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國際書展現場活動搶先看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8冊:唐(上)(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8冊:唐(上)(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9.8 元
定價
:NT$ 359 元
優惠價
87312
缺貨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中國歷代戰爭史》為蔣介石親自下令臺灣“三軍大學”編撰的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古代通史。全書上起黃帝敗蚩尤之涿鹿之戰,下終太平天國天京陷落,4600餘年戰事集於一覽,分為上古至西周、春秋、戰國、秦、楚漢戰爭、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國18個時代,分立18冊,500萬字,791幅戰爭地圖。囊括臺灣頂尖文史、軍事專家,錢穆、王雲五、陶希聖、蔣複璁、黃季陸、方豪、屈萬里、宋晞等一眾名家傾力襄助,歷經16年編纂,5年修訂,終成此中國戰爭史的扛鼎之作。迄今,這部中國現代史上最頂尖的軍事專家和歷史專家的集大成之作,在漢語文化圈中,還未有能超越的。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8冊)涵蓋了唐初李淵開國至武則天篡唐擅政一段時期的史事及戰爭。戰役包括:唐開國之進取長安之戰、平定北方群雄之戰、平定南方群雄之戰,以及唐初對外進行之諸戰役。武則天篡唐後之對內對外諸戰役也有涉及。

作者簡介

臺灣三軍大學,身為廣東黃埔軍校,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遷往南京市黃埔路北端為陸軍軍官學校。1949年後遷往臺灣,1952年改名“國防大學”,1959年改名“三軍聯合參謀大學”,1969年合併臺灣各軍種的“指揮參謀大學”改名“三軍大學”。2000年再次改名“國防大學”。
1955年10月1日,敗退臺灣的蔣介石以“機密甲字第八十三號”手令,指示三軍大學編纂中國歷代戰爭史。1956年1月,臺灣三軍大學正式成立“中國歷代戰爭史編撰委員會”並開始工作,1972年5月全書編印完畢,歷時16年。更于1975年成立“中國歷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歷時5年修訂,力求內容臻于嚴謹周密。

序言一
《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陸軍二級上將徐培根
人類在數十萬年持續不斷之生存鬥爭中,其出現於鬥爭舞臺或消逝而退隱,乃歷史上所常見不鮮之事。尼羅河畔之古代埃及人,美索波達米亞草原之古代巴比倫人,在世界早期歷史中,均曾有卓然不凡之成就與貢獻。但歷時既久,其適應力不足以抗禦時代之巨輪者,多已悄然褪色,或退出人類鬥爭之舞臺,闃然無聞於世。獨我中國之文明,興起之早,蓋與古埃及與巴比倫文明相頡頑,迄今已曆五千餘年。在此長期之生存鬥爭中,我國國勢雖有時而盛,有時而衰,但至今猶能卓然自立於世界者,此其中當有其長存久持之道。吾人綜讀此五千餘年之歷史,細加研求,得二理也。其一為英國近代史學家湯因比氏(A.J.Toynbee)所發見之定則,即艱難奮鬥,乃能創造新的文化和文明。湯因比之言曰:
“人類所受嚴酷之考驗,其第一個階段是由陰入于陽(即由靜入於動),其所經過是動的行為,這是人類受到敵人大挑撥(Temptation)而做出的。人類付出其智慧與努力之代價,歷盡艱難困厄,最後終於克服敵人獲得勝利,遂居於進步前驅之列。”
研究古代文化之亨廷頓在其所著《文明與氣候》一書中亦有如下之記述:
“許久許久以前,一群無衣的、無居室的、無火的野蠻人,來自熱帶中溫暖的故居,逐步向北方前進,由春季以迄夏末。他們沒有想到他們所離開的是溫暖之地,直至九月,才於夜間感到砭骨的風寒。一天一天的過去,情形又更壞了。他們不知道原因所在,到處亂竄以期避開。其跑到別處的通通死亡。他們有極少數的人,看到這樣刺人的天氣無法可避,乃運用人類最高之能力,以從事于有意的發明。有些掘地以蔽風雨,有些採取樹枝樹葉蓋起茅屋,搭起暖床,又有些一取獸皮以裹身。不久,這些野蠻人便朝向文明大步邁進了。裸體的有了衣服;沒有房子的有所遮蓋;一無儲備的則取肉類幹制而收拾起來,在冬天並儲有硬殼果了。他們調整自己以適應艱苦之環境,終於步步向前得到了生存。”
