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探秘喀斯特精靈》作者所著的研究白頭葉猴前後達20年的時間,對白頭葉猴十分瞭解和熟悉,有著刻骨銘心的白頭葉猴情結,說起白頭葉猴的故事如數家珍。《探秘喀斯特精靈》講述白頭葉猴從保護區建立前被偷獵,用於製造“烏猿酒”,到被人家喜愛,善解人意地懂得在石山上“瘋狂地表演”以接待遠方的貴賓,博得人們的喜愛,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巨大變化,一個從捕殺動物到保護動物、熱愛動物的過程,一個人類對生命認識改變的過程。
名人/編輯推薦
黃乘明所著的《探秘喀斯特精靈——白頭葉猴科考實錄》的作者對白頭葉猴十分了解和熟悉,有著刻骨銘心的白頭葉猴情結,說起白頭葉猴的故事如數家珍。本書突出了生態意識,關注生命的本質,很有時代特色和現實意義,也很有代表性。
序
給科普工作插上翅膀
科學普及工作越來越受到政府和全社會的重視,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的頒布和實施,使得科普工作有法可依,《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頒布,使得科普工作的目標和實施步驟更加明確了。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我國科普工作的內涵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同時對科普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國的科普工作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科普工作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這就要求科普工作在向廣大群眾普及科學和技術知識的同時,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在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公眾的科學素養已經是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的問題。對個人來說,它關系到每個人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和生存質量;對國家而言,提高公民科學素養對于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科普工作不是某些個人和團體的自發和業余行為,而是國家政府的事業和全社會的工程,需要政府積極引導、社會廣泛參與、市場有效推動,同時還需要一支專業化的科學普及隊伍。
科學普及和科學研究兩者是互補的,缺一不可。科學研究工作是在科學技術的前沿不斷探索突破,科學普及是讓全社會盡快地理解和運用科學研究的成果。沒有科學研究,將無所普及;沒有廣泛的普及,科學研究將失去其根本意義,科學研究也將得不到社會的最廣泛支持和認同。科學家的主要工作當然是進行科學研究,但是科學家也有義務進行科普工作,促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要充分認識到與公眾交流的重要性。科學家應該愿意并且善于和媒體及公眾進行溝通和交流,主動積極地把自己的科學見解和科學發明,以及科學上存在的問題告訴廣大的群眾。同時,公眾有權利了解科學的真相,并以各種形式參與到科普行動之中,分享科學研究的成果,掌握科學的方法,理解科學所能給人類帶來的各種后果。
科普工作需要科學界和傳媒界之間增強交流合作。大眾傳媒如廣播、電視、新聞報刊、出版、網絡媒體等,是今天面向社會公眾的主要科普渠道。在以網絡為代表的現代傳媒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科普圖書仍然有其無可替代的獨特魅力。閱讀一本好的科普圖書所帶來的啟迪和樂趣,有時讓人終生難忘。同時,科普圖書在表達作者觀點和思想方面,也有著無法替代的功能。我們要重視科普圖書的創作,更要重視推廣科普圖書。好的科普作品通常都具備以下幾條:首先是實事求是,科學公正地反映科學上的發明發現;然后就是要有很強的思想性,能夠大力宣揚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弘揚不畏艱險、勇于創新、積極向上的科學態度;還有就是能夠引人人勝,生動有趣。國內外許多大科學家都積極從事科普圖書的創作,比如我們大家所熟知的霍金、卡爾·薩根、高士其、華羅庚等。他們的科普工作,同樣得到社會的廣泛承認和尊重。
