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交加街38號》是香港作家陳甯首部短篇小說集。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交加街38號”是一系列以愛情為主題的短篇小說,描繪了不同的情境中的男女之間上演的愛戀、離散和重逢等一些場景。第二部分“情詩三章”是一系列短詩,也是這一部“愛之書”最輕鬆易讀的部分。第三部分“愛無能”的筆調低鬱綿長,將全書的走向帶入一個高潮部分。作者對於時代的“愛無能”的思考融入其中,給出了作者自己的答案,也留給讀者對於“愛無能”與“愛可能”的進一步思考空間。《交加街38號》由臺灣著名作家朱天文作序推薦。梁文道在讀書節目中對《交加街38號》亦有過重點推薦。
作者簡介
陳寧,筆名塵翎。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畢業,英國艾塞克斯大學社會學碩士。曾任記者、編輯。長住香港,曾旅居英倫、臺北、巴黎、紐約。著有《六月下雨七月炎熱》、《風格練習》、《八月寧靜》。文章散見兩岸三地報刊。除文字外,劇場、音樂、攝影和繪畫等領域都有涉及。
名人/編輯推薦
《交加街38號》編輯推薦:當我們漸漸失去愛的能力的時候,“相愛”一詞將如何被重新定義?一部關于愛情的“絕望之書”,一部風格自由的“實驗之書”,陳寧首部小說集,細描這個時代的愛無能。朱天文作序推薦!
序
九月娟姿
朱天文
很像是,爵士樂,這本《交加街38號》。
起初,我家后鄰社區的警衛先生給我一張爵士原創專輯《存在》(Pure Existence),現場錄音的鋼琴獨奏,覺得我們家一定有聽沒懂或聽不下去(他說他自己初次聽就是),便親手寫了兩頁說明,其中幾句描述得無敵準,他說:“剛開始五分鐘,目光投向觀眾席,或許尋找同好友人、大師級人物,或許投石問路,所以一指叮叮叮……不太愿意彈……”
這位鋼琴爵士獨奏人二十四歲,時與地,是上個世紀最后一年的六月初夏在臺大十方樂集演奏廳。這張專輯獲得年度爵士樂評審團大獎,及“Listen最美的聲音”誠品年度回顧推薦音樂。之后,這位年輕人離開他十年演奏生涯的臺北,去比利時研習小號,與各地來的爵士樂手一起表演,深夜騎腳踏車回公寓,舊城區的石子路結起了薄冰。三年后,年輕人遷居巴黎(陳寧的巴黎),在Belleville的公寓里全心投入小號練習。在第四區的酒吧表演時,年輕人緩步在樂團的前奏里走到臺前專注吹出心中的樂句,酒客熙擾,認真的樂句,吹給假設中有一個無比知曉他的人聽,如果假設中這個人存在,他會聽見樂句在訴說:“沒有人知曉,日復一日,我是如此焚膏繼晷地練習著。”(啊《風格練習》陳寧的上一本書),這樣又三年。
第七年他回來臺北,乞靈于三百年前來臺祖而創作十段音樂,專輯名之為《鹿港》。他的爵士樂團有薩克斯風,低音提琴,印度塔布拉鼓,和他的鋼琴。又還是初夏六月錄的音。而陳寧有句子,六月下雨,七月炎熱,然后,八月寧靜。
九月呢?放假的巴黎人回城了。陳寧說,先是鄰居帶著一身古銅的曬色陸續回來,咖啡店遂重又擺起桌椅,面包店端上出爐面包,時裝店掛出新季衣裳,城市從午睡中悠轉醒來,夏日剛盡,秋天已至。九月,年輕人的爵士樂團錄制第三張專輯《倒影》,雙碟片,一片三重奏爵士曲目,一片合集了每位樂手的原創曲而作四重奏。年輕人的一首原創曲叫《Louis》,寫給他一歲多的女兒路易斯,我大吃一驚,流年暗中偷換,年輕人也做了父親。
來年三月,年輕人棄世。棄世,他父親用了這個語匯來表達他因為跟樂團在錄制新曲,不能昏睡所以斷藥,終至憂郁癥嚴重爆發而棄世,三十三歲,葬在他法國妻子的家族墓園里。他父親把一共三張專輯送給我們家聽,講著他的生平,急管繁弦,緊咽的嗓音搗著心口好大一個破洞哇。
現在,陳寧像爵士鋼琴彈出她的第四本書,有誰知曉?我就吹起薩克斯風瞬時迎上去承接。爵士總是當下,樂手們現場見,唯有當下。
迎上去承接,在這一點上,我閱陳寧此書至中章,慍怒起來,啪地立起暫且停閱。
