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1623年(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少年博雅文庫 品賞文學之魅
ISBN13:9787532475988
出版社:少年兒童出版社
作者:魏麗
出版日:2012/10/01
裝訂/頁數:平裝/204頁
規格:20.8cm*14.6cm (高/寬)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品賞文學之魅:莎士比亞.1623年》色彩斑斕的故事會告訴你莎士比亞是誰,是非對錯究竟是怎樣的面貌。現在就讓我們一同去拜訪那位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的偉人,為了能讓你們親身感受、親眼目睹、親耳聆聽那四百多年前的伊麗莎白時代所發生的一切。三百多年前的人們是這樣做的,今天的我們依然要走這條道路,依然要在莎士比亞的劇本中重走他的人生。
名人/編輯推薦
《莎士比亞1623年》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慈悲不是出于勉強,它是像甘霖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它不但給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樣給幸福于施與的人。——莎士比亞
像哲學家一樣思考,像史學家一樣睿智,像文學家一樣才華橫溢……
慈悲不是出于勉強,它是像甘霖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它不但給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樣給幸福于施與的人。——莎士比亞
像哲學家一樣思考,像史學家一樣睿智,像文學家一樣才華橫溢……
序
有關莎士比亞所有的故事,似乎都應該從1623年的一個初冬的早晨講起。
這是莎士比亞死后的第七個年頭。
11月8日,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冬目。倫敦的天色是英國經典的煙灰色,空氣中彌散著陰冷與蕭瑟,嚴寒似乎讓倫敦人的心更加孤獨,寂寞的表情愈加突兀。只是,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照樣在固定的時段趕去集市,各式各樣的車馬依舊紳士般地穿行自如。對城里大部分人來說,倫敦的今天與昨天并沒有多少區別,大家都在簡單機械地重復著自己的生活。
不過。有些人永遠不會甘于被生活的麻木所吞噬。幾個小時之后,倫敦城,不,整個英國,整個世界都會因為約翰·赫明和亨利·康德爾——這兩位莎士比亞生前的摯友和親密同行所做出的壯舉而沸騰,從此不再孤獨,不再寂寞。那就是在1623年的11月8日,經由他們之手輯集出版的《莎士比亞戲劇全集》的順利登記并發行,即“1623年第一對開本”的橫空出世。這本厚達九百多頁的集子,幾乎涵蓋了莎士比亞生前創作的所有經典作品——三十六部戲劇中最華美的詩句,在這個初冬的清晨熱烈地沸騰著。
于是,英國人笑了,“莎士比亞”這個名字從此與日不落帝國畫上等號;整個世界都笑了,因為全人類從此開始了對這個神圣的名字近乎迷狂的頂禮膜拜:上帝也笑了,那個來自小鎮斯特拉特福的儒雅紳士從此在天堂可以永不遺感了。
然而,這趟朝圣之旅多少來得有點曲折。
當莎士比亞剛剛在戲劇界嶄露頭角的時候。倫敦的精英階層似乎并沒有對他表示多大的友好。誹謗者一邊紅著眼艷羨莎士比亞的天才,一邊無孔不入地對他進行最尖刻的嘲諷。文人劇作家和大學才子們總是毫不吝嗇自己惡毒的譏誚言語。最出名的,要算當時出身于劍橋大學頗有些名氣的劇作家葛林。在他的一本小冊子《萬千悔恨換來了一丁點兒小聰明》中,葛林對莎士比亞進行了尖銳的攻擊:“要提防那些改編他人劇本的演員,尤其是某一頭新抖起來的烏鴉。借我們的羽毛來打扮自己,在戲子的外皮底下包藏著一顆虎狼的心。”說起來,當年年輕的莎士比亞曾經在天賦初展的《亨利六世》里留下這樣一句臺詞:“你這用婦人的皮裹著餓虎的心的刁婦啊!”于是,狡猾的葛林就先把初出茅廬的莎士比亞比作“新抖起來的烏鴉”,然后再恣意妄為地偷換概念,這種行徑恰恰向人們展示了他自己的卑劣——擅自改動、借用文人劇作家劇本的虎狼之心。
