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今天也謝謝招待了
滿額折

今天也謝謝招待了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40 元
優惠價
90306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早上7點、中午12點、晚上7點,
即使失了戀、生了病,該吃飯的時間就吃飯!

《書的雜誌》(本の雑誌) 票選2011年度BEST 10
直木賞得主角田光代 52段與食材相遇的感動
我幾乎是一路微笑著讀完此書──葉怡蘭 專文推薦

看完了角田光代的《今天也謝謝招待了》,原書名是今天也吃飽了,我也有一種情緒上吃飽了的感覺;很愉快,誰說寫飲食文章是為了指點讀者去哪吃吃什麼,而不是看了就已經心滿意足了,寫飲食文章寫得比真實食物好吃,就像寫愛情小說寫得比平常戀愛更精彩一樣重要──韓良露 專文推薦

本書為2008年1月到2011年7月間,於aspect官網連載的〈今天也吃飽了〉專欄結集。全書收錄52篇風格清新的飲食散文,直木賞得主角田光代以率直的文字、幽默的筆鋒、私我的觀點,記述了自己與種種食材相遇的感動,描述出熱鬧歡樂的用餐景象。

● 父親在我十七歲的秋天就過世了,所以,以現在來說,不瞭解父親的時間比瞭解他的時間還長。再扣去我懂事之前,以及青春期女孩特有的(總是看爸爸不順眼)的時間,我瞭解父親的時間就更短了。
不太熟悉父親,能喚起回憶的相關事物自然也少。而白菜是少數中的一個。(父親與白菜)

●我的理論是,任何事物只要加上一個「新」,就是另一種東西。
新牛蒡與牛蒡不一樣。新馬鈴薯與馬鈴薯不一樣。而新洋蔥,當然也與洋蔥不一樣。「新」會在三月到五月左右出現,喜歡「新」的我,這段期間雖然外表看來也照舊生活著,但內心非常焦急。(可愛的新洋蔥)

● 生牡蠣雖好,但最棒的還是蒸或烤。我一個人開殼,一個人斟了白酒,一個人將牡蠣一一吃下肚,感覺無比幸福。以前,我曾以為自己獨立性太強,會不會不需要朋友或 戀人,所以不想成為獨自到居酒屋喝酒的女人。但這一個人的牡蠣,豈不像是自給自足的極度幸福嗎?(牡犡澡缸路遙遙)

●熱愛肉和油的我,完全無法理解豆腐有什麼存在價值。
究竟豆腐這種東西是為了什麼而存在呢?你若說,它是製作麻婆豆腐和味噌湯的素材,好吧,我承認它的重要。但是,涼拌豆腐、湯豆腐呢?這些只不過把豆腐切一切涼拌或是煮熱的食物,也都列為菜單中的一道,說得過去嗎?(豆腐的存在價值)

本書特色

我從前偏食,不吃九成以上的青菜、菇類、鯖魚以及珍味,
直到三十歲才克服這個毛病。
但我並不覺得偏食可恥,也不認為浪費。
但是,三十歲開始能吃許多東西之後,我從心底感到慶幸。
從「不能吃」轉變為「能吃」的時候,我有著排山倒海般的感動。
與食材的相遇,就和與人相遇般感受強烈。
好幾次聽到當母親的朋友抱怨,孩子好惡的食物太多。
我總是說:「沒關係,放心吧。」只吃肉、蛋和碳水化合物的我,還是健康長大了。

她們的兒子或女兒,有一天一定也會帶著某種感動,與不敢吃的食材相遇。
聽說吃著美食,人沒辦法發脾氣。想念著美食時,也許怒氣也會煙消雲散。
當我回想著至今吃過的、作過的、受款待的種種,一邊寫著這部稿子時,
我總是脹滿了幸福。
如果各位能回憶著至今吃過的美食,一面脹滿幸福的讀這本書,我會很開心。
──角田光代

特別收錄:角田光代的私房菜食譜╳6
蓮藕丸子
焗南瓜
洋風鰹
黏答答5色蓋飯
叉燒雞
茄子水餃

作者簡介

角田光代

90年以《幸福的遊戲》獲得海燕新人文學獎後出道,
96年以《朦朧夜的幽浮》獲得野間文藝新人獎,
98年以「我是你哥哥」獲得坪田讓治文學獎,
《綁架旅行》於99年獲得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富士電視獎、2000年路邊之石文學獎。
03年以《空中庭園》獲得婦人公論文藝獎。
05年以《對岸的她》獲得直木獎。
06年以《搖滾母親》獲得川端康成文學獎。
07年以《第八日的蟬》獲得中央公論文藝獎。
另外還有《三月的邀請函》、《森之眠魚》、《熊妹》、《寂靜的花園》等。

譯者簡介 
陳嫺若

東吳日文系畢業,從事多年出版社編輯工作,目前專職翻譯。
譯作有:《喜樂京都》、《東京歸鄉》、《贖罪》、《從謊言開始的旅程》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聽,小說家說食物
葉怡蘭

