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有個浪漫的傳說:傳說中有個勇士救了一位美麗的公主,公主送給勇士一本書作為回報,用此象徵知識和力量。於是,每到這一天,這個國家的女人就會送給丈夫或男朋友一本書,男人們則回贈一枝玫瑰花。正是由於這個傳說帶來的靈感,1995年世界教科文組織將每年的4月23日定為“世界讀書日”。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們很難在每天的忙碌中抽出一些時間來靜靜品味書籍的馨香,慢閱讀似乎被人們遺忘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快餐式文化。然而,讀書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對人的一生都至關重要。就如溫家寶總理所說:“書籍是不能改變世界的,但讀書可以改變人,人可以改變世界。”《系列叢書:每天傍晚勵志課.擺脫困惑、堅定信念的勵志指南》倡導家庭傍晚親子閱讀學習習慣,家庭在晚餐後共同閱讀,抓住六點到八點的最佳記憶期,有利於知識記憶的強化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同時也是促進親子關係最好的契機。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對世界萬物都充滿好奇,這是一個閱讀的好時機,家長在這個階段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樂趣,並幫助孩子培養起來閱讀的習慣,將會使他們受益終身。如果家長及時地給孩子們補充一些他們必備的且感興趣的課外知識,相信孩子們是非常願意接受的。這一代孩子的成長環境中充斥著更多誘惑,例如他們很容易迷失在電視娛樂節目和網絡遊戲之中,很多慘痛的教訓讓我們開始重視這種現象。然而,家長們如果願意每天從自己排得滿滿的時間表裡擠出些時間來和孩子一起讀讀書,互相討論自己對書中某點的看法,放下身段,與孩子進行一次“親子閱讀”,那麼我想,不僅孩子能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與言傳身教,就是家長自己也會深深融入這樣的溫馨之中不願出來。
名人/編輯推薦
《<每天傍晚閱讀課>系列叢書:每天傍晚勵志課(雙色印刷)》編輯推薦:《每天傍晚閱讀課》系列叢書作為市場中的青少年讀物長銷領域,經過大量的策劃、調查、組稿、編審、包裝工作,由知名教育專家 劉金國老師主編,匯集眾多優秀的一線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工作,為讀者奉獻了市場中難得一見的具有系統性、科學性和時尚性的優秀的青少年課外讀物。
叢書從七個與青少年朋友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方面入手,采用故事、案例加評析的方式,內容樸實親切,寫作手法通俗自然,能夠讓廣大青少年朋友接受,同時更能吸引廣大家長,而且六本分冊相輔相成,共同構建了一個青少年素質教育與能力塑造的整體方案。
《每天傍晚閱讀課》系列叢書在寫作、編輯、裝幀過程中,完全以青少年朋友的獨特立場出發,針對特定的年齡結構,特定的思想意識,特定的時代背景,為青少年朋友量身制定了最為實用、科學、系統的課外閱讀知識系統。 每天傍晚閱讀課>
叢書從七個與青少年朋友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方面入手,采用故事、案例加評析的方式,內容樸實親切,寫作手法通俗自然,能夠讓廣大青少年朋友接受,同時更能吸引廣大家長,而且六本分冊相輔相成,共同構建了一個青少年素質教育與能力塑造的整體方案。
《每天傍晚閱讀課》系列叢書在寫作、編輯、裝幀過程中,完全以青少年朋友的獨特立場出發,針對特定的年齡結構,特定的思想意識,特定的時代背景,為青少年朋友量身制定了最為實用、科學、系統的課外閱讀知識系統。
序
有個浪漫的傳說:傳說中有個勇士救了一位美麗的公主,公主送給勇士一本書作為回報,用此象征知識和力量。于是,每到這一天,這個國家的女人就會送給丈夫或男朋友一本書,男人們則回贈一枝玫瑰花。正是由于這個傳說帶來的靈感,1995年世界教科文組織將每年的4月23日定為“世界讀書日”。
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們很難在每天的忙碌中抽出一些時間來靜靜品味書籍的馨香,慢閱讀似乎被人們遺忘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快餐式文化。然而,讀書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對人的一生都至關重要。就如溫家寶總理所說:“書籍是不能改變世界的,但讀書可以改變人,人可以改變世界。”
本書倡導家庭傍晚親子閱讀學習習慣,家庭在晚餐后共同閱讀,抓住六點到八點的最佳記憶期,有利于知識記憶的強化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同時也是促進親子關系最好的契機。
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對世界萬物都充滿好奇,這是一個閱讀的好時機,家長在這個階段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并幫助孩子培養起來閱讀的習慣,將會使他們受益終身。如果家長及時地給孩子們補充一些他們必備的且感興趣的課外知識,相信孩子們是非常愿意接受的。這一代孩子的成長環境中充斥著更多誘惑,例如他們很容易迷失在電視娛樂節目和網絡游戲之中,很多慘痛的教訓讓我們開始重視這種現象。然而,家長們如果愿意每天從自己排得滿滿的時間表里擠出些時間來和孩子一起讀讀書,互相討論自己對書中某點的看法,放下身段,與孩子進行一次“親子閱讀”,那么我想,不僅孩子能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與言傳身教,就是家長自己也會深深融入這樣的溫馨之中不愿出來。
有鑒于此,我們特意編寫了這套《每天傍晚閱讀課》叢書,并且滿懷欣慰和喜悅地將這套叢書奉獻給千千萬萬的青少年及家長朋友們。它使孩子們在課余和傍晚的時間里有了新的樂趣,在汲取知識的同時也培養起了閱讀的好習慣。叢書內容生動有趣、包羅萬象,從日常生活中必備的常識到需要掌握的科學文化知識都收錄其中,將科學性與趣味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極大地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使每個孩子都愿意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
本套叢書共有七冊,分別是《每天傍晚國學課》《每天傍晚游戲課》《每天傍晚生活課》《每天傍晚安全課》《每天傍晚科學課》《每天傍晚美文課》《每天傍晚勵志課》,我們相信書中的每個小故事都會使你對待生活更加充滿激情,更有信心地去追逐夢想;書中的每個小常識都會讓你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得心應手,早日成為一個成熟懂事的人;書中的每個小游戲都會使你在學習了一天后放松身心,靈活你的大腦;書中的每篇小文章,都能夠陶冶你的情操,并且幫助你積累優美的詞句。
當然,在社會飛速發展的當今時代,新的問題層出不窮,還有許多是我們沒有考慮到的,本書編者會盡最大的努力去不斷完善它、豐富它,也希望讀者能夠對本書提出寶貴建議,我們將積極吸取建議和意見,爭取使之擁有更大的閱讀價值。
本套叢書的編委會成員有主編劉金國,編委程國安、崔曉芳、高艷茹、李廣一、許文飛、張玉峰(按姓氏拼音順序排名),感謝各位老師對本套叢書的辛勤付出,才使之能盡快與讀者朋友見面。
最后,讓我引用美國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布什曾說過的一句話,鼓勵孩子讀書是一種最好的教育方式,它是家長送給孩子的一件終生享用的最佳禮物。
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們很難在每天的忙碌中抽出一些時間來靜靜品味書籍的馨香,慢閱讀似乎被人們遺忘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快餐式文化。然而,讀書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對人的一生都至關重要。就如溫家寶總理所說:“書籍是不能改變世界的,但讀書可以改變人,人可以改變世界。”
本書倡導家庭傍晚親子閱讀學習習慣,家庭在晚餐后共同閱讀,抓住六點到八點的最佳記憶期,有利于知識記憶的強化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同時也是促進親子關系最好的契機。
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對世界萬物都充滿好奇,這是一個閱讀的好時機,家長在這個階段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并幫助孩子培養起來閱讀的習慣,將會使他們受益終身。如果家長及時地給孩子們補充一些他們必備的且感興趣的課外知識,相信孩子們是非常愿意接受的。這一代孩子的成長環境中充斥著更多誘惑,例如他們很容易迷失在電視娛樂節目和網絡游戲之中,很多慘痛的教訓讓我們開始重視這種現象。然而,家長們如果愿意每天從自己排得滿滿的時間表里擠出些時間來和孩子一起讀讀書,互相討論自己對書中某點的看法,放下身段,與孩子進行一次“親子閱讀”,那么我想,不僅孩子能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與言傳身教,就是家長自己也會深深融入這樣的溫馨之中不愿出來。
有鑒于此,我們特意編寫了這套《每天傍晚閱讀課》叢書,并且滿懷欣慰和喜悅地將這套叢書奉獻給千千萬萬的青少年及家長朋友們。它使孩子們在課余和傍晚的時間里有了新的樂趣,在汲取知識的同時也培養起了閱讀的好習慣。叢書內容生動有趣、包羅萬象,從日常生活中必備的常識到需要掌握的科學文化知識都收錄其中,將科學性與趣味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極大地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使每個孩子都愿意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
本套叢書共有七冊,分別是《每天傍晚國學課》《每天傍晚游戲課》《每天傍晚生活課》《每天傍晚安全課》《每天傍晚科學課》《每天傍晚美文課》《每天傍晚勵志課》,我們相信書中的每個小故事都會使你對待生活更加充滿激情,更有信心地去追逐夢想;書中的每個小常識都會讓你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得心應手,早日成為一個成熟懂事的人;書中的每個小游戲都會使你在學習了一天后放松身心,靈活你的大腦;書中的每篇小文章,都能夠陶冶你的情操,并且幫助你積累優美的詞句。
當然,在社會飛速發展的當今時代,新的問題層出不窮,還有許多是我們沒有考慮到的,本書編者會盡最大的努力去不斷完善它、豐富它,也希望讀者能夠對本書提出寶貴建議,我們將積極吸取建議和意見,爭取使之擁有更大的閱讀價值。
本套叢書的編委會成員有主編劉金國,編委程國安、崔曉芳、高艷茹、李廣一、許文飛、張玉峰(按姓氏拼音順序排名),感謝各位老師對本套叢書的辛勤付出,才使之能盡快與讀者朋友見面。
最后,讓我引用美國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布什曾說過的一句話,鼓勵孩子讀書是一種最好的教育方式,它是家長送給孩子的一件終生享用的最佳禮物。
目次
第1章 每天進步一點點,從量變到質變每天總結自己的進步讓自己每天進步1%重視自己做得每一件事情在小事情上培養自己的耐心執著者永不放棄做一個堅韌不拔、威武不屈的人耐心度測試“三分鐘”耐性訓練法第2章 熱愛自己的學習,讓每一天都充實喜歡自己的學習選擇自己的學習主動付出努力懂得學以致用讓自己在學習時保持愉悅熱愛學習度測試增強學習興趣實戰方略第3章 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每一孩子都能成為非凡人抬起頭來大步前進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要放大自己的缺點讓自己融入大集體常常對自己說“我能行”自信心測試自信心鍛煉實戰方略第4章 管理好自己,成大事者皆自律從小就要懂法養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學習法律知識不良行為要杜絕與家長老師多談心戰勝自己這個敵人自律性測試培養紀律性實戰方略第5章 對人要真誠,對事要誠實第6章 勇敢搏擊風雨,在挫折中成長第7章 珍惜自己的夢想,喚醒自己的創造力第8章 從小有擔當,長大成大事第9章 扔掉依賴的拐杖,讓自己快點長大第10章 主動幫助他人,從小就有愛心第11章 認真對待每件事,細節決定未來第12章 把握每一分鐘,珍惜每一秒鐘第13章 寬容了別人,等於善待了自己第14章 理解自己的家人,擁有感恩的心第15章 節儉是生活的根本,珍惜每一分錢第16章 天天面帶笑容,讓生活充滿陽光第17章 謙虛謹慎是美德,戒驕戒躁要把握
書摘/試閱
第1章 每天進步一點點,從量變到質變
每天總結自己的進步
一天的課結束了,老師問學生:“大家說說看,今天的你與昨天相比,有了哪些進步呢?”
