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毛主義的崛起:毛澤東、陳伯達及其對中國理論的探索(1935-1945)(簡體書)
滿額折
毛主義的崛起:毛澤東、陳伯達及其對中國理論的探索(1935-1945)(簡體書)
毛主義的崛起:毛澤東、陳伯達及其對中國理論的探索(1935-1945)(簡體書)
毛主義的崛起:毛澤東、陳伯達及其對中國理論的探索(1935-1945)(簡體書)
毛主義的崛起:毛澤東、陳伯達及其對中國理論的探索(1935-1945)(簡體書)
毛主義的崛起:毛澤東、陳伯達及其對中國理論的探索(1935-1945)(簡體書)
毛主義的崛起:毛澤東、陳伯達及其對中國理論的探索(1935-1945)(簡體書)
毛主義的崛起:毛澤東、陳伯達及其對中國理論的探索(1935-1945)(簡體書)
毛主義的崛起:毛澤東、陳伯達及其對中國理論的探索(1935-1945)(簡體書)
毛主義的崛起:毛澤東、陳伯達及其對中國理論的探索(1935-1945)(簡體書)
毛主義的崛起:毛澤東、陳伯達及其對中國理論的探索(1935-1945)(簡體書)
毛主義的崛起:毛澤東、陳伯達及其對中國理論的探索(1935-1945)(簡體書)
毛主義的崛起:毛澤東、陳伯達及其對中國理論的探索(1935-1945)(簡體書)
毛主義的崛起:毛澤東、陳伯達及其對中國理論的探索(1935-1945)(簡體書)

毛主義的崛起:毛澤東、陳伯達及其對中國理論的探索(1935-1945)(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8 元
定價
:NT$ 348 元
優惠價
87303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毛主義的崛起:毛澤東、陳伯達及其對中國理論的探索(1935-1945)》在充分佔有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從思想演進和政治變動兩個維度詳細敘述了1935年至1945年間本書稱之為「毛主義」的毛澤東思想形成、發展,直至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的歷史過程。作者拓展了中共思想史的討論,清晰地勾畫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潮從瞿秋白到陳伯達,再到毛澤東本人的漸進軌跡,從而闡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毛澤東思想之間的淵源關係。 《毛主義的崛起:毛澤東、陳伯達及其對中國理論的探索(1935-1945)》還通過描述毛澤東與陳伯達在延安的人際互動與思想交流,充分展示出陳伯達在構建和宣傳毛澤東思想中的突出作用。總之,作者認為:毛澤東思想的崛起,既與中共內部政治、思想發展的走向相關,也受國內外政治環境的影響;既是毛澤東本人親力親為的結果,也是黨內一部分知識分子擘劃與宣傳的產物。 雷蒙德·f·懷利(raymondf. wylie,1941- ) 美國裡海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師從著名毛澤東研究專家斯圖爾特·施拉姆)。1965年至1967年曾來中國訪學。主要著作:《中國:農民革命》(1972)、《毛主義的崛起:毛澤東、陳伯達及其對中國理論的探索(1935-1945)》(1980)、《命運與共:美日關係》(合編)(1989)。

作者簡介

雷蒙德•F•懷利(Raymond F. Wylie,1941- )
美國里海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師從著名毛澤東研究專家斯圖爾特•施拉姆)。1965年至1967年曾來中國訪學。
主要著作:《中國:農民革命》(1972)、《毛主義的崛起:毛澤東、陳伯達及其對中國理論的探索(1935-1945)》(1980)、《命運與共:美日關系》(合編)(1989)。

名人/編輯推薦

《毛主義的崛起:毛澤東、陳伯達及其對中國理論的探索(1935-1945)》的作者作者拓展了中共思想史的討論,清晰地勾畫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潮從瞿秋白到陳伯達,再到毛澤東本人的漸進軌跡,從而闡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毛澤東思想之間的淵源關系。

