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的故事(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實幹興邦.科學家故事叢書
ISBN13:9787560987699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作者:林承謨
出版日:2013/05/01
裝訂/頁數:平裝/181頁
規格:23.5cm*16.8cm (高/寬)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體弱多病的童年生活、內向受欺,獨愛數學、廈門大學艱苦學優的生活、初診肺結核、重回廈大充電、接觸數學家華羅庚等。
作者簡介
林承謨,原名林學武,湖北孝感人,文學碩士,高級編輯,曾任京華出版社第六編輯室主任,出版圖書有《名將與名戰》《胡雪巖全傳》《武則天全傳》等。
名人/編輯推薦
《實干興邦?科學家故事叢書:陳景潤的故事》編輯推薦:陳景潤給了世界一個奇跡:一位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數學家,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6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課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陳景潤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序
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上明確指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這句話對當今中國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要圓滿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宏偉目標,就要發揚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做好各項工作,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此,我們特別策劃出版了這套“實干興邦?科學家故事叢書”。此套叢書遴選了當代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10位科學家——地質學家李四光,數學家華羅庚、蘇步青、陳景潤,物理學家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鄧稼先,氣象學家竺可楨,生物學家童第周,以及他們的先進事跡,為讀者呈現了一代大家的愛國情操和奉獻精神。
這些科學家身上充滿創新、務實、不怕困難、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可貴品質,他們以國家、民族的前途為己任,不計個人名利,不計條件待遇,始終堅持不懈、開拓進取、勇于創新,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科學難關,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成就,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他們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用實干來證明一切、改變一切,為祖國富強和人民富裕奉獻了一生。他們都是實干興邦的楷模,永遠值得人們景仰,永遠值得人們學習。
我們出版這套叢書,是為了讓青少年學習老一輩科學家創新實干、淡泊名利、不畏艱難、勇于探索、堅持真理的崇高品格,樹立獻身科學事業、謀求人類幸福的偉大理想,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棟梁之材,為祖國富強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上明確指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這句話對當今中國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要圓滿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宏偉目標,就要發揚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做好各項工作,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此,我們特別策劃出版了這套“實干興邦?科學家故事叢書”。此套叢書遴選了當代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10位科學家——地質學家李四光,數學家華羅庚、蘇步青、陳景潤,物理學家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鄧稼先,氣象學家竺可楨,生物學家童第周,以及他們的先進事跡,為讀者呈現了一代大家的愛國情操和奉獻精神。
