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中國非化石能源之路:2020年非化石能源滿足15%能源需求目標的途徑和措施研究》在總結分析國內外研究機構對世界和我國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發展現狀和趨勢研究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經濟發展速度(GDP增速分別為7%、8%和9%)和單位GDP能耗降速等制約因素,分情景論證了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分析了實現2020年非化石能源發展目標的可能性;同時,還研究了在化石能源科學產能的制約因素下,各種發展情景對應的能源供應缺口,并提出了應對措施。
作者簡介
王仲穎,研究員,現為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主要社會兼職有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能源學會理事、中國沼氣學會理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農村能源專委會副秘書長、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可再生能源產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產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等。曾從事能源供需分析以及能源供應模型的研究。目前從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政策研究。研究領域涉及國家暨區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和規劃、可再生能源立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定價機制、技術商業化推廣的產業可持續發展配套政策等領域。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具有豐富的國際合作項目經驗,先后執行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ited Nations Develompent Programme,UNDP)/全球環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GEF)加速中國可再生能源商業化能力建設項目。UNDP/GEF中國太陽能熱水器行業發展項目。世界銀行(World Bank,WB)/GEF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項目,WB/GEF中國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項目,2003—2007年兼任UNDP/GEF加速中國可再生能源商業化能力建設項目辦主任,2009年至今兼任中一丹可再生能源發展項目的國家項目經理。主要論著有:《2007/2008/2009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解讀》、《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年鑒:2003—2008中國和世界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綜述》、《可再生能源科技與產業發展知識讀本》、《可再生能源政策法規知識讀本》、《保定新能源產業基地總體發展規劃》等。
任東明,博士,現任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主任,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長期從事可再生能源政策研究和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國際合作項目管理工作,主要從事可再生能源發展政策,包括發展戰略、發展規劃、政策和立法等研究。曾負責中國政府、世界銀行和全球環境基金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項目管理工作,任項目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參加了《可再生能源立法》、《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國海洋“126”計劃、三峽庫區移民開發和可持續發展、藏東南水電基地開發規劃、中國綠色電力市場、中國強制性市場份額政策、風電特許權等課題的研究工作。
高虎,博士,現任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副主任,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目前主要從事可再生能源的政策研究。參加了我國《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等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的研究和起草工作。參與完成的出版物包括:《可再生能源發電經濟性和經濟總量(2010)》、《中國風能發展報告2010》、《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報告2009》、《中國可再生能源戰略研究叢書》綜合卷(2008)、《中國風能發展報告2008》、《中國風能發展報告2007》等。
