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最美中國叢書:最美的江湖》是一部深入淺出的地理隨筆,以中國別具特色的江河湖泊為坐標,以地理性、歷史性、文學性、創新性為標準,力求發掘中國江河湖泊的秀麗與壯美,彰顯中國廣袤土地的富饒與奇美。《最美中國叢書:最美的江湖》精心選擇了中國代表性江河與湖泊各30個,從長江、黃河,到烏蘇里江、楠溪江;從五大淡水湖,到五大鹹水湖,從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湖——艾丁湖,到被譽為桂林世外桃源的燕子湖,涉及到地理變遷、歷史沉澱和經濟文化等方面。這些大自然的饋贈和祖先的創造,從遠古起,長期在世界範圍內居於自然風景和人文風景的高地,既是我們當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資源和基石,更是激勵我們熱愛祖國、奉獻世界的不竭源泉。
名人/編輯推薦
吳少東編寫的這本《最美的江湖》精心選擇了中國代表性江河與湖泊各30個。單篇約1300字左右,力求在較短的篇幅,通過詩意化的描述,寫出每一條江河、每一汪湖泊或壯美或奇麗和獨特的靈魂,以期給讀者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全書力圖表明:“中國之所以地大物博,物華天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著一大批擁有豐沛汁液的江河湖泊;中國之所以美好,是因為我們有著一大批風景奇美的江河湖泊。”
序
一直以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從時間上說,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據社會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離社會的道學,作為主流思想的補充,與儒學一起“相輔相成”、“一陰一陽”,使得社會主流思想具有強大活力。從總體上來說,中國文化的源頭,無論是周公、老子、孔子,還是后來的諸子百家,比如說孟子、茍子、莊子、韓非子、墨子等等,都對人生保持清醒、冷靜的理性態度,保持孔子學說實踐理性的基本精神,即對待人生、社會的積極進取精神;服從理性的清醒態度;重實用輕思辨、重人事輕鬼神的思維模式;善于協調,講究秩序,在人倫日用中保持滿足和平衡的生活習慣……中國文化的源頭如此,決定了漢民族的心理結構和精神走向,包括漢民族理想追求、文化風格以及審美傾向。
中國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據社會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顯著的表現在于:遵從天地人倫之間的道德,有高遠的理想,講究人格的修煉,反對人生世俗化,鄙視犬儒的人格特征。比如說孔子,從他的言語來看,更像是倡導一種人生價值觀,追求人生的美學意義。又比如說莊子,他的學說,不像是哲學,更像是一種生活美學:道是無情卻有情,看似說了很多超脫、冷酷的話,實際上透露出對于生命、本真的眷戀和愛護,要求對整體人生采取審美觀照態度,不計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達到安詳和寧靜,讓自我與整個宇宙合為一體。這種貫穿著士大夫精神的人生價值觀,讓人忘懷得失擺脫利害,超越種種庸俗無聊的現實計較和生活束縛,或高舉遠慕,或怡然自適,或回歸自然,在前進和后退中獲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這就是中國歷代士大夫知識分子一以貫之的藝術清潔精神。英國大哲學家羅素曾經說:“在藝術上,他們(中國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們追求情理。”這是說到關鍵了。
中國人的生活哲學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曠而幽遠,另一方面也連著“地氣”,是自發的浪漫主義和自發的經典主義的結合。道家是中國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經典派。當東漢年間佛教傳入之后,這種以出世和解脫為目的的宗教體系遭到了儒學和道教的抵抗,從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涼的成分。經過“中庸之道”的過濾,其中極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論或實踐上的過火行為。