這些科學家身上充滿創新、務實、不怕困難、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可貴品質,他們以國家、民族的前途為己任,不計個人名利,不計條件待遇,始終堅持不懈、開拓進取、勇于創新,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科學難關,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成就,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他們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用實干來證明一切、改變一切,為祖國富強和人民富裕奉獻了一生。他們都是實干興邦的楷模,永遠值得人們景仰,永遠值得人們學習。
我們出版這套叢書,是為了讓青少年學習老一輩科學家創新實干、淡泊名利、不畏艱難、勇于探索、堅持真理的崇高品格,樹立獻身科學事業、謀求人類幸福的偉大理想,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棟梁之材,為祖國富強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目次
第一章孤獨的追風少年
他自小瘦弱,繼而形成孤僻的個性,外表柔順而內心堅強,生性懦弱而執著堅定。對數學的情有獨鐘注定了他今生的跌宕起伏,他的心指向最高殿堂里的明珠。
第一節體弱多病的童年生活2
第二節內向受欺,獨愛數學7
第三節廈門大學艱苦學優的生活14
第四節初診肺結核22
第五節重回廈大充電27
第六節接觸數學家華羅庚31
第二章攻克世界難題的辛酸歷程
他是幸運的,被華羅庚于茫茫人海中挑進數學研究的最高殿堂;他又是不幸的,那些不認親疏的年月在他身上打下了痛苦的烙印。他沒能逃脫這碾壓的陣痛,然而,他是一粒“銅豌豆”,爆裂的響聲,震撼了整個世界。
第一節數學研究所里的艱難奮進40
第二節一心一意搞學術46
第三節簡單的生活圈50
第四節良師益友閔嗣鶴53
第五節痛苦心酸的“牛棚”生活56
第六節艱難的征服之路64
第七節成功攻克“哥德巴赫猜想”69
第八節成就顯赫,學風嚴謹72
第九節成功后的冷漠與惶恐77
第十節純粹數學家的政治誤差80
第三章成功者的光環背后
他終于成功了,恰逢1978年這個大好時機,他順理成章地被推上了神壇。然而,他卻在偷偷逃避。他不想在眾人的仰視下生活,心中唯一的執念還在催促他更加奮進。
第一節給領導的表態信84
第二節好事接踵而至87
第三節全國人大代表91
第四節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效應94
第五節訪學歐美,傳聞不斷103
第六節用執著和嚴謹感染學生110
第七節重回母校,師生情誼濃113
第八節關鍵時刻知難而退120
第九節面臨數學分家的局面126
第四章數學家的愛情故事
很自然,他還是站在了神壇上,于是招來了眾多異性的青睞。何其有幸!他年近半百,才遇上了心中的感動;他老來得子,終于在苦澀中獲得了些許安慰。數學家的愛情也是別具一格、與眾不同的。
第一節陌生的求愛者130
第二節愛神降臨133
第三節中年結婚136
第四節幸福的生活140
第五節節儉的生活144
第六節“不諳”人情世故148
第七節平凡而偉大的妻子152
第五章逝者如斯的追憶
他過早地消耗了自己的生命,過度支出了自己的能量,“油盡燈枯”不外如是。最后,他緊握妻子的手,安詳地離去。他雖然沒有摘得皇冠上的那顆明珠,但“陳氏定理”至今仍是無人超越的高峰,他對中國乃至世界數學的發展作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第一節在美國的日子158
第二節回到家鄉福建160
第三節感激之情163
第四節情深義重,寬厚忍讓164
第五節難忘的六十二周歲生日168
第六節最后的歲月170
第七節與世長辭173
他自小瘦弱,繼而形成孤僻的個性,外表柔順而內心堅強,生性懦弱而執著堅定。對數學的情有獨鐘注定了他今生的跌宕起伏,他的心指向最高殿堂里的明珠。
第一節體弱多病的童年生活2
第二節內向受欺,獨愛數學7
第三節廈門大學艱苦學優的生活14
第四節初診肺結核22
第五節重回廈大充電27
第六節接觸數學家華羅庚31
第二章攻克世界難題的辛酸歷程
他是幸運的,被華羅庚于茫茫人海中挑進數學研究的最高殿堂;他又是不幸的,那些不認親疏的年月在他身上打下了痛苦的烙印。他沒能逃脫這碾壓的陣痛,然而,他是一粒“銅豌豆”,爆裂的響聲,震撼了整個世界。
第一節數學研究所里的艱難奮進40
第二節一心一意搞學術46