“我今天記住了10個英語單詞,還能流利地背出來!”
“我今天知道了金字塔的許多情況,希望將來有一天能夠去那里旅游!”
“通過今天的一件事,我懂得了對人要有禮貌。”
“老師,今天一整天我都不舒服,我覺得我沒有什么進步!”
老師立即說:“每個人應該每天都有所進步,不舒服不應該成為不進步的理由。孩子們,記住我的活,有朝一日你們會發現,世界上的大部分事情都是由覺得不太舒服的人做出來的。”
孩子們似乎有些明白,似乎又不太明白,但他們都在點頭。
同學們,大家應該都明白: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每天進步一點點,并不是很大的目標,也并不難實現。也許昨天一天中,“我”也曾努力地磨煉并獲得可喜的成績,但今天的我必須超越昨天的“我”,更加進步,更加充實。人生的每一天都應該充滿新鮮的東西。
不僅僅是在我們現在的小學階段,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天前進一點點,就是穩健的、持續的前進過程。“不進則退”,只要是在前進,無論前進多么小的一點點都無妨,但一定要比昨天前進一點點。人生也必須每天持續那“小小”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
同學們,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培養自己踏實的品格,要知道,只有一步一個腳印地積累,一天天地進步,我們才可以攀登到知識的高峰。
這次考試考了一百分,那是因為你這個學期的每一天都在認真學習,每一天都有一點收獲,通過這樣踏實的積累,才能讓你取得優秀的成績。如果你每一天都在浪費,每一天都沒有收獲,那到了最后,你的成績會仍然是零。
讓自己每天進步1%
前洛杉磯湖人隊的教練帕特?萊利在湖人隊最低潮時,告訴球隊的12名隊員說:“今年我們只要每人比去年進步1%就好,有沒有問題?”球員一聽:“才1%,太容易了!”于是,在罰球、搶籃板、助攻、搶斷、防守五方面都各進步了1%,結果那一年湖人隊居然得了冠軍,而且比賽很順利。
有人問教練,為什么這么容易得到冠軍呢?
教練說:“每個人在五個方面各進步1%,則為5%,12人一共60%,一年進步60%的籃球隊,你說能不得冠軍嗎?”
讓自己每天進步1%,只要你每天進步1%,你就不用擔心自己不快速成長。
小朋友們,你們不妨在每晚臨睡前想一想:今天我學到了什么?我有什么做錯的事?今天我有什么做對的事?假如明天要得到我要的結果,有哪些錯不能再犯?
問完這些問題,你就比昨天進步了1%。無止境地進步,就是你進步的基礎。
你在學習、生活中的各方面也應該照這個方法做,持續不斷地每天進步1%,一年便進步了若干倍,長期下來,你一定會成為一名真正優秀的小朋友。
不用一次大幅度地進步,一點點就夠了。不要小看這一點點,每天小小的改變,會有大大的不同。
重視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
看過這樣一個題目:給你一張足夠大的紙,你所要做的是重復地對折,不停地對折。當你把這張紙對折了51次的時候,所達到的厚度有多少?一個冰箱那么厚或者兩層樓那么高?這大概是你所能想到的最大值了吧?然而通過計算機的計算,這個厚度竟接近于地球到太陽的距離。
同學們,你們感到很驚訝吧?沒錯,就是這樣簡簡單單的動作,是不是讓你感覺到了一個奇跡?為什么看似毫無分別的重復,會有這樣驚人的結果呢?
我們的學習就像折紙一樣,最后達到的高度與每一次加力是分不開的,任何一次偷懶都會降低你的“厚度”,所以動作雖然簡單,卻依然要一絲不茍地踏實去做。而且后一次所達到的“厚度”與前一次是分不開的,環環相扣的“踏實”可以達到驚人的效果。
在小事情上培養自己的耐心
齊白石是中國畫壇的一代宗師。齊老先生不僅擅長書畫,還對篆刻有極高的造詣,但他并非天生具備這項能力,他也經過了非常刻苦的磨煉和不懈的努力,才把篆刻藝術練就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年輕時候的齊白石就特別喜愛篆刻,但他總是對自己的篆刻技術不滿意。他向一位老篆刻藝人虛心求教,老篆刻藝人對他說:“你去挑一擔礎石回家,要刻了磨,磨了刻,等到這一擔石頭都變成了泥漿,那時你的印就刻好了。”
于是,齊白石就按照老篆刻藝人的意思做了。他挑了一擔礎石來,一邊刻,一邊磨,一邊拿古代篆刻藝術品來對照琢磨,就這樣一直夜以繼日地刻著。刻了磨平,磨平了再刻。手上不知起了多少個血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礎石越來越少,而地上淤積的泥漿卻越來越厚。最后,一擔礎石終于統統都被“化石為泥”了。
小朋友們一定要記住:耐心被認為是一個人心理素質優劣、心理健康與否的衡量標準之一,也是我們未來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耐心不僅對我們的學習有幫助,而且對我們今后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小朋友畢竟是小朋友,許多人都不夠有耐心。比如在玩搭積木的時候,如果搭了一會兒還是沒能建好想象中的房子,要么就要求大人幫助,要么就干脆扔掉,自己還很生氣。
這其實并不奇怪,因為耐心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后天的培養。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在小事上培養我們的耐心,常進行一些有益鍛煉自己的耐心的課外活動,例如釣魚、下棋、長跑或學習樂器等。
執著者永不放棄
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替代恒心。才干不能,有才干的失敗者多如過江之鯽;天才不能,天才無報償已成為一句俗語;教育不能,被遺棄的教養之士到處充斥著。唯有恒心才能征服一切。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堪稱持之以恒的典范。眾所周知,由于水門事件,尼克松被迫辭職。從辭職到逝世前的20年中,他經歷了巨大的精神折磨。
在1974年被迫辭職后一段時間里,他可謂一蹶不振,突然降臨的失落與憂憤,媒體的窮追猛打和冷嘲熱諷,熟人朋友們的避之不及,使62歲的尼克松患上了內分泌失調和血栓性靜脈炎,醫生說他基本上是一個廢人。
這以后,尼克松連續撰寫并出版了《尼克松回憶錄》《真正的戰爭》《領導者》《不再有越戰》《1999不戰而勝》和《超越和平》等一系列暢銷全球的著作,以在野身份繼續關心和介入美國內政外交,直到生命的終點。
“水門事件”,尼克松雖然受到了極大的挫折,可他面對挫折表現出來的堅韌不拔和對國家的強烈忠誠,戰勝人性弱點重新攀上人生巔峰的勇氣卻受到世人的欽敬。
尼克松說他不怕失敗,因為他知道還有未來。他說:“失敗固然令人悲哀。然而,最大的悲哀是在生命的征途中既沒有勝利,也沒有失敗。”他以一種積極的健康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人生,而從不自怨自艾,挫折、憂憤使尼克松成為一個深懷智慧的人,而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則使尼克松又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縱觀古今中外的歷史,凡是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都是和尼克松一樣勇于堅持到底,有恒心、有毅力的人。
晉代左思花費十年時間收集材料,醞釀構思,以頑強不息的精神寫出了令洛陽紙貴的《三都賦》;馬克思用40年的時間,在大英博物館里啃書本,甚至把博物館里的水泥地都磨出了一個坑,寫出了給人類歷史帶來新世紀曙光的《資本論》;丁肇中、楊振寧博士堅持做原子轟擊實驗,終于發現了J粒子,使宇宙不守恒定律在實驗上得以成立。他們的成功雄辯地證明:只要具備了知難而進、堅持到底的精神,無論辦什么事情都能取得成功;否則,就會半途而廢,功敗垂成。
