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懂諾貝爾獎(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南方週末文叢
ISBN13:9787539183114
出版社: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作者:《南方周末》編委會 編著
出版日:2019/04/01
裝訂/頁數:平裝/217頁
規格:23.5cm*16.8cm (高/寬)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2012,“諾貝爾"襲來。只有在莫言榮獲本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之後,“諾貝爾獎”這個字眼才史無前例地與我們拉近了距離。我們第一次不用眺望,也無需仰望,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南方週末》彙聚多年積累,精心打造了這本《一本書讀懂諾貝爾獎》,既有關於諾貝爾獎知識點的介紹,又有對於近十年諾貝爾文學獎、經濟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的獲得者們的深度訪談。諾貝爾在遺囑中寫到,能夠獲得這一獎項的人是“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在諾貝爾獎的歷史上,可不必追根溯源,僅截取距離我們最近的十年,便可大致瞭解全貌。《一本書讀懂諾貝爾獎》是國內首次全面解析諾貝爾獎、第一次把其前世今生清晰展現給讀者的“不得不讀”之書。
名人/編輯推薦
國內首次全面解析諾貝爾獎、第一次把其前世今生清晰展現給讀者的“不得不讀”之書。
《南方周末》匯聚多年積累,精心打造了這本《一本書讀懂諾貝爾獎》,既有關于諾貝爾獎知識點的介紹,又有對于近十年諾貝爾文學獎、經濟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的獲得者們的深度訪談。諾貝爾在遺囑中寫到,能夠獲得這一獎項的人是“為人類作出杰出貢獻的人”。在諾貝爾獎的歷史上,可不必追根溯源,僅截取距離我們最近的十年,便可大致了解全貌。本書由黃燦主編。
《南方周末》匯聚多年積累,精心打造了這本《一本書讀懂諾貝爾獎》,既有關于諾貝爾獎知識點的介紹,又有對于近十年諾貝爾文學獎、經濟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的獲得者們的深度訪談。諾貝爾在遺囑中寫到,能夠獲得這一獎項的人是“為人類作出杰出貢獻的人”。在諾貝爾獎的歷史上,可不必追根溯源,僅截取距離我們最近的十年,便可大致了解全貌。本書由黃燦主編。
目次
關於諾貝爾獎2003年[文學獎]自我放逐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經濟學獎]計量經濟學受寵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一次意味深長的反串[物理學獎]“很久以前我就忘了這回事”[化學獎]離子通道:不可能的任務2004年[文學獎]耶利內克:奧地利的花環[經濟學獎]時間一致性問題和真實經濟週期[生理學或醫學獎]打開嗅覺系統的大門[物理學獎]3位年輕人的“家庭作業”[化學獎]“死神之吻”的秘密2005年[文學獎]打破主人的安全感[經濟學獎]博弈論使他們獲得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透視2005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少年天才的暮年獎賞[化學獎]透視2005諾貝爾化學獎2006年[文學獎]他的名字叫帕慕克[經濟學獎]菲爾普斯:以人為本的經濟學大師[生物學或醫學獎]RNA的力量[物理學獎]尋訪宇宙“嬰兒時期”[化學獎]第六對父子得主2007年[文學獎]多麗絲.萊辛:“在任何場合都是異類”[經濟學獎]回憶恩師赫維茨[生理學或醫學獎]“基因敲除”敲開疾病之門[物理學獎]海量信息的物理基礎[化學獎]“表面文章”的深刻含義2008年[文學獎]勒克萊齊奧: “法語也許是我的真正國度”[經濟學獎]克魯格曼的神話[生理學或醫學獎]兩種病毒,兩種命運[物理學獎]“對稱性破缺”讓我們存在[化學獎]會發光的蛋白質的故事2009年[文學獎]赫塔.