記,情深力專,庶幾乎以字報恩。再三捧讀,彷彿重返課室,滿座肅靜,等著木門被推開──
毓老師,重現眼前。
二○一二年六月十一日
目次
序一 敬悼毓鋆老師 蔣勳
序二 君子印記 簡媜
序三 毓老典型 龔鵬程
自序 十萬八千里加三千大千世界
輯一:潛龍勿用
毓老師與禮親王淵源
毓老師與師承
毓老師與天德黌舍、奉元書院
毓老師與洋學生
毓老師與大學之道
毓老師與書院傳統、精神
毓老師修永陵
輯二:望之儼然
毓老師晚年訓勉
毓老師講養生之道
毓老師書畫文
毓老師與義孫
輯三:不失其正
毓老眞精神
大隱
泰山頹兮
毓老師與我
那你來吧
附錄 《清史稿‧列傳三‧諸王二》
書摘/試閱
毓老師修永陵
毓老師修整永陵,起建滿學研究院、滿族博物館,是一九九六年以後的事。
永陵位於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永陵鎮,是毓老師嫡系祖先陵墓,又稱「興京陵」。
始建於一五九八年(明神宗萬曆廿六年),後代多有改造與擴建。一六一六年(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太祖天命元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稱汗時曾建都於「赫圖阿拉」(滿語,或譯赫圖阿喇、黑禿阿喇、黑圖阿拉,為「橫崗」之意),即今永陵鎮老城區。一六三六年(明思宗崇禎九年、清太宗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極下令將赫圖阿拉改成漢名「興京」,所以永陵舊稱興京陵。一六五九年始更名為永陵,寓意帝祚長久。一六七七年,永陵改用象徵皇帝的黃琉璃瓦頂。
永陵葬有孟特穆(肇祖)、福滿(興祖)、覺昌安(景祖)、塔克世(顯祖)以及努爾哈赤的兩位叔伯禮敦和塔察篇古以及他們的配偶。塔克世(顯祖)是努爾哈赤(清太祖)的生父,覺昌安(景祖)是努爾哈赤的祖父,兩人在萬曆十一年(一五八三年),前往古埒城試圖勸降叛明的孫女婿阿台,不料卻被遼東總兵李成梁所率建州女真蘇克蘇滸河部的圖倫城主尼堪外蘭於破城後縱兵屠城中遭到錯殺。(因此努爾哈赤視尼堪外蘭為殺祖、父之仇人,最終想盡辦法殺之以報親仇,此殺祖、父之仇恨亦成為日後努爾哈赤討明檄文「七大恨」的第一大恨。)孟特穆(肇祖)、福滿(興祖)分別為努爾哈赤的高祖父及曾祖父。換言之,赫圖阿拉及永陵是清朝的龍興與祖陵之地。
永陵的格局主要分成三個部分:前院、方城與寶城。
前院。入口為木柵欄正紅門,面闊三間,黃琉璃瓦頂。門後即四祖碑亭,依古代
(左)昭(右)穆制度排列,中左為肇祖,中右為興祖,最左為景祖,最右為顯祖,碑亭內有神功聖德碑,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寫成。碑亭為歇山琉璃頂建築,周圍有果房、膳房等祭祀配房建築。
方城。碑亭的北面是方城,正門入口為啟運門,方城內有啟運殿、東西配殿和焚帛亭等。啟運門後兩側有磚雕雲龍袖壁。啟運殿即享殿,為祭祀主體建築,內有四帝及其皇后的供奉牌位。
寶城。啟運殿後為寶城,即墓葬地,仍按昭穆排列,中為興祖,左為景祖,右為顯祖,台下左為禮敦,右為塔察篇古,肇祖位興祖墓東北。
