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管理,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
讓自己人生更幸福的關鍵能力。
人生可以管理嗎?
不要誤會「管理」只是「主管」的責任,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迎接生命中大大小小的「管理任務」,無從逃避。
書裡的16個人生管理智慧,邀請你從現在開始學習管理自己的人生,
多一點價值,少一點功利;多一點智慧,少一點教條;
帶領你尋找個人獨特的天賦能力,傾聽內在的聲音,勇敢做唯一的自己。
意料之外的,才是真實的人生
郭瑞祥上半場的人生一路順遂,取得台大、麻省理工學院學位,到矽谷科技公司服務。青年人生風光得意,更被挖角返鄉成為台大教授,卻在壯年罹癌,妻子病逝,一度讓他成了一座孤島。
他經歷了人生許多轉彎與挑戰,生離死別的打擊,開始思索生命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學會面對那些意料之外的真實人生。
本書是郭老師給所有讀者的真誠提醒與熱情分享,以自己的真實故事,以生命凝聚的人生管理智慧,幫助每一個人重新看待自己的目標,迎接未來的變化。
郭瑞祥的人生管理智慧,
獻給每一個人生階段的你:
獻給正在學習的青年,用勇氣裝備青春:
‧人生從考完大學起,就再也不是科科得A者保證勝利了。
‧贏的方法不是只有一種。
‧整個世界,都是你們的教室!
‧選擇前,要聽直覺的心也要聽大腦的判斷,但選擇後,則要靠決心與勇氣,拚出一條路來。
‧愛情有時是需要付學費的,學習到了功課,才有可能在後面開花結果。
‧人生強求的都沒成功,沒預期的卻發生了。
獻給正在職場努力的專業人士,用創新裝備職涯:
‧創新不是目標,而是一生成長的關鍵字。
‧誰要自掃門前雪、沒有團隊概念的乖寶寶員工?
‧走出舒適圈吧!主動出擊突破職場危機。
‧高薪誠可貴,真心價更高。
‧突如其來的挫折,可以讓我們知道為什麼而跌跤。
‧不斷替自己設下挑戰的新目標,讓「大腦重新開機」成為習慣。
獻給正在找尋人生導師的你,用願景裝備心靈:
‧工作太忙?是死亡最愛的藉口。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馬拉松,懂得配速遠比衝刺更重要。
‧當你跑得愈快,錯過的也可能愈多。
‧生老病死,我們都抗拒不了。能選擇的是,用什麼樣的姿態面對這一切。
‧意料之外的,才是真實的人生。
作者簡介
郭瑞祥
1961年出生於台北,曾在台灣大學取得土木系學士,隨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土木工程碩士、機械工程博士,畢業後進入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擔任研究發展中心資深製程工程師,並在職進修取得加州州立大學聖荷西分校企業管理碩士。1995年到台大任教迄今,現任台大工商管理學系、商研所特聘教授。
做為一名大學教授,郭瑞祥認為除了知識的傳遞,人生智慧與經驗的傳承更為重要。中年經歷罹癌、喪妻等人生重大轉折後,深刻體悟人生有許多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於是他以讀書會形式,在台大開設一門結合管理與人生的專題類課程,希望學生提早知道,管理,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學習,讓自己生命更幸福的關鍵能力,在面對人生大大小小的「管理任務」時,都能以智慧與勇氣做出發揮個人最大價值的判斷與抉擇。