怒在哪里?這本書界定為短篇小說集的風格練習,為何書里的諸多善男子遇見善女子,竟沒有一個足夠迎上去承接。
我是見過一對老年夫妻,就點名吧他叫勞倫斯?布洛克,出版他全部書的出版社邀他從紐約來,我熱烈做一名書迷頻頻出現于他所在的場合。那天在紫藤廬,茶桌上四個人,我對座是舒哥與布洛克太太琳恩,笑語晏晏的琳恩,讓桌邊大甕插有杏花枝子和洋溢奔瀉的亮黃迎春花,當場遜色。我看不見旁座的布洛克,但我看見對座的琳恩生動多姿。只有被喜歡著與喜歡著,才會這樣生動。一向習于看見老夫老妻的彼此漠視,也許更多時候的彼此厭憎,我屏息領受眼前正在發生的奇跡。我猜想,是布洛克看著她的眼光使這個奇跡發生。不,我肯定,是布洛克凝視的歡喜的眼光,像《E.T.》電影里一盆萎死的大麗菊在E.T.的著意注目下施施然復蘇。
陳寧書里的善男子們,為何怯場?沒有男子歡喜注目的眼光,女子娟姿只好獨自卓越,世界不再會有奇跡。
待我閱至下章,書結束于,“而我將要說的是,我們時代的愛無能。”
果然,陳寧破題,此書她是自覺的。
愛無能,時代的空氣是這樣。我看見,我相信(不、我按鍵),我記得(不、我上床),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困難的事。如果當下即存在,這樣的當下,是存在于我相信這件事還存在的時刻里。我相信我相信,這樣的血肉之軀,多么有力氣,多么值得愛。有那認真的善男子,那么早慧敏感到這個,那時他很年輕,用他仍然還多水多汁的血肉之軀潤濕著周圍干稀的空氣,獨奏出存在。而且他用那種年輕不讓步不妥協的口吻說,pure existence,純粹的存在。單純的存在,完全的存在,就只是存在。
這樣的存在,有嗎?當然有,有得很,稽古留下了無數記載,隨意摘三例——“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妙法”、“一音破萬冥”——大眾皆熟知的格言。然而,然而我們時代的愛無能,注定了只能是,求諸當下的存在于不得。
于是認真的善男子,乞援于一藝。藝是什么?是風格練習。“練習之要旨,正在于練習。”善男子吹出來的樂句是訣句啊:“沒有人知曉,日復一日,我是如此焚膏繼晷地練習著。”膏盡人去。
還是女子有修復力。一次一次的,自我修復與更生。
“提著滿袋的菜蔬繞場一圈,我總不期然興奮起來,感覺生活的熱情,就在那些高低音交錯的叫賣聲和我手中的錢包之間。”
《交加街38號》,陳寧此書,我閱讀女子貼于物的實感(修復力從這里來),聞見理性的芳香(理性是有香氣的),看到一定不麻煩人不驚動人的貞靜笑顏,體會節制著的愛慕和同等量的寂寞(愛慕有多大寂寞就有多大)。這些,恰恰正在眼前,九月秋涼的娟姿。
這篇讀后感,且作為一首爵士二重奏,薩克斯風的我吹奏道,我愿做那歡喜注目的眼光,教好花長開。陳寧娟姿,用她書里的句子(廣東話)應答著我,無穿無爛,沒破沒洞,我們健在如昔。
朱天文
很像是,爵士樂,這本《交加街38號》。
起初,我家后鄰社區的警衛先生給我一張爵士原創專輯《存在》(Pure Existence),現場錄音的鋼琴獨奏,覺得我們家一定有聽沒懂或聽不下去(他說他自己初次聽就是),便親手寫了兩頁說明,其中幾句描述得無敵準,他說:“剛開始五分鐘,目光投向觀眾席,或許尋找同好友人、大師級人物,或許投石問路,所以一指叮叮叮……不太愿意彈……”
這位鋼琴爵士獨奏人二十四歲,時與地,是上個世紀最后一年的六月初夏在臺大十方樂集演奏廳。這張專輯獲得年度爵士樂評審團大獎,及“Listen最美的聲音”誠品年度回顧推薦音樂。之后,這位年輕人離開他十年演奏生涯的臺北,去比利時研習小號,與各地來的爵士樂手一起表演,深夜騎腳踏車回公寓,舊城區的石子路結起了薄冰。三年后,年輕人遷居巴黎(陳寧的巴黎),在Belleville的公寓里全心投入小號練習。在第四區的酒吧表演時,年輕人緩步在樂團的前奏里走到臺前專注吹出心中的樂句,酒客熙擾,認真的樂句,吹給假設中有一個無比知曉他的人聽,如果假設中這個人存在,他會聽見樂句在訴說:“沒有人知曉,日復一日,我是如此焚膏繼晷地練習著。”(啊《風格練習》陳寧的上一本書),這樣又三年。
