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81年(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少年博雅文庫 品賞文學之魅
ISBN13:9787532475964
出版社:少年兒童出版社
作者:涂育珍
出版日:2012/10/01
裝訂/頁數:平裝/172頁
規格:21cm*14.5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蘇軾因文學藝術上的巨大成就名垂青史,而他的政治生涯卻始終與譭謗、猜疑、報復、迫害等詞語糾纏在一起。1081年,他躬耕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從這一年起,蘇軾全面轉向了自我的內心世界,轉向了更真誠、更單純、更富人情味的生活,轉向了大自然。他樂觀豁達,隨遇而安,始終以巨大的勇氣追求自由和快樂。他保持了率真,領晤了活潑、豐盈的人生,並且用文字、書法、繪畫等各種藝術形式表達著自己的感受。
名人/編輯推薦
《蘇軾1081年》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大師語錄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蘇軾
像哲學家一樣思考,像史學家一樣睿智,像文學家一樣才華橫溢。
大師語錄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蘇軾
像哲學家一樣思考,像史學家一樣睿智,像文學家一樣才華橫溢。
序
引言 此心安處是吾鄉
公元1081年春夏之交的一個早晨,天氣已經有點熱了,黃州城東的一座小山坡上,蘇軾正在揮汗如雨地開墾荒地。
說這兒是荒地,一點兒也不過分。這塊坡地過去原是郡中的駐軍營地,從黃州城門往東大概走一百來步就到了,所以當地人都稱它作“東坡”。東坡面積不小,只是有很多廢棄的瓦礫,又因荒廢的時間久了,長出了遍地荊棘,走起來都磕磕絆絆,更別說要把地面整平,并且種上麥子了。
這一陣。蘇軾帶著三個兒子蘇邁、蘇迨和蘇過每天都在這里辛勤勞作。他們先把雜草、小灌木叢都拔除干凈,或用火燒掉,再撿出瓦片碎石。接著,他們造田、松土、挖井、開渠,要做的事情可多了。蘇軾的朋友們也紛紛趕來幫忙。開酒店的潘丙、賣藥的郭遘、窮小子古耕道和幫蘇軾向官府申請這塊地的秀才馬夢得等,都特別賣力。蘇軾自己當然也每天拿著耒耜(古時候耕田的工具)在田中勞作,十足像個農夫。
可是比起一個農夫,他的心里想到的事情要復雜得多。
腳下踩著東坡田地里的泥濘,蘇軾不由得想到了幾百年前的中唐詩人白居易。
白居易在忠州做過刺史,那兒也有一個地方叫做“東坡”。自居易年輕的時候很熱情。關心天下的黎民,百姓的生活過得痛苦,他的心情就很難受。他的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詩歌寫得憤怒而尖銳。因此遭到政敵的攻擊,吃了不少苦頭。不過白居易很能調整自己的心態,非常有雅興,他寫過《東坡種花》《步東坡》等詩,說自己在東坡上種下綠綠的桃樹和李樹,早早晚晚漫步其間,其樂無窮。
蘇軾也寫了詩:《東坡八首》,記錄耕作帶來的辛勞、寬慰和希望。他還在詩中表達了對平淡而快樂的田園生活的羨慕。他告訴朋友們,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自己以后就叫做“東坡居士”。
蘇軾被貶到黃州一年多時間了。開頭的幾個月,他住在城南的寺廟定惠院里,刻意把自己和別人隔離開來,誰也不見,像一只驚弓之鳥,躲在一個封閉的殼里獨自療傷。這傷口是看不見的,痛楚卻又是如此深切,仿佛從心底最深處慢慢滲透開來,直達四肢百骸的每一個神經末梢,無處不在。
想到當日,堂堂一個太守被官差在眾目睽睽之下帶走,就像一只被驅趕的小雞、小狗,那份屈辱至今仍叫他忍不住渾身顫抖。想到那段煎熬的時光:在陰暗潮濕的牢房里,日日夜夜承受著對死亡的恐懼、被冤屈的憤怒和被誤解的悲哀,這一切雖不堪回首,卻仍時時在他腦海里一幕一幕地回放。沉重的陰影在蘇軾心里縈繞不去,推遣不開。他是何等驕傲的一個人啊,少年時就盛名遠揚,連文壇盟主歐陽修都對他贊不絕口,宣稱以后的文壇就是他蘇某人的天下了;他詩詞一出,人們競相抄閱傳唱,走到哪里都受人尊重、仰慕和喜愛。如今,情何以堪?
