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愷撒戰記.高盧戰記(簡體書)
滿額折

愷撒戰記.高盧戰記(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7.5 元
定價
:NT$ 285 元
優惠價
87248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愷撒戰記.高盧戰記》全書共八卷,記述了公元前58年至前50年之間,愷撒遠征高盧的作戰經歷。前七卷是愷撒本人寫的,為公元前58年至前52年的征戰事蹟;第八卷是愷撒的幕僚伊爾久斯.潘沙在愷撒被刺之後,補述的接下來兩年間的征戰事蹟。《愷撒戰記.高盧戰記》中愷撒記述的第一手資料是關於高盧地區最古老的歷史文獻,又因其詳實的內容和清晰的文筆,本書歷來深受歷史和軍事愛好者的推崇。.

作者簡介

蓋尤斯.尤利烏斯.愷撒,公元前100年7月13日(另一說法為:公元前102年7月12日)出生於羅馬,尊號為“Dictator”,意為“獨裁官”。他在父系和母系兩個方面都出身于純粹的貴族家庭環境中,由此獲得了很好庇護。愷撒大帝是羅馬共和國末期傑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他公元前60年與龐培、克拉蘇秘密結成前三巨頭同盟,隨後出任高盧總督,花了八年時間征服了高盧全境(大約是現在的法國),還襲擊了日耳曼和不列顛。前49年,他率軍佔領羅馬,打敗龐培,集大權於一身,實行獨裁統治並制定了《儒略曆》。凱撒是羅馬帝國的奠基者,故被一些歷史學家視為羅馬帝國的無冕之皇,有凱撒大帝之稱。甚至有歷史學家將其視為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以其就任終身獨裁官的日子為羅馬帝國的誕生日。影響所及,有羅馬君主以其名字“凱撒”作為皇帝稱號﹔其後之德意志帝國及俄羅斯帝國君主亦以“凱撒”作為皇帝稱號。.

名人/編輯推薦

《愷撒戰記?高盧戰記》編輯推薦:凱撒大帝遺世杰作,戎馬生涯文采飛揚,堪稱歐洲版《孫子兵法》。席代岳最得意譯作,儒將風雅英雄相惜,號稱史上最強譯本。《愷撒戰記?高盧戰記》敘事翔實精確,文筆清晰簡樸,歷來很得到愛好羅馬歷史、拉丁文學和軍事史等各方面人物的推崇。

愷撒和他的《高盧戰記》
一、愷撒崛起之前的大環境
公元前146年,羅馬消滅了非洲的迦太基,成為當時西方世界最強大的邦國。它的版圖包括意大利本土,還有海外的西西里、西班牙、馬其頓和希臘,以及非洲的迦太基(相當于今日的突尼斯),往后25年,又增加了高盧南部,并接收了亞洲的柏加曼王國(今日土耳其境內包加瑪城舊址)。但是隨著羅馬領土不斷擴張而至的,卻是經濟、社會、政治問題攪和在一起的嚴重危機。自羅馬與漢尼拔之間的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后,意大利境內的大部分土地已不再適合種植谷物,而必須改作葡萄園、果園或農牧地,所需谷物則由非洲和其他行省輸入。這時,由于羅馬一再對外強征擄掠,退役軍人和從各行省返國的總督、官僚帶回了大批的戰利品——金錢和奴隸,于是他們適可接手唯有他們才具備足夠條件經營的大莊園經濟。經濟結構既如此劇變,意大利各地于是產生大量的失業人口,其中包括工人、商人和小農。這些人口連同被釋放的奴隸,形成了社會上的游民階層,乃大量擁向羅馬以尋求生活的救濟和社會政策的改革。然而,由于經濟沖擊所招致的結果并不單純。這時,一般意大利人和羅馬盟邦,正一再要求與羅馬人一樣地享有羅馬公民權,以分享版圖擴張后帶給首都的財富和威望;同時,得志的將領、大莊園的農業資本家和大商人,尤其那些負責承建道路或供應軍需的承包商,雖然他們在經濟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但是在政治上卻沒有顯著的地位,因為元老院是由少數貴族家庭所控制,元老、執政官和行政官吏的人選幾乎全由他們一手把持;因此,這些將領、農業資本家和大商人基于共同的利益,自然形成了一個新興的富豪階級,全力和元老貴族階級分庭抗禮。至此,羅馬共和堪稱面臨了無比復雜的難局,但是它的體制本身仍維持當年臺伯河畔的那一套小農社會的城邦制度:每年改選的文官政府,運轉不靈的“百人議會”和“部族議會”,以及由少數豪門貴族世代壟斷的元老院。