課程推出後意外大受歡迎,也堅定他與更多人分享、用心貼近學生需求的決心。他認真的教學表現曾多次獲得校內教學優良獎肯定,並獲頒台大教學傑出獎,每年僅1%教師能獲此殊榮,係台大給教師的最高榮譽之一,也被學校評選為第一屆優良導師。
採訪整理簡介
陳建豪
遠見雜誌特約資深記者。
曾前往美國、日本、芬蘭、德國、上海等地採訪,主跑文創產業、創新教育等專題。
名人/編輯推薦
各界真誠推薦 (按姓氏筆劃排序)
台灣大學校長 李嗣涔
TutorABC COO 沈沛鴻
app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 林之晨
台灣天柏嵐有限公司(Timberland)台灣區總經理 吳美君
作家 吳淡如
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主席 周神助
冠德集團董事長 馬玉山
台大醫院院長 陳明豐
台灣大學教授 張文亮
TVBS董事長 張孝威
TutorABC CEO 楊正大
Yahoo!奇摩總經理 鄒開蓮
如果兒童劇團團長 趙自強
王品集團董事長 戴勝益
名節目主持人 謝震武
推薦語作者名 台大EMBA 96 級生,TutorABC CEO 楊正大、COO 沈沛鴻
於台大EMBA求學期間,得以師事郭瑞祥教授為榮,郭老師的國際學養及人生歷練之豐富深刻,我們眾所敬仰,多年來均從事創新之線上教育事業TutorABC / VIPABC,更自郭老師言教身教之腦力激盪中,獲得許多課堂內外經營管理的啟示。
台灣眾多企業只追求Best Practice或ISO標準化所帶來的幾個百分點的小進步,卻不願(或不敢)大膽投入顛覆傳統、典範移轉的破壞性創新,以致多次錯失了以倍數進步成長的機會。真正檢討原因,多半也是因為「怕輸求穩」,怕走出自己的養老舒適區。殊不知市場趨勢不可擋,內部競食(cannibalization)自宮策略總好過溫水煮蛙,拱手放棄高利潤巿場給鄰國。
閱畢此書,深感郭老師在人生哲學、管理科學與心靈修養的智慧精華,慷慨無私與全體華人菁英分享,學生如沐春風。
推薦語作者名 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主席 周神助
郭瑞祥教授的學術成就原本就聲名遠播,備受推崇;他更是純全正直、謙和,願與人分享生命啟示的人師。
《勇敢做唯一的自己》這本書道盡郭教授的人生路,一路走來看似順遂、風光,卻也曾歷經顛簸、艱難,在順遂與困頓中都學到寶貴真理;相信以他親身經歷,更可引領讀者更深地尋求以智慧來管理人生的各層面─求學、就業、婚姻、家庭、親職、健康、傳承……;郭教授下筆真情至性,道盡人生來時路的多方轉折,相信對讀者必能有深刻的啟發與鼓舞,以致在人生轉彎處,有智慧的明燈照耀,得以做聰明的抉擇,使生命發光發熱,成為多人的祝福。
推薦語作者名 台大醫院院長 陳明豐
我們常是「緊急的事先做」,而「重要的事以後才做」,卻因而工作太忙,忘了照顧身心健康,這是疾病最愛找上我們的模式,也是「賣命」求表現的現代人最大的盲點之一。本書的每一個故事不只真實、勵志,更能幫助每一個人,在面對生命中大大小小的「管理任務」時,重新分配時間,調整生活步調,用智慧做出最有價值的判斷,盡情發揮並學習愛惜所擁有的一切。
推薦語作者名 如果兒童劇團團長 趙自強
台大學士、麻省理工碩博士的郭瑞祥教授,根本就是台灣學生讀書標準中的「神人」!不過神人卻在這本書用謙卑的筆觸,與我們分享生命真正成功的方程式!我很榮幸能夠認識作者,見證郭老師在生活中身體力行的貫徹力,感謝他將管理人生、創造幸福的方法與我們分享,我幾乎找不到稱讚的言語,只有邀請親愛的朋友們趕快打開這本集知識、經驗、信仰、感動於一爐的美好作品。
序言作者名 台灣大學校長 李嗣涔
意料之外的,才是真實的人生
