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暢銷20年,北歐犯罪小說的經典
售出35國版權,全球銷量超過五百萬冊
滿足推理懸疑的美感,讓犯罪小說榮登藝術殿堂的傑作
她聽見冰的聲音,雪的心跳
她踩著冰雪的死亡陷阱,縱身往前一躍……
事發在哥本哈根的雪地上,與史蜜拉同樣來自格陵蘭的小男孩以賽亞從樓頂墜樓死亡。男孩屍骨未寒,警方即刻宣布該起事件為意外,但史蜜拉知道以賽亞絕非從樓頂失足摔死。她開始追蹤一系列如雪地足跡清晰可見的線索。這場痛苦旅程不僅要揭發事實真相,還充滿了暴力與謊言,史蜜拉確信自己揭露的罪行足以粉碎一切。她必須回到出身的冰雪世界,而那衝擊的秘密就藏在冰層下。
這部叱吒國際文壇的犯罪小說令人無法抗拒,女主角尤其了不起——這位行事粗野、特立獨行,卻又擁有溫柔脆弱特質的史蜜拉。她是犯罪小說女主角最傑出的典範,你會深深為她著迷。
作者簡介
彼得‧霍格(Peter Høeg)
1957年出生於哥本哈根,大學修讀文學,在投入寫作之前曾經是舞蹈家、演員、劍術家、水手、登山家。1988年出版第一部小說一鳴驚人,被譽為「他那一代最重要的丹麥作家」。隨後出版的犯罪小說《雪中第六感》長踞世界各國暢銷書榜,為他在世界文壇取得一席之地。另著有《情困伊甸園》、《危險的靜默》等書。
譯者簡介
柯乃瑜
英國巴斯大學口筆譯碩士,自由口筆譯者。天性愛流浪,嗜好嗑文字,永遠長不大。譯作:《向生命說Yes!》(第三部)、《異教徒的女兒》、《愛無忌憚》、《標本師的魔幻劇本》、《死前的最後一堂課》等。
陳錦慧
加拿大SFU教育碩士。曾任媒體記者,現為自由譯者。近期譯作:《蘿莉塔》、《焦土試煉》、《悍衛雅各》等。
名人/編輯推薦
推理評論家推薦非英語系經典傑作書單的必選之作。……史蜜拉稱得上是推理小說裡演化到最頂端的「全人女探」……故事布局亦是一絕……場面變化遼闊、豐富,充滿層次感,卻又與伏線、謎團環環相扣,前後呼應。——作家既晴
和主角史蜜拉一同對抗層出不窮的黑暗勢力,進入充滿神祕的冰雪國度,展開這一場冰雪絕境的生死冒險,彼得‧霍格的《雪中第六感》絕對是不容錯過的北歐犯罪小說經典之作!——推理作家秀霖
這真的是本讓讀者心情如水的三態般變動不停的小說,緊張刺激,還多學了許多「冷」知識啊。——科普作家張東君
讓彼得‧霍格在小說國度中獨樹一格……探索內心的懸疑小說。霍格或許……會在文學殿堂中獲得偉大懸疑小說家的地位。——《紐約時報》
冰天雪地、緊張迷人的丹麥懸疑小說……令人滿足的好書。——《芝加哥論壇報》
一流的……認真且引人入勝的小說。——珍‧史邁莉《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
不可思議的探險,充滿危險、暴力與心理恐懼……彼得‧霍格證明自己是真材實料的作家。——《泰晤士報》
充滿無窮智慧……與梅維爾、康拉德並駕齊驅。霍格的散文辛辣如詩、變化莫測。……(此書)要人大聲讀出並仔細品味。——《紐約客》
非常精采……無比滿足……前所未見的驚悚小說。——《新聞週刊》
披著引人入勝的驚悚小說外皮……卻也是書寫著愛、失去與疏離的動人故事。讓人想一直讀下去。——《奧蘭多守望報》
