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方和謙良經驗方賞析(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國醫大師經驗良方賞析叢書
ISBN13:9787509151754
出版社:人民武警出版社
作者:(中國)盧祥之
出版日:2012/09/01
裝訂/頁數:平裝/304頁
規格:23.4cm*16.8cm (高/寬)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權威機構授予當代30名著名中醫師“國醫大師”光榮稱號。《國醫大師經驗良方賞析叢書》編入的鄧鐵濤、路志正、何任、周仲瑛等幾十位中醫臨床大家,都是享有盛譽的國醫大師。本書是該叢書中的一本,匯集了國醫大師方和謙先生38種常用的臨床經驗良方,由中醫科學院等多單位高年資的學者專家列出功用、適應證,還從解讀和賞析的角度精選了方和謙先生的部分臨證心得并做了闡發和提示,力求能夠體現其臨床用方特點及辨證思路。本書是對珍貴中醫資料整理、研究的結晶,對指導中醫臨床實踐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可供中醫師、中醫從業人員、中醫院校學生和廣大中醫愛好者研究、選用。
作者簡介
方和謙,男,漢族,原籍山東煙臺,1923年12月出生,是全國著名中醫學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先生自1948年8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至今有六十余年,是全國著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的指導老師、“首都國醫名師”、“國醫大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診療經驗,創制了許多效方,臨床療效十分顯著。
先生出生在中醫家庭,自幼隨父習醫。19歲考取醫師資格,開診所行醫。1968年到北京朝陽醫院中醫科任科主任、主任醫師,兼任首都醫科大學的教授職務。1993年批準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1年至2004年先后擔任三批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導師。從1978年起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理事,中華中醫學會內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紅十字會理事、北京中醫藥學會會長。
方先生勤于實踐,善于思考,認為中醫學為哲理醫學,重視人和自然的統一,形成“燮調陰陽,以平為期”的中醫學思想;治療上遵循治病求本,強調正氣為本,扶正祛邪的治療觀;熟讀精研《傷寒論》,深刻理解仲景學說,不僅掌握其基本要領,而且學以致用,有所發揮,重視先后天之本的理論,長于運用補法,尤其善于調理脾胃。方先生提出“和為扶正,解為散邪”的獨到見解,拓寬了和解法的應用范圍。先生受哲理醫學的影響,對陰陽學說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認識。“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認為陰陽既是天地變化的共同規律,也是人體內在的基本規律。認為治病的根本目的,主要是調整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促成“陰平陽秘”,以恢復和保持陰陽的相對平衡。
方先生在臨證施治中,特別注重用“調和陰陽”“以平為期”指導臨床實踐,并形成了自己的治療思想。提出和解法,即“和為扶正,解為散邪”的觀點,通過和解、調和,使表里寒熱虛實的復雜證候、臟腑陰陽的偏盛偏衰歸于平復,以達到祛除病邪恢復健康的目的。方先生創制的“和肝湯”“滋補湯”等經驗方,均是在《內經》“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的思想指導下,重在調整陰陽形成的有效方劑。
方先生認為邪正斗爭是影響陰陽平衡的關鍵,故臨床辨證立法,以邪正斗爭為中心,著眼于扶正以祛邪,以恢復人體正常的生理狀態,從而形成了正氣為本,扶正祛邪的治療觀。在邪正斗爭方面,強調應以正氣為本,而尤為重視脾腎在臟腑活動中作為先后天之本的重要作用。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方先生善于應用“扶正培本”法顧護人體正氣,方先生指出:“治病之關鍵在于扶正培本,扶正就是扶助正氣、補益氣血陰陽;培本就是培補脾腎,恢復臟腑正常的生理功能。”
