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貞觀初年下令編輯,由魏徵、褚亮、虞世南、蕭德言等人編撰的。該書輯錄了歷代帝王治國的資政史料,擷取了經、史、諸子百家中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精要,上始五帝,下迄晉代,自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65種,共50余萬言。書成,誠如魏徽於序文中所說,實為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治世寶典。 對今人而言,此書雖為治國理政而編,但其中的思想對於領導幹部如何為政、企業家如何治企,乃至個人如何修身齊家,都有著極大的借鑒意義。尤其是《群書治要》所體現出的古聖先王的治國思想,對於當前我國如何構建和諧社會、乃至化解世界衝突,都有著很高的借鑒價值。 本書作者在閱讀《群書治要》後,深感此書實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至寶。然而,《群書治要》五十萬文言,對繁忙的現代人來說,非一日之功可以得覽此書要旨。為此,作者以一年多來學習此書的心得,將該書主要思想進行了整理歸納,雖不能盡攬全書的精華,但對於快速領會此書的主旨,或許能夠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誠願我們能以誠敬之心體會古人之存心,願先王之道惠澤天下,寰宇太平,天下大同。.
作者簡介
蕭祥劍,湖南省城步縣人,蘭陵蕭氏後裔,從事出版工作十餘年,于近年接觸傳統文化,深受其益。2010年讀到《群書治要》,先後承擔《群書治要考譯》《群書治要譯注》的出版工作。.
名人/編輯推薦
《<群書治要>心得》是古圣先王治國理政之精要,奠定大唐盛世之治國寶典,是世代治國安民的經驗匯編,儒家修齊治平的理論大綱,是中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科書,是唐太宗李世民下詔編輯 魏徵、虞世南、褚亮、蕭德言等名臣編撰。 群書治要>
目次
第一章 認識《群書治要》第二章 效法天道、天人和一:《群書治要》的天道思想第三章 修身為本、為政以德:《群書治要》的德治思想第四章 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群書治要》的仁義思想第五章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群書治要》的禮治思想第六章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群書治要》的樂治思想第七章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群書治要》的教育思想第八章 任人唯賢、去邪遠佞:《群書治要》的用人思想第九章 德治為主、法治為輔:《群書治要》的治政思想第十章 以民為本、注重民生:《群書治要》的民本思想第十一章 重本輕末、去奢崇儉:《群書治要》的經濟思想第十二章 偃武修文、以德懷遠:《群書治要》的軍事外交思想第十三章 虛心納諫、忠言直諫:《群書治要》的納諫思想第十四章 考功按績、勵精圖治:《群書治要》的吏治思想第十五章 勤修政事、以德化災:《群書治要》的抗災思想第十六章 崇善即昌、從惡必報:《群書治要》的因果思想第十七章 齊家治國、女德為要:《群書治要》的女德思想第十八章 居安思危、慎終如始:《群書治要》的憂患思想第十九章 如何學習和落實《群書治要》.
書摘/試閱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貞觀初年下令編輯。太宗十六歲隨父從軍,起義平定動亂的社會,戎馬倥傯十余年。二十七歲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別留意于治亂之道,休生養民。太宗英武善辯,遺憾早年從軍,讀書不多。鑒于前隋滅亡之失,深知創業不易,守成維艱,在位期間,鼓勵群臣進諫,批評其決策過失。于是令魏征、虞世南、蕭德言等,整理歷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編輯成書。它的內容是從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節選而成,上始五帝、下迄晉代,擷取了六經、四史、諸子百家中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要內容,共五十卷,五十余萬宇。
書成之后,魏征在序文中稱之是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治世寶典。唐太宗讀《群書治要》后,在《答魏征上<群書治要>手詔》中感慨道:“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觀所撰書,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聯致治稽古。臨事不惑。其為勞也,不亦大哉!”他認為此書廣博而切要,特令繕寫十余部,分賜太子及諸侯王以作從政龜鑒。他自己更是日日閱讀,在總結閱讀此書的感受時說:“手不釋卷,知風化之本,見政理之源”(見《貞觀政要》)。可見,該書不僅是魏征向唐太宗進諫的重要理論依據,也是唐太宗創建“貞觀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參考。其中所記載的治國之道,特別是關于國家盛衰的經驗和規律,具有普遍的價值,因此也是歷代為政者必讀的經典