還好,親人都在。長子蘇邁一直陪在他身邊,夫人和其他家人也隨后來到黃州,一家人搬到江邊驛所臨皋亭居住。還好,朋友也在。他們一起去看海棠花在月光下沉睡,在春風里綻放,一起讀讀書、談談禪、畫幾幅畫、飲幾杯酒,一起在江上泛舟。
由于沒有了薪水,生活十分窘迫,蘇軾就發明了一種“叉錢法”,將每個月的生活費分成三十份,掛在高高的屋梁上,每天叉下一份,保證天天都能吃上飯。即使后來日子拮據到連精打細算都不能保證全家吃上飽飯了,蘇軾也不氣餒,他干脆在朋友和家人的幫助下自己種起田來。他依然是驕傲的蘇軾。不必向那些陷害他的人乞求憐憫。
蘇軾一家越來越熟悉農活,在夏天和秋天的干旱過后,不僅種植大麥,栽下了花和樹,養起了牛和羊,還在田邊蓋起了幾間草房子。這樣,干活累的時候就可以休息一下,也可以避避日曬雨淋了。到了冬天,大雪紛飛,皚皚白雪溫柔地覆蓋了大地,蘇軾大筆一揮,寫下了“東坡雪堂”四個大字貼在門額上,好不灑脫!
而此時,在遙遠的京城,黨爭正激烈。
北宋時期,朝廷面臨著內憂外患的現實:沒有強大的軍隊,沒有充裕的國庫,朝中人浮于事,民間土地兼并嚴重。如何改變國家脆弱的現狀,是皇帝和大臣都在思考的問題。
有一部分大臣認為必須實行激烈的改革,另一部分元老重臣則希望保持觀狀,這就形成了新舊兩黨。政見之爭再夾以“臺省之爭”(有監督、彈劾權力的官員和主持政務的官員之間存在尖銳的矛盾),從慶歷朝一直貫穿熙寧、元豐兩朝,最終釀成了元祜朝的黨禍。
文人政客之間互相傾軋的危害歷來是非常大的,而對以文人官僚為主的宋代來說,更是如此。蘇軾是一個率性天真的人,他的詩人氣質與混亂的政局格格不入。一肚皮的不合時宜,在黨爭的漩渦中動輒得咎。他又是名氣這么大的人,槍打出頭鳥,他自然成了新黨眼中最合適的那只“小鳥”。
蘇軾被貶出來了,黨爭卻還在繼續。
1081年。當年以雷厲風行之勢推行變法的王安石在南京城郊的鐘山隱居,他正熱衷于推敲文字,喜歡寫絕句,將簡潔的詩體凝煉得含蓄委婉,并且富有深意。這些絕句被稱為“半山體”,在文學史上別具一格。
1081年。司馬光正避居在洛陽。他與王安石政見不一,如同針尖對麥芒,水火不容。早在變法開始后的第二年,司馬光就離開了京城,又一年,來到洛陽,專心著述,他的《資治通鑒》已經在這里編了十年。這部歷史書“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寄托了司馬光的政治熱情。
1081年,朝中當政的是王硅、章悖等人。章悖在去年剛拜了參知政事(相當于宰相)。
前一段時間,蘇軾收到章悖的來信(這個人,在鳳翔時是蘇軾很好的朋友,但我們以后會看到,他是怎樣逐漸變成了陌生人,又如何一步一步逼著蘇軾從惠州被貶到更遙遠的儋州的)。此時,作為朋友的章博在信里規勸蘇軾要安分守己,抨擊朝政的毛病不可再犯了。不知道看著這封信的時侯,蘇軾到底是什么樣的心情。后人只能通過他傾盡心力創作的詞去揣摩了: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他改變了以往柔軟的詞體,創作出這充滿豪情、瀟灑超逸的文字,心里對政界爭斗有幾分不屑,對未來也不再懼怕。
后來皇帝想把他調到離京城更近的汝州時,他竟然像逃學的小學生不愿回到課堂一樣,頗有幾分不情不愿。
回顧過往,烏臺詩案發生于元豐二年(1079年)的七月,蘇軾被貶,到達黃州是在元豐三年(1080年)的春天,元豐七年(1084年)他離開黃州。這段歲月可以說是蘇軾人生的轉折點,他的人生態度、創作風格等等都發生了變化。當然,他也迎來了創作高峰期,許多影響深遠的作品都是在黃州的這五年間寫就的。
