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250 元優惠價
:90 折 225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完整集結童元方十多年來探討文學翻譯的重要論文,加上近幾年在《明報月刊》談翻譯的專欄文章。題材橫跨東西,縱貫古今﹔文字細膩典雅,觀念精深巧妙,對翻譯與人生的深情,更躍然紙上。
本書特色
1.海內外華人文壇享有盛名的散文家及翻譯家童元方,近期以來最完整的翻譯文集。
2.探討中英翻譯的細微巧妙之處,對於譯者及翻譯學界極有參考價值。
本書特色
1.海內外華人文壇享有盛名的散文家及翻譯家童元方,近期以來最完整的翻譯文集。
2.探討中英翻譯的細微巧妙之處,對於譯者及翻譯學界極有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童元方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士、美國奧立岡大學藝術史、東亞研究雙碩士,哈佛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哈佛大學、為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教授,現為東華學院教授兼語言及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中文著作有《一樣花開-哈佛十年散記》、《水流花靜-科學與詩的對話》、《愛因斯坦的感情世界》、《為彼此的鄉愁》、《田間小徑-走向科學的人文隨筆》、《選擇與創造-翻譯論叢》、《遊與藝-東西南北總天涯》、《閱讀陳之藩》,譯作有《德日進思想簡介》、《愛因斯坦的夢》、《情書:愛因斯坦與米列娃》、《風雨絃歌:黃麗松回憶錄》。
編有《寂寞的畫廊》、《萬古雲宵》、《花近高樓》。《英文著作有:Two Journeys to the Nort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oetic Journals of Wen T’ien-hsiang and Wu Mei-ts’un, 譯作有明代女子曹靜照、馬如玉以及清代女子吳規臣、梁德繩的詩,收在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一書中。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士、美國奧立岡大學藝術史、東亞研究雙碩士,哈佛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哈佛大學、為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教授,現為東華學院教授兼語言及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中文著作有《一樣花開-哈佛十年散記》、《水流花靜-科學與詩的對話》、《愛因斯坦的感情世界》、《為彼此的鄉愁》、《田間小徑-走向科學的人文隨筆》、《選擇與創造-翻譯論叢》、《遊與藝-東西南北總天涯》、《閱讀陳之藩》,譯作有《德日進思想簡介》、《愛因斯坦的夢》、《情書:愛因斯坦與米列娃》、《風雨絃歌:黃麗松回憶錄》。
編有《寂寞的畫廊》、《萬古雲宵》、《花近高樓》。《英文著作有:Two Journeys to the Nort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oetic Journals of Wen T’ien-hsiang and Wu Mei-ts’un, 譯作有明代女子曹靜照、馬如玉以及清代女子吳規臣、梁德繩的詩,收在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一書中。
序
作者序
今夜清光
四年半前陳先生中風後,在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急救,從在生死線上掙扎的深切治療部,也就是台灣叫加護病房的,轉到仍需密切觀察的,再轉到普通病房,由此再到沙田醫院療養。從眼不能睜、口不能言,到終於睜開眼睛,可以開口說話了。陰霾的天色透出了曙光,我彷彿也聞到花香。這時香港的《明報月刊》希望我開一個談翻譯的專欄,開心之餘,就答應了。
一月裡,新當選美國總統的歐巴馬正準備就職,有感於同學,尤其是中國大陸來的,還不怎麼認識他,我就選了一篇有關歐氏的傳記文字,作為學期的第一篇功課。原作的英文,看起來並不難,沒有想到最大的問題反而出在親屬關係的翻譯上。比如grandmother這個字,雖然簡單,但同學一見就條件反射似的譯成祖母,完全不顧文中所述歐巴馬與美國,或者說與他母親那一邊的關係,所以我的第一篇專欄就以此為題了。
接著就是情人節。我告訴陳先生我想寫愛情,就從布什奈爾的《慾望城市》講起。有一天陳先生忽然問:「寫完了沒有?」我說:「要不要念給你聽啊!」念完了,探病的時間也到了。每晚臨離開醫院的時候,我總是遲遲其行。好不容易提起腳來,他又叫住我:「可不可以改兩個字?」「什麼字?」「加上『古典』二字。」這樣,我的題目「二月說愛情」就成了「二月說古典愛情」了。為什麼要加上「古典」二字,難道陳先生也認為我所討論的愛情觀,在現代已近乎絕種,所以要標明?