也因此,一種中國特色的佛教觀產生了,佛教在中國更多變身為“生活禪”,變成一種熱愛生活創造人生的方式。中國人一方面避免了極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靈的滋養、美智的開發,使得東漢魏晉,包括后來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以及唐宋元產生了很多高妙的藝術,“藝術人生”的觀念也隨之如植物一樣葳蕤生長。可以說,這些朝代,是中國最具審美價值、最開人們心智、也最出藝術珍品的年代。也因此,很多藝術種類都在這個階段達到了高峰,比如說唐詩、宋詞、元曲、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等,它們洋溢著一種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遠,潔凈空曠,如清風明月,如古松蒼翠。從審美上看,由于存有或明或暗的觀照,存有人格與事物的交融,主題得到了提升,感悟與生命同在,境界與天地相齊,一種深遠的“禪意”油然而生……從總體境界上來看,這一階段的各類藝術形式,達到了各自的高峰。它們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精髓的。
中國的藝術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會形態的變化,專制制度進一步嚴酷;加上統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體文化和審美呈低俗化的傾向,社會和人生的自由度越來越窄,藝術的想象空間越來越逼仄,藝術作品的精神高度下降。隨著“程朱理學”和科舉制度的推行,人們的想象力、創造力被扼制,審美弱化,藝術更趨“侏儒化”、“弱智化”。大眾普羅的喜好抬頭,剛正不阿的風骨軟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審美精神也在喪失。不過盡管如此,在明清時代的中晚期,那種崇尚自然、物我兩忘的高貴精神仍時有抬頭,一批有著真正藝術精神的獨立藝術作品或有出現。盡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藝術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種空谷幽蘭的生命絕響。
近現代之后,由于社會動蕩,戰亂連連,再加上西方現代化所導致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滲入,中國的文學藝術遭到了進一步摧殘,傳統的藝術精神更進一步沉淪。藝術的政治化傾向、實用主義傾向和世俗主義傾向抬頭,這直接導致了真正的藝術精神缺失,藝術的品位下降,高蹈精神向世俗俯首,自然和自由變身為功利和實用,士大夫精神更是變身為犬儒主義。中國近現代上百年的屈辱和戰亂,更使得中國自古以來高潔的審美觀變得扭曲和膚淺;黃鐘大呂變成田野俚語,布衣青衫變成了披紅掛綠,古琴琵琶變成了鑼鼓鞭炮,潔身自好變成了爭相取寵,安詳寧靜變成喧嘩騷動,幽默風趣變成庸俗不堪……如果說是與非,美與丑是人類最基本標準的話,那么,很長一段時間里,這種基本標準都在喪失,很多人已分辨不了是與非,也分辨不了美與丑。“文革”時期八個臉譜化的樣板戲在左右著中國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而到現在,似乎是一場“群魔亂舞”的電視春節晚會代表著最高藝術水準。這樣的現象,又何嘗不令人扼腕嘆息!
如果說中國當代教育存在著諸多問題的話,那么,以我的理解,當代教育最大的失敗,甚至不是傳統丟失、精神扭曲以及弱智低能,而是在美育上的缺失。這一點,只要觀察我們周圍的人們,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是對于生活沒有感覺,對于美丑沒有鑒別的人。他們所擁有的,只是功利,只是物質,只是金錢,只是對美丑的弱智的鑒別和判斷。這些人不僅僅是一些教育低下的人,甚至,一些貌似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也是這樣——他們雖然擁有很高的學歷,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在美丑的辨別力,以及對于藝術、心靈的覺察力、感悟力和理解力上,同樣表現得能力低下、缺乏常識。這樣的現象,實際上是我們多年以來的教育缺乏美育,缺乏精神導向的結果。一個人的審美,是與道德和智慧聯系在一起的,審美的缺失,實際上也是道德和智慧的缺失。一個對美缺乏判斷力的人,很容易在人生中缺乏動力和方向,也很容易被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極端主義、工業主義所奴役,成為過度現代化的犧牲品。在很多時候,這種人不可能是一個豐富的生命,只是一架精神匱乏的機器。
