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科技考古(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材料科學與工程著作系列
ISBN13:9787040347777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吳雋
出版日:2012/08/27
裝訂/頁數:精裝/363頁
規格:23cm*16.8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中國古陶瓷不僅具有極高的科學技術內涵和藝術價值,也是考古學研究的重要對象。《材料科學與工程著作系列:陶瓷科技考古》按照陶瓷科技考古工作開展的順序,全面、系統地介紹陶瓷科技考古各環節的主要內容和研究方法,如陶瓷科技考古的相關概念,古陶瓷相關遺址的調查、勘探與發掘,古陶瓷組成、結構及性能分析方法,古陶瓷製作工藝研究,古陶瓷修復技術,古陶瓷時空定位等,並對陶瓷科技考古學科發展趨勢做了簡要展望。《材料科學與工程著作系列:陶瓷科技考古》的出版將填補陶瓷科技考古在教材方面的空白,可作為陶瓷科技考古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教材使用,同時對廣大科技考古工作者也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
名人/編輯推薦
《材料科學與工程著作系列:陶瓷科技考古》的出版將填補陶瓷科技考古在教材方面的空白,可作為陶瓷科技考古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教材使用,同時對廣大科技考古工作者也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
目次
第一章緒論1.1陶瓷科技考古概述1.1.1考古學與科技考古學1.1.2陶瓷科技考古學1.1.3陶瓷科技考古的基本理論1.1.4陶瓷科技考古的研究方法1.1.5陶瓷科技考古與傳統陶瓷考古的聯繫與區別1.2陶瓷科技考古的研究對象及基本過程1.2.1陶瓷科技考古的研究對象1.2.2陶瓷科技考古的研究過程1.3陶瓷科技考古發展簡史與研究現狀1.3.1陶瓷科技考古簡史1.3.2國內陶瓷科技考古的研究現狀參考文獻第二章古陶瓷相關遺址的調研、勘探與發掘2.1文獻調研2.2傳統考古調查2.2.1地面踏查2.2.2鑽探2.3科技考古勘探2.3.1遙感考古2.3.2考古地球物理勘探法2.3.3考古地球化學勘探法2.4遺址發掘2.4.1田野考古照相2.4.2田野考古測量2.4.3田野考古繪圖2.4.4古陶瓷標本採集2.5水下考古2.5.1水下考古簡史2.5.2水下考古的特點2.5.3水下考古勘探2.5.4水下考古發掘參考文獻第三章古陶瓷科學技術分析3.1化學成分分析3.2顯微結構分析3.2.1光學顯微鏡在古陶瓷結構分析中的應用3.2.2電子顯微鏡在古陶瓷結構分析中的應用3.3物相結構分析3.3.1X射線衍射分析3.3.2拉曼光譜法3.3.3紅外光譜法3.3.4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3.3.5穆斯堡爾譜學分析3.3.6X射線光電子能譜3.4物理性能分析3.4.1顯氣孔率、吸水率及體積密度3.4.2色度3.4.3白度3.5熱性能分析3.5.1熱膨脹法3.5.2差熱分析參考文獻第四章古陶瓷工藝基礎4.1古代制瓷原料4.1.1瓷石4.1.2黏土4.1.3長石4.1.4石英4.1.5其他原料……第五章古陶瓷文物的修復第六章古陶瓷文物的時空定位第七章陶瓷科技考古中的數據分析方法第八章陶瓷科技考古中的若干前沿問題及展望.
書摘/試閱
3.2顯微結構分析
古陶瓷顯微結構的分析主要分為組成相的形態學、體視學、排列組合關系及其互相結合情況等4個方面。這些分析不僅是研究古陶瓷制備工藝的有力憑證,也可為研究古陶瓷技術性能和使用特性及其成瓷機理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
目前,古陶瓷顯微結構的分析主要借助于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而它們又各有不同的應用特點,下面分別介紹其在古陶瓷顯微結構分析中的應用。
3.2.1 光學顯微鏡在古陶瓷結構分析中的應用
早在公元前1世紀,人們就已發現通過球形透明物體去觀察微小物體時,可以使其放大成像。16世紀時,13歲的荷蘭人詹森(Z.Janssen)把兩個凸透鏡分別放在兩個套在一起可自由改變兩透鏡距離的鐵皮筒里,制成了一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原始顯微鏡。1610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國的開普勒在研究望遠鏡的同時,改變物鏡和目鏡之間的距離,得出合理的顯微鏡光路結構,當時的光學工匠遂紛紛從事顯微鏡的制造、推廣和改進。
17世紀中葉,英國的胡克(R Hooke)和荷蘭的列文胡克(A.vanLeenwenhook),都對顯微鏡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665年前后,胡克在顯微鏡中加入粗動和微動調焦機構、照明系統和承載標本片的工作臺。這些部件經過不斷改進,成為現代顯微鏡的基本組成部分。他用顯微鏡觀測了軟木塞的薄片,發現了已經干死的軟木細胞。列文胡克制成單組元放大鏡式的高倍顯微鏡,其放大倍數能達到270倍,為生物界和醫學界開辟了廣闊的新天地。胡克和列文胡克利用自制的顯微鏡,在動、植物機體微觀結構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杰出成就。
19世紀,高質量消色差浸液物鏡的出現,使顯微鏡觀察微細結構的能力大為提高。1827年意大利的阿米奇(Amici)第一個采用了浸液物鏡。19世紀70年代,德國的阿貝(E.K Abbe)奠定了顯微鏡成像的古典理論基礎。這些都促進了顯微鏡制造和顯微觀察技術的迅速發展,并為19世紀后半葉包括科赫(R Koch)、巴斯德(L.Pasteur)等在內的生物學家和醫學家發現細菌和微生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在顯微鏡本身結構發展的同時,顯微觀察技術也在不斷創新:1850年出現了偏光顯微術;1893年出現了干涉顯微術;1935年荷蘭物理學家策尼克(F.F.Zernike)創造了相襯顯微術,他為此在1953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