德國科學家席勒在研究射線即將看到曙光時,失去信心,罷手卻步,遂將成功的喜悅奉送給了倫琴;牛頓晚年故步自封,堅持機械觀點,以致晚年的牛頓一事無成。
堅持到底就是勝利。但真正做到堅持到底并不容易。宋朝詩人楊萬里有詩曰:“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
人在奮斗的過程中,由于條件有限,必然困難重重,也會存在種種干擾。這些困難干擾就像一座座山橫亙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絕不能望山讓步,只能是翻山而行。
19世紀英國作家福樓拜說得好:“頑強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不錯,只要拿出頑強的毅力,持之以恒,堅持到底,事業的成功必將成為一種必然。當年宋慶齡在稱贊張學良將軍時曾說道:“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必有超乎常人的抱負。”恒心、毅力都是相對于人生旅途的坎坷和挫折而言的。
生活常常這樣:在你向目標挺進的過程中,突如其來的打擊,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莫名的痛苦和煩惱……像影子隨形一樣地跟著你,很難徹底擺脫。于是,人們便有了勇敢和懦弱、堅定和猶豫、勤奮和懶惰之分,一句話,有了強弱之別,有了堅持到底和中途沉迷的差異。
做一個堅韌不拔、威武不屈的人
做一個強者,首先是要做一個精神上的強者,做一個堅韌不拔、威武不屈的人。世間不存在人無法克服的艱難和困苦,在我們面臨絕境行將就木時,在我們氣喘吁吁甚至精疲力竭時,我們只要堅持一下,奮力拼搏一下,困難就會被我們征服了,我們就堅強了許多。
歷史上有成就的人大多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經受著巨大的風險和輿論壓力,他們不是退縮,而是堅韌不拔。
10世紀英國福音傳播者懷特菲爾德就是一個典型。在他追求事業成功的過程中,經歷了許多輿論的譴責,被逐出教會,關閉他的教堂,甚至逼迫他離開所住的城鎮。但他依舊在流浪的路途中傳道。敵對者雇傭一些人穿上魔鬼的衣服去嘲弄他,向他扔爛泥、臭雞蛋、爛番茄和切成碎片的死貓肉,并且不止一次地向他扔石頭,把他砸得頭破血流……同時代的許多名流都對他大加鞭撻和嘲諷。每天,他大概要經歷十數次這樣的挫折和失敗,但是,所有的這一切均未能阻止懷特菲爾德繼續他的傳道事業。因為,他知道他的事業是有益于大眾的。終于,成千上萬的信徒涌到倫敦郊外的田野上聽他的傳道。他給威爾士和蘇格蘭的礦工講道,為孤兒院募捐。他成了最有傳奇經歷的、最有魅力的傳道者。
堅持是邁向成功的臨門一腳。歷史上很多成功者用自己的現身說法證明了這一成功定理。日本著名企業家土光敏夫說過,一旦把要做的事情決定下來,就一定要以必勝為信念,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干到底。
人沒有努力的界限,所欠缺的往往是堅定不移的意志……面前遇到墻壁,就要決心越過去,即使失敗了,只要緊緊盯住目標,最終就不會倒下去。即使倒下去,爬也要往前爬。歌德用激勵的語言這樣描述堅持的意義:“不茍且地堅持下去,嚴厲地鞭策自己繼續下去,就是我們之中最微小的人這樣去做,也很少不會達到目標。因為堅持的無聲力量會隨著時間而增長,到沒有人能抗拒的程度。”
耐心度測試
下面所列舉的情形表示不踏實、沒有耐心的同學經常表現出來的行為。為了測試你這方面的情況,參照每項標準的分數,在每句句子后面的橫線上寫一個最能代表你目前水平的數字,然后相加得出總分。
1=從不這樣 2=偶爾這樣 3=有時這樣 4=經常這樣 5=總是這樣
A. 寫作業時要出去玩一會兒。得分:
B. 上課時不能集中注意力。得分:
C. 心浮氣躁、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得分:
D. 與同學們做游戲時中途退出。得分:
E. 上一個輔導班,幾天后就沒有了興趣。得分:
總分
同學們,在這個測試中如果得到20-25分,說明你十分浮躁、沒有耐心,你必須采取措施了,你不妨參考下面的具體方法,來讓自己更踏實;如果得到15-19分,說明你的踏實程度一般;如果得到10-14分,說明你的踏實程度很不錯;如果得到5-9分,說明你是一個十分踏實的同學,這對你的成長很有好處,不過一定要保持下去哦。
“三分鐘”耐性訓練法
安吉娜?米德爾頓在《美國家庭的卡爾?威特教育》一書中介紹了一種“三分鐘”耐性訓練法,這種方法被證明是訓練孩子耐性的好方法。
皮奈特是一個缺乏耐性的孩子,他只愛看電視和玩游戲,對書本不感興趣。
一天,父親拿著個沙漏,告訴他說,這是古時候的鐘表,里面的沙子全部漏下去時,正好是三分鐘。皮奈特想玩玩這個沙漏,這時父親說,以沙漏為計時器,你和爸爸一起看故事書,每次以三分鐘為限。皮奈特很高興地答應了。
第一次,皮奈特果然靜靜地坐下來聽爸爸講故事。但事實上他根本沒有留意聽故事,而是一直看著那個沙漏,三分鐘一到,便跑去玩了。但是皮奈特的父親沒有氣餒,他決定多試幾次。這樣數次之后,皮奈特的視線漸漸由沙漏轉移到故事書上了。雖說約定三分鐘,但三分鐘過后,因為故事情節吸引人,皮奈特聽得特別入神,他要求延長時間,但父親堅持“三分鐘”約定,不肯繼續講下去。皮奈特為了早點知道故事情節,就自己主動閱讀了。
在這里,皮奈特的父親用了一種循序漸進的訓練,對孩子進行了潛移默化的教育。這實際上是通過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使孩子的注意力在一定時間內專注于某一對象,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習慣,也就提高了耐性。
三分鐘的時間,正好適合孩子注意力的特點,三分鐘后立即打住,這樣不僅使孩子覺得父親守信,而且還利用了孩子的好奇心,引發了他主動學習的動力。
第2章 熱愛自己的學習,讓每一天都充實
喜歡自己的學習
在森林小學,提起小松鼠圓圓的名字,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的。他怎么這么出名啊?原來,小松鼠圓圓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為什么”,似乎所有的東西到了他那里,都會產生一些問題。圓圓問同學、問老師、問爸爸媽媽,幾乎所有的人都被他問到了。就這樣,大家給圓圓起了一個外號叫“為什么”。
圓圓見到什么就問什么:“小鳥,為什么你會飛,而我不會呢?”“老師,為什么太陽要落山呢?”“媽媽,為什么天空有的時候是灰色的,有的時候又是藍的呢?”……
有些問題別人可以幫助他解決,有些問題則讓人聽得發愣,天啊,怎么會有這么多“為什么”啊?當別人也說不出明確的答案時,圓圓就跑進圖書館去尋找答案,無論什么問題,都一定要查個水落石出才罷休。
“聲音是怎么來的呢?”
“為什么要下雨呢?”
“月亮為什么漸漸缺了之后又漸漸變圓呢?”
有時候老師也被圓圓一連串的問題問得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還有些時候老師甚至認為這個“為什么”圓圓簡直就是存心搗蛋,上課不安靜,專門提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擾亂課堂秩序。
但就是這個令人頭疼的“為什么”圓圓,卻做了一件令人大吃一驚的事情。
有一天上課時,老師走進來,笑瞇瞇地說:“今天老師要跟大家宣布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教室里一陣騷動。
“我們班的圓圓同學在前不久舉行的‘世界森林知識競賽’中獲得了總冠軍,我們一起鼓掌祝賀他吧!”
