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胡國文、周智敏、張凱、王槐三主編的《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學教程》由國家工科化學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四川大學高分子學院聯合湖北科技學院、長江大學和黃岡師範學院等高校骨幹教師共同編寫。本書系統講述各種類型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原理和方法、材料高分子的結構與性能及其相關性原理。全書分為13章,內容包括緒論,逐步聚合反應,自由基聚合反應,自由基共聚合反應,離子型聚合與配位聚合反應,聚合物化學反應與功能化,聚合物分子鏈結構,高分子溶液、相對分子質量及其分佈,聚合物凝聚態結構,聚合物材料學形態轉變及其分子運動基礎,聚合物材料學性能,聚合物的熱、電和光學性能以及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學前沿進展等。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學教程》可作為高等院校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化學化工與輕工紡織等專業本科生和專科生教材,也可供從事高分子材料研究、應用和生產領域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參考。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學教程》可作為高等院校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化學化工與輕工紡織等專業本科生和專科生教材,也可供從事高分子材料研究、應用和生產領域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參考。
名人/編輯推薦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學教程》可作為高等院校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化學化工與輕工紡織等專業本科生和專科生教材,也可供從事高分子材料研究、應用和生產領域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參考。
目次
序
前言
第1章緒論
1.1高分子概論
1.1.1高分子化合物的特點
1.1.2大分子結構式與聚合反應式的書面表達
1.2高分子化合物的分類與命名
1.2.1高分子化合物的分類
1.2.2高分子化合物的命名
1.3聚合度、相對分子質量及其分布
1.3.1聚合度
1.3.2相對分子質量
1.3.3相對分子質量分布
1.4聚合反應的分類
1.4.1按單體類型和有無小分子副產物生成分類
1.4.2按照聚合反應機理分類
1.5高分子物理學概論
1.5.1聚合物的結構與性能特點
1.5.2結構與性能相關性原理
1.6高分子科學的范疇與發展史
1.6.1高分子科學的范疇
1.6.2高分子科學發展簡史
高分子科學人物傳記——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高分子科學奠基人:H.Staudinger(1881—1965年)
本章要點
習題
第2章逐步聚合反應
2.1逐步聚合反應單體
2.1.1線型縮聚反應單體類型
2.1.2單體的聚合反應活性
2.2線型縮聚反應平衡與動力學
2.2.1線型縮聚反應平衡常數
2.2.2反應程度與聚合度
2.2.3聚合度與平衡常數的關系
2.2.4縮聚反應副反應
2.2.5線型平衡縮聚反應動力學
2.3線型平衡縮聚反應的相對分子質量控制及其分布
2.3.1控制相對分子質量的方法
2.3.2相對分子質量分布
2.3.3線型平衡縮聚反應影響因素
2.3.4獲得高相對分子質量縮聚物的基本條件
2.3.5逐步聚合反應的特點
2.4體型縮聚反應
2.4.1體型縮聚反應特點
2.4.2凝膠點的計算
2.5不平衡縮聚
2.5.1逐步加成聚合——聚氨酯
2.5.2逐步開環聚合——環氧樹脂
2.5.3環化縮聚——聚酰亞胺與耐高溫聚合物
2.6縮聚反應方法
2.6.1熔融縮聚
2.6.2溶液縮聚
2.6.3界面縮聚
2.6.4固相縮聚
2.7重要縮聚物
2.7.1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滌綸
2.7.2聚酰胺——尼龍
2.7.3聚碳酸酯
