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第八卷)(簡體書)
滿額折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第八卷)(簡體書)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第八卷)(簡體書)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第八卷)(簡體書)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第八卷)(簡體書)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第八卷)(簡體書)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第八卷)(簡體書)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第八卷)(簡體書)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第八卷)(簡體書)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第八卷)(簡體書)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第八卷)(簡體書)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第八卷)(簡體書)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第八卷)(簡體書)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第八卷)(簡體書)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第八卷)(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8 元
定價
:NT$ 528 元
優惠價
87459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南懷瑾選集(第8卷)(典藏版)(套裝全12卷)》是國學泰斗南懷瑾先生(1918-2012)目前為止在中國大陸出版的最權威最全備的作品集。作品集涉及範圍,以時空論,乃古今中外。以現代學科分類論,乃文史哲。以傳統學術分類論,乃儒釋道,實則千門萬戶,未有不涉及者。南懷瑾選集典藏版十二卷不但是南懷瑾先生在紙面所顯現出的淵博如海之學問,有心的每一位讀者,更能從中體悟到南先生作為一位大修行人由博返約之深邃面貌。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千門萬戶,鬱鬱璨璨,而儒道釋實為其綱要。南先生會通三教,群機都攝,尤擅講論佛法,拈花一脈,紹流如緒,浩浩乎卮言日出,妙義宛然,等身著作,千言萬語,一一從智慧海中稱性流出,而皆為眾人講說,讀其書,想其人,山高水長,人所唱歎。
癸巳之春,中國大陸有南先生其人其書已二十餘載,經臺灣老古文化獨家授權,《南懷瑾選集》在原來基礎上體量擴容為12卷。復旦大學出版社精心審讀校對,善為裝幀,名之為《南懷瑾選集》典藏版以行世。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各卷收錄作品皆為當代學術精華,二十餘年來無數讀者從中受益。具體書目為:第一卷:《論語別裁》。第二卷:《老子他說》、《孟子旁通》。第三卷:《莊子諵譁》。第四卷:《易經雜說》、《易經系傳別講》。第五卷:《禪宗與道家》、《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第六卷:《禪海蠡測》、《禪話》、《中國佛教發展史略》、《中國道教發展史略》。第七卷:《歷史的經驗》、《亦新亦舊的一代》、《中國文化泛言》。第八卷:《如何修證佛法》、《藥師經的濟世觀》、《學佛者的基本信念》。第九卷:《金剛經說什麼》、《楞嚴大義今釋》。第十卷:《圓覺經略說》、《定慧初修》、《楞伽大義今釋》。第十一卷:《原本大學微言》。第十二卷:《南懷瑾講演錄》、《南懷瑾與彼得?聖吉》、《答問青壯年參禪者》、《人生的起點和終站》。