現在,這一套由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精心組織的“最美中國叢書”,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一些“尋根”和美育上的缺失。該叢書旨在“重建中國優美形象,重構華夏詩意生活”,通過對古代思想、倫理道德、文學藝術、風景民俗、器物發明等的重新梳理,重新發現中國特有的美,傾情向世人推介這種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傳承。這套書知識精準,圖文并茂,力求童趣與大美的融合,悅目和感人的統一。對于正在成長的青少年來說,這一套書,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最起碼它可以讓人知道,什么是中國的最美,什么是中國真正的美。繼第一輯十本書受到業界、讀者的廣泛好評之后,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又趁勢推出第二輯“物華灼灼”和第三輯“文質彬彬”,加在一起又有20本,這兩輯叢書在第一輯相對比較宏大敘事的基礎上,著力聚焦中華文化的細節之美,視角更為開闊,敘述更為細膩。無疑是值得期待的。
上個世紀初,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曾經提出過著名的“五育并舉”教育方針,“五育”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尤其有特色,蔡先生還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號聞名于世。在蔡元培看來,美育是宗教的初級階段,對于沒有宗教傳統的中國人來說,美育教育是一種基礎,并且相對宗教,美育更安全,更普及,也更為人接受。通過美育,可以培育出道德是非的基礎,培育出向上的力量。雖然蔡元培的這一觀點引起過一番爭論,但對于一個人來說,有美的熏陶,有對于美丑的正確判斷,怎么都不能說是一件壞事。并且,美與是非,與善惡,與道德,與人類的心靈,與這個世界的根本,是聯系在一起的。以對美的判斷和感知為出發點,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人曾經的藝術生活,了解一個民族的內心世界;從而進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規律,與身邊的一切做到和諧相處,都是大有好處的。
也許,這套書的意義就在于此。
中國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據社會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顯著的表現在于:遵從天地人倫之間的道德,有高遠的理想,講究人格的修煉,反對人生世俗化,鄙視犬儒的人格特征。比如說孔子,從他的言語來看,更像是倡導一種人生價值觀,追求人生的美學意義。又比如說莊子,他的學說,不像是哲學,更像是一種生活美學:道是無情卻有情,看似說了很多超脫、冷酷的話,實際上透露出對于生命、本真的眷戀和愛護,要求對整體人生采取審美觀照態度,不計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達到安詳和寧靜,讓自我與整個宇宙合為一體。這種貫穿著士大夫精神的人生價值觀,讓人忘懷得失擺脫利害,超越種種庸俗無聊的現實計較和生活束縛,或高舉遠慕,或怡然自適,或回歸自然,在前進和后退中獲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這就是中國歷代士大夫知識分子一以貫之的藝術清潔精神。英國大哲學家羅素曾經說:“在藝術上,他們(中國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們追求情理。”這是說到關鍵了。