當然,但凡有眼力的人都能分辨誰才是真正的惡劣粗俗,也能明白誰更磊落光明。不過,無論大家如何看待醋意沖天的葛林,我們或許都應該以豁達的胸懷來感謝這些誹謗者,因為,正是他們當年的滿腹牢騷,才使后人得以從中挖掘出一些有關莎士比亞早年的珍貴材料,并開始那擱置已久的莎士比亞研究——
比如,從葛林的譏諷與嘲弄中,我們可以看出,當年深受民眾歡迎的劇本《亨利六世》的作者,也是倫敦某家劇院的普通演員。他或許是個前來倫敦尋夢的鄉下小伙子,沒有接受過學院系統的高等教育,不是很懂希臘文或拉丁文。但是他很虛心很真誠,不斷向大學才子們學習,在改編前人劇作的同時又吸收了他們的所長。而且,他熱愛舞臺,珍惜生活,總是拼命汲取傳統的民間藝術中的質樸養料,利用一切可用的創作元素。所以,只有這塊璞玉最終在倫敦的劇院里閃閃發光,熠熠生輝;只有這個名叫“莎士比亞”的“戲子”,才有可能把他在劇院內外看到的人生百態,寫進那獨一無二的劇本——“1623年第一對開本”,吟唱出一份只屬于“莎士比亞”的對“真善美”的優美頌辭。
如果說,在光榮的伊麗莎白一世時代,戲劇不登大雅之堂的老觀念,以及種種出版制度的不完善,使莎士比亞的作品失去了在第一時間出版的最佳時機,是那個時代的遺憾;如果說,在莎士比亞死后的最初幾年,矯揉造作的戲劇形式風靡一時并一度蓋過莎劇樸實自然的光芒,是那個時代的無知;那么,這朵凝聚了人類歷史上最動人心魄的藝術的奇葩。在莎士比亞死后第七年——這一不算太長的日子里華美綻放,也算是告慰他的在天之靈了。
然而,如此偉大的一位作家,關于他的生平,卻留下了一長串的問號,比如:年輕的莎士比亞為什么要下定決心離開家鄉斯特拉特福?為什么會如此執著地拋妻棄子獨自前往倫敦?他又是怎樣搭上戲班子,從此開始倫敦的演藝生涯的?
從1585年至1592年,沒有任何資料能解答上述疑惑,仿佛這段人生他從未活過。這也許是因為戰爭或政權的更迭形成的社會動蕩,和劇院總是遭遇頻繁封閉而造成的第一手資料的缺失;也可能是由于在莎士比亞死后的半個世紀,甚至更長的歲月里,他并不為英國人所重視。總之,當人們開始想了解這個人和他的思想時,幾乎所有的考證都變成徒勞。我們對那個“失落的時代”一無所知。和莎士比亞有關的一切都因為這些無知而充滿神秘。
有意思的是,原始資料的嚴重缺乏,外加葛林當年那句不負責任的有關“戲子的外皮”的譏笑,卻逐步導致了人們思考后的錯亂和迷狂。兩個多世紀以來,英國一直為一種瘋狂的假設和猜想所縈繞——
反莎士比亞陣營認為“莎士比亞的真偽是個永遠的謎”。從當年驚世駭俗的“培根派”,到時至今日還鬧得沸沸揚揚的“牛津伯爵派”,一些“熱心”的研究者寧愿相信那個貴族哲學家培根,或者根本不與那三十六個劇本同時代的牛津伯爵,是那些戲劇的真正創作者,也不愿意承認它們的著作權是屬于一個來自鄉鎮、名叫“莎士比亞”的平民演員。奇怪的是,當年莎士比亞的同行朋友們費盡心力輯集“1623年第一對開本”時,可從未對他的著作權抱有任何懷疑。而幾個世紀以來,無數學者取得的一系列珍貴文件、可靠圖片和旁征博引的資料,也都使得“莎士比亞的真偽是個永遠的謎”的狂想變得輕浮和不堪一擊。
那么,親愛的小讀者,如果你想要了解莎士比亞,想要親身經歷他的傳奇一生,并親自去鑒別其著作權的真偽,只消翻開這“1623年第一對開本”就好。《莎士比亞戲劇全集》里色彩斑斕的故事會告訴你莎士比亞是誰,是非對錯究竟是怎樣的面貌。三百多年前的人們是這樣做的,今天的我們依然要走這條道路,依然要在莎士比亞的劇本中重走他的人生。
現在就讓我們一同去拜訪那位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的偉人,為了能讓你們親身感受、親眼目睹、親耳聆聽那四百多年前的伊麗莎白時代所發生的一切:
請翻開。
