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藝術是最美的夢,是最深的情,是燭照現實苦難的那一束最溫暖的冬曰陽光。這樣的藝術不應只在大學的課堂上,不應只在學者的論著裡,更應該綻放在每個注重精神生活的當代人的生命中。這部與眾不同的藝術評論著作,不再糾纏於尋常的知識和理論考證不再沉迷于普通的技法和流派把玩,在書中,作者帶領我們一步一步走入歷史時空的隧道,一步一步走進藝術家的內在世界,一點點觸摸藝術家的心靈,讓我們在他們情感起伏的波瀾中。在靈魂生長的痕跡間在生命完成的情操裡重新去思考藝術哲學宗教的真正又化生機而我們每個人,也在作者對藝術的獨到品評中重新開始凝視自己、品味自己和尋找自己也會慢慢發現原來我們和那些美麗的靈魂之間相隔的絕不是千百年的歲月、絕不是千萬裡的河,而僅僅是一雙純淨的眼,一顆清明的心。
名人/編輯推薦
《藝術的味道》是近年來藝術理論研究中一本難得的好書,既有嚴肅的學術性,又有生動的可讀性,相信只要你走進去,就會被深深吸引,就會品味到藝術和學術的真味。
序
一千五百年前,當謝赫寫出《畫品錄》、鐘嶸寫出《詩品》時,“品”就成為藝術評論的主基調。中國人認為,藝術家放在藝術里的東西需要“品”才能出得來,它是意味、意蘊、意境,不是邏輯、推理和分析。“品”是品味,品藝術的味道,其實是在品一個時代的味道、一種文化的味道,更是在品味一個美麗生命的獨特味道。
藝術從來不追究所謂的真理,不落入固定的模式。因為藝術家都知道這世界就沒有什么絕對的真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度、氣質和體驗,因此也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思考、興趣和關懷,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取景框,宛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DNA,這是藝術的魅力,也是藝術的謙卑。
其實這種謙卑,不僅是偉大藝術的品格,更是偉大科學和哲學的品格。二十世紀,一向以實證思辨見長的科學和哲學,在尋找世界的過程中,也都看到自己學科的無力之處,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海森堡、玻爾“測不準”告訴人們世界的樣子取決于觀看的角度,而維特根斯坦的“哲學需沉默”和海德格爾的“模糊性是智慧固有的美德”則揭示世界的樣子源于言說的方法。但是,古往今來的藝術家們卻始終都知道,世界的樣子其實來自于心靈的純度,有了最純真的心靈,就一定會有最動人的世界和生命樣態,自然也就擁有了最佳觀看視角和最美言說方式,此時藝術無一例外都呈現出獨一無二的美妙和本真味道。
本書以《藝術的味道》為書名,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一、藝術的本體和表現都不是論著,而是性情。藝術是藝術家生命的結晶,是藝術家快樂、憂傷、夢想、眷戀的外化形式,所以《世說新語》將人的性情也稱之為“品”,即人品。然而這些最有“品”的大藝術家卻也都是最懂“思”、對生命有最深沉思考的人,有意思的是他們思考過后,給我們呈現的卻從來不是論文、著作等純粹的理論形式,而是詩、是畫、是音樂、是色彩、是造型。智慧的藝術家都知道語言很容易篡位,文字能成為障礙,他們都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道理,他們不將自己的思考固定,不尋找標準答案,不將鮮活的思想變成晦澀難解的考證論文,不將生動的感悟變成貌似系統的干癟理論,他們要用最美麗的姿態吸引你,用最動人的表達感染你,用最樂于接受的形式震撼你,因為他們太清楚,最深情的藝術恰似最深沉的哲學,都極其簡潔單純,無非就是對人說話,啟人心智,促人思考,從而點燃你生命中那顆深埋的火種——
