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1949年以來,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出現了一場革命。
新中國高等教育生源開始多樣化,以往為社會上層子女所壟斷的狀況被打破,工農等階層的子女匿漸占據相當大的比重。基礎教育的推廣、統一高考招生制度的建立以及重點中學等制度安排共同推動了這一變革的出現。
這場革命雖然不及社會政治革命那樣引人矚目,卻同樣意義深遠。受教育者本人在實現命運轉變的同時,也改變了國家和地方精英的身份構成,傳統社會中封閉的階層關系和結構被徹底改變了。
《無聲的革命(北京大學蘇州大學學生社會來源研究1949-2002)》(作者梁晨、張浩、李中清)利用1949―2002年北京大學和蘇州大學學生學籍卡的翔實材料,《無聲的革命(北京大學蘇州大學學生社會來源研究1949-2002)》力圖將這一革命及其成就呈現出來,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借鑒。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前言 透過數據,發現“革命”
第一章 引論
第一節 無聲的革命:精英教育的非精英來源
第二節 轉變與延續:“無聲革命”的三個歷史階段
第三節 發現“革命”的基礎:北大、蘇大學籍卡數據庫的建立過程
第四節 研究“革命”的手段:對歷史材料的社會科學化解讀
第五節 確定“革命”的維度:學籍卡變量及本書內容
第二章 空間分布
第一節 地理位置:貧困地區的“從無到有”
第二節 城鄉分布:農村生源的“從少到多”
第三章 父母職業
第一節 分時期的職業結構變遷
第二節 分地區的職業構成
第三節 從“出身照顧”到“有教無類”
第四章 社會性別與民族身份
第一節 社會性別女生已占“半邊天”
第二節 民族身份的差異性
第五章 無聲革命的關鍵:來源中學
第一節 精英大學學生來源中學的集中化
第二節 重點中學是精英大學生源的主要提供者
第三節 教育普及與重點校制度
第四節 來源中學生源的多樣性是基礎
第五節 重點中學的利弊
第六章 得失與未來
第一節 從教育精英走向社會精英
第二節 無聲革命的不足
第三節 無聲革命的轉變與未來
附錄1 北京大學歷年各省區輸送學生數量
附錄2 為北大輸送學生前300的中學及其學生數
附錄3 為蘇大輸送學生前300的江蘇中學及其學生數
參考文獻
第一章 引論
第一節 無聲的革命:精英教育的非精英來源
第二節 轉變與延續:“無聲革命”的三個歷史階段
第三節 發現“革命”的基礎:北大、蘇大學籍卡數據庫的建立過程
第四節 研究“革命”的手段:對歷史材料的社會科學化解讀
第五節 確定“革命”的維度:學籍卡變量及本書內容
第二章 空間分布
第一節 地理位置:貧困地區的“從無到有”
第二節 城鄉分布:農村生源的“從少到多”
第三章 父母職業
第一節 分時期的職業結構變遷
第二節 分地區的職業構成
第三節 從“出身照顧”到“有教無類”
第四章 社會性別與民族身份
第一節 社會性別女生已占“半邊天”
第二節 民族身份的差異性
第五章 無聲革命的關鍵:來源中學
第一節 精英大學學生來源中學的集中化
第二節 重點中學是精英大學生源的主要提供者
第三節 教育普及與重點校制度
第四節 來源中學生源的多樣性是基礎
第五節 重點中學的利弊
第六章 得失與未來
第一節 從教育精英走向社會精英
第二節 無聲革命的不足
第三節 無聲革命的轉變與未來
附錄1 北京大學歷年各省區輸送學生數量
附錄2 為北大輸送學生前300的中學及其學生數
附錄3 為蘇大輸送學生前300的江蘇中學及其學生數
參考文獻
目次
前言透過數據,發現“革命”
第一章 引論
第一節 無聲的革命:精英教育的非精英來源
第二節 轉變與延續:“無聲革命”的三個歷史階段
第三節 發現“革命”的基礎:北大、蘇大學籍卡數據庫的建立過程
第四節 研究“革命”的手段:對歷史材料的社會科學化解讀
第五節 確定“革命”的維度:學籍卡變量及本書內容
第二章 空間分布
第一節 地理位置:貧困地區的“從無到有”
第二節 城鄉分布:農村生源的“從少到多”
第三章 父母職業
第一節 分時期的職業結構變遷
第二節 分地區的職業構成
第三節 從“出身照顧”到“有教無類”
第四章 社會性別與民族身份
第一節 社會性別女生已占“半邊天”
第二節 民族身份的差異性
第五章 無聲革命的關鍵:來源中學
第一節 精英大學學生來源中學的集中化
第二節 重點中學是精英大學生源的主要提供者
第三節 教育普及與重點校制度
第四節 來源中學生源的多樣性是基礎
第五節 重點中學的利弊
第六章 得失與未來
第一節 從教育精英走向社會精英
第二節 無聲革命的不足
第三節 無聲革命的轉變與未來
附錄1 北京大學歷年各省區輸送學生數量
附錄2 為北大輸送學生前300的中學及其學生數