一九九三年夏天,毓老師第一次回大陸、回新賓,由學生蔡明勳陪同。當時毓老師向蔡明勳說:想回「興京」。蔡明勳透過大陸中國旅行社的朋友,輾轉問到東北人,才知道原來「興京」是滿洲國舊稱,現已改名「新賓」。蔡明勳於是安排毓老師先到北京,在北京先住了三、四天, 會見一些宗族朋友,和一名社科院研究清史的學者。同時又去了一趟舊禮親王府,毓老師站在已經改為民政局辦公室的舊王府入口,對著蔡明勳說:「這是王府的側門。」(毓老師上課時曾提及此事,說當時在王府側門察看時,看守的軍人走過來問:「老先生您在看什麼?」
老師答:「我在看我家!」那門衛大概是看老師年紀大,想是腦袋不清楚了,就客氣地請老師離開。)
看完舊府之後,毓老師忽然說:「走,我們去看一看親戚!」便走進一旁胡同,四下低低矮矮都是房子,每戶門都很小,裡面坪數三、四坪,一大排房子共用一處衛浴。轉繞之間,忽然,迎面走來一位老太太,毓老師輕聲對蔡明勳說:「就是這一位!」老太太看到老師,馬上低下頭,不肯把頭抬起來。毓老師又說:「那位是格格!」蔡明勳問老師:「要不要我上前去問問!」毓老師說:「不必了,她的穿著、生活狀態,還有這種氣氛,都不能跟她相認!」於是毓老師和蔡明勳掉頭就走。毓老師邊走時又說:「那個格格是皇后的親姪女,小時候我們常有往來!」(蔡明勳回憶說一般人在這種情況應該都會掉眼淚,但毓老師很刻意壓抑著,絕不輕易掉淚。)
在北京期間,又去了頤和園,當時頤和園還很破舊,不像現在整修得那樣好。晚
上,毓老師想去老舍茶館聽相聲、看表演,蔡明勳問老師要不要先去買票,毓老師吩咐說:「到了那邊再買!」茶館七點開演,到了門口才六點,但已經大排長龍,茶館的票分前場、中場、後場,蔡明勳回頭問毓老師說:「要買什麼票?」蔡明勳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為毓老師沿途吃喝一切從簡,毫不講究,幾乎每餐都是吃饅頭配花生米,因此認為老師會希望買最便宜的票,但毓老師卻說:「買最上等,要娛樂就要像個樣。」
在北京辦完事,便搭乘夜班火車前往東北,清晨抵達瀋陽。到了瀋陽,蔡明勳又去張羅饅頭和花生米,師徒兩人隨便配著白開水吃。再轉公車到撫順,到了撫順又轉火車到「南雜木」(毓老師說南雜木是滿語,但未說明是什麼意思),接著又轉乘中型巴士往新賓。毓老師和蔡明勳坐在最後一排,巴士在山路顛了兩三個小時,老師卻一句抱怨的話都沒有。終於到了新賓,住進新賓招待所。當天晚上非常悶熱,蔡明勳問老師:「熱不熱?要不要請櫃檯送電風扇來?」老師卻說:「不要麻煩別人了。」
隔天一早, 新賓縣對台辦事處主任請吃早飯,席上便問:「老先生回新賓做什麼呢?」毓老師說:「滿洲族人生活那麼困苦,想要發展『紅參』事業!」毓老師在這之前曾對蔡明勳說:「紅參是努爾哈赤發明的。努爾哈赤在養精蓄銳時, 總是召集族人,每隔一段時間就拉白參到瀋陽賣,後來明朝官員知道努爾哈赤培養
軍隊,下令禁止買他的人參。
努爾哈赤看著白參堆得滿坑滿谷, 煩惱不已,最後不斷研究,終於找出用糖去蒸煮、乾燥,製作出紅參的方法,足以延續白參藥性,還能延長保存期限。」台辦處主任很疑惑地問:「老先生,您九十歲了還要創業?」殊不知毓老師創業,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滿洲族人。
早餐吃罷,毓老師對蔡明勳說:「走,去永陵!」到了永陵,毓老師說:「永陵的
墓,原先並不是要葬在這裡,是移靈時經過這裡,忽然打雷、刮風、下雨,有了這些徵兆,才決定葬在這裡。」師徒兩人到了永陵,遇見管理主任,非常親切,對永陵歷史瞭若指掌,知道毓老師身分後,便說:「永陵內有空廂房,以後造訪可以住在裡頭。」蔡明勳見永陵門口有一對石獅子,被打斷一大截,便好奇問怎麼回事?主任說:「以前的事,不好說!」(案,指文革一事。)