像這樣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鬥爭,在中國古代傳說上亦有很多之記述,如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鑽木取火,禹平水土,益焚山澤,皆為我國先民與自然環境艱難奮鬥之事蹟。其間軟弱無能者多已歸於淘汰滅亡,惟有堅強奮鬥者始能繼續生存。此可證明湯因比氏研究歷史所發見之原則,確為不易之定論。與湯因比氏研究歷史所得相同之結論,我國孟子亦有同樣之言論。孟子之言曰: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于心,衡於慮,而後作;征于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綜合孟子與湯因比氏之所論,即所謂“多難興邦”與“逸豫喪邦”之意。其實世界各民族,每個民族都是經歷過許多艱難與困厄,但其勝敗存亡迥然異數者,蓋非艱難困厄之難易,而在經歷艱難困厄時能堅忍不屈,動心忍性與增益所不能之為難能可貴也。中華民族在其長期奮鬥之歷史中,經歷內憂外患艱難之多,無異於世界古文明各民族,而卒能克服艱難卓然自立者,賴有此動心忍性堅忍不屈之民族性也。
其二惟何?則為中華民族之政治思想,竟為天下一家之世界思想也。《尚書•堯典》中首提“協和萬邦”。當時所謂萬邦,蓋即各氏族之眾多部落,而使和平輯睦以相處也。從史實上看,中華民族每當興盛時代,文治武功赫奕,四周鄰邦之依附者,完全為仰慕上國文化而貢納其方物。故鄰國之依附,乃為文化之交流,而非武力之征服。而治國者從不以征服異族為榮,反以所治之人民匹夫匹婦不得其所為恥。在統治中,必使各族平安相處,和協輯睦,文化混同,血緣交流,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為中國政治思想之極則。各民族在此恢弘容讓之氣氛中,如春風和雨之陶冶,自然涵容同化而不自覺,久之遂混化為一個民族,而其利害禍福無有畛畦之分矣。吾人就此五千餘年之歷史中,當時有所謂夏、夷、黎、苗、獫狁、獯鬻、肅慎、東胡、戎狄、荊楚、百濮、群蠻,乃至鮮卑、匈奴、氐、羌、羯、突厥、契丹、回紇、吐蕃、女真、蒙古、滿洲等不勝枚舉之各族,今日欲再追尋其痕跡而不可得,而各族之後裔,均渾然同處於中華民族之中而不自知,亦不以此而自外也。此豈世界其他民族之殘忍相殺,或近代弱肉強食之理論所可比擬哉?原來世界人類,均屬圓顱方趾,其是否同出於一源,固有待於研究與考證,但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莫不尊親,則屬心同理,行同倫也,此為中國大同思想之根源,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大而且久者,蓋實賴此一哲理之存在。
再就中國之軍事思想而言,所有我國古代兵學,對於用兵之戰爭均以仁愛為出發點。《司馬法》曰:“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正不獲意則權,權出於戰。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太公六韜》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無取於民者,民利之,無取于國者,國利之;無取於天下者,天下利之。”《尉繚子》曰:“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又曰:“兵者兇器也;爭者逆德也;故王者伐暴亂,本仁義也;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所以中國之軍事思想以安民利民為目的,而用兵則在誅伐暴亂,拯救人民為事,此與西方兵學家以崇尚殺戮征服者大異其趣。
吾人細讀中國五千餘年之歷史,自原始之眾多異族並處,逐漸進于現今之民族混同,蓋無一不由前此二理之交互為用,前者出於堅忍不屈,故能歷久彌遠而卓然自立;後者出於仁愛一體,故能涵容混同而相助相成,二者皆為中華民族所以永存之道也。今就以史例言之,中國開國之初,即有夏黎兩族黃帝與蚩尤之戰爭。當時蚩尤聲勢之優越,黃帝固以艱難百折,始能獲取勝利者,但黃帝既勝之後,夏黎兩族相處若一家之人,故兩族同化最早。嗣後湯武戰勝桀紂,既勝之後,則用夏變夷,翕然同化。後至漢唐宋明各代,亦無不皆然。由以上之史例以觀,誠可證明中華民族之永存,實由於上述堅忍與仁愛之兩種民族性之交互為用,而又交互相成之功。
研究中國全部歷史,若只求其興衰之道,則不免偏於政治與軍事之細節,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只求其文化之弘大,則不免馳騖哲理,形成高遠之政論,二者皆未能闡明民族精神之所在。而我國歷史文化載籍浩繁,欲研求此種事理,則整理過往之史料而使成為一種有系統之記載,殆為今日史家重要之責任。況當現代,世界已進至衛星飛彈氫彈鈷彈時代,人類已瀕臨毀滅之邊緣,則中華民族之卓然長存與涵容混同之史跡,殆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存之借鏡。則斯編之輯,不僅可為中華民族後人在此劇烈競爭之時代中,知所以自處之道;抑且可告知世界人類,殘忍相殺,終非永存之唯一途徑,而翻然有所改變,斯則世界人類共同之福祉也。