到了公元前2世紀30年代,名門貴族出身的格拉古兄弟(Tiberius Gracchus and Gaius Gracchus)決意犧牲貴族階級的利益和元老院的權力,以改善多數人民的困難,并提高護民官和“部族議會”在政治上的重要性,結果招致元老院保守派的強烈反對,格拉古傾向民主的改革終告失敗。格拉古死后,共和政局逐漸掌握在三個集團手里:第一個是前面說過的富豪階級,第二個是元老院內反對民主改革的保守派,第三個是擁護民主改革的人士。這三個集團彼此聯合利用、抗衡傾軋,尤其是第一集團聯合第三集團以對抗元老院保守派,結果導致羅馬共和的政治領導權旁落擁兵自重的軍事將領手中,而無論這些將領原本屬于哪個集團。
羅馬共和自格拉古的民主改革之后,至此,已在政治斗爭下瀕臨滅亡,取而代之的是軍人專權的獨裁政治。
第一位將羅馬共和引入獨裁政治之途的是馬略將軍(Gaius Marius),他是一位貴族出身而主張民主改革的領袖,由于他曾平定北非的叛亂(公元前105年),又擊退了日耳曼人的入侵(公元前102年),軍事威望顯赫一時。在他擔任執政官期間,政治上作了兩項重大的變革:一是不顧執政官不得蟬聯、必須下野十年之后才得再度競選的法律規定,首創強人不受任期限制的先例;二是羅馬軍人的裝備改由國家供應,敞開窮人從軍之途,職業軍人的勢力從此崛起,而且都非常效忠他們的統帥或保護者。
公元前82年,擁護元老院保守派的年輕將軍蘇拉(Lucius Cornelius Sulla)在血腥屠殺之下掃平了馬略一系的敵對勢力,民主改革運動才一時沉寂下來。但是大屠殺并不能消除要求民主改革的根源,所以在蘇拉不久去世之后,民主改革運動立即卷土重來。但是,雖然歷經了如許波折,羅馬社會依舊動蕩不安,貴族共和政府益顯顢頇無能,軍人的專橫跋扈則更是徒然削減邦國的力量。
所以到了公元前1世紀70年代,共和政體的情勢尤為可慮。除了東有強鄰進攻,西有行省割據之外,最嚴重的還是地中海上的海盜橫行和斯巴達克斯(Spartacus)所領導的奴隸大暴動。海盜橫行不但使沿海各地受到極嚴重的騷擾,甚至連首都羅馬也由于海外糧食無法輸入而有斷炊之虞。奴隸大暴動則使意大利本土慘受漢尼拔戰爭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災禍,同時也從根本上撼搖了羅馬的奴隸制度和奴隸制經濟,迫使奴隸主不得不考慮變更無法保障奴隸制經濟的共和政體。愷撒,就是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登上了羅馬政治的舞臺。
二、愷撒的崛起和他的功業
愷撒(Gaius.1ulius Caesar,102 B.C.—44 B.C.)出身自一個歷史悠久但已中落的貴族家庭。馬略將軍是他的姨父,他的妻子科涅莉亞(Cornelia)是馬略的老搭檔欽納(LHeiUS Cornelius Cirma)的女兒。由于馬略和欽納是民主改革派的領袖,所以愷撒自青年時就備受貴族保守派的排擠,被迫自始只能站在民主派的一邊,而逐漸成為反對貴族保守派的領袖。
公元前70年,龐培(Gnaeus Pompeius Maghus,蘇拉麾下的年輕將領,蘇拉死后,由元老院授命為重要的軍事統帥)逼迫元老院撤銷蘇拉所修改的法制,并恢復護民官和“部族議會”原有的權力。公元前66至公元前62年,龐培征服了西亞,軍事聲威益形壯大,元老院唯恐龐培一再作大,乃極力設法削減他的權力。于是龐培結合民主改革派的愷撒和代表富豪階級的羅馬首富克拉蘇斯(Marcus Licinius Crassus),于公元前60年訂立同盟以抵制元老院,而使羅馬政體呈現“三頭政治”(triumvirate)的局面。公元前59年,愷撒在其他兩人的支持下,當選為執政官。
