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總論的人類學解讀(簡體書)
商品資訊
ISBN13:9787511836335
出版社:中國法律圖書公司(法律出版社)
作者:楊玉梅
出版日:2012/06/01
裝訂/頁數:平裝/274頁
規格:26cm*19cm (高/寬)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經濟法總論的人類學解讀》分為七個部分。導論部分主要陳述寫作的原因以及研究的方法及路徑。第一章“人類學文化觀與經濟法本體論”,運用“文化”這一人類學核心概念對經濟法的演生進行深層結構的分析,得出經濟法的產生除了經濟、政治、社會原因外,還離不開文化土壤的培育的結論。本章為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的探討提供文化制度的支撐,拓展了現有經濟法理論研究的視野。第二章“人類學整體觀與經濟法價值論”,以人類學整體觀的成果來分析經濟法的價值,對經濟法現有的社會整體價值目標進行討論和反思,提出構建真正的經濟法整體價值觀,最終回到關注人及人類發展這一基點。第三章“人類學時空觀與經濟法運行論”,從人類學的“時空”人手,勾畫了經濟法的時空地圖,為經濟法運行機制的分析提供理論準備。第四章“人類學實踐觀與經濟法及其他部門法的關係論”,從人類學實踐觀出發,分析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社會法的關係。第五章“人類學民族志與經濟法方法論”,通過引入人類學方法,對經濟法現有的方法進行補充。最後一部分是結論。.
作者簡介
楊玉梅,女,1974年生,白族,雲南大理人,法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律師,雲南師範大學商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經濟法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主持或參與完成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十余項,出版著作和教材六部,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名人/編輯推薦
《經濟法總論的人類學解讀》選擇從人類學的視角對經濟法總論進行研究,力圖使經濟法研究的維度和面相更加豐富,從而能夠更加接近經濟法的本源性命題。
目次
導論第一節 選題的原因及研究的價值一、選題的原因二、研究的價值第二節 人類學基本理論與經濟法總論研究的可通性一、人類學的發展歷程二、人類學主要理論三、法律人類學第三節 研究方法、研究過程以及本書的結構安排一、研究方法二、研究過程三、本書的結構安排第一章 人類學文化觀與經濟法本體論第一節 人類學文化觀一、文化的總體涵義二、“文化”概念的人類學回溯三、法律文化第二節 經濟法文化:現代性的後果一、經濟法的產生是現代性的後果二、全球化浪潮下的經濟法運動第三節 “經濟法”概念的知識考古一、摩萊裡的“經濟法”闡釋二、德薩米的“經濟法”闡釋三、博多和蒲魯東的“經濟法”闡釋四、拉德布魯赫、海德曼的“經濟法”闡釋五、我國的“經濟法”概念第四節 中西經濟法產生的文化動因分析一、西方經濟法概述二、中國經濟法概述三、經濟法產生的文化動因比較四、對經濟法演生邏輯的人類學反思第五節 對幾組經濟法範疇的人類學解讀一、市場與國家二、公法與私法三、經濟與法律第二章 人類學整體觀與經濟法價值論第一節 人類學整體觀一、哲學整體觀概述二、人類學整體觀的發展和應用第二節 經濟法價值的回溯一、“價值”的涵義二、法的價值三、從人類學角度探討“價值”的意義四、經濟法的價值及意義五、經濟法價值的相關研究成果回顧第三節 整體觀視角下的經濟法價值重塑一、思路轉換:以整體觀為基點的經濟法價值反思二、經濟法的價值重塑第三章 人類學時空觀與經濟法運行論第一節 人類學時空觀一、時空觀概述二、人類學時空觀--文化時空三、法律與時空第二節 經濟法運行的時空網景一、經濟法運行的時空地圖: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交匯以及地方性與全球性的融通二、經濟法運行的時間維度: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交匯三、經濟法運行的空間維度:地方性知識與全球性知識的融通第三節 時空觀視角下的經濟法運行機制一、經濟法的立法機制二、經濟法的執行機制三、經濟法爭議解決機制四、經濟法公益訴訟機制五、“第三部門”及“第四部門”的運行機制第四章 人類學實踐觀與經濟法及其他部門法的關係論第一節 實踐觀的發展與變遷一、古典實踐觀二、近現代實踐觀第二節 人類學實踐觀視野下的經濟法思維轉向一、經濟法與其他部門法關係研究的困境二、人類學實踐觀視野下的經濟法思維轉向第三節 實踐觀視野下的經濟法與其他部門法的關係一、經濟法與民法二、經濟法與行政法三、經濟法與社會法四、經濟法與其他部門法的互動第五章 人類學民族志與經濟法方法論/Ⅻ第一節 人類學民族志的發展一、“業餘民族志”二、“科學民族志”三、“實驗民族志”/21]第二節 民族志的幾個關鍵詞一、“參與觀察”二、“深描”三、民族志表述:詩意的寫作四、主位與客位五、社區第三節 經濟法方法回顧與反思一、經濟法方法論成果概述二、對經濟法方法論的反思第四節 人類學民族志方法對經濟法研究的啟示一、解釋學立場對經濟法方法論的啟示二、法律民族志對經濟法方法論的參考三、民族志方法對經濟法方法的補充結論經濟法研究的新視野:人類學轉向參考文獻後記.