向來頗愛讀純文學作家的飲食書寫。
和飲食寫作者的作品不同,純文學作家談飲食,也許不盡然擁有精深專業的食之門道講究觀點,卻往往能跳脫一般刻板之寫食看食角度,呈現出獨樹一幟的個人風格與見地。特別是小說家,每是畫面與故事字裡行間鮮活歷歷,不由神往。
尤其若又是追讀多年崇拜已久的作家,更彷彿真的坐上他家餐桌、得以近距離一窺其人真實生活樣貌,那滋味,更讓人新鮮興奮不已。

而細數小說家們的談食文字,從筆風到調性,也常常宛如小說作品的延伸,流露著一致的氛圍:
比方村上春樹和江國香織都有著絕佳的中產階級上乘品味,唯前者散發著些許淡淡的疏離,後者更顯優雅嫻靜;池波正太郎一貫是博聞老先生的說書調;而原就擅長寓故事於食物之中的吉本芭娜娜,則在她素來的清淡安靜裡,透著柔和的溫暖與對人情、對世界的慧黠。
然角田光代卻非是如此。
一直很欣賞角田老師的小說。多年前初讀處女作《尋找幸福的遊戲》,被那涵藏在常日生活場景中的深沈孤寂和哀傷所感,之後便經常留意她的作品。
特別是去年在台發行的《樹屋》,是我至今最喜歡的一本。寫時代的播弄、人之性格的軟弱,面對與逃離之間,是坦順是艱難,其實俱皆混沌不清沒有答案。令從來一再要求自己必得勇敢正向面對人生種種的我十分震懾、繼之深深感慨悵惘。
遂而,在這樣的預設印象裡,展讀《今天也謝謝招待了》,著實大大出乎意料之外。

好生直率!然後,好可愛──我幾乎是一路微笑著讀完此書。
說她喜歡的、不喜歡的、原本不喜歡後來可以接受的、原本不喜歡後來深深愛上的各種各樣的食物。不管是敘事方式或語氣均直截率意一點不迂迴拐彎,坦白爽朗毫無保留直現本真。
「怎麼這麼好吃!怎麼會怎麼會」「你說嘛,怎麼這麼好吃」「真的,什麼呀這,到底是什麼嘛!」「真、真好吃。太好吃了」……
──直直接接全無修飾的讚語,就這麼在書中各處不時跳出來。但不愧是角田老師,活潑潑的生動描繪裡,好似真的親耳聽到那由衷而發的真情歡呼,讀著就是痛快。
讓人深有共鳴還有,對許多食材的從誤會或偏見或忽略,隨歲月年齡增長竟而冰釋前嫌墜入情網;以及依隨季候節氣,在尋常日日三餐的親手烹煮享用裡,細細玩味感受食的喜悅和美好。
因此得見,小說家角田光代的另一面,同樣令人著迷。

和風家常菜的美味隨筆
韓良露

看完了角田光代的《今天也謝謝招待了》這本書,我也有一種情緒上吃飽了的感覺;很愉快,誰說寫飲食文章是為了指點讀者去哪吃吃什麼,而不是看了就已經心滿意足了,寫飲食文章寫得比真實食物好吃,就像寫愛情小說寫得比平常戀愛更精彩一樣重要。

過去五年,台灣書市翻譯了不少日本作家寫的飲食書,其中有不少都很好看,如:食記百味、餐桌上的點點滴滴、記憶中的隱味、男性料理讀本、獻給炒高麗菜等等,這些日系飲食書和其他國家的飲食書略有不同,如果用口感來形容,就是寫得比較清淡簡樸,台灣的飲食書寫大多比較重口味,中國大陸的比較厚實,法國的比較華麗精巧,如果用食物來描述,大部分日本作家喜歡寫的美味隨筆的風格,都有一種隨興輕簡做家常小菜的感覺,角田光代也屬於這樣的作家,在這本《今天也謝謝招待了》中,我們不時會看到她隨心所欲試做的各種日常輕食小菜,用的大多是常見的食材,幾乎沒有太繁重的料理程序,而她的文筆也因此十分易讀,像和風家常菜般親切。

多年來閱讀日系作家的美味隨筆,讓我有個心得,那就是不管這些作家(就如本書的角田光代)寫的多麼清淡,卻不會讓人有滋味不夠的感覺,是文章裡有什麼嗎?原來是日常生活裡輕淡卻雋永的對食物、生活、人情的感受性,這些感受性好像做和風小菜時打底的昆布高湯,淡淡的存在的好滋味,才讓文章可以清爽卻可口,法國人也很看重前菜、主菜中的高湯,但他們愛用肉高湯或蔬菜高湯,他們的飲食文章因此濃郁香醇,常吃比較不容易消化。

在角田光代的《今天也謝謝招待了》中,作者用春夏秋冬四季相遇的食材為經緯,寫出日本人和食物的季感心,對季節食物的敏感和珍惜,本是古老的世界飲食文化的通性,但在工業文明興盛的今日,大部分國家的飲食都喪失了和自然時令的聯結,日本人雖然也不能遵守不時不食的傳統,卻比較看重時食的食俗,在角田光代書中,從春天吃筍、野菜、新洋蔥、初鰹、蘆筍、馬鈴薯、酪梨,到夏天吃玉米、茄子、苦瓜、素麵、鰻魚、海鰻、番茄、秋葵,再到秋天吃秋刀魚、栗子、秋茸、芋頭、雜菇、鮭魚,以及冬天吃的番薯、白菜、蓮藕、螃蟹、牡蠣、鮪魚、菠菜、豆腐等等,哎呀!原來四季都有這些家常好食材,讀者們!你們有這樣依著時令吃東西嗎?還是總是不自覺地偏食、亂食、不時食呢?