郭瑞祥教授是台大工商管理學系的教授,也兼任台大進修推廣部的主任,他的教學研究極為傑出,得過多次教學優良及傑出獎。我知道他是台大土木系畢業,MIT的博士,後來職涯轉個彎,來到管理學院。我所不知道的是他在MIT讀博士時,研究的主題是「半導體」,和我的專業竟然一樣。而我讀大學的歷程,與郭教授也有幾分相似的經驗。考大學時,我本來第一志願選的是物理系,結果考進化工系,不過一年級讀完後,倒是轉系成功,進入電機系,後來也是以優異成績畢業,申請到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系,進入半導體的領域直到今天,讀書做事的歷程,不像郭教授那樣蜿蜒又曲折。可是在美國做事的類似經驗與際遇、心情的轉折、回台灣的抉擇,都讓我重溫了三十年前年輕的一段歲月。
不過郭教授畢竟是管理的高手,可以把四、五年級生共同的留學、歸國以及人生經歷,以管理學的手法,寫成了一部反省筆記,頗有羅馬皇帝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所著《沉思錄》的氣勢。茲摘錄幾句:「我沒有放棄過努力,保持開放的心,持續找機會,而機會似乎就藏在一滴滴汗水裡」、「人生強求的都沒成功,沒預期的卻發生了」、「幸福,強求不來;幸福,只能自己給自己」、「﹃犯錯﹄真的是比﹃拚第一﹄,更能成為寶貴的人生導師」、「最安逸的時刻,也是最危殆的時刻」。
這本書最精采的是結尾,「最珍貴的一堂課,找尋自己的人生導師」,而且是「未完待續」,要由讀者自己去完成。每年台大畢業生紀念冊,都要校長寫一段勉勵的話送給畢業生,我都會提醒同學,人生有兩套學問,一個是「求生存」的學問,一個是「生命」的學問;大學畢業,代表學到了專業,可以在社會上謀得一份職業,成家立業,求得生存。另一套更重要的,是面對真實人生的學問,這就必須去探索、去瞭解 生命的終極意義,才能圓融的面對多變的、意料之外的人生。願各位讀者在讀完本書後,能嘗試把未完待續的人生活得更精采。
序言作者名 台灣大學教授 張文亮
給讀者的美好禮物
一本好書怎麼形成的? 除了優美的文筆,清楚的邏輯,且要有重要的主題,切中時代說不出的需要,又能寫出說得出的答案,解開瀰漫在眾人心思裡的糾纏。教導年輕人的好書,經常是作者多年生命的體驗,無私的傾倒,與矗立在真理之上無私的愛。這本書就是由這些成分,共構而成。
我與作者是台灣大學多年的同事,他在企業管理學的領域,學有專精,曾擔任系主任,以及國內外諸多企管學術會議的主講人。我們也是好朋友,深知他長期關懷學生,在繁忙的工作之外,又特地撥出時間引導學生讀書;並常將所學的知識、對生命的執著與學生分享。他一年又一年,默默地灌溉。他深得學生的愛戴,與同事間的尊敬。我閱讀此書,知道分享的內容是他所珍愛的人生經驗,與來自《聖經》箴言的幫助。
書中的重點在於當今優秀人才的養成,使年輕的一代,在面對未來時代的需求與挑戰,能夠開創新的格局。這本書是為有志成為優秀的年輕人所寫,但是社會流行庸俗、功利、短視、膚淺的看法,反而經常阻礙人才的培育。作者在這些彎彎曲曲中,開出一條路,例如如何「避開高分慣性,而成社會贏家」、「如何專注當下,而非熱門」、「做人的態度,優於只有知識的領導」、「不自掃門前雪,對他人的關懷」、「贏的方法不是一種,而是很多種」等,許多論點是非常精采的反向思索,帶來張力,給人啟示,引人奮發。
我看了第一頁,就必須看第二頁;看了第一章,就立刻看第二章,無法停閱。這是何等令人深得激勵的書。怎麼在這樣的世代,還有人忠心信實地,持守基本的價值?這是有別庸俗的智慧。真正的智慧,才能培養一流的人才,這是作者給讀者的美好禮物,適合細細的閱讀,一讀再讀。
序言作者名 TVBS董事長 張孝威
十六個人生管理智慧,幫助你掌握人生的方向
