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7/10,三民書局週年慶暖身活動,簽到拿好禮!
樓宇烈先生八秩頌壽文集(簡體書)
滿額折

樓宇烈先生八秩頌壽文集(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8 元
定價
:NT$ 528 元
優惠價
87459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樓宇烈先生,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現任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京昆古琴研究所所長等職,是我國著名中國哲學史家、佛學家。先生1960年在北大哲學系畢業留校任教,五十余載如一日,教書育人,桃李芬芳。
先生八十華誕之際,學界同仁、先生弟子撰文志慶,編成此書,內容主要涉及“中國哲學和傳統藝術”、“佛學和宗教學”兩大領域,并有多篇論文討論先生的學術思想、研究領域,乃至興趣雅好。這部文集議題豐富,尤能集中展現當前佛教學術界的關注點和最新成果。

作者簡介

李四龍,1969年生,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副主任,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佛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學名譽研究員,中國宗教學會理事。

名人/編輯推薦

《樓宇烈先生八秩頌壽文集》編輯推薦:樓宇烈先生,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現任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京昆古琴研究所所長等職,是我國著名中國哲學史家、佛學家。先生1960年在北大哲學系畢業留校任教,五十余載如一日,教書育人,桃李芬芳。

目次

主體意識、傳統文化與經典解釋
——兼論中西哲學和宗教的對話
探索有中國特色的宗教學理論
體悟:進入生命的通道
風雅流韻
——從樓宇烈老師聽昆曲
師之所存,道之所存也
道、圣王與典范
南宋的心學與佛教
文化的可公度性與差異性
東方的“哲學之父”
——論最早的西文孔子傳記的撰寫過程
“仇必和而解”
——兼論文明沖突與文明和諧
內圣與外王不二初論
——從儒、道、釋思想理解中國內圣與外王之道
孔子生命觀探索
——儒佛的對話
基督教與禪宗“真理觀”的比較
當代中國古代哲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詩經》中的天人觀
漢代公羊學“重五始”框架下的“大一統”
《論語》身體觀與身心修養論札記
《論語筆解》校勘記
——以二種宋本與明清刻本為主的文本對勘
允執厥中
——孔子“思無邪”的詩樂之教
“游于藝”試詮
樂記擷云
琴曲《鹿鳴》試析之《琴學叢書》篇
王夫之對坤卦的闡發
老莊的自然人性論與深層無意識
“得意忘言”說初探
王弼圣人觀源流
——從易學“寂感”說看魏晉孔、老、玄、釋之會通
道教研究的新局和困難
《黃庭經》的養生思想述評
道教內丹學論“道的演化”
道生《妙法蓮花經疏》中“理”的概念
中國早期佛教的佛性思想
——以《大般涅檠經集解》為中心
惠達《肇論疏》校讀拾零
讀《高僧傳》札記
南北朝禪僧、禪法的地理分布
梁陳之時三慧曠法師略考
境界二諦與言教二諦理論結構之比較
——以凈影慧遠“四宗二諦”與嘉祥吉藏“四重二諦”為中心
澄觀的華嚴法界觀
——以《華嚴經疏》、《演義鈔》中的《法界觀門》為中心
三階教的“無盡藏”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
——惠能的慈悲心
宗寶本《六祖壇經》“止惡行善”論析
《壇經》諸本“自性”三身佛思想比照研究
轉《壇經》與《壇經》轉
——閱讀《壇經》的多重視角
《宗鏡錄》中的真心修行觀和現實意義
贊寧《宋高僧傳》訛誤之一顯例淺析
“一人傳虛,萬人傳實”
——公案、話頭的“虛言”屬性
元代禪宗與漢地教化傳統在云南的確立
《百丈清規》與《教苑清規》之異同探析
道是無情更有情
——從明清之際澹歸今釋《熱心說》談起
民國時期明真法師著作資料收集淺議
——兼論近代湖南與南岳的佛教地位
“全體佛教”理想與中國佛教近代化改造的旨趣
——歐陽竟無與太虛的中國佛教近代化改造方案之比較
對弘一法師佛法解釋之思考
太虛對“經懺法事”的批評的再討論
《楞嚴經》“觀音法門”修證次第初探
關于“觀音信仰”的幾點思考
《維摩詰經》的凈土思想及其對人間凈土之影響
淺談中國佛教的過去和未來
中韓佛教交流的特色和意義
《了本生死經》中的“十二緣起”論
部派佛教中的“咒語”研究
印度部派佛教金銀凈之探討
互聯網時代的新宗教
對朝鮮栗谷學派哲學中“心”的概念之小考
“自由教育”:理會、嘗試與突圍
翻譯主體與本體探究
從游識小錄
修心修藝化導眾生