佛教將“戒”(戒律)、“定”(禪定)、“慧”(智慧)稱之為“三學”,認為一切法門盡攝於此,應當精勤修學。這中間,戒、定屬￿修行實踐,慧屬￿教理思維。南懷瑾先生在臺北時,曾以“如何修證佛法”為主題,對學生開設系列講座,前後凡28次。這些講座的內容,經記錄整理,便形成了《如何修證佛法》(初名《融會顯密圓通修證次第》)一書。書中以“見”(見地)、“修”(修證)、“行”(行願)為重點,以《楞嚴經》、《法華經》、《增一阿含經》、《起世經》、《華嚴經》、《瑜伽師地論》、《現觀莊嚴論》、《宗鏡錄》、《指月錄》、《密宗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等佛典為資料,對佛教的修持方法作了簡潔明瞭的闡述。既有要點提示,又有例證說明。問世以後,不僅在海峽兩岸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而且被譯成英文,流傳於西方國家。
《藥師經》是中國佛教宗派中顯教和密宗共同尊奉的一部重要經典,在佛教史上具有廣泛的影響。它的譯本有三個:一是隋代達摩笈多譯的《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一卷,二是唐代玄奘譯的《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一卷,三是唐代義淨譯的《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一卷。通常說的《藥師經》,是指玄奘的譯本而言的。經中主要論述了藥師佛為利益眾生而發的“十二大願”。《藥師經的濟世觀》是南懷瑾先生有關《藥師經》的講記。南先生連絡人生經歷和世間萬象,對佛教歷來倡導的濟世利民的思想作了深入細微的闡述。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它原是唐代般若譯的《華嚴經》四十卷中的最後一卷,因其“文理俱優”、“切於日用”(明代智旭語),譯出後不久,便獨成一經,廣為流布。經中主要講述了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佛教寺院中每日引磬唱誦的《普賢菩薩十大願》即源於此。《學佛者的基本信念》是南懷瑾先生有關《普賢行願品》的講記(原名《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作者以通俗的口語,對該經的宗趣大意,特別是一般人不易讀懂的偈頌作了別開生面的講解,並附列了有關“行願”(修行與大願)方面的各種資料。書名中的“基本信念”即是指“行願”而言的。

作者簡介

南懷瑾,1925年生於浙江溫州樂清縣,以書香門第,幼承庭訓,泛覽舊學,又勤于習武。抗戰伊始,先生甫冠,乃投筆從戎,躍馬西南,爾後執教於當時的中央軍校及金陵大學。先生資稟超脫,不為物羈,每逢閒暇,芒鞋竹杖,遍歷山川,訪求大德,遭逢奇人異士甚夥,轉益多師,皆助道行。曾閉關峨眉山大坪寺三載,絕頂風雪,覃思賾奧,遍窺佛藏。旋走康藏,謁密教高僧,于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均有精深研究。既離藏,轉赴昆明,初講學于雲南大學,後任教于四川大學。

名人/編輯推薦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第8卷)》編輯推薦:璀璨國學,正知不絕,南師一脈,紹繼如縷。見地、修證、行愿,拈提精要,光耀千古,會通儒道釋,勤懇宣說,皆為眾人,日月行邁,傾心相伴,惠澤不竭,今當典藏。南懷瑾選集典藏版12卷,目前最全的南先生著作匯集,復旦大學出版社全新校訂,隆重推出。臺灣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獨家授權,依臺灣老古文化最新版審讀校訂,南懷瑾思想體系的一次新的總匯,中國大陸最為精準的南氏作品集。
