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心理諮商師的男人觀察室:現代男人遇到的問題不一樣,別再用老方法對待他們了!
滿額折

心理諮商師的男人觀察室:現代男人遇到的問題不一樣,別再用老方法對待他們了!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30 元
優惠價
90297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每個社會時代的男性都有不同的傷痕,這本書將讓所有男人「現形」──
「別再假裝你沒事,你也知道自己沒那麼堅強!」

這個世代的男人需要怎麼溝通?他們真正想和追求的又是什麼?
權威家庭諮商專家帶你看見那些「男人說不出口、又困擾他們一輩子」的問題真相,
發掘「男性」自幼到老的最深真我!

新一代的男人是能夠談話的對象,他們比較真實,但他們多半有著這樣的問題:很容易被無常的情感左右。

這個時代的變遷讓男人變得更細膩與敏感,面對「男人/男孩」的渴望、夢想、問題、教養、甚至是他們身上所承受的舊時代包袱,要用更不同、更聰明、甚至更心機的思維與態度來調教。

這本書要幫你我解答的是:在面對讓你/妳惱怒到快崩潰的男人或男孩時,該用怎樣的方法和態度來改善關係、解決困頓呢?

● 當男人覺得另一半對自己的要求是不對、錯誤、不公平的,甚至是違反自己的價值觀,在雙方開口吵架前,請先想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有惡意,或是為了別的事情挾怨,像是:「剛剛我進門時你沒給我好臉色,我就嫌一下你新買的窗簾,好好教訓你!」絕對要丟掉這種「找碴式」的吵架模式,請「溫柔且尊重」對方,改變吵架的語句:「我覺得這樣不對。」、「我可以和你說我的看法嗎?」、「你可以再多說一些做這件事的理由嗎?」

● 一分鐘教他當個好父親?別鬧了!別以為當父親有「自動導航」模式,更不該只是個捐精者,對孩子的愛不能是模模糊糊的慈愛恩惠,要用「行動」來表現,有些事情或許看來很無聊,像是帶孩子買鞋、幫孩子看功課,或是在補習班外面等孩子等,這些日常生活小事情的逐日累積,對孩子的人生會有極大影響,對當父親的男人也絕對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

● 「我不能永遠當個頑皮男孩嗎?」縱使生在不同世代,大部分人還是認為「男人要養家活口」, 而面對房價和物價的飆漲、工作的競爭,未來的日子似乎變得充滿威脅,總覺得當大人聽起來不是件有趣的事,為了液晶電視、休旅車及馬爾地夫六日遊,情願出賣自己的人生在不喜歡的工作上;而身為男人,或是關心身邊的男人,他在新的世代該如何真心面對工作?

本書作者將以生動又幽默的方式探討新時代男人,要讓當代男人(以及關心男人的人)懂得如何在「社會競爭」、「合格父親」、「好老公」、「有出息」、「好哥們」等諸多現實要求中,仍能活得自在如意!

(原書名:《說男人的壞話:家庭諮商權威公開傳授如何調教小頑童&老頑固》)

作者簡介

史提夫.畢度夫 Steve Biddulph

澳洲最知名的家庭諮商師,擁有心理學、社會工作、護理等學經歷,過去三十年來,他一直為各種家庭事務努力奔走。全球各地有超過十三萬人曾經親臨他的演講活動,內容不但動人,也極為有趣。

史提夫被《泰晤士報》評為是個兼具幽默與專業的作家,他在青年時期患有亞斯伯格症(症狀與自閉症類似),然而如今他已成為活躍在舞台上的演講者。史提夫對男性的內心世界有深入的了解,並且把教育下一代當成自己的使命,期盼能為他們帶來希望、勇氣與方向。

史提夫其他暢銷著作有:《教出好兒子》、《誰說結婚沒有好下場》(The Making of Love)、《快樂寶貝的秘密》(The Secret of Happy Children),共被翻成三十一種語言,是全球超過四百萬個家庭都在收藏的好書。目前他與家人定居於塔斯馬尼亞島。

譯者簡介
陳榮彬

1973年生,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研究興趣為「現代主義城市文學」與「形式主義、結構主義文學批評」,目前為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兼任講師,以英文教授「An Introduction to Postwar Taiwan Fiction」(戰後臺灣小說導論)課程,並為清雲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著有《當電影遇上爵士》,譯作超過二十餘本,包括《喬伊斯:永遠的都柏林人》、《莎士比亞書店》、《塵世樂園》(小說大師費滋傑羅第一本作品)、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經典力作《諜影行動》、《胖子的脂肪該被抽稅嗎?》、《你怎麽設計幾年後的不一樣》、《大學生知道了沒?》。

引言—這世界,有太多受過傷又不快樂的男人

我站在墨爾本市達拉斯.布魯克斯廳的後台,整顆心臟好像快要從胸口跳出來。我的汗流不止,視線模糊,幾乎喘不過氣。這種狀況非常自然,因為在那個夏日的晚上,馬上要有八百個人要前來聆聽我九十分鐘的演講,我是舞台上聚光燈的焦點。

