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中國少數民族高等美術教育系列教材:少數民族環境藝術概論》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環境藝術的含義及概況、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概述等。.
作者簡介
劉向華,1976年生于湖北,1997年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2004年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2004年至今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講師,主要從事中國傳統園林及民旅環境藝術教學與藝術研究及創作。
名人/編輯推薦
《少數民族環境藝術概論》:國家“211工程”·中央民族大學三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
序
少數民族美術是我國民族藝術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藝術學與民族學學科的建設中始終占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高等美術教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專門領域。我國少數民族高等美術教育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我國當代藝術、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少數民族原生態藝術保護等眾多領域的建設發展,其教學與科研成果也是支撐國家整體文化發展戰略的一個關鍵性環節。
當前,新中國少數民族高等美術教育已經經歷了50年的發展歷史,50年來,不僅為我國少數民族美術事業輸送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全國各民族高校美術院系和各民族地區藝術院校,都在教學實踐當中積累了寶貴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成果,從而形成了我們最為重要的辦學特色。雖然各民族院校、美術院系,在成立以來一直為發揮少數民族美術特色做著不懈的努力。但從教學現狀來看,我們所擁有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資源優勢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我們的辦學特色還未能以體制創新的新模式體現出來。尤其是現今,還沒有完成一部系統完備、學術與教學水平一流的民族美術教育系列教材。鑒于此,在2007年1月,由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發起,聯合河北美術出版社、中國美術館共同主辦,在北京召開了“首屆民族美術教育發展論壇”,會議集中了全國各民族高校美術院系、民族地區美術院校30多家單位的領導和專家,共同就民族美術教育的發展、民族美術教育系列教材的建設等問題展開研討,最終確定了全國少數民族高等美術教育單位聯合編寫、出版這套系列教材,以創舉共襄盛典。
少數民族美術學科包括三大范疇。一是少數民族傳統美術;二是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三是少數民族地區當代美術實踐。在當代中國美術創作、美術教育領域中都占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次出版的系列教材共11部,全部涵蓋了上述三個學科分支,涉及少數民族主題繪畫、少數民族建筑、服飾和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各個領域。其中有些是老教授在多年教學經驗基礎上的總結,有些是作者最近幾年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他們以直接的少數民族美術實踐為引導,探索適合于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多元性特征的民族藝術教育規律,從而促進當代少數民族高等美術教育的發展和創作的繁榮。
當代民族美術教育,如何更好地在新的歷史時期持續為我國民族地區的發展建設輸送高級專業人才?如何通過教育保持在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可持續自我發展的特色?這將是全國少數民族高等美術教育工作者一個持久面對的重大課題。這套系列教材的出版,僅僅標志著我們為此邁出的第一步。
當前,新中國少數民族高等美術教育已經經歷了50年的發展歷史,50年來,不僅為我國少數民族美術事業輸送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全國各民族高校美術院系和各民族地區藝術院校,都在教學實踐當中積累了寶貴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成果,從而形成了我們最為重要的辦學特色。雖然各民族院校、美術院系,在成立以來一直為發揮少數民族美術特色做著不懈的努力。但從教學現狀來看,我們所擁有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資源優勢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我們的辦學特色還未能以體制創新的新模式體現出來。尤其是現今,還沒有完成一部系統完備、學術與教學水平一流的民族美術教育系列教材。鑒于此,在2007年1月,由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發起,聯合河北美術出版社、中國美術館共同主辦,在北京召開了“首屆民族美術教育發展論壇”,會議集中了全國各民族高校美術院系、民族地區美術院校30多家單位的領導和專家,共同就民族美術教育的發展、民族美術教育系列教材的建設等問題展開研討,最終確定了全國少數民族高等美術教育單位聯合編寫、出版這套系列教材,以創舉共襄盛典。
少數民族美術學科包括三大范疇。一是少數民族傳統美術;二是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三是少數民族地區當代美術實踐。在當代中國美術創作、美術教育領域中都占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次出版的系列教材共11部,全部涵蓋了上述三個學科分支,涉及少數民族主題繪畫、少數民族建筑、服飾和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各個領域。其中有些是老教授在多年教學經驗基礎上的總結,有些是作者最近幾年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他們以直接的少數民族美術實踐為引導,探索適合于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多元性特征的民族藝術教育規律,從而促進當代少數民族高等美術教育的發展和創作的繁榮。
