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0-1/26最高享89折優惠別錯過!
梧桐樹(簡體書)
滿額折

梧桐樹(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9 元
定價
:NT$ 114 元
優惠價
879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天天讀經典?大師美文品讀書系:梧桐樹》通過寫梧桐從新桐初乳到綠葉成陰,直到黃葉辭枝,在平實、質樸、精細的描摹中,一枝一葉總關情,抒發了作者淡淡的贊賞、欣喜和感嘆,不經意間也為我們揭示出了生活的某種哲理。借梧桐樹的四季變化表現了對自然、藝術、人生的感悟。新桐初乳,嫩黃葉子一簇簇好像一堂樹燈,新奇可愛;綠葉成蔭,葉片如扇,密密層層,如圖案畫的青山。生活還需要我們認真地去感受和體驗,并用心去發現,這樣,你才可以說是擁有生活;因為形式的擁有并不是真正的擁有。

作者簡介

豐子愷(1898—1975),原名豐潤,浙江桐鄉石門鎮人,我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和翻譯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解放后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美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等職。被國際友人譽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豐子愷的漫畫作品內涵深刻,耐人尋味,深受人們的喜愛。他一生出版的著作達一百八十多部,幾十年滄桑風雨中保持一貫的風格:雍容恬靜。其中優《給我的孩子們》《白鵝》《手指》《竹影》《山中避雨》《漸》《送考》等多篇文章入選中小學課本。

名人/編輯推薦

《天天讀經典?大師美文品讀書系:梧桐樹》是對豐子愷優美散文的精編精選,收入了他最具代表性的《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藝術趣味》等集子中的文章。每篇文章附上導讀,對文章的寫作背景和看點進行介紹,適合讀者的閱讀。書中還附錄了“作者小傳”,對豐子愷的生平經歷和思想主張進行介紹。編校精良、插圖精美、裝幀精美,定價適中,是了解豐子愷及其文章的一個好的選擇。