科普工作是一項創造性勞動,需要堅實的科學功底,更需要一定的寫作技巧,還要投入極大的熱情和花費很多時間。所以,從事科普工作的人員都要有奉獻精神。如果我們的科學家們都能認識到他們肩負著向公眾普及科學的重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條件下,努力寫出一些優秀生動的科普作品,我國的科普事業必定能更上一層樓。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長期以來一直重視科普圖書的出版工作,他們一方面從國外引進優秀的科普圖書,同時也注重出版原創的科普圖書,鼓勵國內的科學家積極投身科普創作。《青鳥文叢》從眾多國外優秀的科普圖書當中精選出來一些作品,同時也有我們國內科學家的原創作品,都很精彩。這套書突出了生態意識,關注生命的本質,很有時代特色和現實意義,也很有代表性。希望能夠不斷出版更加優秀的作品,使這套書更加豐富多彩。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青鳥是一個信使,用這個名字來命名一套科普圖書,出版者的用意也是顯而易見的。但愿科普工作能插上翅膀,為全社會多傳遞一些科普的信息。
科學普及工作越來越受到政府和全社會的重視,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的頒布和實施,使得科普工作有法可依,《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頒布,使得科普工作的目標和實施步驟更加明確了。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我國科普工作的內涵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同時對科普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國的科普工作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科普工作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這就要求科普工作在向廣大群眾普及科學和技術知識的同時,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在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公眾的科學素養已經是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的問題。對個人來說,它關系到每個人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和生存質量;對國家而言,提高公民科學素養對于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科普工作不是某些個人和團體的自發和業余行為,而是國家政府的事業和全社會的工程,需要政府積極引導、社會廣泛參與、市場有效推動,同時還需要一支專業化的科學普及隊伍。
科學普及和科學研究兩者是互補的,缺一不可。科學研究工作是在科學技術的前沿不斷探索突破,科學普及是讓全社會盡快地理解和運用科學研究的成果。沒有科學研究,將無所普及;沒有廣泛的普及,科學研究將失去其根本意義,科學研究也將得不到社會的最廣泛支持和認同。科學家的主要工作當然是進行科學研究,但是科學家也有義務進行科普工作,促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要充分認識到與公眾交流的重要性。科學家應該愿意并且善于和媒體及公眾進行溝通和交流,主動積極地把自己的科學見解和科學發明,以及科學上存在的問題告訴廣大的群眾。同時,公眾有權利了解科學的真相,并以各種形式參與到科普行動之中,分享科學研究的成果,掌握科學的方法,理解科學所能給人類帶來的各種后果。
科普工作需要科學界和傳媒界之間增強交流合作。大眾傳媒如廣播、電視、新聞報刊、出版、網絡媒體等,是今天面向社會公眾的主要科普渠道。在以網絡為代表的現代傳媒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科普圖書仍然有其無可替代的獨特魅力。閱讀一本好的科普圖書所帶來的啟迪和樂趣,有時讓人終生難忘。同時,科普圖書在表達作者觀點和思想方面,也有著無法替代的功能。我們要重視科普圖書的創作,更要重視推廣科普圖書。好的科普作品通常都具備以下幾條:首先是實事求是,科學公正地反映科學上的發明發現;然后就是要有很強的思想性,能夠大力宣揚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弘揚不畏艱險、勇于創新、積極向上的科學態度;還有就是能夠引人人勝,生動有趣。國內外許多大科學家都積極從事科普圖書的創作,比如我們大家所熟知的霍金、卡爾·薩根、高士其、華羅庚等。他們的科普工作,同樣得到社會的廣泛承認和尊重。