中國傳統文化千門萬戶,郁郁璨璨,而儒道釋為其綱要,先生會通三教,群機都攝,尤擅講論佛法,拈花一脈,紹流如緒,浩浩乎卮言日出,妙義宛然,等身著作,千言萬語,一一從智慧海中稱性流出,而皆為眾人講說,讀其書,想其人,山高水長,人所唱嘆。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12卷本與原《南懷瑾選集》10卷本的差別:
1.經臺灣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授權,增入《莊子諵譁》、《南懷瑾與彼得?圣吉》、《南懷瑾講演錄》、《答問青壯年參禪者》、《人生的起點與終站》五書(中國大陸獨家發行),與原十卷本合并,厘定為十二卷,重加校訂,善為裝幀,名之為典藏版以行世。
2.對典藏版的十二卷本逐字逐句進行重新審稿,首要的注意點即在書中的知識類問題上,眾所周知,復旦版十卷本中的絕大部分內容是南先生的演講或講課整理稿,興之所至,難免有所不夠準確之處,雖然經過臺灣老古同仁的細心訂正,但不可避免的仍需大量仔細的編校工作。
3.在臺灣老古的要求下,我們對復旦版和老古文化最新版的全部不同處,進行了逐一核對。這些不同處,是根據當時的社會情況有所取舍的,大概分為4種情況:(1)知識類不同,既有同一名詞在說法上的不同,也有復旦版對老古版某些概念進一步的說明,有些進一步的釋義工作,對大陸讀者來說,的確很有必要。(2)義理不同。(3)根據當時社會思想狀況,對書中尤其是宗教性內容作了刪改,這次據現狀作了一定的恢復。(4)主觀增刪,比如書中南先生帶領弟子學習佛法時的儀式性內容被刪去,其實影響了理解相關義理的完整性。以上四類情形這次均酌情予以恢復。
4.重新撰寫南懷瑾選集典藏版出版緣起,并數易其稿,力圖在新形勢下,能盡量客觀地描述南先生的生平,以及我們所能窺見到的他的成就。
5.重新改定十二卷本每一種著作的出版說明,除了交代該著作的背景外,也準確地說明了該著作的最新版本情況。
6.出于市場角度考慮,對典藏版的版式統一進行了美化處理,封面亦重新設計。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出版緣起
南懷瑾先生(1918-2012),生于浙江溫州樂清縣,以書香門第,幼承庭訓,泛覽舊學,又勤于習武。抗戰伊始,先生甫冠,乃投筆從戎,躍馬西南,爾后執教于當時的中央軍校及金陵大學。先生資稟超脫,不為物羈,每逢閑暇,芒鞋竹杖,遍歷山川,訪求大德,遭逢奇人異士甚夥,轉益多師,皆助道行。曾閉關峨眉山大坪寺三載,絕頂風雪,覃思賾奧,遍窺佛藏。旋走康藏,謁密教高僧,于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均有精深研究。既離藏,轉赴昆明,初講學于云南大學,后任教于四川大學。抗戰勝利后返鄉,不久歸隱杭州天竺和江西廬山,潛心治學。后至臺灣,受聘于文化大學、輔仁大學,以及其他大學、研究所,又傳學日本、美國和中美洲諸國。2006年創建太湖大學堂于江蘇吳江的太湖之濱,絳帳傳薪,弦歌不輟。
中國傳統文化千門萬戶,郁郁璨璨,而儒道釋為其綱要,先生會通三教,群機都攝,尤擅講論佛法,拈花一脈,紹流如緒,浩浩乎卮言日出,妙義宛然,等身著作,千言萬語,一一從智慧海中稱性流出,而皆為眾人講說,讀其書,想其人,山高水長,人所唱嘆。
復旦大學出版社于1990年梓行《論語別裁》,此先生文字首現于中國大陸,此后又有二十四種重要作品陸續推出,澤被讀者,甲于書業。2003年7月,經先生和原出版單位授權,復旦大學出版社將二十四種著述編成十卷,精裝刊印,風行宇內。