米勒:解密集中營[經濟學獎]回歸經濟學的“文學”傳統[生理學或醫學獎]非凡意義的端粒[物理學獎]駕馭光的努力[化學獎]生命劇本的上演2010年[文學獎]我的國家不是叫我生氣,就是讓我傷心——作家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的政治生涯[經濟學獎]2010年“諾獎”與農民工[生理學或醫學獎]今天的試管嬰兒,明天的克隆人[物理學獎]從搞笑諾貝爾獎到諾貝爾獎[化學獎]催化碳原子聯結之夢2011年[文學獎]那個特別倔的老頭[經濟學獎]托馬斯.薩金特:經濟學是常識的集合體[生理學或醫學獎]讓免疫學進入細胞和分子層面[物理學獎]意料之外的宇宙[化學獎]“准科學家”的准晶體2012年[文學獎]莫言說[經濟學獎]“老戰士”為什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逆轉生命的進程[物理學獎]量子計算機的第一步[化學獎]打開細胞的“鎖”
書摘/試閱
2005年10月13日,瑞典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英國劇作家哈羅德·品特獲得2005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公告中說,授予哈羅德·品特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他“發現了在日常絮談下的危機并強行打開了壓抑者關閉的房間”。瑞典學院稱:“品特讓戲劇回歸它的最基本元素:一個封閉的空間,不可預測的對話,人物相互之間都可能被對方擊敗,虛偽土崩瓦解。”
原定10月6日公布的獎項推遲了一周,品特不在熱門人物之列。10月10日剛滿75歲的品特獲此消息十分激動,他表示:“在官方宣布前20分鐘,諾貝爾委員會主席打電話告知我已經被授予文學獎。我呆住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紐約時報》以完全不同于頒獎詞的話概括了品特的獲獎,“英國劇作家、詩人和政治活動家哈羅德·品特,以儉省而常常是威脅性的語言探究國家的無能、統治與隱匿的暴政,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紐約時報》稱:“文學獎向來是個謎,有關誰將可能獲獎的傳聞通常被證明是錯的。品特從未被認為是排在候選人的前列。”配發照片上的品特頭發略顯斑白,雙目炯炯,額角上有一條不顯眼的繃帶,難掩喜悅的笑容。
2005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頒布比以往推遲了一周,瑞典學院的內部爭議持續到最后一刻。本周早些時候,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克努茨·安隆德教授宣布退出瑞典學院,并在《瑞典日報》上撰文,批評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地利女作家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的作品,“書中充斥著令人生厭的暴力和色情描寫”。有評論認為,他辭職的時間或許暗示他對于品特獲獎的不快。
品特一直為信仰而斗爭。1949年在倫敦東區他向一伙納粹分子挑戰時受到攻擊,同年因為拒絕服兵役而被罰款,在近幾十年對于國際政治他愈發直言。品特自己不知道他的政治態度是否對獲獎起到了推動作用。
與不少諾貝爾獎得主一樣,品特也是猶太后裔。他的父親是一位裁縫,他的兒童時代是在毗鄰倫敦東區的一個工人聚居區度過的,附近的肥皂工廠常常散發出難聞的氣味。1939年二戰期間,品特和一群男孩被送到英國康沃爾郡的一個城堡待了大約一年,品特后來回憶,從那時起,自己變成了一個乖僻而憂郁的男孩。后來品特進入當地的一所語言學校學習,經常參加學校的戲劇演出,演過麥克白和羅密歐。也是在這段時間,他開始寫詩和散文。1948年,品特被英國皇家戲劇藝術學院錄取,學習表演,但是僅過了兩個學期,他發現那里的空氣和同學都過于保守沉悶,便假裝精神崩潰,瞞著父母離開了學校漫游數月。
1950年,品特謀得一份工作,在BBC的廣播節目中扮演小角色。同年,他在當時一個以演莎劇聞名的愛爾蘭劇團獲得一席之地,接下來的18個月里,他隨劇團到愛爾蘭各地進行演出。1954,至1957年間,他以大衛·巴倫的藝名在英國國內巡回演出。其間在倫敦與女演員維維恩·莫姍特相識,1956年結婚,他們的婚姻持續了24年。
