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中國經濟史(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經濟史(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9.8 元
定價
:NT$ 239 元
優惠價
87208
缺貨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1954至1955年期間,錢穆先生曾于香港新亞書院先后講授“中國經濟史”及“中國社會經濟史”兩門課程,扼要地講述了由上古春秋戰國至明清時代的經濟情況及財政政策,并道出經濟與政治、文化、社會、軍事、法律、宗教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聯系,評價政策和朝代興亡之關系。
葉龍曾師從錢穆多年,詳盡筆錄及整理了先師兩門課程的內容,對一些內容做出了補釋,形成流暢易讀的文章,在香港《信報》經評版陸續刊出后,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最后集結出版形成本書。本書不僅填補了錢穆先生缺乏經濟專門史著作的遺憾,更令讀者能夠通過閱讀中國經濟史加深對錢穆先生其他著作的理解,以體悟錢穆先生強調要在文化傳統一體性中做研究的教誨。
貫穿全書的主要經濟問題包括農業經濟及土地分配、基建及水利工程、工商業發展、貨幣制度改革、社會階層現象、稅制及徭役等。細讀兩千年的經濟史,我們可以發現,今天中國的社會經濟面貌深受歷史傳統的影響。希望此書能夠幫助讀者解讀目前推行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影響,同時起到鏡鑒作用,將有益的經驗應用于今日商業社會,避免失敗的教訓重蹈覆轍。

作者簡介

講述者:錢穆(1895—1990),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中國現代歷史學家。1912年始為鄉村小學教師,后歷中學而大學,先后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任教。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了新亞書院,任院長,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為止,期間曾獲得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名譽博士稱號。1966年移居臺北,在“中國文化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任職,為“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1990年8月在臺北逝世。錢穆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思想史》等。

記錄整理者簡介
葉龍,香港能仁書院前院長、能仁哲學研究所及中國文史研究所前教授及前所長。新亞書院哲學教育系及新亞研究所畢業,曾師從錢穆多年。后獲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系榮譽文學士、教育文憑、香港大學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歷任中學及大專文史科教師,講述先秦諸子經濟思想、中國經濟史、史記導讀、明清古文研究及中國佛教史等科目。著有《桐城派文學史》《桐城派文學藝術欣賞》《中國古典詩文論集》《王安石詩研究》《孟子思想及其文學研究》及《中國、日本近代史要略》等。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經濟史》:
剖析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經濟根柢 把握五千年來中國經濟史脈
高屋建瓴、小中見大、鑒古喻今、充滿人文理想
融政治、社會、經濟于一體的中國經濟專門史

緒 論
向來學歷史之人,比較不重視社會與經濟。西方人講社會學亦不過 200 年而已。
所謂唯物史觀,即經濟史觀。西方人認為由經濟形態來決定社會形態, 再由社會形態決定一切歷史,遂有社會的分期。唯物史觀、經濟史觀的分期 則稱政治跟隨社會,社會跟隨經濟。于是說封建社會是農業社會;資本主義 社會是工商業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則仍是工商業社會。這可說只是部分對, 但東方歷史決不能如此講。
西方講歷史的分期相當紊亂。只能分上古、中古、近古等來講。中國講 歷史有系統,可按朝代來講,與西方分期迥然不同。因人類歷史演進并不能 照馬克思所講的。人類歷史演進有無共同軌道大值商榷。中國人的歷史演進 顯然與歐美各國的歷史演進不同。對各民族歷史演進,當用歸納法講,再來 察看是否有共同軌道。
今日世界之問題,由于不能用政治、宗教等來解決,因此西方人已漸注 意到東方的歷史。由于土耳其、埃及等國的歷史不完全,唯有中國的歷史可 用來研究人類歷史如何演進,此所以歐美在今日已注意到文化問題。
從前西方人認為不信基督教的民族為不開化的、不文明的、野蠻的,因 此視中國為半開化的。但今日西方業已改變此種錯誤觀點。未來欲對世界學 術有大貢獻的,最好莫如研究中國歷史。
今日世界人類已覺醒,各國各民族各有一套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不佩服 他人的。
講人類歷史共同演進的方法,就得用歷史,用科學的歸納法。 最古的中國社會非原始共產主義社會,應稱為氏族社會,氏族社會的經濟以農業開始,世界文化的開始莫不如此。
歷史可分通史、斷代史、專門史。經濟史屬專史,如欲學習中國經濟 史,最好先能了解經濟與歷史之知識。
歷史注重以史學之觀點方法,作材料之鑒別考訂。如研究井田制,先 應鑒別是否古代有此制,是否可信。第二步,即要作出史學解釋,并加以評 判。井田制如何產生;影響如何;何以不能繼續于今日;井田制在當時之時 代意義為何,此即是史學。
經濟史須具備兩條件: 一、鑒別的方法; 二、解釋其意義及評判其價值。
學歷史前應先了解其他社會科學。研究人文科學是根據歷史材料。中國 經濟史長達 2000 年,歷史演進之記載極詳,西洋史則僅數百年而已。
過去中國學者研究歷史之缺點為: 一、史學與經學不兼通。
二、用西洋歷史模式結論套入中國歷史中。如西洋有羅馬奴隸社會, 但中國沒有。又中國之皇位為世襲,傳其子孫;羅馬則不然。英國則可傳女 兒。故中西歷史大相徑庭,中國之歷史實應讓西方人作參考。
研究農業經濟可分三項目:
1. 生產的經濟:就經濟價值而言,如種稻、種玉蜀黍(即玉米)等;如 各地同類糧食之價格不同。
2. 農村的經濟:中國農村經濟活動場合中之地位與西洋農村地位不 同。中國各地之農村經濟活動亦各不相同。如上海四周之農村經濟 活動與湖南省的農村經濟活動不同。又如廣東番禺一縣城自秦迄 今,已歷逾 2000 年,從未變動,但就農業經濟生產物的價格來講, 則番禺迭有變動。蘇州自春秋迄今亦未變更。城市附近,必有農 村,二者之間有密切經濟關系,應同時討論。今日中國之城市既非西洋之城市,亦非古封建之堡壘,與西方封建 社會模式有所不同。故中國之農村與城市之關系亦與西洋不同。
3. 農民的經濟:講及農民實際的生活,西方農民是奴隸;中國則為佃農與自耕農。論農民之地位,中西亦不同;至于生產物價格,則中 西略同。
中國文化是大陸文化,而非海洋文化;是村落的,而非都市的(希臘、埃 及之文化其重點在都市);埃及、巴比倫是平原文化,中國則為高地(陵谷)文 化,亦非河流文化。