癸巳之春,中國大陸有先生其人其書已二十余載,經臺灣老古文化獨家授權,《南懷瑾選集》體量擴容為12卷。復旦大學出版社精心審讀校對,善為裝幀,名之為《南懷瑾選集》典藏版以行世。又排印《論語別裁》線裝限量本,古雅可寶,貢獻書林。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各卷收錄情況如下:
第一卷:《論語別裁》
第二卷:《老子他說》、《孟子旁通》
第三卷:《莊子諵譁》
第四卷:《易經雜說》、《易經系傳別講》
第五卷:《禪宗與道家》、《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
第六卷:《禪海蠡測》、《禪話》、《中國佛教發展史略》、《中國道教發展史略》
第七卷:《歷史的經驗》、《亦新亦舊的一代》、《中國文化泛言》
第八卷:《如何修證佛法》、《藥師經的濟世觀》、《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第九卷:《金剛經說什么》、《楞嚴大義今釋》
第十卷:《圓覺經略說》、《定慧初修》、《楞伽大義今釋》
第十一卷:《原本大學微言》
第十二卷:《南懷瑾講演錄》、《南懷瑾與彼得?圣吉》、《答問青壯年參禪者》、《人生的起點和終站》。
復旦大學出版社 謹識

目次

《如何修證佛法》:
第一講
本講緣起
釋迦悟了什麼
參考經典
解脫和悟道
倒因為果
見地修證及行願
四加行
第二講
偽經之辨
《楞嚴經》的密因
心與緣
七處征心
八還辨見
五十陰魔
色陰
第三講
走火入魔
受陰
想陰
行陰
識陰
第四講
水老鶴
識陰
五陰及邊際
妄想本空
四大解脫
佛說《法華經》
拈花微笑
第五講
《法華》和《莊子》的寓言
五千比丘離席
分段及變易生死
彈指八萬四千劫
《序品》——東方現瑞
《比喻品》——火宅三車
《信解品》
《藥草喻品》
《化城喻品》
第六講
《法華》與寒山
衣中寶
少欲及無欲
佛法與皇帝
永恆不變存在的真理
大醫王
多寶如來和張商英
龍女成佛
第七講
十念法門
安般、止觀、煉氣
《安般品第十七》
正意、正身、正言
出息入息
氣與兩腿
羅雲念安般
第八講
修持證果
初禪到四禪
結使和大阿羅漢
念身與白骨觀
念佛與淨土宗
念法與學理實踐
念僧念聖賢僧
念戒守戒
念施念舍
念天及天堂
第九講
孟子的浩然之氣
見思惑和結使
《楞嚴經》中的十種仙
六欲天道
斷欲及煉氣調息
瑜珈及密宗的修法
第十講
聽息數息的問題
精氣神、樂明無念與三界
空假中三止三觀
密宗及修氣
修脈
生命和宇宙法則
第十一講
達摩的理入行入
二祖安心
四祖與各宗派
五祖的時代
六祖的時代
即心是佛的流弊
小釋迦仰山
臨濟四料簡
第十二講
參話頭
觀心法門
三際托空
再說臨濟四料簡
永嘉說三身
禪與《指月錄》
生死問題
溈仰的對答
夾山悟道
第十三講
思想念頭的流動
三際托空與現在心
四料簡與火候
軍事藝術和禪
夾山度洛浦
《宗鏡錄》悟道十問
洛浦三關
說臨濟
說曹洞
第十四講
不二法門與自然外道
真空頑空
真有假有
一切唯心和身心
說洞山
易卦和五位君臣
三種滲漏
說曹山
如來禪與祖師禪
五代的人才
第十五講
如何去身見
鳥飛式
再說修氣
睦州的草鞋
說雲門
三平偈
法身兩般病
陳尚書宴雲門
第十六講
顧鑒咦
法眼宗
見桃花悟道
圍起來打
四禪、四大和三大劫
身心健康的修道
性相二宗
五遍行及五陰
意識和餘力
第十七講
說圓悟勤
聞思修是什麼
信之難
說定
昏沉定世間定
修定
修空與枯禪
修有與緊張
調整色身
第十八講
水火風三劫
三界天人
宇宙的災難
人類自身的災難
心法與色法
人體的三界
無住、無著、無願
心體及其作用
心、意、識
變化氣質
第十九講
第一障礙——身見
色身轉變
不是絕對的時間
三災與修持
四大種與色法
相續心
四禪八定和精氣神
善人的凡夫禪
輕安、定、非定
第二十講
什麼不是定境
專一作意
世間定及非世間定
有心地、無心地
生起和圓滿
六位無心地
有餘依涅?、無餘依涅?
第二十一講
佛法在世間
《禪宗直指》——大事因緣
雪岩欽公案
高峰妙公案
修定的善巧
第二十二講
明心見性與三身
呂純陽與黃龍南
重要的資糧
不能得定與出定
定境中的退位
現觀與聖教量
第二十三講
幻相和眼通
四加行位
聲聞乘的四加行
獨覺乘的四加行
八萬四千對治
習氣次第斷過
大般若大火炬
大乘的三有和涅?
