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孟子選注(簡體書)
滿額折

孟子選注(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9.8 元
定價
:NT$ 119 元
優惠價
87104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孟子》是“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中篇幅最大、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有七篇十四卷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孟子選注》精選其中部分篇章,并注譯成白話文,供中小學生閱讀學習。《孟子選注》由孟子編著。

作者簡介

作者:(戰國)孟子

名人/編輯推薦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漢族,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后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孟子選注》從中擷取了一百多個最為經典的篇章,詳細加以注釋和翻譯,編譯者給每個篇章都起了個篇名,讓讀者更好把握其思想和內涵。相信此書對中小學生學習孟子和儒家文化能起到一個很好的引路者的作用。

孟子(前372一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漢族,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后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后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沒落為“士”,孟子約十五歲時就拜讀于子思(孔子的孫子)門下,勤奮學習,從不間斷。學成之后,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曾游歷于鄒、任、齊、宋、滕、魏、魯等諸國,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后歷時二十多年。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所以孟子的仁政學說在當時被認為是迂腐的大道理,說他空洞的言論沒有什么使用的價值,因為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齊宣王、梁惠王這些大國諸侯都認為他的主張不合時宜,盡管對他十分優待,卻并不采用他的建議。在這種情況下,他不貪戀名位,罷官而去,著書立說,教授門徒,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將來。他停止政治活動以后,便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把他的學說——即政治主張、哲學理論、教育綱領等——整理成書,傳于后世。“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孟子》七篇。《孟子》傳世的七篇十四卷為《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
《孟子》一書進一步闡發了孔丘的思想學說,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孟子》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孟子》不僅是一部經典的儒家著作,也是一本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更是一部優秀的古代散文集。全書以對話、說理的方式展開,以駁論為主要的論證方法。它比較詳細地記載了孟子的思想、言論和事跡,保存了豐富的史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政治、文學、歷史、經濟和哲學的重要著作。《孟子》一書的藝術特點主要體現在下面三個方面:一,善于論辯,孟子曾回答公都子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好辯,形成其文章一以貫之的特點。二,極有氣勢,孟子富于鼓動性,有縱橫家、雄辯家氣概。學習他的文章,就要體會他文章內雄渾的氣韻。三,形象鮮明。孟子的文章比喻形象生動,取喻的方法不拘一格,既有其時代特征,又有其個性特點。
《孟子》既吸收《論語》中的精華,也借鑒了《大學》《中庸》的一些內容,仁義是其思想核心。但和孔子常講仁少講義不同,孟子則仁義并重,他有句名言,即“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被作為封建思想的正統,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漢文帝時把《論語》《孝經》《爾雅》和《孟子》各置博士之官,叫“傳記博士”,《孟子》赫然在列。兩漢時,《孟子》已和《論語》并列。到五代時,后蜀主把《易》《書》《詩》《議禮》《周禮》《禮記》《公羊》《谷梁》《左傳》《論語》《孟子》十一經刻石,這是《孟子》被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理學家朱熹在《禮記》中取出《大學》和《中庸》兩篇,認為是曾子和子思的作品,與《論語》《孟子》合在一起,稱為四書,于是,《孟子》的地位空前提高了。
孟子的思想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至罕瑰寶,閃耀著思辨的光輝與智慧的精華,值得我們認認真真去學習。
本次我社組織專家選注《孟子》一書,特意從中擷取了一百多個最為經典的篇章,詳細加以注釋和翻譯,編譯者給每個篇章都起了個篇名,讓讀者更好把握其思想和內涵。相信此書對中小學生學習孟子和儒家文化能起到一個很好的引路者的作用。

