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道路交通問題困擾著大多數城市。路網模式、交通模式、城市用地模式之間存在彼此影響和內在關聯。路網規劃是城市規劃、交通規劃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國內城市交通問題與現有路網規劃理念、規劃理論、規劃方法、設計深度等的不足相關。《城市路網體系規劃》提出了路網的體系化規劃思想、結構化規劃思路、模式化規劃方法,補充與深化了路網規劃,尤其是支路網規劃的理論與方法,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適合從事城市交通規劃及相關工作的工程師及城市交通、城市規劃專業的高校師生閱讀。
作者簡介
蔡軍,1970年11月生,山東平原人。1994年獲山東建筑工程學院城市規劃專業學士學位;1997年獲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專業碩上學位,師從徐循初教授;2005年獲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專業博士學位,師從徐循初教授;1997年至今,任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教師,現為大連理工大學副教授,城市規劃教研室主任。1997至2008年先后發表論文18篇。2005年獲城市規劃學會豐辦全國青年規劃師論文競賽三等獎。曾參與盤錦、邯鄲、順德、蕭山、霍林郭勒等多個城市或地區的綜合交通規劃、專項交通規劃項目,主持或參與德州經濟開發區總體規劃、葫蘆島市龍灣海濱新區投標、臨沂行政中心罔際競賽、大連市東港區交通及基礎設施可行陛研究、邯鄲市邯南組團戰略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東營市廣利港區規劃研究等多項規劃設計任務。
名人/編輯推薦
《城市路網體系規劃》編輯推薦:道路交通體系是城市機能運轉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路網體系規劃》包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278075)的部分研究內容。面向交通結構優化的體系化規劃思想、結構化規劃思路、模式化規劃方法是《城市路網體系規劃》的凝練與概括。
目次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城市路網及其研究意義
1.2城市交通問題冷思考
1.2.1問題成因解析
1.2.2問題成因剖析
1.3交通運輸效率與路網系統評價
1.3.1交通效率及其內涵分析
1.3.2邊際效用與車道資源配置
1.3.3路網系統評價的基本內容
1.4路網規劃的理念思路與方法
1.4.1體系化規劃理念的提出
1.4.2結構性規劃思路的提出
1.4.3模式化規劃方法的提出
1.5本書內容組織
參考文獻
第2章 路網通行能力與交通控制基本規律
2.1路網基本組成元件
2.2交通流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2.3機動車路段交通特性分析
2.3.1基本通行能力
2.3.2交叉口間距與路段通行能力折減
2.3.3多車道折減系數
2.3.4交叉口間距及其他因素對路段車速的影響
2.3.5公交專用道與非專用道的交通特性
2.3.6快速路交通流特性分析
2.4非機動車路段交通特性分析
2.5交叉口的交通特性分析
2.5.1純機動車交叉口
2.5.2非機動車交叉口
2.5.3混合交叉口
2.6交通控制的基本規律認識
2.6.1燈控平交體系的基本規律認識
2.6.2綠波協同體系的基本規律認識
2.6.3信號控制模式下的干支路口銜接分析
2.6.4公交運行與路網信號控制分析
2.6.5高飽和度與非協調交通控制分析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路網運輸效率與基本路網模式選擇
3.1路網運輸效率解析
3.1.1內涵解析
3.1.2公式推導
3.2路網運輸效率評價指標的基本作用
3.2.1路網效率評價指標間的基本關系
3.2.2路網運輸效率評價指標與傳統技術指標的基本關系
3.3不同交通方式的運輸效率比較
3.4路網運輸效率與基本路網模式選擇
3.4.1立交體系與平交體系比較
3.4.2路段協調體系與非協調體系比較
3.4.3綠波交通與雙向路網模式
3.4.4單向交通組織模式分析
3.5時耗一能力轉換與輔助車道資源配置
3.5.1輔助車道及其配置方法的提出
3.5.2主體車道的車速提升作用分析
3.5.3左轉輔助車道設置分析
3.5.4國內外輔助車道設置傾向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適宜路網密度確定
4.1當前交叉口最佳間距認識
4.1.1當前主要觀點分析
4.1.2規范中的觀點沖突
4.1.3既有路網間距推理分析
4.1.4現有推理方法評析
4.2居民個體交通出行效率與最佳路網密度