2.7.4全芳聚酰胺——液晶高分子
高分子科學人物傳記——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高分子科學的開拓者:P.J.Flory(1910—1985年)
本章要點
習題
第3章 自由基聚合反應
3.1連鎖聚合反應單體與熱力學
3.1.1連鎖聚合單體
3.1.2取代基的電負性和共軛性與聚合反應類型
3.1.3連鎖聚合反應熱力學
3.2 自由基聚合反應歷程
3.2.1 自由基產生方式與活性
3.2.2自由基聚合基元反應
3.2.3自由基聚合反應的特點
3.2.4引發劑和引發反應
3.3聚合反應速率與聚合度
3.3.1聚合反應歷程
3.3.2聚合反應初期動力學
3.3.3動力學方程的實驗證據
3.3.4速率常數
3.3.5聚合度
3.4鏈轉移反應
3.4.1向單體轉移
3.4.2向引發劑轉移
3.4.3向溶劑轉移
3.4.4向鏈轉移劑轉移與相對分子質量的調節
3.4.5向大分子轉移
3.4.6溫度的影響
3.5 自動加速過程、阻聚與緩聚
3.5.1 自動加速過程的實驗現象
3.5.2自動加速過程產生的原因和結果
3.5.3不同聚合類型的自動加速過程
3.5.4聚合反應速率的類型及控制
3.5.5阻聚和緩聚
3.6相對分子質量控制、分布及其影響因素
3.6.1相對分子質量的控制及影響因素
3.6.2相對分子質量分布
3.6.3 自由基聚合物分散度增加的原因
3.6.4速率常數的測定和計算
3.7 自由基聚合實施方法
3.7.1本體聚合
3.7.2溶液聚合
3.7.3懸浮聚合
3.7.4乳液聚合
3.8重要自由基聚合物
3.8.1聚乙烯
3.8.2聚氯乙烯
3.8.3聚苯乙烯
3.8.4有機玻璃板材
3.8.5聚丙烯腈
高分子小常識——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
本章要點
習題
第4章 自由基共聚合反應
4.1二元共聚物組成微分方程
4.1.1二元共聚物組成方程的推導
4.1.2二元共聚物組成方程的摩爾分數式
……
第5章離子型聚合與配位聚合反應
第6章聚合物化學反應與功能化
第7章聚合物分子鏈結構
第8章高分子溶液、相對分子質量及其分布
第9章聚合物凝聚態結構
第10章聚合物材料學形態轉變及其分子運動基礎
第11章聚合物材料學性能
第12章聚合物的熱、電和光學性能
第13章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學前沿進展
參考文獻
附錄
前言
第1章緒論
1.1高分子概論
1.1.1高分子化合物的特點
1.1.2大分子結構式與聚合反應式的書面表達
1.2高分子化合物的分類與命名
1.2.1高分子化合物的分類
1.2.2高分子化合物的命名
1.3聚合度、相對分子質量及其分布
1.3.1聚合度
1.3.2相對分子質量
1.3.3相對分子質量分布
1.4聚合反應的分類
1.4.1按單體類型和有無小分子副產物生成分類
1.4.2按照聚合反應機理分類
1.5高分子物理學概論
1.5.1聚合物的結構與性能特點
1.5.2結構與性能相關性原理
1.6高分子科學的范疇與發展史
1.6.1高分子科學的范疇
1.6.2高分子科學發展簡史
高分子科學人物傳記——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高分子科學奠基人:H.Staudinger(1881—1965年)
本章要點
習題
第2章逐步聚合反應
2.1逐步聚合反應單體
2.1.1線型縮聚反應單體類型
2.1.2單體的聚合反應活性
2.2線型縮聚反應平衡與動力學
2.2.1線型縮聚反應平衡常數
2.2.2反應程度與聚合度
2.2.3聚合度與平衡常數的關系
2.2.4縮聚反應副反應
2.2.5線型平衡縮聚反應動力學
2.3線型平衡縮聚反應的相對分子質量控制及其分布
2.3.1控制相對分子質量的方法
2.3.2相對分子質量分布
2.3.3線型平衡縮聚反應影響因素
2.3.4獲得高相對分子質量縮聚物的基本條件
2.3.5逐步聚合反應的特點
2.4體型縮聚反應
2.4.1體型縮聚反應特點
2.4.2凝膠點的計算
2.5不平衡縮聚
2.5.1逐步加成聚合——聚氨酯
2.5.2逐步開環聚合——環氧樹脂
2.5.3環化縮聚——聚酰亞胺與耐高溫聚合物
2.6縮聚反應方法
2.6.1熔融縮聚
2.6.2溶液縮聚
2.6.3界面縮聚
2.6.4固相縮聚
2.7重要縮聚物
2.7.1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滌綸
2.7.2聚酰胺——尼龍
2.7.3聚碳酸酯
2.7.4全芳聚酰胺——液晶高分子
高分子科學人物傳記——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高分子科學的開拓者:P.J.Flory(1910—1985年)