陰曆年後,陳先生出院了,回到家裡。我也一月月地寫下去。談詩、談小說不啻賞心樂事,何況還加上文學翻譯這一層。比如《紅樓夢》中的一段經典敘事──櫳翠庵品茶,小說裡各人行止反映出各人的心事與性情,茶具竟是關鍵。既為中國所特有,大戶人家所用又分外講究,看描寫的繁複正是乾隆品味的富贍華麗。翻譯要清楚明白,唯恐失之簡;要形神俱備,又恐失之亂。這難題,正是藝術上的挑戰。
又如趙元任譯《阿麗思夢遊奇境記》中有一段阿麗思跟老鼠的對話。阿麗思問老鼠為什麼怕“C”and“D”。這“C”and“D”本是英文貓與狗的縮寫,趙元任用注音譯成“ㄇ”and“ㄍ”,真是神來之筆。可惜除了台灣,這一套語音符號幾乎無人認識了。
這些專欄文字當中有兩篇是特別向譯者致敬的,一位是二○○九年在牛津逝世的霍克思,一位是二○一○年於香港仙遊的劉殿爵。霍氏終身致力於《紅樓夢》的翻譯,而劉氏在《論語》、《孟子》、《道德經》的西傳上厥功甚偉。
此外,有兩篇與宗教有關。一篇涉及基督教「和合本」中文聖經翻譯的一些議題,是為我在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出書時所寫的序。還記得當時讀到嚴復以文言所譯的馬可福音部分章節時的興奮,幾乎可以說是激動。原來譯《天演論》的嚴復也譯過聖經。在中國譯者身上,創造與演化的爭辯似乎從來就不是問題。也因為寫這篇文章,才知道賽珍珠的父親賽兆祥也曾譯經,更因獨力支付出版經費的困難,致使家人的生活陷於捉襟見肘的窘境。另一篇則是由利瑪竇來華四百年後梵蒂岡為他舉辦文物展所引起,而專寫利氏與徐光啟在翻譯《幾何原本》一書上的貢獻。這已經出了文學翻譯的範圍了,我是以文化的交流與文明的演進為視角的。
陳先生病前在看曾國藩與陳寅恪,病後我自然把書接過來,念給他聽,同時也繼續念我寫的文章,告訴他我想什麼,為什麼這樣想。他現在說話費勁,比從前更喜歡聽而不喜歡說,這新的遊戲使我們彼此依然親近,一些令人心動的片刻悄悄點綴著病中歲月。
期間蘇正隆來港,看了幾篇我探討文學翻譯的文章,當即慨然邀稿出書。但陳先生的病情時時有變,我寫寫、停停,再寫、再停,也有兩年了。始終不曾成事,有負所託。
今年二月底,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倏地一陣天旋地轉,陳先生過世了。正隆來電郵吊唁,並再次提起出書的事。此時此刻,才忽然悟出這是他要我保重的方式。往昔愛戀的甜蜜化成今日的心傷,但卻在沉痛中孕育了未來的希望。於是在天昏地暗中,我居然開始將寫過的有關文學翻譯的稿子,逐篇電郵至書林。
四月初,我飛往台北參加陳先生的「不滅記憶」追思會,在桃園機場等國光號汽車進城。可能剛走了一班,等的時間長了些,傷痛的情緒竟在我毫無防備之下從四面八方來襲。我的眼淚驀地狂瀉而下,迎風灑在溫柔嫵媚的春光裡,幻化成一片霧氣。在國光號上,在旅館中辦入住手續時,我都止不住淚水,只是強逼自己不要哭出聲來。好像在香港憋住的,到了由此出身的母親之地,就再也憋不住了。我的失落豈止伯牙之悲,花好月圓之後,瞬間已在不同的時空。能轉世七次,世世再相遇嗎?