第七年他回來臺北,乞靈于三百年前來臺祖而創作十段音樂,專輯名之為《鹿港》。他的爵士樂團有薩克斯風,低音提琴,印度塔布拉鼓,和他的鋼琴。又還是初夏六月錄的音。而陳寧有句子,六月下雨,七月炎熱,然后,八月寧靜。
九月呢?放假的巴黎人回城了。陳寧說,先是鄰居帶著一身古銅的曬色陸續回來,咖啡店遂重又擺起桌椅,面包店端上出爐面包,時裝店掛出新季衣裳,城市從午睡中悠轉醒來,夏日剛盡,秋天已至。九月,年輕人的爵士樂團錄制第三張專輯《倒影》,雙碟片,一片三重奏爵士曲目,一片合集了每位樂手的原創曲而作四重奏。年輕人的一首原創曲叫《Louis》,寫給他一歲多的女兒路易斯,我大吃一驚,流年暗中偷換,年輕人也做了父親。
來年三月,年輕人棄世。棄世,他父親用了這個語匯來表達他因為跟樂團在錄制新曲,不能昏睡所以斷藥,終至憂郁癥嚴重爆發而棄世,三十三歲,葬在他法國妻子的家族墓園里。他父親把一共三張專輯送給我們家聽,講著他的生平,急管繁弦,緊咽的嗓音搗著心口好大一個破洞哇。
現在,陳寧像爵士鋼琴彈出她的第四本書,有誰知曉?我就吹起薩克斯風瞬時迎上去承接。爵士總是當下,樂手們現場見,唯有當下。
迎上去承接,在這一點上,我閱陳寧此書至中章,慍怒起來,啪地立起暫且停閱。
怒在哪里?這本書界定為短篇小說集的風格練習,為何書里的諸多善男子遇見善女子,竟沒有一個足夠迎上去承接。
我是見過一對老年夫妻,就點名吧他叫勞倫斯?布洛克,出版他全部書的出版社邀他從紐約來,我熱烈做一名書迷頻頻出現于他所在的場合。那天在紫藤廬,茶桌上四個人,我對座是舒哥與布洛克太太琳恩,笑語晏晏的琳恩,讓桌邊大甕插有杏花枝子和洋溢奔瀉的亮黃迎春花,當場遜色。我看不見旁座的布洛克,但我看見對座的琳恩生動多姿。只有被喜歡著與喜歡著,才會這樣生動。一向習于看見老夫老妻的彼此漠視,也許更多時候的彼此厭憎,我屏息領受眼前正在發生的奇跡。我猜想,是布洛克看著她的眼光使這個奇跡發生。不,我肯定,是布洛克凝視的歡喜的眼光,像《E.T.》電影里一盆萎死的大麗菊在E.T.的著意注目下施施然復蘇。
陳寧書里的善男子們,為何怯場?沒有男子歡喜注目的眼光,女子娟姿只好獨自卓越,世界不再會有奇跡。
待我閱至下章,書結束于,“而我將要說的是,我們時代的愛無能。”
果然,陳寧破題,此書她是自覺的。
愛無能,時代的空氣是這樣。我看見,我相信(不、我按鍵),我記得(不、我上床),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困難的事。如果當下即存在,這樣的當下,是存在于我相信這件事還存在的時刻里。我相信我相信,這樣的血肉之軀,多么有力氣,多么值得愛。有那認真的善男子,那么早慧敏感到這個,那時他很年輕,用他仍然還多水多汁的血肉之軀潤濕著周圍干稀的空氣,獨奏出存在。而且他用那種年輕不讓步不妥協的口吻說,pure existence,純粹的存在。單純的存在,完全的存在,就只是存在。
這樣的存在,有嗎?當然有,有得很,稽古留下了無數記載,隨意摘三例——“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妙法”、“一音破萬冥”——大眾皆熟知的格言。然而,然而我們時代的愛無能,注定了只能是,求諸當下的存在于不得。
于是認真的善男子,乞援于一藝。藝是什么?是風格練習。“練習之要旨,正在于練習。”善男子吹出來的樂句是訣句啊:“沒有人知曉,日復一日,我是如此焚膏繼晷地練習著。”膏盡人去。
還是女子有修復力。一次一次的,自我修復與更生。
“提著滿袋的菜蔬繞場一圈,我總不期然興奮起來,感覺生活的熱情,就在那些高低音交錯的叫賣聲和我手中的錢包之間。”
《交加街38號》,陳寧此書,我閱讀女子貼于物的實感(修復力從這里來),聞見理性的芳香(理性是有香氣的),看到一定不麻煩人不驚動人的貞靜笑顏,體會節制著的愛慕和同等量的寂寞(愛慕有多大寂寞就有多大)。這些,恰恰正在眼前,九月秋涼的娟姿。