大家都張著嘴巴,表示非常驚訝。之后大家用力鼓著掌,要求圓圓上臺講講心得體會。
圓圓上臺,不好意思地用前爪撓著自己的后腦勺。他說:“謝謝老師和同學們!真是沒有想到能獲得總冠軍,感謝老師和同學們平時對我的幫助。我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和以前所學過的知識寫下來而已,真的無法相信能夠因此拿下總冠軍。其實我經常對很多事物感到疑惑,當我的心里產生疑惑,卻不去尋找答案時,喉嚨就會癢得很難受,好像我的喉嚨里有個隨時準備溜出來的問號……于是我就不斷地問‘為什么’。”
大家聽了,都為圓圓的幽默哈哈大笑起來。其實,生活中有太多的“為什么”,只是常常因為我們的懶惰才故意對它們視而不見,久而久之,這些“為什么”就變成了永遠解不開的謎,而我們的見識也不會有太多的增長。我們應該向這只聰明的小松鼠學習。
同學們,我們小朋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但是調查表明,被動學習、積極主動性差已經成為當代小朋友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很多孩子不愛學習,或者是學習不刻苦、知難而退,他們的學習動機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在家長與學校的壓力下學習,他們或者是為了讓別人能看得起自己,或者是為了滿足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得到老師的重視,或者是為了升學、考試等等。
無論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自己的發展,還是為了報答父母等,都是把學習當做一種手段。從這一點來看,孩子們在面對學習的時候,主動性有可能欠缺。我們之所以說“有可能”,是因為有的孩子在一些目的的驅使下,也會很努力、很主動地去學習,但這種學習是存在某些功利目的的,這些目的在一段時間內的確可以促使他們努力學習,主動學習。但這種主動性的動力來源卻未必能夠長久。當他們的功利性目的達到以后,學習的主動性就會漸漸消失。
也有一些少年兒童,在經過一段時間努力之后,他們或許感到自己力量微薄,當他們認為自己不可能達到想要的功利性目的時,也有可能把持續了一段時間的主動學習變成被動學習。因此,在生活中,我們才看到那么多孩子在父母的逼迫下,無奈地學習,被動地學習,有的孩子甚至為此而逃學。
其實,我們應該熱愛學習,只有學習才能令我們通往成才之路。但如果我們對學習不主動、不積極,那學習效果肯定不會很好。要想主動積極地學習,首先得讓自己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你的成績不可能不好。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法布爾從小對昆蟲活動產生了興趣,激發了他終生研究昆蟲的志趣,寫下了巨著《昆蟲記》,為昆蟲學作出了巨大貢獻。
同樣道理,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之間也有密切的關系。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我們對學習充滿熱情,主動克服各種困難,全力以赴地實現自己的學習愿望;而如果我們對學習不感興趣,僅僅由于強制而去學習,則味同嚼蠟,苦不堪言。
當然了,人的興趣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長期的教育影響與社會實踐中不斷發展起來的。一般是從對某種事物有興趣開始,發展到對它產生了濃厚的樂趣,進一步發展到志趣,決心終生從事該領域的探索與研究。
我們正處在重要的學習知識的階段,培養有益的學習興趣對今后成才有重要的影響。那么,如何激發與培養我們的學習興趣呢?
第一,要保持我們的好奇心,多問“為什么”。好奇心是先天的心理特征,人人皆有。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們要多問“為什么”,并積極地去探索“為什么”。
第二,知識積累得越多,興趣也就不斷地增加,有不少小朋友都有這樣的體驗:聽得懂的課就有興趣,聽不懂的課就沒有興趣;學得好的課興趣就濃,學不好的課就無興趣。這說明知識的積累是興趣的源泉。所以,我們要設法及時把課堂上聽不懂的地方搞清楚,從聽得懂每一節課開始,進而學好每一門課。這樣你的學習興趣才會逐步增加。
第三,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是培養興趣的重要途徑。作為一名學生,要學好每一門課,打下堅實的文化知識基礎,這是小朋友培養目標所要求的。但并不是說要求每個學生對每門課都要有同樣程度的興趣愛好,而應該在學好學校規定的課程基礎上,在某些課程的學科領域里發展更濃厚的興趣。
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在校內外選擇一些活動作為自己的中心興趣,并加以發展。廣泛而有中心的興趣可以使我們成為一名文化基礎知識扎實而又有個性特長的學生,為以后成為優秀的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選擇自己的學習
有這樣一名小朋友,年底時報了學校的書法班,課余的時間一直忙于書法,期末考試一直沒有顧得上,他的父母很擔心他期末成績不好,于是在督促他讀書之余難免也嘮叨一番。可是,這卻于事無補。
這個孩子很坦誠地告訴他的父母,說他明白父母的擔憂及苦心,但也要父母相信他忙完書法之后自然會分配時間好好用功讀書,因為他懂得怎么管理自己的時間與學習情況,而學習進度不是旁人所能清楚看到的。
聽了兒子這番話,父母決定“放手”讓他自行管理讀書的一切。
同學們,你們是不是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學習時心不在焉,即使從年初到年尾都坐在書桌前,成績也好不到哪里去,但若能全心投入,即使只讀一個星期,只要是全心全意溫習,也可能考到好成績。
同學們,我們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學習,在現今時代,已經成為一種能力,而不是簡單的工具,小朋友也不應該把學習當做工具。
那怎樣的學習才算是有效率的學習呢?有效率的學習,是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這種快樂或許是學習之余獲得某種收獲的快樂,或者就是過程里心與心溝通所帶來的一種愉悅,一種美好的滿足感。
學習的快樂是多方面的,除了興趣,還可以從而提升自己,最重要的是訓練思考與分析、判斷的能力。辛苦數載,當然文憑證書不能一無所獲,就當做是給自己的肯定與獎勵。因此,只要課程內容充實,不嘩眾取寵,師資精良,那就是學習的理由。這樣的學習可以選擇與自己步伐、興趣配合的課程,如此方能深切體驗“書中自有顏如玉”或“書中自有黃金屋”的真趣,也不至于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得不償失。
這樣對待我們的學習,老師就會帶領我們遨游中華五千年。從絲綢之路走到如今正紅火的蘇州工業園和西部大開發;從秦皇漢武的封建統治到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從《詩經》的風雅頌、賦比興,到20世紀80年代的朦朧詩派等等,老師們引領我們探索中國、了解中國,這是一道門,要不要跨越是個人的選擇。
現在選擇很是流行,“選擇你的生活”“我選擇,我喜歡”。其實,作為小朋友,選擇自己的學習,也有著正當的理由。
主動付出努力
張楊楊在兩年前隨爸爸媽媽一起移民到了美國,現在還在上小學,這天他碰到了這樣的作業:“你認為誰對‘二戰’負有責任?”“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放原子彈持什么意見?”“你是否認為當時只有投放原子彈一個辦法去結束戰爭?”“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是什么?”……
回到家后,張楊楊的父親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哪是作業?分明是競選參議員的前期訓練!”然而,這位父親并沒有立刻抱怨,而是靜下心來尋思其中的道理。他發現,老師正是在這一連串設問之中,向孩子們傳輸一種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引導孩子們去關注人類的命運,讓孩子們學習自己去思考重大問題的方法。這些問題在課堂上都沒有標準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們用一生去尋找。父親看著12歲的兒子為完成這些作業興致勃勃看書查資料的樣子,不禁想起了當年自己學“二戰史”的情形:按照年代、事件死記硬背,對書中的結論明知迂腐也當做“圣經”,不然就無法通過考試,拿不到文憑。他不由得發出了一聲感嘆:“我們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重復前人的結論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沒有自己的思考,就難有新的創造。”
同學們,就像張楊楊的爸爸所思考的,我們小朋友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保持強烈的求知欲(實際就是掌握知識的能力),在自己的心里編起一張知識的網,并通過不斷的學習來彌補漏洞。只有憑借強烈的求知欲,我們才不會在無邊的題海中迷失方向,才能真正在考試中考出高分。
很多孩子被學習的重擔壓得失去了眼中的光彩,同時也失去了對一切知識的興趣。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重者可以患上厭學癥,對學校、對書本都有非常強烈的抗拒心理;輕者也會在繁重的學習中不知所措,成績越來越差。失去求知欲,會帶來很多可怕的后遺癥,譬如:
一問三不知
這種情況是因為對知識不感興趣,左耳進去右耳出來,知識根本無法儲存進大腦,即使勉強裝進去了,在需要用到的時候,也無法正常提取出來。
屢做屢錯
做錯題后,聽老師講解的時候,當時似乎能明白過來,但因為缺乏求知欲,老師講的內容并沒有在心里留下來。所以,下次面對同樣的問題,還會犯同樣的錯誤。
走神
既然沒有求知欲,無論聽講還是做作業,精神都很難集中,非常容易受外界的干擾。這樣的孩子,學習效率低,成績也很難提高。
貪玩
對知識失去興趣以后,就只剩下對玩的興趣了,當然會貪玩。他們會在課本里夾漫畫,會上課聽歌、打游戲,回家復習的時候,也會把武俠小說藏在抽屜里,拉開抽屜偷看。如果心思不在學習上,家長再怎么嚴格管理,都難有實際作用。
每個孩子都有獨一無二的天賦。孩子一旦失去了求知欲,就等于是放棄了自己的天賦。他的天賦沒有機會得到挖掘,被白白地浪費了,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自己想學,愿意主動付出努力,才有可能得到最好的結果。