在書林見到編排好的稿子,已是新書的清樣。日子真是往下過的,不計悲歡。半年來,返台多次,還曾赴美一趟,處理紛至沓來的物事,同時為新書,補些小注。這樣,竟然就到了中秋。
想起十年前陳先生第一次中風,其時新婚未久,我飛美去照顧他。那年的中秋節,就在雲海中的飛機上錯過了。至於這四年來的中秋,一次他尚未出院,一次烏雲蓋月;其餘兩次他在床上可以望月,我陪著他望,那不遠處高樓頂上的月亮,緩緩轉過樹梢,橫過天宇而逝。
今年本來說會有颱風的,結果神清氣爽,中天一個大月亮。清光依依,仍是舊時月色,但終究是一人的中秋了。回到燈下,續完此文。
陳先生最喜歡聽我說話,於是出之於口,繼而筆之於書。是熱情的聆聽者催生出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沒有陳先生,就沒有現在的我,自然也沒有這本小書。如今幽明相隔,只是暫別而已。就像從前或車站﹑或機場無數的別離與無窮的思念,不知盡頭的等待都等了過去,天殘地缺時終將相見!
謹以此書獻給永在心頭的陳之藩先生。
壬辰中秋於香港容氣軒
今夜清光
四年半前陳先生中風後,在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急救,從在生死線上掙扎的深切治療部,也就是台灣叫加護病房的,轉到仍需密切觀察的,再轉到普通病房,由此再到沙田醫院療養。從眼不能睜、口不能言,到終於睜開眼睛,可以開口說話了。陰霾的天色透出了曙光,我彷彿也聞到花香。這時香港的《明報月刊》希望我開一個談翻譯的專欄,開心之餘,就答應了。
一月裡,新當選美國總統的歐巴馬正準備就職,有感於同學,尤其是中國大陸來的,還不怎麼認識他,我就選了一篇有關歐氏的傳記文字,作為學期的第一篇功課。原作的英文,看起來並不難,沒有想到最大的問題反而出在親屬關係的翻譯上。比如grandmother這個字,雖然簡單,但同學一見就條件反射似的譯成祖母,完全不顧文中所述歐巴馬與美國,或者說與他母親那一邊的關係,所以我的第一篇專欄就以此為題了。
接著就是情人節。我告訴陳先生我想寫愛情,就從布什奈爾的《慾望城市》講起。有一天陳先生忽然問:「寫完了沒有?」我說:「要不要念給你聽啊!」念完了,探病的時間也到了。每晚臨離開醫院的時候,我總是遲遲其行。好不容易提起腳來,他又叫住我:「可不可以改兩個字?」「什麼字?」「加上『古典』二字。」這樣,我的題目「二月說愛情」就成了「二月說古典愛情」了。為什麼要加上「古典」二字,難道陳先生也認為我所討論的愛情觀,在現代已近乎絕種,所以要標明?
陰曆年後,陳先生出院了,回到家裡。我也一月月地寫下去。談詩、談小說不啻賞心樂事,何況還加上文學翻譯這一層。比如《紅樓夢》中的一段經典敘事──櫳翠庵品茶,小說裡各人行止反映出各人的心事與性情,茶具竟是關鍵。既為中國所特有,大戶人家所用又分外講究,看描寫的繁複正是乾隆品味的富贍華麗。翻譯要清楚明白,唯恐失之簡;要形神俱備,又恐失之亂。這難題,正是藝術上的挑戰。
又如趙元任譯《阿麗思夢遊奇境記》中有一段阿麗思跟老鼠的對話。阿麗思問老鼠為什麼怕“C”and“D”。這“C”and“D”本是英文貓與狗的縮寫,趙元任用注音譯成“ㄇ”and“ㄍ”,真是神來之筆。可惜除了台灣,這一套語音符號幾乎無人認識了。
這些專欄文字當中有兩篇是特別向譯者致敬的,一位是二○○九年在牛津逝世的霍克思,一位是二○一○年於香港仙遊的劉殿爵。霍氏終身致力於《紅樓夢》的翻譯,而劉氏在《論語》、《孟子》、《道德經》的西傳上厥功甚偉。
此外,有兩篇與宗教有關。一篇涉及基督教「和合本」中文聖經翻譯的一些議題,是為我在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出書時所寫的序。還記得當時讀到嚴復以文言所譯的馬可福音部分章節時的興奮,幾乎可以說是激動。原來譯《天演論》的嚴復也譯過聖經。在中國譯者身上,創造與演化的爭辯似乎從來就不是問題。也因為寫這篇文章,才知道賽珍珠的父親賽兆祥也曾譯經,更因獨力支付出版經費的困難,致使家人的生活陷於捉襟見肘的窘境。另一篇則是由利瑪竇來華四百年後梵蒂岡為他舉辦文物展所引起,而專寫利氏與徐光啟在翻譯《幾何原本》一書上的貢獻。這已經出了文學翻譯的範圍了,我是以文化的交流與文明的演進為視角的。