這篇讀后感,且作為一首爵士二重奏,薩克斯風的我吹奏道,我愿做那歡喜注目的眼光,教好花長開。陳寧娟姿,用她書里的句子(廣東話)應答著我,無穿無爛,沒破沒洞,我們健在如昔。
目次
上:交加街38號夜路街角咖啡店,再相見旅館電車圖書館渡輪上對面的風景斯德哥爾摩大家樂,或大快活北方房間中:情詩三章藍白紅風格練習變奏三首日常的愛 短詩八組下:愛無能荒城之月情人(又名:紐約?巴黎)理想的愛情愛無能附錄:“不如我們重新開始。”
書摘/試閱
夜路
有天突然發現,戀人們散落在不同城市。不知在哪一個點,我們失散了,各自走在不同路徑上,以為還會有相遇的時刻,卻驚覺,原來早已走進截然不同的世界。
一天夜里,與深愛的他,走在香港鬧市街頭。從電影院里走出來,他說,我送你回家。于是像往常一樣,從銅鑼灣一路走回灣仔。我們不走電車路,不走燈光璀燦的地方,只走偏僻暗巷。也不說話,不拉手,只是肩并肩走著。他長得高,說話的時候,我得抬起頭,才看到他的側臉。這樣的人,習慣了遷就周遭身高不及的人,肩膊都縮起來,弓著背,廣東話說“寒背”。背是寒的,心卻是溫柔而暖的。長得高的男人,假若溫柔而儒雅,甚至有一點謙恭,多少是“寒背”的,尤其慣于俯身跟別人說話的時候。
一起走過的夜路,我都記得。我想他也記得。但是路上的景物與掠過身邊的人事,畢竟都不重要。街角偶爾傳來貓咪呼叫,反倒會引起我們的注意。這時候,我們總是有默契地停下來,溫柔地望向貓的方向,投以憐惜的孩子之眼,甚至回以類似同類的“喵喵”回應。他愛貓,我是貓。
唯一的亮點,是一家接一家便利商店。亮澄澄地,標示著我們的路段。沒有半點趕路的心情,我們走進光之所在,在一排排貨架上挑出對方喜歡的口味,交換內斂而深情的眼神:我懂得你。買下一些零食,只為了不要空手離開。他接過那小袋便利商品,也沒說什么,而我卻已感覺到那濃濃的愛惜,在這沉默的男人面前,要懂得沉默的藝術,把說話交出,換回感受的能力。單憑自己的判斷,相信愛的力量,繼續走下去。
在另一個城市,一個我不熟悉的城市,是他還是他,這段路走得很是艱難。路上除了我們就沒有別人,一個也沒有。我們的步伐輕輕柔柔如夜行的貓,生怕驚醒城市夢中人,更怕破壞寧靜的愛的氛圍。只有走在他身畔的時候,我感到他完全屬于我。他不再分心,分神照顧別的事,別的女子,只專注于走路,協調我們的步伐。我們走得一樣快,雖然不趕路,卻像是急著到達某個終點。但我們之間,從來沒有終點,也許相遇即是終點,相遇是為了分開,為了失散。
后來我們談到,為什么這么久才遇上,才愛上。好像以前的路都是白走的,但是共走了一段路之后,才黯然明白,不過是為了護著對方走上另一段路。沒有他,不會是今天的我,沒有我,他不會是這樣的他。分別的時候,我們忍著淚,一聲不響。如今回望,甚至不覺得是一種分別,我們還是如常在夜里走路,很多人一塊走,只有我們單獨走,但我和他心里都清楚,那是兩個世界兩條路了。
我記得一些電影里的戀人走路情節。比如《筋疲力竭》里的讓?保羅?貝爾蒙多與珍?西寶,在左岸的大道上來來回回,邊聊邊走,街是背景卻也是戀人的舞臺。因為路不夠長,不能把調情話說個夠,就又得往回走,來來回回,把路延長,把談情的時間延續。這是一條中途站,彼此只是對方的行旅,是驛站而不是終點,之后還是各走各路的。
吉田喜重的《秋津溫泉》,溫泉老板娘岡田茉莉子送書生到火車站,路上拉拉據據,欲斷難斷。這一段路,上坡下坡,在樹林里,在車站邊,好似走了一生,到最后仍然是放不下,離不開,自以為是的瀟灑到最后還是舍不得這個男人,預言了終局無奈的人生與愛情悲劇。明知是一條不歸路,明知總有盡頭的時候,為什么還是執意走下去呢。對書生來說,回到秋津溫泉,療傷與休息,都只是人生的其中一條歧路。在東京,有什么等著他,那才是他要走的大道。人生不過如此。然而對于苦苦守候在秋津溫泉的茉莉子,秋津是世界的所有,出去的路只有一條。他走進來,那就是她能期待的所有。即使是日本電影新浪潮的旗手之作,卻仍然抹不掉日本民情里的悲劇色彩。鄉郊的路,畢竟跟城市的路接不上。