懸疑小說,卻是 馬丁‧克魯茲‧史密斯及史考特‧杜羅會寫的那種,充滿迷人細節,生命力豐富,其中角色讓讀者信服不已……歐陸好一陣子不曾出現這麼棒的小說了。——《洛杉磯日報》
無疑是我讀過最棒的驚悚小說……彼得‧霍格震驚、誘惑並讓我們驚嚇不已。——《新女性》
多年來我所讀過最棒的(驚悚小說)。——《新共和雜誌》
《雪中第六感》的成就可觀,很吸引人的懸疑故事。——《華爾街日報》
黑暗、緊張、引人入勝的故事……是寶……史蜜拉的自相矛盾、尖酸刻薄、富同情心、深思熟慮、衝動行事、斷然堅決及最重要的桀驁不馴都讓人深深信服。——《出版人週刊》
十分傑出的小說。創新……結局讓人屏息。——《月讀俱樂部》
好到不可思議的小說,簡潔卻直接,暴力卻夢幻,放不下亦無法不去想的書。史蜜拉‧賈斯伯森絕對是這些年來所見過最強悍、聰明、奇特又迷人的女主角。——艾爾金(偵探小說作者)
類型少見加上題材不可思議——絕非一般常見的懸疑驚悚小說……充滿洞悉心理與更深一層的目標,驚悚也只是碰巧發生……寫得很美。——《西雅圖時報》
絕佳娛樂……探索內心的懸疑小說。——《紐約時報書評》
不可思議的小說……霍格是極致的說書人。——《環球郵報》
高超的驚悚架構……結合了懸疑故事、海明威式的散文風格、異國情境及迷人的女主角。——《時人雜誌》
丹麥作家彼得‧霍格是歐洲數一數二的作家——《法蘭克福匯報》
這本書的女主角將永遠令人難以忘懷……史蜜拉不僅所向無敵,也是個偉大的女性——今年度小說中最了不起的女性。——《週日報》
驚悚小說與純文學的瘋狂結合體。——《明鏡周刊》
彼得‧霍格的文學天分驚為天人。——《薩克森報》
史蜜拉將冰川學家、厭世者、復仇天使、艾瑪‧皮雅(Emma Peel)、聖女貞德、藍波與綠色和平組織先鋒結合於一身,她愛挖苦人,有時候卻又多愁善感,並且機智過人。她重視冰雪,更甚於愛情。——《時代周刊》
每個場景、每句對話都是傑作。——《王子雜誌》
宛如電影史詩。——《法蘭克福環視報》
只要史蜜拉說出她心中的願望,我們會聆聽。——《明星周刊》
書摘/試閱
天氣很冷,不可思議的攝氏零下十八度,還下著雪;套用那不再屬於我的語言,雪花叫做qanik,幾無重量的大結晶體落成堆,為地面覆蓋一層白色冰霜粉末。
十二月的陰暗天色自墓碑升起,宛如頂空浩瀚無涯。黑暗中,我們的臉龐不過是蒼白閃亮的圓薄片,即便如此,我仍能感覺到牧師及司事對我們不滿,不滿我的黑色網襪及茱莉安抽抽搭搭的啜泣,更糟的是她早上服用了戒酒藥,此刻清醒地面對悲慟。他們認為我和她對天氣或該起悲劇均毫無敬意。但事實上,網襪及藥物便是我們對寒天及以賽亞致敬的方式。
牧師現在說的話讓我感覺他想必認識以賽亞,然而就我所知,茱莉安從沒去過教會。接著他的聲音不見了,因為其他女性也開始跟著茱莉安一起啜泣。
來了很多人,大約二十位,此刻他們任由悲傷如黑潮淹沒自己,以外人無法理解的方式沉浸其中,不是格陵蘭長大的人都無法理解。即便如此或許也還不夠,因為我也不懂他們的悲傷。
我第一次仔細看著棺木。六角形。冰晶體到了某個階段也會結成相同形狀。
現在他們將棺木降入土裡。深色木材的棺木看起來好小,上面已積了一層雪。雪花大如羽絨,雪就是這樣,不一定會冷。天堂此刻也在為以賽亞落淚,淚水化為霜絨覆蓋在他身上。宇宙為他蓋上薄毯,他永遠不會再受寒了。