陳先生病前在看曾國藩與陳寅恪,病後我自然把書接過來,念給他聽,同時也繼續念我寫的文章,告訴他我想什麼,為什麼這樣想。他現在說話費勁,比從前更喜歡聽而不喜歡說,這新的遊戲使我們彼此依然親近,一些令人心動的片刻悄悄點綴著病中歲月。
期間蘇正隆來港,看了幾篇我探討文學翻譯的文章,當即慨然邀稿出書。但陳先生的病情時時有變,我寫寫、停停,再寫、再停,也有兩年了。始終不曾成事,有負所託。
今年二月底,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倏地一陣天旋地轉,陳先生過世了。正隆來電郵吊唁,並再次提起出書的事。此時此刻,才忽然悟出這是他要我保重的方式。往昔愛戀的甜蜜化成今日的心傷,但卻在沉痛中孕育了未來的希望。於是在天昏地暗中,我居然開始將寫過的有關文學翻譯的稿子,逐篇電郵至書林。
四月初,我飛往台北參加陳先生的「不滅記憶」追思會,在桃園機場等國光號汽車進城。可能剛走了一班,等的時間長了些,傷痛的情緒竟在我毫無防備之下從四面八方來襲。我的眼淚驀地狂瀉而下,迎風灑在溫柔嫵媚的春光裡,幻化成一片霧氣。在國光號上,在旅館中辦入住手續時,我都止不住淚水,只是強逼自己不要哭出聲來。好像在香港憋住的,到了由此出身的母親之地,就再也憋不住了。我的失落豈止伯牙之悲,花好月圓之後,瞬間已在不同的時空。能轉世七次,世世再相遇嗎?
在書林見到編排好的稿子,已是新書的清樣。日子真是往下過的,不計悲歡。半年來,返台多次,還曾赴美一趟,處理紛至沓來的物事,同時為新書,補些小注。這樣,竟然就到了中秋。
想起十年前陳先生第一次中風,其時新婚未久,我飛美去照顧他。那年的中秋節,就在雲海中的飛機上錯過了。至於這四年來的中秋,一次他尚未出院,一次烏雲蓋月;其餘兩次他在床上可以望月,我陪著他望,那不遠處高樓頂上的月亮,緩緩轉過樹梢,橫過天宇而逝。
今年本來說會有颱風的,結果神清氣爽,中天一個大月亮。清光依依,仍是舊時月色,但終究是一人的中秋了。回到燈下,續完此文。
陳先生最喜歡聽我說話,於是出之於口,繼而筆之於書。是熱情的聆聽者催生出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沒有陳先生,就沒有現在的我,自然也沒有這本小書。如今幽明相隔,只是暫別而已。就像從前或車站﹑或機場無數的別離與無窮的思念,不知盡頭的等待都等了過去,天殘地缺時終將相見!
謹以此書獻給永在心頭的陳之藩先生。
壬辰中秋於香港容氣軒
目次
自序
詩的翻譯
踟躕歲月─從白居易的「泊舟」到薩菲爾的 “Let’s Roll”
〈正氣歌〉的英譯
〈楓橋夜泊〉的英譯
盧山與湖橋─兩首東坡詩的英譯
冶遊與綺夢─兩首北宋詞的英譯
作詩的創造與譯詩的選擇─論李清照〈聲聲慢〉的英譯
奧瑪開儼的知音─論《魯拜集》的英譯與漢譯
卡片上的詩
小說的翻譯
丹青難寫是精神─論梁實秋譯《咆哮山莊》與傅東華譯《紅字》
譯與不譯─艾柯與錢鍾書
周作人與巴金的譯筆─《快樂王子》
趙元任的翻譯用心─《阿麗絲漫遊奇境記》
無始、無終與無我─《愛因斯坦的夢》的翻譯
紅樓夢譯話
春易為夏,綠即是紅─論霍克思譯《紅樓夢》與泰戈爾譯自己的詩
翻譯上的合作
櫳翠庵品茶─名物的翻譯
敬禮譯者─悼英譯《紅樓夢》的霍克思
樹陰與樓影─譯前的考證與研究,以《紅樓夢》為例
譯者譯事
歐巴馬的親人
二月說古典愛情
詩人與譯家
可譯與不可譯─悼劉殿爵教授
利瑪竇的科學翻譯
管窺《和合本》聖經譯事
翻譯餘話
切磋與琢磨
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二、何謂武?
