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前兩章較為詳細地討論了能源的種類、能源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并介紹了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水能資源這幾種傳統能源的資源量、生產和消費狀況;第3章講述了核能、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潮汐能、生物質能、氫能和天然氣水合物等新能源的資源狀況和開發利用技術,并指出,多種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是解決未來世界能源需求問題的根本途徑。
“節約與開發并重”是我國的基本能源政策,也是解決世界能源問題的根本出路。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涉及各種技術原理和方法。本書第4、5、6章重點討論了能量轉換和儲存的基本原理、能量系統的分析方法、工業過程節能的途徑與方法,其中還介紹了一些節能新技術.
名人/編輯推薦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高等院校能源與動力類專業"十二五"規劃教材:能源與環境(第2版)》以能源和環境的關系為主線,內容可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主要介紹能源的分類、能源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水能資源等傳統能源的資源量、生產和消費狀況,并介紹了核能、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潮汐能、生物質能、氫能和天然氣水合物等新能源的資源狀況和開發利用技術,進而重點討論能量轉換和儲存的基本原理、能量系統分析方法和工業過程節能的途徑與方法;后一部分則重點圍繞能源轉換和利用過程產生的環境污染治理問題展開討論,詳細介紹了燃燒污染防治技術和大氣污染控制技術。
目次
第1章能源概論
1.1能源的分類與評價
1.1.1能源的定義
1.1.2能源的分類
1.1.3能源的評價
1.2能源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
1.2.1能源的更迭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1.2.2能源與國民經濟的關系
1.2.3能源與生活水平的關系
1.3能源資源概況
1.3.1能源的計量
1.3.2能源資源
1.4能源結構
1.4.1能源的生產結構
1.4.2能源的消費結構
1.5能源利用技術經濟指標
1.5.1能耗指標
1.5.2能源利用效率
1.5.3能量回收率
1.6能源政策
1.6.1扣國能源狀況分析
1.6.2能源政策
思考與練習
第2章常規能源
2.1煤炭
2.1.1煤的形成及特點
2.1.2煤的成分、質量及其分類
2.1.3煤炭資源及開采
2.1.4煤炭生產與消費
2.1.5扣國煤炭發展戰略
2.2石油
2.2.1石油的形成與特性
2.2.2石油資源及其開采
2.2.3石油生產與消費:
2.2.4石油產品
2.3天然氣
2.3.1天然氣的形成及特性
2.3.2天然氣資源
2.3.3天然氣生產與消費
2.4電能
2.4.1電能的生產與消費
2.4.2電力的生產方式
2.4.3電力工業的發展趨勢
思考與練習
第3章新能源
3.1核能
3.1.1核裂變能生成原理與特點
3.1.2核聚變能
3.1.3核能的優點及用途
3.1.4核電
3.2太陽能