我不常怯場,只是一旦怯場的情緒來襲,症狀總是很嚴重。所以我用一種值得信賴的治療方式:我偷偷溜進大廳,提早抵達的聽眾已經在那兒匯集,靜靜地聊天。這讓我很安心,因為他們看來都是些很棒的聽眾。
在那邊待了大約五分鐘後,從眼角餘光看到一個男人正瞪著我。任誰都會注意到他,他是個滿身肌肉的大塊頭,穿著藍色汗衫,除了兩臂外,身上都佈滿刺青,還留著一臉絡腮鬍。他發現到我注意到他,便轉過身和旁邊的兩位男性說話。
他們三人穿越大廳,幾秒後他把整張臉靠過來,離我只有幾吋之遙,頭往後偏皺眉對我說:「你在跟蹤我喔?」

我的嘴瞬間嘟成和金魚一樣,完全不知道要回答什麼。但是他沒有讓我受太久的罪——他隨即咧嘴一笑。
「你那本書可真妙啊!寫的就好像是我的故事!」
慢慢進入狀況後,我也開始咧嘴笑起來,過沒多久他開始和我介紹他的父親與兄弟。男人一邊對我解釋,他們則一邊點頭表達贊同,後來我才知道,之前他們父子三人曾有多年幾乎都不交談(基本上形同陌路),直到他看了我的書。《男人本色》(Manhood)後,他就各弄了一本給他們看,父子間才「把事情談開來」。
他們打算過來向我說」謝謝」,也來聽聽我還會講些什麼。我們分開後各自進入會場,他們的眼睛看來閃閃發亮,我想我的眼睛大概也一樣…。

身為家庭心理諮商師,沒有什麼比這種事更能為我帶來工作上的成就感;到一九九○年代末期,這類大和解的故事我已經聽過幾百次。讓父子能夠重修舊好固然美妙,但更美妙的不只如此:我們必須知道,當時世界各地的男性們都正在改變。
年輕男人學會怎樣當個更好的爸爸;三十幾歲的男人對容易誤入歧途的青少年伸出援手;夫妻也在攜手打造更美滿的婚姻;中年男人把公司的工作辭掉,找到更為心滿意足的生活方式;步入老年的男性,找人幫助自己走出悲痛與沮喪的生活,不再像過去獨自面對。

世界真的在改變,人們不再把男人視為拘謹、獨來獨往、只會工作的鐵人。男人和所愛的人之間、及其他男人之間不再被高牆阻絕。本書的前一版:《男人本色》是促成這個改變的催化劑之一。
那本書於一九九四年在全球各地出版後,平面媒體出現數以百計的書評,電視與廣播節目也都在討論,男性的改變成為大家的話題——不是因為他們「應該」改變(大家都知道,為了應該改變而改變並不會帶來好結果),而是因為他們「想要」改變。在廣告和其他媒體中,我們看到男人變得更能敞開心胸,打破既有窠臼。就連《人生劇變》這部以女律師為主角的電視連續劇都有男性粉絲團。

《男人本色》想要傳達的訊息很簡單:除了過去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那些目標之外,人生該做的事還有很多。男性不該只是某些人的長期飯票,也不該只是汲汲營營,連小孩都不喜歡他們,婚姻也總是在崩潰邊緣。男性不該在生氣、無助與沮喪時還假裝沒事。男人年輕時總夢想著冒險犯難,成就大事,讓生命充滿創意與活力。男性們必須重拾那些夢想。

世界各地都瀰漫在一種「男子漢危機」的氛圍中,舉目所及都是沮喪的男人,暴力事件、離婚、酗酒、橫死街頭等事件變得司空見慣,男人在毀滅自己,整個世界也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當時,不管是白宮、澳洲總理官邸、或英國唐寧街十號裡的掌權者,都是些膚淺而不誠實的領導人,他們的表現讓大家深深地感到幻滅。)

不過,一本書不足以改變全世界,但是那些想要改變的人卻可以用它來按圖索驥——改變世界,就從自己做起。我們的前提似乎真有幾分道理:人類所有問題的核心,在於這世界有太多受過傷且不快樂的人。如果能造就出更多身心健全的人,有可能扭轉未來的局勢嗎?
錯誤到底是從哪裡開始?

這是本關於個人的書,關於你該如何從改變自己做起。如果把人生當成一趟「航程」,你必須要先了解自己將經過哪些洋流。如果你的生活艱苦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那也不能全怪自己。
每個人都是歷史的產物,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的種種劇變更如暴風般不斷侵襲人類。現在沒有所謂「承平之世」,今日的世人根本未曾有過那樣的經歷。如果不能了解這個道理,任誰都會為了跟上歷史的腳步而苦苦追趕,喘得上氣不接下氣。

過去一百年來,不斷受到戰爭與經濟不景氣的摧殘,許多人在頻仍的戰事中顛沛流離,甚至遷居異國。每個家庭與每個人都深受其害,有些人被那些傷痕糾纏好幾個世代,但是卻沒有人願意正視這些問題。
在風風雨雨的時代中,女性的應變能力的確較強:她們往往能夠互相扶持,在艱困中讓人性光輝持續閃耀著。男人往往必須直接承受各種傷害——他們是軍人,是礦工,在工廠裡被當成耗材,在企業中被視為工蟻。

劇變的狂潮一波波來襲,在每個世代男人的心裡留下情感的創傷,但他們往往還來不及療傷,就得繼續承受下一波重擊。因此男性的心已經千瘡百孔,自然比較欠缺養育小孩的能力,也不會是妻子的好情人,家中青少年也難以從他們身上獲得好的教誨。正因為關鍵的環節出錯,他們自然難以形塑、發展出健康的男性特質。