這本書是台灣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郭瑞祥,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彙整成十六堂充滿智慧的人生管理學課程。這十六堂課,道出許多親身案例,深刻描述他人生旅途中的重要轉捩點,在那些當下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對當局者以及周遭的人產生相當的影響。我隨著他的娓娓道來,回頭印證自己的人生,真是心有戚戚焉,在此,我有三個感想,想與讀者分享。
第三堂課的「勇敢投資自己」,讓我想起,早年我決定放棄外商銀行的工作,轉換跑道,來到國營交通銀行工作的經驗。當時,這兩個工作的待遇,相差了好幾倍,而我願意放棄高薪,為的就是新工作所能獲得的寶貴經驗,是在外商銀行難以獲得的。而日後也證明,這項投資的成果極為豐碩。四年多後,我離開了交通銀行,創辦大華證券,在金融圈闖下了一片天,也奠定了未來在金融業發展的堅實基礎。
第八堂課的「走出舒適圈」,則讓我想起,十年前毅然決定放下台積電人人稱羨的優渥待遇,以及駕輕就熟的工作環境,接受台灣大哥大的邀約,出任執行長,進入一個全新的產業環境。這個大膽走出舒適圈的決定,更寫下我過去職涯中最光輝的章節。
第十堂課的「虛心面對挫折」,讓我想到二十年前被迫辭去中華開發總經理職務時的光景。當時心中深感不平,但上帝用《聖經‧詩篇》中的一句話「不要為那作惡的心懷不平」教導我,讓我學習放下的功課。隨後,在一段沉潛的日子裡,我再次被︿耶利米書﹀中另一段話語,「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誇口,勇士不要因他的勇力誇口,財主不要因他的財物誇口」所感動,開始學習謙卑的功課,重新檢視自己,整裝再出發。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作者史賓賽‧強森,在另一本著作《峰與谷》中提到,在(人生)兩座高峰之間必然有低谷,你在低谷裡怎麼自處,決定了你可以多快爬到下一座高峰。沒有這段沉潛與自省的日子,就不會有我日後在台積電及台哥大的點滴成就。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盡相同,卻也必然經歷高峰與低谷,必須面臨生命中種種困難的抉擇。相信郭教授的人生管理學,能為你提供值得參考的觀點,祝福每位讀者都能因本書的啟發與智慧,幫助你勇敢做出更有價值的判斷,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
序言作者名 王品集團董事長 戴勝益
開啟人生智慧的導師
朋友傳來一句非洲激勵人心的古諺:「若要走得快,一人獨行。若要走得遠,結伴同行!」簡單數語,卻充滿人生智慧。
身處競爭激烈的社會,既要走得快,也要走得遠,該如何做到?
現代人偶爾要耐住寂寞,沉穩苦思;偶爾要圓融互動,激勵團隊。偶爾要一鳴驚人,顛覆傳統;偶爾要淡定自然,成為團隊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社會裡「獨行」中有「結伴」,「結伴」中有「獨行」。不論是「獨行」或「結伴」,都要有「見解」或「創意」。而郭瑞祥老師的見解,正是一位可以開啟人生智慧的導師。
郭瑞祥老師將自己生命中的價值與意義、曲折與挑戰,與所有人分享。擁有豐富經驗與專業知識的他,仍然孜孜不倦於教學研究,更用創新的想法啟發學生觀念,是學生心目中充滿認真與熱情的老師。
「努力永遠不嫌多!」郭瑞祥老師是這麼認為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唯有認清環境的變化,敢於跨出舒適圈,追求本質的創新,才能永保成長動能,企業如此,個人亦是如此!
郭瑞祥老師用「人生管理學」的獨特見解,鼓勵並陪伴所有人,走向人生之路,唯有如此,才能「勇敢做唯一的自己」!
