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中國醫學史(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醫學史(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5 元
定價
:NT$ 210 元
優惠價
8718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5 點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第9版):中國醫學史》是在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基礎上編寫而成,介紹了中醫學自古及今的發展歷史,通過歷史陳述,理清中醫學的發展過程,展示中醫學的歷史成就,闡明中醫學術特點,揭示中醫學發展的歷史規律。

名人/編輯推薦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第9版):中國醫學史》的教學對象是中醫藥院校各專業五年制學生。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中醫學的源流,理解中醫學的特色,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基本素質。同時,也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鞏固中醫專業思想,為學習其他課程奠定基礎。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是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部關於“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設的若干意見》和《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依據行業人才需求和全國各高等中醫藥院校教育教學改革新發展,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的主持下,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材辦公室、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教材建設研究會在總結歷版中醫藥行業教材特別是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統一規劃建設的。鑑於由中醫藥行業主管部門主持編寫的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目前已出版八版,為便於了解其歷史沿革,同時體現其係統性和傳承性,故本套教材又可稱“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第九版)”。
本套教材堅持以育人為本,重視發揮教材在人才培養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展現我國中醫藥教育、醫療、保健、科研、產業、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以期成為符合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並具有科學性、先進性、適用性的優秀教材。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主要特色:
1.繼續採用“政府指導,學會主辦,院校聯辦,出版社協辦”的運作機制
在規劃、出版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規劃教材時(原稱“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新一版、新二版,亦稱第七版、第八版,均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製定了“政府指導,學會主辦,院校聯辦,出版社協辦”的運作機制,經過兩版教材的實踐,證明該運作機制符合新時期教育部關於高等教育教材建設的精神,同時也是適應新形勢下中醫藥人才培養需求的更高效的教材建設機制,符合中醫藥事業培養人才的需要。因此,本套教材仍然堅持這個運作機制並有所創新。
2.整體規劃,優化結構,強化特色