不論是在人生中、每天在家中、還是在職場上,男人所遭遇的難題都與此息息相關。他們的父母、祖父母與曾祖父母所遭逢的世間劇變是史無前例。男人的際遇就像史詩般的英雄故事——因為他們擊退法西斯主義者,也阻止了核戰,避免世界被推向末日。
各個城市都曾被瘋狂轟炸,叢林浴血戰打個不停,糧食短缺,工廠關門大吉,所有人的命運被推向未知的境地,但人類還是活了下來。男人們逃過一劫,但也付出慘痛代價:不再有辦法面對自己的真心。
本書的初衷就是打算解決這個問題:幫助男人重拾自己的本色。在漫長的歷史夢魘中男人失去什麼,就該全都找回來。男人本該是自由自在的,他們絕對可以重獲自由。如果這本書能發揮功效,過去懵懂不知、已經失去的幸福人生與生活目標,就可以全部回到身邊。人生會遠比所夢想的還要美妙。
男人真能改變嗎?

每個人都可以看出問題的核心。母親們每天邊聽著那些動刀動槍與橫死街頭的新聞,一邊祈禱她們的孩子在晚上安然返家。妻子們看出自己的丈夫過得有多迷惘而不快樂,希望他們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年輕女性想找個好男人來愛,到頭來卻發現找到的都是步履蹣跚的男孩。數以百萬計的男人痀僂著身體坐在電腦螢幕前,內心納悶著:難道這就是我的人生?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男性特質大幅改變」這件事就像癡人說夢話。就算是對一切都抱持懷疑態度的人也得承認:人類這個物種裡的陽性生物的確和過去有點不同。(隨便舉個例子:小布希那個時代的人怎會想得到歐巴馬有掌權的一天?大家還能再說男性並未歷經世代的轉變嗎?)

別說大幅改變並不可能,過去女人在改變這方面的成就可說是最佳佐證。從一九七○年代初期到現在,才短短四十年的光景,女性就在艱困的逆境中扭轉重塑自身的角色。女權運動推翻幾千年來女性所遭受的壓迫與侷限,可說是前所未見的歷史性轉變。如果人類有改變的必要,速度會是非常快速的。
然而如今女性尚未達成她們所預期的成就,有個理由也許非常重要:因為男人還未徹底改變。自古以來,每當一群男女聚在一起時,就會發現男女似乎真的有別。從臥室到會議室,不管在何處,女性都充滿生氣且講話有條有理,男人的特色則是以自我為中心,倔強而易怒。男人似乎總是沒辦法把事情做好,為此而掙扎不已,這讓大家的日子都非常不好過。

如果要造就真正自由的社會,不管是男是女都必須要充滿活力。世界在等待男人的改變:唯有當男人真的動起來,徹底覺醒後,才有辦法面對種種的問題—— 石化產業對地球造成的傷害有賴男人弭平,在後院玩耍的孩子們也必須要有下班返家的父親來陪伴,才能快樂起來。因此該是男人們展開行動的時刻。
《男人本色》這本書出版後,世界又有了很多改變:男人的生命會發生越來越快的改變,速度更勝於四十年前,不過現在只是改變的萌芽期。對你而言,也許「男性的解放」是種新概念,而這個新概念即將在你這一代獲得實現。這是我的希望。

請注意,看這本書會有一些後果。雖然寫這本書時總是帶著微笑,但讀這本書的人很容易不知不覺地落淚。我的讀者可能會放下手邊的一切,出門去找長久以來形同陌路的父母與兄弟姊妹。就算薪水再好,只要工作斲傷你的靈魂,你還是會辭掉它。你會溫柔地牽著妻子的手。你開始在沖澡時唱歌。你的孩子們也會開始喜歡你。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來,誰說此刻不是一種新好男人出現的時機?在地球生態浩劫即將來臨,強取豪奪的貪婪之人到處都是之際,難道不該輪到好人崛起?難道他們不該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致,為這世界撥亂反正?
這本書的基本假設是:每個人生下來都具備能和他人合而為一的健全人格,而且都該快樂而充滿活力。只要是對你的靈魂有益的一切,對你所愛的人、甚至對世界也都有好處的話,那麼就著手去做吧!