序
郭瑞祥
我從來沒想到會寫這樣的一本書,一本講學習、講人生、講管理、講創新、講心靈願景,而且是用自己的故事來穿插。我既不是專業的勵志作者,更不是名人,寫這樣的書,是有點壓力。不過既然要寫,就要用最大的誠意去呈現我的想法。
我看到英國管理大師韓第寫了《你拿什麼定義自己》,美國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寫了《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發覺到管理學者除了學術研究與教學外,也可以有一股熱忱,將自己的管理專業與生活經驗結合,用較為平易近人的方式寫書,說不定可以引起更多的共鳴。基於這樣的想法,因緣際會下,我寫了這本書。
我常在想,我們經常教導學生如何管理一家企業,如何做好一個專業經理人。但是,人生可以管理嗎? 許多人沒受過正統的管理教育,但是在職場與生活上一樣做得很好,反而有許多受過學院派訓練的學生,進入職場後表現平平,這中間的道理為何? 我們在教室裡用演講教學生管理知識,我們用個案教學來提昇學生的決策思維,但是我們有辦法教授「智慧」嗎? 管理學做為一門學科,如果缺乏了實踐,缺乏了反省,缺乏了一種人格特質,豈能真正發揮其功效呢? 但是另一方面,在實際的生活與工作中,哪一個人能脫離管理的範疇? 小至個人的學習管理、時間管理,大至政府組織的運作,都需要管理的功能。因此,若能將管理學一些一般化的原則成功應用在人生,多一點智慧,少一點教條;多一點價值,少一點功利;多一點平衡,少一點偏頗;多一點人性,少一點效率,也許管理的智慧是可以透過人生實踐來達成的。
寫這本書時,我已經超過五十歲,檢視自己的人生歷程,發覺真的是「人生如戲」。我想演一齣好戲,但我的戲與別人又有何不同呢? 從小到大,我念書都還算順利。三十歲拿到MIT工程博士,我來到加州矽谷工作,又在三十一歲時由公司資助,開始在晚上攻讀EMBA,而在同時,我也開始進入教會,一年後受洗成為基督徒。在矽谷工作約四年後,我回到台大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學系任教至今。我在三十三歲結婚,之後生了兩個兒子,妻子學音樂,教書一陣子後就在家當全職媽媽,一家和樂。人生的前半部似乎按照劇本走,沒有意外,一切正常順利。
回台大教書,研究與教學的壓力很大,我花了很多時間在工作上,也獲得合理的工作績效,但是代價就是在四十歲時被診斷出罹患肝癌,幸好緊急開刀,保住小命。兩年後,我的妻子得到「多發性硬化症」,在床上臥病五年,之後不幸過世。突然間,我變成單親爸爸,要照顧兩個小朋友,但是我仍然有教不完的課,研究不完的題目,指導不完的學生,做不完的行政主管,我的人生戲本不斷修改,我也被迫不斷修正自己的演出。人生的「生、老、病、死」我提前經歷,但也在這些經歷中感受到人生無常、親情可貴、信仰真實、友情重要、健康無價,更重要的是,我開始思考要過如何不一樣的人生? 我要如何在工作中有所不同? 我要如何見證自己的信仰與生命? 我如何將我所體會的,分享給我的學生與朋友?