角田光代除了寫美味隨筆外,也寫小說(還曾得過直木賞),使她對於生活的情思格外細膩,書中有不少她對自己和食物的關係的反省,例如她原本是超級的偏食狂,卻在三十而立的那年經由食物革命而扭轉了她和食物的偏執關係,而她在四十歲後也逐漸發現她和食物進入了成熟、平衡、穩建的關係,讓她懂得了原味最美,如豆腐、豆子的美味,在回憶她一生和各種食材相遇的情景,會讓我們看到角田光代在世界各地旅行時對食物展露的好奇心,她也會不時流露因某項食物而回想起一生和母親、情人、朋友的互動,食物的世界原來就是人生的世界啊!

在這本談四季食材相遇心得的書中,角田光代用非理論而充滿生活體驗感的方式,一直在談她和食物偏執與開放的關係,她的偏執主要在她自稱腦內有個食物建置區,因為母親的縱容,從不糾正她的偏食,使她在三十歲前一直是個不吃大部分蔬菜的人,角田光代的例子或許太誇張,但我們大部分的人也都有自己的腦內食物建置區,其中有特別喜歡的食物及特別排斥的食物等等,這些與食物的關係都很值得回想,其中也許藏有人生不少的情感、情緒的秘密,另外,角田光代在三十歲後的食物革命中,有一個重要的關鍵點,就是開始接受食物與文化魔咒的關係,例如像江戶人一般,晚春期待吃初鰹,夏日土用之日吃烤鰻,秋日吃松茸,冬日吃河豚等等,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食物,如華人的端午粽子、春節年糕等等,台灣是長期受日本文化飲食的地方,許多台灣人也不免受日本文化飲食魔咒的催眠,也讓我們看角田光代的書備感親切,但日本人的飲食文化中,也有不少淵源於中國,如烏魚子叫唐墨,炸雞塊叫唐揚,哎呀!食物的有趣,即在於此,可吃亦可說。

目次

我鍾愛的美食
羊年女子,食羊
一回頭,牛舌在眼前
休閒裝的雞‧正式裝的雞
蛋的熱情
本命鹽
謝豬
春的喜悅
為竹筍犯罪?
初遇野菜
可愛的新洋蔥
初鰹DNA
一年一度蘆筍季
白蘆筍完成的革命
世界馬鈴薯之旅
腦內起司
酪梨賭局
正牌的夏天
玉米衝動
茄色素
苦瓜區
隱形王者,素麵
鰻魚魔咒
回首見毛豆
吃海鰻教人知老
生番茄烤番茄煮番茄
秋葵的寬容
那天起,入秋
秋刀魚真偉大
栗子少女
松茸差別
芋頭之謎
菇之回想
和洋鮭
鮭魚子之愛
冬日非吃不可
向番薯謝罪
父親與白菜
蓮藕哲學
蟹沉默
牡犡澡缸路遙遙
非和豚不可得
鮪魚年齡區
神聖麻糬

書摘/試閱

蛋的熱情

是不是任何人都會特別鍾愛某種食物,從小到大一直不變呢?以我來說,最愛兩種食物是蛋和鱈魚子。雖然我愛吃肉遠近皆知,但其實小時候,我瘋狂地愛吃蛋和鱈魚子,吃飯的時候只要有這兩樣,沒有別的菜都行。現在當然不會再這麼想了,但還是很愛蛋和鱈魚子。尤其是冰箱裡從來沒有缺過蛋。
年幼時,我經常被派到雞蛋店買蛋。我家附近有個養蛋農家,我都是直接到那裡買蛋,穿越寬敞的庭園,走過養了很多雞的雞舍前,站在緣廊喚一聲,裡面就會有人出來賣蛋給我。

這些蛋才剛生下,表面一定都還沾著雞毛。我把放在塑膠袋裡的蛋拿回家,母親一定會先把它們清乾淨。
忘了是我開始討厭幫母親跑腿,還是養蛋農家不做了,總之,我上中學之後,我們家就在超級市場買蛋。沒沾雞毛,也不用洗。
現在回首往事,突然對向蛋農買蛋一事產生無比的羨慕,然而我被差遣去跑腿時,沒有任何感覺。
不管怎麼樣,從小到大,我對蛋一直愛吃得不得了,每天都想吃,每天都吃蛋料理也無妨。但是,曾幾何時,人們說吃蛋過量對身體不太好,一天一個最理想,理由是蛋裡的膽固醇太多。在我小時候,膽固醇、體脂肪,都還不是普及的用語呢!有所得必有所失,得到了智慧,便失去蛋的數量了。