3.2.1能流密度
3.2.2中國太陽能資源分布
3.2.3太陽能的利用方式
3.2.4太陽能利用的進展
3.3地熱能、風能、海洋能、潮汐能
3.3.1地熱能
3.3.2風能
3.3.3海洋能
3.4生物質能、氫能和天然氣水合物
3.4.1生物質能
3.4.2氫能
3.4.3天然氣水合物
思考與練習
第4章能量轉換與儲存
4.1能量的形式與性質
4.2能量轉換方式與效率
4.3化學能一熱一功轉換
4.3.1基本熱力循環
4.3.2化學能一熱能轉換設備
4.3.3熱機
4.3.4發電機
4.3.5熱力系統
4.4核能發電
4.4.1核電站分類
4.4.2壓水堆核電站
4.4.3其他堆型核電站
4.5制冷
4.5.1蒸汽壓縮式制冷
4.5.2吸收式制冷
4.6太陽能的轉換與利用
4.6.1太陽能的特點及其利用方式
4.6.2太陽能光一熱轉換
4.6.3太陽能制冷與空調系統
4.6.4太陽能電池
4.6.5太陽能制氫
4.7燃料電池
4.7.1燃料電池的工作原理
4.7.2燃料電池的效率
4.7.3燃料電池分類及特性
4.7.4燃料電池的特點
4.8能量儲存
4.8.1機械能的儲存
4.8.2電能的儲存
4.8.3熱能的儲存
思考與練習
第5章能量系統分析
5.1能量平衡與熱效率
5.2熱平衡測定與熱平衡分析
5.2.1熱平衡測算
5.2.2熱平衡測算實例
5.3熱力學第二定律與熵、能級、炯
5.4炯的計算
5.4.1熱量炯
5.4.2開口體系炯(焓炯)
5.4.3壓力炯
5.4.4氣體混合物的炯(擴散炯)
5.4.5化學炯
5.5炯損失
5.5.1絕熱節流過程炯損失
5.5.2絕熱燃燒過程炯損失
5.5.3傳熱過程炯損失
5.5.4散熱:姍損失
5.5.5燃燒產物炯損失
5.6炯效率
5.6.1炯效率的定義
5.6.2各種熱工設備的炯效率
5.7炯平衡分析
5.7.1炯平衡分析實例
5.7.2炯分析的意義
思考與練習
第6章工業過程節能
6.1燃燒過程節能
6.1.1燃料與燃燒方法、燃燒裝置的優化選擇
6.1.2富氧、低空氣比和最佳爐膛壓力燃燒
6.1.3助燃空氣的預熱
6.1.4乳化燃燒與磁化燃燒
6.1.5水煤漿燃燒技術
6.1.6高風溫低氧彌散燃燒技術
6.2工業余熱利用的基本原理
6.2.1工業余熱資源概況
6.2.2余熱利用的基本原理
6.2.3余熱利用的一般方法
6.3工業余熱回收系統
6.3.1工業爐煙氣余熱回收系統
6.3.2冷卻介質余熱回收系統
6.3.3中低溫余熱動力回收系統
6.3.4熱泵系統
6.3.5余熱制冷系統
6.4熱回收用換熱設備簡介
6.4.1余熱回收換熱設備分類
6.4.2換熱器設計的制約因素
思考與練習
第7章環境概論
7.1生態與環境
7.1.1生態圈與生態系統
7.1.2自然環境與生態環境
7.2環境污染
7.2.1環境污染及其分類
7.2.2幾個重大的環境污染問題
7.2.3能源開發利用與環境污染的關系
7.2.4環境污染的綜合防治
7.3環境標準
7.3.1防止公害的環境標準
7.3.2我國幾個重要的大氣污染排放標準
7.3.3防止公害的法律措施
7.3.4環境監測與評價
7.4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7.4.1環境保護
7.4.2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思路
7.4.3可持續發展
思考與練習
第8章燃燒污染防治
8.1硫氧化物的生成及治理
8.1.1硫氧化物的生成機制
8.1.2燃燒過程脫硫
8.1.3排煙脫硫
8.2氮氧化物的生成及治理
8.2.1氮氧化物的危害與生成機理
8.2.2氮氧化物的燃燒抑制
8.2.3排煙脫氮
8.3煙塵的生成與控制
8.3.1浮游粒子及其危害
8.3.2煙塵的生成機理
8.3.3煙塵的燃燒抑制
8.4除塵方法與設備
8.4.1除塵的基本原理