許多人看別人都只看到表面,以為別人功成名就、一帆風順,天生就是贏家。其實不然,任何成功的背後代價,常常是之前眾多的失敗與困境。因此,這本書《勇敢做唯一的自己》不是成功法則大全,也不是管理學的教科書,更不是個人自傳。它只是一本很誠實地記錄我的一些心得與心路歷程,失敗的故事占多數,之後的反省與轉折,也忠實反映人生的高高低低與峰迴路轉。
我把這本書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用勇氣裝備青春」是給所有正在學習的青年;第二部「用創新裝備職涯」是給所有正在工作的專業人士;第三部「用願景裝備心靈」是給所有的人,包括學生與職場工作者。這三部的內容與順序也隱涵著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需要的智慧與態度。除了一般學生與工作者,我還真希望我那兩位青少年的小男生也能看得懂,我天上的妻子一定也希望如此。
感謝在這本書撰寫過程中幫助我的天下文化工作團隊,沒有你們的鼓勵與協助,本書很難完成。謝謝宜芳、建豪、素珍、孟君、怡沁、雪麗、瑋羚等夥伴,也感謝這一路陪我走來的家人、朋友、同事、牧師、學生等等。也願神祝福這本書,讓它能幫助更多的人,尋找人生的智慧。
郭瑞祥 二○一三年三月十日
目次
推薦語
序 意料之外的,才是真實的人生 李嗣涔
序 給讀者的美好禮物 張文亮
序 十六個人生管理智慧,幫助你掌握人生的方向 張孝威
序 開啟人生智慧的導師 戴勝益
作者序 人生可以管理嗎?
第一部 用勇氣裝備青春
人生管理第 1 課 求第一還是怕輸?第一的意義與價值
人生管理第 2 課 努力當下再談未來
人生管理第 3 課 走出去吧!勇敢投資自己,迎向未來
人生管理第 4 課 整個世界,都是你們的教室!
人生管理第 5 課 該走熱門大道,還是選擇冷僻小徑?
人生管理第 6 課 在愛情來到之前,先學習讓自己幸福
第二部 用創新裝備職涯
人生管理第 7 課 誰要乖寶寶員工?團隊比個人更重要
人生管理第 8 課 走出舒適圈吧!主動出擊突破職場危機
人生管理第 9 課 在薪水與理想之間:人生重大抉擇的決策思維
人生管理第 10 課 在挫折面前,永遠要做一個虛心的學生
人生管理第 11 課 創新不是目標,而是一生成長的關鍵字
人生管理第 12 課 管理是一門藝術還是科學?管理學教授也要從實踐中學習
第三部 用願景裝備心靈
人生管理第 13 課 四公分腫瘤教我的事:人生真正重要的優先順序
人生管理第 14 課 當天使離開
人生管理第 15 課 親子陪伴,永遠不嫌遲
人生管理第 16 課 再出發,人生下半場的青春
未完待續 最珍貴的一堂課,找尋自己的人生導師
書摘/試閱
人生管理第1課
求第一還是怕輸? 第一的意義與價值
一個當下椎心刺骨的B,釋放我長久以來讀書是為了追求漂亮成績的功利迷思,轉向真正的學習本質。
「老師,您可以幫我寫推薦信嗎? 這是我過去七個學期的成績單。」最近一位大四女同學來看我,希望我能為她撰寫申請研究所的推薦信。
看了她的成績,我嚇一跳,從大一到大四的過去七個學期,她每學期都是書卷獎得主! 在臥虎藏龍、會念書的學生比比皆是的台大校園,這並不容易,可見她多麼用功!
但我一開口,卻是潑了她一頭冷水,「同學,妳能不能不要繼續拿第一名?」「為什麼? 追求好成績有什麼不對嗎? 要申請國外的好學校念碩士、博士,難道不應該有好成績嗎?」面對她不解的神情,我請她在研究室坐下來,「讓我花一點時間,說個故事給妳聽好嗎?」
說實話,在台大教學十八年,我最擔心的學生,不是成績吊車尾的同學,反而恰恰相反,竟是每一科都拿第一名的傳統好學生,最讓我放心不下⋯⋯。
這個故事,就從多年前一個很認真、也常拿書卷獎的台大學生說起。
曾經,有一個高中念建中、大學讀台大,在別人眼中考起試來一帆風順的台灣年輕人,在長期努力不懈下,終於如願以償來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與博士。當時,在他心中,「成功」的人生像是一條有軌跡可尋的直線,從麻省理工以漂亮成績畢業,等於拿到「成功」的第一個入門磚。
他告訴自己:「我來美國可是來讀書不是來玩的,好好拚功課吧!」這個台灣學子,從小念理工科,愛運動,愛念書,但對於美國的流行文化、同學間多采多姿的社交生活,格格不入、甚至手足無措。於是他一心向學,果然,念碩士的兩年與博士第一年,每一個科目都拿下漂亮的A!
