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作者簡介
王偉光,滿族,1970年出生,遼寧清原人,經濟學博士,管理學博士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Manchester Institute of Innovation Research訪問學者,現為遼寧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技術創新與政策、產業組織等。近年來,共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家軟科學計劃項目3項、教育部項目1項、遼寧省高等學校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1項以及其他各類項目等課題16項,出版專著2部、合著2部、主編教材2部。在《管理世界》、《中國工業經濟》、《經濟管理》等國家核心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
名人/編輯推薦
《三重制度創新與大企業競爭力》主要介紹了在管理創新框架下,制度創新與大企業競爭力的交互演進機理。作為管理創新的組成部分,制度創新在企業核心競爭力構建,特別是大企業競爭力演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於一個新興經濟體中的大企業而言,實現與多重制度創新的互動,是競爭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目次
1 企業制度變革與大企業競爭力:演化的觀點
1.1 工業革命前的企業制度
1.1.1 企業制度產生的歷史背景
1.1.2 企業制度演化的階段性特點
1.2 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企業制度
1.2.1 企業制度產生的歷史背景
1.2.2 企業制度演化的階段性特點
專欄1—1 美國杜邦公司
1.3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企業制度
1.3.1 企業制度產生的歷史背景
1.3.2 企業制度演化的階段性特點
專欄1—2 德國西門子公司
1.4 第三次工業革命中的企業制度
1.4.1 企業制度產生的歷史背景
1.4.2 企業制度演化的階段性特點
專欄1—3 美國蘋果公司
2 制度創新:大企業競爭力的基本動力
2.1 戰略、技術、市場與大企業競爭力
2.1.1 戰略因素
2.1.2 技術因素
2.1.3 市場因素
2.2 制度創新與大企業競爭力的內在邏輯
2.2.1 基本邏輯
專欄2—13M公司的制度創新與競爭力構建
2.2.2 制度創新、戰略調整與大企業競爭力
專欄2—2 浦項制鐵的綠色低碳戰略
2.2.3 制度創新、技術進步與大企業競爭力
2.2.4 制度創新、市場改進與大企業競爭力
專欄2—3 雙匯“瘦肉精”事件
2.3 制度創新的三重維度
2.3.1 制度創新三重維度及功能
2.3.2 第一維制度創新
2.3.3 第二維制度創新
2.3.4 第三維制度創新
3 內層制度創新與大企業競爭力
3.1 產權制度
3.1.1 現代產權制度的主要內容
3.1.2 產權制度對我國大企業競爭力的影響機制
3.1.3 基於產權制度的大企業競爭力的構建
專欄3—1 兩種典型的現代產權制度理論比較
3.2 治理結構
3.2.1 治理結構與三個因素的互動關系
3.2.2 治理結構對大企業競爭力的影響
3.2.3 基於治理結構的大企業競爭力提升
專欄3—2 股權激勵機制的有效性
3.3 組織邊界
3.3.1 大企業組織邊界
3.3.2 組織邊界對大企業競爭力的影響機制
3.3.3 基於組織邊界創新的大企業競爭力構建
專欄3—3 企業未來的組織邊界真的會消失嗎
3.4 商業模式創新
3.4.1 商業模式及其創新
3.4.2 商業模式創新對大企業競爭力的影響機制
3.4.3 基於商業模式創新的大企業競爭力構建
3.4.4 小結
專欄3—4 一些非正式約束形式對企業的影響
3.5 案例:海爾的核心競爭力問題研究
3.5.1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含義
3.5.2 海爾的產權制度方面的創新
3.5.3 海爾組織結構方面的創新
3.5.4 海爾的管理模式方面的創新
4 中層制度創新與大企業競爭力
4.1 企業價值鏈
4.1.1 企業價值鏈與產業價值鏈
4.1.2 價值鏈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
4.1.3 基於價值鏈創新的企業競爭力構建
專欄4—1 戴爾的價值鏈重構
4.1.4 大企業價值鏈創新與競爭力提升
4.1.5 小結
4.2 企業關系網絡
4.2.1 企業關系網絡的內涵
4.2.2 關系網絡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
4.2.3 基於關系網絡創新的企業競爭力構建
4.2.4 大企業關系網絡與競爭力提升
專欄4—2 海爾與英特爾的“HI”戰略聯盟
4.2.5 小結
4.3 企業集群
4.3.1 企業集群理論
4.3.2 集群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
4.3.3 大企業與企業集群發展的互動關系分析
4.3.4 企業集群與大企業競爭力提升
專欄4—3 豐田的集群發展之路
4.4 大企業主導型產業集群:以沈陽鐵西裝備製造產業為例
4.4.1 老工業基地改造與鐵西裝備製造產業集群技術創新體系演進