牧師將土灑在棺木上的那一刻,我們應該要轉身離開,但沉默突然降臨,好似持續了許久。女性都很安靜,沒有人動,這股沉默彷彿在等待事情爆發。從我的角度來看發生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茱莉安跪在地上,臉貼著地面,其他女性任由她去。
第二件事是內在的,發生在我心裡,一股自覺迸發出來。
我必定始終與以賽亞有著相互理解的約定:絕不會棄他於困境中,即便是現在。
十一月開始結霜。我對丹麥的冬天懷有敬意。寒意,不是溫度計上可測量的程度,而是實際感受的寒意,取決於風力強度與相對濕度而非實際溫度。我在丹麥感受到的寒意勝過格陵蘭的杜里。
接著氣溫開始下降。到了一定程度,海水表面降至攝氏零下二度,最初的冰晶體開始成形,一層暫時的薄膜,在風力與海浪拍打下碎成針狀冰,進而揉混成一團滑溜溜的脂狀冰,再逐漸形成一片片漂浮的餅狀冰,最後在某個寒冷的星期天下午,結成一整片冰層。
然後會更冷。我很開心,因為我知道這下冰霜已經有了動量,這下冰不會溶解,晶體已結成橋梁,將海水包覆在有如樹脈結構的空間內,液體會慢慢滲出。遠眺霍門群島區的人多數不會想到,但這一點卻是足以相信冰與生命在多方面息息相關的原因。
每回我走上克尼布斯橋,最先尋找的便是冰。但是這個十二月天,我卻看見別的。我看見一道光。
黃色,如同冬天城市裡多數的燈光,而且當時下過雪,即便光線昏黃也會明亮反射。光線在某間倉庫一樓閃耀。建造我們的公寓時,房屋委員會一念之仁下放過了倉庫不拆除。建物尾端靠近史坦街與克里斯欽港,巡邏車的藍色車燈旋轉著。我看見一名警察,有一區暫時拉起紅白色膠帶封鎖。我依稀看得出來緊靠建物旁遭封鎖的是什麼:雪地裡一抹小小黑影。
因為我用跑的,而且當時才傍晚五點,交通仍舊擁擠,我比救護車早了幾分鐘到現場。
以賽亞雙腿緊緊併攏倒臥於地,頭埋在雪地,雙手環抱頭部,彷彿要阻擋照在他身上的那抹小小聚光燈,彷彿雪地是扇窗戶,他因此看見深入地底的東西。
警察理當該問我是誰,記錄我的姓名與地址,為那些稍後要開始挨家挨戶按門鈴的同仁準備資料。但他是個一臉想吐的年輕人,努力避免直接看著以賽亞。在他確認我不會越過封鎖線後,便讓我站在旁邊。
他大可以擴大封鎖區,但那也不會有什麼差別。有些倉庫正在裝修,往來的人潮與機器已將雪地壓到硬如磨石子地板。
即便死去,以賽亞依舊別過臉,彷彿不要任何人的同情。
聚光燈之外的頂端高處是難以辨識的屋頂。倉庫很高,搞不好跟七、八層樓的公寓差不多高。緊鄰的建物正在整修,朝向史坦街的那一面搭了鷹架。在救護車設法過橋、穿梭建物之際,我朝那裡走去。
鷹架沿著整面牆直達屋頂,最底層階梯已降下。爬得越高,越感覺結構不穩。
他們正在搭建新屋頂。壟罩我上方的是用防水布遮蓋的三角椽,長度約建物平面的一半。面對港區的另外半邊屋頂一片平坦,覆滿了雪。以賽亞的腳印便在此。
到了雪的盡頭有個男人雙手環膝,前後搖擺。
即便縮成一團,技工仍讓人覺得他體型龐大。即便是如此徹底投降的姿態,他似乎還是有所隱瞞。
好亮。有人幾年前曾測量格陵蘭肖拉帕魯克的亮度。從十二月到二月,太陽消失的三個月間。大家以為會是永夜,但還是有星星與月亮,不時則有北極光。還有雪。他們記錄下的流明與丹麥中型鄉村小鎮的外圍相同。我的童年記憶也是如此,我們總在戶外玩,戶外總是很亮。那個時候我們認為明亮是理所當然。小孩子把許多事都視為理所當然。長大後,我們才開始質疑。