懂得學以致用
6歲的小聰聰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他很快就從父母那里學會了100以內的加減法。父母為了鍛煉他對100以內加減法的實際運用能力,便給了他100元錢,叫他去附近的超級市場買東西。父母規定小聰聰將100元錢中的88元買東西,其余的找回來,而且要求買的東西越多越好。同時,父母還鼓勵、要求他自己算。
其實,讓一個6歲孩子自己獨自去買東西,爸爸媽媽也很擔心,但為了鍛煉孩子的學以致用能力,他們硬是狠心這么做了。父母的鼓勵使小聰聰很高興,他認真地按著爸媽的要求去做,結果做得非常好。久而久之,小聰聰養成了勤于實踐的好習慣,每次學到了新東西,不用爸媽催促,他自己就想方設法去實踐了。在實踐中,他不僅印證了所學的知識,而且也大大地增長了能力。
21世紀是一個崇尚能力的社會,如果我們希望長大以后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就應該重視培養自己的多種才能。而培養多種才能的好方法,又往往離不開對應用能力的培養。這種能力的培養來自于好的習慣和意識。
只有具備了學以致用的好習慣,才能在現實生活中大展身手。只有那些善于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的人,才是一個真正優秀的人,他的生活才會過得快樂、安全、自由。
同學們,我們學習是為了什么?為了考上理想的學校,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這都不是最終的目的。學有所用才是最終的目的。
當我們懂得了學以致用的好處之后,那么對于學習中每一門知識就能感興趣了。越感興趣,對知識的好奇心就越強烈,知識面就越廣泛。
種子要播撒在泥土里,才能獲取豐收;知識要運用到生活中,才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蒸汽機的發明者瓦特把蒸汽產生動力的知識運用到生活生產中,不但發明了更先進的蒸汽機,而且還給后人提供了更多的運用蒸汽知識的機會,甚至可以說,蒸汽動力創造了工業世界,推動了人類社會向前邁出了一大步。這是學以致用的偉大體現。
知識的海洋廣闊無邊,每一滴水都有它巨大的作用。只有把這一滴滴水放進農田,放進工廠,放進每個家庭,它才能顯示出它的力量。否則,只能被太陽烘烤成水汽,消散得無影無蹤。
三角形最穩定的原理運用到生活中,產生了腳手架、木板凳、三角板等物品。阿基米德運用有關體積與密度的知識,辨別了皇冠的真假;山東一農村孩子運用在學校里剛學到的杠桿原理,開鑿了當地第一口水井;溫州工人學了滑輪的知識,發明了升降衣架……諸如此類的事例不勝枚舉。不管是歷史名人、大科學家,還是普通人民,都在實踐著學以致用、知識聯系實際的真理。
各門學科都有各自的特點。學習時要抓住特點,深刻領會各知識要點,巧妙靈活地掌握方法。課堂不但是積累知識的場所,更是培養習慣、鍛煉能力的場所。每學一個知識點,哪怕這個知識點微不足道,也要學到手,學到家。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基礎上,舉一反三,先用看似微不足道的知識和方法解決低難度問題,然后逐步向中檔題、高難度的題目發展,先易后難,便于學以致用習慣的培養。
培養學以致用的學習習慣,要求孩子具備頑強的意志、迎難而上的勇氣。從課堂上、書本中學來的知識和方法在運用的過程中,免不了要遇到困難,甚至失敗。如果沒有堅強的毅力,沒有克服困難的勇氣,那么就可能永遠地倒在了失敗面前。這樣,培養學以致用的習慣就無從談起。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干不做、脫離實踐與實際只能落個紙上談兵的能耐,害人害己。所以,盡信書不如無書,不要盲從書本,人云亦云,謬之大矣。
讓自己在學習時保持愉悅
哈佛大學心理研究中心的嘉西爾德教授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試驗。他把51名學生分成兩組:一組以愉快的方式上課,一組以不愉快的方式上課。3個星期后發現,在愉快氣氛中上課的學生,大多數能記住較多的東西,持久不忘。而另一組學生,情況就明顯差得多,他們難以記住他們學過的東西。
當我們心情愉悅時,我們的大腦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久病臥床,遇見了朝思暮想的親人,頓時會覺得病好了一半。心中懊惱、煩躁不安,山珍海味也引不起食欲。讀書也一樣,心情愉快就讀得進去,效果很好。當你心情欠佳時,就難以讀進去,效果極差,看了半天也不知道看了些什么。
這項試驗說明,心情能夠制約讀書效果。換言之,誰能夠有效地控制住自己的心情,始終保持愉快輕松的狀態,誰就能事半功倍地學習。
適當調整原來的學習計劃,把心中介意的小事盡快處理完,這是進行自我調節的重要方法。
如果你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因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而一時無法解脫,那么在“盡量想開一些”的同時,最好的辦法是適當地調整原來的讀書計劃和進展。
我們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原想按擬定計劃讀書的,卻因許多意外的事情而分心。鄰居家小狗的叫聲,本來并不介意,現在卻感到非常刺耳;桌上那怪模怪樣的泥娃娃以前看著好可愛,如今卻越看越不順眼;鋼筆沒水了,書本放歪了;就連風也來湊熱鬧,把紙片吹得到處亂飛;更不用說明天還要迎接頭痛的考試……真是越想越惱,越看越煩。注意力越來越難以集中,心情也越變越壞。唉!不要小看這些事情,哪怕它們極細微極瑣碎,有時也會嚴重地干擾你。書是讀不進去了,怎么辦?有兩個辦法:一是心中介意的事情(尤其在心情不好時)哪怕再細小也要盡快處理完,以免引起情緒上更大的波動;另外一個便是放任不理。如對門小狗的叫聲、明天那場即將來臨的考試等等,與其去想它們,不如“充耳不聞”“熟視無睹”或另外去想一些愉快的事情。
我們要始終保持愉快的心情,不隨便改變我們的情緒。一開始認定的好與壞,并不一定是十分客觀的,要知道蘋果好不好吃,不能單憑主觀印象,而應耐著性子細細品嘗,嘗出了味道,你就會覺得很好吃。這是生活的道理,也適用于我們去體會“艱難的學習”中的那份快樂。
熱愛學習度測試
下面所列舉的情形表示十分熱愛學習的同學經常表現出來的行為。為了測試你這方面的情況,參照每項標準的分數,在每句句子后面的橫線上寫一個最能代表你目前水平的數字,然后相加得出總分。
1=從不這樣 2=偶爾這樣 3=有時這樣 4=經常這樣 5=總是這樣
A. 老師提問時,只要自己會,就會舉手回答。得分:
B. 在學習中沒有厭煩的感覺。得分:
C. 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得分:
D. 能夠在生活中把學到的東西用上。得分:
E. 對學習中弄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清楚。得分:
總分
同學們,在這個測試中如果得到5-9分,說明你不太熱愛學習,你必須采取措施了,你不妨參考下面的具體方法,來讓自己更熱愛學習;如果得到10-14分,說明你熱愛學習的程度一般;如果得到15-19分,說明你熱愛學習的程度很不錯;如果得到20-25分,說明你是一個十分熱愛學習的同學,這對你的成長很有好處,不過一定要保持下去哦。
每天總結自己的進步
一天的課結束了,老師問學生:“大家說說看,今天的你與昨天相比,有了哪些進步呢?”
“我今天記住了10個英語單詞,還能流利地背出來!”
“我今天知道了金字塔的許多情況,希望將來有一天能夠去那里旅游!”
“通過今天的一件事,我懂得了對人要有禮貌。”
“老師,今天一整天我都不舒服,我覺得我沒有什么進步!”
老師立即說:“每個人應該每天都有所進步,不舒服不應該成為不進步的理由。孩子們,記住我的活,有朝一日你們會發現,世界上的大部分事情都是由覺得不太舒服的人做出來的。”
孩子們似乎有些明白,似乎又不太明白,但他們都在點頭。
同學們,大家應該都明白: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每天進步一點點,并不是很大的目標,也并不難實現。也許昨天一天中,“我”也曾努力地磨煉并獲得可喜的成績,但今天的我必須超越昨天的“我”,更加進步,更加充實。人生的每一天都應該充滿新鮮的東西。
不僅僅是在我們現在的小學階段,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天前進一點點,就是穩健的、持續的前進過程。“不進則退”,只要是在前進,無論前進多么小的一點點都無妨,但一定要比昨天前進一點點。人生也必須每天持續那“小小”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
同學們,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培養自己踏實的品格,要知道,只有一步一個腳印地積累,一天天地進步,我們才可以攀登到知識的高峰。
這次考試考了一百分,那是因為你這個學期的每一天都在認真學習,每一天都有一點收獲,通過這樣踏實的積累,才能讓你取得優秀的成績。如果你每一天都在浪費,每一天都沒有收獲,那到了最后,你的成績會仍然是零。
讓自己每天進步1%
前洛杉磯湖人隊的教練帕特?萊利在湖人隊最低潮時,告訴球隊的12名隊員說:“今年我們只要每人比去年進步1%就好,有沒有問題?”球員一聽:“才1%,太容易了!”于是,在罰球、搶籃板、助攻、搶斷、防守五方面都各進步了1%,結果那一年湖人隊居然得了冠軍,而且比賽很順利。
有人問教練,為什么這么容易得到冠軍呢?
教練說:“每個人在五個方面各進步1%,則為5%,12人一共60%,一年進步60%的籃球隊,你說能不得冠軍嗎?”
讓自己每天進步1%,只要你每天進步1%,你就不用擔心自己不快速成長。
小朋友們,你們不妨在每晚臨睡前想一想:今天我學到了什么?我有什么做錯的事?今天我有什么做對的事?假如明天要得到我要的結果,有哪些錯不能再犯?
問完這些問題,你就比昨天進步了1%。無止境地進步,就是你進步的基礎。
你在學習、生活中的各方面也應該照這個方法做,持續不斷地每天進步1%,一年便進步了若干倍,長期下來,你一定會成為一名真正優秀的小朋友。
不用一次大幅度地進步,一點點就夠了。不要小看這一點點,每天小小的改變,會有大大的不同。
重視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
看過這樣一個題目:給你一張足夠大的紙,你所要做的是重復地對折,不停地對折。當你把這張紙對折了51次的時候,所達到的厚度有多少?一個冰箱那么厚或者兩層樓那么高?這大概是你所能想到的最大值了吧?然而通過計算機的計算,這個厚度竟接近于地球到太陽的距離。
同學們,你們感到很驚訝吧?沒錯,就是這樣簡簡單單的動作,是不是讓你感覺到了一個奇跡?為什么看似毫無分別的重復,會有這樣驚人的結果呢?