目次

第一章導言:探尋中國道路
陳伯達:成長時期
第二章發展中國的馬克思主義(1935—1937)
民族主義與“民族形式”
陳伯達的新啟蒙運動
毛澤東的崛起
毛澤東探尋“正確”理論
毛澤東、陳伯達與馬克思列寧主義
第三章走向“毛澤東神話”(1937—1938)
毛澤東的“中國化”哲學
陳伯達在毛派陣營中的崛起
毛澤東、陳伯達與“毛澤東神話”
第四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1938)
陳伯達與中國文化的“中國化”
毛澤東提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陳伯達、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第五章先知的崛起(1939—1940)
陳伯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努力
學習毛澤東著作的運動
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理論
第六章挑戰與回應(1940—1941)
挑戰毛澤東的權威
葉青攻擊毛澤東
陳伯達與王實味的爭論
整風運動的前奏
第七章毛派的整黨(1942)
毛澤東在黨內的支配地位
整風運動的高潮
毛澤東崇拜的出現?
第八章 “毛澤東思想”的勝利(1943)
國民黨的思想進攻
“毛澤東思想”的誕生
對毛澤東及其思想的崇拜
陳伯達批判《中國之命運》
第九章中共黨史的重構(1943—1944)
學習黨史運動
陳伯達和“毛澤東神話”
毛澤東早年的“布爾塞維克主義”
毛澤東的革命智慧
第十章勝利的大會(1945)
陳伯達與黨史決議
領袖化身圣人
第十一章結論與后記
結論
后記
注釋
參考文獻
索 引

書摘/試閱



當1938年陳伯達和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時,卻遭到了胡風、馮雪峰和黨內其他左派理論家的嘲笑,正如他們先前認為國防文學的概念背叛了革命的純潔性而極力反對一樣。
陳伯達的新啟蒙運動
盡管“一二·九”運動有助于共產黨努力形成新的統一戰線,但上海文藝界的爭論卻又表明尋求一個相關主要政治團體一致接受的、正確的口號有多么困難。1936年9月10日,上海的左翼刊物《讀書生活》出版了一期專刊,試圖在文化戰線上掀起一場廣泛的運動,陳伯達乘勢而出,呼吁發起“新啟蒙運動”。根據何干之當時的記述,為了配合“一二·九”運動中生長出來的政治力量,陳伯達首先“有意識地”提出發動一場新的思想運動的問題。何干之稱,陳伯達率先發表的關于新啟蒙運動的兩篇文章是整個運動“最初的呼喊”和“奠基石”。陳伯達的建議引起了全國進步思想界的熱烈討論,并立即贏得了周揚、艾思奇、何干之、胡喬木及中共其他主要知識分子的支持。正如預料的一樣,非馬克思主義者的反應更為謹慎,同時也更加帶有批判性。從此以后,直至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華之前,陳伯達積極參與關于統一戰線的諸多討論,并逐漸成為知名人士。
新啟蒙運動究竟是什么呢?或者,也許更準確一些,陳伯達所設想的新啟蒙運動應是怎樣的呢?在1936年至1937年間的一系列文章中,陳伯達構建了一個主題:新啟蒙運動應是“第二次的新文化運動——文化上的救亡運動”,它既類似于卻又不同于1919年的五四運動。陳伯達在第二篇專題文章(1936年10月)中解釋說,在那場著名的運動中,啟蒙和愛國主義沒有利益沖突,因為“新文化運動的戰士,都同時是愛國運動的戰士,而愛國運動的戰士,同時也都成了新文化運動的戰士”。盡管五四運動與新啟蒙運動有著重要的相似之處,但兩者仍存在關鍵的區別,因為這幾年來,動的邏輯已取代形式邏輯,成為中國占支配地位的哲學系統。因此,馬克思主義者將成為目前新啟蒙運動的主力,“動的邏輯之具體的運用,將成為”這次新運動的“中心”。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3
絕版無法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