1957年,品特的一個朋友邀請他為一所大學的戲劇演出寫部作品,由于沒有創作經驗,品特開始拒絕了,但隨即又改變主意,利用上午排練和晚上演出的間隙,根據他在一次聚會上所見到的一個小房間內的兩個男人寫成了一部作品。在這部作品里,顯示了品特早期的也是他基本的劇場風格:一個房間,一扇門,一個充滿敵意和攻擊性的世界,場景簡單,對話句法重復零亂,兼有真實性與詩意氛圍,角色神秘而充滿隱喻性。這部作品獲得了成功,為他贏得了評論界和制作人的關注。同年,品特完成了自己上演次數最多的劇作《生日聚會》,后來又陸續完成了《看管人》、《歸鄉》、《情人》等。
品特的戲劇常表現一種荒誕狀況:在完全無辜的境遇下,一個小人物怎樣發展成一個具有威脅性的人。劇中角色大多是失業者、小職員、流浪漢等社會底層人物。品特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工人階層的語言,貼近現實,甚至有人評論那像是錄音機錄下來的對話。在他的作品中,人物經常嘟嘟囔囔,翻來覆去說同樣的話,而且存在大量語法錯誤,句子不完整或不連貫,話題變化過快。他那充滿重復、停頓、斷裂和沉默的語言風格衍生出一個英語單詞“Pinteresque”,意為“品特風格的”。在品特的世界里,語言的力量是呈現欲望的所在,語言的沖突往往是改變人物命運的決定性力量。典型的品特戲劇的主題往往是生活對人的威脅:一個外來者闖入一個被劇中人物看作是個人屬地的“房間”,從而打破了房間主人的安全感。
1962年,品特完成了自己第一個電影劇本《仆人》,并由英國著名導演約瑟夫·洛塞搬上銀幕,此后的《事故》和《背叛》等都為品特作為電影劇作家贏得了聲譽。同時他還參與了許多廣播劇的制作與導演。而對于大多數中國觀眾來說,更為熟知的是他在1981年改編的電影劇本《法國中尉的女人》。
70年代,品特的創作出現了重大轉折,作品篇幅逐漸變得短小,更為抒情化,“記憶”成為作品中的重要元素。進入80年代之后,品特的作品開始具有明顯的左派傾向,近年他更是逐漸淡出戲劇創作,將更多興趣轉向政治活動,一直熱衷于參加反對英國首相和伊拉克戰爭的政治活動。
2002年品特被診斷出食管癌。在經歷了一次癌癥大手術后,品特重返公眾生活,仍然言辭激進地批評英美政府,他稱自己“從一個個人的噩夢進入一個更深的公共噩夢中”。2003年品特出版了詩集《戰爭》,其中一首詩曾在英國《衛報》發表:“你的腦袋卷進沙里/你的腦袋是泥土的池塘/你的腦袋是塵埃中的一個污點/你的目光已經熄滅而你的鼻子/僅僅嗅到死者的臭氣/而所有死亡的空氣都活著/伴隨著美國上帝的氣息。”
2005年3月,哈羅德·品特宣布終止自己的劇作生涯,全身心地投入到政治活動之中。他說:“我已經創作了29部劇作,我覺得已經足夠多了。現在我已經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來釋放我的能量,過去幾年中我曾經在不同的地方發表過不少政治演講,今后我將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政治事務上,我認為目前的現實很令人擔憂。”P45-48
原定10月6日公布的獎項推遲了一周,品特不在熱門人物之列。10月10日剛滿75歲的品特獲此消息十分激動,他表示:“在官方宣布前20分鐘,諾貝爾委員會主席打電話告知我已經被授予文學獎。我呆住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紐約時報》以完全不同于頒獎詞的話概括了品特的獲獎,“英國劇作家、詩人和政治活動家哈羅德·品特,以儉省而常常是威脅性的語言探究國家的無能、統治與隱匿的暴政,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紐約時報》稱:“文學獎向來是個謎,有關誰將可能獲獎的傳聞通常被證明是錯的。品特從未被認為是排在候選人的前列。”配發照片上的品特頭發略顯斑白,雙目炯炯,額角上有一條不顯眼的繃帶,難掩喜悅的笑容。
2005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頒布比以往推遲了一周,瑞典學院的內部爭議持續到最后一刻。本周早些時候,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克努茨·安隆德教授宣布退出瑞典學院,并在《瑞典日報》上撰文,批評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地利女作家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的作品,“書中充斥著令人生厭的暴力和色情描寫”。有評論認為,他辭職的時間或許暗示他對于品特獲獎的不快。