羅馬共和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動蕩,任何一派的領袖都已從實際經驗中體認到,要想掌握政權必須要有一支自己的武力。因此,愷撒在執政官的任期屆滿之后,首先竭力爭取到高盧行省擔任行省長官的職位,以便在那兒訓練一支完全效忠自己的軍隊,以作為開展政治前途的后盾;其次,在高盧大事開拓疆土,一方面固然可贏取羅馬人民最尊崇的榮耀,另~方面則可從事奴隸交易以滿足富豪階級的渴求,將來也容易獲得他們的支持;再次,當然是可累積大筆財富以作為日后政治活動的資本。
公元前85年,愷撒出師遠征高盧,直到公元前49年年初,他才班師返回意大利。他在高盧的九年期間,據普魯塔克(Plutarch,約46—約120,希臘歷史家,以英雄傳記著稱)說,他先后殺了一百萬人,俘虜了一百萬人,而且愷撒和他的部屬都獲得了巨額財富,所以能在羅馬廣施恩澤,賑濟貧民,并在意大利的許多城鎮大興土木,此舉既有利于承包商,也給平民提供工作的機會。因此,他在意大利公民中的聲望,漸漸超過了“三頭政治”中的其他兩人,尤其,他在高盧已訓練出一支全羅馬最能征善戰的部隊,而且這支部隊幾乎只知有愷撒,不知有羅馬。
愷撒的成功使克拉蘇斯深受刺激,于是他在公元前53年亦趕赴東方發動對抗安息(伊朗東北部的古國)的戰爭,希望在那兒能獲得不遜于愷撒的輝煌成就。不料,全軍覆沒,克拉蘇斯身死異域。因此原本鼎足相峙的“三頭政治”,現在就只剩下愷撒和龐培兩雄并立了。由于彼此猜忌日深,加上元老院中的一些人從中挑撥離間,龐培終于和愷撒決裂,而正式歸于元老院一邊,成為貴族保守派賴以對抗愷撒的領袖。公元前49年,元老院訓令愷撒留駐高盧,但愷撒公然反抗元老院,挾征服全高盧的聲威,率領他的軍團越過行省南部與意大利交界的盧比孔河(Rubicon),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入意大利,龐培措手不及,率政府官員和元老院的元老倉皇逃出羅馬,渡海至希臘。法薩盧斯(Pharsalus)一戰,龐培的主力完全被愷撒擊潰,龐培再逃埃及,結果為埃及人所殺。愷撒緊接著肅清龐培在小亞細亞、北非和西班牙的余黨,至公元前45年才大功告成。就實質而論,愷撒這一連串行動絕不只是在肅清龐培的勢力而已,同時也是在掃除羅馬貴族共和體制的影響。他試圖重新統一羅馬,并使其轉變成一個中央集權的軍事獨裁帝國。
愷撒從接手羅馬到被刺身死,前后不到四年,在這短暫的輝煌時期內他完成了許多重大的改革,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有兩點:第一,他徹底摧毀了舊的貴族共和體制,瓦解了各種議會和行政官員之間的制衡關系:他不僅自己出任“狄克推多”(dictator),又集執政官、護民官和祭司等軍、政、教大權于一身。既擴大元老院的編制以容納他的擁護者,又將元老院降貶為咨詢機構,而為日后披共和體制外衣的羅馬帝國開辟了“愷撒制度”(Caesarism)的道路。第二,逐步廢除從羅馬為一城邦霸國開始就世代因襲的種種特權:不但提升意大利各大城鎮的地位使其與羅馬相等,也提高各行省的地位使其與意大利相等,同時還把公民權陸續授予羅馬各行省的奴隸主階級,從而擴大、鞏固了帝國統治者的基礎;其實,他的這項做法早在高盧時期就已開始實施,當時,愷撒曾把公民權授予山內高盧人,后來還讓他們的部分首領進入元老院,因而引起視公民權為禁臠的羅馬公民的譏評:
愷撒在凱旋式里牽著高盧人走,
卻牽他們進入元老院;
高盧人脫下了長褲子,
反而穿上了元老們闊邊的長袍子。 公元前44年3月15日,愷撒在元老院大廳的龐培雕像下,為布魯圖(Marcus Junius Brutus)等一群元老院的政敵們所刺殺,而結束了他忙碌的一生。他的嗣子,也是他姐姐的孩子屋大維(Gaius Octavius Thurinus),即奧古斯都,后來就在愷撒所奠定的基礎上,將羅馬共和改創為羅馬帝國。