挫折和痛苦突然來臨的時刻,人們往往是本能地去面對去承受,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反省、思考和體悟之后,才能化被動為主動,才能領悟到人生的真諦,才能從痛苦和屈辱的裹挾之中破繭而出,到達新的境界,并且延伸到更漫長的未來。
后人習慣把蘇軾叫做“蘇東坡”,而蘇軾自稱“東坡居士”正是在1081年。這個別號伴隨他走過了此后坎坷的人生道路,從惠州到儋州,再到常州。這個別號也成為所有喜愛他的人對他的昵稱。
這是蘇軾主動的選擇。
躬耕東坡,看似是一種退讓,一種妥協,一種無可奈何委曲求全的姿態,但也是他背對著外部那個爾虞我詐不擇手段的混濁官場,全面地轉向了自我的內心世界的開始。他轉向了更真誠、更單純、更富有人情味的人際關系,轉向了大自然。他保持了率真,領悟了活潑的豐盈的人生,并且用文字、書法、繪畫等各種藝術方式來表達他的感受。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蘇軾主要是以他的文學成就和人生模式影響著后人。而這兩方面的轉折和突破都可以說是從“東坡”這個地方開始的。
公元1081年春夏之交的一個早晨,天氣已經有點熱了,黃州城東的一座小山坡上,蘇軾正在揮汗如雨地開墾荒地。
說這兒是荒地,一點兒也不過分。這塊坡地過去原是郡中的駐軍營地,從黃州城門往東大概走一百來步就到了,所以當地人都稱它作“東坡”。東坡面積不小,只是有很多廢棄的瓦礫,又因荒廢的時間久了,長出了遍地荊棘,走起來都磕磕絆絆,更別說要把地面整平,并且種上麥子了。
這一陣。蘇軾帶著三個兒子蘇邁、蘇迨和蘇過每天都在這里辛勤勞作。他們先把雜草、小灌木叢都拔除干凈,或用火燒掉,再撿出瓦片碎石。接著,他們造田、松土、挖井、開渠,要做的事情可多了。蘇軾的朋友們也紛紛趕來幫忙。開酒店的潘丙、賣藥的郭遘、窮小子古耕道和幫蘇軾向官府申請這塊地的秀才馬夢得等,都特別賣力。蘇軾自己當然也每天拿著耒耜(古時候耕田的工具)在田中勞作,十足像個農夫。
可是比起一個農夫,他的心里想到的事情要復雜得多。
腳下踩著東坡田地里的泥濘,蘇軾不由得想到了幾百年前的中唐詩人白居易。
白居易在忠州做過刺史,那兒也有一個地方叫做“東坡”。自居易年輕的時候很熱情。關心天下的黎民,百姓的生活過得痛苦,他的心情就很難受。他的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詩歌寫得憤怒而尖銳。因此遭到政敵的攻擊,吃了不少苦頭。不過白居易很能調整自己的心態,非常有雅興,他寫過《東坡種花》《步東坡》等詩,說自己在東坡上種下綠綠的桃樹和李樹,早早晚晚漫步其間,其樂無窮。
蘇軾也寫了詩:《東坡八首》,記錄耕作帶來的辛勞、寬慰和希望。他還在詩中表達了對平淡而快樂的田園生活的羨慕。他告訴朋友們,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自己以后就叫做“東坡居士”。
蘇軾被貶到黃州一年多時間了。開頭的幾個月,他住在城南的寺廟定惠院里,刻意把自己和別人隔離開來,誰也不見,像一只驚弓之鳥,躲在一個封閉的殼里獨自療傷。這傷口是看不見的,痛楚卻又是如此深切,仿佛從心底最深處慢慢滲透開來,直達四肢百骸的每一個神經末梢,無處不在。
想到當日,堂堂一個太守被官差在眾目睽睽之下帶走,就像一只被驅趕的小雞、小狗,那份屈辱至今仍叫他忍不住渾身顫抖。想到那段煎熬的時光:在陰暗潮濕的牢房里,日日夜夜承受著對死亡的恐懼、被冤屈的憤怒和被誤解的悲哀,這一切雖不堪回首,卻仍時時在他腦海里一幕一幕地回放。沉重的陰影在蘇軾心里縈繞不去,推遣不開。他是何等驕傲的一個人啊,少年時就盛名遠揚,連文壇盟主歐陽修都對他贊不絕口,宣稱以后的文壇就是他蘇某人的天下了;他詩詞一出,人們競相抄閱傳唱,走到哪里都受人尊重、仰慕和喜愛。如今,情何以堪?