餘等奉命編纂《中國歷代戰爭史》。戰爭本為當時政治之一部份,因之從事於各代政治作深一層之研究。歷時數載,涉覽載籍至數百十種,浸潤既久,逐漸發見中華民族所以歷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僅為中國歷史之寶典,抑且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處之藥石。故提其要點,垂涕而道,語重心長,不覺其言之深也。全書既將完成,乃以此意為之序,良可用以勗勉國人,使知所以自勵;亦所以貢獻於世界,藉以增進共勉之道。
中國歷史典籍浩繁,史料豐富,而編者限於智識與時間,其取捨之間,常以與當時政治軍事有關者為範圍,因之其謬誤與遺漏在所難免,深望海內賢達,時加指正,則不僅本書之幸,編者同仁亦深得裨益焉。

目次

第一章 唐代全般形勢
第一節 唐代一般大勢
第二節 政治經濟社會概況
第三節 戰爭與國防
第四節 兵制及戰略戰術
附圖8-282唐代國境、國防要點、各道及國防陸路交通幹線概況圖

第二章 唐開國之戰一——進取長安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李淵起兵導因
第二節 李淵世系及其開國諸重要人物
第三節 戰場地理形勢
第四節 太原起兵及其方略
第五節 作戰經過
第六節 戰後之政局
第七節 申論
附圖7-273隋末群雄割據概況圖(見第7冊)
附圖8-283李淵進兵長安經過圖(一)
附圖8-284李淵進兵長安經過圖(二)
附圖8-285李淵攻長安作戰經過圖

第三章 唐開國之戰二——平定北方群雄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唐底定北方之方略
第三節 各戰場之地理形勢
第四節 平定西秦薛仁杲
第五節 平定涼州李軌
第六節 平定並州劉武周
第七節 平定夏王竇建德、鄭王王世充
第八節 平定劉黑闥
第九節 戰後之政局及申論
附圖7-273隋末群雄割據概況圖(見第7冊)
附圖8-286唐平定西秦作戰經過圖
附圖8-287唐平定劉武周作戰經過圖
附圖8-288唐平定王世充、竇建德作戰經過圖(一)
附圖8-289唐平定王世充、竇建德作戰經過圖(二)
附圖8-290唐第一次討劉黑闥饒陽會戰經過圖
附圖8-291唐第二次討劉黑闥洺水會戰經過圖
附圖8-292唐第三次討劉黑闥昌樂會戰經過圖

第四章 唐開國之戰三——平定南方群雄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戰爭導因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及作戰方略
第三節 平定蕭銑之戰
第四節 平定林士弘、輔公祏之戰
第五節 申論
附圖7-273隋末群雄割據概況圖(見第7冊)
附圖8-293唐平蕭銑之戰經過圖
附圖8-294唐平輔公祏作戰經過圖

第五章 唐初對外戰爭之一——征東突厥、薛延陀、回紇諸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突厥八次入寇及玄武門之變
第二節 唐外征準備及戰略
第三節 戰略地理形勢
第四節 征東突厥之戰——二次征伐
第五節 征薛延陀回紇之戰——二次征伐
第六節 戰後之政局及申論
附圖8-295唐征東突厥前一般形勢圖
附圖8-296唐滅東突厥作戰經過圖
附圖8-297唐征薛延陀作戰經過圖

第六章 唐初對外戰爭之二——征吐谷渾、高昌、龜茲及西突厥諸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略地理形勢及作戰方略
第三節 征吐谷渾之戰
第四節 征高昌之戰
第五節 征龜茲之戰
第六節 征西突厥之戰——四次征伐
第七節 戰後之政局
第八節 申論
附圖8-295唐征東突厥前一般形勢圖
附圖8-298唐征吐谷渾作戰經過圖
附圖8-299唐征高昌、龜茲作戰經過圖
附圖8-300唐征西突厥一般形勢圖

第七章 唐初對外戰爭之三——征高麗、百濟諸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與作戰方略
第三節 第一次東征
第四節 第二次東征
第五節 第三次東征
第六節 第四次東征
第七節 第五次東征
第八節 平定高麗新羅之餘亂
第九節 申論
附圖8-301唐太宗親征高麗經過圖
附圖8-302唐太宗、高宗歷次征高麗經過圖

第八章 武后擅政及其對內對外諸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與作戰方略
第三節 武后擅政導致之內戰
第四節 契丹背叛入寇河北之戰
第五節 東突厥復興、入寇與中宗複位
第六節 唐周與吐蕃之和戰
第七節 戰後之政局及申論
附圖8-303徐敬業及唐宗室起兵概況圖
附圖8-304契丹入寇概況圖
附圖8-305武后時代突厥入侵概況圖