4.4.2 沈陽裝備製造產業集群技術創新體系的基本結構
4.4.3 沈陽鐵西裝備製造產業集群技術創新能力分析
4.4.4 促進鐵西裝備製造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取向
5 企業外層制度創新與大企業競爭力
5.1 控制力與需求模型
5.1.1 用戶群需求
5.1.2 大企業控制力
專欄5—1 Dixit—Stiglitz模型
5.2 核心因素、知識產權制度與大企業競爭
5.2.1 知識產權制度——大企業競爭力系統結構分析
5.2.2 基於系統動力學的知識產權制度促進大企業競爭力分析
專欄5—2 產品生命週期理論
5.3 知識產權制度與大企業競爭力實現
5.4 案例:中國鐳射視盤播放機工業發展與分析
5.4.1 中國鐳射視盤播放機工業發展歷程
5.4.2 知識產權、核心因素與中國鐳射視盤播放機企業競爭力
6 技術創新、制度創新與區域大企業經濟
6.1 技術創新需要一個良好的制度框架
6.1.1 技術創新過程中的制度因素
6.1.2 制度創新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基於專利制度福利效應的一種分析
6.2 制度創新溢出效應大於技術創新溢出效應
6.2.1 技術溢出效應需要合理的制度設計
6.2.2 政府激勵自主創新是國際通行慣例
6.2.3 構造高度專有性的東北制度創新環境
6.3 制度創新是東北地區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
6.3.1 自主創新宏觀調控機制滯後
6.3.2 自主創新成果轉化和本地產業化機制滯後
6.3.3 自主創新參與者之間的聯系機制滯後
6.4 激發東北地區制度創新溢出效應的制度安排
6.4.1 強化區域創新體系的宏觀協調
6.4.2 優化創新參與者聯系機制
6.4.3 構建與區域資源—產業相稱的企業自主創新機制
6.4.4 促進基於產業融合的創新集聚
參考文獻
1.1 工業革命前的企業制度
1.1.1 企業制度產生的歷史背景
1.1.2 企業制度演化的階段性特點
1.2 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企業制度
1.2.1 企業制度產生的歷史背景
1.2.2 企業制度演化的階段性特點
專欄1—1 美國杜邦公司
1.3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企業制度
1.3.1 企業制度產生的歷史背景
1.3.2 企業制度演化的階段性特點
專欄1—2 德國西門子公司
1.4 第三次工業革命中的企業制度
1.4.1 企業制度產生的歷史背景
1.4.2 企業制度演化的階段性特點
專欄1—3 美國蘋果公司
2 制度創新:大企業競爭力的基本動力
2.1 戰略、技術、市場與大企業競爭力
2.1.1 戰略因素
2.1.2 技術因素
2.1.3 市場因素
2.2 制度創新與大企業競爭力的內在邏輯
2.2.1 基本邏輯
專欄2—13M公司的制度創新與競爭力構建
2.2.2 制度創新、戰略調整與大企業競爭力
專欄2—2 浦項制鐵的綠色低碳戰略
2.2.3 制度創新、技術進步與大企業競爭力
2.2.4 制度創新、市場改進與大企業競爭力
專欄2—3 雙匯“瘦肉精”事件
2.3 制度創新的三重維度
2.3.1 制度創新三重維度及功能
2.3.2 第一維制度創新
2.3.3 第二維制度創新
2.3.4 第三維制度創新
3 內層制度創新與大企業競爭力
3.1 產權制度
3.1.1 現代產權制度的主要內容
3.1.2 產權制度對我國大企業競爭力的影響機制
3.1.3 基於產權制度的大企業競爭力的構建
專欄3—1 兩種典型的現代產權制度理論比較
3.2 治理結構
3.2.1 治理結構與三個因素的互動關系
3.2.2 治理結構對大企業競爭力的影響
3.2.3 基於治理結構的大企業競爭力提升
專欄3—2 股權激勵機制的有效性
3.3 組織邊界
3.3.1 大企業組織邊界
3.3.2 組織邊界對大企業競爭力的影響機制
3.3.3 基於組織邊界創新的大企業競爭力構建
專欄3—3 企業未來的組織邊界真的會消失嗎
3.4 商業模式創新
3.4.1 商業模式及其創新
3.4.2 商業模式創新對大企業競爭力的影響機制
3.4.3 基於商業模式創新的大企業競爭力構建
3.4.4 小結
專欄3—4 一些非正式約束形式對企業的影響
3.5 案例:海爾的核心競爭力問題研究
3.5.1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含義
3.5.2 海爾的產權制度方面的創新
3.5.3 海爾組織結構方面的創新
3.5.4 海爾的管理模式方面的創新
4 中層制度創新與大企業競爭力
4.1 企業價值鏈
4.1.1 企業價值鏈與產業價值鏈
4.1.2 價值鏈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
4.1.3 基於價值鏈創新的企業競爭力構建
專欄4—1 戴爾的價值鏈重構
4.1.4 大企業價值鏈創新與競爭力提升
4.1.5 小結
4.2 企業關系網絡
4.2.1 企業關系網絡的內涵
4.2.2 關系網絡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
4.2.3 基於關系網絡創新的企業競爭力構建
4.2.4 大企業關系網絡與競爭力提升
專欄4—2 海爾與英特爾的“HI”戰略聯盟
4.2.5 小結
4.3 企業集群
4.3.1 企業集群理論
4.3.2 集群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