中國人的生活哲學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曠而幽遠,另一方面也連著“地氣”,是自發的浪漫主義和自發的經典主義的結合。道家是中國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經典派。當東漢年間佛教傳入之后,這種以出世和解脫為目的的宗教體系遭到了儒學和道教的抵抗,從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涼的成分。經過“中庸之道”的過濾,其中極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論或實踐上的過火行為。也因此,一種中國特色的佛教觀產生了,佛教在中國更多變身為“生活禪”,變成一種熱愛生活創造人生的方式。中國人一方面避免了極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靈的滋養、美智的開發,使得東漢魏晉,包括后來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以及唐宋元產生了很多高妙的藝術,“藝術人生”的觀念也隨之如植物一樣葳蕤生長。可以說,這些朝代,是中國最具審美價值、最開人們心智、也最出藝術珍品的年代。也因此,很多藝術種類都在這個階段達到了高峰,比如說唐詩、宋詞、元曲、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等,它們洋溢著一種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遠,潔凈空曠,如清風明月,如古松蒼翠。從審美上看,由于存有或明或暗的觀照,存有人格與事物的交融,主題得到了提升,感悟與生命同在,境界與天地相齊,一種深遠的“禪意”油然而生……從總體境界上來看,這一階段的各類藝術形式,達到了各自的高峰。它們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精髓的。
中國的藝術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會形態的變化,專制制度進一步嚴酷;加上統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體文化和審美呈低俗化的傾向,社會和人生的自由度越來越窄,藝術的想象空間越來越逼仄,藝術作品的精神高度下降。隨著“程朱理學”和科舉制度的推行,人們的想象力、創造力被扼制,審美弱化,藝術更趨“侏儒化”、“弱智化”。大眾普羅的喜好抬頭,剛正不阿的風骨軟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審美精神也在喪失。不過盡管如此,在明清時代的中晚期,那種崇尚自然、物我兩忘的高貴精神仍時有抬頭,一批有著真正藝術精神的獨立藝術作品或有出現。盡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藝術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種空谷幽蘭的生命絕響。
近現代之后,由于社會動蕩,戰亂連連,再加上西方現代化所導致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滲入,中國的文學藝術遭到了進一步摧殘,傳統的藝術精神更進一步沉淪。藝術的政治化傾向、實用主義傾向和世俗主義傾向抬頭,這直接導致了真正的藝術精神缺失,藝術的品位下降,高蹈精神向世俗俯首,自然和自由變身為功利和實用,士大夫精神更是變身為犬儒主義。中國近現代上百年的屈辱和戰亂,更使得中國自古以來高潔的審美觀變得扭曲和膚淺;黃鐘大呂變成田野俚語,布衣青衫變成了披紅掛綠,古琴琵琶變成了鑼鼓鞭炮,潔身自好變成了爭相取寵,安詳寧靜變成喧嘩騷動,幽默風趣變成庸俗不堪……如果說是與非,美與丑是人類最基本標準的話,那么,很長一段時間里,這種基本標準都在喪失,很多人已分辨不了是與非,也分辨不了美與丑。“文革”時期八個臉譜化的樣板戲在左右著中國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而到現在,似乎是一場“群魔亂舞”的電視春節晚會代表著最高藝術水準。這樣的現象,又何嘗不令人扼腕嘆息!
如果說中國當代教育存在著諸多問題的話,那么,以我的理解,當代教育最大的失敗,甚至不是傳統丟失、精神扭曲以及弱智低能,而是在美育上的缺失。這一點,只要觀察我們周圍的人們,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是對于生活沒有感覺,對于美丑沒有鑒別的人。他們所擁有的,只是功利,只是物質,只是金錢,只是對美丑的弱智的鑒別和判斷。這些人不僅僅是一些教育低下的人,甚至,一些貌似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也是這樣——他們雖然擁有很高的學歷,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在美丑的辨別力,以及對于藝術、心靈的覺察力、感悟力和理解力上,同樣表現得能力低下、缺乏常識。這樣的現象,實際上是我們多年以來的教育缺乏美育,缺乏精神導向的結果。一個人的審美,是與道德和智慧聯系在一起的,審美的缺失,實際上也是道德和智慧的缺失。一個對美缺乏判斷力的人,很容易在人生中缺乏動力和方向,也很容易被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極端主義、工業主義所奴役,成為過度現代化的犧牲品。在很多時候,這種人不可能是一個豐富的生命,只是一架精神匱乏的機器。