相對《資治通鑒》而言,這部更為廣博切要的治世寶典之所以鮮為人知,是因為當時中國雕版印刷尚未發明,《群書治要》一書至宋朝初年就已經失傳,《宋史》亦不見記載。幸運的是,《群書治要》一書被遣唐使帶到了日本,從此它不僅成為日本歷代天皇及皇子、大臣從政的;隹則,更成了日本人學習中華文化的一部重要典籍。公元13世紀,《群書治要》在日本被發現。日本金澤文庫藏有鐮倉時代(一一九二——一三三○年)日本人手寫《群書治要》的全帙,因此得以傳世。并于清乾隆六十年,由日本人送回中國本土。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和臺灣分別以此版為底本影印出版。此書雖得以重返中國,但是由于之后的戰亂頻繁,很少有人深入研學。幸有通達并以承傳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的當代大德在講座中屢次談及此書,才使得這一部治世寶典重為世人所關注。
《群書治要》作為一部資政巨著,其中既有明君治國的經驗,也有昏庸敗政的教訓,既有忠良輔國的故事,也有奸臣欺主的實錄,
從格物、致知一直到治國、平天下,可以說完全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治國智慧,堪稱治世寶典,是深入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研究中國傳統治國理念、汲取中華傳統智慧的必讀典籍。
孫中山先生曾在《三民主義》講演中(《民族主義》第四講)說:“歐洲的科學發達、物質文明的進步,不過是近來二百多年的事。講到政治哲學的真諦,歐洲人還要求之于中國。諸君都知道世界上學問最好的是德國,但是現在德國研究學問的人,還要研究中國的哲學,……去補救他們科學之偏。”英國著名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也說:“能夠真正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的,唯有中國的傳統文化。”今日世界亂象紛呈,沖突不斷,歸根結底是因為西方忽視了宗教教育,東方忽視了圣賢教育,因而人心墮落所致。而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中國特色的文化,也必須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傳統,避免“異體移植”的弊端。特別是古圣先賢留傳至今的治國智慧、理念、方法、經驗與成效,均是經過歷史考驗所累積的寶藏結晶,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作為一部重要的歷史文獻,可以說,《群書治要》對于繼承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借鑒歷史上治理國家和社會的各種有益經驗,對于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2001年2月25日,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習仲勛為《(群書治要)考譯》題了“古鏡今鑒”四個字,勉勵領導干部和后人重視學習此書。2009年,溫家寶總理在出訪西班牙時,特別引用了《群書治要·昌言》中的一句古詩來激勵西班牙的海外學子:“‘安危不貳其志,險易不革其心。’只要我們一心一意,堅定意志,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從中可見溫家寶總理對這一治世經典的熟悉。
領導干部從深入研讀《群書治要》開始讀點歷史,了解古圣先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精髓,可以使得各級領導干部借鑒歷史上治理國家和社會的各種有益經驗,學習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從中獲得精神鼓舞,升華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優良品格,培養浩然正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認真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經受住‘四個考驗’,防止‘四個危險’,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斷做出自己的貢獻。
但鑒于《群書治要》一書內容豐富,原文是文言文,對于現代日理萬機的領導干部而言,很難深入把握其中的精髓。因此,本書作者在熟讀《群書治要》的基礎上,介紹了《群書治要》的編撰、流傳歷史、系統梳理了《群書治要》中的治國理念,并將其概括為天道、德治、仁義、禮治、樂治、教育、用人、治政、民本、經濟、外交軍事、納諫、吏治、抗災、因果、女德、憂患等十八個方面,并指出了學習《群書治要》的正確態度。相信這本書的出版和廣泛傳播,對于繼承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對于理解《群書治要》的精髓、汲取中華圣賢教育的經驗、培養高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 群書治要>
書成之后,魏征在序文中稱之是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治世寶典。唐太宗讀《群書治要》后,在《答魏征上<群書治要>手詔》中感慨道:“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觀所撰書,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聯致治稽古。臨事不惑。其為勞也,不亦大哉!”他認為此書廣博而切要,特令繕寫十余部,分賜太子及諸侯王以作從政龜鑒。他自己更是日日閱讀,在總結閱讀此書的感受時說:“手不釋卷,知風化之本,見政理之源”(見《貞觀政要》)。可見,該書不僅是魏征向唐太宗進諫的重要理論依據,也是唐太宗創建“貞觀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參考。其中所記載的治國之道,特別是關于國家盛衰的經驗和規律,具有普遍的價值,因此也是歷代為政者必讀的經典