方先生應用扶正培本法治療疾病要點有三,即益氣血重在補脾胃、補陰陽應當益腎、補臟腑注意五行相生。認為補益氣血,必須從補脾和胃,培補后天之本入手,故臨證總以“調補脾胃之氣”為準則,達到補益氣血,扶助正氣的目的。
方先生研究傷寒之治,其制方用藥概括起來其特點是“保胃氣,存津液”。因此,先生治病用藥極為重視“顧護胃氣”,提出“大病體虛,重在培中”,“大病必顧脾胃”的觀點。在方先生治病的方劑中經常見有炒谷芽、香稻芽、焦神曲、炒萊菔子、砂仁、雞內金、百合、麥冬、玉竹、石斛、大棗、甘草等和中養陰益氣之品。對于久病虛證及老年人感受外邪的治療,方先生更強調“虛人病表建其中”,顧護胃氣即可扶正祛邪。但用藥需循序漸進,藥性平和,用量宜輕,不溫不燥,不滯不膩,不攻不瀉。認為通過保胃氣,可使脾胃健運,肺氣調暢,肝氣和解,腎氣充盈,五臟安康。先生治熱病,遵吳氏“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的思想,視養陰保津為其重要原則。
提出“治傷寒注意存津,治溫病重在養陰”,在解表透熱或清熱解毒劑中,常加入花粉、玉竹、麥冬、百合、石斛等藥以顧護津液,皆是重視脾胃的具體體現。治療陰陽虛衰之證,先生認為應當注意益腎。
凡陽虛之證,無論衛陽、心陽、脾陽,均與腎陽有關,治療均應適當溫腎之陽;凡陰虛之證,無論心、肺、肝、胃之陰,均易涉及腎陰,治療中當滋腎之陰。且應注意陰陽互根的關系,所謂“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陽得陰助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陰得陽升泉源不竭”。在各臟腑的相互滋生中,先生認為最重要莫過于先后天之本的作用。臟腑之生機在腎,補養在脾。先生臨證診病,必先察脾胃是否健旺,繼思氣化是否正常。脾胃不和則先調脾胃,方能為進一步治療創造條件,在后期則多考慮益腎。一般臟腑失調,脾腎俱虛時,先生先補脾以資化源,后益腎以固根本。
先生出生在中醫家庭,自幼隨父習醫。19歲考取醫師資格,開診所行醫。1968年到北京朝陽醫院中醫科任科主任、主任醫師,兼任首都醫科大學的教授職務。1993年批準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1年至2004年先后擔任三批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導師。從1978年起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理事,中華中醫學會內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紅十字會理事、北京中醫藥學會會長。
方先生勤于實踐,善于思考,認為中醫學為哲理醫學,重視人和自然的統一,形成“燮調陰陽,以平為期”的中醫學思想;治療上遵循治病求本,強調正氣為本,扶正祛邪的治療觀;熟讀精研《傷寒論》,深刻理解仲景學說,不僅掌握其基本要領,而且學以致用,有所發揮,重視先后天之本的理論,長于運用補法,尤其善于調理脾胃。方先生提出“和為扶正,解為散邪”的獨到見解,拓寬了和解法的應用范圍。先生受哲理醫學的影響,對陰陽學說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認識。“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認為陰陽既是天地變化的共同規律,也是人體內在的基本規律。認為治病的根本目的,主要是調整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促成“陰平陽秘”,以恢復和保持陰陽的相對平衡。
方先生在臨證施治中,特別注重用“調和陰陽”“以平為期”指導臨床實踐,并形成了自己的治療思想。提出和解法,即“和為扶正,解為散邪”的觀點,通過和解、調和,使表里寒熱虛實的復雜證候、臟腑陰陽的偏盛偏衰歸于平復,以達到祛除病邪恢復健康的目的。方先生創制的“和肝湯”“滋補湯”等經驗方,均是在《內經》“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的思想指導下,重在調整陰陽形成的有效方劑。
方先生認為邪正斗爭是影響陰陽平衡的關鍵,故臨床辨證立法,以邪正斗爭為中心,著眼于扶正以祛邪,以恢復人體正常的生理狀態,從而形成了正氣為本,扶正祛邪的治療觀。在邪正斗爭方面,強調應以正氣為本,而尤為重視脾腎在臟腑活動中作為先后天之本的重要作用。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方先生善于應用“扶正培本”法顧護人體正氣,方先生指出:“治病之關鍵在于扶正培本,扶正就是扶助正氣、補益氣血陰陽;培本就是培補脾腎,恢復臟腑正常的生理功能。”