到國外旅行發現蛋並不普遍,受到小小的衝擊。不,我的意思是說,什麼地方都看得到蛋,雖然有,但有點不同,不太一樣。
就拿早餐來說。住在附早餐的旅館時,如果在日本,不論是和式、西式或是自助餐,都有比豪華更豪華的蛋類料理。歐姆蛋、烘蛋、荷包蛋、溫泉蛋、蛋捲、生蛋、水煮蛋。
當然,在國外也能看得到蛋料理,但是看得到蛋的場所有限。高級飯店的話,自助餐餐廳會有歐姆蛋專員一旁待命,但在一般等級的附早餐旅館,光是能看得到蛋就要偷笑了。

不過,姑且不論由歐姆蛋專員煎的歐姆蛋,在國外飯店遇到的蛋,總像是遭到輕視。自助餐廳供應的烘蛋不是乾巴巴的,就是濕答答,大都沒有調味,得自己用桌上的鹽和胡椒來調味。水煮蛋一定是全熟,有時蛋黃都變黑了。同時,我也領悟到,日本人對蛋的喜愛真的有點過頭。
因為,現在真的很少看到蛋黃都變黑的水煮蛋嘛。水煮蛋煮到恰到好處的半熟最受歡迎。而且,還有人教我一套調味蛋的絕妙吃法。這種調味蛋必須在蛋黃滑嫩如泥的狀態下才能進行。滑嫩欲滴──這種蛋走出日本哪裡找得到呢?

後來,連對歐姆蛋鬆軟滑潤的希求,也都成了不太能企及的夢想。在歐姆蛋的發祥地法國,我只在巴黎吃過。「鬆軟」的部分很棒,但沒有「滑潤」。給人只重視「鬆軟」的印象。在俄羅斯也吃到過鬆軟到極點的歐姆蛋,不過俄式歐姆蛋追求「鬆軟」之餘,不知在裡面加了什麼,與其說是歐姆蛋,更像舒芙蕾。外表鬆泡泡的、刀一劃開便漿液四溢的風格,果然還是日本文化式的現象。
對生蛋不太抗拒可能也是我國的特色吧。最普遍的是蛋汁淋飯。從這裡衍生出牛丼店裡也有外加生蛋服務。我讀的大學附近有一家咖哩店,只要你點餐時要求,也會幫你打個生蛋在上面。此外,也許只有我這一輩的人才知道,以前歐樂他命C(Oronamin C)的廣告裡還在飲料中加了生蛋再喝。

雞蛋料理中,我最熟悉的是碎肉歐姆蛋,母親經常做。將絞肉和洋蔥炒過之後,包在歐姆蛋裡即完成了。我非常愛吃這一味,自己也常做。去泰國旅行的時候,發現極為相似的料理,大吃一驚。它叫做Khai yat sai。泰國人會在蛋包淋上甜酸醬汁再吃。第一次吃到這道菜時,甚至懷疑我們家祖先是不是從泰國移民過來的呢。
查了一下資料,日本一年的蛋消費量竟是世界第一。日本人果然愛吃蛋哪。
我的便當生活就快滿一年了,每天的便當裡一定有蛋。沒有蛋的便當,就算我早知道有什麼菜,打開時還是會悵然若失。最常放的是蛋捲。因為蛋捲既可加?仔魚和蔥,也可加明太子、起司或羊栖菜,變化多端,怎麼吃都不會膩。趕時間的時候就做烘蛋或水煮蛋,到了秋冬,我會在前一晚把蛋浸在高湯、醬油和味醂裡,做成調味蛋。當然是半熟的。

吃蛋的時候,每每都會想起一件事。有部紀錄片拍攝一位日本女醫師在非洲第三國工作。這位醫師總是帶著蛋到處走。休假的時候也帶著蛋出門,從外地回來時,身上也不忘放著蛋。她說:「這是唯一的營養,不能輕易出讓。」也就是說,我國的營養年消費量,是世界第一。在這時候想起這件事,我總是抱著感恩的心,品嚐我最心愛的蛋。

松茸差別

為什麼大家樂意付出高價來買這種東西呢?這是我第一次吃到松茸時的感想。那時是二字頭的年齡走到盡頭,邁入三十歲前的一段時間,我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有三、四個月,我邊寫稿邊去打工過活。那裡的老板帶我去吃了松茸涮涮鍋。
老板平時帶人去吃午餐有個習慣,打開菜單後,沒問對方想法,便逕自點兩份最高價的餐點。這時候,他也為我點了「松茸涮涮鍋套餐」,是在一般的涮涮鍋附加了松茸,在涮肉之前先上松茸的套餐。我是個大外行,而且又是老板請客,當然不敢說:「所有菇類我都不吃,請上一般涮涮鍋套餐就行。」我不吭聲地吃著松茸涮涮鍋,心裡嘀咕著:「幹嘛點這種東西……」