此次“十二五”教材建設工作對高等中醫藥教育3個層次多個專業的必修課程進行了全面規劃。本套教材在“十五”、“十一五”優秀教材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教材結構,強化特色,重點建設主乾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加強實驗實踐類教材建設,推進數字化教材建設。本套教材數量上較第七版、第八版明顯增加,專業門類上更加齊全,能完全滿足教學需求。
3.充分發揮高等中醫藥院校在教材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既是教材使用單位,又是教材編寫工作的承擔單位。我們發出關於啟動編寫“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的通知後,各院校積極響應,教學名師、優秀學科帶頭人、~線優秀教師積極參加申報,凡被選中參編的教師都以積極熱情、嚴肅認真、高度負責的態度完成了本套教材的編寫任務。
4.公開招標,專家評議,健全主編遴選制度
本套教材堅持公開招標、公平競爭、公正遴選主編原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材辦公室和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教材建設研究會制訂了主編遴選評分標準,經過專家評審委員會嚴格評議,遴選出一批教學名師、高水平專家承擔本套教材的主編,同時實行主編負責制,為教材質量提供了可靠保證。
5.繼續發揮執業醫師和職稱考試的標杆作用
自我國實行中醫、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准入制度以及全國中醫藥行業職稱考試制度以來,第七版、第八版中醫藥行業規劃教材一直作為考試的藍本教材,在各種考試中發揮了權威標杆作用。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統一規劃實施的第九版行業規劃教材,將繼續在行業的各種考試中發揮其標杆性作用。
6.分批進行,注重質量
為保證教材質量,本套教材採取分批啟動方式。第一批於2011年4月啟動中醫學、中藥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臨床醫學、護理學、針刀醫學6個本科專業112種規劃教材。 2012年下半年啟動其他專業的教材建設工作。
7.錘煉精品,改革創新
本套教材著力提高教材質量,努力錘煉精品,在繼承與發揚、傳統與現代、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體現了中醫藥教材的特色;學科定位準確,理論闡述系統,概念表述規範,結構設計更為合理;教材的科學性、繼承性,先進性、啟發性及教學適應性較前八版有不同程度提高。同時緊密結合學科專業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更新內容,豐富形式,不斷完善,將學科、行業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成果寫入教材,形成“十二五”期間反映時代特點、與時俱進的教材體系,確保優質教育資源進課堂,為提高中醫藥高等教育本科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有力保障。同時,注重教材內容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傳授獲取知識和創造知識的方法。
綜上所述,本套教材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宏觀指導,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教材建設研究會傾力主辦,全國各高等中醫藥院校高水平專家聯合編寫,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積極協辦,整個運作機制協調有序,環環緊扣,為整套教材質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機制,必將成為“十二五”期間全國高等中醫藥教育的主流教材,成為提高中醫藥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最權威的教材體系。