到了中午,永陵附近找不到任何一家賣吃的,兩人散步到某戶人家前,一位老先生走出來,見毓老師腰繫一綹黃絲帶(努爾哈赤直系皇族血親象徵物),作勢就要下跪,毓老師伸手趕緊阻止他,說:「現在不興這個了!現在不興這個了!」老先生趕緊請進矮房子裡頭,特地煮了兩碗麵招待毓老師和蔡明勳吃。
然後,兩人又從永陵走到赫圖阿拉老城區,沒水喝,找到一間尼姑庵,要了兩碗水喝(老師後來還一直記得這兩碗水的情義),再去看舊城牆,大部分都倒了,只有老碑還在。毓老師問老農夫,何時倒的?答說,倒很久了。走繞了一圈,毓老師心裡已經有所盤算了。
在新賓辦好事,回到瀋陽,毓老師和蔡明勳特地去參觀參藥廠,查看如何做人參。
再到瀋陽草藥市集,市集非常大,大到從入口看不到盡頭,蔡明勳花了六十塊人民幣買了一整背包的白參。毓老師嘆息說:「在東北,白參價格就像蘿蔔,可惜了。」這就更加深了毓老師要做紅參的產業。
參觀完之後,就取道從北京回到台灣。
隔兩年,毓老師又回到新賓,見永陵啟運殿兩旁配殿(即果房和膳房)因大水氾濫而沖毀,毓老師表示願意捐款修復。經過當地政府單位請人估算,工程費用約二十萬人民幣。─毓老師回台後,即將款項捐出。
一九九七年,毓老師又在張哥的陪同下至新賓。當時並未知會新賓縣政府,直接從瀋陽坐客運車到新賓,車上沒有座位,老師就拿張板凳坐在過道上,一路晃到新賓。當時新賓民生凋敝,連間像樣的賓館、飯館都沒有,這才又通知新賓縣政府設法解決住食問題。毓老師原以為廂房已經修建完成,於是問縣政府派來為他做飯,但還不知道毓老師身分的廚師:「是不是有位台灣的旗人捐款將果膳房修好了?」御廚答:「沒有,您老聽誰說的?」老先生接著說:「有啊!我聽人說已經修好了。」廚師答:「您老去看看就知道了。」
去到永陵一看,果真還沒蓋。一問之下,才知道捐款被吞沒了,新賓縣政府於是又趕緊撥款,重修廂房。但因事隔一年,物價上漲,預算追加到六十餘萬,毓老師又補上差額。在新賓期間,有一晚毓老師和張哥就住在永陵旁的警衛宿舍,為祖宗守陵。警衛宿舍極簡陋,只有兩張床,入夜後氣溫降低,只多準備了取暖用燈。
隔一年,一九九八年才全部完工。在此之前,毓老師曾特地請杭州名家做了一對石獅子,擺放在永陵大門(但實際上刻得並不好,除了尺寸太小之外,雕工也顯粗糙。老師原有意再另做一對),下方刻有「禮烈裔孫金成偕台北奉元書院諸生恭獻,一九九七年五月」。
毓老師主動捐款重修永陵一事傳到中國高層,於是撥款修建新賓基礎建設,蓋馬
路、重修赫圖阿拉城老城牆,進而帶動新賓發展(因此可以說改革開放之後,新賓縣的發展源於毓老師)。新賓縣政府為了感謝毓老師重修永陵的心意及行動,特地讓毓老師自行選擇一塊地,供作回鄉居住之用,七十年無償使用,並曾立下一紙契約:「愛新覺羅˙毓鋆先生:永陵是滿族的故鄉,您作為滿族的後裔,雖身居異鄉,卻把愛傾注在故鄉,為弘揚民族文化,作出了貢獻。
為表達家鄉人民對您的感激之情,歡迎您回鄉居住,永陵鎮人民政府自願將老城地藏寺東南十一.三畝土地的使用權餽贈給您,贈期為七十年,做為住宅建設用地。永陵鎮人民政府。一九九七年九月廿六日。」毓老師在張哥陪同下,在地藏寺東南荒山野地中,親自爬上山坡,四處察看,終於相中其中一塊地。只是毓老師並非要拿來興建私人住宅,而是要蓋滿學研究院暨滿族博物館。
一九九九年,滿學研究院在世代修築故宮的大連設計師徐德凝完成宮殿式設計圖之後,便開始如火如荼興建了。當初起建時,由當地官員負責監工,張哥則負責從台灣帶錢飛到新賓去支付各期工程款。當時大陸還沒有匯款管道,連美金和旅行支票,在當地銀行匯兌需要一個月,因此都是張哥身懷鉅款前往付現。有時張哥太忙,無法前往,就由阮品嘉幫忙去大陸送錢。過了一段時間,兩岸才有了匯款管道,張哥就不用帶那麼多現金前往了。滿學研究院原先的預算是六百萬人民幣,但因為毓老師堅持使用物料都要用最好的,於是預算一路追加,直到一千兩百萬人民幣。