目次

引言—這世界,有太多受過傷又不快樂的男人
1、大部分的男人都沒有生活可言
男人的寂寞是自找的?
壓力超載
男人,你要憂鬱到什麼時候?
能和誰學當好男人?
男人再忙,都該要當兒子的好榜樣
好男人的DNA到哪去了?
好男人要先從「學會悲傷」開始
別再搞自閉了
男人在情感上都是膽小鬼
2、老頑固與小頑童
你其實和你爸一個樣
和老爸對抗
不要用工作來療傷
兒子:「爸,謝謝!」父親:「你喝醉啦?」
「尊敬」和你想的不同
父親們期待聽見什麼?
「我愛你」是真心話嗎?
「父親」不是像你想的那種人物
兒子,你不能做得更好嗎?
好兒子的「與父親和解」成功守則
和自己和解:學著去愛「你身上的那個父親」
3、男人不是烈士、女人不是天使
男人遲早要面臨「夢醒時分」:發現女人跟男人都一樣是人
接下來的三十年我都會需要你(妳)嗎?
遇到對的人
男人的需求清單
「完全無私」不見得是成熟男人
明明在一起,卻像是單獨的個體
兩個要命的迷思
怎樣才能吵對架?
不好好說,女人哪會懂?
內心的戰士
希望親近,不等於喜歡被糾纏或掌控
吵架的安全守則
終結家暴
愛上對方和你的不同
妳和他的答案相同嗎?
夫妻快樂之道—根本就是門科學
另一半的世界
4、關於床上那檔事
只有動物才會交配後就一走了之
缺乏「性趣」時,還有愛嗎?
別把性當成商品
改變的風潮:大聲說性
一夜情和「做愛」不同?
青菜蘿蔔各有所好
我們之間有什麼問題?
老酒才是醇酒
性愛守則
讓性回歸人性
大部分的男性都沒有高潮?
A片的存在必要?
男性的「變態化」
性侵防治學
誰掌有性的主導權?
5、男孩的轉大人
男孩轉大人的成年禮
岩石與水
以退為進
男孩與車子的故事
6、男人最不想知道的五個真相
成為男人的入門儀式
外表是男人,內心是男孩
某些男人就是特別不一樣
要變成男人就要吃得了苦
五種覺醒,五個真相
人遲早難免一死
生命中處處是難關
你沒有那麼重要
事情的結局不是你能掌控的
7、你是及格的老爸嗎?
一分鐘教你當個好父親?別鬧了!
如果沒有父親
絕對失敗的四種父親類型
父親是破壞力最強的角色
誰該打造家裡的氣氛?
被工作給榨乾的父親
父親也需要有同儕
當爸爸要趁早
踏出好爸爸的第一步
你用什麼方式愛女兒?
父親與兒子的打鬧學習
能教兒子適可而止的遊戲
我有一個遜咖丈夫
父親只是兒子的「餘興節目」?
光有父親還不夠
單親媽媽該怎麼辦?
如果你離婚了,該怎麼辦?
8、好男人也是自己人生的好導演
如果自己的人生是部電影,你覺得會有多少票房?
你可以決定自己人生的劇情
男人,你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別拿單字卡折磨你的孩子們
全世界的人類有同一個母親
為別人而活的力量
9、男人,你為何不交朋友?
證明自己是個男人
證明自己不是個同性戀
男人,你為什麼那樣愛比較?
有難時,你有會說「我挺你」的朋友嗎?
交朋友的四個層次
情緒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男人不能沒有同性朋友
找到屬於自己的團體
10、用真心找一份工作
志業和工作是兩回事
古往今來的工作
心甘情願當奴才
工作本身是無辜的
男人請捫心自問:你的工作帶來了什麼?
你做的是一份有意義的工作嗎?
別搞錯你追求的目標
拋開工作,關心這個可能崩潰的世界
11、男人就要吃點苦,不能太好命!
男人阿,看看你是哪種騎士
別用膚淺的樂觀面對失敗
人生本來就不輕鬆
人生八個階段的八種疑惑
唯獨男人「愛把自己身體搞壞」這件事別罵!
只有軟腳蝦才會退休
12、靈性
要會和男人談宗教
宗教存在的意義
腦大,視界更大
不存在卻有真實的效果
神到底存不存在
結語 獻給布蘭達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大部分的男人,都沒有生活可言(摘錄)

男人們到底哪裡出了錯?簡單來說,答案就是大部分的男人都沒有生活可言。男人認為是生活的,往往只是一齣戲,每天早上男人把面具硬往臉上套,直到晚上睡覺才拿下來。大部份的男人每天竭盡全力地生活在謊言中。對此男人已經感到如此習慣,以至於完全沒注意到這點。

這並非亙古以來就存在的狀況。綜觀歷史,有時候男人的確需要「硬充好漢」,但是他們也可以不要演戲,如此才能好好去愛別人、放聲大笑、與人維持親密關係、或是感受哀傷,培養友情。至今男人都還是一直把面具戴著,面具背後通常是困惑或驚慌的表情。大部份的男人畢生都裝成一副沒事的樣子,但實情卻非如此。假裝自己沒事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生活。

這個問題很早就出現。通常男性在十五、六歲時就會遭遇到「蛻變為男子漢」的問題,男孩開始試著從男性的刻板印象中去挑選要扮演什麼角色:是個很酷的男人、苦幹實幹的男人、乖巧的小子、男子漢,或者是「敏感的新好男人」。最後男孩會選擇一個角色定下來,他所選的角色對於自己的社交生活(包括在家裡、在學校以及在街上鬼混的生活)是最有利的。

這個角色的面具上往往會帶著一抹不變、假假的微笑,好像在對別人說:「沒關係」或是「我很好」。選擇蛻變角色的過程大多在不知不覺狀況下完成的,男孩們對於自己正在做這件事根本就沒有概念。而且,因為他周遭的男孩們也都是這樣,更讓他們感覺到這件事是理所當然。

男人的寂寞是自找的?