書摘/試閱
(二)中國哲學整體觀
與西方哲學發展中總是充滿著范式更替的特征不同的是,中國哲學整體觀則處于相對穩定的形態。從先秦諸子哲學到秦漢時期的儒學、道家和佛家哲學,無論是總體的哲學觀念,還是所關注的具體命題,幾乎沒有發生顛覆性的改變。整體觀是中國哲學的主要內涵,把宇宙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最基本的特征。中國古典哲學特有的范疇結構,就是五行、陰陽、氣、太極、理等以本體論范疇為主的具有有機論范式特征的元范疇體系。中國哲學的元理論體系以整分合理論、交感互補理論、復雜相關性原理、動態演化理論、人格泛化原理為主,同樣體現出有機論特征。[1]
整分合理論認為,宇宙是源于某一共同的最高本原的有機整體,這一整體又以分與合這兩種基本運動形式處于不問斷的由一到多和由多到一的分合運動中。例如《易經》提出以太極為陰陽最高本原,構成成熟的整分合理論。
交感互補原理的內涵是,用人類的兩性交感生育繁衍為核心的人格泛化觀念來類比宇宙自然的生成演化機理,例如陰陽學說。
復雜相關性原理是包含于陰陽五行學說中的原理,其內涵為,宇宙自然的任何一種對象,如時間、空間等都是具有多元化或多極化的系統結構。系統結構的五極之間維系著復雜的相互關系。
動態演化原理的內涵是,宇宙的演化出于某種最高本原,分與合是宇宙演化的兩種基本形式,任何演化都是一個既具有階段性又具有連續性的演化過程。這一原理的表述廣泛見于先秦的易學、道家、陰陽家的論述中,是最具辯證法特征的元理論。
人格泛化理論是把人的生理人格(以性為主)和心理人格(主要是情)泛化于自然,以此類比于宇宙的認知或闡釋方式。前者主要見于《易經》、《易傳》及其他易學著作,后者主要見于董仲舒的神學化儒學理論。
上述理論將世界整合成一個渾然天成的有機體,包括天地人萬物,繁衍流轉,生生不息,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整體論思想。
概言之,中國哲學整體觀的基本特征是:連續性的無限的有機整體觀。可以具體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整體結構。中國古代哲學家對于客觀世界的理解無論有多大的差異,但大都不重視對于事物的分析,而把宇宙萬物視為不可分割的具有連續性結構的有機體。“天地萬物猶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呂氏春秋》)“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惠施)“眾竅比竹之屬,接乎有生之類,會而共成一天”(郭象)。“天地萬物為一體”(王守仁)。其二,“生生不息、大化流行”的整體功能。中國古代思想家在對于客觀的世界的反復審察中,發現作為不可分割連續性的宇宙整體,具有生生不息、大化流行的功能特性。“天地之大德日生”(《系辭》)、“天只是以生為道”(程顏)、“萬物并作,吾以觀復”(老子)、“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易?象》)。宇宙以一定的方式進行著近似于圓圈式的循環,是中國哲人們所共同確認的事實。其三,追求宇宙和諧化的整體目標,強調萬物之間的協調,求得整體的和諧和穩定。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