經典閱讀永遠不能被取代
溫儒敏
人民文學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出版的“大師美文品讀書系”選收了魯迅、周作人、朱自清、老舍、冰心等中國現代文學大師的經典散文名篇,可以作為中小學生課外閱讀的選本。類似的作品選很多,這一本是專為中小學生選的,在篇目選取上充分考慮了中小學生的接受程度,每一篇還附有導讀,幫助小讀者進入閱讀狀態,找到欣賞作品的方法與途徑。同學們可以把這本書作為課外讀本,也可以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作為課堂閱讀的延伸部分。希望這套書能引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幫助他們養成讀書的習慣,促進他們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我樂意向年輕的讀者推薦這套書。
和以往相比,現今中小學生的閱讀趨向已大不相同,很多同學感興趣的可能是當下的流行讀物,如某些靠商業運作包裝起來的明星作家的著作。我能理解,這些作品貼近你們的生活,往,主能暢快地說出你們想說的話,幽默、調侃,有可讀性。讀這樣的作品會感到很“酷”,很放松,難怪年輕的讀者都喜歡。就像在夏天吃冰淇淋,多痛快呀!流行讀物大都像是冰淇淋,給人娛樂和刺激,適當讀一些是可以的,甚至是有益的。如果完全不讓孩子們讀,會把讀書搞得很功利,也會扼殺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另外,流行文化的適當消費,也有利于青年人了解社會,融入社會。要求年輕人不去接觸這些流行文化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應當給孩子們一點自主選擇的閱讀空間,容許他們讀一些包括流行讀物在內的“閑書”。
但這應當是適度的“消費”,畢竟冰淇淋代替不了主食,不能拿冰淇淋當飯吃,流行時尚的閱讀也不能代替高雅的經典的閱讀。處在成長過程中的年輕人既要接觸時尚,又要盡量把持自己,而不是被動地卷進流行文化,才能逐步培養純正的閱讀口味和習慣。讀書還是要讀經典和格調高雅的作品為主。
同學們會說,現在干擾實在太多,靜下心來讀書不容易。其實讀書是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可以不斷滋養人生提升精神的方式。只不過國人太過忙亂,太過浮躁,缺少讀書的氛圍。記得早些年我旅居歐洲時,時常坐地鐵或者火車,很多人一上車就非常安靜地掏出書本來讀,很少有人大聲談話或者打手機,和咱們這里的情況很不一樣。這是習慣問題,也可以說是文化素質問題。讀書是需要氛圍的,學校里老師讓大家讀書,可是很多同學回到家里,氛圍就不太好,家人整天不是看電視就是打麻將,孩子們要在這樣的環境中讀書,還真的需要有些“定力”。我們是在一個看電視打麻將打手機成風成癮的國度里提倡閱讀風尚的,談何容易?但作為個人,只要有毅力,就能盡量想辦法營造一個可以讀書的氛圍。關鍵是要珍惜時間,把讀書當做一種持之有恒的生活內容,一種日常生活習慣。
我常為某些年輕人的虛擲光陰感到可惜。我住的小區附近有個群租的院落,夏天晚上,,總見到許多青年人坐在院子里,各自埋頭玩手機游戲,一玩就是幾個小時。休息時玩點游戲可以放松身心,無可非議。但樂此不疲,太沉迷了,則對身心不利,而且也太可惜了時間。何不利用這大好光陰給自己充電,學好本事?還有,很多中學生抱怨課業重,時間少,可是一上網就不下來。讀書要是有這份癡迷勁,那就不得了了。看來不能全抱怨環境,自己能珍惜時間,有意識培養讀書的心境,就很好,也很重要。
還有的同學已經不習慣看書,他們可能認為,現在是影視時代、網絡時代、圖像時代,看電視上網讀圖也是學習,這是時代的變化。的確,影視、網絡和圖像擴大了人們接受各種信息的渠道,但不要忘了,這些都不能取代文字書的閱讀,尤其是文學的閱讀。比起其他接受方式,讀書可能更有選擇性,也更個人化,更需要主動性和創造性思維的介入。就拿電視來說,雖然可以選擇頻道和節目,但欣賞過程一般都是比較被動的,你不可能像閱讀一本書那樣可以或慢或快,甚至可以停下來或翻回去邊讀邊做思考。讀書所能獲得的文字的感覺,也是一般影視所沒有的。同樣,上網和讀圖,也較難獲得書本閱讀的那種獨有的效果(網上讀書也是一種文字閱讀,另當別論)。所以影視、網絡再發達,也仍然需要閱讀。
就學生而言,養成閱讀的興趣與習慣,是發掘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的最重要的途徑,這可能就是終生受益的好的品位,一種可以不斷完善自我人格的生活方式。讀書的興趣需要長期培養,需要磨性子,是一個漫長的涵養過程。現在的情況是,小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剛上初中也還可以,可是上到初三,特別是高中,就很少讀書,全在應付中考和高考了。許多“九○后”、“○○后”讀書的興趣用得上“每況愈下”這個詞。這也不全怪青少年,語文教學也有責任。本來語文這門課應該是能培養閱讀興趣的,人文的、感性的、審美的內容,都會在個性化的閱讀中喚起靈性和興味;但現在語文課教得太瑣碎、太技術化、太功利,就是瞄準中考與高考,成了技能性的培訓,甚至連課外閱讀也全都納入考試的目標,哪里還談得上讀書興趣?面對這種狀況,同學們也有些無奈。怎么辦?光唱“高調”恐怕不行,我建議兼顧一點,除了“為高考而讀書”,適當保留一點自由閱讀的空間,讓自己的愛好與潛力在相對寬松的個性化閱讀中發展。反過來,書讀得多了,思維活躍,語感增強,語文素質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試拿到好成績的。所以我很贊成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那句話: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我想,人民文學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大師美文品讀書系”這套鑒賞性質的書的出版,是符合新課標的精神與要求的。
這套書所選的大都是現代文學經典名篇,我還想說說經典問題。我知道很多同學不太喜歡讀經典,這并不奇怪,甚至是很自然的現象。因為經典和你們有歷史距離,語言和形式可能隔膜,當然也有年齡因素,你們的生活經驗與理解力限制了對經典的理解。加上你們比較好奇,有叛逆性,學校與老師越要求你們讀“分內”的經典,你們就可能越不喜歡,反而青睞那些“惡搞”的“無厘頭式”的作品。特別在網上,自由發表不受拘束,調侃、嘲弄和顛覆的言論方式可以大行其道;視頻技術的出現,更使得“糟改”和“惡搞”經典作品成為時髦的風尚,這些也都可能影響到青少年的思維與表達。
如何拉近學生和經典的距離,讓同學們能以更加生動親切的方式(包括網絡和影視等等)來接近經典,是教育者包括負責任’的媒體與文化商家應當考慮的課題。
我在大學教書,發現許多同學在中學階段除了應對考試,讀書其實很少,對經典作品接觸相當有限;即使有所接觸,也不見得是經典原作,可能也就是上網讀一些好玩的輕松的東西,包括前面說的那些“惡搞”的文字。這很容易受到那種價值消解、相對主義甚至游戲人生的思想影響,而且把閱讀品位給敗壞了,真有“終生受損”的危險。當今許多人都在抱怨風氣不好,物質上雖然比較富足了,可是整個生活品質未見得提高,虛無、玩世、粗鄙的空氣彌漫周遭。那些肆意顛覆和解構經典的垃圾出版物和傳媒作品,在造成社會生活粗鄙化方面難辭其咎。
我們需要經典,是因為經典作品積淀了人類的智慧,可以不斷啟示人們對文化價值的理解,這也是經典所以能夠生生不息傳世的原因。正因為經典被能不斷注入不同時代人們的闡釋,所以能成為寄植民族精神的某種象征,顯示某種文化價值的存在。沒有自己經典的民族是可悲的,沒有經過經典熏陶的人生是可惜的,因為有了經典,人們才更感覺到文化的存在與分量,更富于智慧。經典作為一種文化積淀存在物對于民族精神建構有極端重要性。當然,經典都是在某一特定時代產生的,會帶有她特定的時代烙印,甚至可能有局限性,有不適應現在社會發展需要的成分。我們接受經典,要有感情,還要有理性,對經典的某些不適合當今社會的部分,應當采取批判的眼光,但那也是同情的理解,我們主要是吸納經典中那些體現人類智慧的部分。人民文學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出版的“大師美文品讀書系”這套書選收的是現代經典名篇,那么讓我們珍惜、尊重,并從中獲取智慧吧。
2011年8月8日
溫儒敏,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專家組召集人、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教材執行主編、山東大學一級特聘教授。