科普工作是一項創造性勞動,需要堅實的科學功底,更需要一定的寫作技巧,還要投入極大的熱情和花費很多時間。所以,從事科普工作的人員都要有奉獻精神。如果我們的科學家們都能認識到他們肩負著向公眾普及科學的重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條件下,努力寫出一些優秀生動的科普作品,我國的科普事業必定能更上一層樓。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長期以來一直重視科普圖書的出版工作,他們一方面從國外引進優秀的科普圖書,同時也注重出版原創的科普圖書,鼓勵國內的科學家積極投身科普創作。《青鳥文叢》從眾多國外優秀的科普圖書當中精選出來一些作品,同時也有我們國內科學家的原創作品,都很精彩。這套書突出了生態意識,關注生命的本質,很有時代特色和現實意義,也很有代表性。希望能夠不斷出版更加優秀的作品,使這套書更加豐富多彩。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青鳥是一個信使,用這個名字來命名一套科普圖書,出版者的用意也是顯而易見的。但愿科普工作能插上翅膀,為全社會多傳遞一些科普的信息。
目次
第一章 野外考察白頭葉猴與白頭葉猴的第一次親密接觸西天取經如來佛祖設一險水淹七軍有驚無險走弄刀洗了一次泥水澡苦樂相伴第二章 生活在石山裡的喀斯特精靈美麗的喀斯特石山挑戰嚴酷的生存環境第一種由中國人命名的靈長類白頭葉猴與近親黑葉猴白頭葉猴的家庭第三章 挑戰生存極限的白頭葉猴挑戰生存極限早出晚歸夜宿石洞飛簷走壁躲太陽與曬太陽令人驚歎的水分代謝能力第四章 白頭葉猴的吃吃喝喝靈長類的食性白頭葉猴的食物採食過程與方式食物選擇與季節性變化每天吃多少不好動的習性猴王的故事第五章 保護白頭葉猴的行動保護行動烏猿酒導致的悲劇白頭葉猴自然保護區擅長表演的文工團員我們的研究隊伍後
書摘/試閱
不要小看這個簡單的“理毛活動”,其中卻隱含著復雜的社會關系。比如某只白頭葉猴想與另一只白頭葉猴加深友誼,聯絡感情,它們可以通過理毛的活動得以實現。此外,還含有上級與下級的關系、攻擊和屈服的關系、親戚關系等。總之,理毛是白頭葉猴之間重要的交流和交往手段之一。
為什么白頭葉猴會休息那么長的時間?這可通過其他猴子的情況加以推測。通過比較后我們發現,葉食性的猴子休息的時間長,雜食性的猴子休息的時間短。對于葉食性的猴子來說,從樹葉中獲得的營養和能量本來就少,所以長時間的休息意味著可以節約能量,而且葉食性猴子的食物需要較長的消化和吸收時間,因此葉食性的白頭葉猴中午長時間休息正是為了滿足上述兩方面的需要。
午后,猴群又開始蠢蠢欲動,朝著晚餐地點緩慢前行。一路上,猴群走走停停。具體表現為快速的移動,長時間的休息。即走十分鐘,休息半個小時。如果猴群沒打算更換夜宿地,那么它們的移動距離就不會超過500米。而猴群一旦打算更換夜宿地,則會進行長距離的移動,翻過山頭,朝夜宿石洞附近的晚餐地點移動。
我們在跟蹤猴群時,猴群一旦跑到山頂,我們便會變得十分擔心。擔心猴群悄悄地翻過山頂,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一旦我們跟丟了猴群,第二天還得重新尋找新的猴群。
通常,一群白頭葉猴在同一個石洞連續入住不會超過十天,我們記錄到的最長的時間為7個晚上。白頭葉猴的換洞有著重要的生物學意義,當猴群在一個夜宿石洞附近取食一段時間,對周邊的食物進行了掠奪性的采食后,周圍的食物變少了。猴群需要尋找更多的食物,同時被采食的植物也需要有一段時問的生長恢復過程。這一過程類似于人類放牧的圍欄效應,讓被采食過的牧草有足夠的恢復時間。白頭葉猴是非常聰明的,不會把自己的食物資源斬盡殺絕。白頭葉猴換洞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在一個石洞里住久了,容易孳生細菌,產生疾病。而更換新的石洞,會降低這種疾病暴發的可能性。
在自己的地域范圍內,白頭葉猴通常有多個夜宿的石洞,以保證每個石洞附近的食物有足夠的時間恢復生長。我們記錄到一個猴群最多有七個夜宿的石洞,最少的也有四個夜宿的石洞。
大約下午四五點,猴群就會到達當晚夜宿石洞的附近,開始進食它們的晚餐。這時,猴群表現得漫不經心、不慌不忙,大概是因為距離晚上夜宿的石洞不太遠的緣故吧!同時,猴群采食持續的時間顯然要比午餐長。吃完晚餐的猴群并不急于返回夜宿石洞,猴群又休息了。于是,小猴間開始打打鬧鬧,成年猴間相互理毛。天色漸漸暗了下來。猴群如同偵察兵一般,隱藏在樹叢下不慌不忙地向夜宿石洞靠近,直到天黑得幾乎看不到五指,才開始進洞。白頭葉猴進入夜宿石洞的時間也會受到光線的影響,表現出與太陽下山相似的規律,夏天晚,冬天早。
不知為什么,天還沒亮,猴群就急著離開石洞,天黑了猴群才進洞,似乎它們十分不情愿呆在洞里,只要有那么一縷陽光它們就要呆在石洞外,也許是洞外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吧!