把握行蘊
第二十四講
往生兜率天
第一義
四正斷
未生令不生的不善
菩薩道的加行
頓根菩薩
四十六種魔
六度菩薩行
四種魔境
第二十五講
李長者的《合論》
妄念和情
性與情
濟顛和林酒仙
色蘊
受蘊
想蘊
行蘊
第二十六講
困在感覺境界
變成習慣的思
再說行陰
心不相應行法
說識陰
融通妄想與顛倒妄想
五陰解脫
打坐的前三秒
第二十七講
一知與色身
一知與思
修持的初步
作意、假觀、所緣
假想產生的魔境
守著靈明清淨
不守靈明清淨

任脈的變化
第二十八講
只有行願
三千善行,數千功德
打開心結
情的慈悲與智的慈悲
動搖心行
如何轉變氣質
四重恩三途苦
檢查再檢查
行行重行行
附:三界天人表
見思惑與三界九地、斷惑證真之關聯

《藥師經的濟世觀》:
講經緣起
太虛法師注解《藥師經》
通俗卻不易懂的《藥師經》
從《法華經》瞭解《藥師經》
佛是大醫王
參透化城之喻
能醫眾生病的法師
燒戒疤的由來
燃身供佛
天下由來輕兩臂
現代化的講經方式
佛說《藥師經》的地方與聽眾
文殊菩薩請法
燃身供養的真義
東方淨土為何呈現青琉璃色
念經有無功德
被十種業障纏縛
極善思惟
學佛修行的目的何在
好遠好遠的東方
佛的十個名號
發願是成佛之因
發願談何容易
自身光明照耀世界
內外明徹
受用無盡
改邪歸正
沒有發願不能成佛
修清淨梵行
認識戒律
念佛的心態
色身下劣諸根不具
東方人為何多災多難
眾病逼切貧苦無依
拜佛心理
轉女成男
如何跳出魔網解脫纏縛
念佛能解除災難嗎
文天祥修大光明法
飲食男女的問題
聲色歌舞讓你玩個夠
東方淨土
藥師佛的正法寶藏是什麼
善惡難辨
什麼是佈施
缺信根多聚財
鈍刀割肉的佈施
慳貪不止累積病情
功名富貴最迷人
慳貪積聚
慳貪的果報
以苦為師
宿命通
讚歎施者
內佈施外佈施
持戒
有了正見才能講戒律
眾生與生俱來的傲慢
增上慢
嫌謗正法
邪見與正見
邪見的果報與藥師佛的威力
與佛作對的提婆達多
舍惡行善
行到有功即是德
學佛注重在行
慳貪
嫉妒
自贊毀他
慳貪嫉妒、自贊毀他的果報
至心皈依
解脫後要不要修行
人性壞的一面
好喜乖離更相鬥訟
十惡業
畫符念咒
魘魅之學
蠱與咒
佛教的稱謂
如何得到感應
受持八分齋戒
何謂不坐高廣大床
過午不食
吃的問題
絕食
八關齋戒與六齋日
如何往生
天堂在哪裡
生天的道理
恭敬神明
善根退失福報享盡
轉輪聖王
轉生人間好果報
眾病消除
爐火純青
藥師佛的修法
大藏治病藥
菩薩五明
伸腿瞪眼丸
持咒禁忌
萬里晴空的境界
古代人如何刷牙
如何供佛
如何受持此經
如何修藥師法
消災免難
念佛功德難解了
什麼叫至心受持
不生疑惑
阿難多聞強記
因地菩薩
藥師如來功德說不盡
救脫大菩薩
臨終境界
死而復活
腳底心為何是紅的
供養比丘僧
禮拜行道
天災國難
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壽終正寢
九種橫死
無疾而終
燈的涵義
十二神幡的涵義
佛法重孝道
五逆之罪
人間的地獄
君臣制度與社會秩序
十二藥叉神將的奧秘
藥師佛的手印
吉祥圓滿

《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上篇: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
下篇:心聞洞十方,當然獲圓通
附錄一:
普賢菩薩的行願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
楞嚴經普賢菩薩心聞法門
附錄二:
諸佛菩薩的行願
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二大願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大智文殊菩薩十大願
大悲觀世音菩薩圓通法門與三十二應身
大願地藏王菩薩之聖德大願
附錄三:
發大心文
……

書摘/試閱



我的構想是整套的計劃,由初步開始打坐,一直到修持,想向大家作系統的解說,現在仍是先搜集資料。