在麻省理工,A就是最高的分數了,科科都拿A,真是不容易的好成績。
他內心不免小小驕傲,頗以自己為榮,也一直以為,自己的指導教授,一定也為他高興,畢竟置身於一群天才學生中,他的好成績堪稱「第一名」呢。
全A成績,終於碰到大鐵板了。有一門陌生卻又必修的重要課程,他上了幾個月後,內心有數,成績大概不會太理想,雖然及格絕對沒問題,但A恐怕拿不到了。這個「好學生」乾脆壯士斷腕,期末考前,毅然退選這門課,避免成績單出現B的「恐怖」危機。
很多美國同學不理解,老師更覺得奇怪,學分費交了,也認真上了幾個月,為什麼他要退選?只為了避免成績單不好看?這個理由對美國人來說,太不可思議了!來年,他再度挑戰這門必修課,一路穩紮穩打,加倍用心,但期末成績出爐後,他,竟拿到了第一個不是A的成績!之前的退選,無異於一場時間與金錢的徒勞無功。
沮喪的他,有點難為情的去見了美國指導教授,甚至,帶著歉意去的。然而,指導教授卻十分開心的恭喜他!恭喜他沒拿到A!教授語重心長的說:「我真是太替你開心了! 你從今日起,再也不必為拿A、拿高分而念書,你總算可以放膽,去做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情了!」
那,什麼才是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 教授笑著回答:「去犯錯與創新吧!藉著課本教你的基礎,然後去有計畫的犯錯、嘗試創新。這才是有價值的!」
台灣小子,如當頭棒喝般醒悟:什麼才是追求知識的本質?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尋求突破,繼續為下一代累積新知,以創新動能造福人類社會,才是知識的本質。好吃的蛋糕是本質;而好成績,只是裝飾的美麗奶油花朵罷了。
「怕輸」心態造成保守的選擇
我,就是那上面故事裡的主角、曾經認錯方向的台灣小子。
當我被MIT指導教授,點出求學觀念上的根本錯誤後,其實是非常受用的。在此之前,我把所有的精神力氣、大概有九成,都放在完成作業、求取高分,而只拿一分的餘力,用以做研究。
但後來,我大幅度更改比例,變成了兩成力氣做功課,八成心思做新研究。以前,一拿到作業,就認真埋頭苦寫,確保盡善盡美以得好成績,後來卻變成了要交作業的前一天,才開始熬夜趕報告。
這並不是說我偷懶,而是我發覺,做新的研究才是更大的挑戰,收穫更多,所以我選擇先做研究。
研究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無底洞,回報會比較慢,不像考試成績馬上就出來,但這才是真正的學習過程,而且雖然回報慢,收穫卻是紮紮實實、屬於自己的,不是考完試就一半還給老師的表面好成績。可以說:那個當下椎心刺骨的B,釋放我長久以來讀書是為了追求漂亮成績的功利迷思,轉向真正的學習本質。
觀念一改變,學習反而突飛猛進。大多數人要念六年方能結束的博士班,我四年就畢業了;因為我把時間與精神,花在對的地方、並做出了新的研究成果,最終得到了教授的肯定,畢業論文順利通過。
「怕輸」文化造成保守的心態
回到台灣教書後,這些年來,我對當時的心情又有一層新的體悟。當年我對科科A的追求,除了從小相信認真念書就是為了追求好成績的迷思,背後,更深的原因是「怕輸」。怕輸、怕沒面子的心理框架,一直到現在,仍然在很多個體、甚至很多企業發展上看到,形成一種保守的文化,妨礙創新的嘗試。