方先生應用扶正培本法治療疾病要點有三,即益氣血重在補脾胃、補陰陽應當益腎、補臟腑注意五行相生。認為補益氣血,必須從補脾和胃,培補后天之本入手,故臨證總以“調補脾胃之氣”為準則,達到補益氣血,扶助正氣的目的。
方先生研究傷寒之治,其制方用藥概括起來其特點是“保胃氣,存津液”。因此,先生治病用藥極為重視“顧護胃氣”,提出“大病體虛,重在培中”,“大病必顧脾胃”的觀點。在方先生治病的方劑中經常見有炒谷芽、香稻芽、焦神曲、炒萊菔子、砂仁、雞內金、百合、麥冬、玉竹、石斛、大棗、甘草等和中養陰益氣之品。對于久病虛證及老年人感受外邪的治療,方先生更強調“虛人病表建其中”,顧護胃氣即可扶正祛邪。但用藥需循序漸進,藥性平和,用量宜輕,不溫不燥,不滯不膩,不攻不瀉。認為通過保胃氣,可使脾胃健運,肺氣調暢,肝氣和解,腎氣充盈,五臟安康。先生治熱病,遵吳氏“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的思想,視養陰保津為其重要原則。
提出“治傷寒注意存津,治溫病重在養陰”,在解表透熱或清熱解毒劑中,常加入花粉、玉竹、麥冬、百合、石斛等藥以顧護津液,皆是重視脾胃的具體體現。治療陰陽虛衰之證,先生認為應當注意益腎。
凡陽虛之證,無論衛陽、心陽、脾陽,均與腎陽有關,治療均應適當溫腎之陽;凡陰虛之證,無論心、肺、肝、胃之陰,均易涉及腎陰,治療中當滋腎之陰。且應注意陰陽互根的關系,所謂“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陽得陰助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陰得陽升泉源不竭”。在各臟腑的相互滋生中,先生認為最重要莫過于先后天之本的作用。臟腑之生機在腎,補養在脾。先生臨證診病,必先察脾胃是否健旺,繼思氣化是否正常。脾胃不和則先調脾胃,方能為進一步治療創造條件,在后期則多考慮益腎。一般臟腑失調,脾腎俱虛時,先生先補脾以資化源,后益腎以固根本。
目次
肺系病證方1發熱病證方53脾胃病證方58心下痞滿和中方67泄瀉方70嘔吐呃逆方79腹痛方92便秘從肝方101口腔病方104心系病證方112和肝湯化裁122肝硬化方129眩暈135腦鳴方154中風157水腫病方179消渴病方190血證方197梅核氣207陽和湯214宣痹湯224頭痛證方228癭病方243乳癖通絡和肝湯250仙方活命飲252五味消毒飲256荊防牛蒡湯258消風散260銀翹消風散262清熱祛濕養血濕疹方263多動癥方266多汗癥方268補中益氣湯270小柴胡湯274四妙勇安湯287滋補湯295四君子湯297止嗽散299參考文獻304
書摘/試閱
中國醫學“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生產與生活實踐中認識生命、維護健康、戰勝疾病的寶貴經驗總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中醫的整體觀念、臟腑經絡、辨證論治等核心理論,無不浸透著樸素的哲理,不僅具有醫學和自然科學屬性,而且具有文化、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屬性。中醫學是我國最具原創性的重要科技優勢領域,人們可以從中醫的“博大精深”中深切感受到東方文化豐富的內涵。中國醫學的誕生距今至少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從開始的經驗階段到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等古代醫學專著成書,其生命科學的理念與行醫理論逐步走向成熟。張仲景的醫學理論是中醫發展的里程碑,它全面總結和繼承了前人的臨床實踐經驗,經歷了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基本過程,形成了主導思想、基礎理論、辨證論治等一系列中醫的生命科學體系。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授予當代久負盛名的30名著名中醫師“國醫大師”榮譽稱號,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尚屬首次,是我國中醫藥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縱觀中國醫學歷史的發展,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中醫的探索和發展以及著名中醫的成才之路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重...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