附圖8-306唐高宗、武后時代吐蕃入寇概況圖
索引

書摘/試閱

第二章 唐開國之戰一——進取長安之戰
一、太原起兵:大業十三年(611年)七月李淵起兵太原,八月克霍邑、臨汾、絳郡。
二、渡河作戰:同年八月末淵軍分別自梁山、河東渡河,九月克永豐倉,然後東取潼關,西略渭北。
三、圍攻長安:同年十月初淵圍長安,至十一月初克之。
四、平定河東:同年十二月破屈突通於潼關再攻河東,至武德三年(620年)初克之。
五、李淵代隋:同年十一月淵立代王侑為恭帝、煬帝為太上皇。翌年三月煬帝被弑,五月淵受禪代。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李淵起兵導因(參看附圖7-273)
李淵于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1年)起兵太原,在其起兵前之一般大勢,已詳見本史第十一卷第五、六兩章之“戰後之政局”及“戰前一般形勢”節中,茲僅述李淵在隋末時之活動概況於下。
李淵在隋文受禪時為千牛備身,而文帝獨孤皇后乃淵之從母,故在隋特見親愛,累遷譙、隴、岐三州刺史。大業初,曆滎陽、樓煩二郡太守,征為殿內少監。九年遷衛尉少卿。遼東之役,督運於懷遠鎮,及楊玄感反,受詔馳驛往執弘化郡(治今甘肅慶陽縣)留守元弘嗣,弘嗣,乃斛斯政之親也(斛斯政與楊玄感叛,已見前)。淵遂代為該郡留守。由於淵歷任中外之職,素樹恩德,而是時天下已亂,遂結納豪傑,眾多款附,煬帝因而忌之,下詔征還行在所。淵知為帝所忌,乃縱酒納賄以自晦。至大業十一年四月,煬帝欲北巡雁門,而河東群盜紛擾,覆命淵為山西河東撫慰大使,承制黜陟,討捕群盜,以平盜之功,遷右驍衛將軍。煬帝已遭雁門之困(大業十一年八月),突厥之患益深;而涿郡賊甄翟兒又進犯太原,煬帝遂命淵為太原留守(大業十二年十二月),以挽救太原之危。但是時天下大亂已不可收拾,竇建德、格謙等擾亂于河北諸郡,盧明月擾亂于河南,徐圓朗起兵于魯郡(今山東滋陽縣),劉武周起兵于馬邑(今山西朔縣),梁師都起兵于朔方(今陝西橫山縣西),郭子和起兵于榆林(今綏遠鄂爾多斯左翼後旗黃河南流處),薛舉起兵於隴西(今甘肅隴西縣西南),李軌起兵於河西(今甘肅武威縣),李密、翟讓取洛口倉,逼東都(皆為大業十二年十二月至翌年七月之事)。李淵在此種大亂形勢之下,遂乘勢起兵焉。
第二節 李淵世系及其開國諸重要人物
一、李淵世系
李淵隴西成紀人(成紀縣今甘肅秦安縣北),其七世祖暠當晉末時據秦涼以自王。暠生歆,歆為沮渠蒙遜所滅,其事已見本史第九卷。歆生重耳為魏弘農太守。重耳生熙為金門鎮將戍于武川(綏遠今縣),因留家焉。熙生天賜(《舊唐書》為錫),為幢主。天賜生虎,西魏時賜姓大野氏,官至太尉,與李弼等八人佐(北)周代(西)魏有功,皆為柱國。周閔帝受魏禪,虎已卒,追封唐國公。虎生昞,襲封唐公,為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至隋文帝作相,還複本姓。昞生淵于長安,七歲襲封唐公;及長倜儻豁達,任性真率,寬仁容眾,無貴賤鹹得其歡心。隋受周禪,補千牛備身。文帝獨孤皇后,即淵之從母,由是特見親愛。累遷譙、隴、岐州刺史。有善相者謂其骨法非常,必為人主,因而頗以自負。至大業年間,累為滎陽、樓煩二郡太守,及殿內少監、衛尉少卿。楊玄感叛,馳驛弘化郡為留守,兼知關右諸軍事。大業十一年為山西河東慰撫大使,擊龍門賊毋端兒破之,又擊絳州賊柴保昌,降其眾數萬,十二年遷右驍衛將軍。十三年為太原留守(《資治通鑒》載十二年十二月),郡水王威、虎牙郎將高君雅為之副。時涿郡賊甄翟兒竄犯太原,淵自河東赴任所,為翟兒截擊于雀鼠穀(今山西介休縣西南),淵率先頭部隊數千,翟兒圍之數匝,其次子李世民將精兵繼至救之,拔淵於萬眾之中,會後繼步兵續至,遂合擊大破之。至太原,突厥犯塞,世民與馬邑太守王仁恭擊之而隋兵少不敵,淵遂選精騎二千為游軍,居處飲食隨水草如突厥,又別選善射者伏為奇兵。突厥見者,疑不敢戰,乘而擊之,突厥敗走。太原局勢,由是穩定。(見《新唐書》卷一《高祖紀》)
二、開國諸重要人物
李建成:建成,高祖淵之長子,英武而仁恕。大業末,淵捕討盜賊于汾晉,建成護家屬寄寓于河東(今永濟縣)。淵于太原起兵時,遣密使召之,建成與第四弟元吉間道赴太原。建成至,拜左領軍大都督,引兵略河西郡,從克長安。隋恭帝侑義甯元年拜唐國世子,開府置僚屬。二年授撫軍大將軍東討元帥,將兵十萬攻洛陽;及還,授尚書令。武德元年立為皇太子。二年將兵擊司竹賊祝山海平之。時涼州來降,建成將兵赴原州接應之。嗣高祖憂其不閑政術,每令習時事,非軍國大務,悉委決之;又遣禮部尚書李綱,民部尚書鄭善果俱為宮官,與參謀議。武德四年討稽胡於鄜州破之。劉黑闥再反,建成往討擒之。玄武門事變,為其次弟世民所殺。(《新唐書》隱太子傳)