面具自有其功用:它們可以遮掩脆弱的一面,避免露出真性情——對於那些不知道自己本性為何,或者不知道自己應該有什麼感覺的男孩而言,面具是非常重要的。戴上面具後,沒有人可以傷害他們,如果別人看不見他們的真我,也就不能嘲笑他們、拒絕他們、或者評斷他們。他們大可以「遊戲人間」。

但是裝酷是必須付出代價:這樣的男人們,就像躲起來似的,不以真我示人,感到很寂寞。當父母察覺兒子把自己封閉起來時,會感到很悲傷。至於男孩的朋友們,本來有可能成為女朋友的人、或是其他長輩,如果也察覺到男孩為自己砌起一道高牆,原本想伸出援手的人們都會因此退卻。而最痛苦的還是這些即將成為男人的男孩們。一旦戴上了面具,他們一輩子都無法好好療傷,也不能真正去愛。

大部分的女性沒有這種問題。只要花幾小時觀察一群女性(特別是那些年紀比較小的),你會發現,她們都比男性更為真誠與活潑。在她們的言談舉止以及笑容中,自然地散發出內心真正的感覺與氣質。女性有她們自己的問題,但是大多數女性的表現至少都表達出真正的自我。一般而言,女性比較清楚自己的本性以及想要的是什麼。

這種性別差異是從何而來?不管是男孩或女孩,一開始的狀況都很好,孩子的本性就是有開闊的心胸,他們期待的生活是快樂而充滿冒險。這就是為什麼一群孩子們在一起時總是那麼快樂。

然而小男生的心靈很早就開始萎靡不振,到學齡時他們已經變得死板板、總是一副不自在的模樣。而到十幾歲時,他們身上每吋肌膚彷彿都寫著:「我不快樂」。長大成人後,他們變成像被豢養在動物園裡的老虎:四處徘徊、困惑而呆滯,身體裡蘊藏著無法發洩的巨大能量。他們感覺到人生不應只是如此,卻不知道還有什麼是自己可以做的。所以他們用畢生的時間偽裝自己,在朋友、家人與自己面前,裝出一副沒事的樣子。

壓力超載

整天都處於偽裝狀態實在很累人,所以男性遲早都必須面臨「壓力超載」的時刻,這沒什麼好訝異的。
有時候,他們會像靈光乍現般隱約看到自己應該做些什麼改變;有時候他們會發現自己在大自然中獨處,不管是衝浪或者觀賞夕陽,突然感到自己與海洋、樹木和天空之間存在著上天恩賜的關聯。
當他們與某位女性相處時,會發現自己有股強大的熱情,或是溫柔的親近感。也有可能在和孩子們玩耍時,突然覺得自己的赤子之心還在,充滿活力。他們彷彿看到了什麼,雖然令人不安,但卻如此美好,但那感覺隨即消失無蹤。他們沒辦法找回那種感覺,又回到自己的生活常軌中,但內心其實已為之撼動。他們發覺自己的生命有所欠缺。

「壓力超載」有時會是突然出現的。如果有人擅於壓抑自己的真感情,這種內在張力可能會持續累積,但他們卻視而不見。某天,就像個充滿壓力的鍋子一樣,突然超過臨界點,接著立刻造成嚴重的損害——有可能是身體健康突然出狀況、令人感到羞恥的事發生、事業受到重大挫敗(從各種跡象看來,都是自作自受),或是場驚人的車禍,顯然他們自己就是肇事者。
然而出現的狀況通常不會那麼戲劇性,只是有種絕望的感覺慢慢逼近。他們會突然懷疑身邊的人並不愛他們(通常不是這麼一回事),發現沒人了解自己(通常就是這麼一回事)。轉瞬間,他們與自己的生活開始脫節,關係變得薄弱無比。

男人,你要憂鬱到什麼時候?

從一九七○到一九九○年的二十年間,我在心理學的專業領域裡做的大多是幫助女性的工作。其他像是教學、社工以及健康照顧等專業領域,情況也都一樣。因為如此,女性得以突破原有的狹隘角色限制,這方面的改變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包括兩性關係、職場、教育以及家庭角色等方面),女性的生活有了全新的樣貌。

這是個能激勵人心的過程,但是有些人(包括我自己)逐漸體會到:如果只做到這樣,我們會有未竟全功之憾。
男性常常被困在別人所設下的圈套中,即使他們在工作、收入與各種可用外在標準衡量的權力等各方面,有最突出的成就,並不代表在任何一方面都會是贏家,所以我們開始更仔細地觀察男性。

觀察的結果極為驚人。有非常明顯的證據顯示(請參閱下頁的圖表),從整個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許多危險因子與男性密不可分。例如自殺、英年早逝、車禍與酗酒等等——從數據上來看,男性的比例遠高於女性。還有,男人一旦受過傷,他們也容易去傷害別人:例如對配偶動粗、性侵孩童、離婚,還有在商界與政壇上的重大道德缺陷,會做這些事的男性有很大的比例是自己本身有問題。

另外像是校園槍殺案、連續殺人案,兇手總是男性。就像羅勃.布萊的名著《鐵約翰》(Iron John)一書最前面所說:「你要憂鬱到什麼時候?」
最重要的問題是:那些出了錯的男人只是例外嗎?還是男性的養成教育有問題,導致所有男人都如此輕率地過日子,成為鑄成大錯的高風險群?
我們是不是該重頭做起,注意小男孩與少年的教養方式,並且對年輕男性伸出援手?是不是應該跟當年改變女性的生活一樣,也要改變男性的生活?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男人必須要面對的事實

