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走進傳統文化:中國文化漫談》勾勒中國文化形成和發展的脈絡,主要關注的是中國文化自身發展的過程和階段性,因此,歷史朝代不是敘述單元。我們認為,中國文化大體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萌芽、形成和演進。從新石器時代到西周,是中國文化的萌芽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國文化的基本元素日漸呈現和發展,中國文化的特質也日趨明顯;東周時期(春秋戰國)是中國文化的形成期或成熟期,其基礎和特點大體奠定在這個時期,中國文化以後的發展,也常常要從這個時期吸取思想資料,獲取思想動力,所以這是中國的“軸心時代”;秦漢以後是中國文化與時推移、不斷演化的時期,各個時代在保持中國文化特質的同時,又對中國文化不斷加以豐富和發展,形成穩定性與變動性的統一。如果說這本小冊子還有一個敘述的“框架”的話,那麼,這就是我們敘述中國文化的基本“框架”。
目次
引言
走進文明(上)
史前文明:史前文化的蹤影
文明的標誌
“新石器革命”:農業革命
中華大地上的“農業革命”
原始農業類型
中華文明的多源起源
新石器文明掠影
掠影(1):絢麗多彩的陶器
掠影(2):獨特的玉器
掠影(3):漢字的發明
掠影(4):城市的構建
掠影(5):金屬冶煉技術
掠影(6):驚現神龍
走進文明(下)
傳說中的盤古和“三皇”、“五帝”
華夏族群的形成
堯、舜與“禪讓”
夏王朝:從“大同”到“小康”
夏王朝需要考古證明?
青銅文化的高峰:商王朝
甲骨文的發現
商代青銅器
“鬱鬱乎文哉”:西周王朝
周文王:“演《周易》”
周公“制禮作樂”
在金文上發現的“中國”
東周:中國的“軸心時代”
“軸心時代”
西周的覆亡和東周的建立
王權的衰落
等級制度的打破
“初稅畝”
學術下移
“士”階層的出現
學術的多元化
“百家爭鳴”
老子與先秦道家
老子與《老子》
《老子》的“道”
“無為”
“上善若水”
“自勝者強”
“反者道之動”
楊朱:“重生”的道家思想家
莊子與《莊子》
《莊子》論“道”
處世之道
精神自由
“得意忘言”
孔子與先秦儒家
孔子
孔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1):創辦私學
孔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2):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3):創立儒學和儒家學派
孔子思想(1):對“禮”的繼承
孔子思想(2):“仁學”
孔子思想(3):中庸
孟子
孟子思想(1):“仁政”思想
孟子思想(2):性善論
孟子思想(3):“養氣”的修養論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思想
墨子與先秦墨家
墨學:由顯而隱
墨子和墨家
墨子的社會政治思想
“利”與“義”
墨子的邏輯思想
“非儒”:“百家爭鳴”的序幕
後期墨家的邏輯學
後期墨家與自然科學
時空概念
“有窮”和“無窮”
物理學舉例
數學舉例
從管仲到韓非:先秦法家
“禮”與“法”
管仲:法家的先驅
成文法的公佈
前期法家:李悝與吳起
商鞅、慎到與申不害
韓非:先秦法家集大成者
韓非的思想(1):明法
韓非的思想(2):任勢
韓非的思想(3):用術
封建帝國對意識形態的選擇
“百家爭鳴”與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探索
呂不韋與《呂氏春秋》
秦王朝的建立
法家治國:封建帝國對意識形態的第一次選擇
道家治國:封建帝國對意識形態的第二次選擇
竇漪(竇太后)
漢初的儒學
“獨尊儒術”: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確立
董仲舒對儒學的改造
“經學”
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
司馬遷與《史記》
“三教”:從並立到融合
社會動亂:“三教”並立的背景
經學的衰微
玄學:士大夫精神避難所
道教的創立
道教的發展
道教的主要特點
佛教:既熟悉又陌生的宗教
佛教的創立
原始教義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
佛教傳入中國
佛教在中原傳播
“格義”
“禮儀”引發的爭議
道生的佛性論和僧肇的“不真空”論
“判教”與創宗立派
禪宗
“三教論衡”
理學的興衰
儒學的中衰和復興儒學的呼籲
社會的變化
理學的形成
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
陸九淵:“心學”
明初的理學
王陽明學派
泰州學派:王艮
晚明:對王學的反思
從“實學”到儒學文獻學化
考據學的興起
儒學:復興,還是繼承?
