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修養小說研究(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北大歐美文學研究叢書
ISBN13:9787301225509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谷裕
出版日:2013/06/01
裝訂/頁數:平裝/345頁
規格:19cm*13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修養”(Bildung)是產生于德國18世紀下半葉的一個綜合人文概念。修養小說(Bildungsro-man)由“修養”(Bildung)和“小說”(Roman)兩詞複合而成。德國以外的學界傳統把修養小說視為德國特殊體裁、德國思想史的一部分。Bildung含有人格塑造、成長發展和教育的意思,《文學論叢.北大歐美文學研究叢書:德語修養小說研究》將Bildungsroman擬譯作“修養小說”,並非因為這個譯名與原文具有更全面的對應關係,而是考慮到修養小說與修養的同源關係。《文學論叢.北大歐美文學研究叢書:德語修養小說研究》在導言部分系統解釋了修養的含義,梳理了修養小說的創作與詩學發展,最後簡要勾勒了修養小說的基本特徵。第二部分對十四部學界公認的修養小說類作品進行分析解讀,展示它們如何以各自獨特的形態,使修養小說變得豐富多彩。
作者簡介
穀裕,199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西語系德語語言文學專業,1991-1997年就讀于德國波鴻大學,攻讀現當代德語文學、中古德語文學及天主教神學,獲文理博士學位,1998年起在北京大學德語系任教,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主要教學和研究方向:從中世紀到19世紀末的德語國家文學史、德語文學與基督教文化。主要發表物:學術專著:《君特一庫納特作品的藝術結構和思想體系》(德文,1998)、《現代市民史詩:十九世紀德語小說研究》(2007)、《隱匿的神學:啟蒙前後的德語文學》(2008,第二版2010);學術譯著:《一個熱愛藝術的修士的內心傾訴》(作者:瓦肯羅德,2001)、《耶穌會簡史》(作者:哈特曼,2003)、《面向終末的美德:羅馬書講疏》(作者:佩特森,2010);另有多篇學術論文、譯文。
目次
第一部分 理論探討第一章 修養的含義第二章 修養小說的創作與詩學第三章 修養小說的基本特徵第二部分 文本解讀第一章 中世紀與巴洛克時期修養小說的前身第1節 沃爾弗拉姆的《帕西法爾》(1200/1210)第2節 格裡美豪森的《癡兒西木傳》(1668/1669)第二章 18世紀形成中的修養小說第3節 維蘭德的《阿伽通的故事》(1766/1767)第4節 莫裡茨的《安通.萊瑟——一部心理小說》(1785/1786-1790)第三章 古典修養小說範式第5節 歌德的《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1795/1796)第四章 浪漫時期的詩化與戲仿第6節 荷爾德林的《希臘隱士許佩裡翁》(1797/1799)第7節 諾瓦利斯的《海因裡希.封.奧夫特丁根》(1802)第8節 霍夫曼的《雄貓穆爾的生活觀》(1819/1821)第五章 19世紀詩意現實主義的經典化第9節 施蒂夫特的《晚夏——一個故事》(1857)第10節 凱勒的《綠衣亨利》(1854/1855,1879/1880)第11節 拉伯的《饑餓牧師》(1864)第六章 20世紀現代作品的反諷與顛覆第12節 托馬斯.曼的《魔山》(1913/1924)第13節 穆齊爾的《沒有個性的人》(1932)第14節 格拉斯的《鐵皮鼓》(1959)參考文獻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