4.2.1居民出行效率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4.2.2居民出行效率分析法的形成
4.2.3公式參數取值范圍分析
4.2.4干路網最佳間距分析
4.2.5步行與自行車的交通需求
4.2.6對居民出行效率法的進一步分析
4.3公交運行與最佳路網密度
4.3.1最佳公交線網密度的公式推導
4.3.2城市中心區的最佳線網密度分析
4.3.3公交最佳站距分析
4.3.4城市邊緣區最佳公交線網密度分析
4.3.5基本結論
4.4轉向比例與最佳路網密度
4.4.1轉向比例公式推導
4.4.2計算公式驗證
4.4.3互聯指數與合理干路網密度分析
4.4.4路段進出強度與合理路網密度分析
4.5交通迂回系數與最佳路網密度
4.5.1概念確立
4.5.2計算公式構建
4.5.3交通迂回與適宜干路間距分析
4.6道路用地比例與適宜路網密度
4.6.1可用道路資源分析
4.6.2車道用地比例與適宜路網間距分析
4.7合理路網密度的仿真驗證
4.7.1模型測試條件
4.7.2測試結果分析
4.7.3仿真結果進一步探討
4.8快速路適宜路網密度分析
4.8.1建設目的與適宜路網密度
4.8.2立交橋最小間距與快速路路網密度分析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合理路網等級結構確定
5.1路網等級結構含義
5.2國外道路等級劃分及路網銜接
5.2.1美國的分類方法與路網銜接
5.2.2俄羅斯的分類方法與路網銜接
5.2.3日本的分類方法與路網銜接
5.3國內道路等級劃分
5.3.1等級劃分的歷史演變
5.3.2現行分級及進出銜接規定
5.3.3現行道路分級的基本原則
5.3.4現行分級的主要問題
5.4國內路網等級結構問題及改進建議
5.4.1國內路網等級結構的主要問題
5.4.2路網等級結構改進建議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中觀路網組織模式構建
6.1路網模式運輸效率的比較條件確定
6.1.1交通用地面積計量
6.1.2比較前提與主要比較內容
6.2國內外類格網路網模式分析
6.2.1案例選取
6.2.2指標統計
6.2.3路網參數比較
6.2.4規劃理念反思
6.3路網組織模式分析與優化
6.3.1斷面分流模式分析
6.3.2降序組合模式分析
6.3.3機非內外交換模式分析
6.3.4單向平面分流體系
6.3.5路網組織模式總結
6.4路網組織與交通設計配合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7章 城市布局與路網規劃
7.1我國城市交通問題解析
7.1.1交通問題的一般性原因
7.1.2交通問題的客觀原因
7.1.3交通問題的主觀原因
7.1.4城市路網結構失調的影響
7.1.5交通問題成因的進一步剖析
7.2城市布局發展戰略目標的確定
7.2.1現代城市空間規劃思想的形成
7.2.2城市布局結構發展戰略分析
7.3城市交通與城市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分析
7.3.1城市交通與城市土地利用相互作用描述
7.3.2交通方式與城市布局的相互關系分析
7.4促進道路交通與城市布局協調發展的基本措施
7.4.1擴容升級與漸進發展
7.4.2漸進策略的突破口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8章 城市結構單元的路網組織結構分析
8.1中心區路網組織結構分析
8.1.1CBD的適宜交通模式及其集約性分析
8.1.2模式誤區及CBD路網優化建議
8.1.3國內中心區交通改進措施建議
8.2城市發展軸路網組織結構分析
8.2.1國外發展軸經驗總結
8.2.2國內城市發展軸分析
8.3居住區路網組織結構分析
8.3.1小學規模與居住小區合理規模
8.3.2居住小區內部與外部交通組織失效
8.3.3小區功能布局與路網模式優化
8.3.4TOD發展策略對居住小區規劃規模、布局及交通組織的啟示
8.3.5居住小區布局模式優化的實施策略
8.4城市快速路系統分析
8.4.1城市環射道路系統的作用
8.4.2環路規劃的原則與合理半徑
8.4.3環射道路的匹配分析
8.4.4快速路與地面道路的銜接模式分析
8.5路網結構單元組合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9章 結論與展望
9.1主要結論
9.2問題與展望
附錄
附錄Ⅰ VISSIM微觀交通仿真在路網組織模式中的應用
附錄Ⅱ 各路網模式的交叉口信號組織
后記
第1章 緒論
1.1城市路網及其研究意義
1.2城市交通問題冷思考
1.2.1問題成因解析
1.2.2問題成因剖析
1.3交通運輸效率與路網系統評價
1.3.1交通效率及其內涵分析
1.3.2邊際效用與車道資源配置
1.3.3路網系統評價的基本內容
1.4路網規劃的理念思路與方法
1.4.1體系化規劃理念的提出
1.4.2結構性規劃思路的提出
1.4.3模式化規劃方法的提出
1.5本書內容組織
參考文獻
第2章 路網通行能力與交通控制基本規律
2.1路網基本組成元件
2.2交通流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2.3機動車路段交通特性分析