目次

簡目
序一 林毅夫
序二 胡詠超
序三 梁天錫
自序 葉 龍
新版自序 葉 龍
緒 論
第一章 中國古代農業經濟初探
第二章 上古時代的井田制度(公元前770—前221年)
第三章 封建時期的工商業(公元前770—前221年)
第四章 秦代經濟(公元前221—前207年)
第五章 西漢時期經濟(公元前206—公元9年)
第六章 新朝時期經濟(公元9—23年)
第七章 東漢時期經濟(公元24—220年)
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濟(公元 220—589 年)

簡目
序一 林毅夫
序二 胡詠超
序三 梁天錫
自序 葉 龍
新版自序 葉 龍

緒 論
第一章 中國古代農業經濟初探
第二章 上古時代的井田制度(公元前770—前221年)
第三章 封建時期的工商業(公元前770—前221年)
第四章 秦代經濟(公元前221—前207年)
第五章 西漢時期經濟(公元前206—公元9年)
第六章 新朝時期經濟(公元9—23年)
第七章 東漢時期經濟(公元24—220年)
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濟(公元 220—589 年)
第九章 隋代經濟(公元 581—618 年)
第十章 唐代經濟
(唐:公元 618—907 年; 五代十國:公元 907—979年)
第十一章 宋元時期經濟
(宋:公元 960—1279 年; 元:公元 1271—1368 年)
第十二章 明清時期經濟
(明:公元 1368—1644 年; 清:公元 1644—1912 年)
第十三章 中國貨幣、漕運及水利問題雜談

