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秋末獻禮,精選書展75折起
直升機防護救生系統技術與發展(簡體書)
滿額折

直升機防護救生系統技術與發展(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價
:NT$ 408 元
優惠價
87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直升機防護救生系統技術與發展》根據直升機的特點,進行機上乘員的防護救生需求分析,闡述了直升機乘員的機上防護、應急離機救生技術及其發展,介紹了國外幾種典型的直升機防護救生系統。同時,根據國內直升機防護救生技術的現狀,提出了今后的發展方向。全書系統性及可讀性強。《直升機防護救生系統技術與發展》以直升機乘員的機上防護、應急離機救生及離機的生存需求為主線,按照乘員頭部防護、高空缺氧防護、溫度負荷防護及生化武器防護等主要的機上防護內容,以及抗墜毀、空中應急離機和水面三種救生模式,分別介紹其生理學基礎、相應裝備的主要設計要求與技術發展。讀者從中可清晰地了解到直升機防護救生系統相關內容。

作者簡介

楊國甫,1961年7月出生于湖北崇陽。1982年畢業于南京航空學院,1990年以訪問學者身份赴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學習,后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機與環境工程專業研究生畢業。并獲工學博士學位。現為中航工業航宇公司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型號研制技術負責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多年從事航空防護救生系統技術的研究與裝備研制工作。先后主持多個國家重點型號的飛行員個體防護救生系統的研制工作;在相關刊物上發表了十余篇學術論文;榮立重點型號研制和預先研究二等功四次,三等功二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項,省、部級及軍隊科技成果獎十余項;曾獲國防科技工業委員會(現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國防科技預先研究管理先進工作者”、襄樊市“第二屆十大杰出青年”、“襄樊市勞動模范”等榮譽,2011年被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授予“新中國航空工業創建60周年‘航空報國突出貢獻獎’”。

名人/編輯推薦

《直升機防護救生系統技術與發展》在介紹直升機防護救生系統幾個方面基本內容的同時,用較大篇幅介紹了以美國為主的直升機強國的直升機防護救生系統技術與裝備的發展。適用不同的讀者,既可作為直升機及其防護救生裝備立項、研制、生產和使用部門相關人員在工作中參考,也可供直升機相關專業學生及關心直升機防護救生的人員學習。

目次

第1章概述
1.1直升機及其特點
1.1.1直升機發展簡史
1.1.2直升機的分類
1.1.3直升機的特點
1.2直升機乘員環境
1.2.1座艙環境惡劣
1.2.2人機環境復雜
1.2.3戰場環境多樣化
1.2.4涉及地域廣泛
1.3乘員防護救生需求
1.3.1乘員防護需求
1.3.2應急離機救生需求
1.3.3生存營救需求
第2章乘員頭部防護
2.1頭部損傷與防護
2.1.1人體頭部結構
2.1.2頭部損傷機理
2.1.3頭部損傷耐限
2.1.4頭部損傷防護措施
2.2噪聲的危害及防護
2.2.1聲音的基本物理性能
2.2.2人的聽覺特性
2.2.3航空器噪聲
2.2.4噪聲的危害
2.2.5噪聲的評價標準與容許水平
2.2.6噪聲防護措施
2.3保護頭盔
2.3.1基本功能與結構
2.3.2主要設計要求
2.3.3保護頭盔的發展
第3章高空缺氧防護
3.1高空大氣環境
3.1.1大氣的基本性質
3.1.2大氣的分層
3.1.3標準大氣
3.2低氣壓對人體的影響
3.2.1氣體定律
3.2.2高空胃腸脹氣
3.2.3高空減壓病
3.2.4體液沸騰
3.2.5增壓座艙及其壓力制度
3.3呼吸生理學基礎
3.3.1呼吸系統與呼吸運動
3.3.2肺通氣
3.3.3肺換氣
3.3.4血液中的氣體運輸
3.3.5組織換氣
3.3.6呼吸運動的調節與控制
3.4高空缺氧對人體的影響
3.4.1缺氧分類與意義
3.4.2急性高空缺氧
3.4.3暴發性高空缺氧
3.5航空供氧生理要求
3.5.1供氧方式與原理
3.5.2急性高空缺氧生理界限
3.5.3普通供氧生理要求
3.5.4加壓呼吸對人體的生理影響
3.5.5加壓供氧生理要求
3.6航空供氧裝備
3.6.1概述
3.6.2氧源
3.6.3氧氣調節器
3.6.4供氧面罩
3.6.5技術發展
第4章溫度負荷防護
4.1航空活動中的溫度負荷
4.1.1環境因素
4.1.2飛行器因素
4.1.3飛行人員及防護裝備
4.2人體與環境的熱交換
4.2.1溫度環境因素
4.2.2熱交換方式
4.2.3熱平衡方程
4.3溫度負荷對人體的影響
4.3.1人體溫度分布特點
4.3.2體溫調節與控制
4.3.3高溫對人體的影響
4.3.4低溫對人體的影響
4.3.5溫度習服
4.4人體對溫度負荷環境的耐受限度
4.4.1溫度環境的評價
4.4.2不同溫度環境的耐受限度
4.4.3低水溫浸泡的耐受限度
4.5溫度負荷防護裝備
4.5.1通風服
4.5.2液冷服
4.5.3抗浸防寒服
第5章生化武器防護
第6章抗墜毀救生
第7章水上救生
第8章空中應急離機救生
第9章國外直升機防護救生系統及裝備
笛10章國內直升機防護救生系統及裝備現狀與發展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3.3.5.3血液和組織的氣體交換
流經組織毛細血管的血液將氧化所需的氧氣帶給組織,血流還可帶走組織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毛細血管的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換機制、影響因素與肺泡處相似,所不同的是交換發生于液相(血液、組織液、細胞內液)之間,而且擴散膜兩側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分壓差隨細胞內氧化代謝的強度和組織血流量而異。血流量不變時,代謝強、耗氧多,則組織液氧分壓低,二氧化碳分壓高;代謝率不變時,血流量大,則氧分壓高,二氧化碳分壓低。
在組織部位,由于細胞代謝不斷消耗氧,同時產生二氧化碳,故組織內氧分壓較動脈血的氧分壓低,可低至4.0kPa(30mmHg)以下,而二氧化碳分壓較動脈血高,可高達6.67kPa(50mmHg)以上。當動脈血流經組織毛細血管時,在分壓差的推動下,氧由血液擴散入組織細胞,二氧化碳則從組織細胞擴散入血液,完成組織換氣。結果使動脈血變成了含氧較少、含二氧化碳較多的靜脈血(見圖3—5)
由于組織細胞消耗氧氣,其氧分壓隨著與毛細血管血液的距離增大而下降。當它與毛細血管的距離超過某一點時,該毛細血管就停止供氧,而改由從鄰近的其他毛細血管供應。因此,組織內有一些氧分壓最低的點。這種最低氧分壓值取決于毛細血管中的氧分壓、組織耗氧量和毛細血管間的距離。血中氧分壓降低,耗氧量增高或毛細血管問的距離增大,均可使最低氧分壓值下降。當組織中最低氧分壓降低到限制氧化磷酸化作用速度的水平,即降低到0.133kPa(1mmHg)一0.67kPa(5mmHg)時,局部供氧情況就顯得極其緊迫了。如果最低氧分壓進一步下降,該部位的組織即轉為無氧代謝,并形成乳酸。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