我們的學習就像折紙一樣,最后達到的高度與每一次加力是分不開的,任何一次偷懶都會降低你的“厚度”,所以動作雖然簡單,卻依然要一絲不茍地踏實去做。而且后一次所達到的“厚度”與前一次是分不開的,環環相扣的“踏實”可以達到驚人的效果。
在小事情上培養自己的耐心
齊白石是中國畫壇的一代宗師。齊老先生不僅擅長書畫,還對篆刻有極高的造詣,但他并非天生具備這項能力,他也經過了非常刻苦的磨煉和不懈的努力,才把篆刻藝術練就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年輕時候的齊白石就特別喜愛篆刻,但他總是對自己的篆刻技術不滿意。他向一位老篆刻藝人虛心求教,老篆刻藝人對他說:“你去挑一擔礎石回家,要刻了磨,磨了刻,等到這一擔石頭都變成了泥漿,那時你的印就刻好了。”
于是,齊白石就按照老篆刻藝人的意思做了。他挑了一擔礎石來,一邊刻,一邊磨,一邊拿古代篆刻藝術品來對照琢磨,就這樣一直夜以繼日地刻著。刻了磨平,磨平了再刻。手上不知起了多少個血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礎石越來越少,而地上淤積的泥漿卻越來越厚。最后,一擔礎石終于統統都被“化石為泥”了。
小朋友們一定要記住:耐心被認為是一個人心理素質優劣、心理健康與否的衡量標準之一,也是我們未來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耐心不僅對我們的學習有幫助,而且對我們今后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小朋友畢竟是小朋友,許多人都不夠有耐心。比如在玩搭積木的時候,如果搭了一會兒還是沒能建好想象中的房子,要么就要求大人幫助,要么就干脆扔掉,自己還很生氣。
這其實并不奇怪,因為耐心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后天的培養。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在小事上培養我們的耐心,常進行一些有益鍛煉自己的耐心的課外活動,例如釣魚、下棋、長跑或學習樂器等。
執著者永不放棄
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替代恒心。才干不能,有才干的失敗者多如過江之鯽;天才不能,天才無報償已成為一句俗語;教育不能,被遺棄的教養之士到處充斥著。唯有恒心才能征服一切。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堪稱持之以恒的典范。眾所周知,由于水門事件,尼克松被迫辭職。從辭職到逝世前的20年中,他經歷了巨大的精神折磨。
在1974年被迫辭職后一段時間里,他可謂一蹶不振,突然降臨的失落與憂憤,媒體的窮追猛打和冷嘲熱諷,熟人朋友們的避之不及,使62歲的尼克松患上了內分泌失調和血栓性靜脈炎,醫生說他基本上是一個廢人。
這以后,尼克松連續撰寫并出版了《尼克松回憶錄》《真正的戰爭》《領導者》《不再有越戰》《1999不戰而勝》和《超越和平》等一系列暢銷全球的著作,以在野身份繼續關心和介入美國內政外交,直到生命的終點。
“水門事件”,尼克松雖然受到了極大的挫折,可他面對挫折表現出來的堅韌不拔和對國家的強烈忠誠,戰勝人性弱點重新攀上人生巔峰的勇氣卻受到世人的欽敬。
尼克松說他不怕失敗,因為他知道還有未來。他說:“失敗固然令人悲哀。然而,最大的悲哀是在生命的征途中既沒有勝利,也沒有失敗。”他以一種積極的健康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人生,而從不自怨自艾,挫折、憂憤使尼克松成為一個深懷智慧的人,而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則使尼克松又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縱觀古今中外的歷史,凡是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都是和尼克松一樣勇于堅持到底,有恒心、有毅力的人。
晉代左思花費十年時間收集材料,醞釀構思,以頑強不息的精神寫出了令洛陽紙貴的《三都賦》;馬克思用40年的時間,在大英博物館里啃書本,甚至把博物館里的水泥地都磨出了一個坑,寫出了給人類歷史帶來新世紀曙光的《資本論》;丁肇中、楊振寧博士堅持做原子轟擊實驗,終于發現了J粒子,使宇宙不守恒定律在實驗上得以成立。他們的成功雄辯地證明:只要具備了知難而進、堅持到底的精神,無論辦什么事情都能取得成功;否則,就會半途而廢,功敗垂成。
德國科學家席勒在研究射線即將看到曙光時,失去信心,罷手卻步,遂將成功的喜悅奉送給了倫琴;牛頓晚年故步自封,堅持機械觀點,以致晚年的牛頓一事無成。
堅持到底就是勝利。但真正做到堅持到底并不容易。宋朝詩人楊萬里有詩曰:“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
人在奮斗的過程中,由于條件有限,必然困難重重,也會存在種種干擾。這些困難干擾就像一座座山橫亙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絕不能望山讓步,只能是翻山而行。
19世紀英國作家福樓拜說得好:“頑強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不錯,只要拿出頑強的毅力,持之以恒,堅持到底,事業的成功必將成為一種必然。當年宋慶齡在稱贊張學良將軍時曾說道:“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必有超乎常人的抱負。”恒心、毅力都是相對于人生旅途的坎坷和挫折而言的。
生活常常這樣:在你向目標挺進的過程中,突如其來的打擊,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莫名的痛苦和煩惱……像影子隨形一樣地跟著你,很難徹底擺脫。于是,人們便有了勇敢和懦弱、堅定和猶豫、勤奮和懶惰之分,一句話,有了強弱之別,有了堅持到底和中途沉迷的差異。
做一個堅韌不拔、威武不屈的人
做一個強者,首先是要做一個精神上的強者,做一個堅韌不拔、威武不屈的人。世間不存在人無法克服的艱難和困苦,在我們面臨絕境行將就木時,在我們氣喘吁吁甚至精疲力竭時,我們只要堅持一下,奮力拼搏一下,困難就會被我們征服了,我們就堅強了許多。
歷史上有成就的人大多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經受著巨大的風險和輿論壓力,他們不是退縮,而是堅韌不拔。
10世紀英國福音傳播者懷特菲爾德就是一個典型。在他追求事業成功的過程中,經歷了許多輿論的譴責,被逐出教會,關閉他的教堂,甚至逼迫他離開所住的城鎮。但他依舊在流浪的路途中傳道。敵對者雇傭一些人穿上魔鬼的衣服去嘲弄他,向他扔爛泥、臭雞蛋、爛番茄和切成碎片的死貓肉,并且不止一次地向他扔石頭,把他砸得頭破血流……同時代的許多名流都對他大加鞭撻和嘲諷。每天,他大概要經歷十數次這樣的挫折和失敗,但是,所有的這一切均未能阻止懷特菲爾德繼續他的傳道事業。因為,他知道他的事業是有益于大眾的。終于,成千上萬的信徒涌到倫敦郊外的田野上聽他的傳道。他給威爾士和蘇格蘭的礦工講道,為孤兒院募捐。他成了最有傳奇經歷的、最有魅力的傳道者。
堅持是邁向成功的臨門一腳。歷史上很多成功者用自己的現身說法證明了這一成功定理。日本著名企業家土光敏夫說過,一旦把要做的事情決定下來,就一定要以必勝為信念,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干到底。
人沒有努力的界限,所欠缺的往往是堅定不移的意志……面前遇到墻壁,就要決心越過去,即使失敗了,只要緊緊盯住目標,最終就不會倒下去。即使倒下去,爬也要往前爬。歌德用激勵的語言這樣描述堅持的意義:“不茍且地堅持下去,嚴厲地鞭策自己繼續下去,就是我們之中最微小的人這樣去做,也很少不會達到目標。因為堅持的無聲力量會隨著時間而增長,到沒有人能抗拒的程度。”
耐心度測試
下面所列舉的情形表示不踏實、沒有耐心的同學經常表現出來的行為。為了測試你這方面的情況,參照每項標準的分數,在每句句子后面的橫線上寫一個最能代表你目前水平的數字,然后相加得出總分。
1=從不這樣 2=偶爾這樣 3=有時這樣 4=經常這樣 5=總是這樣
A. 寫作業時要出去玩一會兒。得分:
B. 上課時不能集中注意力。得分:
C. 心浮氣躁、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得分:
D. 與同學們做游戲時中途退出。得分:
E. 上一個輔導班,幾天后就沒有了興趣。得分:
總分
同學們,在這個測試中如果得到20-25分,說明你十分浮躁、沒有耐心,你必須采取措施了,你不妨參考下面的具體方法,來讓自己更踏實;如果得到15-19分,說明你的踏實程度一般;如果得到10-14分,說明你的踏實程度很不錯;如果得到5-9分,說明你是一個十分踏實的同學,這對你的成長很有好處,不過一定要保持下去哦。
“三分鐘”耐性訓練法
安吉娜?米德爾頓在《美國家庭的卡爾?威特教育》一書中介紹了一種“三分鐘”耐性訓練法,這種方法被證明是訓練孩子耐性的好方法。
皮奈特是一個缺乏耐性的孩子,他只愛看電視和玩游戲,對書本不感興趣。
一天,父親拿著個沙漏,告訴他說,這是古時候的鐘表,里面的沙子全部漏下去時,正好是三分鐘。皮奈特想玩玩這個沙漏,這時父親說,以沙漏為計時器,你和爸爸一起看故事書,每次以三分鐘為限。皮奈特很高興地答應了。
第一次,皮奈特果然靜靜地坐下來聽爸爸講故事。但事實上他根本沒有留意聽故事,而是一直看著那個沙漏,三分鐘一到,便跑去玩了。但是皮奈特的父親沒有氣餒,他決定多試幾次。這樣數次之后,皮奈特的視線漸漸由沙漏轉移到故事書上了。雖說約定三分鐘,但三分鐘過后,因為故事情節吸引人,皮奈特聽得特別入神,他要求延長時間,但父親堅持“三分鐘”約定,不肯繼續講下去。皮奈特為了早點知道故事情節,就自己主動閱讀了。
在這里,皮奈特的父親用了一種循序漸進的訓練,對孩子進行了潛移默化的教育。這實際上是通過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使孩子的注意力在一定時間內專注于某一對象,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習慣,也就提高了耐性。
三分鐘的時間,正好適合孩子注意力的特點,三分鐘后立即打住,這樣不僅使孩子覺得父親守信,而且還利用了孩子的好奇心,引發了他主動學習的動力。
第2章 熱愛自己的學習,讓每一天都充實
喜歡自己的學習
在森林小學,提起小松鼠圓圓的名字,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的。他怎么這么出名啊?原來,小松鼠圓圓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為什么”,似乎所有的東西到了他那里,都會產生一些問題。圓圓問同學、問老師、問爸爸媽媽,幾乎所有的人都被他問到了。就這樣,大家給圓圓起了一個外號叫“為什么”。
圓圓見到什么就問什么:“小鳥,為什么你會飛,而我不會呢?”“老師,為什么太陽要落山呢?”“媽媽,為什么天空有的時候是灰色的,有的時候又是藍的呢?”……
有些問題別人可以幫助他解決,有些問題則讓人聽得發愣,天啊,怎么會有這么多“為什么”啊?當別人也說不出明確的答案時,圓圓就跑進圖書館去尋找答案,無論什么問題,都一定要查個水落石出才罷休。
“聲音是怎么來的呢?”