本來我就不喜歡吃菇類(那時候),而且松茸有一種鉛筆屑的味道。我與老板面對面坐著,暗暗念著:「快點上肉,快點上肉吧」一面強忍著把松茸吞下去。
約一年後,發生食物革命,我對食物的好惡消失了。
好惡轉淡,再加上年紀增長,這麼一變,我不可思議地有了吃珍饈美食的欲望。沒吃過的高級食物我都想試試,但沒吃過的廉價食物,我卻提不起一點興緻,這便是最奇妙的地方。前者像是烏魚子或燕窩,後者像是雀鳥或蝗蟲。
因為這個因素,松茸出現了。一年前一面小心眼地嘀咕,一面涮著松茸的我,現在也想加入眾人交相的讚美聲中。到了秋天,我也想和大家一起說:「松茸的季節到了呢」「該去吃松茸了呢」。

在食物革命時我領悟到一個真理,再不喜歡的食物,只要多吃幾次就會愛上。就算沒愛上也不會不想吃了。就像游泳做菜背英文單字一樣,重點在於紮實的反覆練習。
為了反覆練習用,我買了便宜的松茸,做成松茸飯。外食之際,以前讓給別人吃的土瓶蒸或網烤料理,也都試著品嘗。
松茸消失在賣場之前,也就是一個秋季結束前,我已經愛上松茸。拜反覆練習的功勞,我深深體會到它的美味。
現在我終於能和大家一起互相應合:「說到秋天,就要吃松茸。」「吃過了嗎?松茸」「啊,好想吃松茸啊」。

但是,我並非沒有意識到,真有必要吃松茸嗎?
少了海膽就糟了,少了鰶魚就完了。如果它們從壽司店消失的話,啊,那麼夏天也結束了吧,我思忖著。少了桃子就糟了,少了河豚就糟了,連不太吃青背魚的我,也覺得若是秋刀魚沒了,會很糟糕。少了野菜,果然也會麻煩。連海鞘和海參腸等珍饈美食,雖然我別無愛好之意,但有時也希望能吃得到。
但是,松茸,真的有必要吃松茸嗎?
其實,少了它也無所謂吧。大家一到秋天便吵著嚷著吃松茸,但就算整個秋天一支也沒吃,到了冬天也不會有人注意到。

我會這麼想是因為松茸的價格。松茸的價格很詭異。九百八十圓的有之,五萬圓的亦有之。我知道進口貨便宜,本土貨較貴,也知道本土貨香味較豐富。但是,若是如此,人們真的會出五萬圓,只因「還是想吃好吃的松茸」嗎?非也。大家平時打理三頓飯,盡最大能力應該也只到五千圓等級(對不起,我就是這樣。)若是有重要客人來訪、特別的大事,或是有了筆臨時收入,就算在這種特例下,充其量也只能花到一萬圓之譜。

但是,我在買松茸的時候還是不免在意價格。本來只看目標價格就可以,但眼光往往會掃到陳列架上最高貴的那一種,思忖著「吼,五萬。」想像著千圓與五萬之間有多大的差距,於是領略到自己的想像力無法企及五萬圓的松茸。拿在手上的三千或五千塊松茸,作為食材已經夠昂貴了,但凝視著它時仍會湧起吝嗇節省的心情,然後拖著步伐去結帳。
這種時候,我便會想,松茸,非吃不可嗎?國外的松茸能便宜地進口,因為對那國的人來說它並不是什麼珍品。他們可能認為「這種有鉛筆屑味道的玩意兒,我們才不吃。」如果我們的感覺稍微改變一下,也許會認為「為什麼這麼多年,我們都把這種鉛筆屑味道的東西當寶?」這一天真的會來臨嗎?
話雖如此,今年什麼時候來做松茸飯好呢?該破費到什麼程度呢?蠢蠢思動中的初秋。

父親與白菜

白菜怎麼會那麼大顆?
儘管那麼大顆,到了冬天價格便直直落,掉到四顆大白菜用繩子捆起來,賣個五百圓。令人覺得既實惠又哀傷。而且,每次看見大白菜,就想起父親。
我在文章裡經常提起母親,但甚少寫到父親。小說中,也很少有男性出現。追究原因,可能是因為我自己對父親不太了解。
父親在我十七歲的秋天就過世了,所以,以現在來說,不瞭解父親的時間比瞭解他的時間還長。再扣去我懂事之前,以及青春期女孩特有的(總是看爸爸不順眼)的時間,我瞭解父親的時間就更短了。
不太熟悉父親,能喚起回憶的相關事物自然也少。而白菜是少數中的一個。
我父母是典型昭和時代的人,儘管兩人都在外工作,但父親對家事一概不理,母親也一概不准他做。連用水壺燒開水都不會的父親,唯一會自己去做的就是冬季醃醬菜。

先買來整批白菜,把它撒了鹽、辣椒,塞進門口的巨大木桶。蓋上蓋子之後,再把宛如凶器般的醬菜石壓在上面。隨著一天天過去,蓋子會越來越低。
我問過母親,爸爸那個人平時什麼事都不做,為什麼醬菜卻要自己醃呢?母親回答:「因為他自己要吃。」
的確,冬天晚上餐桌上出現的醬菜,吃最多的就是父親,我和家人都只是陪伴的程度。父親喝酒配菜,到了吃飯時不配菜,就吃醬菜。
為了喝酒配菜,母親會準備好幾種父親專用的下酒菜,但我從不覺得父親吃的菜看起來吸引人。而且我本來就是個食物好惡強烈的偏食兒童,不管是疊? 、酒盜 還是饅 (Nuta),我光看就想吐。但是,晚飯吃到最後,父親吃的醃白菜,看起來卻非常誘人。雖然我自己也吃,但是父親吃的看起來特別有味道。不管是呱呱的聲音,還是從嘴邊流下的醬油。