李世民:世民,高祖淵之第二子,善騎射,武勇絕倫。開皇十八年生於武功之別館。世民幼聰睿,臨機果斷,不拘小節。大業末,煬帝為突厥所圍於雁門,世民應募救援,隸屯衛將軍雲定興營。及父淵留守太原時,年已十八。有高陽賊帥魏刀兒自號曆山飛,來攻太原,父淵擊之,深入賊陣。世民率輕騎突圍而進射之,所向皆披靡,拔淵於萬眾之中。既至太原而天下大亂,世民潛圖起兵,每折節下士,推財養客,群盜大俠,莫不願效死力。及父淵起兵,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拜右領軍大都督,右三軍皆隸焉,封敦煌郡公。義師至霍邑為隋將宋老生所拒,會天雨糧盡,父淵欲且還師,世民建策亟入關號令天下,遂克霍邑。大軍繼進,世民為前鋒渡河,先定渭北,收納英俊,以備僚列,遠近聞者鹹歸附焉。然後會師長安,克之。父淵輔政,授唐國內史,改封秦國公。義寧二年複為右元帥,總兵十萬徇東都。軍還,徙封趙國公。父淵受禪,拜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進封秦王,加授雍州牧。擊降薛仁杲,拜太尉,陝東道行台尚書令,鎮長春宮,關東兵馬並受節度。尋加左武候大將軍,涼州總管。二年將兵渡龍門禦宋金剛,三年大破金剛,劉武周奔突厥。加拜益州道行台尚書令。七月攻王世充於東都。四年擒竇建德,降王世充,山東悉平。以是役之功,加授天策上將,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位在王公上。于時,海內漸平,世民乃銳意經籍,開文學館,以待四方之士,行台司勳郎中杜如晦等十八人為學士(房玄齡、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顏相時、蘇勗、于志甯、蘇世長、薛收、李守素、陸德明、孔穎達、蓋文達、許敬宗),與之討論經義。五年平劉黑闥、徐圓朗,河濟江淮諸郡皆平。加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八年加中書令。九年六月玄武門事變,殺長兄太子建成及弟齊王元吉,遂為皇太子,總決庶政。八月,父淵傳位,是為太宗。(《新唐書?太祖紀》)
李元吉:元吉,高祖淵之第四子,善馬槊武勇異常。淵起兵後,以為太原留守,進齊國公,總十五郡諸軍事,鎮北大將軍,許以便宜從事。武德元年,進爵為王,授並州總管。二年劉武周南侵,元吉棄太原奔還長安。尋加授侍中、襄州道行台尚書令、稷州刺史。四年太宗征竇建德,留元吉與屈突通圍王世充於東都。世充出戰,元吉設伏擊破之,斬首八百級,生擒其大將樂仁昉,及甲士千餘人。世充平,拜司空,餘官如故。六年加授隰州總管。九年轉左衛大將軍,尋進位司徒兼侍中。至玄武門事變,為尉遲敬德所殺。(見《新唐書》卷七十九巢王李元吉傳)
劉文靜:文靜字肇仁,自雲彭城人,世居京兆之武功。祖懿為周石州刺史。父韶仕隋戰死。贈上儀同三司。文靜以死難之子,襲儀同三司。文靜偉姿儀,有器幹,倜儻多權略。大業末為晉陽令,與晉陽宮監裴寂善。寂夜見邏堞傳烽,歎曰:“天下方亂,吾將安舍?”文靜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資也。”唐公李淵為太原留守,文靜察其有四方之志,乃深自結托。又竊觀淵次子世民(觀下文,二人實已情好甚密),謂寂曰:“唐公子非常人也。豁達神武漢高魏武之徒歟,其年雖少,乃天縱之矣!”寂未以為然。俄而文靜坐與李密連婚之罪,煬帝令系於獄。時李世民已有起兵之志,以文靜可與謀議,乃私入禁所探視之。文靜喜挑之曰:“喪亂方劇,非湯、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世民曰:“安知無其人!今入禁所相看,非兒女之情相憂而已。時事如此,故來與君圖舉大計,請善籌其事為我言之!”遂相與謀起兵之事。唐既克長安,累遷文靜大丞相府司馬、光祿大夫,封魯國公。又為唐修《開皇律》而損益之。文靜才能幹用,在裴寂之右,軍功尤非寂所能及,而位在寂下,心常不平,尋以與裴寂爭權位,竟致被誅。(見《新唐書》卷八十八劉文靜傳)
裴寂:寂字玄真,蒲州鄉泉人。祖融司木大夫,父瑜絳州刺史。寂少孤,諸兄鞠養之,年十四補州主簿,及長,疏眉目,偉姿容。隋開皇中為左親衛,家貧無以自業,每徒步詣京師。後為齊州司戶參軍。大業中曆侍御史、駕部承務郎,至晉陽宮副監。李淵留守太原,與寂有舊,時加親禮,每延之宴,語間以博弈至於通宵連日,情忘厭倦,寂因以晉陽宮女侍淵以相結納。世民將舉兵,而不敢發言,因使劉文靜說寂,並以其私以宮人侍淵,將同受誅戮為要脅。寂懼而從之,遂勸淵起兵焉(淵早已有四方之志,此處史言,乃將起兵之功,歸於世民也)。淵已建大將軍府,以寂為長史,賜爵聞喜縣公。及克長安,賜良田千頃,甲第一區,物四萬段,轉大丞相府長史,進封魏國公,食邑三千戶。尋又勸淵受隋恭帝侑禪位。淵既受禪,謂寂曰:“使我至此,公之力也!”拜為尚書右僕射,賜之服玩,不可勝數,仍詔尚食奉禦每日賜寂禦膳。淵視朝必引與同坐,入則延之臥內,言無不從,呼為裴監而不名,當朝貴戚,親禮莫與為比。武德二年劉武周將黃子英、宋金剛等,頻寇太原,寂自請討之,而兵敗於介休,退守河東。寂性怯無捍禦之才,民頗受其擾累,故宋金剛逼絳州時,河東民多應之。寂以禦寇失敗,被征還朝,然顧待彌重。六年遷尚書左僕射。貞觀三年以沙門法雅妖言事,連株免官。尋又以汾陰妖言,及其監奴告寂反,徙交州,改流靜州(今四川松潘縣境),太宗思其有佐命之功,征還而卒。(見《新唐書》卷八十八裴寂傳)