我和他的路,有時重迭有時分歧,走著走著,漸漸丟失了彼此。他知道我喜歡走路,只要單獨在一塊,就會在街上胡亂地走。有時混著一群人,雖然分開走著,還是不時交換眼神,確認仍在同一條路上。可是這些夜里的路,畢竟也漸漸遠去了,沒入黑夜,在他城或是我城,混合在其他同城的腳步聲里,沒有了自己的聲音。命運是這樣地愚弄著我們。
很想念對方的時候,也是胡亂披衣上街暴走。不為什么,只是在移動中暫時忘卻思念的感覺,祈求周遭景事的急速轉換,能把心里的風景也改換過來。留在秋津溫泉那個,無法離開是因為眼前風景的不變與日漸凋零,歲月堆積自戀的深情,思念變成打發日常日子的道具。在東京拼搏那個,總可以找著新鮮的著陸點,不斷更新心靈,遺忘故鄉故人。
不能停下來,即使是不愛,也必須走路,白天走,夜里也走。唯移動才能感覺存在。世界沒有把戀人遺棄。當戀人停下來,窩居于小巢穴,愛情滅亡,止息。只要其中一人仍然繼續走,另一人總不能呆著不動,必須抬頭挺胸,甚至仰起頭,望著高大挺拔的他,加緊追上去,永不要讓自己被遺下,被留在不變的原鄉。永不要像秋津溫泉的茉莉子,在守候里油盡燈枯,自己燃點自己的愛情。就因為共同走過一段路,當明白,并肩而走是多么難得。不能太快不能太慢,必須稍稍遷就,交換默契。只因是同路所以愛上,失散也只因為不能一起走路,細味身邊景致。
我記得,和你在夜里走過的那些路。
街角
再回到巴黎的時候,我跑到我們常去的街角。畢加索廣場。角落里坐著羅丹雕刻的巴爾扎克像,教藝術史的老師說,羅丹為了引出巴爾扎克的靈魂,造了好多個模,最后選了這個穿著晨衣的造型,沒有寫實的線條,但倒是勾勒出故事大師的神采。走過馬路,我總對大師點點頭,有時陽光刺眼,雕像只是一團浮浮的黑影,在路上冷眼看著人生。看著人生,老師說。像一首歌,Marianne Faithfull唱的《As tears go by》,“我坐著看著孩子玩耍,做著我從前做過而他們卻覺得很新奇的事,我坐著看著,淚水緩緩流逝……”畢加索廣場上的巴爾扎克。
我想起我們的巴黎,有時候會想起這首歌。
街角有一家報紙店,每星期三,我到那里買一份當周的《PARISCOPE》,看看有什么新鮮的電影,好看的展覽,把接下來的一周填滿節目,名叫幸福。偶爾我也買別的雜志,老板是個女的,人很好,有時搭訕兩句。旁邊有一家賣煙草與電話卡的,我想起給他買一包煙,不,算是小支的雪茄。
在十四區街角的跳蚤市場,我遇上了一個古董煙盒,七十年代的貨色,褐色外皮。邊上有一點小裂紋,所以不算貴,講了兩次價就買下了。內里是白色象牙,有小小的鋼絲,把香煙夾著。因歲月久遠,白象牙有點泛黃。回家之后,我小心翼翼洗擦,仍不小心把一條小鋼絲弄斷,幾經辛苦才修補妥當。送到他手上時,他微微笑了笑。
在小店買電話卡,第一次來巴黎時,我還不懂法文,說得不清楚就給人家罵,心里甚是難過。下決心要把法文學好。結果是不知不覺又回來,慢慢就曉說了。
我們喜歡街角一家面包店,那里的牛角包聽說是全巴黎第一名。是不是第一名,沒有人知道,只道好吃就是。有一次買面包,我還買了他們的果醬與布袋,M就笑我,要把街角的回憶帶回去。回去哪里?我以為街角就是我想要的世界。
街角還有咖啡店,下午我來這里喝一杯黑咖啡,看陽光灑在桌上的影子,讀一點筆記,看一點書,讓我們的時間稍稍錯開。對街還有一家古書店,我常在看著櫥窗的裝飾,有一陣子是《八十天環游地球》的地圖,這小說我初一英文課要讀,那時不知作者是法國人Jules
Verne,原文是法文。環游世界的路上,竟也滋生出一段愛情故事,后來讀來,就有殖民的意思。本來無事,加上解讀,就變得沉重。一個普通讀者,有時候并不想得到太多。
也曾在街角等人。等的人未來,就有人來搭訕,猜我們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猜對有獎嗎?也沒有,只是和陌生人的游戲。
街角等人的無事之人也特別多,眼看四面,耳聽八方,十字路口的街角,東南西北,約會的人從任何一個方向走來,都不能與之擦身而過。畢加索廣場,我們遇見數之不盡的生熟臉孔,遇見,打招呼,說嗨,說再會。似有無限的相遇,無窮的再會。