白頭葉猴每天早上漫不經心地從夜宿石洞出發,晚上回到石洞休息的作息規律,周而復始。學者們形象地把白頭葉猴這種游走稱為漫游,意為漫不經心地游蕩。除夜宿石洞、采食場所等少數幾個點是有目的外,其余的關于路線和方向似乎都是隨機的,走到哪算哪。
從白頭葉猴每天的漫游和作息規律可以看出,它們每天的活動很簡單,幾乎都是圍繞著吃吃喝喝進行的,它們的生活太簡單、太質樸了,但可以看出它們是快樂的。
由于白頭葉猴的食物在森林里十分豐富,決定了它們每天不需要漫游很長的距離。這是許多食葉類猴子的共同特征。在食物集中的季節,白頭葉猴一天的漫游距離不超過300米,也就是一天的兩餐就在洞口附近解決,剩下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休息。而在冬季,猴群的漫游距離達到了1 300多米。因此,食物的豐富程度對白頭葉猴的漫游行為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食物稀少的季節里,為了覓食到更多、更豐富的食物,它們會選擇漫游更遠的距離以滿足身體的需求。夜宿石洞
“日出而離,日落而入”是白頭葉猴每天的生活常態。清晨,天剛蒙蒙亮,白頭葉猴們便在猴王的帶領下,慢慢地爬出山洞。到洞口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前一天晚上積累的大小便一股腦地排出。久而久之,洞口的邊緣上留下了深深的黑褐色印跡,遠遠就能看到。一個白頭葉猴家庭有多個過夜的石洞,白頭葉猴“享受著”不同的家的感覺。這些石洞面朝著不同的方向,都位于懸崖峭壁的上部,如果沒有特別的攀巖技巧是無法到達的。石洞有大有小,形狀各異,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冬暖夏涼。
為了解白頭葉猴對夜宿石洞的要求,我們曾經利用攀巖工具進入到一個洞口很大的石洞里,發現石洞的洞底有大量的糞便,洞內四壁凹凸不平,就是一個天然石洞,沒發現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白頭葉猴是如何過夜的?我們把攝像頭安裝在石洞里,拉上100多米長的綠色的線,并小心地用樹枝把線隱蔽好,以免被聰明的白頭葉猴發現,不回到石洞過夜。我們的偽裝很成功,沒有被白頭葉猴發現。天漸漸黑了,公猴首先進洞,最后進洞的是帶著幼崽的母親,徑直走到石洞的最里面。每只白頭葉猴爬到石洞四壁凹凸的平臺上,坐著睡覺。而帶著幼崽的母親則懷抱著幼崽一起睡覺。突然,最里面的幼崽發現了亮著紅光的攝像頭,急躁不安。母猴用手輕輕地拍拍幼崽,安慰幼崽,但是并沒有達到效果。突然,母親也發現了攝像頭的紅光。盯著看了一下,突然驚恐地逃出了石洞,其他白頭葉猴也跟著瞬間逃出洞外。我們關掉了攝像頭,打算等到半夜再看看白頭葉猴是否還回到石洞里。半夜兩點鐘,我們再次開啟了攝像頭,發現猴群又重新回到了石洞里。為了不影響猴群,我們立即關掉了攝像頭。看來,白頭葉猴對異常現象十分敏感,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第一件事就是逃跑。通過比較,我們推測,白頭葉猴對夜宿石洞的要求并不是特別嚴格,只要達到第一安全(即使位于懸崖峭壁上)、第二能容納全家的成員這兩個要求就可以了。