父親過世之後,沒有人能用那個大木桶醃醬菜。木桶不知何時消失了。連宛如凶器的醬菜石也一起不見。
身為昭和夫妻,父母絕不會互相說「我愛你」或是觸摸對方。反而是母親經常說父親的壞話。父親過世一段時間後,我們一同吃晚飯時,母親冷不防蹦出一句:「你爸做的醃白菜真好吃呢。」我大驚。該怎麼說呢。那句話讓我覺得,它與愛有著根本上的差異,但除了真情之外,我真不知如何解釋它。而且,那份真情比愛更熾熱,更堅固。
我當然不會做醃白菜,也沒買過。外食的時候,若是有端出來,我就吃。雖然覺得可口,但還是不會到醬菜店買。說不定都是母親那句「你爸做的醃白菜真好吃」害的。我雖然幾乎沒有記憶了,但憑著那句話,父親的醃白菜成了完美的美食,下意識地認為,市售的產品沒有一樣比得上它。

因此買了白菜回來,全都用在料理上。而且都是切成四分之一的白菜。
我從不買半顆高麗菜或萵苣,所以對我來說,買四分之一顆白菜時,有著微微的挫折感。「敗、敗給它了。」抱著這種想法買下了它。因為實在大得太過分,就算半顆也很難切。
第一次把白菜和豬肉疊起來,加點酒和水,用足量的黑胡椒煮得軟爛時,心裡很感動。淡泊的白菜,就算與火腿、牛奶一起煮成西式料理,也很好吃。偶爾光顧的酒館,有一道用白菜芯和鹽昆布拌成的沙拉,我學著做過。餃子若用白菜,而非高麗菜做,特別鬆軟。
最近我找到迷你版的白菜。維持白菜原有的形狀,只是尺寸縮小了。哦,真方便呢。我拿起它,看看隔壁普通尺寸的大白菜,那種既實惠卻帶著哀愁的感覺更加強烈了。
說起來,「看似實惠,卻飄著莫名哀愁」的感覺,就和父親在我心中的形象一模一樣。

玉米衝動

常聽人說,農作不斷改良,蔬菜的味道都變了。我從小是個討厭青菜的孩子,以前「討厭」的部分,現在的確減少許多。像是胡蘿蔔以前會更有土味,還有怪味。小黃瓜以前臭青味更強,番茄應該更酸。但現在整體上都變得更甜,沒有怪味,變得更爽口了。我以前最討厭的就是那種怪味,和濃烈的獨特口感。雖然感嘆蔬菜味道變化,但對舊日的口味並不特別懷念。
不過,有一種食材,我忍不住要大聲抗議:「未免也變得太過分了吧!」
它呀,就是玉米。
吃玉米的機會不算多,小時候,它經常會出現在夏天的餐桌上作為點心。但長大後,尤其是搬出來獨居,便幾乎沒什麼機會買它。用牙齒啃咬玉米粒的吃法,很多成年女子應該都避之唯恐不及吧。既會卡牙縫,而且啃光的玉米芯總覺得有些悲涼。歸根就底來說,玉米本來就不是料理中的必要角色,真有需要,買冷凍玉米還比較好用些。

但,儘管如此,某天還是會無來由地想吃它。不是冷凍、處理好的便利玉米粒,而是整支抓起來啃。當全身上下都感受到夏天的來臨時,我經常就會有啃玉米的衝動。
大約四、五年前吧。在這種衝動的驅使下,我在超市買了玉米回家。但咬了一口,不禁想大叫:「喂!你這味道也變太多了吧。」
怎麼會這麼甜?那甜味像是人工甘味或是加工食品,總之就是有人動過手腳後的甜。簡直像糖果,令人愕然。
我說,玉米啊,你以前不是這樣的吧。沒有這種黏糊糊的甜吧。你怎麼會突然變成這副德性呢。真想對著黃澄澄的玉米粒好好勸解一番。它真的就是那麼甜。
現在的人比以前更愛吃甜。蘋果、胡蘿蔔都比以前甜,市售的梅乾幾乎都是甜的。打開電視,藝人和主播不管吃肉、吃米飯、吃蝦仁,都用甜來表現,甜就相當於好吃的意思。戰時甜食不足,像是葛粉湯或牡丹餅都是作夢也吃不到的點心。從這一點看來,也許日本人對「甜」的味覺,有著偏執般的強烈。什麼食物都甜,難道是因為追求這種強烈口感的後果嗎?我不禁如此認為。