有一次和另一個他,在街角吵架,然后各自往另一個方向走去。吵架的內容,也相當孩子氣,不過是誰待慢了誰,以為愛少了一點,相當孩子氣。一個向左一個向右,背對著走,然后又舍不得真的走遠,轉過身來,幾乎同步,又往回走,在街角再度相視而笑。戀人的爭執,敵不過思念的漫長。
街角的街,必得要小,不能像北京的大街,一條馬路就是四五條行車道,那樣的街角,注定是天涯海角,望不著對岸。比較可人的,如倫敦查令十字街,Charing Cross Road,往南走,就是一家接一家書店,拐進去是唐人街,然后是Leicester Square,往北走,可以直抵Russell Square。這些廣場并不真的大,只是小小的街角,成一圓形或方形,聚散之地。是的,聚散之地,戀人來去,去而復返。像那天圣誕,和戀人在萊斯特廣場上的圣誕嘉年華,玩機動游戲,木馬游戲merry-go-round,圓是圓是緣是緣也是完。時間夠了,轉了一圈又一圈,要不在街角重逢,要不失散。
或者像電影《You've got mail》(《電子情書》)里,女主角在街角開一家兒童書店,男主角在對街開一家連鎖書店,在現實生活里把她的書店趕至末路,在虛擬世界里,他是她轉角的戀人。一個向左走,一個向右走,只要一直向前走,該遇上的總會在下一個街角遇上。
是以好的街角應該有些記認,讓人記得。有地標如郵筒,或者顯眼的建筑,遙遙就可看見。某君記得他和前度戀人,在一次決定分手的下午,約定在街角的紅色郵箱前分道揚鑣。像電影情節一樣,街角成了戀情終結的場景。
為了和暗戀的某人遇上,我到他時常出沒的地方,躲在遠處,乘他不察時,靜靜穿越街角,假裝巧合。時間在街角慢了下來,車水馬龍靜止,戀火燃起。
在地圖上標出街角,一個個圓點,是街的開始也是結束。風水學上,聽說,這是一個沖撞的氣場。四方八面無遮無掩,令人心慌。所以當我發覺我們房子的窗戶,竟開向一個街角,我害怕得要命,恐怕我們就要分別。預言從來不用印證,恐懼已是預早寫下的遺書。
可是我還是期待街角,喜歡街角,像跳探戈的一下轉身,仿佛總有什么事情在轉角等著,是悲是喜都令人驚奇。只要不是住在街角邊上,實在沒有什么可以擔心。
有天突然發現,戀人們散落在不同城市。不知在哪一個點,我們失散了,各自走在不同路徑上,以為還會有相遇的時刻,卻驚覺,原來早已走進截然不同的世界。
一天夜里,與深愛的他,走在香港鬧市街頭。從電影院里走出來,他說,我送你回家。于是像往常一樣,從銅鑼灣一路走回灣仔。我們不走電車路,不走燈光璀燦的地方,只走偏僻暗巷。也不說話,不拉手,只是肩并肩走著。他長得高,說話的時候,我得抬起頭,才看到他的側臉。這樣的人,習慣了遷就周遭身高不及的人,肩膊都縮起來,弓著背,廣東話說“寒背”。背是寒的,心卻是溫柔而暖的。長得高的男人,假若溫柔而儒雅,甚至有一點謙恭,多少是“寒背”的,尤其慣于俯身跟別人說話的時候。
一起走過的夜路,我都記得。我想他也記得。但是路上的景物與掠過身邊的人事,畢竟都不重要。街角偶爾傳來貓咪呼叫,反倒會引起我們的注意。這時候,我們總是有默契地停下來,溫柔地望向貓的方向,投以憐惜的孩子之眼,甚至回以類似同類的“喵喵”回應。他愛貓,我是貓。
唯一的亮點,是一家接一家便利商店。亮澄澄地,標示著我們的路段。沒有半點趕路的心情,我們走進光之所在,在一排排貨架上挑出對方喜歡的口味,交換內斂而深情的眼神:我懂得你。買下一些零食,只為了不要空手離開。他接過那小袋便利商品,也沒說什么,而我卻已感覺到那濃濃的愛惜,在這沉默的男人面前,要懂得沉默的藝術,把說話交出,換回感受的能力。單憑自己的判斷,相信愛的力量,繼續走下去。
在另一個城市,一個我不熟悉的城市,是他還是他,這段路走得很是艱難。路上除了我們就沒有別人,一個也沒有。我們的步伐輕輕柔柔如夜行的貓,生怕驚醒城市夢中人,更怕破壞寧靜的愛的氛圍。只有走在他身畔的時候,我感到他完全屬于我。他不再分心,分神照顧別的事,別的女子,只專注于走路,協調我們的步伐。我們走得一樣快,雖然不趕路,卻像是急著到達某個終點。但我們之間,從來沒有終點,也許相遇即是終點,相遇是為了分開,為了失散。