無論如何,我突然發現眼前的屋頂何等明亮。彷彿始終都是那層約莫十公分厚的雪,持續漫射閃爍地光彩奪目的細小灰珠。
儘管冰霜堅硬,地面上的雪仍因城市的熱度稍微融化。但在這上面,雪仍以原本落下的姿態散布。只有以賽亞走過。
即便缺乏熱度、新雪或是風,即便如此,雪還是會變。彷彿在呼吸,彷彿在濃縮、昇華、沉澱與分解。
即便是冬天,以賽亞仍穿了布鞋,地上確實是他的鞋印,球鞋底部已磨平,球員做為旋轉軸心的前半部足弓上幾乎看不清楚同心圓的輪廓。
他從我們所站之處向外走入雪裡。足跡斜著朝向邊緣而去,沿著屋簷約莫走了九公尺。足跡至此停步,接著朝建物盡頭角落走去。足跡始終與邊緣維持七十六公分的距離,直達面向另一間倉庫的角落。從那裡他轉向朝中間走了二點七公尺,準備起跑。至此足跡便直接奔向邊緣往下跳。
另一邊的屋頂鋪了黑色上釉磁磚,與屋頂導水槽呈現的斜角讓雪直接滑落。根本沒有東西可以抓。這樣跟憑空往下跳沒兩樣。
除了以賽亞,沒有別人的足跡。除了他,沒有人橫越這片積雪。
「是我發現他的。」技工說。
我總覺得看著男人哭很難,或許是因為我知道哭泣有多傷害他們的自尊,或許是因為哭泣對他們來說不尋常,總將他們帶回孩提時代。技工已經哭到懶得再擦眼淚了,整張臉都是眼淚鼻涕。
「擦乾你的鼻子,有人過來了。」我說。
沿著屋頂接近的兩位男士看到我們很不高興。
其中一位拖著拍照器材,氣喘吁吁。另一位有點讓我聯想到凍甲。扁平、堅硬,充滿惹人厭的不耐。
「你們是誰?」
「我住在那個男孩樓上,」我說,「這位男士跟男孩住在同一層樓。」
「麻煩請你們離開。」
接著他注意到足跡,忘了我們在場。
攝影師用閃光燈與大台拍立得拍下第一張照片。
「只有死者的足跡。」腳趾甲說,他說話的方式好似在腦海裡填寫報告。「母親是個酒鬼,所以他上來這裡玩。」
他又注意到我們。
「該下樓了。」
此刻我什麼都不清楚,只有困惑,而且我的困惑多到有剩,還可以分給別人。所以我哪裡也不會去。
「這種玩耍方式很奇怪,你不覺得嗎?」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我很高傲,我也不太會去反駁。或許我有我的原因。
無論如何,此刻是我的穿著促使他聽我的話。喀什米爾大衣、毛帽、手套。他確實很想把我趕下樓,但他看得出來我是有格調的淑女。他很少在哥本哈根的屋頂上見到有格調的淑女。
所以他遲疑了一會兒。
「妳這麼說是什麼意思?」
「你這麼大的時候,」我說,「父母親還沒從鹽礦工作回來,然後你在簡陋的街友房舍屋頂上玩,你會沿著屋簷一直線跑嗎?」
他思索了一番。
「我在日德蘭長大。」他說,但他說話時視線仍盯著我。
然後他轉向身旁同仁。「弄點光線上來。還有,麻煩你陪同這位小姐與先生下樓。」
孤獨之於我,正如教堂的祝福之於多數人,對我來說那是恩典。每回關上門,我都清楚知道這是對自己的仁慈。德國數學家康托向學生解釋無窮的概念時說了一個故事:有位主人擁有房間數量無限的旅館,旅館房間全客滿。接著又來了一位房客。主人於是將一號房的房客移入二號房,二號房的房客移入三號房,三號房的房客移入四號房,以此類推。如此一來,一號房便空下來,可以讓新房客入住。