唐儉:儉字茂約,晉陽人。北齊尚書左僕射邕之孫,父鑒隋戎州刺史。儉落拓不拘規檢,然事親頗以孝聞。鑒與李淵有舊,同領禁衛。及淵留守太原,儉與其子世民周密。儉從容說世民,以隋室昏亂,天下可圖。世民白於淵,乃召入密訪時事,儉曰:“明公日角龍庭,李氏又在圖牒,天下屬望,非在今朝。若開府庫,南嘯豪傑,北招戎狄,東收燕趙,長驅濟河,據有秦雍,海內之權,指麾可取。願弘達節,以順群望,則湯武之業不遠。”淵曰:“湯武之事,非所庶幾。今天下已亂,言私則圖存,語公則拯溺,卿宜自愛,吾將思之!”及開大將軍府,授儉記室參軍。世民為渭北道行軍元帥,以儉為司馬。取長安加光祿大夫,相國府記室,封晉昌郡公。武德元年除內史舍人,尋遷中書侍郎,特加授散騎常侍。及工部尚書獨孤懷恩謀叛于蒲州,儉揭露奏之,免李淵於難,因功拜禮部尚書,授天策府長史,兼檢校黃門侍郎,封莒國公。貞觀初使於突厥說誘之,突厥將降,李靖率輕騎掩襲,遂破之,儉脫身走還。永徽初(650年)致仕,至顯慶元年(656年)卒。(見《新唐書》卷八十九唐儉傳)
任瑰:瑰字瑋,合肥人,陳鎮東大將軍蠻奴弟之子。父七寶仕陳為定遠太守。瑰早孤,蠻奴愛之逾於己子。年十九試守靈溪令,尋為衡州司馬。隋滅陳時,瑰勸衡州督王勇,據嶺南求陳氏子孫立以為帝,勇不能用,以嶺外降隋,瑰乃棄官而去。仁壽中,為韓城尉,俄又罷職。及李淵討捕于汾晉,瑰謁淵於轅門,遂為河東縣戶曹。及淵赴晉陽,留長子建民于河東,以瑰佐之。義師至龍門,謁見淵,淵謂之曰:“隋氏失馭,天下沸騰。吾忝以外戚,屬當重寄,不可坐觀時變。晉陽是用武之地,士馬精強,今率驍雄以匡國難。卿將家子,深有智謀,觀吾此舉將為濟否?”瑰曰:“後主殘酷無道,征役不息,天下恟恟,思聞拯亂。公天縱神武,親舉義師,所下城邑,秋毫無犯。軍令嚴明,將士用命,關中所在蜂起,惟待義兵。仗大順,從眾欲,何憂不濟?瑰在馮翊積年,人情諳練,願為一介之使,銜命入關,同州(今大荔縣)已東,必當款伏。”因獻下關中之策,淵即授以銀青光祿大夫,並依其策而進取長安,以功拜左光祿大夫。淵即位,使為谷州刺史守新安,拒王世充,屢破之,以功封管國公。李世民攻洛陽,瑰在邙山檢校水運,以供餉饋。關東初定,持節為河南道安撫大使,世充弟辯自徐州率所部來降。智拒徐圓朗于虞,遂竟平圓朗之功。後因弟瑰連株隱太子(建成)事,坐左遷通州都督,貞觀三年卒。(《新唐書》任瑰傳)
竇威:威字文蔚,扶風平陸人,高祖(淵)太穆皇后從父兄也。父熾為隋太傅,家世勳貴,諸昆弟並尚武藝,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隋內史令李德林舉秀異,射策甲科,拜秘書郎。秩滿當遷,而固守不調,在秘書十餘年,學業益廣。時諸兄並以軍功致仕通顯,交結豪貴,賓客盈門,而威職掌閒散。諸兄更謂威曰:“昔孔丘積學成聖,猶狼狽當時,棲遲若此。汝效此道,複欲何求?名位不達,固其宜矣!”威笑而不答。大業四年累遷內史舍人,後坐事免歸長安。李淵入關召補大丞相府司錄參軍。時軍旅草創,五禮曠墜,威既博物多識,舊儀朝章國典,皆其所定。禪代文翰,多參預之。淵常謂裴寂曰:“叔孫通不能加也!”武德元年拜內史令。卒時,家無餘財。
李靖:靖本名藥師,雍州三原人。祖崇義,後魏殷州刺史永唐公。父詮,隋趙州郡守。靖性沉厚,姿貌瑰偉,少有文武材略,其舅韓擒虎每與論兵,未嘗不稱善,撫之曰:“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初仕隋為長安縣功曹,後曆駕部員外郎。右僕射楊素,吏部尚書牛弘,皆善之。素嘗拊其床謂靖曰:“卿終當坐此!”大業末累除馬邑郡丞。會李淵擊突厥於塞外,靖知淵有四方之志,因自鎖上變,將詣江都,至長安道塞不通而止。淵克長安,執靖將殺之,靖大呼曰:“今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淵壯其言,世民又固請赦之,遂免於死。尋世民召入其幕府。武德三年從討王世充,以功授開府。蕭銑據荊州,遣靖安輯之。至硤州為蕭銑所阻,久不得進,高祖淵怒其遲留,陰敕硤州都督許紹斬之。紹惜其才為之請命,由是獲免。尋與李孝恭破冉肇則於虁州。武德四年,靖陳十策以圖蕭銑,淵遂授靖為行軍總管,兼攝李孝恭行軍長史,討銑之事,一以委之。靖因不良之季候進襲之,兩月之間,遂克江陵。功授上柱國,封永康縣公,檢校荊州刺史,承制拜授,招撫嶺南。武德六年,又佐李孝恭率七總管之兵平輔公祏於丹陽,破之,江南悉平。唐因置東南道行台,拜靖行台兵部尚書。及行台廢,改檢校揚州大都督府長史。高祖淵贊之曰:“李靖是蕭銑、輔公祏膏肓,古之名將韓白衛霍豈能及也!”武德八年突厥寇太原,唐以靖為行軍總管禦之。翌年,突厥入涇陽趨渭水。唐以靖為靈州道行軍總管擊之,靖率兵倍道趨豳州,以絕突厥歸路,既而與突厥和親而罷。太宗世民即位,拜刑部尚書,並錄其前後功,賞賜甚厚。貞觀二年以本官檢校中書令。三年轉兵部尚書。時突厥諸部叛,唐遂以靖為代州道行軍總管,將精銳三千征討之。翌年大破突厥,擒頡利可汗。於是唐之疆域自陰山展拓至於大漠矣。還朝,詔加特進,並參預政事。貞觀九年,太宗又遣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率三總管之兵擊吐谷渾,破降之。十一年封衛國公。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然自破突厥後,以不賞之功,遂屢遭譖毀,幸靖善自韜晦,而太宗又善於保全功臣,乃得終壽於家。卒時年七十九。