“為什么要下雨呢?”
“月亮為什么漸漸缺了之后又漸漸變圓呢?”
有時候老師也被圓圓一連串的問題問得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還有些時候老師甚至認為這個“為什么”圓圓簡直就是存心搗蛋,上課不安靜,專門提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擾亂課堂秩序。
但就是這個令人頭疼的“為什么”圓圓,卻做了一件令人大吃一驚的事情。
有一天上課時,老師走進來,笑瞇瞇地說:“今天老師要跟大家宣布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教室里一陣騷動。
“我們班的圓圓同學在前不久舉行的‘世界森林知識競賽’中獲得了總冠軍,我們一起鼓掌祝賀他吧!”
大家都張著嘴巴,表示非常驚訝。之后大家用力鼓著掌,要求圓圓上臺講講心得體會。
圓圓上臺,不好意思地用前爪撓著自己的后腦勺。他說:“謝謝老師和同學們!真是沒有想到能獲得總冠軍,感謝老師和同學們平時對我的幫助。我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和以前所學過的知識寫下來而已,真的無法相信能夠因此拿下總冠軍。其實我經常對很多事物感到疑惑,當我的心里產生疑惑,卻不去尋找答案時,喉嚨就會癢得很難受,好像我的喉嚨里有個隨時準備溜出來的問號……于是我就不斷地問‘為什么’。”
大家聽了,都為圓圓的幽默哈哈大笑起來。其實,生活中有太多的“為什么”,只是常常因為我們的懶惰才故意對它們視而不見,久而久之,這些“為什么”就變成了永遠解不開的謎,而我們的見識也不會有太多的增長。我們應該向這只聰明的小松鼠學習。
同學們,我們小朋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但是調查表明,被動學習、積極主動性差已經成為當代小朋友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很多孩子不愛學習,或者是學習不刻苦、知難而退,他們的學習動機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在家長與學校的壓力下學習,他們或者是為了讓別人能看得起自己,或者是為了滿足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得到老師的重視,或者是為了升學、考試等等。
無論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自己的發展,還是為了報答父母等,都是把學習當做一種手段。從這一點來看,孩子們在面對學習的時候,主動性有可能欠缺。我們之所以說“有可能”,是因為有的孩子在一些目的的驅使下,也會很努力、很主動地去學習,但這種學習是存在某些功利目的的,這些目的在一段時間內的確可以促使他們努力學習,主動學習。但這種主動性的動力來源卻未必能夠長久。當他們的功利性目的達到以后,學習的主動性就會漸漸消失。
也有一些少年兒童,在經過一段時間努力之后,他們或許感到自己力量微薄,當他們認為自己不可能達到想要的功利性目的時,也有可能把持續了一段時間的主動學習變成被動學習。因此,在生活中,我們才看到那么多孩子在父母的逼迫下,無奈地學習,被動地學習,有的孩子甚至為此而逃學。
其實,我們應該熱愛學習,只有學習才能令我們通往成才之路。但如果我們對學習不主動、不積極,那學習效果肯定不會很好。要想主動積極地學習,首先得讓自己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你的成績不可能不好。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法布爾從小對昆蟲活動產生了興趣,激發了他終生研究昆蟲的志趣,寫下了巨著《昆蟲記》,為昆蟲學作出了巨大貢獻。
同樣道理,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之間也有密切的關系。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我們對學習充滿熱情,主動克服各種困難,全力以赴地實現自己的學習愿望;而如果我們對學習不感興趣,僅僅由于強制而去學習,則味同嚼蠟,苦不堪言。
當然了,人的興趣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長期的教育影響與社會實踐中不斷發展起來的。一般是從對某種事物有興趣開始,發展到對它產生了濃厚的樂趣,進一步發展到志趣,決心終生從事該領域的探索與研究。
我們正處在重要的學習知識的階段,培養有益的學習興趣對今后成才有重要的影響。那么,如何激發與培養我們的學習興趣呢?
第一,要保持我們的好奇心,多問“為什么”。好奇心是先天的心理特征,人人皆有。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們要多問“為什么”,并積極地去探索“為什么”。
第二,知識積累得越多,興趣也就不斷地增加,有不少小朋友都有這樣的體驗:聽得懂的課就有興趣,聽不懂的課就沒有興趣;學得好的課興趣就濃,學不好的課就無興趣。這說明知識的積累是興趣的源泉。所以,我們要設法及時把課堂上聽不懂的地方搞清楚,從聽得懂每一節課開始,進而學好每一門課。這樣你的學習興趣才會逐步增加。
第三,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是培養興趣的重要途徑。作為一名學生,要學好每一門課,打下堅實的文化知識基礎,這是小朋友培養目標所要求的。但并不是說要求每個學生對每門課都要有同樣程度的興趣愛好,而應該在學好學校規定的課程基礎上,在某些課程的學科領域里發展更濃厚的興趣。
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在校內外選擇一些活動作為自己的中心興趣,并加以發展。廣泛而有中心的興趣可以使我們成為一名文化基礎知識扎實而又有個性特長的學生,為以后成為優秀的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選擇自己的學習
有這樣一名小朋友,年底時報了學校的書法班,課余的時間一直忙于書法,期末考試一直沒有顧得上,他的父母很擔心他期末成績不好,于是在督促他讀書之余難免也嘮叨一番。可是,這卻于事無補。
這個孩子很坦誠地告訴他的父母,說他明白父母的擔憂及苦心,但也要父母相信他忙完書法之后自然會分配時間好好用功讀書,因為他懂得怎么管理自己的時間與學習情況,而學習進度不是旁人所能清楚看到的。
聽了兒子這番話,父母決定“放手”讓他自行管理讀書的一切。
同學們,你們是不是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學習時心不在焉,即使從年初到年尾都坐在書桌前,成績也好不到哪里去,但若能全心投入,即使只讀一個星期,只要是全心全意溫習,也可能考到好成績。
同學們,我們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學習,在現今時代,已經成為一種能力,而不是簡單的工具,小朋友也不應該把學習當做工具。
那怎樣的學習才算是有效率的學習呢?有效率的學習,是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這種快樂或許是學習之余獲得某種收獲的快樂,或者就是過程里心與心溝通所帶來的一種愉悅,一種美好的滿足感。
學習的快樂是多方面的,除了興趣,還可以從而提升自己,最重要的是訓練思考與分析、判斷的能力。辛苦數載,當然文憑證書不能一無所獲,就當做是給自己的肯定與獎勵。因此,只要課程內容充實,不嘩眾取寵,師資精良,那就是學習的理由。這樣的學習可以選擇與自己步伐、興趣配合的課程,如此方能深切體驗“書中自有顏如玉”或“書中自有黃金屋”的真趣,也不至于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得不償失。
這樣對待我們的學習,老師就會帶領我們遨游中華五千年。從絲綢之路走到如今正紅火的蘇州工業園和西部大開發;從秦皇漢武的封建統治到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從《詩經》的風雅頌、賦比興,到20世紀80年代的朦朧詩派等等,老師們引領我們探索中國、了解中國,這是一道門,要不要跨越是個人的選擇。
現在選擇很是流行,“選擇你的生活”“我選擇,我喜歡”。其實,作為小朋友,選擇自己的學習,也有著正當的理由。
主動付出努力
張楊楊在兩年前隨爸爸媽媽一起移民到了美國,現在還在上小學,這天他碰到了這樣的作業:“你認為誰對‘二戰’負有責任?”“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放原子彈持什么意見?”“你是否認為當時只有投放原子彈一個辦法去結束戰爭?”“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是什么?”……
回到家后,張楊楊的父親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哪是作業?分明是競選參議員的前期訓練!”然而,這位父親并沒有立刻抱怨,而是靜下心來尋思其中的道理。他發現,老師正是在這一連串設問之中,向孩子們傳輸一種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引導孩子們去關注人類的命運,讓孩子們學習自己去思考重大問題的方法。這些問題在課堂上都沒有標準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們用一生去尋找。父親看著12歲的兒子為完成這些作業興致勃勃看書查資料的樣子,不禁想起了當年自己學“二戰史”的情形:按照年代、事件死記硬背,對書中的結論明知迂腐也當做“圣經”,不然就無法通過考試,拿不到文憑。他不由得發出了一聲感嘆:“我們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重復前人的結論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沒有自己的思考,就難有新的創造。”