台大管理學院每年都送很多學生到國外著名大學做交換學生。最近一個同學從北歐的大學交換半年回來,與我分享心得。
她的班上有一半是當地學生,另一半是來自義大利、法國、德國、韓國、印度等全球各地的交換學生,有很多分組討論和報告要做。她發現,台灣去的學生,理論學得很紮實,程度一點也不輸外國學生,但自信心明顯比較不足,即使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與觀點,但不那麼能夠系統化組織與勇於提出思辯討論。相較之下,「歐洲的年輕學生可能理論基礎比不上我們,但他們不害怕,很敢說出口,討論激盪,發現真的有興趣的地方,再去深入鑽研,很有創意和想像力。」
她的心得我完全瞭解。因為怕輸怕被別人笑的心理,出現在許多層面上,例如阻礙學習新語言(不敢開口怕被笑)、討論課上沉默者占多數,發言的永遠那幾個,但下了課大家卻七嘴八舌意見多多。
這樣的案例在企業發展中也是層出不窮。如果企業躲在舒適區中,無法打破自己過去的勝利方程式,當時不我予,很容易就被時代的巨輪給吞滅。例如柯達(Kodak)公司,主宰軟片市場將近一百餘年,在一九八○年代末期達到頂峰。面對數位技術的興起,柯達並不是沒有注意到,甚至在數位技術上很早就投入了相當多資源,但為何仍然由盛而衰,在二○一一年十月宣布破產呢? 仔細分析,柯達失敗來自於兩種「慣性」:
認知慣性:柯達的高層多為學化學出身,同質性太高,在審視產業情勢及制定策略時,陷入以往慣常的思維方式。因為「刮鬍刀/刀片」的「框架鎖定」,也就是刮鬍刀(相機)很便宜,但刀片耗材(軟片)才是利潤的主要來源。這樣的盲點導致在新產品發展中,柯達「看不懂」新的市場規則,也「看不起」低利潤的數位產品,導致後來在數位產品的競爭中節節敗退。例如,柯達第一個上市的數位產品,居然是相片光碟。顧客需將整捲底片,送至軟片沖洗店沖洗。唯一的改變,只是將影像儲存在碟片中。更可笑的是,顧客必須額外花二十美元,購買這張光碟片。
行動慣性:在柯達引進外界來的執行長之後,認知慣性的因素雖然排除,但是公司中階主管的反彈,以及心態過於保守的文化因素,造成了行動慣性。過去產業特質讓柯達盡量避免風險性或創新性的做法,現在員工深恐新的科技會讓自己工作不保,既然「看不開」就會抵制,造成轉型上極大的阻力。
認知慣性讓我們只習慣於過去的勝利方法,而忽視了創新能力的培養。行動慣性讓我們不敢犯錯與怕輸,一味的躲在舒適區中打轉。對比我年輕時全部力氣放在追求「全A」,一樣是只想留在最確信的成功方程式,忽略環境變了,麻省理工定義的「好學生」和台灣的完全不一樣。
我曾經反省,為何必須到了美國求學、從別人的文化反射出來,才看清自己的迷思? 為什麼在台灣時,從來沒有發現過、從來沒有反省過?
答案很簡單。在台灣現有的升學制度下,包含高中基測、大學學測,我們的遊戲規則就是,誰會考試,誰就是贏家!三十年前,我念書時如此,現在亦然。
或許,大學前的遊戲規則,真是如此,但是,我們的人生,從考完大學起,就再也不是科科得A者保證勝利了。
不論人生或企業,唯有能認清環境變化,敢於跨出舒適區,追求本質的創新,才能永保成長動能。從此刻起,掙脫只求第一的魔咒,擺脫怕輸的包袱,大步往前走吧!
◎腓立比書三7
只是我先前以為於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
評論 新增評論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