附錄3 為蘇大輸送學生前300的江蘇中學及其學生數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一些國際同行,如鄧中、唐啟明(Donald J.Treiman)以及周雪光的研究也印證了這一看法。鄧中和崔曼曾利用1982年的人口普查資料分析指出,這一時期中國父親的教育水平對子女的教育獲得的影響被大大降低了,更多的農工階層子弟由此獲得了更高水平教育的機會。對原先的優勢家庭如高級知識分子、干部家庭,這個時期無疑是個災難。但同時他的研究也進一步指出,這種父輩優勢傳遞被降低的情況,專業技術人員比干部更明顯和直接。這與“文革”中幾乎所有知識分子都被劃分為較差的成分,而一些新的所謂“革命干部”卻依然掌握實權有關系。而在此之前,周雪光等人對中國20個城市的調查研究則發現,工農兵學員中干部子弟的比例異常的高是一個突出的現象。從總體看,“文革”以來,干部與專業技術人員子弟上大學和工農子弟上大學的比例越來越接近,在1972年到1975年之間,工農子弟上大學的比例甚至還要高于干部與專業技術人員,這是“空前絕后”的現象。但出現這樣的原因,是很多知青或按自己當時從事的工作填寫了工農身份,而實際上他們的父母并非真的工農,而他們的家庭居住地也并不在他們插隊勞動的農村。
總的來說,在“文革”時期,盡管中小學教育管理混亂水平低下,但中小學校的數量和入學人數之高,甚至改革開放以后很長時期都無法超過,似乎實現了初等教育的“有教無類”。有學者總結認為“在‘文革’前和‘文革’中,中國政府采用了三種手段來促進教育機會的平等化,并向工農子弟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機會。首先是擴大教育系統;其次是實施大眾教育(成人教育)規劃;最后,采取一些特殊的行政手段來增加工農子弟入學的機會,使工農出身的人在大學生中的比例逐年上升”。他們認為這些政策干預“成功地阻斷了父親的社會經濟地位與其子女教育獲得之間的聯系”。…但至少在“文革”時期,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并不直接和基礎教育掛鉤,而且大學的生源數量大幅下降,“出身決定”政策的背后又存在著眾多隱性干擾,因此“極端革命”的手段所取得的效果則未必非常理想,這樣的革命經驗需要慎重借鑒。
“文革”結束后,尤其是1980年代起,出于發展經濟和提高高等教育建設速度的需要,各種政治性的出身照顧或者是出身限制政策被取消了。隨著基礎教育在這一時期的大力推廣和普及,教育環境呈現出“有教無類”的狀態。這種“有教無類”狀態實際上對家庭經濟文化背景較弱的工農子弟是不利的,但在缺乏政策幫助的情況下,此時家長職業的“無聲革命”并沒有停止,不僅得到了延續,而且在某些方面還有所進步(如兩校工人子弟的增加)。因此,如果說前兩場無聲革命是依靠政治措施主導獲得成功的,那么第三場無聲革命則是基本依靠“社會革命“取得成功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成功經驗更為寶貴。
相對于此前,中國的大學在招生方式、收費標準以及學生就業等方面也都發生了重要轉變,這些轉變不管是對兩所具體大學還是對整個高等教育的學生來源都有重要的影響。自從1985年《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出臺開始,教育領域的新變革便開始了。
……
總的來說,在“文革”時期,盡管中小學教育管理混亂水平低下,但中小學校的數量和入學人數之高,甚至改革開放以后很長時期都無法超過,似乎實現了初等教育的“有教無類”。有學者總結認為“在‘文革’前和‘文革’中,中國政府采用了三種手段來促進教育機會的平等化,并向工農子弟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機會。首先是擴大教育系統;其次是實施大眾教育(成人教育)規劃;最后,采取一些特殊的行政手段來增加工農子弟入學的機會,使工農出身的人在大學生中的比例逐年上升”。他們認為這些政策干預“成功地阻斷了父親的社會經濟地位與其子女教育獲得之間的聯系”。…但至少在“文革”時期,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并不直接和基礎教育掛鉤,而且大學的生源數量大幅下降,“出身決定”政策的背后又存在著眾多隱性干擾,因此“極端革命”的手段所取得的效果則未必非常理想,這樣的革命經驗需要慎重借鑒。
“文革”結束后,尤其是1980年代起,出于發展經濟和提高高等教育建設速度的需要,各種政治性的出身照顧或者是出身限制政策被取消了。隨著基礎教育在這一時期的大力推廣和普及,教育環境呈現出“有教無類”的狀態。這種“有教無類”狀態實際上對家庭經濟文化背景較弱的工農子弟是不利的,但在缺乏政策幫助的情況下,此時家長職業的“無聲革命”并沒有停止,不僅得到了延續,而且在某些方面還有所進步(如兩校工人子弟的增加)。因此,如果說前兩場無聲革命是依靠政治措施主導獲得成功的,那么第三場無聲革命則是基本依靠“社會革命“取得成功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成功經驗更為寶貴。
相對于此前,中國的大學在招生方式、收費標準以及學生就業等方面也都發生了重要轉變,這些轉變不管是對兩所具體大學還是對整個高等教育的學生來源都有重要的影響。自從1985年《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出臺開始,教育領域的新變革便開始了。
……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6
缺貨無法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