2.3.1基本通行能力
2.3.2交叉口間距與路段通行能力折減
2.3.3多車道折減系數
2.3.4交叉口間距及其他因素對路段車速的影響
2.3.5公交專用道與非專用道的交通特性
2.3.6快速路交通流特性分析
2.4非機動車路段交通特性分析
2.5交叉口的交通特性分析
2.5.1純機動車交叉口
2.5.2非機動車交叉口
2.5.3混合交叉口
2.6交通控制的基本規律認識
2.6.1燈控平交體系的基本規律認識
2.6.2綠波協同體系的基本規律認識
2.6.3信號控制模式下的干支路口銜接分析
2.6.4公交運行與路網信號控制分析
2.6.5高飽和度與非協調交通控制分析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路網運輸效率與基本路網模式選擇
3.1路網運輸效率解析
3.1.1內涵解析
3.1.2公式推導
3.2路網運輸效率評價指標的基本作用
3.2.1路網效率評價指標間的基本關系
3.2.2路網運輸效率評價指標與傳統技術指標的基本關系
3.3不同交通方式的運輸效率比較
3.4路網運輸效率與基本路網模式選擇
3.4.1立交體系與平交體系比較
3.4.2路段協調體系與非協調體系比較
3.4.3綠波交通與雙向路網模式
3.4.4單向交通組織模式分析
3.5時耗一能力轉換與輔助車道資源配置
3.5.1輔助車道及其配置方法的提出
3.5.2主體車道的車速提升作用分析
3.5.3左轉輔助車道設置分析
3.5.4國內外輔助車道設置傾向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適宜路網密度確定
4.1當前交叉口最佳間距認識
4.1.1當前主要觀點分析
4.1.2規范中的觀點沖突
4.1.3既有路網間距推理分析
4.1.4現有推理方法評析
4.2居民個體交通出行效率與最佳路網密度
4.2.1居民出行效率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4.2.2居民出行效率分析法的形成
4.2.3公式參數取值范圍分析
4.2.4干路網最佳間距分析
4.2.5步行與自行車的交通需求
4.2.6對居民出行效率法的進一步分析
4.3公交運行與最佳路網密度
4.3.1最佳公交線網密度的公式推導
4.3.2城市中心區的最佳線網密度分析
4.3.3公交最佳站距分析
4.3.4城市邊緣區最佳公交線網密度分析
4.3.5基本結論
4.4轉向比例與最佳路網密度
4.4.1轉向比例公式推導
4.4.2計算公式驗證
4.4.3互聯指數與合理干路網密度分析
4.4.4路段進出強度與合理路網密度分析
4.5交通迂回系數與最佳路網密度
4.5.1概念確立
4.5.2計算公式構建
4.5.3交通迂回與適宜干路間距分析
4.6道路用地比例與適宜路網密度
4.6.1可用道路資源分析
4.6.2車道用地比例與適宜路網間距分析
4.7合理路網密度的仿真驗證
4.7.1模型測試條件
4.7.2測試結果分析
4.7.3仿真結果進一步探討
4.8快速路適宜路網密度分析
4.8.1建設目的與適宜路網密度
4.8.2立交橋最小間距與快速路路網密度分析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合理路網等級結構確定
5.1路網等級結構含義
5.2國外道路等級劃分及路網銜接
5.2.1美國的分類方法與路網銜接
5.2.2俄羅斯的分類方法與路網銜接
5.2.3日本的分類方法與路網銜接
5.3國內道路等級劃分
5.3.1等級劃分的歷史演變
5.3.2現行分級及進出銜接規定
5.3.3現行道路分級的基本原則
5.3.4現行分級的主要問題
5.4國內路網等級結構問題及改進建議
5.4.1國內路網等級結構的主要問題
5.4.2路網等級結構改進建議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中觀路網組織模式構建
6.1路網模式運輸效率的比較條件確定
6.1.1交通用地面積計量
6.1.2比較前提與主要比較內容
6.2國內外類格網路網模式分析
6.2.1案例選取
6.2.2指標統計
6.2.3路網參數比較
6.2.4規劃理念反思
6.3路網組織模式分析與優化
6.3.1斷面分流模式分析
6.3.2降序組合模式分析
6.3.3機非內外交換模式分析
6.3.4單向平面分流體系
6.3.5路網組織模式總結
6.4路網組織與交通設計配合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7章 城市布局與路網規劃
7.1我國城市交通問題解析
7.1.1交通問題的一般性原因
7.1.2交通問題的客觀原因
7.1.3交通問題的主觀原因
7.1.4城市路網結構失調的影響
7.1.5交通問題成因的進一步剖析
7.2城市布局發展戰略目標的確定
7.2.1現代城市空間規劃思想的形成
7.2.2城市布局結構發展戰略分析
7.3城市交通與城市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分析
7.3.1城市交通與城市土地利用相互作用描述
7.3.2交通方式與城市布局的相互關系分析
7.4促進道路交通與城市布局協調發展的基本措施
7.4.1擴容升級與漸進發展