目次

漸/1
給我的孩子們/6
憶兒時/12
華瞻的日記/21
竹影/28
我的苦學經驗/33
學畫回憶/49
伯豪之死/58
我的母親/69
懷李叔同先生/74
悼夏丏尊先生/84
蝌蚪/91
蜜蜂/100
白鵝/104
楊柳/111
梧桐樹/116
山中避雨/120
廬山游記/124
黃山印象/137
吃瓜子/142
手指/150
告緣緣堂在天之靈/157
佛無靈/166
藝術的逃難/172
口中剿匪記/180
菊林/184
阿慶/187

書摘/試閱



憶兒時
導讀:
本文原載于1927年6月10日《小說月報》第18卷第6號。
文章寫了兒時的三件事:養蠶、中秋賞月和釣魚。
作者寫養蠶是按照時間順序寫的。先是“蠶落地鋪”,然后是“蠶上山”,最后是“采繭,做絲”。中間穿插了“我”在每個環節的表現。先是跟著采葉的蔣五伯去吃桑葚,回來在屋子里“走跳板”,然后是沉悶地守護蠶上山,最后是湊熱鬧吃小點心。種種童趣躍然紙上。
作者寫中秋賞月是以吃蟹為中心,突出的是吃蟹的氛圍。平時與吃蟹的父親為伴的,是“八仙桌上一盞洋油燈,一把紫砂酒壺,一只盛熱豆腐干的碎瓷蓋碗,一把水煙筒,一本書,桌子角上一只端坐的老貓”。中秋時與吃蟹人為伴的,是一輪圓月和一家老小。于是吃蟹便成了一種藝術。
作者寫釣魚,渲染了友情。在王囡囡對“我”的種種關照中,教“我”釣魚僅是其中之一。作者懷念故鄉的心緒里,未必不滲透著他對這種友情的懷念。
作者用一種懺悔生靈殺虐的基調把三件事貫通起來。也許,正因為有了懺悔,記憶才更加深刻吧。

我回憶兒時,有三件不能忘卻的事。
第一件是養蠶。那是我五六歲時,我祖母在日的事。我祖母是一個豪爽而善于享樂的人。不但良辰佳節不肯輕輕放過,就是養蠶,也每年大規模地舉行。其實,我長大后才曉得,祖母的養蠶并非專為圖利,葉貴的年頭常要蝕本,然而她歡喜這暮春的點綴,故每年大規模地舉行。我所歡喜的,最初是蠶落地鋪。那時我們的三開間的廳上、地上統是蠶,架著經緯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飼葉。蔣五伯挑了擔到地里去采葉,我與諸姐跟了去,去吃桑葚。蠶落地鋪的時候,桑葚已很紫而甜了,比楊梅好吃得多。我們吃飽之后,又用一張大葉做一只碗,采了一碗桑葚,跟了蔣五伯回來。蔣五伯飼蠶,我就以走跳板為戲樂,常常失足翻落地鋪里,壓死許多蠶寶寶。祖母忙喊蔣五伯抱我起來,不許我再走。然而這滿屋的跳板,像棋盤街一樣,又很低,走起來一點也不怕,真是有趣。這真是一年一度的難得的樂事!所以雖然祖母禁止,我總是每天要去走。
蠶上山之后,全家靜默守護,那時不許小孩子們吵了,我暫時感到沉悶。然過了幾天要采繭,做絲,熱鬧的空氣又濃起來了。我們每年照例請牛橋頭七娘娘來做絲。蔣五伯每天買枇杷和軟糕來給采繭、做絲、燒火的人吃。大家似乎以為現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時候,應該享受這點心,都不客氣地取食。我也無功受祿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與軟糕,這又是樂事。
七娘娘做絲休息的時候,捧了水煙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給我看,對我說,做絲的時候,絲車后面是萬萬不可走近去的,她的小指,便是小時候不留心被絲車軸棒軋脫的。她又說:“小囝囝不可走近絲車后面去,只管坐在我身旁,吃枇杷,吃軟糕。還有做絲做出來的蠶蛹,叫媽媽油炒一炒,真好吃哩!”然而我始終不要吃蠶蛹,大概是我爸爸和諸姐不要吃的原故。我所樂的,只是那時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氣。日常固定不動的堂窗、長臺、八仙椅子,都收拾去,而變成不常見的絲車、匾、缸;又不斷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
絲做好后,蔣五伯口中唱著“要吃枇杷,來年蠶罷”,收拾絲車,恢復一切陳設。我感到一種興盡的寂寥。然而對于這種變換,倒也覺得新奇而有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9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