我最喜歡這個故事的點在於,故事裡所有的人,包含主人與房客,都願意無限次數地遷移,就為了讓一位房客能在自己的房間裡擁有屬於自己的安靜與舒適。這無疑是對孤獨致上了無比敬意。
同時我也發現,我把自己的公寓裝潢成旅館房間,並且可明顯感覺到居住的人也只是過客。每當我覺得必須向自己解釋理由時,便會想到我母親以及她的家人,我們在某種程度上也屬游牧民族。雖然這其實是很薄弱的藉口。
我以為我會傷心。我跟警察談過,大方出借肩膀給茱莉安倚靠,帶她去朋友家,然後回來,這段時間我都用左手推開悲傷。現在輪到我臣服於哀傷。
但現在還不是時候。悲傷是禮物,必須努力才能得到。我為自己泡了杯薄荷茶,站到窗邊。可是什麼也沒發生。或許是因為我還有一件小事得做,未竟之事,卻已足夠阻絕洶湧的情緒。
我在一年半前某個八月天初次見到以賽亞。熱氣潮濕沉重,哥本哈根成了瘋狂的溫床,隨時可能爆發。
那樣的日子讓你思考生命的意義進而發現生命根本毫無意義。樓梯間,就在我公寓下方的平台上,有東西在蠕動。
「死小孩,滾。」我說。
以賽亞抬起頭。
「Peerit。」他說。妳自己滾。
沒多少丹麥人看得出來我是哪裡人。他們以為我或許帶點亞洲血統,特別是如果我在顴骨下方刷點陰影時。階梯上的男孩直盯著我看,識破我倆之間的共同點。那眼神只會在新生兒眼中看見,長大後便會消失,偶爾又會在極度年邁者眼中出現。或許這就是我為何始終沒攬下孩子的重擔,我本來就經常思考為何人會失去直視對方眼睛的勇氣了。
「妳可以唸故事給我聽嗎?」
我手上拿了一本書,他是因為這樣才問我。
或許可以說他看起來像森林裡的小精靈。但是由於他全身髒兮兮,只穿了內褲,全身流著晶瑩剔透的汗水,或許也可說他看起來像小海豹。
「滾開。」我說。
「妳不喜歡小孩子?」
「我會吃小孩子。」
他往旁邊站。
「Salluvutit,妳騙人。」他在我經過他身邊的時候說。
那一瞬間,我從他身上發現兩項特質,我們因而產生交集。我發現他是孤獨的,那種逃亡中的人永遠無法擺脫的孤獨,而且我發現他並不害怕獨處。
有些時候他每天都會出現。再來可能會兩個星期只見過他一次,而且還是從遠處。但只要他出現,往往都是正要天黑之際,一天正要結束,而茱莉安已經醉倒。
每隔一段時間我會替他洗澡。他不喜歡熱水,但是用冷水不可能把他洗乾淨。我會要他坐在浴缸裡,打開蓮蓬頭。他不會抱怨。他很早就學會忍受不如意,但他會從頭到尾不停用眼神責備我。
得獎作品
◎ 北歐犯罪小說協會最佳犯罪小說玻璃鑰匙獎
◎ 美國獨立推理小說書商協會黛利絲獎
◎ 德國國際犯罪小說獎
◎ 義大利書商獎
◎ 美國愛倫坡獎提名
◎ 名列世界50大小說
◎ 德國年度最暢銷小說第一名
◎ 榮登紐約時報、時代雜誌暢銷書榜
◎ 時代雜誌、娛樂週刊、時人雜誌遴選年度好書
◎ 衛報此生必讀小說1000選
◎《月讀俱樂部》選書
◎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芝加哥論壇報、泰晤士報、紐約客、新聞周刊、洛杉磯日報、華爾街日報、出版人週刊、西雅圖日報、時人雜誌、環球郵報 書評強力推薦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