現在,這一套由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精心組織的“最美中國叢書”,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一些“尋根”和美育上的缺失。該叢書旨在“重建中國優美形象,重構華夏詩意生活”,通過對古代思想、倫理道德、文學藝術、風景民俗、器物發明等的重新梳理,重新發現中國特有的美,傾情向世人推介這種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傳承。這套書知識精準,圖文并茂,力求童趣與大美的融合,悅目和感人的統一。對于正在成長的青少年來說,這一套書,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最起碼它可以讓人知道,什么是中國的最美,什么是中國真正的美。繼第一輯十本書受到業界、讀者的廣泛好評之后,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又趁勢推出第二輯“物華灼灼”和第三輯“文質彬彬”,加在一起又有20本,這兩輯叢書在第一輯相對比較宏大敘事的基礎上,著力聚焦中華文化的細節之美,視角更為開闊,敘述更為細膩。無疑是值得期待的。
上個世紀初,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曾經提出過著名的“五育并舉”教育方針,“五育”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尤其有特色,蔡先生還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號聞名于世。在蔡元培看來,美育是宗教的初級階段,對于沒有宗教傳統的中國人來說,美育教育是一種基礎,并且相對宗教,美育更安全,更普及,也更為人接受。通過美育,可以培育出道德是非的基礎,培育出向上的力量。雖然蔡元培的這一觀點引起過一番爭論,但對于一個人來說,有美的熏陶,有對于美丑的正確判斷,怎么都不能說是一件壞事。并且,美與是非,與善惡,與道德,與人類的心靈,與這個世界的根本,是聯系在一起的。以對美的判斷和感知為出發點,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人曾經的藝術生活,了解一個民族的內心世界;從而進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規律,與身邊的一切做到和諧相處,都是大有好處的。
也許,這套書的意義就在于此。
目次
上篇流淌中國最長的江——長江百川之首——黃河神秘的風景線——黑龍江東方日出之江——烏蘇里江中朝界河——鴨綠江奇異之河——遼河華北地區最大的河——海河三晉第一勝境——汾河北方最大的不冰之河——拒馬河大地史詩——京杭大運河流淌歷史的綠波——淝河東南名川——錢塘江中國山水畫的搖籃——楠溪江中國南北的界河——淮河槳聲燈影的詩意之河——秦淮河驚鴻游龍般的洛神——洛河一曲自然而舒展的交響曲——汀江秀美雄渾之河——閩江白霧籠罩的河——瑞麗江中國最長的內流河——塔里木河中國唯一的西流之河——伊犁河中國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額爾齊斯河大地上的天河——雅魯藏布江東方的多瑙河——瀾滄江中國雄雞巨冠上的金邊——額爾古納河百里畫廊——灕江珠流南國,沃水千里——珠江中國的亞馬孫河——萬泉河臺灣最長的河流——濁水溪下篇映照中國的五大淡水湖中國的五大鹹水湖世界最高的火山湖——長白山天池中國最大的熔岩堰塞湖——鏡泊湖四湖連珠——微山湖中華水景之王——九寨溝高原母湖——瀘沽湖上帝的調色板——喀拉斯湖天下第一秀水——千島湖彩雲雙珠——滇池、洱海世外桃源——燕子湖東方的威尼斯——平天湖北地西湖,華北明珠——白洋澱日月同輝的寶島大湖——日月潭
書摘/試閱
百川之首——黃河