任東明,博士,現任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主任,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長期從事可再生能源政策研究和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國際合作項目管理工作,主要從事可再生能源發展政策,包括發展戰略、發展規劃、政策和立法等研究。曾負責中國政府、世界銀行和全球環境基金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項目管理工作,任項目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參加了《可再生能源立法》、《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國海洋“126”計劃、三峽庫區移民開發和可持續發展、藏東南水電基地開發規劃、中國綠色電力市場、中國強制性市場份額政策、風電特許權等課題的研究工作。
高虎,博士,現任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副主任,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目前主要從事可再生能源的政策研究。參加了我國《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等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的研究和起草工作。參與完成的出版物包括:《可再生能源發電經濟性和經濟總量(2010)》、《中國風能發展報告2010》、《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報告2009》、《中國可再生能源戰略研究叢書》綜合卷(2008)、《中國風能發展報告2008》、《中國風能發展報告2007》等。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非化石能源之路:2020年非化石能源滿足15%能源需求目標的途徑和措施研究》由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
目次
第1章 導論
1.1 發展非化石能源的戰略意義
1.1.1 我國能源的總體形勢
1.1.2 我國能源體系面臨的挑戰
1.1.3 我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戰略意義
1.2 非化石能源發展目標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1.4 內容框架
第2章 全球非化石能源行動
2.1 全球非化石能源發展現狀
2.1.1 風電
2.1.2 太陽能光伏
2.1.3 生物質能
2.1.4 核電
2.2 全球非化石能源未來發展態勢
2.2.1 國際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10》
2.2.2 綠色和平《能源革命報告》
2.2.3 世界自然基金會《能源報告——2050年,100%可再生能源》
2.2.4 英國石油公司《2030世界能源展望》
2.2.5 各機構對全球非化石能源發展趨勢分析
2.3 各國的行動方案
第3章 我國發展非化石能源的相關條件
3.1 我國發展非化石能源的資源條件
3.1.1 水能資源
3.1.2 風能資源
3.1.3 太陽能資源
3.1.4 生物質能資源
3.1.5 地熱和海洋能資源
3.1.6 鈾資源
3.1.7 總結
3.2 我國發展非化石能源的產業基礎
3.2.1 核能
3.2.2 水能
3.2.3 風能
3.2.4 太陽能
3.2.5 生物質能
3.2.6 地熱能和海洋能
3.3 我國發展非化石能源的政策條件
3.3.1 法律法規
3.3.2 相關規劃
3.3.3 經濟激勵政策
3.3.4 產業政策
3.3.5 研發政策
3.3.6 總體評價
第4章 非化石能源發展面臨的問題
4.1 資源問題
4.2 技術問題
4.3 產業發展問題
4.4 政策和機制問題
4.4.1 總體問題
4.4.2 分類問題
第5章 非化石能源發展情景的設定
5.1 2020年我國一次能源需求情景
5.1.1 約束性指標
5.1.2 不同機構的預測
5.1.3 基于能源生產科學產能的預測
5.1.4 基于GDP增速和單位GDP能耗降速的預測
5.2 實現15%非化石能源目標的需求情景
5.2.1 非化石能源產量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
5.2.2 非化石能源增量在一次能源消費增量中的比例
5.2.3 各種方案下的非化石能源需求量
5.3 非化石能源供應方案選擇
5.3.1 非化石能源發展的優先領域和方向
5.3.2 非化石能源供應方案
5.3.3 非化石能源供應量和結構
第6章 非化石能源發展路徑
6.1 核能
6.2 水能
6.3 風能
6.4 太陽能
6.4.1 光伏發電
6.4.2 光熱發電
6.4.3 熱利用
6.5 生物質能
6.5.1 生物質發電
6.5.2 生物燃氣(沼氣)
6.5.3 生物質成型燃料
6.5.4 生物液體燃料
6.6 地熱能和海洋能
6.6.1 發電利用
6.6.2 供熱利用
第7章 非化石能源發展評價
7.1 評價理論與方法
7.1.1 方法學概述
7.1.2 環境效益研究的方法學
7.1.3 經濟效益研究的方法學
7.1.4 就業效益研究的方法學
7.2 實踐經驗總結
7.2.1 國際非化石能源發展評價研究
7.2.2 國內非化石能源發展評價研究
7.2.3 評價研究總結
7.3 代價測算
7.3.1 燃煤火電
7.3.2 水電
7.3.3 核電
7.3.4 并網風電
7.3.5 太陽能發電
7.3.6 生物質發電
7.3.7 太陽能熱水器
7.3.8 固體顆粒燃料
7.3.9 燃料乙醇及生物柴油燃料
7.3.10 非化石能源發展的社會與環境代價
……
第8章 非化石能源可持續發展政策體系構建
第9章 非化石能源滿足15%能源需求目標的措施
附錄 重大問題專項研究
附錄1 核電專項研究
附錄2 風電專項研究
附錄3 太陽能專項研究
參考資料目錄
1.1 發展非化石能源的戰略意義
1.1.1 我國能源的總體形勢
1.1.2 我國能源體系面臨的挑戰
1.1.3 我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戰略意義
1.2 非化石能源發展目標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1.4 內容框架
第2章 全球非化石能源行動
2.1 全球非化石能源發展現狀
2.1.1 風電
2.1.2 太陽能光伏