面對這樣的藝術,如何言說就成了我思考的最大問題。不想離藝術家們太遠,不想寫干巴巴的理論,不想搞硬梆梆的體系,因為藝術是夢、是愛、是詩,太靈動、太迷人、太鮮活。不想在藝術的外圍兜圈子,不想在藝術的技法上費筆墨,因為藝術的本體是對生命的感悟,關懷和深:隋,是生命活過之后留下的美麗痕跡,而很多藝術理論書籍津津樂道的那些技法、流派和主義其實都不過是后人的粘貼。
選擇《藝術的味道》作書名,還因為我深知,沒有什么人能夠揭示藝術中的所有密碼,正如我們品嘗美味菜肴時,不會知道里面到底有多少鈣、鎂和維生素,但是我們可以品嘗它的味道、珍惜它的營養,好在藝術的大餐歷久彌新,總在我們心靈缺氧、精神缺鈣時源源不斷地輸送養分,只看我們有沒有一顆能領悟、會消化的智慧而清明的心。余雖不敏、不才,但余誠矣。只希望把我能品嘗出的味道呈獻給大家,把我能感受到的幸福與大家分享,因為,我知道,藝術中的幸福是最真的幸福,藝術中的迷戀是最深的迷戀。那種一點點接近藝術家世界,一點點觸摸藝術家心靈的沉醉,真是干金難買、不可復制、任世間所有物質疊加都不可代替,而我,也是在那樣的沉醉中才深深懂得,原來品味藝術,其實也是在品味自己、尋找自己啊!
二、藝術是回到原點的純粹味道。福爾曾說:“除了面包以外,只有藝術是每個人都喜歡、都需要的東西”,藝術有這樣的魅力,是因為藝術家有魅力,越偉大的藝術家越不擺學者的架子,他們都知道讓自己回到人的原點,讓藝術回到生活的原點。在他們看來,學者沒有什么了不起的高貴,沒有必要弄些別人都讀不懂的晦澀理論以示高高在上,沒有必要弄些看似宏大、貌似系統、卻不能凈化靈魂、點亮心燈、提供精神動力的學術擺設。如同農民生產糧食、工人制造衣服一樣,學者的任務不過是生產有營養的健康精神食糧,學術的本質也不過就是對生命的真正關懷和熱愛。讓學術純真,讓藝術純粹,其實是偉大學者的使命,更是偉大藝術的根本。
三、藝術從來不是為學的知識,而是為道的智慧,智慧總是回味綿長。本書選取的品評對象都是西方著名藝術家及其代表作,這些經過了時間淘洗、被讀了干百年的作品,今天我們還在不斷品讀,因為那里面存貯的不是知識,是智慧,知識學習一下就行了,而智慧卻韻味無窮,難以窮盡,佛家的“轉識成智”其實一直都是藝術家的追求,因為藝術最像宗教,追求純度,救贖苦難,然而它又一點不狹隘,不立文字,不講派別,總是深情而悲憫地包容所有的生命。
盡管中西藝術表達的方式不一樣,那些藝術家生活的空間、時間也和我們都不相同,然而他們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卻和我們沒有什么兩樣,我們今天面對的重重生活難題和種種精神焦慮,那些藝術家都曾經面對過、迷惑過、焦慮過,只是他們凝視過、思考過、沉淀過之后,將所有的思緒、所有的眷戀都凝結成一種自我的藝術語言,經由藝術的途徑拯救了自己,也完成了自己,從此,藝術成了他們的陽光,成了他們的信仰,成了他們救贖自己的最偉大力量。千百年后的我們,再讀他們的作品,依舊感動、依舊震撼、依舊熱淚盈眶、依舊激情飛揚,依舊能感受到他們活潑而燦爛的生命,就仿佛,他們從來沒有離去,就在你我的身邊——
或許品味這些作品,不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人生捷徑和便利方案,然而它們卻能擦亮我們的眼睛,洗凈我們的心靈,照亮我們的征程,讓我們在滾滾紅塵中能找到最真的自己,找到最美的世界,也找到一個最暖的家鄉——
對我來說,也許品味就是一種尋找,尋找生命的真味,尋找生命的甘泉。我相信,一個人,只知“品牌”,不懂“品味”,生命難以睿智、從容和美麗;一個民族、一個社會、一種文化,只有“品牌”,沒有“品味”,民族難以自信、社會難以有序,文化難以真正存活和生長。