在中國的古典文獻中,像“江”特指長江一樣,在秦漢之前,“河”,基本上是黃河的專指。黃河一詞最早見于東漢班固的《漢書·地理志》。以水流的顏色而命其名的大河,恐怕舉世唯黃河獨有。《爾雅·釋水》載有“河出昆侖,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黃”,用“白”“黃”二字描述河水由清變濁。華夏民族將這條穿越高峽和高原、奔騰人海的中國第二大河稱為“母親河”。她依次在青、川、甘、寧、內蒙、陜、晉、豫、魯九省蜿蜒流動,像一柄弓背蓄勢的鏵犁,翻騰在廣袤的中國北方大地;又像一條遒勁游動的巨龍,催生了“黃河文明”。
我曾到過青海的瑪曲上游的約古宗列曲,那里矗立十幾個“黃河源”的石碑,讓我一度誤以為這里就是黃河之源。但2004年中國三江源考察隊的最后一次考察發現,青海卡日曲上游的那扎隴查河才是黃河的正源。從這里算起,黃河真正的長度為5778千米,在中國僅次于第一長河——長江,居世界第五。
對黃河的河流分段,學界一直爭論不休。有的學者認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應以青銅峽、孟津為切分點;有的學者主張以河南焦作武陟的嘉應觀來劃分。中學的教科書又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黃河水利委員會堅持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得到了較為普遍的認同。
黃河多峽谷。干流上的峽谷多達30處,累計長達1707千米。如龍羊峽、李家峽、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紅山南峽北峽、黑山峽、虎峽、青銅峽和晉陜峽谷(包括三門峽)等。每段峽谷風光各異,皆成特色,尤以“晉陜蒙大峽谷”風光為最。此段峽谷地處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的丘陵地段,河道曲折蜿蜒,兩岸峰爭峙,一浪拍晉蒙,旖旎雄渾,撼人胸腹。峽谷下段的壺口瀑布,槽深水窄,飛瀑流急,氣勢壯偉,造就了獨特的“山水藝術”景觀。佇立崖石,碎珠濕衣,不由自主會想起兩句現成的詞語:雷霆萬鈞,濁浪排空。
黃河多支流,大的支流就達13條之多,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唐張籍有詩曰:渭水西來直,秦山南去深。渭水兩岸是黃河文明的發祥地,周、秦、漢、唐13個王朝在此定都,姜子牙釣魚,鴻門宴,阿房宮和楊玉環溫泉水滑洗凝脂的華清池等著名的故事,就發生在渭水之濱。提起渭河,不得不提與其對應的黃河的另一條有名的支流——涇河。涇河發源于六盤山,奔流千里與渭水相匯,仍不改其清漣之性,涇清渭濁,涇渭分明,成為一道天下奇觀。
黃河多神奇。在小北干流的龍門及支流渭河河段,每當高含沙的洪峰涌過時,河床遭受劇烈的沖刷,河底的淤積物像一塊塊、一片片地毯般被卷起漂走,河床沖深達幾米至十幾米。“揭河底”這一獨有的泥沙運動現象,成為黃河的百年奇觀。與之相反,黃河下游的一些河段,由于泥沙俱下,長期淤積,加之河堤屢次加高約束,形成舉世聞名的“懸河”,尤以開封段為甚。據記載,近500年來,開封段河床以年均2厘米左右的速度向上抬升,到目前,已高出開封市區地面13米之多,而且河床主槽高于左右灘地,形成了“二級懸河”,成為世界上最高的懸河。站在大堤之上,可看到“懸河中之懸河”的特有景觀。在黃河源的下端,龍羊峽與劉家峽間的一段黃河,是對黃河之“黃”的顛覆。此地名日:貴德。黃河流經貴德全境,約80千米,河面浩闊,水流澈緩,水繞山環,峰奇水秀,平川溢綠,融高原粗狂、博大和江南雋美、靜秀于一體,素有“高原江南”之稱,享有“天下黃河貴德清”之美譽。一條黃河,流不盡的神奇。
奔騰于這片厚重、純樸的黃土之上的百川之首,吸引了古往今來大量的頌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鐘天下聞(杜甫);黃河水白黃云秋,行人河邊相對愁(白居易);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土花漠碧云茫茫,黃河欲盡天蒼黃(李商隱);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劉禹錫);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王昌齡);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川(王安石)。
黃河,不是一條簡單的地理現象的大河,她的每一層波浪都有著深刻的隱喻。黃水,黃土地,黃帝,黃皮膚,以及傳說中的金黃色的中國龍,這一切黃色表征,把這條流經中華心臟地區的雄渾之河升華為民族的“圣河”。《漢書·溝洫志》就把黃河尊為“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于四瀆,而黃河為宗”。信哉,斯言!