但是,玉米真的太甜了。我甚至有點憤怒起來,這麼甜做什麼!
因為甜得太囂張了,我突然不安起來。該不會從以前玉米就這麼甜,只是我忘記罷了。
為了求證這一點,第二天我到自然食品店買看起來不太精緻的玉米。煮來吃之後,果然沒有那麼甜,令我鬆一口氣。從此以後,每當受到玉米衝動的誘惑時,我會在自然食品店買。而且,若看到宣傳文字強調「甘甜」二字時,我就不買了。不時會遇到有人開心地說:「有以前的番茄味。」或是「對耶,沒錯,胡蘿蔔就是這種味道。」我現在終於能明瞭他們的感受了。
關於玉米,以前的人都是煮來吃,當發現蒸的玉米更好吃後,我也改用蒸的。費的工夫其實並沒有什麼改變,蒸好後撒點鹽便很好吃,十分簡單。
不過,還是很難拋下玉米是兒童食物的印象。仔細想想,它的鮮豔黃色本就很孩子氣吧。另外,還有吃法。豪邁地用手抓著啃,只有小孩才適合。
夏天拜拜的日子,一定少不了烤玉米的攤子。噴香的氣味總是吸引路過的行人,但我從來沒吃過。章魚燒、大阪燒、棉花糖、剉冰、烤雞我都吃,可是烤玉米,我只覺得「嗯,好香」就結束了,連食指也不會動一下。因為一看就覺得它是麻煩的代名詞。不但醬油會把手和嘴沾得髒兮兮,而且還會塞牙縫。邊走邊吃很礙事,別人看了很滑稽,吃完了也得找地方丟玉米芯等,要應付的事項太多了。

不過,小孩可以儘管吃。孩子的字典裡沒有應付事項和麻煩這幾個詞。哦,好香哦。只要這麼一喊,爸媽就會買給他,吃得滿手黏答答。然後第二天早上喜滋滋地向父母朋友報告,排泄物裡有鮮黃色的東西。正牌的小孩,正牌的夏天。

白子初級生

很像腦髓,因而不想吃的食物有兩種。一是白花菜。另一種是白子 。白花菜我直到現在也不喜歡(但我愛法式濃湯﹝Potage﹞),而白子在相當久之前,已轉變為「雖然像腦髓,但好吃」。
雖然喜歡,不過白子對我而言,是在飯館裡吃的菜。小時候就習慣吃白子的人,會毫不猶豫地在魚攤買了白子,泰然自若地把它放進鍋裡煮,或是做成味噌。但長大之後才認識白子的我等白子迷,就無法這麼做。
第一,買不下手。因為在魚攤賣的白子,看起來實在太像腦髓。買的時候不免膽戰心驚。以秤重方式賣的話,我不知一次該買幾公克才好。若是論盤賣,那一盤似乎又太多了。

繼而,若買回家該用來做什麼料理呢?火鍋吧,我只能想到這方法。就算回憶在外吃到讓身心都融化的絕妙料理,也沒有把握自己能不能做得好吃。話說回來,白子該怎麼料理呢?
我記得第一次吃白子,是居酒屋常見的白子柑橘醋漬。白子柑橘醋漬算是家常的美味。既有這種家常美味,卻也有外皮Q彈滑嫩,做成高級料理式的美味白子。只是烹調過程有什麼不同呢?
此外就是火鍋了。火鍋的白子也是家常的美味。
令人大叫「哇,人間珍品,太好吃了」的是壽司店裡,微撒點鹽的炙白子,好吃極了。微焦處帶著香氣,從皮咬下即湧出軟嫩的內裡。鹽則引出甘甜。
此外,還有兩種白子雜炊粥,則會令人感動流淚。

附近一家供應鮮魚料理的居酒屋有一道白子雜炊粥,是在雜炊上擺著烤白子為點綴。把白子弄碎拌在粥裡吃,既爽口又有層次,湯匙停不下來。
另一道是在神樂?名店吃的白子雜炊。做成義式燉飯的風格。將白子過篩,再混進雜炊粥裡,既濃稠又有奶香,完美得讓人有衝動拿它「一輩子當主食」。不久前再去時,已經從菜單裡撤掉了。真遺憾。
不只是和食,西式餐點中也能用到。
在義大利餐廳的菜單上看到前菜有「嫩煎白子」,立刻點了。這道也是絕妙得讓人仰天讚嘆。表面有點脆,但一入口卻軟嫩滑潤。究竟是哪來的天仙美食啊。白子是什麼呢?是精囊。沒錯,就是精囊。但是不管是精囊還是腦髓,我都不在乎。因為它這麼好吃呀。而且據說它還有美肌、防止老化的功效。
不久前,我鼓起勇氣終於買了白子。

在清洗的階段有點小灰心。因為白子好像是由一條筋繫結起來的。就像附在雞胸肉上的筋吧。想把它剝除,但又怕會把整條白子弄散。最後還是想辦法剝去了筋,清洗,瀝去水分,果然份量還是多得出奇。不對,如果這些是雞肉的話、豬肉的話,或是鰈魚、青魽,其實算不上多。但白子這種食材,不可能一次吃這麼多。剛開始是為了學做嫩煎白子而買的,但以這個份量,做五人份的嫩煎白子都綽綽有餘。
我取了一人份的量,加了鹽和胡椒,撒了麵粉拍一拍,再用大量橄欖油煎。另外用義大利香醋與醬油拌成醬汁。
這道嫩煎白子,果然相當好吃。以前一再嫌它像腦髓而不敢買下來,實在太傻了。好吃得足以令我後悔。沾了醬汁好吃,但不沾醬專注於酥脆感也很不錯。
第二天,我用剩下的白子做成了白白鍋。小鍋裡放進豆腐、蔥、白菜、油豆腐皮、白子,用高湯和豆漿燉煮。哦哦,清一色的白啊。順便再把蘿蔔泥倒進去,讓它更白。最後撒一點細香蔥,白白鍋完成。