本套教材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與創新,但在探索的過程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敬請各教學單位、教學人員以及廣大學生在使用中發現問題及時提出,以便在重印或再版時予以修正,使教材質量不斷提升。

目次

緒論
第一節 中醫學的發展過程
一、原始醫藥經驗積累
二、中醫學術體系形成
三、實用經驗擴張發展
四、學術理論總結探索
五、中醫學鼎盛與創新
六、中西醫學交匯撞擊
第二節 中醫學的歷史成就
一、周代至三國時期的醫藥成就
二、晉代至唐代的醫藥成就
三、宋代至元代的醫藥成就
四、明代至清代的醫藥成就
第三節 中醫學的學術特點
一、中醫學的觀念系統及其特點
二、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及其特點
三、中醫學的技術系統及其特點
第一章 醫藥的起源(遠古~公元前21世紀)
第一節 考古與神話傳說
一、考古發現
二、神話與傳說
第二節 衛生保健
一、居處
二、衣著
三、食物與用火
四、導引
五、婚配
第三節 醫藥知識
一、藥物
二、針灸
三、外治法
第四節 多種醫藥起源論
一、醫源于圣人
二、醫源于巫
三、醫源于動物本能
四、醫食同源
第五節 中醫學起源的地域與人文因素
一、中醫學起源的地域因素
二、中醫學起源的人文因素
第二章 早期醫藥經驗與中醫學術方向(夏~春秋前21世紀前476年)
第~節 對疾病的認識和診治
一、對疾病的認識
二、對疾病的診治
第二節 藥物知識
一、藥物數量與種類
二、酒與湯液的意義
第三節 衛生保健與醫事制度
一、衛生保健活動
二、醫事制度建設
第四節 醫學理論的萌芽
一、相關的哲學思想
二、病因學
三、預防思想
四、中醫學術的歷史方向
第三章 中醫學術體系的建立(戰國~三國前475~265年)
第一節 諸漢墓出土醫書
一、內容概述
二、出土醫書分析
第二節 四大經典的內容與價值
一、《黃帝內經》
二、《黃帝八十一難經》
三、《神農本草經》
四、《傷寒雜病論》
第三節 理法方藥體系和辯證論治原則
一、理、法、方、藥體系的內容和特點
二、辨證論治原則的基本精神
第四章 醫學各科的充分發展(兩晉~五代,265~960年)
第一節 古醫籍的整理與注釋
一、《黃帝內經》的整理注釋
二、《傷寒雜病論》的整理注釋
第二節 脈學與病源證候學的總結
一、脈學的總結與普及
二、病源證候學的探索
第三節 綜合方書的編撰
一、《肘后救卒方》的特點與成就
二、《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醫學成就
三、《外臺秘要》的成就與價值
第四節 藥物學的發展
一、藥物學著作的出現
二、藥物種類的豐富
三、分類方法的進步
四、藥物炮制規范的建立
五、煉丹術與制藥化學
六、國家藥典的出現
第五節 臨證各科的發展與特點
一、針灸
二、外科
三、傷科
四、婦產科
五、兒科
六、按摩科
七、五官科
八、內科
第六節 醫學教育和醫政制度
一、醫學教育
二、醫政制度
第七節 中外醫藥交流
一、中朝醫藥交流
二、中日醫藥交流
三、中印醫藥交流
四、中越醫藥交流
五、中國與阿拉伯諸國的醫藥交流
第五章 臨床經驗的總結與理論升華(宋~元,960~1368年)
第一節 醫政設施的進步
一、改進醫事管理
二、開設國家藥局
三、發展醫學教育
第二節 古醫籍的整理與方書成就
一、醫籍的整理與刊行
二、方書的編著與發展
第三節 藥物學的發展
一、綜合性本草學成就
二、本草學的專題研究與發揮
第四節 醫學各科的成就
一、病因病機的發揮
二、診斷學的進展
三、解剖學與法醫學
四、針灸學
五、內科
六、外科
七、傷科
八、婦產科
九、兒科
第五節 學派爭鳴與各家學說
一、劉完素與火熱論
二、張元素與臟腑辨證論
三、張從正與攻邪論
四、李果與脾胃論
五、朱震亨與滋陰論
六、王好古與陰證論
第六節 中外醫藥交流
一、中朝醫藥交流
二、中日醫藥交流
三、中國與東南亞諸國的醫藥交流
四、中國與阿拉伯地區的醫藥交流
第六章 中醫學的鼎盛與創新(明~清鴉片戰爭前,1368~1840年)
第一節 中醫學的成熟與昌盛
一、醫學著述、醫學雜志、學術團體
二、臨證各科的發展
三、方劑學的成熟與發展
四、醫事制度與衛生預防
第二節 醫學的創新趨勢
一、藥物學的發展與探索
二、傳染病研究的方向與成就
三、解剖生理學的探索
第三節 經典醫籍注釋
一、儒學對中醫經典研究的影響
二、《內經》的注釋及分類研究
三、《傷寒論》的研究
四、《神農本草經》輯復研究的高潮
第四節 中外醫藥交流
一、中國與朝鮮、日本的醫藥交流
二、中國與歐洲國家的醫藥交流
三、中國與其他亞非國家的醫藥交流
第七章 中西醫學的交匯與沖突(鴉片戰爭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840—1949年)
第一節 中醫學的一般狀況
一、文獻整理研究與一般醫學著述
二、藥物學與方劑學成就