你們手上的,
1623年第一對開本。
這是莎士比亞死后的第七個年頭。
11月8日,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冬目。倫敦的天色是英國經典的煙灰色,空氣中彌散著陰冷與蕭瑟,嚴寒似乎讓倫敦人的心更加孤獨,寂寞的表情愈加突兀。只是,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照樣在固定的時段趕去集市,各式各樣的車馬依舊紳士般地穿行自如。對城里大部分人來說,倫敦的今天與昨天并沒有多少區別,大家都在簡單機械地重復著自己的生活。
不過。有些人永遠不會甘于被生活的麻木所吞噬。幾個小時之后,倫敦城,不,整個英國,整個世界都會因為約翰·赫明和亨利·康德爾——這兩位莎士比亞生前的摯友和親密同行所做出的壯舉而沸騰,從此不再孤獨,不再寂寞。那就是在1623年的11月8日,經由他們之手輯集出版的《莎士比亞戲劇全集》的順利登記并發行,即“1623年第一對開本”的橫空出世。這本厚達九百多頁的集子,幾乎涵蓋了莎士比亞生前創作的所有經典作品——三十六部戲劇中最華美的詩句,在這個初冬的清晨熱烈地沸騰著。
于是,英國人笑了,“莎士比亞”這個名字從此與日不落帝國畫上等號;整個世界都笑了,因為全人類從此開始了對這個神圣的名字近乎迷狂的頂禮膜拜:上帝也笑了,那個來自小鎮斯特拉特福的儒雅紳士從此在天堂可以永不遺感了。
然而,這趟朝圣之旅多少來得有點曲折。
當莎士比亞剛剛在戲劇界嶄露頭角的時候。倫敦的精英階層似乎并沒有對他表示多大的友好。誹謗者一邊紅著眼艷羨莎士比亞的天才,一邊無孔不入地對他進行最尖刻的嘲諷。文人劇作家和大學才子們總是毫不吝嗇自己惡毒的譏誚言語。最出名的,要算當時出身于劍橋大學頗有些名氣的劇作家葛林。在他的一本小冊子《萬千悔恨換來了一丁點兒小聰明》中,葛林對莎士比亞進行了尖銳的攻擊:“要提防那些改編他人劇本的演員,尤其是某一頭新抖起來的烏鴉。借我們的羽毛來打扮自己,在戲子的外皮底下包藏著一顆虎狼的心。”說起來,當年年輕的莎士比亞曾經在天賦初展的《亨利六世》里留下這樣一句臺詞:“你這用婦人的皮裹著餓虎的心的刁婦啊!”于是,狡猾的葛林就先把初出茅廬的莎士比亞比作“新抖起來的烏鴉”,然后再恣意妄為地偷換概念,這種行徑恰恰向人們展示了他自己的卑劣——擅自改動、借用文人劇作家劇本的虎狼之心。
當然,但凡有眼力的人都能分辨誰才是真正的惡劣粗俗,也能明白誰更磊落光明。不過,無論大家如何看待醋意沖天的葛林,我們或許都應該以豁達的胸懷來感謝這些誹謗者,因為,正是他們當年的滿腹牢騷,才使后人得以從中挖掘出一些有關莎士比亞早年的珍貴材料,并開始那擱置已久的莎士比亞研究——
比如,從葛林的譏諷與嘲弄中,我們可以看出,當年深受民眾歡迎的劇本《亨利六世》的作者,也是倫敦某家劇院的普通演員。他或許是個前來倫敦尋夢的鄉下小伙子,沒有接受過學院系統的高等教育,不是很懂希臘文或拉丁文。但是他很虛心很真誠,不斷向大學才子們學習,在改編前人劇作的同時又吸收了他們的所長。而且,他熱愛舞臺,珍惜生活,總是拼命汲取傳統的民間藝術中的質樸養料,利用一切可用的創作元素。所以,只有這塊璞玉最終在倫敦的劇院里閃閃發光,熠熠生輝;只有這個名叫“莎士比亞”的“戲子”,才有可能把他在劇院內外看到的人生百態,寫進那獨一無二的劇本——“1623年第一對開本”,吟唱出一份只屬于“莎士比亞”的對“真善美”的優美頌辭。
如果說,在光榮的伊麗莎白一世時代,戲劇不登大雅之堂的老觀念,以及種種出版制度的不完善,使莎士比亞的作品失去了在第一時間出版的最佳時機,是那個時代的遺憾;如果說,在莎士比亞死后的最初幾年,矯揉造作的戲劇形式風靡一時并一度蓋過莎劇樸實自然的光芒,是那個時代的無知;那么,這朵凝聚了人類歷史上最動人心魄的藝術的奇葩。在莎士比亞死后第七年——這一不算太長的日子里華美綻放,也算是告慰他的在天之靈了。
然而,如此偉大的一位作家,關于他的生平,卻留下了一長串的問號,比如:年輕的莎士比亞為什么要下定決心離開家鄉斯特拉特福?為什么會如此執著地拋妻棄子獨自前往倫敦?他又是怎樣搭上戲班子,從此開始倫敦的演藝生涯的?