4.3.3 大企業與企業集群發展的互動關系分析
4.3.4 企業集群與大企業競爭力提升
專欄4—3 豐田的集群發展之路
4.4 大企業主導型產業集群:以沈陽鐵西裝備製造產業為例
4.4.1 老工業基地改造與鐵西裝備製造產業集群技術創新體系演進
4.4.2 沈陽裝備製造產業集群技術創新體系的基本結構
4.4.3 沈陽鐵西裝備製造產業集群技術創新能力分析
4.4.4 促進鐵西裝備製造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取向
5 企業外層制度創新與大企業競爭力
5.1 控制力與需求模型
5.1.1 用戶群需求
5.1.2 大企業控制力
專欄5—1 Dixit—Stiglitz模型
5.2 核心因素、知識產權制度與大企業競爭
5.2.1 知識產權制度——大企業競爭力系統結構分析
5.2.2 基於系統動力學的知識產權制度促進大企業競爭力分析
專欄5—2 產品生命週期理論
5.3 知識產權制度與大企業競爭力實現
5.4 案例:中國鐳射視盤播放機工業發展與分析
5.4.1 中國鐳射視盤播放機工業發展歷程
5.4.2 知識產權、核心因素與中國鐳射視盤播放機企業競爭力
6 技術創新、制度創新與區域大企業經濟
6.1 技術創新需要一個良好的制度框架
6.1.1 技術創新過程中的制度因素
6.1.2 制度創新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基於專利制度福利效應的一種分析
6.2 制度創新溢出效應大於技術創新溢出效應
6.2.1 技術溢出效應需要合理的制度設計
6.2.2 政府激勵自主創新是國際通行慣例
6.2.3 構造高度專有性的東北制度創新環境
6.3 制度創新是東北地區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
6.3.1 自主創新宏觀調控機制滯後
6.3.2 自主創新成果轉化和本地產業化機制滯後
6.3.3 自主創新參與者之間的聯系機制滯後
6.4 激發東北地區制度創新溢出效應的制度安排
6.4.1 強化區域創新體系的宏觀協調
6.4.2 優化創新參與者聯系機制
6.4.3 構建與區域資源—產業相稱的企業自主創新機制
6.4.4 促進基於產業融合的創新集聚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鐵路等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以及生產技術的改進帶來了市場的擴張和貿易量的激增,使企業在更大的空間內實現生產的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到19世紀七八十年代,不斷發展壯大的市場為規模化、流程化和大範圍的生產組織提供了機會,加上自然資源稟賦為石油和天然氣等有機化學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大企業逐漸廢棄小批量生產,轉向持續工藝技術的大規模生產,並在全國範圍內生產擴張。這些大企業的擴張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產業鏈整合,即產業鏈上眾多小型的、單一企業直接前向整合,並形成統一的全國性和全球性的銷售網絡,再後向整合,控制原材料來源和運輸設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另一種是橫向整合,即許多家族或個人擁有的單一單位的企業合併成為一個全國性的大企業,先實現生產管理的集中化,然後再向前和向後結合。美國煙草、麥考密克收割機等企業通過前一種途徑成長,而標準石油、通用電氣、杜邦炸藥等企業則是通過後一種途徑增長。這種產業鏈和橫向整合也開始在德國出現,大企業不僅將眾多分散的小企業納入整合範圍,還對專業化的研究部門、實驗室進行整合,並積極推廣產業與大學、科研機構之間的交流合作,金融市場為這些企業的大肆擴張和兼併創造了條件。在自由競爭中逐漸膨脹的企業走向壟斷,這些企業控制了市場、遏制了競爭並阻礙了創新,最終迫使美國政府於1911年介入,將壟斷公司進行拆分,以平衡市場中的壟斷和競爭關系。
1.3.2.2 企業創新過程——產學研合作與競爭力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科學技術與生產、市場之間的聯動機制逐漸成熟。科學和技術創新推動了新產品和新產業的不斷湧現,激發了需求,也改變了人們生產、生活方式。這一階段創新的組織過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首先,對發明者的規範訓練變得更為重要,“工匠式”的發明創造大大減少;其次,企業外部開展規範化培訓和研究的各種機構的作用明顯增加;最後,企業內部基於經驗和編碼的科學與技術知識成為企業擴張和多元化的強大推動力。美國、德國的新興產業越來越依賴有組織的創新活動,並且將這一活動擴展到企業外圍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這一特徵在德國尤為顯著。到20世紀初,美國企業大都建立了內部研究實驗室,並跟蹤外部研發的新特徵;德國企業開始將“創新系統”制度化,表現為一方面遊說政府增大對科教發展的支持;另一方面,主動參與、並支援與化工企業有關的各類研究。以企業技術創新需求為基礎的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合作產生,為技術、生產、市場之間畫上了利益的鏈條,技術創新成為科學型企業競爭力的核心。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