三、臨證各科成就
四、中醫學校、學會與雜志的創辦
第二節 西方醫學的傳入與發展
一、西方醫學的傳入
二、西醫學在中國的發展
第三節 中西醫匯通與中醫科學化思潮
一、中西醫匯通派及主要代表醫家
二、中醫科學化思潮
三、中西醫關系的科學與文化分析
第八章 中醫學的新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49年后)
第一節 中醫事業的方針、政策
第二節 中醫事業的繁榮
一、中醫醫療
二、中醫教育
三、中醫科研
四、新聞出版與學術團體
五、中藥生產與科研
第三節 中西醫結合的興起
第四節 中醫學在國外
一、國外中醫學術團體
二、國外的中醫醫療
三、國外的中醫科研
四、國際中醫教育
第五節 中醫現代化的前景與展望
一、學術思想活躍,學術視野開闊
二、科研水平不斷升級
三、科研成果日益豐碩
附錄一 中國歷史年代簡表
附錄二 中國醫學大事年表

書摘/試閱



其二,內治法和外治法、藥物療法和非藥物療法,針對同一患者究竟該用何種方法,不同的醫生會有不同的選擇。因為對診斷信息的認定不同,就會得出不同的診斷辨證結論,從而影響治則的確定。即使治則相同,究竟采用哪種具體治療方法,使用什么具體方藥,不同的醫生也會有差別,沒有統一標準保證醫生的是操作相同的。
其三,在具體治療技術方法的執行中更是依靠個人經驗,沒有標準保證操作齊同。比如針刺哪些穴位及施行何種刺灸法、治療施術時間和次數,按摩推拿的部位和手法、施加的力度,刮痧的部位和施術強度,配方中的藥物組成、藥物的用量、每天服藥的次數及間隔時間、藥物煎煮的溫度和時間等等,對這些技術的操作,不同醫生之間的差別會更細微而復雜,缺少保證操作相同的標準。
2.導致中醫技術非標準性的原因
中醫技術之所以表現出普遍的非標準性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即技術指標質和量的規律認識問題。
比如在診斷中,患者各種癥狀和體征之間具有深刻的內在聯系。這種互相聯系的癥狀、體征有其確定的原因和生理、病理實質,只有準確揭示出這種客觀的原因和實質,才能使不同的醫生對這些診斷指標的意義有一致的認識和把握。但中醫學對疾病現象的描述多用比喻,如牙齒白如貝玉或白如枯骨、面色晦暗如煙熏、面赤斑斑如錦紋、身重如帶五千錢、翕翕發熱、蒸蒸發熱、骨蒸潮熱、身痛如被杖、耳鳴如蟬、耳鳴如潮、浮脈如水之漂木、弦脈如按弓弦、緊脈形如轉繩等等。雖然這種對形態和功能改變的描述形象生動,便于理解,但這不是準確的表達,依這種表達不可避免地會造成不同人之間的理解誤差。對其他的技術描述也大都如此。
在量化方面,中醫用藥中的某物少許、生姜幾片、大棗幾枚、胡椒幾粒等,配方中對某種藥物的酌情加減、煎煮藥物的文火和武火,每日服藥或兩次、三次,或頻頻飲之,藥物炮制的藥物和輔料多少,煉制膏藥的滴水成珠等等,沒有重量、容量、溫度、時間等嚴格的量化要求,也沒有時效、量效、半衰期等量的內容。這樣不同的醫生便不可能同一操作。
(五)中醫技術具有通用性特點
與西醫相比,中醫的技術不僅內容相對簡單,而且技術在性能特點方面的專門性不突出,診斷、治療、針刺、用藥等技術,各科之間的通用性十分普遍。
1.技術通用性的多種表現
中醫技術的通用性表現在診斷、辨證、治法、處方、用藥、針灸、推拿、炮制等各個方面。雖然臨床各科疾病存在客觀差異,但是中醫在診斷治療和處方用藥方面卻很少有技術上的特殊性。相反,診斷治療通用于各科疾病的現象卻很普遍。
(1)在診斷和辨證方面 本來內、外、婦、兒、骨傷、五官等各科的不同疾病存在客觀差異,但要準確區分不同疾病的特點應該需要不同的診斷技術,也需要不同的分析方法。但是中醫學除了對兒科三關指紋、婦科詢問經帶胎產情況、外傷五官病查看局部等情況外,對特殊疾病的特殊診斷技術很少。另一方面,望、聞、問、切四診方法卻無差別地通用于各種疾病。而且在對病情分析方法上,各種辨證也通用于各種疾病,基本沒有出現不同疾病的特殊辨證方法。
(2)在治療和用藥方面 在治法治則上,中醫很少對不同疾病表現出特殊的治法治則,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滋肝補腎、利水滲濕等對各科疾病都是通用的法則,不是針對特殊疾病的。在處方用藥上,除用藥形式在外科、五官等外用藥方面有少許特殊之處外,總體的處方用藥也多是各科疾病通用,很少有不同疾病的特殊方劑和藥物。在針灸、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非藥物療法上也是通用性突出,針對特殊疾病的很少。
(3)在制藥技術方面 藥物的修合炮制方法,只針對如何改變藥物性能,很少針對不同疾病發明特殊制藥技術方法。依據不同疾病的各自特殊性制定制藥技術方法也其少。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