三、愷撒的《高盧戰記》
愷撒的《高盧戰記》(Commentaries On the Gallic War),全書共八卷,記述公元前58至前50年之間,愷撒遠征高盧的作戰經過。前七卷是愷撒自己寫的,記述公元前58至前52年每年的征戰事跡;第八卷為續篇,是愷撒的幕僚奧盧斯·伊爾久斯(Aulus Hirtius)在愷撒被刺之后,補述從缺那兩年間的征戰事跡。
關于《高盧戰記》的寫作過程(指前七卷),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這是他每年向元老院及部族議會提出的書面匯報,所以把每年的事跡寫成一卷;另一種說法認為,這是他在公元前52至前51年間的冬天一次寫成的。這兩種說法其實并不矛盾,而且極可能是他先每年撰寫一卷作為書面匯報,后來由于政治情況的需要,才將它們整編聯結成現在的形式。因為,公元前52至前51年正是愷撒敉平了維欽及托列克斯(Vercingetorix)所領導的高盧大叛亂,而使高盧恢復平靜的一年,但也是愷撒在羅馬的地位開始逆轉的一年;雖然“三頭政治”之一的克拉蘇斯已戰死于安息,但元老院中的政敵卻處心積慮要算計愷撒,龐培雖未與他正式決裂,但所采取的總是有利于己的旁觀態度。在此情況下,愷撒乃不得不采取相應的措施來保護自己,而《高盧戰記》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其作用有二:一是為自己辯護,二是給身在羅馬而擁護他的人,提供一套宣傳提綱。
因此,愷撒謙遜地稱這部書為Commentarii(意為“隨記”或“手記”),以表示他不敢自詡為著作,只是直陳事實供人參考而已。在敘述的過程中,他處處以第三人稱來稱呼自己(直稱“他”或“愷撒”),自首至尾以非常平靜、簡潔、客觀的筆調述說戰爭的經過,而不露絲毫感情,既不怪怨他的政敵,也不吹捧自己,即或在一兩處地方提到自己的寬容與仁慈,也都是轉述別人的看法。所以,甚至當時最著名的文學家和政論家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也禁不住要贊揚它“樸實、直率和雅致”,殊不知在這些樸實、直率和雅致的背后,實隱含著愷撒的許多政治煩憂。
撇開《高盧戰記》成書的動機不談,而純就一部作品而論,其文筆清晰簡樸、敘事翔實,歷來很受拉丁文學愛好者的推崇。就羅馬史研究而言,無疑,它是有關羅馬時代的高盧之唯一的歷史文獻,而且參照羅馬史來看《高盧戰記》也有助于理解第一次“三頭政治”的時代。就軍事史而言,《高盧戰記》除了展現一代英雄如何運籌帷幄、洞燭機先的智慧之外,也顯現了他調兵遣將統率軍團的特殊才干,以及戰略與戰術應用的獨到技巧。就今日的民族學和原始社會研究而論,則尤其難能可貴,因為愷撒是羅馬共和時代第一位親自深入外高盧西部和北部,到過不列顛和萊茵河以東的日耳曼地區,而目睹當地山川形勢和風俗民情的人,他不僅觀察細微,記載翔實,為后人留下了有關當時當地的第一手直接資料,而且頗能把握重點,他也記述了高盧和日耳曼各部族從氏族社群逐漸解體以至國家形態初步萌芽,這段期間內的政治、社會、風俗和宗教等各方面的變遷,而成為今日研究原始社會和民族學的重要依據。
最后,我們且從非學術的觀點來看《高盧戰記》的價值,換句話就是,對于不從事學術研究、不讀拉丁原文的人,還會有什么價值。關于這一點,我們不妨用現代的話說它是一部偉大的“報道文學”。有關高盧、日耳曼各地的風俗民情、山川形勢、社會法律、宗教信仰的描述,是它烘托故事情節的背景;至于故事情節本身,一方面固然是高盧各部族面對愷撒和羅馬軍團的存亡續絕之戰,另一方面也是各部族自身及其強鄰之間冀圖擴張領土的戰爭。至于情節的高潮,很自然的就是,醞釀多時而后正面對壘沖突的激戰,如厄爾維提之戰、阿克松奈河之戰、薩比斯河之戰、阿來西亞之戰和及爾哥維亞之戰等偉大戰役。