三、Second cousin? First cousin. Once removed?
四、偏插茱萸
五、「客至」、「賓至」與「有客」
六、說「絃」與「弦」─斟酌黃麗松回憶錄中譯本的書名
七、整套名詞的搬用
八、清末民初的譯界三氏─嚴復、林紓與辜鴻銘的譯風
九、翻譯新義
詩的翻譯
踟躕歲月─從白居易的「泊舟」到薩菲爾的 “Let’s Roll”
〈正氣歌〉的英譯
〈楓橋夜泊〉的英譯
盧山與湖橋─兩首東坡詩的英譯
冶遊與綺夢─兩首北宋詞的英譯
作詩的創造與譯詩的選擇─論李清照〈聲聲慢〉的英譯
奧瑪開儼的知音─論《魯拜集》的英譯與漢譯
卡片上的詩
小說的翻譯
丹青難寫是精神─論梁實秋譯《咆哮山莊》與傅東華譯《紅字》
譯與不譯─艾柯與錢鍾書
周作人與巴金的譯筆─《快樂王子》
趙元任的翻譯用心─《阿麗絲漫遊奇境記》
無始、無終與無我─《愛因斯坦的夢》的翻譯
紅樓夢譯話
春易為夏,綠即是紅─論霍克思譯《紅樓夢》與泰戈爾譯自己的詩
翻譯上的合作
櫳翠庵品茶─名物的翻譯
敬禮譯者─悼英譯《紅樓夢》的霍克思
樹陰與樓影─譯前的考證與研究,以《紅樓夢》為例
譯者譯事
歐巴馬的親人
二月說古典愛情
詩人與譯家
可譯與不可譯─悼劉殿爵教授
利瑪竇的科學翻譯
管窺《和合本》聖經譯事
翻譯餘話
切磋與琢磨
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二、何謂武?
三、Second cousin? First cousin. Once removed?
四、偏插茱萸
五、「客至」、「賓至」與「有客」
六、說「絃」與「弦」─斟酌黃麗松回憶錄中譯本的書名
七、整套名詞的搬用
八、清末民初的譯界三氏─嚴復、林紓與辜鴻銘的譯風
九、翻譯新義
書摘/試閱
〈正氣歌〉的英譯
最近收到一封電郵,從名字看來,是滯港有年,來自英國或美國的一位女士,名叫莫林。她是婚姻輔導,但現在想多留些時間給自己,以追求過往未能顧及的興趣。
她說起十五年前一位當氣功師傅的朋友,提到一首文天祥的詩,叫做 “Ode to Centered Energy” 。因她只會英文,幾年來斷斷續續向中國朋友打聽這首詩,但似乎沒有人知道。也許這首詩的詩題譯錯了,所以找不到?她十分悵惘,最近又開始尋覓這首詩及其詩序的英譯。於是我們一往一還地、不知不覺地通了很多電郵。
“Ode to Centered Energy” 及序,那準是〈正氣歌〉了,雖然這詩題一般多譯為 “Song of Righteousness” 。想來氣功師傅對氣有興趣,所以把此詩介紹給她。我請她先上網找找,找不到我再幫忙。
她回了一封很長的電郵,說一千多個網站,所述大同小異,她之前已看過。但這次既有了我給的英譯詩題,就又鍵入,找到了一些詩句,比如:Virtue is manifested at times of Adversity 之類。其餘也就沒有什麼了。她說答案看來仍在我的書裡:Writing Poetry as Diary: WenTianxiang’s Poem Series。這資料也是她在網上查到的。她以為既以寫詩當日記,我可能有機會看到那首詩及序,因為序本來就是解釋作詩時詩人在何地,又為什麼而寫等。
可是她所提的並非我的書,而是十多年前我在亞洲研究協會於芝加哥舉行的年會中的講題。我的英文書名譯成中文,是:「文天祥與吳梅村:兩組北行詩的比較研究」,是根據博士論文寫成的。
看莫林所引詩句,應是「時窮節乃見」的英譯,她要找的當是《正氣歌並序》無疑。因為詩為五古,加上序相當長,一般漢詩英譯的集子都不大選,我手邊唐安石神父的譯詩集《中詩英譯金庫》倒收了這首詩的英譯。
唐神父將題目譯為 “Song of Honor”,再另分序與詩。總題的「正氣」既譯為 “Honor”,這「氣」的本身當然是沒譯。歷來此字也屬難譯,我曾見過的有:“energy”、“spirit”、“valor”,甚至有 “vapor”,還有音譯中文的 “chi”。而文天祥在燕京囚室中所面對的七種邪氣:水氣、土氣、日氣、火氣、米氣、人氣、穢氣,序中均一一述及。這些「氣」唐氏一律譯成 “Exhalation”。與之對抗的是文氏自己所養之氣,亦即孟子所謂的「浩然之氣」,這「氣」唐氏則譯為 “Spirit of Nobility”。