當代民族美術教育,如何更好地在新的歷史時期持續為我國民族地區的發展建設輸送高級專業人才?如何通過教育保持在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可持續自我發展的特色?這將是全國少數民族高等美術教育工作者一個持久面對的重大課題。這套系列教材的出版,僅僅標志著我們為此邁出的第一步。
目次
緒論 少數民族環境藝術的價值和意義確認及其基本實踐和理論研究框架體系
第一章 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環境藝術的含義及概況
第一節 時代條件下環境藝術設計的內涵
第二節 少數民族環境藝術的概念辨析
第三節 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環境藝術的含義
第四節 少數民族環境藝術概況
第二章 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概述
第一節 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空間上的差異性及其基本劃分
第二節 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時間上的穩定性
第三節 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形式的同一性及其群體意識
第四節 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構筑的集體性
第五節 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作為一種適應環境的生存方式展現的文化根性
第三章 木竹架構的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一節 木竹架構的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二節 侗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三節 壯族“干欄屋”民居環境藝術
第四節 傣族竹樓民居環境藝術
第五節 景頗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六節 苗族、土家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七節 獨龍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四章 土石砌筑的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一節 土石砌筑的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二節 彝族土掌房民居環境藝術
第三節 哈尼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四節 藏族碉樓民居環境藝術
第五節 羌族碉樓民居環境藝術
第六節 布依族石板房民居環境藝術
第五章 拆裝移動的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一節 拆裝移動的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二節 蒙古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三節 藏族及裕固族氈帳民居環境藝術
第四節 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氈房民居環境藝術
第五節 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六章 庭院圍合的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一節 庭院圍合的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二節 維吾爾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三節 滿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四節 達斡爾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五節 白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六節 納西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七章 少數民族環境藝術的生態性
第一節 少數民族環境藝術的生態觀念
第二節 少數民族環境藝術與生態環境的相適關系
第八章 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環境藝術的發展
第一節 少數民族環境藝術發展的“復合”理念
第二節 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環境藝術的民族性及其多元化發展
第三節 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環境藝術的生長
參考文獻
第一章 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環境藝術的含義及概況
第一節 時代條件下環境藝術設計的內涵
第二節 少數民族環境藝術的概念辨析
第三節 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環境藝術的含義
第四節 少數民族環境藝術概況
第二章 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概述
第一節 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空間上的差異性及其基本劃分
第二節 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時間上的穩定性
第三節 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形式的同一性及其群體意識
第四節 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構筑的集體性
第五節 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作為一種適應環境的生存方式展現的文化根性
第三章 木竹架構的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一節 木竹架構的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二節 侗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三節 壯族“干欄屋”民居環境藝術