西學東漸
“西學東漸”
耶穌會士來華
利瑪竇的傳教方式
西學在中國的傳播
明末士大夫與西學
“曆案”
“禮儀之爭”和中西文化交往的中斷
馬戛爾尼使團
“師夷之長技”
“自強”運動
“維新”思潮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新文化運動”
有容乃大
從林則徐的對聯說起
說“來”、“貝”
“夷夏之防”不是不可逾越的牆
趙武靈王“胡騎胡服”
“張騫鑿空于前,班超投筆於後”
唐代的“胡風”
昆侖奴
開封的猶太人
中國最早的“外國語大學”
從“會通”到“超勝”
後記
走進文明(上)
史前文明:史前文化的蹤影
文明的標誌
“新石器革命”:農業革命
中華大地上的“農業革命”
原始農業類型
中華文明的多源起源
新石器文明掠影
掠影(1):絢麗多彩的陶器
掠影(2):獨特的玉器
掠影(3):漢字的發明
掠影(4):城市的構建
掠影(5):金屬冶煉技術
掠影(6):驚現神龍
走進文明(下)
傳說中的盤古和“三皇”、“五帝”
華夏族群的形成
堯、舜與“禪讓”
夏王朝:從“大同”到“小康”
夏王朝需要考古證明?
青銅文化的高峰:商王朝
甲骨文的發現
商代青銅器
“鬱鬱乎文哉”:西周王朝
周文王:“演《周易》”
周公“制禮作樂”
在金文上發現的“中國”
東周:中國的“軸心時代”
“軸心時代”
西周的覆亡和東周的建立
王權的衰落
等級制度的打破
“初稅畝”
學術下移
“士”階層的出現
學術的多元化
“百家爭鳴”
老子與先秦道家
老子與《老子》
《老子》的“道”
“無為”
“上善若水”
“自勝者強”
“反者道之動”
楊朱:“重生”的道家思想家
莊子與《莊子》
《莊子》論“道”
處世之道
精神自由
“得意忘言”
孔子與先秦儒家
孔子
孔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1):創辦私學
孔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2):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3):創立儒學和儒家學派
孔子思想(1):對“禮”的繼承
孔子思想(2):“仁學”
孔子思想(3):中庸
孟子
孟子思想(1):“仁政”思想
孟子思想(2):性善論
孟子思想(3):“養氣”的修養論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思想
墨子與先秦墨家
墨學:由顯而隱
墨子和墨家
墨子的社會政治思想
“利”與“義”
墨子的邏輯思想
“非儒”:“百家爭鳴”的序幕
後期墨家的邏輯學
後期墨家與自然科學
時空概念
“有窮”和“無窮”
物理學舉例
數學舉例
從管仲到韓非:先秦法家
“禮”與“法”
管仲:法家的先驅
成文法的公佈
前期法家:李悝與吳起
商鞅、慎到與申不害
韓非:先秦法家集大成者
韓非的思想(1):明法
韓非的思想(2):任勢
韓非的思想(3):用術
封建帝國對意識形態的選擇
“百家爭鳴”與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探索
呂不韋與《呂氏春秋》
秦王朝的建立
法家治國:封建帝國對意識形態的第一次選擇
道家治國:封建帝國對意識形態的第二次選擇
竇漪(竇太后)
漢初的儒學
“獨尊儒術”: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確立
董仲舒對儒學的改造
“經學”
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
司馬遷與《史記》
“三教”:從並立到融合
社會動亂:“三教”並立的背景
經學的衰微
玄學:士大夫精神避難所
道教的創立
道教的發展
道教的主要特點
佛教:既熟悉又陌生的宗教
佛教的創立
原始教義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
佛教傳入中國
佛教在中原傳播
“格義”
“禮儀”引發的爭議
道生的佛性論和僧肇的“不真空”論
“判教”與創宗立派
禪宗
“三教論衡”
理學的興衰
儒學的中衰和復興儒學的呼籲
社會的變化
理學的形成
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
陸九淵:“心學”
明初的理學
王陽明學派
泰州學派:王艮
晚明:對王學的反思
從“實學”到儒學文獻學化
考據學的興起
儒學:復興,還是繼承?
西學東漸
“西學東漸”
耶穌會士來華
利瑪竇的傳教方式
西學在中國的傳播
明末士大夫與西學
“曆案”
“禮儀之爭”和中西文化交往的中斷
馬戛爾尼使團
“師夷之長技”
“自強”運動
“維新”思潮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新文化運動”
有容乃大
從林則徐的對聯說起
說“來”、“貝”
“夷夏之防”不是不可逾越的牆
趙武靈王“胡騎胡服”
“張騫鑿空于前,班超投筆於後”
唐代的“胡風”
昆侖奴
開封的猶太人
中國最早的“外國語大學”
從“會通”到“超勝”
後記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