后來我們談到,為什么這么久才遇上,才愛上。好像以前的路都是白走的,但是共走了一段路之后,才黯然明白,不過是為了護著對方走上另一段路。沒有他,不會是今天的我,沒有我,他不會是這樣的他。分別的時候,我們忍著淚,一聲不響。如今回望,甚至不覺得是一種分別,我們還是如常在夜里走路,很多人一塊走,只有我們單獨走,但我和他心里都清楚,那是兩個世界兩條路了。
我記得一些電影里的戀人走路情節。比如《筋疲力竭》里的讓?保羅?貝爾蒙多與珍?西寶,在左岸的大道上來來回回,邊聊邊走,街是背景卻也是戀人的舞臺。因為路不夠長,不能把調情話說個夠,就又得往回走,來來回回,把路延長,把談情的時間延續。這是一條中途站,彼此只是對方的行旅,是驛站而不是終點,之后還是各走各路的。
吉田喜重的《秋津溫泉》,溫泉老板娘岡田茉莉子送書生到火車站,路上拉拉據據,欲斷難斷。這一段路,上坡下坡,在樹林里,在車站邊,好似走了一生,到最后仍然是放不下,離不開,自以為是的瀟灑到最后還是舍不得這個男人,預言了終局無奈的人生與愛情悲劇。明知是一條不歸路,明知總有盡頭的時候,為什么還是執意走下去呢。對書生來說,回到秋津溫泉,療傷與休息,都只是人生的其中一條歧路。在東京,有什么等著他,那才是他要走的大道。人生不過如此。然而對于苦苦守候在秋津溫泉的茉莉子,秋津是世界的所有,出去的路只有一條。他走進來,那就是她能期待的所有。即使是日本電影新浪潮的旗手之作,卻仍然抹不掉日本民情里的悲劇色彩。鄉郊的路,畢竟跟城市的路接不上。
我和他的路,有時重迭有時分歧,走著走著,漸漸丟失了彼此。他知道我喜歡走路,只要單獨在一塊,就會在街上胡亂地走。有時混著一群人,雖然分開走著,還是不時交換眼神,確認仍在同一條路上。可是這些夜里的路,畢竟也漸漸遠去了,沒入黑夜,在他城或是我城,混合在其他同城的腳步聲里,沒有了自己的聲音。命運是這樣地愚弄著我們。
很想念對方的時候,也是胡亂披衣上街暴走。不為什么,只是在移動中暫時忘卻思念的感覺,祈求周遭景事的急速轉換,能把心里的風景也改換過來。留在秋津溫泉那個,無法離開是因為眼前風景的不變與日漸凋零,歲月堆積自戀的深情,思念變成打發日常日子的道具。在東京拼搏那個,總可以找著新鮮的著陸點,不斷更新心靈,遺忘故鄉故人。
不能停下來,即使是不愛,也必須走路,白天走,夜里也走。唯移動才能感覺存在。世界沒有把戀人遺棄。當戀人停下來,窩居于小巢穴,愛情滅亡,止息。只要其中一人仍然繼續走,另一人總不能呆著不動,必須抬頭挺胸,甚至仰起頭,望著高大挺拔的他,加緊追上去,永不要讓自己被遺下,被留在不變的原鄉。永不要像秋津溫泉的茉莉子,在守候里油盡燈枯,自己燃點自己的愛情。就因為共同走過一段路,當明白,并肩而走是多么難得。不能太快不能太慢,必須稍稍遷就,交換默契。只因是同路所以愛上,失散也只因為不能一起走路,細味身邊景致。
我記得,和你在夜里走過的那些路。
街角
再回到巴黎的時候,我跑到我們常去的街角。畢加索廣場。角落里坐著羅丹雕刻的巴爾扎克像,教藝術史的老師說,羅丹為了引出巴爾扎克的靈魂,造了好多個模,最后選了這個穿著晨衣的造型,沒有寫實的線條,但倒是勾勒出故事大師的神采。走過馬路,我總對大師點點頭,有時陽光刺眼,雕像只是一團浮浮的黑影,在路上冷眼看著人生。看著人生,老師說。像一首歌,Marianne Faithfull唱的《As tears go by》,“我坐著看著孩子玩耍,做著我從前做過而他們卻覺得很新奇的事,我坐著看著,淚水緩緩流逝……”畢加索廣場上的巴爾扎克。
我想起我們的巴黎,有時候會想起這首歌。
街角有一家報紙店,每星期三,我到那里買一份當周的《PARISCOPE》,看看有什么新鮮的電影,好看的展覽,把接下來的一周填滿節目,名叫幸福。偶爾我也買別的雜志,老板是個女的,人很好,有時搭訕兩句。旁邊有一家賣煙草與電話卡的,我想起給他買一包煙,不,算是小支的雪茄。