第四節 傣族竹樓民居環境藝術
第五節 景頗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六節 苗族、土家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七節 獨龍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四章 土石砌筑的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一節 土石砌筑的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二節 彝族土掌房民居環境藝術
第三節 哈尼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四節 藏族碉樓民居環境藝術
第五節 羌族碉樓民居環境藝術
第六節 布依族石板房民居環境藝術
第五章 拆裝移動的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一節 拆裝移動的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二節 蒙古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三節 藏族及裕固族氈帳民居環境藝術
第四節 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氈房民居環境藝術
第五節 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六章 庭院圍合的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一節 庭院圍合的少數民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二節 維吾爾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三節 滿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四節 達斡爾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五節 白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六節 納西族民居環境藝術
第七章 少數民族環境藝術的生態性
第一節 少數民族環境藝術的生態觀念
第二節 少數民族環境藝術與生態環境的相適關系
第八章 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環境藝術的發展
第一節 少數民族環境藝術發展的“復合”理念
第二節 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環境藝術的民族性及其多元化發展
第三節 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環境藝術的生長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環境藝術作為一個新興的藝術設計學科,其內涵隨著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寬泛,呈現出動態性的變化特征。雖然本質上它所關注的無非是人類生活設施和空間環境的藝術,目的是為人創造出符合人體科學需要,適應人各項活動要求,舒適宜人并承載人類一定審美及諸多精神訴求的空間環境。但學科發展的歷程使其內涵不斷產生變動:雖然從整個人類的歷史而言,人類最早在按照自己的各種需要來布置原始住屋和美化生存空間環境時就誕生出了與之相適應的各種室內設計、陳設藝術和園林庭院設計等現代環境藝術所囊括的內容,我們在這里所謂的環境藝術所涉及到的許多內容其實早在人類從事住宅等建筑之始時就已經開始出現了。但作為一門學科其所涉及的領域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實際上局限在建筑的室內空間,被稱之為室內設計。隨著學科的發展,室內設計的范疇已不能適應本專業發展的實際和需求,其設計領域已不局限于室內空間,而是擴大到包括室外空間環境的整體設計、地區或城市環境的城市設計,成為與建筑、園林等密切聯系的綜合性設計藝術。有觀點認為“在狹義的層面上,環境藝術設計面向于人工環境的主體——建筑。現階段的環境藝術設計,通過建筑的內外空間,以景觀設計與室內設計的專業定位來實現自身的價值”。而在當代,人類面臨著嚴重的生態環境危機:溫室效應、臭氧空洞、酸雨、森林熱帶雨林肢解、野生動植物遞減滅絕、海洋污染、荒漠化、有害廢棄物轉棄、發展中國家地區公害云云。種種的危機使人類把對生態平衡與可持續發展的認識付諸于行動中,以指導人類的各項行為。當代環境藝術就是以保持人類生存環境的生態平衡與可持續發展為指歸而產生的,那么在當代,環境藝術的內涵就與環境生態學的理念密切相關。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當前有觀點對于環境藝術設計的含義又作出了如下的概括:“在廣義的層面上,環境藝術設計應理解為‘環境’的藝術設計,即以環境生態學的理念來指導藝術設計。”
(二)環境藝術設計概念變動的原因
以上環境藝術設計的內涵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展的歷程說明了作為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環境藝術設計事實上始終是一個擴展和變動中的概念。而促使環境藝術設計概念不斷擴展和變動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第一,環境藝術設計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人們依據包括社會及個體在內的主體需要從事環境藝術設計,而不是依據定義而作,因為任何定義總顯得是相對的。設計理論的包容性和設計實踐的豐富性,使任何定義只能從一些時段相對主要的方面而不是所有方面揭示出設計的本質內涵。而不同時代的自然環境客體及社會環境中人的生活方式與包括精神狀態在內的生存狀態及其內在主觀需求隨著時間向度的線性行進都在發生變化。這就決定了環境藝術設計概念的不斷擴展和變動。
第二,科技的不斷發展使環境藝術及環境藝術設計的內涵始終呈現出擴展和變動。當代的網絡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非物質設計”的概念,生成了前所未有的網絡環境,使環境藝術在物質和非物質兩個層面上存在;非物質環境已經成為E時代新新人類的重要生存環境,非物質環境本質上其實是人類在對自身空間向度限定的克服過程中獲得了更多時間向度上的自由度,使時間、空間、客體、主體之間關系展現出一種嶄新的存在方式及可能性,從而使主觀參與時空復合作用的機會、方式和效用發生了巨大改變,也就獲得了許多往昔難以想象的可能。這是一個有待從環境藝術設計學科的角度深入探討和研究的重要而嶄新領域。總之,可以確認的是科技的發展使環境藝術及環境藝術設計的內涵始終呈現出擴展和變動。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