出版后記 
細 錄
序一 林毅夫
序二 胡詠超 
序三 梁天錫 
自序 葉 龍 
新版自序 葉 龍

緒 論
第一章 中國古代農業經濟初探
一、黍與稷為中國最早農作物 
二、古人重黍稷輕稻粱 
三、高地農作物反映陵阪文化 
四、由黍稷到粟麥到稻 
第二章 上古時代的井田制度(公元前770—前221年)
一、古代井田制度沿自封建 
二、井田制的變遷 
三、商鞅為何廢除井田制? 
四、“轅田”制度——農民交換耕田 
五、井田制與西方莊園不同 
第三章 封建時期的工商業(公元前770—前221年)
一、工商業的興起 
二、戰國時代的商業大都市 
三、封建崩潰與郡縣興起 
四、封地與私產的界定 
五、經濟興旺靠水利陸路 
第四章 秦代經濟(公元前221—前207年)
一、秦代土地兼并及土地私有制 
二、秦代經濟農工商并重 
三、秦代的工業發展 
四、貨幣與度量衡制利商業 
五、苛捐重役致秦滅亡 
第五章 西漢時期經濟(公元前206—公元9年)
一、西漢幣制的變遷 
二、西漢貨幣幣值及用途 
三、漢代的役賦與田租 
四、漢代有“素封”千戶侯 
五、先秦諸子對農商的評價 
六、高祖武帝輕商恤農政策 
七、漢武帝時代經濟思想學說 
1.司馬遷經濟思想學說 
2.董仲舒經濟思想學說 
八、西漢的鹽業與鐵業發展 
九、王室財政與政府財政之劃分 
十、對漢武帝財政政策的評論 
1.均輸、平準兩策 
2.祭宗廟“酎金”與“榷酤”酒稅 
3.“鬻爵”制度供買爵免役減罪 
4.厲行告緡出于懲罰心理 
5.武帝幣制亂而返正 
6.鹽鐵均輸兩策非全不可取 
7.武帝輕取民財濫用錢財 
第六章 新朝時期經濟(公元9—23年)
一、王莽輔政,興利除弊 
二、針對貧富懸殊,行均田廢奴婢 
三、王莽四改幣制擾民 
四、新朝的五均六筦制度 
五、政策推行過急致新朝敗亡 
第七章 東漢時期經濟(公元24—220年)
一、穩經濟釋奴婢行“度田” 
二、東漢主要財政收入來源 
三、東漢財政支出兩缺口:軍費及俸祿 
四、東漢的屯田政策成功 
五、東漢興水利改農具重視農業 
六、東漢其他各行業情況 
1.手工業較前代進步 
2.東北及西北畜牧業興盛 
3.漢代絲織業發展 
4.漢代冶鐵工業技術高 
5.漢代銅鐵鑄造業發達 
6.漢代造船、制車業先進 
7.漢代陶瓷工業技藝高 
8.兩漢的鹽政和制鹽業 
9.漢代的釀酒與制糖業 
10.漢代已發展林業 
七、東漢五銖錢的興廢 
八、漢代黃金存量及用途 
1.漢代黃金存量極豐 
2.漢代黃金用途廣 
3.漢代黃金亦可當做貨幣 
九、東漢大田莊儼如王國 
十、兩漢奴婢眾多,工作廣待遇優 
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濟(公元 220—589 年)
一、三國時期的屯田制度 
1.曹操屯田統一中原 
2.鄧艾屯田極為成功 
3.孫吳屯田民無饑歲 
4.蜀漢軍屯為時短暫 
二、西晉的土地制度 
1.品官占田制按官階占田 
2.戶調制有名無實 
三、魏晉南北朝各時期屯田情況 
1.西晉軍屯藉以滅吳 
2.東晉歷朝多軍屯 
3.南朝屯田政策 
4.北魏屯田成效卓著 
5.北朝屯田更勝南朝 
四、魏晉南北朝賦役制度 
1.東晉賦役繁苛稅種多 
2.南朝宋武文二帝輕賦役 
3.南齊高武兩帝政績尚佳 
4.梁武帝廢雜調謬賦 
5.五胡十六國賦役概況 
6.北魏前期租調概況 
五、北魏的均田制度 
六、魏晉南北朝的工業發展 
1.官營工業機構概況 
2.冶煉工業趨于成熟 
3.煉丹改進制瓷工業 
4.蜀錦多產聞名全國 
5.西晉藤紙通行全國 
6.產鹽業多為官管 
7.造船業及制茶業均盛 
七、魏晉南北朝的黃金使用情況 
1.金銀飾物手工制作精巧 
2.金飾的貨幣用途 
3.佛教用黃金最多 
4.兩廣地區金銀使用情況 
八、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1.劉宋鑄錢刻上年號 
2.錢幣輕薄質差之弊 
九、豪強壟斷與貧富不均 
1.北來僑郡霸占山水資源 
2.帝王官僚營商積財如山 
3.社會貧窮黑暗時期 
十、南北朝商業發展 
1.南朝商旅繁耕夫少 
2.南朝抽商稅證商業繁榮 
3.生活奢靡礙南朝統一 
4.北朝經濟稍遜南朝 
5.官員奢華凌駕帝王 
十一、魏晉南北朝之寺院經濟 
1.洛陽佛剎甲天下 
2.南北朝佛寺經濟可自足 
3.寺院財勢大,魏、周兩滅佛 
十二、洛陽名都為商業貿易地 
十三、北朝重視技工軍事 
第九章 隋代經濟(公元 581—618 年)
一、隋代開豐衣足食之世 
二、探討隋代致富原因 
三、隋代土地分配及賦徭概況 
四、開運河建義倉兩德政 
五、隋代基建及重工業規模浩大 
六、隋朝的金融概況 
1.隋代貨幣制度晚期不穩 
2.典當及官私貸款 
七、隋代財政支出大損民生 
第十章 唐代經濟
(唐:公元 618—907 年; 五代十國:公元 907—979年)
一、君臣同心創貞觀盛世 
二、唐代經濟制度優于漢 
三、唐代創立的租庸調制 
1.租庸調制之內容 
2.為民制產之德政 
3.制度沒落的原因 
四、唐代土地多為富豪強占 
五、官員職分田、公廨田及公廨錢 
六、五代十國后周廢屯田 
七、從租庸調制到兩稅制 
1.兩稅制成立經過 
2.兩稅制是認田不認人 
八、對兩稅制度的批評 
1.陸贄評兩稅不公 
2.兩稅制加劇貧富懸殊 
3.利商不利農之法 
九、唐代的鹽政 
1.顏真卿首征鹽稅 
2.劉晏設十監勸鹽 
十、唐代的漕運改革 
1.唐天寶后始重視漕運 
2.劉晏的“緣水置倉”法 
3.唐代漕運的三個階段 
十一、唐代蠶桑業及礦冶業 
1.絲織業北早于南 
2.重礦冶業為便鑄錢 
十二、唐代主要流通之貨幣 
十三、唐代的海陸交通及商業貿易 
1.唐有遠洋船證海外貿易盛 
2.隋唐大地理家精通中外交通 
3.唐代海上貿易極為繁盛 
4.唐代胡商云集揚州、長安 
5.對外僑政策及胡人就業情況 
6.唐代數十城市水陸輻輳 
7.唐代華商與外邦的貿易及交流 
十四、唐代國營交通驛站 
第十一章 宋元時期經濟
(宋:公元 960—1279 年; 元:公元 1271—1368 年)
一、從封建門第到宋代莊田 
二、宋代“方田制”及“衙前”服役 
三、宋政經思想的南北之爭 
四、宋代圩田水利完善 
五、元代勸督農桑行農社制 
第十二章 明清時期經濟
(明:公元 1368—1644 年; 清:公元 1644—1912 年)
一、明代“黃冊”、“魚鱗冊”管理戶口田地 
二、明代糧長制與生員制 
三、“詭寄”、“飛灑”避田租 
四、“一條鞭法”合并賦役 
五、清代收地丁合一稅 
六、清代自乾嘉人口激增的事實 
第十三章 中國貨幣、漕運及水利問題雜談
一、歷代貨幣制度概覽 
二、中國漕運與南糧北運問題 
三、中國的水利問題——黃河、長江、淮水的利與害 
1.北方的黃河水患問題 
2.南方的水利農業發展 