我們來看此序的結尾:
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1
唐氏的英譯如下:
Seven Exhalations to my One. One holding his own against seven,
what cause have I to complain? Nay, the less so, as this Nobility is
nothing else than the Breath of Truth which pervades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Herewith I make this Song of the Breath of Truth.2
這段譯得已經很巧,正氣最後出現,是為 “Breath of Truth”。中文原序以及詩裡的「氣」一以貫之,但到了英譯就化為多種不同的方式,唐氏且另用大寫來突顯及補充英文字義上的不足。
至於〈正氣歌〉本身,自 「天地有正氣」始,鋪陳正氣何在。在天,為日星;在地,為河嶽;在人,為典型。接著以四個「在」、四個「為」、四個「或」帶出十二位過去的忠臣。
這四個「在」是: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3
四個「為」是: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4
而四個「或」的四位英雄,因詩的變化而得八句: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5
由這十二位人物的作為,再歸結到磅正氣,最後回到當下的自己。文天祥風簷展讀之書,自是聖賢所傳,所以他既有所承,自然義無反顧,一腳踏進歷史,也成為後人的典範。
然而這些典故英譯都太難處理了,唐神父可以不附帶注解─以免阻礙閱讀;可以不演繹文字─以免拖泥帶水。不譯人名,而把故事清清楚楚地講出來,使譯文讀者可以大致明白文天祥的詩意所在。
我把唐氏譯文寄給莫林後,她直說這首詩不是她要的,於是又傳來一位日本哲學家於一九九一年在澳門大學的講演中所論一首詩的意譯,也就是詩的英文解釋。一讀之下,這詩真的不是〈正氣歌〉,而是〈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落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飄零雨打萍。
皇恐灘頭說皇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6
而我的譯文是這樣的:
Passing through the Solitary Sea
All my encounters with sorrow
arise from a single classic,
Shields and pikes, all over the place;
the war has been going on for four years.
Mountains and rivers broken into pieces:
catkins tossed away by winds;
Myself, and my generation buffeted around
in this world: duckweed pelted by rain.
On the Terror Rapids I speak of my terror;
at the Solitary Sea I grieve over my solitude.
In man’s life, since ancient times,
who has not ended with death?
Yet some left stout hearts shining red
in the green strips!