第三節簡單的生活圈50
第四節良師益友閔嗣鶴53
第五節痛苦心酸的“牛棚”生活56
第六節艱難的征服之路64
第七節成功攻克“哥德巴赫猜想”69
第八節成就顯赫,學風嚴謹72
第九節成功后的冷漠與惶恐77
第十節純粹數學家的政治誤差80
第三章成功者的光環背后
他終于成功了,恰逢1978年這個大好時機,他順理成章地被推上了神壇。然而,他卻在偷偷逃避。他不想在眾人的仰視下生活,心中唯一的執念還在催促他更加奮進。
第一節給領導的表態信84
第二節好事接踵而至87
第三節全國人大代表91
第四節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效應94
第五節訪學歐美,傳聞不斷103
第六節用執著和嚴謹感染學生110
第七節重回母校,師生情誼濃113
第八節關鍵時刻知難而退120
第九節面臨數學分家的局面126
第四章數學家的愛情故事
很自然,他還是站在了神壇上,于是招來了眾多異性的青睞。何其有幸!他年近半百,才遇上了心中的感動;他老來得子,終于在苦澀中獲得了些許安慰。數學家的愛情也是別具一格、與眾不同的。
第一節陌生的求愛者130
第二節愛神降臨133
第三節中年結婚136
第四節幸福的生活140
第五節節儉的生活144
第六節“不諳”人情世故148
第七節平凡而偉大的妻子152
第五章逝者如斯的追憶
他過早地消耗了自己的生命,過度支出了自己的能量,“油盡燈枯”不外如是。最后,他緊握妻子的手,安詳地離去。他雖然沒有摘得皇冠上的那顆明珠,但“陳氏定理”至今仍是無人超越的高峰,他對中國乃至世界數學的發展作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第一節在美國的日子158
第二節回到家鄉福建160
第三節感激之情163
第四節情深義重,寬厚忍讓164
第五節難忘的六十二周歲生日168
第六節最后的歲月170
第七節與世長辭173
書摘/試閱
陳景潤善于獨立思考,但在科學研究中,他有時也會遇到一些解不開的問題,需要與人交流,給予點撥指導。
本來請教華羅庚是順理成章的事,但華羅庚長時期離開了數學研究所,加上又是社會名流,陳景潤很少有機會向他求教。
1957年到數學所之初,陳景潤曾期盼從所有專家那里汲取數學營養,但他的這個愿望不久就被粉碎了。一頂“白專典型”的帽子,使人們不敢與他交流學術思想。
加上陳景潤和他的同行們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文人相輕陋習的影響。陳景潤從學生時代就有的保守習慣,使他把研究過程中產生的新想法視為專利,不愿讓別人知道,甚至不愿意別人知道他正在研究什么。
受這個時期頻繁的政治運動的影響,人們只能作秘密研究。對于陳景潤而言,研究工作的秘密狀態更是絕對必要的。既要秘密,又要交流,陳景潤犯難了,一個較好的辦法就是去圖書館,查閱那浩如煙海的文獻,順利時也許會事半功倍,不順時就會無功而返。
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了北京大學的閔嗣鶴教授,于是就前去請教。
閔嗣鶴祖籍江西,1913年生于北京,1935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在學生時代,閔嗣鶴就發表了四篇論文,展示了他的數學才華。他教過中學,善于演講,1937年被聘為清華大學助教,1945年留學英國牛津大學,1947年獲博士學位,同年赴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他于1948年任清華大學教授,1952年起任北京大學教授,直到逝世。
閔嗣鶴是一位杰出的數學家,著名數學家陳省身稱贊道:“閔嗣鶴在解析數論中的工作是中國數學的光榮。”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寫道:“閔君之工作占非常重要之地位。”
閔嗣鶴還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他講課生動幽默,深入淺出,常常把十分艱深的內容讓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化為自己的知識,聽他講課是一種藝術享受。
閔嗣鶴不僅學識淵博,專長于數論,而且敦厚善良,樂于助人。陳景潤覺得他特別牢靠,不致走漏消息,不會讓數學所的人所知曉。
閔嗣鶴的家在成府街的一條小胡同里。到了門前,陳景潤又猶豫了。陳景潤想,我不是他的學生,他會幫助自己嗎?但別無選擇,陳景潤終于壯著膽敲響了閔宅的大門,出現在他面前的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他的擔心頓時消釋了。
閔嗣鶴早已認識華羅庚的這位高徒,客氣地給他倒茶讓座。這只是平常的禮節,但對處于逆境中的陳景潤,此刻一股熱流涌上心頭,感受到了多年沒有過的溫暖。閔嗣鶴與他平等地交流,耐心地給予指導,使他得到了有益的啟迪。
第一次的成功,鼓舞著他多次登門。他寫出的論文初稿,總是先送閔嗣鶴審閱。閔嗣鶴仔細地審讀陳景潤那些難懂的文字,親自修改其中的錯誤和不妥之處,耐心認真地幫助補充那些遺漏了的推理步驟。為了不給陳景潤帶來麻煩,閔嗣鶴從不對人言及自己對陳景潤的幫助。