在十四區街角的跳蚤市場,我遇上了一個古董煙盒,七十年代的貨色,褐色外皮。邊上有一點小裂紋,所以不算貴,講了兩次價就買下了。內里是白色象牙,有小小的鋼絲,把香煙夾著。因歲月久遠,白象牙有點泛黃。回家之后,我小心翼翼洗擦,仍不小心把一條小鋼絲弄斷,幾經辛苦才修補妥當。送到他手上時,他微微笑了笑。
在小店買電話卡,第一次來巴黎時,我還不懂法文,說得不清楚就給人家罵,心里甚是難過。下決心要把法文學好。結果是不知不覺又回來,慢慢就曉說了。
我們喜歡街角一家面包店,那里的牛角包聽說是全巴黎第一名。是不是第一名,沒有人知道,只道好吃就是。有一次買面包,我還買了他們的果醬與布袋,M就笑我,要把街角的回憶帶回去。回去哪里?我以為街角就是我想要的世界。
街角還有咖啡店,下午我來這里喝一杯黑咖啡,看陽光灑在桌上的影子,讀一點筆記,看一點書,讓我們的時間稍稍錯開。對街還有一家古書店,我常在看著櫥窗的裝飾,有一陣子是《八十天環游地球》的地圖,這小說我初一英文課要讀,那時不知作者是法國人Jules
Verne,原文是法文。環游世界的路上,竟也滋生出一段愛情故事,后來讀來,就有殖民的意思。本來無事,加上解讀,就變得沉重。一個普通讀者,有時候并不想得到太多。
也曾在街角等人。等的人未來,就有人來搭訕,猜我們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猜對有獎嗎?也沒有,只是和陌生人的游戲。
街角等人的無事之人也特別多,眼看四面,耳聽八方,十字路口的街角,東南西北,約會的人從任何一個方向走來,都不能與之擦身而過。畢加索廣場,我們遇見數之不盡的生熟臉孔,遇見,打招呼,說嗨,說再會。似有無限的相遇,無窮的再會。
有一次和另一個他,在街角吵架,然后各自往另一個方向走去。吵架的內容,也相當孩子氣,不過是誰待慢了誰,以為愛少了一點,相當孩子氣。一個向左一個向右,背對著走,然后又舍不得真的走遠,轉過身來,幾乎同步,又往回走,在街角再度相視而笑。戀人的爭執,敵不過思念的漫長。
街角的街,必得要小,不能像北京的大街,一條馬路就是四五條行車道,那樣的街角,注定是天涯海角,望不著對岸。比較可人的,如倫敦查令十字街,Charing Cross Road,往南走,就是一家接一家書店,拐進去是唐人街,然后是Leicester Square,往北走,可以直抵Russell Square。這些廣場并不真的大,只是小小的街角,成一圓形或方形,聚散之地。是的,聚散之地,戀人來去,去而復返。像那天圣誕,和戀人在萊斯特廣場上的圣誕嘉年華,玩機動游戲,木馬游戲merry-go-round,圓是圓是緣是緣也是完。時間夠了,轉了一圈又一圈,要不在街角重逢,要不失散。
或者像電影《You've got mail》(《電子情書》)里,女主角在街角開一家兒童書店,男主角在對街開一家連鎖書店,在現實生活里把她的書店趕至末路,在虛擬世界里,他是她轉角的戀人。一個向左走,一個向右走,只要一直向前走,該遇上的總會在下一個街角遇上。
是以好的街角應該有些記認,讓人記得。有地標如郵筒,或者顯眼的建筑,遙遙就可看見。某君記得他和前度戀人,在一次決定分手的下午,約定在街角的紅色郵箱前分道揚鑣。像電影情節一樣,街角成了戀情終結的場景。
為了和暗戀的某人遇上,我到他時常出沒的地方,躲在遠處,乘他不察時,靜靜穿越街角,假裝巧合。時間在街角慢了下來,車水馬龍靜止,戀火燃起。
在地圖上標出街角,一個個圓點,是街的開始也是結束。風水學上,聽說,這是一個沖撞的氣場。四方八面無遮無掩,令人心慌。所以當我發覺我們房子的窗戶,竟開向一個街角,我害怕得要命,恐怕我們就要分別。預言從來不用印證,恐懼已是預早寫下的遺書。
可是我還是期待街角,喜歡街角,像跳探戈的一下轉身,仿佛總有什么事情在轉角等著,是悲是喜都令人驚奇。只要不是住在街角邊上,實在沒有什么可以擔心。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