還好,親人都在。長子蘇邁一直陪在他身邊,夫人和其他家人也隨后來到黃州,一家人搬到江邊驛所臨皋亭居住。還好,朋友也在。他們一起去看海棠花在月光下沉睡,在春風里綻放,一起讀讀書、談談禪、畫幾幅畫、飲幾杯酒,一起在江上泛舟。
由于沒有了薪水,生活十分窘迫,蘇軾就發明了一種“叉錢法”,將每個月的生活費分成三十份,掛在高高的屋梁上,每天叉下一份,保證天天都能吃上飯。即使后來日子拮據到連精打細算都不能保證全家吃上飽飯了,蘇軾也不氣餒,他干脆在朋友和家人的幫助下自己種起田來。他依然是驕傲的蘇軾。不必向那些陷害他的人乞求憐憫。
蘇軾一家越來越熟悉農活,在夏天和秋天的干旱過后,不僅種植大麥,栽下了花和樹,養起了牛和羊,還在田邊蓋起了幾間草房子。這樣,干活累的時候就可以休息一下,也可以避避日曬雨淋了。到了冬天,大雪紛飛,皚皚白雪溫柔地覆蓋了大地,蘇軾大筆一揮,寫下了“東坡雪堂”四個大字貼在門額上,好不灑脫!
而此時,在遙遠的京城,黨爭正激烈。
北宋時期,朝廷面臨著內憂外患的現實:沒有強大的軍隊,沒有充裕的國庫,朝中人浮于事,民間土地兼并嚴重。如何改變國家脆弱的現狀,是皇帝和大臣都在思考的問題。
有一部分大臣認為必須實行激烈的改革,另一部分元老重臣則希望保持觀狀,這就形成了新舊兩黨。政見之爭再夾以“臺省之爭”(有監督、彈劾權力的官員和主持政務的官員之間存在尖銳的矛盾),從慶歷朝一直貫穿熙寧、元豐兩朝,最終釀成了元祜朝的黨禍。
文人政客之間互相傾軋的危害歷來是非常大的,而對以文人官僚為主的宋代來說,更是如此。蘇軾是一個率性天真的人,他的詩人氣質與混亂的政局格格不入。一肚皮的不合時宜,在黨爭的漩渦中動輒得咎。他又是名氣這么大的人,槍打出頭鳥,他自然成了新黨眼中最合適的那只“小鳥”。
蘇軾被貶出來了,黨爭卻還在繼續。
1081年。當年以雷厲風行之勢推行變法的王安石在南京城郊的鐘山隱居,他正熱衷于推敲文字,喜歡寫絕句,將簡潔的詩體凝煉得含蓄委婉,并且富有深意。這些絕句被稱為“半山體”,在文學史上別具一格。
1081年。司馬光正避居在洛陽。他與王安石政見不一,如同針尖對麥芒,水火不容。早在變法開始后的第二年,司馬光就離開了京城,又一年,來到洛陽,專心著述,他的《資治通鑒》已經在這里編了十年。這部歷史書“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寄托了司馬光的政治熱情。
1081年,朝中當政的是王硅、章悖等人。章悖在去年剛拜了參知政事(相當于宰相)。
前一段時間,蘇軾收到章悖的來信(這個人,在鳳翔時是蘇軾很好的朋友,但我們以后會看到,他是怎樣逐漸變成了陌生人,又如何一步一步逼著蘇軾從惠州被貶到更遙遠的儋州的)。此時,作為朋友的章博在信里規勸蘇軾要安分守己,抨擊朝政的毛病不可再犯了。不知道看著這封信的時侯,蘇軾到底是什么樣的心情。后人只能通過他傾盡心力創作的詞去揣摩了: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他改變了以往柔軟的詞體,創作出這充滿豪情、瀟灑超逸的文字,心里對政界爭斗有幾分不屑,對未來也不再懼怕。
后來皇帝想把他調到離京城更近的汝州時,他竟然像逃學的小學生不愿回到課堂一樣,頗有幾分不情不愿。