佛反對神通,但在幾次重要說法時,他現了神通。第一次是阿難出了毛病,佛囑文殊菩薩趕快去救他。《楞嚴經》上講,釋迦牟尼佛兩腿一盤,“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生出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
為什么佛不自己去救?或者顯神通,兩手一抓,把阿難給抓回來,為什么?這都是話頭。第二次從面門放光,第三次從胸礎放光,第四次從五體放光,第五次從肉髻放光,每次放光都不一樣,為什么?這些都要研究。
有些經典花樣特別多,像《法華經》里,統統講故事,而故事里頭找不出什么。其中第一個故事,佛一上來,就清堂了,佛也沒開口,五千比丘就走了,為什么?這些處處都是問題,大家都被其中的哲學思想迷住了,叫好!認為這些重點很了不起。我寫《楞嚴大義今釋》時,把地獄天堂略掉了,因為現在沒人相信,實際上那里頭大有學問。為什么人變畜生?看得我毛骨悚然,就是說,你一個念頭,一個情緒動錯了,那個因果就來了,這幾十年中看得多了,時代不同,因果更快了,這一部分在修持上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大家認為最難懂的是“七處征心,八還辨見”。其實,那不過是在文字上搞來搞去,還容易懂;但真正的學問是在最容易看的地方,那也就是最難懂的地方。
現在講七大的解脫——地水火風空覺識,只談前面有關身體的四大。現代人打坐最喜歡搞氣脈,什么三脈七輪等等,專門在身體里頭玩。注意啊!那不過是色陰境界而已,在這里頭搞來搞去,花樣多得很,玩得你暈頭轉向,頭都昏了,方向都迷掉了。
如果明白了理,就知道不在這個上,不在四大——地水火風上,四大是一念所生,今天講念頭,只知道心里的思想是念頭,不知道連這個四大也是念頭,《楞嚴經》上都指出來了。
玄奘法師《八識規矩頌》阿賴耶識頌二說:“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后來先作主公。”根身器所指的根是六根,身是人體,器是物質世界,都是這一念變來的。這一念就是業力,念轉得過來,業力也轉得過來。所以禪宗了心,就是了這一念,這一念就是五陰,就是八識。修是修這個,不是光修第六意識。第六識一念一念地來,也一念一念地去,所以你一念不能了第七識、不能了第八識,還學什么禪!
我們平常只在心中搞一點意識清明,那是第六識一部分的事,差得遠啊!到了臨死時,四大要分散時,你平常所得的清凈,所得的功夫,一概用不上了,因為單單一個第六意識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嬰兒生下來,第六意識沒有分別,老年糊涂了,也沒有用,可是那第七、第八識還在作用,這一點要知道。所以臨死時,你叫他念佛,他說:“不行了,不行了!”真是不行了,但是你怎么還會講話呢?這時第六意識渙散了,只能起一部分作用。所以,一念不了第七、八識,你學什么禪,了什么念!
那么第七、八識能了,地水火風四個部分在哪里呢?先講火大,《楞嚴經》云:
“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或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見到空性就是“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所以我們的根本老師釋迦牟尼佛,教了很多的寶貝給我們,我們都不知道。很多人打坐,身體發暖,就以為拙火起來。我說你去檢查檢查,可能是病態。四加行里的發暖,暖與軟是配合起來的,得暖后就返老還童了。見到空性豈只丹田發暖,你若見到空性,愛怎么樣就怎么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59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