可以說陳景潤的大多數論文,都凝聚著閔嗣鶴的巨大心血。1972年冬的某一天,陳景潤把論文《哥德巴赫猜想(1+2)》送閔嗣鶴審讀。陳景潤的論文晦澀難懂,審閱難度大,閔嗣鶴花了整整三個月的時間,才弄明白他的證明過程,確認無誤。這個審稿過程,極大地消耗了閔嗣鶴的精力。審完之后,閔嗣鶴不禁嘆道:“審稿三個月,我要少活三年。”
陳景潤雖然人情寡淡,但對閔嗣鶴的情誼頗深。他雖不善禮尚往來,但他總是把論文的預印本先送閔嗣鶴,寫上“請閔老師指教,生景潤”,并且把“生”字寫得特別小。當那篇著名論文發表之后,陳景潤立即把預印本送閔嗣鶴,在空白處寫道:“敬愛的閔老師,非常感謝您對生的長期指導,特別是對本文的詳細指導。”以此表達他的感激之情。
閔嗣鶴與陳景潤非親非故,他對陳景潤的幫助完全是無私的。不幸的是,正當陳景潤初露鋒芒的時候,1973年10月10日,閔嗣鶴卻與世長辭了。
本來請教華羅庚是順理成章的事,但華羅庚長時期離開了數學研究所,加上又是社會名流,陳景潤很少有機會向他求教。
1957年到數學所之初,陳景潤曾期盼從所有專家那里汲取數學營養,但他的這個愿望不久就被粉碎了。一頂“白專典型”的帽子,使人們不敢與他交流學術思想。
加上陳景潤和他的同行們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文人相輕陋習的影響。陳景潤從學生時代就有的保守習慣,使他把研究過程中產生的新想法視為專利,不愿讓別人知道,甚至不愿意別人知道他正在研究什么。
受這個時期頻繁的政治運動的影響,人們只能作秘密研究。對于陳景潤而言,研究工作的秘密狀態更是絕對必要的。既要秘密,又要交流,陳景潤犯難了,一個較好的辦法就是去圖書館,查閱那浩如煙海的文獻,順利時也許會事半功倍,不順時就會無功而返。
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了北京大學的閔嗣鶴教授,于是就前去請教。
閔嗣鶴祖籍江西,1913年生于北京,1935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在學生時代,閔嗣鶴就發表了四篇論文,展示了他的數學才華。他教過中學,善于演講,1937年被聘為清華大學助教,1945年留學英國牛津大學,1947年獲博士學位,同年赴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他于1948年任清華大學教授,1952年起任北京大學教授,直到逝世。
閔嗣鶴是一位杰出的數學家,著名數學家陳省身稱贊道:“閔嗣鶴在解析數論中的工作是中國數學的光榮。”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寫道:“閔君之工作占非常重要之地位。”
閔嗣鶴還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他講課生動幽默,深入淺出,常常把十分艱深的內容讓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化為自己的知識,聽他講課是一種藝術享受。
閔嗣鶴不僅學識淵博,專長于數論,而且敦厚善良,樂于助人。陳景潤覺得他特別牢靠,不致走漏消息,不會讓數學所的人所知曉。
閔嗣鶴的家在成府街的一條小胡同里。到了門前,陳景潤又猶豫了。陳景潤想,我不是他的學生,他會幫助自己嗎?但別無選擇,陳景潤終于壯著膽敲響了閔宅的大門,出現在他面前的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他的擔心頓時消釋了。
閔嗣鶴早已認識華羅庚的這位高徒,客氣地給他倒茶讓座。這只是平常的禮節,但對處于逆境中的陳景潤,此刻一股熱流涌上心頭,感受到了多年沒有過的溫暖。閔嗣鶴與他平等地交流,耐心地給予指導,使他得到了有益的啟迪。
第一次的成功,鼓舞著他多次登門。他寫出的論文初稿,總是先送閔嗣鶴審閱。閔嗣鶴仔細地審讀陳景潤那些難懂的文字,親自修改其中的錯誤和不妥之處,耐心認真地幫助補充那些遺漏了的推理步驟。為了不給陳景潤帶來麻煩,閔嗣鶴從不對人言及自己對陳景潤的幫助。
可以說陳景潤的大多數論文,都凝聚著閔嗣鶴的巨大心血。1972年冬的某一天,陳景潤把論文《哥德巴赫猜想(1+2)》送閔嗣鶴審讀。陳景潤的論文晦澀難懂,審閱難度大,閔嗣鶴花了整整三個月的時間,才弄明白他的證明過程,確認無誤。這個審稿過程,極大地消耗了閔嗣鶴的精力。審完之后,閔嗣鶴不禁嘆道:“審稿三個月,我要少活三年。”
陳景潤雖然人情寡淡,但對閔嗣鶴的情誼頗深。他雖不善禮尚往來,但他總是把論文的預印本先送閔嗣鶴,寫上“請閔老師指教,生景潤”,并且把“生”字寫得特別小。當那篇著名論文發表之后,陳景潤立即把預印本送閔嗣鶴,在空白處寫道:“敬愛的閔老師,非常感謝您對生的長期指導,特別是對本文的詳細指導。”以此表達他的感激之情。
閔嗣鶴與陳景潤非親非故,他對陳景潤的幫助完全是無私的。不幸的是,正當陳景潤初露鋒芒的時候,1973年10月10日,閔嗣鶴卻與世長辭了。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