這是文天祥《指南後錄》所輯的第一首詩,也是我的書所討論的第一首詩。《指南後錄》記載了一二七九年春,文天祥在五坡嶺,即今海豐北面,為元將張弘範所俘後,一直到遞解燕京的北行路上的所思所感。張弘範置文天祥於舟中,首發潮陽,目的是到崖山,今廣東新會縣南帝昺的行朝所在。文最後在船上目睹了南海上的宋元大戰,「昨朝南船滿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南宋覆亡。〈過零丁洋〉是文天祥以被擄之身在船過珠江口時所寫。零丁洋後世作伶仃洋,即香港、澳門、珠海之間的那一片汪洋。以南冠而作楚囚,文天祥在此詩中表明了心跡,乃有後來的從容赴死。我又把此詩的英譯複印了寄給莫林。
莫林讀了譯詩,寫來電郵說:
It does seem that he [Wen] grew up and matured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poem – it is almost as if he overcomes earthly things – the
day to day problems at Court – and then comes back full circle to
ideals that transcend the day to day – but transcending life only
seems to happen in death.
只憑不完全的譯文,莫林就達到不太離題的結論,令人驚奇,甚至驚喜。我在哈佛曾教過文言文,遇到各類聰明的學生,他們問我各種問題;我也曾遵從師誨,以中國的背書之法背誦中國古詩,但從未由偏頗的譯文悟到文天祥的成仁取義。莫林好像在瞬息之間頓有所悟,直達問題的核心。我所用的時間,所費的精力,都不是虛擲的了。
二○○九年四月十四日於香港
註釋
1 文天祥,〈正氣歌〉,《指南後錄》卷三,《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四(上海:國
學整理社,1936),頁375。
2 唐安石,《中詩英譯金庫》(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頁283。
3 文天祥,〈正氣歌〉,《指南後錄》卷三,《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四,頁375。
4 同上。
5 同上。
6 文天祥,〈過零丁洋〉,《指南後錄》卷一上,《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四,頁349。
最近收到一封電郵,從名字看來,是滯港有年,來自英國或美國的一位女士,名叫莫林。她是婚姻輔導,但現在想多留些時間給自己,以追求過往未能顧及的興趣。
她說起十五年前一位當氣功師傅的朋友,提到一首文天祥的詩,叫做 “Ode to Centered Energy” 。因她只會英文,幾年來斷斷續續向中國朋友打聽這首詩,但似乎沒有人知道。也許這首詩的詩題譯錯了,所以找不到?她十分悵惘,最近又開始尋覓這首詩及其詩序的英譯。於是我們一往一還地、不知不覺地通了很多電郵。
“Ode to Centered Energy” 及序,那準是〈正氣歌〉了,雖然這詩題一般多譯為 “Song of Righteousness” 。想來氣功師傅對氣有興趣,所以把此詩介紹給她。我請她先上網找找,找不到我再幫忙。
她回了一封很長的電郵,說一千多個網站,所述大同小異,她之前已看過。但這次既有了我給的英譯詩題,就又鍵入,找到了一些詩句,比如:Virtue is manifested at times of Adversity 之類。其餘也就沒有什麼了。她說答案看來仍在我的書裡:Writing Poetry as Diary: WenTianxiang’s Poem Series。這資料也是她在網上查到的。她以為既以寫詩當日記,我可能有機會看到那首詩及序,因為序本來就是解釋作詩時詩人在何地,又為什麼而寫等。
可是她所提的並非我的書,而是十多年前我在亞洲研究協會於芝加哥舉行的年會中的講題。我的英文書名譯成中文,是:「文天祥與吳梅村:兩組北行詩的比較研究」,是根據博士論文寫成的。
看莫林所引詩句,應是「時窮節乃見」的英譯,她要找的當是《正氣歌並序》無疑。因為詩為五古,加上序相當長,一般漢詩英譯的集子都不大選,我手邊唐安石神父的譯詩集《中詩英譯金庫》倒收了這首詩的英譯。
唐神父將題目譯為 “Song of Honor”,再另分序與詩。總題的「正氣」既譯為 “Honor”,這「氣」的本身當然是沒譯。歷來此字也屬難譯,我曾見過的有:“energy”、“spirit”、“valor”,甚至有 “vapor”,還有音譯中文的 “chi”。而文天祥在燕京囚室中所面對的七種邪氣:水氣、土氣、日氣、火氣、米氣、人氣、穢氣,序中均一一述及。這些「氣」唐氏一律譯成 “Exhalation”。與之對抗的是文氏自己所養之氣,亦即孟子所謂的「浩然之氣」,這「氣」唐氏則譯為 “Spirit of Nobility”。
我們來看此序的結尾:
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1
唐氏的英譯如下:
Seven Exhalations to my One. One holding his own against seven,
what cause have I to complain? Nay, the less so, as this Nobility is
nothing else than the Breath of Truth which pervades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Herewith I make this Song of the Breath of Truth.2