目次

一、何必言利
二、與民同樂
三、仁者無敵
四、天下定于一
互、君子遠庖廚
六、不為者與不能者
七、緣木求魚
小、衣食足而知禮儀
九、小勇與大勇
十、樂以天下,忱以天下
十一、寡人有疾
十二、王顧左右而言他
十三、民悅則取之
十四、進退存乎民心
十五、出爾反爾
十卉、兩大之間難為小
十七、乘勢待時,事半功倍
十八、浩然之氣
十九、仁則縈,不仁則辱
二十、尊賢使能
二十一、人皆育不忍人之心
二十二、術不可不慎
二十三、與人為菩
二十四、天時不如地利
二十五、育所不召之臣
二十卉、當受則受
二十七、坻蛙誅千王而不用
二十小、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二十九、盂于致為臣而歸
三十、盂予言必稱堯舜
三十一、上有好耆,下必育甚
三十二、勞心耆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三十三、枉已者,未育能直人
三十四、大丈夫之道
三十五、不由其道
三十六、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三十七、一齊人傅之
三十八、不見諸侯何義?
三十九、攘其鄰雞
四十、廉潔之士
四十一、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四十二、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
四十三、天下之本在國
四十四、不仁耆可與言哉?
四十五、為淵驅魚
四十六、自暴自棄
四十七、親其親,長其長
四十八、誠者,天之遭也
四十九、觀其脾予
五十、嫂溺,叔援以于
五十一、不虞之譽
五十二、好為人師
五十三、不孝育三
五十四、舜生千諸馮
五十五、予產聽政
五十六、君臣之道
五十七、育所不為
五十八、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五十九、赤子之心
六十、博學詳說
六十一、聲聞過情
六十二、逢蒙殺羿
卉十三、西子蒙不潔
六十四、君子所以異于人者
六十五、齊人育一妻一妾
六十七、不以辭害志
六十小、圣人風范論
六十九、友其德也
七十、知人論世
七十一、人性之菩,猶水之下
七十二、口之于味,育同耆焉
七十三、一暴十寒
七十四、魚和熊掌,不可得兼
七十五、學問之道,求其放心
七十六、杯水車薪
七十七、羿之教人射
七十八、人皆可以為堯舜
七十九、《小弁》,小人之詩也
八十、宋將將之楚
八十一、季任為任處守
八十二、先名實者,為人也
八十三、生子忱患,死于安樂
八十四、教夼多術
八十五、修身立命
八十六、窮則獨菩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八十七、君予育三樂
八十,一、、觀于海者難為水
八十九、雞嗚而起
九十、楊朱與墨翟
九十一、饑者甘食,謁者甘飲
九十二、掘井九軔
九十三、士尚志
九十四、舜為天予,瞽瞍殺人
九十五、居移氣,養移體
九十六、食而弗愛,豕交之也
九十七、君予之所以教者五
九十八、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
九十九、其進銳者,其退速
一百、春秋無義戰
一百○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一百○二、不能使人巧
一百○三、氏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一百○四、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一百○互、山徑之蹊聞
一百○卉、是為馮婦
一百○七、自任耆輕
一百○八、說大人,則藐之
一百○九、養心英菩于寡欲
一酉一十、鄉原,德之賊也
一百一十一、由堯舜至于湯

書摘/試閱

【譯文】
孟子準備去朝見齊王,恰巧齊王派了個人來轉達說:“我本應該來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風。明早我將上朝處理政務,不知您能否來朝廷上,讓我見到您?”
孟子回答說:“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東郭大夫家里去吊喪。公孫丑說:“昨天您托辭生病謝絕了齊王的召見,今天卻又去東郭大夫家里吊喪,這或許不太好吧?”
孟子說:“昨天生病,今天好了,為什么不可以去吊喪呢?”
齊王打發人來問候孟子的病,并且帶來了醫生。孟仲子應付說:“昨天大王命令來時,他正生著病,不能上朝廷去。今天病剛好了一點,已經上朝廷去了,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到達。”
孟仲子又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攔孟子,轉告孟子說:“請您無論如何不要回家,而趕快上朝廷去!”
孟子不得已而到景丑的家里去住宿。景丑說:“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這是人與人之前最重要的倫理關系。父子之間以慈恩為主,君臣之間以恭敬為主。但我只看見齊王尊敬您,卻沒看見您尊敬齊王。”
孟子說:“哎!這是什么話!在齊國人中,沒有一個與齊王談論仁義的。難道是他們覺得仁義不好嗎?不是。他們心里想的是:‘這樣的王哪里配和他談論仁義呢?’這才是他們對齊王最大的不恭敬。至于我,不是堯舜之道就不敢拿來向齊王陳述。所以,齊國人沒有誰比我更對齊王恭敬了。”
景丑說:“不,我不是說的這個方面。《禮經》上說過,父親召喚,不等到應‘諾’,‘唯’一聲就起身;君王召喚,不等到車馬備好就起身,可您呢,本來就準備朝見齊王,聽到齊王的召見卻反而不去了,這似乎和《禮經》上所說的不大相合吧。”
孟子說:“原來你說的是這個呀!曾子說過:‘晉國和楚國的財富,沒有人趕得上。不過,他有他的財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義。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曾子說這些話難道沒有道理嗎?應該是有道理的罷。天下有三樣最尊貴的東西:一樣是爵位,一樣是年齡,一樣是德行。在朝廷上最尊貴的是爵位;在鄉里最尊貴的是年齡;至于輔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貴的是德行。他怎么能夠憑爵位就來怠慢我的年齡和德行呢?所以,大有作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喚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謀劃策,就親自去拜訪他們。這就叫尊重德行喜愛仁道,不這樣,就不能夠做到大有作為。因此,商湯對于伊尹,先向伊尹學習,然后才以他為臣,于是不費大力氣就統一了天下;桓公對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學習,然后才以他為臣,于是不費大力氣就稱霸于諸侯。現在,天下各國的土地都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間誰也不能高出一籌,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君王們只喜歡用聽他們的話的人為臣,而不喜歡用能夠教導他們的人為臣。商湯對于伊尹,桓公對于管仲就不敢召喚。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喚,更何況連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呢?”
二十六、當受則受
陳臻①問日:“前日于齊,王饋兼金②一百③而不受;于宋,饋七十鎰而受;于薛④,饋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日:“皆是也。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⑤;辭日:‘饋贐。’予何為不受?當在薛也,予有戒心⑥;辭日:‘聞戒,故為兵饋之。’予何為不受?若于齊,則未有處⑦也。無處而饋之,是貨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P53-55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0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