相對《資治通鑒》而言,這部更為廣博切要的治世寶典之所以鮮為人知,是因為當時中國雕版印刷尚未發明,《群書治要》一書至宋朝初年就已經失傳,《宋史》亦不見記載。幸運的是,《群書治要》一書被遣唐使帶到了日本,從此它不僅成為日本歷代天皇及皇子、大臣從政的;隹則,更成了日本人學習中華文化的一部重要典籍。公元13世紀,《群書治要》在日本被發現。日本金澤文庫藏有鐮倉時代(一一九二——一三三○年)日本人手寫《群書治要》的全帙,因此得以傳世。并于清乾隆六十年,由日本人送回中國本土。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和臺灣分別以此版為底本影印出版。此書雖得以重返中國,但是由于之后的戰亂頻繁,很少有人深入研學。幸有通達并以承傳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的當代大德在講座中屢次談及此書,才使得這一部治世寶典重為世人所關注。
《群書治要》作為一部資政巨著,其中既有明君治國的經驗,也有昏庸敗政的教訓,既有忠良輔國的故事,也有奸臣欺主的實錄,
從格物、致知一直到治國、平天下,可以說完全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治國智慧,堪稱治世寶典,是深入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研究中國傳統治國理念、汲取中華傳統智慧的必讀典籍。
孫中山先生曾在《三民主義》講演中(《民族主義》第四講)說:“歐洲的科學發達、物質文明的進步,不過是近來二百多年的事。講到政治哲學的真諦,歐洲人還要求之于中國。諸君都知道世界上學問最好的是德國,但是現在德國研究學問的人,還要研究中國的哲學,……去補救他們科學之偏。”英國著名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也說:“能夠真正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的,唯有中國的傳統文化。”今日世界亂象紛呈,沖突不斷,歸根結底是因為西方忽視了宗教教育,東方忽視了圣賢教育,因而人心墮落所致。而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中國特色的文化,也必須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傳統,避免“異體移植”的弊端。特別是古圣先賢留傳至今的治國智慧、理念、方法、經驗與成效,均是經過歷史考驗所累積的寶藏結晶,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作為一部重要的歷史文獻,可以說,《群書治要》對于繼承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借鑒歷史上治理國家和社會的各種有益經驗,對于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2001年2月25日,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習仲勛為《(群書治要)考譯》題了“古鏡今鑒”四個字,勉勵領導干部和后人重視學習此書。2009年,溫家寶總理在出訪西班牙時,特別引用了《群書治要·昌言》中的一句古詩來激勵西班牙的海外學子:“‘安危不貳其志,險易不革其心。’只要我們一心一意,堅定意志,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從中可見溫家寶總理對這一治世經典的熟悉。
領導干部從深入研讀《群書治要》開始讀點歷史,了解古圣先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精髓,可以使得各級領導干部借鑒歷史上治理國家和社會的各種有益經驗,學習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從中獲得精神鼓舞,升華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優良品格,培養浩然正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認真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經受住‘四個考驗’,防止‘四個危險’,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斷做出自己的貢獻。
但鑒于《群書治要》一書內容豐富,原文是文言文,對于現代日理萬機的領導干部而言,很難深入把握其中的精髓。因此,本書作者在熟讀《群書治要》的基礎上,介紹了《群書治要》的編撰、流傳歷史、系統梳理了《群書治要》中的治國理念,并將其概括為天道、德治、仁義、禮治、樂治、教育、用人、治政、民本、經濟、外交軍事、納諫、吏治、抗災、因果、女德、憂患等十八個方面,并指出了學習《群書治要》的正確態度。相信這本書的出版和廣泛傳播,對于繼承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對于理解《群書治要》的精髓、汲取中華圣賢教育的經驗、培養高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