2.1.3 生物質能
2.1.4 核電
2.2 全球非化石能源未來發展態勢
2.2.1 國際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10》
2.2.2 綠色和平《能源革命報告》
2.2.3 世界自然基金會《能源報告——2050年,100%可再生能源》
2.2.4 英國石油公司《2030世界能源展望》
2.2.5 各機構對全球非化石能源發展趨勢分析
2.3 各國的行動方案
第3章 我國發展非化石能源的相關條件
3.1 我國發展非化石能源的資源條件
3.1.1 水能資源
3.1.2 風能資源
3.1.3 太陽能資源
3.1.4 生物質能資源
3.1.5 地熱和海洋能資源
3.1.6 鈾資源
3.1.7 總結
3.2 我國發展非化石能源的產業基礎
3.2.1 核能
3.2.2 水能
3.2.3 風能
3.2.4 太陽能
3.2.5 生物質能
3.2.6 地熱能和海洋能
3.3 我國發展非化石能源的政策條件
3.3.1 法律法規
3.3.2 相關規劃
3.3.3 經濟激勵政策
3.3.4 產業政策
3.3.5 研發政策
3.3.6 總體評價
第4章 非化石能源發展面臨的問題
4.1 資源問題
4.2 技術問題
4.3 產業發展問題
4.4 政策和機制問題
4.4.1 總體問題
4.4.2 分類問題
第5章 非化石能源發展情景的設定
5.1 2020年我國一次能源需求情景
5.1.1 約束性指標
5.1.2 不同機構的預測
5.1.3 基于能源生產科學產能的預測
5.1.4 基于GDP增速和單位GDP能耗降速的預測
5.2 實現15%非化石能源目標的需求情景
5.2.1 非化石能源產量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
5.2.2 非化石能源增量在一次能源消費增量中的比例
5.2.3 各種方案下的非化石能源需求量
5.3 非化石能源供應方案選擇
5.3.1 非化石能源發展的優先領域和方向
5.3.2 非化石能源供應方案
5.3.3 非化石能源供應量和結構
第6章 非化石能源發展路徑
6.1 核能
6.2 水能
6.3 風能
6.4 太陽能
6.4.1 光伏發電
6.4.2 光熱發電
6.4.3 熱利用
6.5 生物質能
6.5.1 生物質發電
6.5.2 生物燃氣(沼氣)
6.5.3 生物質成型燃料
6.5.4 生物液體燃料
6.6 地熱能和海洋能
6.6.1 發電利用
6.6.2 供熱利用
第7章 非化石能源發展評價
7.1 評價理論與方法
7.1.1 方法學概述
7.1.2 環境效益研究的方法學
7.1.3 經濟效益研究的方法學
7.1.4 就業效益研究的方法學
7.2 實踐經驗總結
7.2.1 國際非化石能源發展評價研究
7.2.2 國內非化石能源發展評價研究
7.2.3 評價研究總結
7.3 代價測算
7.3.1 燃煤火電
7.3.2 水電
7.3.3 核電
7.3.4 并網風電
7.3.5 太陽能發電
7.3.6 生物質發電
7.3.7 太陽能熱水器
7.3.8 固體顆粒燃料
7.3.9 燃料乙醇及生物柴油燃料
7.3.10 非化石能源發展的社會與環境代價
……
第8章 非化石能源可持續發展政策體系構建
第9章 非化石能源滿足15%能源需求目標的措施
附錄 重大問題專項研究
附錄1 核電專項研究
附錄2 風電專項研究
附錄3 太陽能專項研究
參考資料目錄
書摘/試閱
3.2.6地熱能和海洋能
地熱能按溫度分級,可分為高溫地熱能資源(溫度≥150℃)、中溫地熱能資源(溫度<><90℃);也可按距離地表深度,劃分為淺層地溫能(地下深度200m以內)、地熱能(地下深度200~3000m)、干熱巖資源(地下深度3000m以上)等。在高溫地熱發電、地熱直接利用(如地熱供暖、地熱旅游)等地熱傳統利用方式穩步增長的同時,近年來增強型地熱系統和地源熱泵的利用成為地熱開發利用的又一關注熱點,得到迅速發展。>90℃);也可按距離地表深度,劃分為淺層地溫能(地下深度200m以內)、地熱能(地下深度200~3000m)、干熱巖資源(地下深度3000m以上)等。在高溫地熱發電、地熱直接利用(如地熱供暖、地熱旅游)等地熱傳統利用方式穩步增長的同時,近年來增強型地熱系統和地源熱泵的利用成為地熱開發利用的又一關注熱點,得到迅速發展。>
我國高溫地熱資源集中于西藏、云南和臺灣地區,目前只有羊八井地熱電站可以正常運行,其余多已關閉。結合羊八井地熱電站三十多年的運行經驗,解決好腐蝕、結垢等影響電站運行的關鍵問題,重點突破先進的地熱發電設備設計制造技術和成套設備的集成技術,在全球地熱發電技術繼續發展的背景下,地熱電站有著一定規模擴張的可行性。中低溫地熱發電目前整套發電系統效率較高,成本較低,我國在該領域并不落后,今后可以利用油區棄井的中低溫地熱水發電,會有較快發展。干熱巖發電目前是國際上最為看好的未來地熱發電方向。美、歐、澳、日等已經開展試驗電站研究。我國應該在該領域盡早開展獨立研究和國際合作,綜合考量國際技術進步趨勢,可在2015年前開展前期勘探、規劃及可行性研究,籌備建設干熱巖試驗電站,開展基礎科研工作。
地熱直接利用所需的中低溫地熱資源在我國豐富,可采儲量近33億tee。地熱直接利用重點在地熱供熱(采暖及生活用熱水)和地熱旅游(洗浴、醫療保健、游泳)方面。今后主要是提高利用效率,加強回灌技術的研發、普及和監管,保證地下水水位、水質等地下生態環境的穩定。淺層低溫能的開發利用是目前世界地熱利用的新興領域,尤其在建筑采暖方面有著巨大的市場前景和環境效益,是地熱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我國地級以上城市淺層地溫能資源儲量豐富,每年可利用資源量相當于9.6億tce,可減少CO2排放7.57億t。結合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城市”規劃中建設100座新能源城市、國土資源部29個省會級城市“淺層地溫能開發規劃”,以點帶面,逐步推廣,繼續關注地源熱泵技術的進步和加大淺層地溫能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監測與監管,擴大淺層地溫能在供暖制冷領域的比例,滿足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對供熱的能源需求。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9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