品特一直為信仰而斗爭。1949年在倫敦東區他向一伙納粹分子挑戰時受到攻擊,同年因為拒絕服兵役而被罰款,在近幾十年對于國際政治他愈發直言。品特自己不知道他的政治態度是否對獲獎起到了推動作用。
與不少諾貝爾獎得主一樣,品特也是猶太后裔。他的父親是一位裁縫,他的兒童時代是在毗鄰倫敦東區的一個工人聚居區度過的,附近的肥皂工廠常常散發出難聞的氣味。1939年二戰期間,品特和一群男孩被送到英國康沃爾郡的一個城堡待了大約一年,品特后來回憶,從那時起,自己變成了一個乖僻而憂郁的男孩。后來品特進入當地的一所語言學校學習,經常參加學校的戲劇演出,演過麥克白和羅密歐。也是在這段時間,他開始寫詩和散文。1948年,品特被英國皇家戲劇藝術學院錄取,學習表演,但是僅過了兩個學期,他發現那里的空氣和同學都過于保守沉悶,便假裝精神崩潰,瞞著父母離開了學校漫游數月。
1950年,品特謀得一份工作,在BBC的廣播節目中扮演小角色。同年,他在當時一個以演莎劇聞名的愛爾蘭劇團獲得一席之地,接下來的18個月里,他隨劇團到愛爾蘭各地進行演出。1954,至1957年間,他以大衛·巴倫的藝名在英國國內巡回演出。其間在倫敦與女演員維維恩·莫姍特相識,1956年結婚,他們的婚姻持續了24年。
1957年,品特的一個朋友邀請他為一所大學的戲劇演出寫部作品,由于沒有創作經驗,品特開始拒絕了,但隨即又改變主意,利用上午排練和晚上演出的間隙,根據他在一次聚會上所見到的一個小房間內的兩個男人寫成了一部作品。在這部作品里,顯示了品特早期的也是他基本的劇場風格:一個房間,一扇門,一個充滿敵意和攻擊性的世界,場景簡單,對話句法重復零亂,兼有真實性與詩意氛圍,角色神秘而充滿隱喻性。這部作品獲得了成功,為他贏得了評論界和制作人的關注。同年,品特完成了自己上演次數最多的劇作《生日聚會》,后來又陸續完成了《看管人》、《歸鄉》、《情人》等。
品特的戲劇常表現一種荒誕狀況:在完全無辜的境遇下,一個小人物怎樣發展成一個具有威脅性的人。劇中角色大多是失業者、小職員、流浪漢等社會底層人物。品特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工人階層的語言,貼近現實,甚至有人評論那像是錄音機錄下來的對話。在他的作品中,人物經常嘟嘟囔囔,翻來覆去說同樣的話,而且存在大量語法錯誤,句子不完整或不連貫,話題變化過快。他那充滿重復、停頓、斷裂和沉默的語言風格衍生出一個英語單詞“Pinteresque”,意為“品特風格的”。在品特的世界里,語言的力量是呈現欲望的所在,語言的沖突往往是改變人物命運的決定性力量。典型的品特戲劇的主題往往是生活對人的威脅:一個外來者闖入一個被劇中人物看作是個人屬地的“房間”,從而打破了房間主人的安全感。
1962年,品特完成了自己第一個電影劇本《仆人》,并由英國著名導演約瑟夫·洛塞搬上銀幕,此后的《事故》和《背叛》等都為品特作為電影劇作家贏得了聲譽。同時他還參與了許多廣播劇的制作與導演。而對于大多數中國觀眾來說,更為熟知的是他在1981年改編的電影劇本《法國中尉的女人》。
70年代,品特的創作出現了重大轉折,作品篇幅逐漸變得短小,更為抒情化,“記憶”成為作品中的重要元素。進入80年代之后,品特的作品開始具有明顯的左派傾向,近年他更是逐漸淡出戲劇創作,將更多興趣轉向政治活動,一直熱衷于參加反對英國首相和伊拉克戰爭的政治活動。
2002年品特被診斷出食管癌。在經歷了一次癌癥大手術后,品特重返公眾生活,仍然言辭激進地批評英美政府,他稱自己“從一個個人的噩夢進入一個更深的公共噩夢中”。2003年品特出版了詩集《戰爭》,其中一首詩曾在英國《衛報》發表:“你的腦袋卷進沙里/你的腦袋是泥土的池塘/你的腦袋是塵埃中的一個污點/你的目光已經熄滅而你的鼻子/僅僅嗅到死者的臭氣/而所有死亡的空氣都活著/伴隨著美國上帝的氣息。”
2005年3月,哈羅德·品特宣布終止自己的劇作生涯,全身心地投入到政治活動之中。他說:“我已經創作了29部劇作,我覺得已經足夠多了。現在我已經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來釋放我的能量,過去幾年中我曾經在不同的地方發表過不少政治演講,今后我將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政治事務上,我認為目前的現實很令人擔憂。”P45-48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