藝術從來不追究所謂的真理,不落入固定的模式。因為藝術家都知道這世界就沒有什么絕對的真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度、氣質和體驗,因此也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思考、興趣和關懷,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取景框,宛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DNA,這是藝術的魅力,也是藝術的謙卑。
其實這種謙卑,不僅是偉大藝術的品格,更是偉大科學和哲學的品格。二十世紀,一向以實證思辨見長的科學和哲學,在尋找世界的過程中,也都看到自己學科的無力之處,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海森堡、玻爾“測不準”告訴人們世界的樣子取決于觀看的角度,而維特根斯坦的“哲學需沉默”和海德格爾的“模糊性是智慧固有的美德”則揭示世界的樣子源于言說的方法。但是,古往今來的藝術家們卻始終都知道,世界的樣子其實來自于心靈的純度,有了最純真的心靈,就一定會有最動人的世界和生命樣態,自然也就擁有了最佳觀看視角和最美言說方式,此時藝術無一例外都呈現出獨一無二的美妙和本真味道。
本書以《藝術的味道》為書名,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一、藝術的本體和表現都不是論著,而是性情。藝術是藝術家生命的結晶,是藝術家快樂、憂傷、夢想、眷戀的外化形式,所以《世說新語》將人的性情也稱之為“品”,即人品。然而這些最有“品”的大藝術家卻也都是最懂“思”、對生命有最深沉思考的人,有意思的是他們思考過后,給我們呈現的卻從來不是論文、著作等純粹的理論形式,而是詩、是畫、是音樂、是色彩、是造型。智慧的藝術家都知道語言很容易篡位,文字能成為障礙,他們都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道理,他們不將自己的思考固定,不尋找標準答案,不將鮮活的思想變成晦澀難解的考證論文,不將生動的感悟變成貌似系統的干癟理論,他們要用最美麗的姿態吸引你,用最動人的表達感染你,用最樂于接受的形式震撼你,因為他們太清楚,最深情的藝術恰似最深沉的哲學,都極其簡潔單純,無非就是對人說話,啟人心智,促人思考,從而點燃你生命中那顆深埋的火種——
面對這樣的藝術,如何言說就成了我思考的最大問題。不想離藝術家們太遠,不想寫干巴巴的理論,不想搞硬梆梆的體系,因為藝術是夢、是愛、是詩,太靈動、太迷人、太鮮活。不想在藝術的外圍兜圈子,不想在藝術的技法上費筆墨,因為藝術的本體是對生命的感悟,關懷和深:隋,是生命活過之后留下的美麗痕跡,而很多藝術理論書籍津津樂道的那些技法、流派和主義其實都不過是后人的粘貼。
選擇《藝術的味道》作書名,還因為我深知,沒有什么人能夠揭示藝術中的所有密碼,正如我們品嘗美味菜肴時,不會知道里面到底有多少鈣、鎂和維生素,但是我們可以品嘗它的味道、珍惜它的營養,好在藝術的大餐歷久彌新,總在我們心靈缺氧、精神缺鈣時源源不斷地輸送養分,只看我們有沒有一顆能領悟、會消化的智慧而清明的心。余雖不敏、不才,但余誠矣。只希望把我能品嘗出的味道呈獻給大家,把我能感受到的幸福與大家分享,因為,我知道,藝術中的幸福是最真的幸福,藝術中的迷戀是最深的迷戀。那種一點點接近藝術家世界,一點點觸摸藝術家心靈的沉醉,真是干金難買、不可復制、任世間所有物質疊加都不可代替,而我,也是在那樣的沉醉中才深深懂得,原來品味藝術,其實也是在品味自己、尋找自己啊!