P6-9
在中國的古典文獻中,像“江”特指長江一樣,在秦漢之前,“河”,基本上是黃河的專指。黃河一詞最早見于東漢班固的《漢書·地理志》。以水流的顏色而命其名的大河,恐怕舉世唯黃河獨有。《爾雅·釋水》載有“河出昆侖,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黃”,用“白”“黃”二字描述河水由清變濁。華夏民族將這條穿越高峽和高原、奔騰人海的中國第二大河稱為“母親河”。她依次在青、川、甘、寧、內蒙、陜、晉、豫、魯九省蜿蜒流動,像一柄弓背蓄勢的鏵犁,翻騰在廣袤的中國北方大地;又像一條遒勁游動的巨龍,催生了“黃河文明”。
我曾到過青海的瑪曲上游的約古宗列曲,那里矗立十幾個“黃河源”的石碑,讓我一度誤以為這里就是黃河之源。但2004年中國三江源考察隊的最后一次考察發現,青海卡日曲上游的那扎隴查河才是黃河的正源。從這里算起,黃河真正的長度為5778千米,在中國僅次于第一長河——長江,居世界第五。
對黃河的河流分段,學界一直爭論不休。有的學者認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應以青銅峽、孟津為切分點;有的學者主張以河南焦作武陟的嘉應觀來劃分。中學的教科書又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黃河水利委員會堅持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得到了較為普遍的認同。
黃河多峽谷。干流上的峽谷多達30處,累計長達1707千米。如龍羊峽、李家峽、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紅山南峽北峽、黑山峽、虎峽、青銅峽和晉陜峽谷(包括三門峽)等。每段峽谷風光各異,皆成特色,尤以“晉陜蒙大峽谷”風光為最。此段峽谷地處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的丘陵地段,河道曲折蜿蜒,兩岸峰爭峙,一浪拍晉蒙,旖旎雄渾,撼人胸腹。峽谷下段的壺口瀑布,槽深水窄,飛瀑流急,氣勢壯偉,造就了獨特的“山水藝術”景觀。佇立崖石,碎珠濕衣,不由自主會想起兩句現成的詞語:雷霆萬鈞,濁浪排空。
黃河多支流,大的支流就達13條之多,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唐張籍有詩曰:渭水西來直,秦山南去深。渭水兩岸是黃河文明的發祥地,周、秦、漢、唐13個王朝在此定都,姜子牙釣魚,鴻門宴,阿房宮和楊玉環溫泉水滑洗凝脂的華清池等著名的故事,就發生在渭水之濱。提起渭河,不得不提與其對應的黃河的另一條有名的支流——涇河。涇河發源于六盤山,奔流千里與渭水相匯,仍不改其清漣之性,涇清渭濁,涇渭分明,成為一道天下奇觀。
黃河多神奇。在小北干流的龍門及支流渭河河段,每當高含沙的洪峰涌過時,河床遭受劇烈的沖刷,河底的淤積物像一塊塊、一片片地毯般被卷起漂走,河床沖深達幾米至十幾米。“揭河底”這一獨有的泥沙運動現象,成為黃河的百年奇觀。與之相反,黃河下游的一些河段,由于泥沙俱下,長期淤積,加之河堤屢次加高約束,形成舉世聞名的“懸河”,尤以開封段為甚。據記載,近500年來,開封段河床以年均2厘米左右的速度向上抬升,到目前,已高出開封市區地面13米之多,而且河床主槽高于左右灘地,形成了“二級懸河”,成為世界上最高的懸河。站在大堤之上,可看到“懸河中之懸河”的特有景觀。在黃河源的下端,龍羊峽與劉家峽間的一段黃河,是對黃河之“黃”的顛覆。此地名日:貴德。黃河流經貴德全境,約80千米,河面浩闊,水流澈緩,水繞山環,峰奇水秀,平川溢綠,融高原粗狂、博大和江南雋美、靜秀于一體,素有“高原江南”之稱,享有“天下黃河貴德清”之美譽。一條黃河,流不盡的神奇。
奔騰于這片厚重、純樸的黃土之上的百川之首,吸引了古往今來大量的頌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鐘天下聞(杜甫);黃河水白黃云秋,行人河邊相對愁(白居易);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土花漠碧云茫茫,黃河欲盡天蒼黃(李商隱);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劉禹錫);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王昌齡);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川(王安石)。
黃河,不是一條簡單的地理現象的大河,她的每一層波浪都有著深刻的隱喻。黃水,黃土地,黃帝,黃皮膚,以及傳說中的金黃色的中國龍,這一切黃色表征,把這條流經中華心臟地區的雄渾之河升華為民族的“圣河”。《漢書·溝洫志》就把黃河尊為“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于四瀆,而黃河為宗”。信哉,斯言!
P6-9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