也許是因為晚上看不見的原因,白頭葉猴在晚上的警惕性特別高。一旦有風吹草動,猴群就會成為驚弓之鳥,第二天肯定不會呆在同一個石洞。在研究的初期,為了方便觀察,我們曾經把帳篷搭在石洞下方,晚上還高談闊論,并不擔心會驚擾白頭葉猴,因為在白天的觀察中,只要不是太過接近,白頭葉猴從來都是漫不經心地移動、休息和覓食,我行我素,不在乎有人在跟蹤和觀察它們。沒想到第二天早上,猴群一出山洞,就爬到了山頂,晚上不再回來了。我們只得重新尋找猴群和它們夜宿的石洞,繼續跟蹤。從此以后,我們再也不敢在晚上騷擾它們了。P88-94
為什么白頭葉猴會休息那么長的時間?這可通過其他猴子的情況加以推測。通過比較后我們發現,葉食性的猴子休息的時間長,雜食性的猴子休息的時間短。對于葉食性的猴子來說,從樹葉中獲得的營養和能量本來就少,所以長時間的休息意味著可以節約能量,而且葉食性猴子的食物需要較長的消化和吸收時間,因此葉食性的白頭葉猴中午長時間休息正是為了滿足上述兩方面的需要。
午后,猴群又開始蠢蠢欲動,朝著晚餐地點緩慢前行。一路上,猴群走走停停。具體表現為快速的移動,長時間的休息。即走十分鐘,休息半個小時。如果猴群沒打算更換夜宿地,那么它們的移動距離就不會超過500米。而猴群一旦打算更換夜宿地,則會進行長距離的移動,翻過山頭,朝夜宿石洞附近的晚餐地點移動。
我們在跟蹤猴群時,猴群一旦跑到山頂,我們便會變得十分擔心。擔心猴群悄悄地翻過山頂,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一旦我們跟丟了猴群,第二天還得重新尋找新的猴群。
通常,一群白頭葉猴在同一個石洞連續入住不會超過十天,我們記錄到的最長的時間為7個晚上。白頭葉猴的換洞有著重要的生物學意義,當猴群在一個夜宿石洞附近取食一段時間,對周邊的食物進行了掠奪性的采食后,周圍的食物變少了。猴群需要尋找更多的食物,同時被采食的植物也需要有一段時問的生長恢復過程。這一過程類似于人類放牧的圍欄效應,讓被采食過的牧草有足夠的恢復時間。白頭葉猴是非常聰明的,不會把自己的食物資源斬盡殺絕。白頭葉猴換洞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在一個石洞里住久了,容易孳生細菌,產生疾病。而更換新的石洞,會降低這種疾病暴發的可能性。
在自己的地域范圍內,白頭葉猴通常有多個夜宿的石洞,以保證每個石洞附近的食物有足夠的時間恢復生長。我們記錄到一個猴群最多有七個夜宿的石洞,最少的也有四個夜宿的石洞。
大約下午四五點,猴群就會到達當晚夜宿石洞的附近,開始進食它們的晚餐。這時,猴群表現得漫不經心、不慌不忙,大概是因為距離晚上夜宿的石洞不太遠的緣故吧!同時,猴群采食持續的時間顯然要比午餐長。吃完晚餐的猴群并不急于返回夜宿石洞,猴群又休息了。于是,小猴間開始打打鬧鬧,成年猴間相互理毛。天色漸漸暗了下來。猴群如同偵察兵一般,隱藏在樹叢下不慌不忙地向夜宿石洞靠近,直到天黑得幾乎看不到五指,才開始進洞。白頭葉猴進入夜宿石洞的時間也會受到光線的影響,表現出與太陽下山相似的規律,夏天晚,冬天早。
不知為什么,天還沒亮,猴群就急著離開石洞,天黑了猴群才進洞,似乎它們十分不情愿呆在洞里,只要有那么一縷陽光它們就要呆在石洞外,也許是洞外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吧!