從1585年至1592年,沒有任何資料能解答上述疑惑,仿佛這段人生他從未活過。這也許是因為戰爭或政權的更迭形成的社會動蕩,和劇院總是遭遇頻繁封閉而造成的第一手資料的缺失;也可能是由于在莎士比亞死后的半個世紀,甚至更長的歲月里,他并不為英國人所重視。總之,當人們開始想了解這個人和他的思想時,幾乎所有的考證都變成徒勞。我們對那個“失落的時代”一無所知。和莎士比亞有關的一切都因為這些無知而充滿神秘。
有意思的是,原始資料的嚴重缺乏,外加葛林當年那句不負責任的有關“戲子的外皮”的譏笑,卻逐步導致了人們思考后的錯亂和迷狂。兩個多世紀以來,英國一直為一種瘋狂的假設和猜想所縈繞——
反莎士比亞陣營認為“莎士比亞的真偽是個永遠的謎”。從當年驚世駭俗的“培根派”,到時至今日還鬧得沸沸揚揚的“牛津伯爵派”,一些“熱心”的研究者寧愿相信那個貴族哲學家培根,或者根本不與那三十六個劇本同時代的牛津伯爵,是那些戲劇的真正創作者,也不愿意承認它們的著作權是屬于一個來自鄉鎮、名叫“莎士比亞”的平民演員。奇怪的是,當年莎士比亞的同行朋友們費盡心力輯集“1623年第一對開本”時,可從未對他的著作權抱有任何懷疑。而幾個世紀以來,無數學者取得的一系列珍貴文件、可靠圖片和旁征博引的資料,也都使得“莎士比亞的真偽是個永遠的謎”的狂想變得輕浮和不堪一擊。
那么,親愛的小讀者,如果你想要了解莎士比亞,想要親身經歷他的傳奇一生,并親自去鑒別其著作權的真偽,只消翻開這“1623年第一對開本”就好。《莎士比亞戲劇全集》里色彩斑斕的故事會告訴你莎士比亞是誰,是非對錯究竟是怎樣的面貌。三百多年前的人們是這樣做的,今天的我們依然要走這條道路,依然要在莎士比亞的劇本中重走他的人生。
現在就讓我們一同去拜訪那位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的偉人,為了能讓你們親身感受、親眼目睹、親耳聆聽那四百多年前的伊麗莎白時代所發生的一切:
請翻開。
你們手上的,
1623年第一對開本。
書摘/試閱
第一章 誰才是英國的驕傲
1 與伊麗莎白一世同時代
公元1564年,伊麗莎白一世——這位堪稱英國歷史上最偉大、最神秘的女王,在奢華的白廳宮里迎來了她人生的第三十個生日。