回顧過往,烏臺詩案發生于元豐二年(1079年)的七月,蘇軾被貶,到達黃州是在元豐三年(1080年)的春天,元豐七年(1084年)他離開黃州。這段歲月可以說是蘇軾人生的轉折點,他的人生態度、創作風格等等都發生了變化。當然,他也迎來了創作高峰期,許多影響深遠的作品都是在黃州的這五年間寫就的。
挫折和痛苦突然來臨的時刻,人們往往是本能地去面對去承受,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反省、思考和體悟之后,才能化被動為主動,才能領悟到人生的真諦,才能從痛苦和屈辱的裹挾之中破繭而出,到達新的境界,并且延伸到更漫長的未來。
后人習慣把蘇軾叫做“蘇東坡”,而蘇軾自稱“東坡居士”正是在1081年。這個別號伴隨他走過了此后坎坷的人生道路,從惠州到儋州,再到常州。這個別號也成為所有喜愛他的人對他的昵稱。
這是蘇軾主動的選擇。
躬耕東坡,看似是一種退讓,一種妥協,一種無可奈何委曲求全的姿態,但也是他背對著外部那個爾虞我詐不擇手段的混濁官場,全面地轉向了自我的內心世界的開始。他轉向了更真誠、更單純、更富有人情味的人際關系,轉向了大自然。他保持了率真,領悟了活潑的豐盈的人生,并且用文字、書法、繪畫等各種藝術方式來表達他的感受。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蘇軾主要是以他的文學成就和人生模式影響著后人。而這兩方面的轉折和突破都可以說是從“東坡”這個地方開始的。
目次
引言此心安處是吾鄉 第一章宦游直送江入海一、眉山蘇氏二、荷尖才露 第二章高處不勝寒一、鳳翔簽判二、熙甯變法 第三章湖山信是東南美一、能判杭州二、宦途漂泊 第四章何妨吟嘯且徐行一、烏台詩案二、謫居黃州三、悠遊赤壁 第五章使君能得幾回來一、返京複出二、地方善政 第六章九死南荒吾不恨一、仕途艱險二、海南歲月尾聲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宧游直送江入海
一 眉山蘇氏
北宋的疆域并不廣闊。它的西南邊陲,有一個叫做眉山的地方,治所被稱為眉州。
眉山的東北是沃野千里、物產豐饒的川西平原,自古以來就號稱天府之國。眉山之西,則有巍巍峨嵋、幽幽青城,層巒疊嶂,逶迤綿延,是歷來的題詠勝地。浩浩蕩蕩的岷江水,由北至南,穿過州境,經過嘉州(現在的四川樂山),在宜賓匯入滾滾長江。
唐代一位很有名的文人蘇味道因為被貶官到了眉州,他的后代許是愛上了這片青山綠水,就在此定居下來,又經過了兩百多年,這個家族里文學鼎盛,出現了蘇洵、蘇軾、蘇轍這樣杰出的父子兩代文學家,世稱“三蘇”。
蘇洵成名較晚。他雖然很聰明,可是不喜歡應付科舉考試的學習內容,比如句讀聲律之學等等,所以后來參加了兩次科考都落榜了。落榜以后,蘇洵有些沮喪,更加放縱自己,整日里和朋友游玩,直到二十七歲時才醒悟過來,發憤讀書,雖然接下來進京考試還是不中,但他的才情卻慢慢地顯露了出來。慶歷五年,蘇洵赴京城科考不順利,“今往不捷,后何以歸”?他不太好意思回家,索性就此滯留在外,漂泊各地達三年之久。
等他終于回到家,其子蘇軾已經十二歲,蘇轍也有十歲了。