二、藝術是回到原點的純粹味道。福爾曾說:“除了面包以外,只有藝術是每個人都喜歡、都需要的東西”,藝術有這樣的魅力,是因為藝術家有魅力,越偉大的藝術家越不擺學者的架子,他們都知道讓自己回到人的原點,讓藝術回到生活的原點。在他們看來,學者沒有什么了不起的高貴,沒有必要弄些別人都讀不懂的晦澀理論以示高高在上,沒有必要弄些看似宏大、貌似系統、卻不能凈化靈魂、點亮心燈、提供精神動力的學術擺設。如同農民生產糧食、工人制造衣服一樣,學者的任務不過是生產有營養的健康精神食糧,學術的本質也不過就是對生命的真正關懷和熱愛。讓學術純真,讓藝術純粹,其實是偉大學者的使命,更是偉大藝術的根本。
三、藝術從來不是為學的知識,而是為道的智慧,智慧總是回味綿長。本書選取的品評對象都是西方著名藝術家及其代表作,這些經過了時間淘洗、被讀了干百年的作品,今天我們還在不斷品讀,因為那里面存貯的不是知識,是智慧,知識學習一下就行了,而智慧卻韻味無窮,難以窮盡,佛家的“轉識成智”其實一直都是藝術家的追求,因為藝術最像宗教,追求純度,救贖苦難,然而它又一點不狹隘,不立文字,不講派別,總是深情而悲憫地包容所有的生命。
盡管中西藝術表達的方式不一樣,那些藝術家生活的空間、時間也和我們都不相同,然而他們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卻和我們沒有什么兩樣,我們今天面對的重重生活難題和種種精神焦慮,那些藝術家都曾經面對過、迷惑過、焦慮過,只是他們凝視過、思考過、沉淀過之后,將所有的思緒、所有的眷戀都凝結成一種自我的藝術語言,經由藝術的途徑拯救了自己,也完成了自己,從此,藝術成了他們的陽光,成了他們的信仰,成了他們救贖自己的最偉大力量。千百年后的我們,再讀他們的作品,依舊感動、依舊震撼、依舊熱淚盈眶、依舊激情飛揚,依舊能感受到他們活潑而燦爛的生命,就仿佛,他們從來沒有離去,就在你我的身邊——
或許品味這些作品,不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人生捷徑和便利方案,然而它們卻能擦亮我們的眼睛,洗凈我們的心靈,照亮我們的征程,讓我們在滾滾紅塵中能找到最真的自己,找到最美的世界,也找到一個最暖的家鄉——
對我來說,也許品味就是一種尋找,尋找生命的真味,尋找生命的甘泉。我相信,一個人,只知“品牌”,不懂“品味”,生命難以睿智、從容和美麗;一個民族、一個社會、一種文化,只有“品牌”,沒有“品味”,民族難以自信、社會難以有序,文化難以真正存活和生長。
目次
自序第一章希臘雕刻:美的典范源與純真1、一生最喜做自己《擲鐵餅者》2、美麗只在取捨間《米洛的阿芙洛狄忒》3、只緣身在最高層《勝利女神》第二章文藝復興:不斷超越我就是神1、花自飄零水自流波提切利(1445-1510)《維納斯的誕生》2、一生只做追夢人達,芬奇(1452-1519)《蒙娜麗莎》、《最啟的晚餐》3、因為擔當最美麗米開朗基羅(1475-1564)《大衛》、《創造亞當》、《囚》、《哀悼基督》4、幸福深處是胸懷垃斐爾(1483-1520)《椅中聖母》,《雅典學院》5、春色滿園關不住提香(1478-1576)《劫奪歐羅巴》、《丹娜厄》第三章巴洛克:萬事萬物皆有尊嚴一、成功失敗無界限,意大利的巴洛克藝術、飛揚跋扈為誰雄貝尼尼(1598-1680)《四河噴泉》、《大衛》2、熱血總能化碧濤卡拉瓦喬(1571:1610)《大衛》《召喚使徒馬太》二、王權人權皆富貴:西班牙的巴洛克藝術1、蕩蕩乾坤總是家魯本斯(1577-1640)《劫奪呂西普的女兒》、《土與啦》……第四章法國藝術:生而自由渴望飛翔第五章現代藝術:天然生命、個性自己主要參考文獻後記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