本章要點
習題
第3章 自由基聚合反應
3.1連鎖聚合反應單體與熱力學
3.1.1連鎖聚合單體
3.1.2取代基的電負性和共軛性與聚合反應類型
3.1.3連鎖聚合反應熱力學
3.2 自由基聚合反應歷程
3.2.1 自由基產生方式與活性
3.2.2自由基聚合基元反應
3.2.3自由基聚合反應的特點
3.2.4引發劑和引發反應
3.3聚合反應速率與聚合度
3.3.1聚合反應歷程
3.3.2聚合反應初期動力學
3.3.3動力學方程的實驗證據
3.3.4速率常數
3.3.5聚合度
3.4鏈轉移反應
3.4.1向單體轉移
3.4.2向引發劑轉移
3.4.3向溶劑轉移
3.4.4向鏈轉移劑轉移與相對分子質量的調節
3.4.5向大分子轉移
3.4.6溫度的影響
3.5 自動加速過程、阻聚與緩聚
3.5.1 自動加速過程的實驗現象
3.5.2自動加速過程產生的原因和結果
3.5.3不同聚合類型的自動加速過程
3.5.4聚合反應速率的類型及控制
3.5.5阻聚和緩聚
3.6相對分子質量控制、分布及其影響因素
3.6.1相對分子質量的控制及影響因素
3.6.2相對分子質量分布
3.6.3 自由基聚合物分散度增加的原因
3.6.4速率常數的測定和計算
3.7 自由基聚合實施方法
3.7.1本體聚合
3.7.2溶液聚合
3.7.3懸浮聚合
3.7.4乳液聚合
3.8重要自由基聚合物
3.8.1聚乙烯
3.8.2聚氯乙烯
3.8.3聚苯乙烯
3.8.4有機玻璃板材
3.8.5聚丙烯腈
高分子小常識——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
本章要點
習題
第4章 自由基共聚合反應
4.1二元共聚物組成微分方程
4.1.1二元共聚物組成方程的推導
4.1.2二元共聚物組成方程的摩爾分數式
……
第5章離子型聚合與配位聚合反應
第6章聚合物化學反應與功能化
第7章聚合物分子鏈結構
第8章高分子溶液、相對分子質量及其分布
第9章聚合物凝聚態結構
第10章聚合物材料學形態轉變及其分子運動基礎
第11章聚合物材料學性能
第12章聚合物的熱、電和光學性能
第13章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學前沿進展
參考文獻
附錄
書摘/試閱
1)高分子酸堿催化劑
眾所周知,許多有機合成反應均需要采用強酸或強堿作催化劑。按照傳統工藝采用均相的無機強酸或強堿作催化劑,往往存在分離和設備腐蝕等方面的缺陷。如果采用本節講述的D001或D201樹脂作催化劑進行類似的非均相反應,這些問題就能很好解決。
眾所周知,以玉米淀粉為原料生產葡萄糖的傳統工藝是采用加入控制量的硫酸催化水解,其缺陷是中和酸而生成的硫酸鈉即使含量很低,也直接影響產品的品質。目前廣泛采用氫型D001強酸樹脂催化工藝,反應后期的固液分離簡便而徹底,從而顯著提高了產品的品質。
2)負載型高分子催化劑
采用化學或物理的方法,將具有催化功能的低分子無機或有機化合物(或基團)負載于交聯的聚合物骨架上,或者包埋于聚合物骨架網絡間的空隙之中。例如,含硫工業廢水的空氣催化氧化過程中,常用Mn(OH)2作為催化劑。然而,因Mn(OH)2即使在堿性條件下的溶解度也頗高,分離回用存在困難,往往造成錳離子的二次污染。如果在堿性條件下將Mn(OH)2負載于某些弱極性大孔吸附樹脂上之后,不僅可以顯著降低其溶解流失,同時很好解決分離回收難題,其催化效率也因空間協同效應而顯著提高。
多肽固相合成催化劑:美國Rockefeller大學著名生物學家Merrifield于1964年成功地將低交聯度氯甲基化聚苯乙烯珠粒用于多肽和蛋白質的合成,在3~4個星期之內完成傳統工藝需要1年才能完成的由100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合成,從而創立嶄新的多肽固相合成方法。經過不斷改進和完善,該技術目前已經成為蛋白質、核酸、DNA等生命物質合成的首選方法。為此Merrifield獲得了1984年諾貝爾化學獎。
6.5.3特殊物理功能高分子
所謂特殊物理功能高分子是指那些對光、電、磁、熱、聲、力等物理作用敏感并能夠對其進行傳導、轉換或儲存的高分子材料。物理功能高分子種類繁多、特點和潛在的用途各異,如表6—6所示。不過迄今為止真正達到實際應用的卻并不多見,由此可以這樣認為,具有各種特殊物理功能,特別是對光、電、信息等具有轉換、儲存、傳輸功能的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開發將是21世紀新材料科學最具有發展潛力的領域,也是包括讀者在內的所有高分子工作者所面臨的巨大機遇和挑戰。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