在母親程夫人的悉心養育下,蘇軾從小表現出好讀書的天性,七歲的時候就進入鄉學。鄉村學校設在一座道觀里,老師居然是一位道士,有一百多位小朋友一起讀書,學習生活簡單而有趣。有時候,蘇軾一邊放牛一邊讀書,牛兒緩慢地在草地上漫步覓食,騎在牛背上,感覺像坐在小船兒里,輕輕搖晃,十分愜意。
有一天,程夫人教蘇軾讀《后漢書?范滂傳》。范滂是東漢時候的名士,他死得雖然很慘,但很有價值.是為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反對宦官專權被殺頭的。范滂臨死前拜別母親,范母慷慨地鼓勵他說,有了正直的名聲,死亡就不算什么。
幼小的蘇軾顯然有些震撼,表現出對死亡最初的疑惑和思考,他問母親:“軾若為滂,夫人亦許之否?”看著早慧的兒子,程夫人心里涌起一種溫柔而堅定的寵愛之情,她謹慎地考慮著措辭,說道:“你如果選擇像范滂一樣去實現生命的價值,我會堅決站在你的身邊,和范滂的母親一樣。”
當蘇洵滿身風塵、滿心疲憊地回到家里的時候,面對如此賢惠的妻子,如此聰敏俊秀的孩兒,心中感愧萬分。從此,這位父親振奮精神,重整門庭,專心在家教導孩子們讀書。
蘇家宅院并不大,幾間房舍,一個園子。房舍前種了幾竿修竹,風過時,枝葉婆娑,發出好聽的沙沙聲。園子里還有高大的梧桐和松柏,粉色的桐花在綠色樹葉的縫隙里若隱若現。園子的一側有一池碧水,荷葉田田間,白色的荷花綻放著嬌羞的笑顏。池畔是幾畦菜地。新鮮的蔬菜葉子上猶有水珠折射著燦爛的陽光。
秋來的某一天,蘇軾兄弟倆手握書卷,在窗下認真地讀著。蘇洵在樹下徘徊,忽然揚聲問道:“種植松樹。你們知道要注意些什么嗎?”
兄弟倆互看了一下,有些莫名所以。蘇洵招呼他們出來。教孩子們把綴滿松針的小枝條折下來,裝進竹筒里。并高高地懸掛在屋檐下。他詳細地對兒子解釋松樹的特性,以及培育它們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從松樹的種子出芽到松株成活要好幾年的時間。尤其在出芽前后應盡量避免人的體溫對其天}生的干擾,也要保護它們不受牛羊的踐踏,真是要花上十二分的小心去呵護啊。蘇軾忽閃著眼睛,似乎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的成長和松樹的成長是一樣的,會遭遇很多艱難,應該努力不失去自我的天陛。
蘇洵經常將自己多年游歷和讀書的心得與孩子們討論。當時寫文章的風氣很不好,只追求文采駢儷,卻不顧及思想情感的真實表達。蘇洵很不屑這樣,他教孩子們學散體文,關心時事,寫文章要能“言必中當世之過”。這種務實的學習恰好迎合了多年以后科舉取士的標準。
一 眉山蘇氏
北宋的疆域并不廣闊。它的西南邊陲,有一個叫做眉山的地方,治所被稱為眉州。
眉山的東北是沃野千里、物產豐饒的川西平原,自古以來就號稱天府之國。眉山之西,則有巍巍峨嵋、幽幽青城,層巒疊嶂,逶迤綿延,是歷來的題詠勝地。浩浩蕩蕩的岷江水,由北至南,穿過州境,經過嘉州(現在的四川樂山),在宜賓匯入滾滾長江。
唐代一位很有名的文人蘇味道因為被貶官到了眉州,他的后代許是愛上了這片青山綠水,就在此定居下來,又經過了兩百多年,這個家族里文學鼎盛,出現了蘇洵、蘇軾、蘇轍這樣杰出的父子兩代文學家,世稱“三蘇”。