只是,《高盧戰記》基本上是歷史文獻、戰史報道,而不是文學性的著作;加上愷撒基于政治上的憂慮,寫法上又不得不別出心裁,所以全篇《高盧戰記》有無數重要的配角,如各邦領袖和愷撒著名的副將拉頻弩斯(Titus Atius Labienus)等,但真正的主角,則只有愷撒一人。也因為這個緣故,而更突顯出愷撒著實不可一世,其魅力不知迷惑歷代多少英雄:他不僅運籌帷幄、驍勇善戰(愷撒一向彪悍大膽,即使在最前線也要穿著顏色醒目耀眼的統帥披風),同時還身兼行省長官主持全高盧大會,安撫既已歸順羅馬的部族,保護他們的權益,協調內部的沖突,最后,還不得不關切羅馬元老院內的政情。因此當我們憶起愷撒在小亞細亞擊敗了龐培的盟邦,博斯普魯斯王法爾那契斯(Phamaces II)之后,不禁有感而發地說了那句著名的狂言“我來,我見,我征服”(Veni Vidi Vici),言下頗有“經歷高盧九年多少大小戰役,于今只不過又平添一起”的意味,其氣魄與膽識自不愧為古今最偉大的政治家與軍事將領的典型。
所以就文學欣賞的觀點來看,《高盧戰記》所展現的并非愷撒一人的風流豪情,而是時代醞釀既久而后誕生的一代英雄人物的雄才大略,與真正的英雄人物所獨具的智慧。
《高盧戰記》既可當做偉大的“報道文學”來欣賞,當然也可以當做一般的歷史名著來讀,如果讀史能培養“鑒往知來”的歷史洞見,又如果“歷史的價值在于告訴我們人類曾做過什么,從而使我們了解人是什么”(柯靈烏語),那么讀《高盧戰記》,看看愷撒這位為日后龐大的羅馬帝國奠定基業的一代英雄,曾如何馳騁于高盧蠻荒之地,周旋于風俗、習性、法律、信仰各不相同的諸多部族之間,這對于想求智慧而不想做學者的讀者而言,其積極正面的價值是絕對可以肯定的。
愷撒的《高盧戰記》經過長期傳抄,出現了許多互有出入的版本,當今考訂得最為翔實的當屬1957年德國萊比錫出版的托伊布納爾叢書(Bibliotheca Scriptorum Graecorum et Romanorum Teubneriana)中的拉丁文本,而英譯本中最常見的是哈潑叢書(Harper’s Library)中W.A.MacI)evitte的英譯本,但本書所根據的是1859年William Duncan的英譯本,原書沒有地圖,也沒有注釋,本書所附的地圖是根據洛布古典叢書(The IDeb Classical Library)中的英譯本復制的,至于各卷的注釋,則是參考其他史書后加入的。
叫我翻譯愷撒的《高盧戰記》原是前長鯨出版社負責人周浩正先生的主意。1977年,他跟我提起這本書,希望我找到英譯本來翻譯;翌年,摯友何龍生先生為我到柏克萊大學圖書館找到了《高盧戰記》的內文,影印了一份寄給我,并留下幾句有趣的話:“《高盧戰記》的拉丁文本很多,就是英文本不好找,這些資料是從一本大書The Roman Art of War里面影印下來的。”直到1979年6月,我僅譯了影本中的第一卷、第二卷和第八卷。翌年,長鯨宣告結束,雖然我仍有心將該書完成,但由于當時正忙于修訂一部歷史哲學論著的譯稿,于是托請謝中平、蔡少偉兩位先生代為完成其余五卷。然而,待所有譯稿齊備之后方才發現:一、人名、地名、部族名稱至為龐雜,難以統一;二、若干羅馬史上的軍隊編制用語難以確定;三、原書沒有附圖也沒有注解,對于讀者而言,無非是一大缺陷。因此這些譯稿又積壓了好長一段時間,直到1982年年底,有幸獲得專攻西洋史的高文怡小姐的協助,我才又鼓起勇氣和崔薏萍小姐合作將所有譯稿重新修訂了一遍,而后又收集了許多有關《高盧戰記》的資料,最后才能以現在的面貌與讀者見面。
歷經如此折騰,當初的差事現在總算了了,但由于譯者的歷史知識有限,面對如此古典名著,雖然深受許多人的幫助,畢竟錯誤之處在所難免,這還是得懇祈讀者們指正。
鄭曉村
1983年10月28日

目次

愷撒和他的《高盧戰記》(代譯序)內容提要高盧戰記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第五卷第六卷第七卷第八卷(奧盧斯.伊爾久斯補述)人名索引邦名與部落名索引地名索引.