8.4.2除塵設備
思考與練習
第9章大氣污染控制
9.1大氣污染物的產生
9.1.1大氣污染物
9.1.2影響大氣污染物生成的因素
9.1.3大氣污染的防治措施
9.2大氣污染控制技術
9.2.1降低燃料、原料消耗
9.2.2采用清潔燃料或原料
9.2.3發展無害技術或工藝
9.2.4高煙囪排放
9.3臭氧層的耗損及其控制
9.3.1臭氧層的耗損
9.3.2臭氧層耗減的危害
9.3.3臭氧生成與分解機理
9.3.4臭氧層的修復
9.4溫室效應及溫室氣體
9.4.1溫室效應與全球氣候變暖
9.4.2溫室氣體
9.5溫室氣體的排放與控制
9.5.1二氧化碳的排放與控制
9.5.2氟氯烴的排放與控制
9.5.3氧化亞氮的排放控制
9.6氣溶膠及其排放控制
9.6.1氣溶膠的分類及特性
9.6.2氣溶膠的來源與排放
9.6.3氣溶膠的危害
9.6.4氣溶膠對氣候的影響
9.6.5氣溶膠的控制
思考與練習
附錄
附表1各種能源折標準煤參考系數
附表2各種元素的化學炯
附表3主要無機物質的化學炯
附表4主要有機物質的化學炯
參考文獻
1.1能源的分類與評價
1.1.1能源的定義
1.1.2能源的分類
1.1.3能源的評價
1.2能源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
1.2.1能源的更迭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1.2.2能源與國民經濟的關系
1.2.3能源與生活水平的關系
1.3能源資源概況
1.3.1能源的計量
1.3.2能源資源
1.4能源結構
1.4.1能源的生產結構
1.4.2能源的消費結構
1.5能源利用技術經濟指標
1.5.1能耗指標
1.5.2能源利用效率
1.5.3能量回收率
1.6能源政策
1.6.1扣國能源狀況分析
1.6.2能源政策
思考與練習
第2章常規能源
2.1煤炭
2.1.1煤的形成及特點
2.1.2煤的成分、質量及其分類
2.1.3煤炭資源及開采
2.1.4煤炭生產與消費
2.1.5扣國煤炭發展戰略
2.2石油
2.2.1石油的形成與特性
2.2.2石油資源及其開采
2.2.3石油生產與消費:
2.2.4石油產品
2.3天然氣
2.3.1天然氣的形成及特性
2.3.2天然氣資源
2.3.3天然氣生產與消費
2.4電能
2.4.1電能的生產與消費
2.4.2電力的生產方式
2.4.3電力工業的發展趨勢
思考與練習
第3章新能源
3.1核能
3.1.1核裂變能生成原理與特點
3.1.2核聚變能
3.1.3核能的優點及用途
3.1.4核電
3.2太陽能
3.2.1能流密度
3.2.2中國太陽能資源分布
3.2.3太陽能的利用方式
3.2.4太陽能利用的進展
3.3地熱能、風能、海洋能、潮汐能
3.3.1地熱能
3.3.2風能
3.3.3海洋能
3.4生物質能、氫能和天然氣水合物
3.4.1生物質能
3.4.2氫能
3.4.3天然氣水合物
思考與練習
第4章能量轉換與儲存
4.1能量的形式與性質
4.2能量轉換方式與效率
4.3化學能一熱一功轉換
4.3.1基本熱力循環
4.3.2化學能一熱能轉換設備
4.3.3熱機
4.3.4發電機
4.3.5熱力系統
4.4核能發電
4.4.1核電站分類
4.4.2壓水堆核電站
4.4.3其他堆型核電站
4.5制冷
4.5.1蒸汽壓縮式制冷
4.5.2吸收式制冷
4.6太陽能的轉換與利用
4.6.1太陽能的特點及其利用方式
4.6.2太陽能光一熱轉換
4.6.3太陽能制冷與空調系統
4.6.4太陽能電池
4.6.5太陽能制氫
4.7燃料電池
4.7.1燃料電池的工作原理
4.7.2燃料電池的效率
4.7.3燃料電池分類及特性
4.7.4燃料電池的特點
4.8能量儲存
4.8.1機械能的儲存
4.8.2電能的儲存
4.8.3熱能的儲存
思考與練習