這段譯得已經很巧,正氣最後出現,是為 “Breath of Truth”。中文原序以及詩裡的「氣」一以貫之,但到了英譯就化為多種不同的方式,唐氏且另用大寫來突顯及補充英文字義上的不足。
至於〈正氣歌〉本身,自 「天地有正氣」始,鋪陳正氣何在。在天,為日星;在地,為河嶽;在人,為典型。接著以四個「在」、四個「為」、四個「或」帶出十二位過去的忠臣。
這四個「在」是: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3
四個「為」是: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4
而四個「或」的四位英雄,因詩的變化而得八句: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5
由這十二位人物的作為,再歸結到磅正氣,最後回到當下的自己。文天祥風簷展讀之書,自是聖賢所傳,所以他既有所承,自然義無反顧,一腳踏進歷史,也成為後人的典範。
然而這些典故英譯都太難處理了,唐神父可以不附帶注解─以免阻礙閱讀;可以不演繹文字─以免拖泥帶水。不譯人名,而把故事清清楚楚地講出來,使譯文讀者可以大致明白文天祥的詩意所在。
我把唐氏譯文寄給莫林後,她直說這首詩不是她要的,於是又傳來一位日本哲學家於一九九一年在澳門大學的講演中所論一首詩的意譯,也就是詩的英文解釋。一讀之下,這詩真的不是〈正氣歌〉,而是〈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落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飄零雨打萍。
皇恐灘頭說皇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6
而我的譯文是這樣的:
Passing through the Solitary Sea
All my encounters with sorrow
arise from a single classic,
Shields and pikes, all over the place;
the war has been going on for four years.
Mountains and rivers broken into pieces:
catkins tossed away by winds;
Myself, and my generation buffeted around
in this world: duckweed pelted by rain.
On the Terror Rapids I speak of my terror;
at the Solitary Sea I grieve over my solitude.
In man’s life, since ancient times,
who has not ended with death?
Yet some left stout hearts shining red
in the green strips!
這是文天祥《指南後錄》所輯的第一首詩,也是我的書所討論的第一首詩。《指南後錄》記載了一二七九年春,文天祥在五坡嶺,即今海豐北面,為元將張弘範所俘後,一直到遞解燕京的北行路上的所思所感。張弘範置文天祥於舟中,首發潮陽,目的是到崖山,今廣東新會縣南帝昺的行朝所在。文最後在船上目睹了南海上的宋元大戰,「昨朝南船滿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南宋覆亡。〈過零丁洋〉是文天祥以被擄之身在船過珠江口時所寫。零丁洋後世作伶仃洋,即香港、澳門、珠海之間的那一片汪洋。以南冠而作楚囚,文天祥在此詩中表明了心跡,乃有後來的從容赴死。我又把此詩的英譯複印了寄給莫林。
莫林讀了譯詩,寫來電郵說:
It does seem that he [Wen] grew up and matured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poem – it is almost as if he overcomes earthly things – the
day to day problems at Court – and then comes back full circle to
ideals that transcend the day to day – but transcending life only
seems to happen in death.
只憑不完全的譯文,莫林就達到不太離題的結論,令人驚奇,甚至驚喜。我在哈佛曾教過文言文,遇到各類聰明的學生,他們問我各種問題;我也曾遵從師誨,以中國的背書之法背誦中國古詩,但從未由偏頗的譯文悟到文天祥的成仁取義。莫林好像在瞬息之間頓有所悟,直達問題的核心。我所用的時間,所費的精力,都不是虛擲的了。
二○○九年四月十四日於香港
註釋
1 文天祥,〈正氣歌〉,《指南後錄》卷三,《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四(上海:國
學整理社,1936),頁375。
2 唐安石,《中詩英譯金庫》(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頁283。
3 文天祥,〈正氣歌〉,《指南後錄》卷三,《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四,頁375。
4 同上。
5 同上。
6 文天祥,〈過零丁洋〉,《指南後錄》卷一上,《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四,頁349。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