出版后記 

書摘/試閱



第二章 上古時代的井田制度(公元前770—前221年)
一、古代井田制度沿自封建
中國古代的井田制度,一直以來,聚訟紛紜,莫衷一是,無法得出一個結論來。通常一般人研究井田制度之主要參考書有下列數種:
1.《孟子》;
2.《周官》;
3.《春秋·公羊傳》;
4.《漢書·食貨志》。
孟子時,井田制度已不存在。由于《周官》為戰國末年晚周之書,此時井田制度破壞已有二三百年。故《周官》亦不可靠。商鞅在秦變法,以中國東方之制度去西方實行變法,但此時東方早已變了。
所以,欲研究井田制度,上述四種古籍已不可靠,應找《孟子》以前之史料。
戰國之時、孟子之時均已無井田制,故此時講井田制已無憑據。胡適之先生謂并無井田制度,然而并無證據足以證明其說。
講井田制,宜根據鐘鼎文講,不過單靠鐘鼎文,材料不夠。
總之,井田制度乃跟隨封建制度而來。
何謂封建?中文之意,即“封土建國”。
“封”者,《周官》云:“制其畿疆而溝封之。”意即由大司徒圈劃一塊土地,在土地之四周筑以水溝而成封土。
凡封國,即封其四疆(如封信、封門一般),將溝中挖出之土筑成圍堤,堤上植樹,使人不能越過,謂之“封”。
聚集土曰封,“封”者,界也。
又穿溝出土于岸,而皆為封,封即起土界也。
“國”,就是城圈之意,猶如西方之“城”(City),中國古代之城與西方相同。
中國古代之城散開而并不毗連。“國”與“國”之間為游牧之人所居,謂之“戎狄”。古代封建時期,農、牧之民兼有,直至戰國時土地大加開發后,大部分人民才以農業為主。
游牧之民無宮室城郭,便是戎狄,其他則為耕織之民。華夏為防御游牧人入侵,故筑溝建墻以居。此耕織之民便是華夏。其實,華夏與游牧,均為中國人,不過游牧是流動四方的牧民,華夏是固定居住的農民而已。其不同只在文化生活方面。
故封建時期,可稱之為“農民集團的武裝墾殖的活動時期”。昔年蔣百里先生①亦同意此見解。
西周時代的封建,其實是一種耕稼民族的武裝開拓與墾殖。這種華夏的耕稼城郭之國,在西周以前就有。
西周亦無法將之除滅,便任其和平共存;這些小城邦亦無法與西周匹敵,便承認西周為共主,遂以天子之禮事奉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8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