第5章能量系統分析
5.1能量平衡與熱效率
5.2熱平衡測定與熱平衡分析
5.2.1熱平衡測算
5.2.2熱平衡測算實例
5.3熱力學第二定律與熵、能級、炯
5.4炯的計算
5.4.1熱量炯
5.4.2開口體系炯(焓炯)
5.4.3壓力炯
5.4.4氣體混合物的炯(擴散炯)
5.4.5化學炯
5.5炯損失
5.5.1絕熱節流過程炯損失
5.5.2絕熱燃燒過程炯損失
5.5.3傳熱過程炯損失
5.5.4散熱:姍損失
5.5.5燃燒產物炯損失
5.6炯效率
5.6.1炯效率的定義
5.6.2各種熱工設備的炯效率
5.7炯平衡分析
5.7.1炯平衡分析實例
5.7.2炯分析的意義
思考與練習
第6章工業過程節能
6.1燃燒過程節能
6.1.1燃料與燃燒方法、燃燒裝置的優化選擇
6.1.2富氧、低空氣比和最佳爐膛壓力燃燒
6.1.3助燃空氣的預熱
6.1.4乳化燃燒與磁化燃燒
6.1.5水煤漿燃燒技術
6.1.6高風溫低氧彌散燃燒技術
6.2工業余熱利用的基本原理
6.2.1工業余熱資源概況
6.2.2余熱利用的基本原理
6.2.3余熱利用的一般方法
6.3工業余熱回收系統
6.3.1工業爐煙氣余熱回收系統
6.3.2冷卻介質余熱回收系統
6.3.3中低溫余熱動力回收系統
6.3.4熱泵系統
6.3.5余熱制冷系統
6.4熱回收用換熱設備簡介
6.4.1余熱回收換熱設備分類
6.4.2換熱器設計的制約因素
思考與練習
第7章環境概論
7.1生態與環境
7.1.1生態圈與生態系統
7.1.2自然環境與生態環境
7.2環境污染
7.2.1環境污染及其分類
7.2.2幾個重大的環境污染問題
7.2.3能源開發利用與環境污染的關系
7.2.4環境污染的綜合防治
7.3環境標準
7.3.1防止公害的環境標準
7.3.2我國幾個重要的大氣污染排放標準
7.3.3防止公害的法律措施
7.3.4環境監測與評價
7.4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7.4.1環境保護
7.4.2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思路
7.4.3可持續發展
思考與練習
第8章燃燒污染防治
8.1硫氧化物的生成及治理
8.1.1硫氧化物的生成機制
8.1.2燃燒過程脫硫
8.1.3排煙脫硫
8.2氮氧化物的生成及治理
8.2.1氮氧化物的危害與生成機理
8.2.2氮氧化物的燃燒抑制
8.2.3排煙脫氮
8.3煙塵的生成與控制
8.3.1浮游粒子及其危害
8.3.2煙塵的生成機理
8.3.3煙塵的燃燒抑制
8.4除塵方法與設備
8.4.1除塵的基本原理
8.4.2除塵設備
思考與練習
第9章大氣污染控制
9.1大氣污染物的產生
9.1.1大氣污染物
9.1.2影響大氣污染物生成的因素
9.1.3大氣污染的防治措施
9.2大氣污染控制技術
9.2.1降低燃料、原料消耗
9.2.2采用清潔燃料或原料
9.2.3發展無害技術或工藝
9.2.4高煙囪排放
9.3臭氧層的耗損及其控制
9.3.1臭氧層的耗損
9.3.2臭氧層耗減的危害
9.3.3臭氧生成與分解機理
9.3.4臭氧層的修復
9.4溫室效應及溫室氣體
9.4.1溫室效應與全球氣候變暖
9.4.2溫室氣體
9.5溫室氣體的排放與控制
9.5.1二氧化碳的排放與控制
9.5.2氟氯烴的排放與控制
9.5.3氧化亞氮的排放控制
9.6氣溶膠及其排放控制
9.6.1氣溶膠的分類及特性
9.6.2氣溶膠的來源與排放
9.6.3氣溶膠的危害
9.6.4氣溶膠對氣候的影響
9.6.5氣溶膠的控制
思考與練習
附錄
附表1各種能源折標準煤參考系數
附表2各種元素的化學炯
附表3主要無機物質的化學炯
附表4主要有機物質的化學炯
參考文獻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