7.4.2漸進策略的突破口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8章 城市結構單元的路網組織結構分析
8.1中心區路網組織結構分析
8.1.1CBD的適宜交通模式及其集約性分析
8.1.2模式誤區及CBD路網優化建議
8.1.3國內中心區交通改進措施建議
8.2城市發展軸路網組織結構分析
8.2.1國外發展軸經驗總結
8.2.2國內城市發展軸分析
8.3居住區路網組織結構分析
8.3.1小學規模與居住小區合理規模
8.3.2居住小區內部與外部交通組織失效
8.3.3小區功能布局與路網模式優化
8.3.4TOD發展策略對居住小區規劃規模、布局及交通組織的啟示
8.3.5居住小區布局模式優化的實施策略
8.4城市快速路系統分析
8.4.1城市環射道路系統的作用
8.4.2環路規劃的原則與合理半徑
8.4.3環射道路的匹配分析
8.4.4快速路與地面道路的銜接模式分析
8.5路網結構單元組合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9章 結論與展望
9.1主要結論
9.2問題與展望
附錄
附錄Ⅰ VISSIM微觀交通仿真在路網組織模式中的應用
附錄Ⅱ 各路網模式的交叉口信號組織
后記
書摘/試閱
(3) HOV優先。
HOV(high occupancy vehicles)即“高占有率的車”,指載客數多的車輛。美國等交通發達國家為減少道路交通擁擠程度,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往往為載客人數較多的車輛( HOV)提供道路交通優先權。將HOV優先引入城市交通規劃管理是順利推行我國發展汽車產業政策的需要,是實現城市道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城市用地集約化配置的需要。加利福尼亞州的第一條HOV車道建于1976年。將桑塔·蒙妮卡(Santa Monica)道路上一條已有的常規車道轉變為HOV車道。作為HOV車道的第一個試驗地,這條偶有堵塞的高速公路隨即變成了一個大停車場——車輛嚴重堵塞,駕駛員個個火冒三丈。最后,在公眾的壓力下,政府部門不得不將該車道恢復原狀。經歷了這一次教訓后,人們認識到,不能從一條交通原來就已接近飽和的道路上抽取一條車道來作為HOV車道,HOV車道最好是新增車道,同時應廣泛加強對HOV的宣傳。從此以后,HOV車道一般只在新增車道或新建道路上實施。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于HOV優先的作用被廣泛認可,HOV優先設施在各個地區得到了快速發展。到現在,僅北美就有40多個城市的HOV優先規劃已付諸實施。
(4)分流模式在優化道路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第6章的平面分流模式構建了機動車、公交車、自行車三套相對獨立的交通體系。這三套體系在運行中發生相互干擾的可能性較小。該體系可提供的自行車路網密度、道路比例與當前的路網差不多。當前我國的自行車保有量、利用率基本達到飽和。建議路網模式可以滿足未來的自行車出行需求。但建議路網的公交線網密度較高、容量大,與現有路網模式具有較大差別。如果再提供部分快速公交線路,會進一步增強公交體系的運行效率。
最有可能發生堵塞的體系是社會機動車體系,該體系的擁堵會降低私人機動車的使用收益。而建議路網模式中的公交專用體系(中速高效間歇式)、自行車專用體系(慢速中效連續式)所使用的道路體系并不適合私人機動車(快速低效連續式)運行,所以并不存在私人機動化交通爭奪公交車、自行車交通空間的原動力。因此,建議的分流模式在路網規劃之初就確定了道路資源配置,為交通結構優化起到了積極的促進和保障作用。
(5)道路資源配置的出發點。
“以車為本”的道路資源配置,在道路建設完畢后,并不需要計劃干預,而“以人為本”則需要積極的計劃干預。2003年2月27日,由前建設部和公安部在北京聯合召開的“暢通工程”總結部署電視電話會上,仇保興深入闡述了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政策在改善城市交通中的重要性,特別強調:“綠色交通”是指在城市交通發展中堅持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構造暢通、快捷、安全、環保的城市交通系統,促進城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公交優先”思想是“綠色交通”理念的核心。“公交優先”實質就是“百姓優先”。可以說我國對公交優先的認識正在不斷深入,在道路資源配置中“以人為本”,我國城市交通結構將會逐步趨于合理。HOV的執行原則與公交優先類似,即效率優先,提高道路系統的運行效率。HOV車道第一次試驗的教訓告誡我們:減少已被某個群體占用的道路資源是一件非常難辦的事情。道路資源配置應當從道路投入使用之初開始。應當用合理的道路資源配置維持合理的交通結構,而不是依靠維持合理的交通結構來實現道路資源的合理配置。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