喧嘩的宮廷舞會之后,略顯疲倦的伊麗莎白退去了隨從,獨自一人來到露臺上。為女王慶生的焰火伴著此起彼伏的號角聲,一簇一簇地綻放,緩緩地升入夜空,嬌艷的火花鋪滿了星空。華美恰似女王容光煥發的俏麗容顏,激情恰似女王洶涌起伏的萬丈雄心。年輕的伊麗莎白深情地眺望著倫敦城,注視著歡騰喧囂的子民。她突然覺得這一年的生日似乎有一絲不同尋常,今夜的焰火晚會帶給她一種非常神秘的感覺。但她不清楚這種神秘感來自哪兒,預示著什么。也許和她自己有關,也許和她的國家有關,也許和她深愛的英國子民有關?沒有人能夠預知未來,萬能的女王也不例外。此時的伊麗莎白好像陷入了一場寧靜的沉思,回想起六年前她剛剛登上英格蘭皇位時的那一幕幕往事。
當時的英國充其量只能算個偏安一隅的落后島國,歐洲大陸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才是當時整個歐洲甚至世界的霸主。伊麗莎白即位那年只有二十五歲。一個弱女子頂著常人難以想像的壓力接下了一個干瘡百孔的爛攤子——當時的世界海上貿易長期處于西班牙、葡萄牙等海上大國的壟斷之下,英國國內的經濟發展總免不了受人擺布,倫敦城里破產的小商人比比皆是,國家的財政收入少得可憐。國內又因為鬧得沸沸揚揚的宗教改革觸發了一系列問題,國民信仰不一,弄得人心惶惶,政局不穩。信奉新教的女王跌跌撞撞地被扶上皇位之后,就不得不與強大的天主教勢力作斗爭。她一方面要靈活應對來自羅馬天主教廷的巨大壓力,一方面要帶領她的臣子勇敢地周旋在西班牙和法國這兩個強大鄰國之間,這些危險的敵人對英國虎視眈眈又都信奉著天主教。弱小的英國沒有強大的海軍艦隊,就沒有在國際事務上的發言權,只能依靠女王過人的膽識和卓越的能力。還有身邊一幫忠誠的大臣盡心盡力的輔佐,才能防止她有可能被世界邊緣化的命運。
然而,伊麗莎白一世注定是位不平凡的女王。這個當年被亨利八世極盡寵愛的女兒.繼承了父母的一切優點和信仰,懷著一顆對新教虔敬的心。或許這也是出于對母親安·波琳和父親那場轟轟烈烈的愛情的紀念——亨利八世當年為了與心愛的波琳結婚,不惜以脫離羅馬天主教廷為代價,毅然將新教作為英國國教,從而不受教廷控制,擺脫了他不愛的凱瑟琳王后。當然,對于這場叛離,亨利八世并非一時被感情沖昏了頭腦,他是在拼命地幫助英國國民尋找新的宗教信仰,并為開拓新的未來樹立精神坐標。此后的英國的確開始慢慢走出國力孱弱的陰影,逐漸走向富國強兵之路。
伊麗莎白得感謝新教,新的精神家園帶給英國人無窮的力量,把人民緊緊地凝聚在女王的周圍。她更忍不住要暗自佩服父親當年的深謀遠慮,若是新教不立,也就沒有波琳王后和自己的出生了,又何談女王伊麗莎白成為今天英國的精神領袖呢?