蘇洵成名較晚。他雖然很聰明,可是不喜歡應付科舉考試的學習內容,比如句讀聲律之學等等,所以后來參加了兩次科考都落榜了。落榜以后,蘇洵有些沮喪,更加放縱自己,整日里和朋友游玩,直到二十七歲時才醒悟過來,發憤讀書,雖然接下來進京考試還是不中,但他的才情卻慢慢地顯露了出來。慶歷五年,蘇洵赴京城科考不順利,“今往不捷,后何以歸”?他不太好意思回家,索性就此滯留在外,漂泊各地達三年之久。
等他終于回到家,其子蘇軾已經十二歲,蘇轍也有十歲了。
在母親程夫人的悉心養育下,蘇軾從小表現出好讀書的天性,七歲的時候就進入鄉學。鄉村學校設在一座道觀里,老師居然是一位道士,有一百多位小朋友一起讀書,學習生活簡單而有趣。有時候,蘇軾一邊放牛一邊讀書,牛兒緩慢地在草地上漫步覓食,騎在牛背上,感覺像坐在小船兒里,輕輕搖晃,十分愜意。
有一天,程夫人教蘇軾讀《后漢書?范滂傳》。范滂是東漢時候的名士,他死得雖然很慘,但很有價值.是為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反對宦官專權被殺頭的。范滂臨死前拜別母親,范母慷慨地鼓勵他說,有了正直的名聲,死亡就不算什么。
幼小的蘇軾顯然有些震撼,表現出對死亡最初的疑惑和思考,他問母親:“軾若為滂,夫人亦許之否?”看著早慧的兒子,程夫人心里涌起一種溫柔而堅定的寵愛之情,她謹慎地考慮著措辭,說道:“你如果選擇像范滂一樣去實現生命的價值,我會堅決站在你的身邊,和范滂的母親一樣。”
當蘇洵滿身風塵、滿心疲憊地回到家里的時候,面對如此賢惠的妻子,如此聰敏俊秀的孩兒,心中感愧萬分。從此,這位父親振奮精神,重整門庭,專心在家教導孩子們讀書。
蘇家宅院并不大,幾間房舍,一個園子。房舍前種了幾竿修竹,風過時,枝葉婆娑,發出好聽的沙沙聲。園子里還有高大的梧桐和松柏,粉色的桐花在綠色樹葉的縫隙里若隱若現。園子的一側有一池碧水,荷葉田田間,白色的荷花綻放著嬌羞的笑顏。池畔是幾畦菜地。新鮮的蔬菜葉子上猶有水珠折射著燦爛的陽光。
秋來的某一天,蘇軾兄弟倆手握書卷,在窗下認真地讀著。蘇洵在樹下徘徊,忽然揚聲問道:“種植松樹。你們知道要注意些什么嗎?”
兄弟倆互看了一下,有些莫名所以。蘇洵招呼他們出來。教孩子們把綴滿松針的小枝條折下來,裝進竹筒里。并高高地懸掛在屋檐下。他詳細地對兒子解釋松樹的特性,以及培育它們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從松樹的種子出芽到松株成活要好幾年的時間。尤其在出芽前后應盡量避免人的體溫對其天}生的干擾,也要保護它們不受牛羊的踐踏,真是要花上十二分的小心去呵護啊。蘇軾忽閃著眼睛,似乎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的成長和松樹的成長是一樣的,會遭遇很多艱難,應該努力不失去自我的天陛。
蘇洵經常將自己多年游歷和讀書的心得與孩子們討論。當時寫文章的風氣很不好,只追求文采駢儷,卻不顧及思想情感的真實表達。蘇洵很不屑這樣,他教孩子們學散體文,關心時事,寫文章要能“言必中當世之過”。這種務實的學習恰好迎合了多年以后科舉取士的標準。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