下面列舉的事實都是和這個世代的男性有關:
◆平均來講,男性的壽命比女性少六年。從出生到行將就木的各個年齡層中,男性的死亡率都高於女性。
◆男人常常會搞砸自己和其他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從這兩個指標就可以看出來:百分之四十的婚姻最後以離婚收場,每五個離婚案例有四個是由女性提出來。)
◆超過百分之九十的暴力行為都是男性下的手。
◆遭受暴力的受害者,其中有百分之七十是男性。
◆全部行為偏差的學童中,大約有百分之九十是男孩;有學習障礙的學童裡面,有超過百之八十五是男孩。
◆年輕的男性(十五歲到二十五歲)的死亡率是同年齡層女性的三倍,而且死因都是可預防的事件——其中以汽機車意外為最多。
◆遊民中有百分之八十是男性。
◆囚犯中有超過九成是男性。
◆十五歲到四十四歲男性的死因,排名首位的是由自己所造成的死因。
不管是心理健康或身體健康,還有死亡率,男性都是「名列前茅」。似乎「男性」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危險因子。

能和誰學當好男人?

男人怎麼會變成這樣?男人為何會如此不快樂?一九九○年代初期,開始有作家與評論家指出一件本來就應該是顯而易見的事:跟過去數千年的歷史相較,現代的男孩與年輕男性極度欠缺父親提供的教養。換言之,父親或其他男性長輩並未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教養與典範,以至於他們無法蛻變為成熟的男性。
一個人如果要成長,關愛、教養與典範是三種不可或缺的要素:

⑴關愛:讓他們知道自己有多重要。
⑵教養: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人生。
⑶典範:他們可以透過觀察,學會一個好人應該有哪些感覺、想法與行為。
任何人都應該要有個好爸爸,幾個好的叔伯舅父,或是幾個友善的老師,透過他們才能學會好男人應該有的言行舉止——這個要求並不算太過份。但是,現在的男孩們在生活中幾乎不曾接受過這三者的洗禮。缺少這種訓練,男孩的身體當然還是會長大變成男人的身體,但是他們欠缺善用身體的知識與技巧。換言之,他們欠缺的是灌進去後就懂得如何當男人的「軟體」。

第九章 男人,你為何不交朋友?(摘錄)

兩位農夫站在農莊裡一個佈滿塵土的院子中。其中一人是鄰居,來道別的;另一人則看著自己的最後一件傢俱被裝進卡車裡。
農莊看來空蕩蕩,家畜都不在,機器也被賣掉。兩個青少年站在車子旁邊,妻子坐在車裡,目光望著別處。

這兩個男人一起當農夫已經有三十年的時間,他們一起和森林大火奮戰,夜裡一起開車帶生病或受傷的小孩就醫,一起喝過的茶加起來應該有好幾加侖,也都把對方的老婆小孩當自家人在照顧。他們一同走過人生的悲喜。如今,其中一位破產了,即將搬離。他要遷居都市,靠老婆在汽車旅館擔任清潔工養活一家子。
男人說:「嗯…那我要走了。」
另一個說:「好吧,謝謝你特別跑這一趟。」
「找天去我們家坐坐。」
「好,我記得。」

然後他們坐進自己的的車子,各自離開。儘管後來他們的妻子還是保持聯絡,他們倆卻再也沒有交談。
男人真的把好多話都藏在心底。如果真能把話說出來,在傷心的時刻,或許還能發揮一點療效。
如果其中一人能夠直視對方的雙眼對他說:「聽著,誰能和我一樣,有個像你這麼棒的老兄弟?」如此兩人的心就不會那麼痛了。或者他們也可以找個晚上,兩對夫婦聚在一塊,聊些「想當年…」的話題,雖然不免淚眼漣漣,但也能輕鬆地笑笑。

他們可以不用這樣伸直堅硬的雙臂站著,哽咽到說不出話,而是應該要花點時間好好相擁,這必定能讓雙方都更為堅強而安心。那位農夫在離開後,恐怕再也沒有機會獲得支持、安慰與掌聲。等待著他的可能會是自殺、酗酒、癌症或意外事故的高風險,他必須獨自面對生命。
從這裡就看得出,男人是沒有朋友的——至少在那些深受盎格魯-薩克遜文化負面影響的國家是如此。澳洲男人結交的都是「老兄」(mate),大家的共識是,有些話題絕對不能拿出來討論。男人之間有極細微又複雜的行為規範,總是在避免展露過度有情感且脆弱的一面。

以上文字引自於本書的前一版《男人本色》,描繪的是過去一百年來澳洲男人的澳式男性情誼。在那之後,歷經了寧靜的革命,男人開始可以公開談論自己的情感。
如今,政治人物會在電視上透露自己如何對抗憂鬱症,在晚間新聞中,也看到軍人與警察一邊報告親身經歷的事件,一邊流露出悲慟之情。在機場中總是會看到男人互相擁抱,或在言談中對自己的老兄們提到「愛」這個字也都不會尷尬。年輕男性與友人間的對話變得更為深刻與坦誠。

這種改變影響了男孩與女孩間的關係。過去在澳州郊區,舞會中情竇初開的年輕男性與女性會分開站在兩旁,如今這個世代的男女生都可以和異性當好朋友,他們可以討論各種話題,給予彼此強力而真心的支持。許多年輕男性已經和年輕女性一樣深諳溝通之道。
這種轉變只是剛剛發生而已,所以許多男性仍然覺得和朋友相處有些難處。他們還是需要一些指南,一些技巧上的訓練,才能成為別人的好朋友。首先,讓我們重新檢視男性交友的種種難處,才能弄清楚男性當下的處境是什麼。

證明自己是個男人

小男孩的性格一開始都是熱情、可親近的,因此常可以看到低年級小學生用手臂彼此環抱。在這個年紀,小男孩對年紀較小的孩子較為溫柔而客氣,跟女孩相處也不會緊張兮兮,當寵物去世,或聽到悲傷的故事時,也會哭泣,然後試著擺脫情緒,讓日子能繼續過下去。小男孩的情緒表現似乎是很健康。那麼到底是哪裡出了錯呢?