此時此刻,站在露臺上沉思許久的伊麗莎白,百感交集,眼前仿佛突然跳出父親亨利八世那張倔強而堅毅的面龐,還有那份對英國土地飽含眷戀的神情:恍惚之間她又好像觸摸到了母親波琳王后晶瑩的淚水,那些因為后來失去父親的愛而流下的滾滾熱淚.深深刺痛了女王的心。
感傷的回憶進行到這里,伊麗莎白輕輕地閉上了眼睛。抓緊時間向上帝許下自己三十歲生日的心愿——我們無法知道那個愿望究竟是什么,但是我們相信女王一定夢想著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去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夢想著讓英國早日成為真正的海上強國。我們可以想像她堅毅的表情,以及那份發誓要帶領不列顛民族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日不落帝國”的決心。
不過,無論伊麗莎白女王有多么的英明睿智,能夠把她的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也無論她有多么的聰慧機敏,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地輕松周旋于外交舞。
1 與伊麗莎白一世同時代
公元1564年,伊麗莎白一世——這位堪稱英國歷史上最偉大、最神秘的女王,在奢華的白廳宮里迎來了她人生的第三十個生日。
喧嘩的宮廷舞會之后,略顯疲倦的伊麗莎白退去了隨從,獨自一人來到露臺上。為女王慶生的焰火伴著此起彼伏的號角聲,一簇一簇地綻放,緩緩地升入夜空,嬌艷的火花鋪滿了星空。華美恰似女王容光煥發的俏麗容顏,激情恰似女王洶涌起伏的萬丈雄心。年輕的伊麗莎白深情地眺望著倫敦城,注視著歡騰喧囂的子民。她突然覺得這一年的生日似乎有一絲不同尋常,今夜的焰火晚會帶給她一種非常神秘的感覺。但她不清楚這種神秘感來自哪兒,預示著什么。也許和她自己有關,也許和她的國家有關,也許和她深愛的英國子民有關?沒有人能夠預知未來,萬能的女王也不例外。此時的伊麗莎白好像陷入了一場寧靜的沉思,回想起六年前她剛剛登上英格蘭皇位時的那一幕幕往事。
當時的英國充其量只能算個偏安一隅的落后島國,歐洲大陸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才是當時整個歐洲甚至世界的霸主。伊麗莎白即位那年只有二十五歲。一個弱女子頂著常人難以想像的壓力接下了一個干瘡百孔的爛攤子——當時的世界海上貿易長期處于西班牙、葡萄牙等海上大國的壟斷之下,英國國內的經濟發展總免不了受人擺布,倫敦城里破產的小商人比比皆是,國家的財政收入少得可憐。國內又因為鬧得沸沸揚揚的宗教改革觸發了一系列問題,國民信仰不一,弄得人心惶惶,政局不穩。信奉新教的女王跌跌撞撞地被扶上皇位之后,就不得不與強大的天主教勢力作斗爭。她一方面要靈活應對來自羅馬天主教廷的巨大壓力,一方面要帶領她的臣子勇敢地周旋在西班牙和法國這兩個強大鄰國之間,這些危險的敵人對英國虎視眈眈又都信奉著天主教。弱小的英國沒有強大的海軍艦隊,就沒有在國際事務上的發言權,只能依靠女王過人的膽識和卓越的能力。還有身邊一幫忠誠的大臣盡心盡力的輔佐,才能防止她有可能被世界邊緣化的命運。
然而,伊麗莎白一世注定是位不平凡的女王。這個當年被亨利八世極盡寵愛的女兒.繼承了父母的一切優點和信仰,懷著一顆對新教虔敬的心。或許這也是出于對母親安·波琳和父親那場轟轟烈烈的愛情的紀念——亨利八世當年為了與心愛的波琳結婚,不惜以脫離羅馬天主教廷為代價,毅然將新教作為英國國教,從而不受教廷控制,擺脫了他不愛的凱瑟琳王后。當然,對于這場叛離,亨利八世并非一時被感情沖昏了頭腦,他是在拼命地幫助英國國民尋找新的宗教信仰,并為開拓新的未來樹立精神坐標。此后的英國的確開始慢慢走出國力孱弱的陰影,逐漸走向富國強兵之路。
伊麗莎白得感謝新教,新的精神家園帶給英國人無窮的力量,把人民緊緊地凝聚在女王的周圍。她更忍不住要暗自佩服父親當年的深謀遠慮,若是新教不立,也就沒有波琳王后和自己的出生了,又何談女王伊麗莎白成為今天英國的精神領袖呢?
此時此刻,站在露臺上沉思許久的伊麗莎白,百感交集,眼前仿佛突然跳出父親亨利八世那張倔強而堅毅的面龐,還有那份對英國土地飽含眷戀的神情:恍惚之間她又好像觸摸到了母親波琳王后晶瑩的淚水,那些因為后來失去父親的愛而流下的滾滾熱淚.深深刺痛了女王的心。
感傷的回憶進行到這里,伊麗莎白輕輕地閉上了眼睛。抓緊時間向上帝許下自己三十歲生日的心愿——我們無法知道那個愿望究竟是什么,但是我們相信女王一定夢想著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去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夢想著讓英國早日成為真正的海上強國。我們可以想像她堅毅的表情,以及那份發誓要帶領不列顛民族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日不落帝國”的決心。
不過,無論伊麗莎白女王有多么的英明睿智,能夠把她的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也無論她有多么的聰慧機敏,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地輕松周旋于外交舞。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