我用鹽、鹽味柑橘醋等白色調味料沾著吃。鹽味柑橘醋本來就很美味了,但就算只有鹽,也十分夠味。
不過,說真格的,吃了兩天,冰箱裡還有剩呢,白子。
不熟悉白子的我憂愁地想,白子能冷藏保存多久?今天該怎麼吃它?若是在白子高級生看來,這些都是荒唐到可悲的煩惱吧。
總之,我會努力在五年之後成為白子高級生的。白子啊,下次我會再買哦!

白蘆筍完成的革命

對我們這一輩的人來說,白蘆筍都是罐裝產品,幾乎與「不好吃」同義。罐頭裡的白蘆筍軟軟爛爛的,充滿罐頭味,還帶點微酸,令人不了解它的存在意義何在。
當然,一定有人喜歡那種軟軟爛爛的口感吧。但大部分人應該都會無意識地覺得:「這什麼玩意兒!」立場與罐裝櫻桃相同。
反正,對我來說,它就只是單純的裝飾品。在餐廳點菜,白蘆筍作為菜餚配飾端出時,我也不會夾來吃。
由於這樣的緣由,我想我們這一輩在各自成長之後,都親臨過白蘆筍的革命。
白蘆筍革命,指的是對非罐裝白蘆筍的驚奇感動落淚,清楚意識到「我已今非昔比」的瞬間。

我忘了地點在哪了。只記得是六、七年前的義大利餐廳。朋友幫所有人合點了白蘆筍作為前菜。認為罐裝白蘆筍等於不好吃等於不懂其存在意義的我,還小雞肚腸地想「果然有這種人物啊」,隨即默默決定「愛幫人點菜的人……算了,我的那一份給別人吃好了」。
我真是無知,真是蠢啊。
上菜時,服務生給每個人一支煮到熟透再用奶油(Butter)略炒過的白蘆筍。數量少得可憐,本應該讓給別人的白蘆筍,結果卻被我秒殺,並且讓我大為驚駭。

這是什麼東西呀?白蘆筍不都軟爛不堪嗎?然而這種帶著微甜,與奶油十分搭配的濃郁口感是怎麼回事?如果這是白蘆筍,肯定隱藏著什麼跨世代的白蘆筍陰謀吧。比如說有個白蘆筍大王之類的人物認為,若是讓太多人知道它的美味,白蘆筍會絕種,所以決定把它當成祕密。他一定是有大小眼的分別,義大利人可以知道,法國人可以知道,但是不能告訴日本人。由於這個陰謀,我們只吃得到罐裝白蘆筍。直到近年,那位大王因為世代交替或其他原因,由一位博愛寬宏的大王繼任,他認為「這麼好吃的東西,應該讓全世界的人知道!」於是改弦更張,讓日本也知道生鮮的白蘆筍。一定是這樣的。

……呃,其實一定有更合理的原因,但是,即使沒去那家義大利餐廳,現在初春時節也都能在蔬果鋪的攤位上看到生鮮的白蘆筍了。這種光景在二十年前,真的打著燈籠都找不到啊。
白蘆筍的事前準備很麻煩,像是用加了醋的滾水煮過,或是浸在煮水中直到冷卻等,所以我甚少買它,幾乎都是在餐廳才吃。但有一次,一位朋友來我家,簡單兩三下就用它做成了一道菜,給了我莫大鼓勵。她沒做任何事前準備,用了極尋常的手法烹調。而她所做的白蘆筍料理,是義大利麵。先將義式培根(Pancetta)快炒,然後將在義大利麵鍋中稍微滾開的白蘆筍丟進炒鍋,最後加入煮好的義大利麵和鮮奶油,就完成了。做法十分簡單,但非常好吃。

從此之後,我不再考慮繁複的準備工作,也學著買白蘆筍回來做菜。
而其中水煮後用奶油快炒還是最好吃的一道。可以撒點起司,與鮮奶油的口味也很搭。
但就新食材來說,平常大概只能想得出這種做法,不太能活用。不過,這樣就夠好了。畢竟這時節不吃的話,又得等到明年才吃得到。
另外,白蘆筍其實是隔絕陽光的蘆筍,不知大家是否都知道這個常識。我知道的時候,心裡還想:「哪有這種事!」簡直像開玩笑嘛,不曬太陽所以才變白嗎!
我有幾個北海道的女性朋友,肌膚大多白皙美麗。所以我常會覺得她們是「非故意地占便宜」。大體上,這兩者應該是同樣的道理吧?綠蘆筍會不會覺得白蘆筍的白也是「非故意占便宜」呢。哎,我說笑啦。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06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