很多男孩與父親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再者,不管是在校園內或學校外,我們通常會把年紀較小的孩子與年紀較大的隔開。這是很奇怪的安排,因為小男孩生性較喜歡和年紀較大的男孩相處。由於以上的原因,不管是從父親或從年紀較大的男孩身上,小男孩都沒有機會學習男性友誼的訣竅。

在小學裡,同齡小男孩的相處很容易變得粗魯甚至暴力。因為他們沒機會與年紀較大的男孩相處,欠缺理所當然的領導者給他們教誨,這群小男孩往往無法凝聚在一起,也沒有真正的保護機制。情況很容易變成以叢林法則來決定,就像小說《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所描繪的:弱肉強食,一切全由體力來決定。這真是令人驚恐不已的結果。

男孩的成長過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鼓吹男性主義的保羅.懷特利用「引導式想像」幫助女性解答這個疑問。他先要求女性朋友們想像一下:假設說,想要成為一個女性,就必須有辦法在體力上和其他女性抗衡。也就是說是不是夠資格當上女人,端視妳能不能打敗任何一個跳出來挑戰妳的人,而且此情況一再出現。如果妳辦不到,妳就會被擊垮,別人會說妳不配當個女人!

男孩天生就喜歡在體力方面爭強好勝,為搶奪地位,他們樂於挑戰與推擠。他們並不總是對彼此懷有敵意,有時候他們只是感到困惑而已。保羅說,他從五歲就開始在這方面下工夫:

吉米.史蒂芬斯朝著我走過來。我對他微笑,但是他卻一拳揮向我的鼻子。他想要再揮一拳,不過他還未出手前,我已經先出拳擊中他的鼻子。我們倆都站著撫摸自己的鼻子,痛得幾乎掉下淚來,之後我們就決定要當好朋友。在接下來的四年,吉米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男孩們的「推擠」很容易會失控,那些被忽略的孩子們(被家暴或被老師體罰的孩子)往往靠著霸凌痛毆弱小者來贏回自己的尊嚴。
雖然現在的學校已經安全多了,不過每年發生在運動場上的打架,在街頭、舞會上與酒吧裡的紛爭中,仍有許多男孩不幸身亡或受傷。大部分這類的意外都是因為有人覺得自己的男子氣概受到威脅,而且動手者都有奇怪的觀念:暴力可以證明自己是個男人。

為了避免被盯上,男性往往裝出強悍的姿態,例如刺青、穿著看起來較剽悍的衣服、在身上穿洞、抽菸、罵髒話,或譏諷其他種族的人或女性。通常來講,身上有越多這些特徵的年輕男性,他的恐懼感越強。
一個年輕男性要讓自己身上出現各種唬人的行頭,何其容易?即便如此,這麼做其實並無助於他面對恐懼或悲傷,也無法幫他解決和女性的相處,或工作上以及家裡的問題。結果,「證明自己是個男人」的觀念讓男人無法順利交到好朋友,而且問題變得更糟。

證明自己不是個同性戀

另一個令男人們無法成為好朋友的障礙是,如果他們一起去喝咖啡,深入地聊生活上的事,甚至一同去健行或旅遊,就可能被人貼上同性戀的標籤。

同性戀是大多數哺乳類動物的生物本性,然而過去人類長期以來卻一直迫害同性戀男子,整個二十世紀以來,每個男孩最為懼怕的莫過於被貼上同性戀標籤。這種風險是非常真切的,有可能沒人想跟你當朋友(如果跟你當朋友,那表示他也是同性戀),也有可能被嘲弄,被霸凌,甚至被打被殺。
正因為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接受同性戀,每個男人都因此而付出代價。這導致所有男人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戰戰兢兢,不願顯露出任何熱情、創意與多愁善感。沒有人能夠自在地忠於自己。

所幸這個現象已經有截然不同的改變。男女同性戀用勇敢地大動作捍衛自己的權利;因為被接受度的提升,「出櫃」的人也越來越多。大多數人會發現,自己的朋友、鄰居與家人不乏同性戀,但是天也沒塌下來。有些人甚至納悶地自問:「過去到底在怕什麼?」同性戀被解放後,對所有男人的好處是,他們終於可以勇敢做自己,
交朋友與表達情感時也不怕「看起來像同性戀」。就算真的是同性戀,又有什麼錯呢?