書摘/試閱



愷撒找到一處合適的地點,在那兒可以觀察到每個地方的情況,他一發現羅馬軍什么地方吃緊,就派援軍趕去。雙方心里都覺得這是作最后努力的唯一機會,高盧人認為除非突破工事,否則沒有脫身的希望,羅馬人也認為只要這一天能守得住,一切辛勞從此便可告結束。最艱苦的斗爭乃發生在山上的工事邊,也就是剛才提過的那個維爾卡西味朗納斯被派去攻打的地方。那個地方由于下坡的地形,確實產生了極不利的影響。敵人有的發射矢石,有的在盾龜掩護下向前推進。疲憊的人馬上有生力軍來接替。所有這些敵眾合力向羅馬軍壕塹擲來的泥土,不僅為他們自己造就一條可往上爬的通道,也把羅馬人埋在地下的器械全給掩沒了,羅馬軍這時既沒有武器,體力也支持不住了。
36
愷撒得知此事,派拉頻弩斯率六個營前去援助。愷撒命令他如果實在堅持不住,可帶這個營突圍沖出來,但如果沒有必要,就不該這樣做。他自己則前去視察其余部隊的戰況,并鼓勵他們不要因艱難而畏縮,告訴他們,所有過去的一切戰斗,都要在這一個時辰內分曉。被圍困在城鎮里的敵人,因為羅馬軍的工事浩大,且難以突破,感到在平地不會有成功的希望,就轉而試探那些陡拔的地方,帶著他們的器具,奔向那邊。他們用大量的矢石,驅走木塔中的守衛部隊,以泥土和木柵填沒壕塹,并用撓鉤拉倒壁壘和胸墻。
37
為了化解這邊的危險,愷撒先派年輕的布魯圖斯帶去六個營,后來又派副將該猶斯·費庇烏斯帶去另外七個營,最后,當戰斗進行得非常激烈時,他乃親自率領一支生力軍趕到那邊,敵人終于被驅了回去。這時,愷撒又急急趕向拉頻弩斯被派去的地方。他從離他最近的碉堡中抽調了四個營,還命令一部分騎兵跟隨著他,另外一部分則繞道工事外圍,從敵人的后方進攻。拉頻弩斯發現無論壁壘還是壕塹,都擋不住敵人的沖擊,便把最近幾個據點內的兵力集中起來,恰有整整十個營,以便抵抗敵人的攻擊,同時還派使者把他現在認為可行的計劃報告愷撒。愷撒這時正匆匆趕去加入戰斗的行列。
羅馬軍終于擊敗高盧人
愷撒的到來是從他戰袍的顏色上辨認出來的,他習慣在戰斗中穿著戰袍以作為特殊的標記。奉命跟隨他的幾隊騎兵和那幾個營也被注意到了,這一切從高處往下望乃一目了然,因此敵人立即又發動了攻擊。雙方都發出一片喊叫聲,這陣喊叫聲又有壁壘上和整個壕塹里的羅馬戰士接著回應。工事這邊的羅馬軍擲矛之后,也開始用劍揮砍。在這同時羅馬騎兵已出現在敵人背后,另外一些營也逐漸逼了上來,敵軍見狀轉身就逃,騎兵在他們奔跑中追上他們,接著便是一陣屠殺。雷穆維契斯人的首領塞杜留斯被殺,阿浮爾尼人維爾卡西味朗納斯在逃跑中被俘,拔下敵人的軍旗達七十四面之多統統交給愷撒。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4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