書摘/試閱



在宋明理學中,“心學”常被攻擊為“陽儒陰釋”,這當然是一種形式主義的偏見。因為,無論在終級關懷還是在價值取向上,心學作為儒家的一個學派,與佛教始終有根本的差別。然而,心學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佛教的影響,也是一個明顯的事實,這特別表現在修養論、心性論和境界論幾個方面。本文的討論則限于南宋心學中的佛教影響。
南宋心學以陸氏之學為主干,象山謂其學因讀孟子而自得之,時人及后人則以其學“遙出上蔡”、“兼出信伯”、“頗宗無垢”。為了敘述的簡要和方便,以下擬以王信伯、陸象山、楊慈湖為代表對南宋心學的禪學影響加以討論。
一、 境界——無
北宋理學的最高境界為“孔顏樂處”。周濂溪教程明道兄弟“尋仲尼顏子樂處、所樂何事”,程伊川曾以此考問其弟子鮮于洗:“顏子所樂者何事”?鮮于答:“樂道而已”。伊川說:“使顏子而樂道,不為顏子矣。” 這是說,道不是樂的對象,把道當做樂的對象,就是把道學的精神境界等同于一般的審美活動。孔顏之樂是達到與道為一的境界后自然具有的精神和樂。
心學對于這種樂的解釋則受到佛教的影響,或有意地吸收了佛教的思想。《震澤記善錄》載王信伯與其弟子答問:“問:‘伊川先生答鮮于洗之間,曰若顏子而樂道則不足為顏子,如何?曰:‘心上一毫不留,若有心樂道,即有著矣。”’ 王信伯顯然是以佛家無著無心之說解釋伊洛之學的孔顏樂處,這表明心學對佛家的境界進行了自覺的吸收。王信伯又說:“人心本無思慮,多是記憶既往與未來事,乃知事未嘗累心,心自累于事耳。康節詩‘既往盡歸閑指點,未來都是別支吾’,故君子思不出其位。” 這種以不思既往未來、無累于事來解釋“君子思不出其位”,無疑也有佛教的影響。信伯把老子“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的“無”解釋為去除一切意必固我,也都有意無意地表現出佛家“無我”之境的影響。
象山之學每以孟子語為話頭,但其思想亦吸收佛教,他以“艮其背不獲其身”為“無我”,以“所行其庭不見其人”為“無物” ,是染著佛家的色彩的。他還說:“利害毀譽稱譏苦樂,能動搖人,釋氏謂之八風。” 主張:“凡事累自家一毫不得,每理會一事時,血脈骨髓都在自家手中,然我此中卻似個閑閑散散全不理會事底人。” 象山更強調:“內無所累,外無所累,自然自在,才有一些子意,便沉重了。徹骨徹髓,見得超然,于一身自然輕清,自然靈。” 這種主張內外無累、自然自在、不“有”意的超然境界,顯然有著佛家的影響。
象山主張不可有的意,在楊慈湖進一步發展為“不起意”說。慈湖以不起意為宗旨,認為人性皆善,惡的根源在于“意之起”,他以“不起意”解釋象山的心即理說:“面奏:‘陛下自信此心即大道乎?’寧宗曰:‘然。’問:‘日用如何?’寧宗曰:‘止學定耳。’先生謂:‘定無用學,但不起意,自然靜定,是非賢否自明。’他日又言:‘陛下意念不起,已覺如太虛乎?’寧宗曰:‘是如此。’問:‘賢否是非歷歷照明否?’寧宗曰:‘朕已照破。’” 楊慈湖所謂不起意,不僅指勿使私意發生以保持本心流行、從而形成對是非曲直的直接明覺,而且指心境的靜與定,也就是“寂然不動”。不起意并不是要人像枯槁木石一樣全無知覺思慮,而是指深層心境的無思無為、寂然不動。
慈湖的“毋念”不僅要人去惡向善,同時要人由動歸定,以達到他始終向往的“無思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的境界。慈湖的這些說法也是吸收了佛家“無念為宗”、“心念不起”的思想。
二、本體——心
心學傳統中的“本體”與“工夫”相對,指心體與性體。“圣人本天”指理學強調天、理、道這些客觀性原理,心學則強調主觀性原理,表現出“本心”的特質。陸象山主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東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 象山此說承自信伯,王信伯曾說:“先圣后圣若合符節,非傳圣人之道,傳圣人之心也。非傳圣人之心也,傳己之心也。己之心無異圣人之心,廣大無垠、萬善皆備,欲傳圣人之道,擴充此心焉耳。” 象山之兄復齋有詩“古圣相傳只此心”,象山和詩“斯人千古不磨心”,蓋皆承信伯此說而來,明確地顯示出心學從“本天”轉為“本心”的立場。慈湖后來強調的“己”亦即“己之心”,他更說到:“孔子曰‘心之精神是謂圣’,即達摩謂從上諸神、‘陛以心傳心、即心是佛。” 這把“本心’的立場更加佛教化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5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