同學們,就像張楊楊的爸爸所思考的,我們小朋友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保持強烈的求知欲(實際就是掌握知識的能力),在自己的心里編起一張知識的網,并通過不斷的學習來彌補漏洞。只有憑借強烈的求知欲,我們才不會在無邊的題海中迷失方向,才能真正在考試中考出高分。
很多孩子被學習的重擔壓得失去了眼中的光彩,同時也失去了對一切知識的興趣。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重者可以患上厭學癥,對學校、對書本都有非常強烈的抗拒心理;輕者也會在繁重的學習中不知所措,成績越來越差。失去求知欲,會帶來很多可怕的后遺癥,譬如:
一問三不知
這種情況是因為對知識不感興趣,左耳進去右耳出來,知識根本無法儲存進大腦,即使勉強裝進去了,在需要用到的時候,也無法正常提取出來。
屢做屢錯
做錯題后,聽老師講解的時候,當時似乎能明白過來,但因為缺乏求知欲,老師講的內容并沒有在心里留下來。所以,下次面對同樣的問題,還會犯同樣的錯誤。
走神
既然沒有求知欲,無論聽講還是做作業,精神都很難集中,非常容易受外界的干擾。這樣的孩子,學習效率低,成績也很難提高。
貪玩
對知識失去興趣以后,就只剩下對玩的興趣了,當然會貪玩。他們會在課本里夾漫畫,會上課聽歌、打游戲,回家復習的時候,也會把武俠小說藏在抽屜里,拉開抽屜偷看。如果心思不在學習上,家長再怎么嚴格管理,都難有實際作用。
每個孩子都有獨一無二的天賦。孩子一旦失去了求知欲,就等于是放棄了自己的天賦。他的天賦沒有機會得到挖掘,被白白地浪費了,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自己想學,愿意主動付出努力,才有可能得到最好的結果。
懂得學以致用
6歲的小聰聰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他很快就從父母那里學會了100以內的加減法。父母為了鍛煉他對100以內加減法的實際運用能力,便給了他100元錢,叫他去附近的超級市場買東西。父母規定小聰聰將100元錢中的88元買東西,其余的找回來,而且要求買的東西越多越好。同時,父母還鼓勵、要求他自己算。
其實,讓一個6歲孩子自己獨自去買東西,爸爸媽媽也很擔心,但為了鍛煉孩子的學以致用能力,他們硬是狠心這么做了。父母的鼓勵使小聰聰很高興,他認真地按著爸媽的要求去做,結果做得非常好。久而久之,小聰聰養成了勤于實踐的好習慣,每次學到了新東西,不用爸媽催促,他自己就想方設法去實踐了。在實踐中,他不僅印證了所學的知識,而且也大大地增長了能力。
21世紀是一個崇尚能力的社會,如果我們希望長大以后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就應該重視培養自己的多種才能。而培養多種才能的好方法,又往往離不開對應用能力的培養。這種能力的培養來自于好的習慣和意識。
只有具備了學以致用的好習慣,才能在現實生活中大展身手。只有那些善于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的人,才是一個真正優秀的人,他的生活才會過得快樂、安全、自由。
同學們,我們學習是為了什么?為了考上理想的學校,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這都不是最終的目的。學有所用才是最終的目的。
當我們懂得了學以致用的好處之后,那么對于學習中每一門知識就能感興趣了。越感興趣,對知識的好奇心就越強烈,知識面就越廣泛。
種子要播撒在泥土里,才能獲取豐收;知識要運用到生活中,才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蒸汽機的發明者瓦特把蒸汽產生動力的知識運用到生活生產中,不但發明了更先進的蒸汽機,而且還給后人提供了更多的運用蒸汽知識的機會,甚至可以說,蒸汽動力創造了工業世界,推動了人類社會向前邁出了一大步。這是學以致用的偉大體現。
知識的海洋廣闊無邊,每一滴水都有它巨大的作用。只有把這一滴滴水放進農田,放進工廠,放進每個家庭,它才能顯示出它的力量。否則,只能被太陽烘烤成水汽,消散得無影無蹤。
三角形最穩定的原理運用到生活中,產生了腳手架、木板凳、三角板等物品。阿基米德運用有關體積與密度的知識,辨別了皇冠的真假;山東一農村孩子運用在學校里剛學到的杠桿原理,開鑿了當地第一口水井;溫州工人學了滑輪的知識,發明了升降衣架……諸如此類的事例不勝枚舉。不管是歷史名人、大科學家,還是普通人民,都在實踐著學以致用、知識聯系實際的真理。
各門學科都有各自的特點。學習時要抓住特點,深刻領會各知識要點,巧妙靈活地掌握方法。課堂不但是積累知識的場所,更是培養習慣、鍛煉能力的場所。每學一個知識點,哪怕這個知識點微不足道,也要學到手,學到家。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基礎上,舉一反三,先用看似微不足道的知識和方法解決低難度問題,然后逐步向中檔題、高難度的題目發展,先易后難,便于學以致用習慣的培養。
培養學以致用的學習習慣,要求孩子具備頑強的意志、迎難而上的勇氣。從課堂上、書本中學來的知識和方法在運用的過程中,免不了要遇到困難,甚至失敗。如果沒有堅強的毅力,沒有克服困難的勇氣,那么就可能永遠地倒在了失敗面前。這樣,培養學以致用的習慣就無從談起。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干不做、脫離實踐與實際只能落個紙上談兵的能耐,害人害己。所以,盡信書不如無書,不要盲從書本,人云亦云,謬之大矣。
讓自己在學習時保持愉悅
哈佛大學心理研究中心的嘉西爾德教授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試驗。他把51名學生分成兩組:一組以愉快的方式上課,一組以不愉快的方式上課。3個星期后發現,在愉快氣氛中上課的學生,大多數能記住較多的東西,持久不忘。而另一組學生,情況就明顯差得多,他們難以記住他們學過的東西。
當我們心情愉悅時,我們的大腦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久病臥床,遇見了朝思暮想的親人,頓時會覺得病好了一半。心中懊惱、煩躁不安,山珍海味也引不起食欲。讀書也一樣,心情愉快就讀得進去,效果很好。當你心情欠佳時,就難以讀進去,效果極差,看了半天也不知道看了些什么。
這項試驗說明,心情能夠制約讀書效果。換言之,誰能夠有效地控制住自己的心情,始終保持愉快輕松的狀態,誰就能事半功倍地學習。
適當調整原來的學習計劃,把心中介意的小事盡快處理完,這是進行自我調節的重要方法。
如果你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因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而一時無法解脫,那么在“盡量想開一些”的同時,最好的辦法是適當地調整原來的讀書計劃和進展。
我們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原想按擬定計劃讀書的,卻因許多意外的事情而分心。鄰居家小狗的叫聲,本來并不介意,現在卻感到非常刺耳;桌上那怪模怪樣的泥娃娃以前看著好可愛,如今卻越看越不順眼;鋼筆沒水了,書本放歪了;就連風也來湊熱鬧,把紙片吹得到處亂飛;更不用說明天還要迎接頭痛的考試……真是越想越惱,越看越煩。注意力越來越難以集中,心情也越變越壞。唉!不要小看這些事情,哪怕它們極細微極瑣碎,有時也會嚴重地干擾你。書是讀不進去了,怎么辦?有兩個辦法:一是心中介意的事情(尤其在心情不好時)哪怕再細小也要盡快處理完,以免引起情緒上更大的波動;另外一個便是放任不理。如對門小狗的叫聲、明天那場即將來臨的考試等等,與其去想它們,不如“充耳不聞”“熟視無睹”或另外去想一些愉快的事情。
我們要始終保持愉快的心情,不隨便改變我們的情緒。一開始認定的好與壞,并不一定是十分客觀的,要知道蘋果好不好吃,不能單憑主觀印象,而應耐著性子細細品嘗,嘗出了味道,你就會覺得很好吃。這是生活的道理,也適用于我們去體會“艱難的學習”中的那份快樂。
熱愛學習度測試
下面所列舉的情形表示十分熱愛學習的同學經常表現出來的行為。為了測試你這方面的情況,參照每項標準的分數,在每句句子后面的橫線上寫一個最能代表你目前水平的數字,然后相加得出總分。
1=從不這樣 2=偶爾這樣 3=有時這樣 4=經常這樣 5=總是這樣
A. 老師提問時,只要自己會,就會舉手回答。得分:
B. 在學習中沒有厭煩的感覺。得分:
C. 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得分:
D. 能夠在生活中把學到的東西用上。得分:
E. 對學習中弄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清楚。得分:
總分
同學們,在這個測試中如果得到5-9分,說明你不太熱愛學習,你必須采取措施了,你不妨參考下面的具體方法,來讓自己更熱愛學習;如果得到10-14分,說明你熱愛學習的程度一般;如果得到15-19分,說明你熱愛學習的程度很不錯;如果得到20-25分,說明你是一個十分熱愛學習的同學,這對你的成長很有好處,不過一定要保持下去哦。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