男人就愛爭這個爭那個

競爭的目的,永遠是為了要比別人更好。競爭心態的源頭,通常都是因為童年時期的期望未獲得認同。就算是贏了,也還不夠,這是許多頂尖運動員共有的感覺。如果男孩或男人感受到足夠的愛,他們就不會忍不住想求表現——他們能安心地以學習本身為目標,比較不在乎自己是否能成為最強或最好的。

許多社會並沒有競爭的存在:以「巴里島」為例,那裡有成千上萬名傑出的藝術家、舞者與工匠,每個人都很有創造力。他們沒有名人的文化。而在電視時代降臨前,每個愛爾蘭人都會唱歌、玩樂器與跳舞。競爭像是種詛咒,因為它讓我們無法一展身手,快樂當自己。最後我們並沒有參與感,只搞得自己身心俱疲。
男人天生就有競爭的本性,所以它對男人的影響比較嚴重。

每個人都同意保險套是好東西,但它卻有個缺點:每個男人的尺寸不一,但保險套卻只有一種。製造商很早就搞懂一個道理:為了顧及尊嚴,有哪個男人走進藥房後會說:「我要買小號的保險套」?想到這裡,每個行銷人員都詞窮了,開始想要怎麼繼續下去。

最後有人想出解答,為什麼不把「小號」這個尺寸改名為「大號」?大家都開始有點想入非非了。在討論過一些提議後,最後的決議是,將保險套的三種尺寸分別命名為「大號」、「特大號」跟「巨無霸」。

男人一生的災禍往往因競爭而起。時至今日,每逢我坐在工作場所(例如在游泳池邊),如果沒有人在身邊的話,就會覺得放鬆而自在。如果有另一個男人出現,首先我會看看他對我的安全有沒有威脅——確認我不會被攻擊。受到攻擊或傷害已經是小時候的往事了,但那種感覺過了那麼久仍存在。(只要是女性一定能了解這種心理反應,但她們的理由與我不同。)

接著我會好好打量一番:他比我強壯嗎?穿得比較體面?還是四肢比較發達?如果他帶著女人,我甚至會想要找出她實際上不喜歡他的徵兆!如果停車場就在看得到的地方,我會注意他的車是不是比我的好——因為從中可以看出他的收入、地位與品味。就算他很友善,我們開始講話,我都會想想看該如何適度地表現自己,讓他知道我的重要性與成就。這種不安的偏執與比較實在很可悲。

我已經漸漸戒除了這種競爭比較的行為模式,因為我和許多男人進行廣泛的討論,傾聽他們曾經被其他男人或男孩整得有多慘(可能是因為太矮或太胖,太瘦或太高,一頭紅髮或禿髮,跛腳或身體不好,也有可能是種族、職業或體型的關係)。我開始覺得評斷他人是很惡劣的事,也開始有辦法把所有男人當成手足。

當我看到一群在街上鬼混的男孩,酒吧外停著一排摩托車,或在城裡看到一群自以為是而穿著體面的男人大聲喧嘩,我深知這些男性的內心有多掙扎與不安,在這方面他們與我並無不同。當我身邊有這樣一群人的時候,我還是會很小心,不過那種評斷與恐懼的心理已經大為減少。

我告訴自己,要把別的男人當成兄弟,好好對待他們,也接受他們的回報。對於女人,我總是能夠這麼想,為什麼偏偏對男人不行?這讓我的態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讓我和世上的另一半人類相處時能夠感到愉悅:他們都是我的朋友。

有難時,你有會說「我挺你」的朋友嗎?

澳洲當地的原住民男性和我們一樣,競爭心態由來已久,但是他們似乎用更為深思熟慮的方式面對這問題,因此能讓它轉化成更為正面的效果。
巴西的塞凡特族把各年齡層的男人分為八個級別。年齡相仿的會被歸類為同一級,每個同儕團體的成員一生都會維持緊密的關係。每一級的團體都有責任照顧與幫助比他們年輕的下一級男性。每年塞凡特族會舉辦賽跑儀式,按照級別依序進行。儀式看來像是競賽,實質上並非如此,每當有跑者蹣跚前行或失足時,其他人會扶他一把,與他一起跑。每個同儕團體總是集體抵達終點。

依性質來說的話,雖然大家都很認真跑步,但它根本就不是我們所說的「賽跑」。那只是屬於男性的慶典,象徵他們都有無窮的精力。這種文明之所以能夠存活數千年,都是因為族人間的相互合作。他們不需要證明自己是男人,而是為了身為男人而歡慶。

馬文.艾倫曾說過一句很棒的話:「無論在世上的何處,只要有人想要『證明』自己是男人,都會被我瞧不起。」那原本就是個很荒謬的觀念。你曾經聽過有哪個女人想要證明她是女人嗎?

男性友人能令人感到非常安心。他們幫忙你安排時間,讓你有歸屬感,覺得有人在照顧你。為什麼自古以來負責烤肉的都是男人?也許這就是原因,這等於是在宣示:「男人也可以把你餵飽。」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觀察一下,臘腸與肉排烤得好吃與否,是不是常被男人與女人拿來當成對方的笑柄?

根據研究顯示,男人如果能有一群朋友,會比較健康,壽命也較長,婚姻也會較為美滿。如果男人有朋友,就不會對妻子或女友產生神經質的情感依賴。面臨難關的男人如果能獲得朋友伸出援手,另一半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壓力。如果問題出在男人與另一半的關係(這是極為常見的),朋友們也可以幫忙走過情關,阻止男人的莽撞行徑,找出可以繼續往下邁進的建設性道路。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97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