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不斷延伸的思想圖像:塞繆爾.貝克特的美學思想與創作實踐》是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貝克特的美學思想與創作實驗的專著,既探討了貝克特創作的哲學和美學思想基礎,又研究了他在文藝評論、詩歌、小說、戲劇等方面的成就。作者通過對貝克特各個時期作品的系統的比較性解讀與評論展示了貝克特不同作品之間內在的連貫性、互文性、主題的層層深入以及形式的不斷解構與重構,從而詳盡全面地展示貝克特文學創作的動態進程,並揭示貝克特通過創作實驗對西方文化及哲學思想的揚棄和傳承,對後現代思想的預設,對存在、藝術與語言表徵關係的獨到見解。《不斷延伸的思想圖像:塞繆爾.貝克特的美學思想與創作實踐》研究視角獨到,立論頗有新意,提出了富有創見的學術觀點,即:“貝克特的整個創作生涯(即創作過程)既是他的哲學和美學思想的形成過程,也是他探討和實驗各種藝術表達形式的過程”,即“動態的自我生成形式”。本研究成果為中國文學界認識後現代文學創作的本質提供了一種借鑒和參照;有助於我們認識和反思20世紀(即二戰以後)西方社會人的荒誕生存境遇和空虛、絕望的精神世界,同時很好地理解西方現代主義乃至後現代主義文化及其詩學的根源和思想內涵。
作者簡介
王雅華,文學博士,北京語言大學外語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1988年畢業于山東大學外文系,獲英美文學專業碩士學位;2000年于北京外國語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2006年至2007年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者;2012年獲得國家公派高級研究學者留學基金。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英國戲劇、現當代英國小說及詩學、愛爾蘭文學等。出版了專著:《走向虛無:賽繆爾.貝克特小說的自我探索與形式實驗》(英文);在國家權威核心期刊《外國文學評》、《外國文)》、《國外文學》等發過論文十餘篇;參與撰寫和編著文學、英語語言及教學方面書籍和教材5種;獨立主持一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名人/編輯推薦
《不斷延伸的思想圖像:塞繆爾?貝克特的美學思想與創作實踐》是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貝克特的美學思想與創作實驗的專著,既探討了貝克特創作的哲學和美學思想基礎,又研究了他在文藝評論、詩歌、小說、戲劇等方面的成就。
目次
緒言第一章人生履歷:一個悲觀的理想主義者的一生一、童年和少年時代:內向、憂鬱、堅韌的個性與舒適、富裕的家庭環境二、大學時代:人生的春天三、教師和學者生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四、創作生涯:走向“成熟”和“收穫”的秋天五、晚年:“冬天的旅行”第二章哲學旅行及其創作思想溯源一、貝克特文學創作的“前(潛)文本二、笛卡爾:貝克特哲學旅行的起點三、貝克特與前蘇格拉底哲人的對話四、貝克特與笛卡爾主義信徒格林克斯、斯賓諾莎等五、貝克特與經驗主義哲學家貝克萊六、貝克特對康德和叔本華的批判繼承七、貝克特與語言哲學家毛特納八、貝克特與現代心理學和20世紀哲學思潮第三章美學路徑與創作理念一、貝克特的但丁情結二、“朋友”和“他者”:貝克特與喬伊斯關係考三、《但丁…布魯諾.維柯…喬伊斯》:為喬伊斯《進行中作品》聲辯四、《普魯斯特》:透視與揭秘時間、生命、藝術創作的本質五、貝克特的美學主張:動態挖掘過程、理想核心、無可言說的真實第四章詩歌創作:抒情與寫實一、傳記詩《星象》(Whoroscope):笛卡爾式的開始二、“格言”(Gnome):彷徨與抉擇三、“多特蒙德”(Dortmunder):來自酒神的靈感四、《回音之骨及其他沉積物》:尋找感情的歸宿五、情感的最後回聲與《卡斯康多》第五章《徒勞無益》和《平庸女人的夢>的寫實風格:“自我”與“表像”的世界一、貝克特式寫實主二、世界是“我”的表像三、一個青年學生、戀人和藝術家的自畫像第六章《莫菲》和《瓦特》:從寫實主義向現代主義的轉變一、《莫菲》:大世界與小世界的對立二、小說創作的轉向:從寫實到實驗三、《瓦特》:從認知危機到語言表徵危機第七章三部曲:走向後現代主義詩學探究“不可言說”的真實一、話語和語言的轉向:法語寫作的開始二、理論與虛構作品的整合三、《莫洛伊》:理性與非理性的對話四、《馬洛納之死》:“作者之死”的寓言五、《難以命名者》:難以命名、延異、意義之謎團第八章《無意義的文本》和《怎麼回事》小說的終結與“文本”的開始一、寫作的僵局與“失敗的藝術”二、“文本”與“書”(“小說”)的對峙..三、《無意義的文本》之意義所在四、《怎麼回事》:獻給西方理性傳統的“挽歌”第九章貝克特式荒誕派戲劇:從文字圖像到視覺的舞臺圖像的轉換一、在“消遣”中誕生的藝術:“荒誕劇”二、西方“荒誕派戲劇”與貝克特式“反戲劇”三、《等待戈多》:我等待故我存在四、《終局》:生命如棋之僵局,終而不止……結語主要參考文獻後記
書摘/試閱
首先,貝克特對康德哲學的接受不應忽視。貝克特1930年從巴黎高師回到在都柏林三一學院教書期間曾研讀過康德(1724—1804)哲學。1937年他專門給德國出版商寫信聯系訂購了舊版的康德全集,并收到了一套柏林科學院1923年出版的沒有注釋的康德哲學著作。貝克特對這套書愛不釋手,當時他花了大量時間閱讀康德的代表作《純粹理性批評》和《實踐理性批評》,因此貝克特對康德哲學的主要觀點十分清楚。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的主旨是證明,雖然我們的知識中沒有絲毫能夠超越經驗,然而有一部分仍舊是先天的,不是從經驗按歸納方式推斷出來的。我們所感知的客體的本質就是“物自體”,它是我們感覺的原因,是不可認識的。“物自體”不在空間和時間中,它不是實體,也不能用康德所稱之為“范疇”那些一般概念中的任何一個來描述。康德的理性神學是建立在道德律之上的。他認為,神(上帝)、自由和永生是三個“理性的理念”。但是純粹理性雖然使我們形成這些理念,它本身不能證明這些理念的實在性。這些理念的重要意義是實踐上的,理性的唯一正當行使就是用于道德目的。因此康德又在《實踐理性批評》中論證:道德律要求正義,也就是要求與德性成比例的幸福。只有天意能保證此事,所以存在神和來世;而且自由必定是有的,因為若不然就會沒有德性這東西了。康德的另一重要的著作《道德形而上學》就是要建立“一種不夾雜半點神學、物理學或超物理學的完全孤立的道德形而上學”。康德認為“一切道德概念都完全先天地寓于理性,發源于理性”。其實,這也正是弗洛伊德心理學所涉及的問題,但是弗氏心理學中的道德、良心和“超自我”是等同的,它們不應該是先天的。
貝克特所欣賞的是康德關于純粹理性的論證。如哈維認為:康德作為德國唯心主義的奠基人,特別是他對純粹理性所做出的界定非常接近于貝克特(1945、1948和1949年)探討范·魏爾德(Van Velde)兄弟繪畫藝術的文章中所表達的美學思想。他們都贊同主體不能認識客體的本質這一基本觀點。人的感官只能傳達表層的東西(現象)。貝克特總是忠實于他基本的“思想與感覺(知覺)”的二元論模式。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