白頭葉猴每天早上漫不經心地從夜宿石洞出發,晚上回到石洞休息的作息規律,周而復始。學者們形象地把白頭葉猴這種游走稱為漫游,意為漫不經心地游蕩。除夜宿石洞、采食場所等少數幾個點是有目的外,其余的關于路線和方向似乎都是隨機的,走到哪算哪。
從白頭葉猴每天的漫游和作息規律可以看出,它們每天的活動很簡單,幾乎都是圍繞著吃吃喝喝進行的,它們的生活太簡單、太質樸了,但可以看出它們是快樂的。
由于白頭葉猴的食物在森林里十分豐富,決定了它們每天不需要漫游很長的距離。這是許多食葉類猴子的共同特征。在食物集中的季節,白頭葉猴一天的漫游距離不超過300米,也就是一天的兩餐就在洞口附近解決,剩下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休息。而在冬季,猴群的漫游距離達到了1 300多米。因此,食物的豐富程度對白頭葉猴的漫游行為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食物稀少的季節里,為了覓食到更多、更豐富的食物,它們會選擇漫游更遠的距離以滿足身體的需求。夜宿石洞
“日出而離,日落而入”是白頭葉猴每天的生活常態。清晨,天剛蒙蒙亮,白頭葉猴們便在猴王的帶領下,慢慢地爬出山洞。到洞口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前一天晚上積累的大小便一股腦地排出。久而久之,洞口的邊緣上留下了深深的黑褐色印跡,遠遠就能看到。一個白頭葉猴家庭有多個過夜的石洞,白頭葉猴“享受著”不同的家的感覺。這些石洞面朝著不同的方向,都位于懸崖峭壁的上部,如果沒有特別的攀巖技巧是無法到達的。石洞有大有小,形狀各異,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冬暖夏涼。
為了解白頭葉猴對夜宿石洞的要求,我們曾經利用攀巖工具進入到一個洞口很大的石洞里,發現石洞的洞底有大量的糞便,洞內四壁凹凸不平,就是一個天然石洞,沒發現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白頭葉猴是如何過夜的?我們把攝像頭安裝在石洞里,拉上100多米長的綠色的線,并小心地用樹枝把線隱蔽好,以免被聰明的白頭葉猴發現,不回到石洞過夜。我們的偽裝很成功,沒有被白頭葉猴發現。天漸漸黑了,公猴首先進洞,最后進洞的是帶著幼崽的母親,徑直走到石洞的最里面。每只白頭葉猴爬到石洞四壁凹凸的平臺上,坐著睡覺。而帶著幼崽的母親則懷抱著幼崽一起睡覺。突然,最里面的幼崽發現了亮著紅光的攝像頭,急躁不安。母猴用手輕輕地拍拍幼崽,安慰幼崽,但是并沒有達到效果。突然,母親也發現了攝像頭的紅光。盯著看了一下,突然驚恐地逃出了石洞,其他白頭葉猴也跟著瞬間逃出洞外。我們關掉了攝像頭,打算等到半夜再看看白頭葉猴是否還回到石洞里。半夜兩點鐘,我們再次開啟了攝像頭,發現猴群又重新回到了石洞里。為了不影響猴群,我們立即關掉了攝像頭。看來,白頭葉猴對異常現象十分敏感,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第一件事就是逃跑。通過比較,我們推測,白頭葉猴對夜宿石洞的要求并不是特別嚴格,只要達到第一安全(即使位于懸崖峭壁上)、第二能容納全家的成員這兩個要求就可以了。
也許是因為晚上看不見的原因,白頭葉猴在晚上的警惕性特別高。一旦有風吹草動,猴群就會成為驚弓之鳥,第二天肯定不會呆在同一個石洞。在研究的初期,為了方便觀察,我們曾經把帳篷搭在石洞下方,晚上還高談闊論,并不擔心會驚擾白頭葉猴,因為在白天的觀察中,只要不是太過接近,白頭葉猴從來都是漫不經心地移動、休息和覓食,我行我素,不在乎有人在跟蹤和觀察它們。沒想到第二天早上,猴群一出山洞,就爬到了山頂,晚上不再回來了。我們只得重新尋找猴群和它們夜宿的石洞,繼續跟蹤。從此以后,我們再也不敢在晚上騷擾它們了。P88-94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