房喬: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人。曾祖翼為後魏鎮遠將軍,宋安郡守,襲壯武伯。祖熊為褐州主簿。父彥謙,好學通涉五經,為隋涇陽令。玄齡幼聰敏,博覽經史,工草隸,善屬文。從父至京師,時天下甯晏,論者咸以隋之國祚方永,玄齡獨不以為然。年十八舉進士,授羽騎尉,後補隰城尉。吏部侍郎高孝基及裴矩等,皆知其必成偉器。及李淵入關,太宗徇地渭北,玄齡杖策謁於軍門,溫彥博又薦焉。太宗一見,便如舊識,署淮北道行軍記室參軍。玄齡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無不為。賊寇每平,眾人競求珍玩,玄齡獨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謀臣猛將,皆與之潛相申結,各盡其死力。及建成與世民構隙,首建奪嫡之謀(其事見後),因與府屬杜如晦、長孫無忌同心戮力。後遷秦王府記室,封臨淄侯,又以本職兼陝東道大行台考功郎中,加文學館學士。玄齡在秦府十餘年,常典管記,每軍書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理贍,初無槁草。高祖嘗謂侍臣曰:“此人深識機宜,足堪委任。每為我兒陳事,必會人心,千里之外,猶對面語耳。”尋太子建成以玄齡、杜如晦為世民所親禮,甚惡之,譖之于高祖,由是與如晦並被驅斥。玄武門事變將發,世民令長孫無忌召玄齡如晦潛入計事。及事成,世民為太子,擢拜太子右庶子。貞觀元年代蕭瑀為中書令。論功行賞,以玄齡、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為第一,進爵邢國公。三年拜太子詹事,兼禮部尚書。明年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左僕射,改封魏國公,監修國史。既任總百司,虔恭夙夜,盡心竭節,不欲一物失所,聞人有善,若己有之。明達吏事,飾以文學,審度法令,意在寬平。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隨能收敘,無隔卑賤。論者稱為良相焉。卒時年七十。(以上三人見《新唐書》各本傳)
杜如晦: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曾祖皎,周贈開府儀同大將軍遂州刺史。祖徽,周河內太守。祖果,周溫州刺史,入隋為工部尚書,義興公。父吒,隋昌州長史。如晦少聰悟,好讀文史。隋大業中,以常調預選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顧謂之曰:“公有應變之才,當為棟樑之用!”遂補海陽尉,尋棄官而歸。及唐克長安,世民引為秦府兵曹參軍,俄遷陝州總管府長史。時府中英俊,被外遷者眾,太宗患之。記室房玄齡曰:“府僚去者雖多,蓋不足惜,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無所用之,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莫可!”遂以為府屬。後從征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常參謀帷幄。時軍國多事,剖斷如流,深為時輩所服。累遷陝東道大行台司勳郎中,封建平縣男。尋以本官兼文學館學士。天策府建,以為從事中郎。旋為太子建成所忌,與房玄齡同被斥逐。玄武門事變將發,潛入劃策,及事成,擢拜太子左庶子,俄遷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二年,以本官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仍總監東宮兵馬事。三年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右僕射,仍知選事,與玄齡共掌朝政。至於台閣規模,及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與玄齡皆稱賢相焉。貞觀四年卒,時年僅四十六也。(《新唐書》杜如晦傳)