毓老師之所以有能力蓋滿學研究院,一方面是一生講學所收的學費,另一方面則是幫助經商所得。老師幫助經商的經過是,一九九二年,學生龍靜國(張哥說其為人熱情、廣交遊、英文好、改入美籍,當初毓老師讓張哥成立「夏學社」刊印古籍,就是龍靜國負責總經銷、到處展覽、負責銷售,幫助毓老師很多,也很順服毓老師),在毓老師的幫助下,於海南島成立鋸片公司。鋸片是切割工具,鑲有人工鑽石。鋸片公司經過兩年的買賣經營,賺了上億元台幣,龍靜國取了十分之一的利潤,一千萬,回報給毓老師。
一九九五年,毓老師又命令張哥與德國廠商合作,由中國官方投資,協助德國廠商在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設廠,生產人工鑽石,並從美國聘請學生賈秉坤博士(UCLA核子工程系畢業)回到台灣,轉157 毓老真精神156往大陸保定、涿州協助設廠事宜,賈秉坤更和張哥同到德國漢堡學習設計廠房事宜一個月(後來賈秉坤因故離開,並未參與實際建廠)。張哥回到中國之後,便成立「中國人工鑽石製造廠」,從一九九五到一九九七年順利完成設廠,並將工廠轉交給中國及德國共同經營,德國廠商為感謝毓老師的大力相助,特地贈與五十萬馬克(約一千萬台幣),做為謝酬。
毓老師便用這得來的兩千萬,加上一生教書所得,從一九九九年開始投入興建滿學研究院,直到二○○一年完工,耗費一千兩百萬人民幣(約六千萬台幣),一生積蓄,為之一空。(新賓縣政府為感謝毓老師特地於館內勒石鐫詩,詩云:「故都赫城湖正東,祖肇堂雅氣恢弘,建州赤子懷故里,覺羅後裔眷鄉情,慎終追遠緬先祖,鑑往知來識前清,龍興之地話今古,毓老功德譽世銘。」赫圖阿拉城文物管理所,二○○二年九月一日。)
二○○三年,毓老師回到新賓,看到永陵廂房修妥、滿族博物館暨滿學研究院建成,非常開心,認為是此生最大的成就之一。
二○○四年,永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盛京三陵之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毓老師非常開心,用老人家的話就是:「得了金牌獎!」
毓老師做為努爾哈赤的嫡傳子孫、滿族的一分子,為祖陵、為滿族文化盡一份心力,全都是慎終追遠、珍惜自身文化的表現。他老人家上課常說的,孝親追遠,都不是空口說說而已,全部付諸實踐。毓老師為了傳承文化,不惜將一生錢財悉數捐出,一分一毫不剩,甚至滿學研究院後期工程款項不斷增加,毓老師已經沒錢了,還抵押了現今的住宅,以取得銀行貸款,持續投入,─這都是毓老師「無私」的表現,他老人家於王府內出生,享受過繁華富貴;後來又歷經亡國,流離失所,亦曾體驗窮苦酸辛。
但他終究看破轉眼成空的功名富貴,晚年將錢財悉數散盡,用於修祖陵、起建滿學研究院,如果毓老師還能多活十年,他還想要蓋養老院、華夏學苑。毓老師一生來去孑然,他用親身行動來告訴學生、所有人,錢並非只拿來死守,而是可以用於成就文化、孝親追遠。毓老師的文化精神勢必永傳之外,他還用有形的錢財留下了一棟研究院與博物館,那不光只是一棟建築而已,裡頭還有更多更多更多無形的東西,持續產生著難以言說的意義。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