徐世:曹州離狐人,隋末移居滑州之衛南。家多僮僕,積粟數千鐘,與其父皆好惠施,拯濟貧乏,不問親疏。大業末,翟讓聚眾起兵,世往從之,並獻策於讓,勸南掠宋鄭間禦河之商旅以取給軍資。尋與翟讓、王伯當擁李密為主,以攻東都,其事已詳上卷第六章 。及李密為王世充所敗,西走入關,降于唐後,世猶守黎陽倉,於是密之舊境東至於海,南至於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世並據之,未有所屬。世因謂長史郭孝恪曰:“魏公既歸唐,今此人眾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獻之,即是利主之敗,自為己功,以邀富貴,吾所恥也。今宜具錄州縣名數及軍人戶口,總啟魏公,聽公自獻,此則魏公之功也。”乃遣使攜啟入關。使人至長安,高祖淵聞其無表,惟有啟與密,甚怪之。使者以世意奏,淵大喜曰:“徐世感德推功,實純臣也!”詔授黎陽總管、上柱國、萊國公。尋加右武候大將軍,改封曹國公,賜姓李氏。永徽中以犯太宗諱乃取單名為。令總河南山東之兵,以拒王世充。及李密反叛伏誅,高祖淵以舊曾事密,遣使報其反狀,請收葬密,許之。世與舊僚吏將士葬密于黎山之南,朝野義之。前竇建德攻宇文化及于魏縣,並進攻黎陽,世力屈降之。建德收其父從軍為質,令世複守黎陽。至武德三年,世欲俟建德至河南襲殺之,將其土地歸唐,而建德久不至,遂與郭孝恪率數十騎奔長安歸唐。四年從太宗世民攻王世充於東都,屢戰大捷,東取虎牢。又從平竇建德、劉黑闥、徐圓朗,累遷左監門大將軍。七年,與李孝恭討輔公祏於丹陽,破斬之。八年為行軍總管禦擊突厥於太谷。及太宗即位,拜並州都督。貞觀三年為通漠道行軍總管,大破突厥于白道,俄又與定襄道大總管李靖襲突厥大破之。世在並州凡十六年,令行禁止,號為稱職。太宗謂侍臣曰:“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惟知築長城以備突厥,情識之惑,一至於此。朕今委任李世於並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遠勝築長城耶!”十五年,又大破薛延陀于青山。十七年高宗為太子,轉世為太子詹事,兼左衛率,加位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屬以幼孤。十八年,從太宗征高麗,以功封一子為郡公。二十年,又大破薛延陀于烏德韃山,磧北悉定。二十三年太宗寢疾,謂高宗曰:“汝于李世無恩,我今將責出之。我死後汝當授以僕射,即荷汝恩,必致死力!”乃出為疊州都督。高宗即位,再遷拜為尚書左僕射。總章元年(668年)命世乘高麗內亂東征,破平壤滅之,裂其諸城皆為州縣。以是役之功,加太子太師,增食戶。翌年病卒,年七十六。(見《新唐書》卷九十三李傳)
尉遲敬德:敬德朔州善陽人,為人剛直,武勇絕倫。大業末從軍于高陽,討捕群賊,以武勇稱,累授朝散大夫。劉武周起兵,以為偏將與宋金剛南攻晉、澮二州,皆陷之,乘勢深入,擒唐將獨孤懷恩等。武德三年,太宗破宋金剛,敬德與尋相以介休城降,太宗引為右府統軍,從擊王世充於東都。既而武周降將皆叛,諸將疑敬德必叛,囚於軍中。行台左僕射屈突通、尚書殷開山等,鹹以敬德勇健非常,囚之已久,猜疑怨望必生,留之生患,勸即殺之。太宗曰:“寡人所見,有異於此。敬德若懷翻背之計,豈在尋相之後耶?”遽命釋之,引入臥內,賜以金寶,曰:“丈夫以意氣相期,勿以小疑介意!寡人終不聽讒言,以害忠良,公宜體之!必應欲去,今以此物相資,謂表一時共事之情也。”是日因從獵榆窠,為王世充所襲,敬德救太宗出圍。太宗謂敬德曰:“比眾人證公必叛,天誘我意,獨保明之,福善有征,何相報之速也!”特賜金銀一筐,此後恩遇日隆。敬德善解避矟,每單騎入賊陣,賊矟攢刺,終不能傷,又能奪取賊矟,還以刺之。故其每戰,出入重圍,往返無礙。齊王元吉亦善馬矟,聞而輕之欲親自試,命去矟刃,以竿相刺。敬德曰:“縱使加刃,終不能傷,請勿除之!敬德矟謹當去刃。”元吉竟不能中。太宗問曰:“奪矟避矟,何者難易?”對曰:“奪矟難。”乃命敬德奪元吉矟。元吉執矟躍馬,志在刺之,敬德俄頃三奪矟。元吉素驍勇,雖相歎異,甚以為恥。此已伏下玄武門之變時,敬德制元吉之張本。又從破劉黑闥、徐圓朗等,累有戰功,授秦王府左二副護軍。及玄武門事變將發,太子建成密緻書召之曰:“願適長者之眷,敦布衣之交,幸副所望也!”仍贈以金銀器物一半。敬德婉辭之。及玄武門事變,與長孫無忌,功居第一。嗣以自負其功,每見無忌、玄齡、如晦等短長,必面折廷辯,由是與執政不平。尋又于侍宴時,因爭班次之高下,拳擊任城王道宗,目幾至渺。太宗不悅而罷,謂敬德曰:“朕覽漢史,見高祖功臣獲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來,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孫無絕;然卿居官輒犯憲法,方知韓彭夷戮,非漢祖之愆。國家大事,唯賞與罰,非分之恩,不可數行,勉自修飾,無貽後悔也!”貞觀十一年封建功臣為代襲刺史,拜敬德為宣州刺史,改封鄂國公。十七年上表乞歸家居。後從征高麗,軍還仍舊致仕。顯慶三年卒,年七十四。(見《新唐書》卷八十九尉遲敬德傳)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12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