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臨淵(簡體書)
滿額折

臨淵(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2 元
定價
:NT$ 192 元
優惠價
87167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賀衛方、王人博、吳稼祥、梁治平、季衛東、沈志華、許章潤、楊念群、高全喜、仝宗景、秋風、傅國涌、楊天石、李菁、艾愷、梁欽寧、張鳴、王奇生、章立凡、王家獻、沈志華、韓鋼、潘鳴嘯、劉小萌、高王凌、秦暉、金雁、馬國川、余世存、毛喻原、李冬君、季國清、劉剛、阿憶、柳紅等匯聚一堂,回溯歷史,他們不僅深切關照當今社會的國計民生,也表達了“作新民”的思想理念。
《臨淵》是一代杰出的頭腦對繁復的近代中國做出的一次厘清,內容延及晚清、北洋、辛亥革命、大躍進、上山下鄉直到當下現實,從此種意義上或許還可算作是一份近代思想觀念的微縮史錄。其中既有涉及社會新民與改革的冷峻思辨,又有對歷史人事的史料還原,還有他們一代人冷暖人生的經驗總結......

作者簡介

賀衛方、王人博、秦暉、吳稼祥、梁治平、季衛東、沈志華、許章潤、楊念群等數十位學者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近代思想觀念的微縮史錄:鳳凰讀書四年磨一劍,新民說2013壓軸之作。
嚴彬、馬培杰編著的《臨淵》是一代杰出的頭腦對繁復的近代中國做出的一次厘清,內容延及晚清、北洋、辛亥革命、大躍進、上山下鄉直到當下現實,從此種意義上或許還可算作是一份近代思想觀念的微縮史錄。其中既有涉及社會新民與改革的冷峻思辨,又有對歷史人事的史料還原,還有他們一代人冷暖人生的經驗總結……這些在各個層面勾畫出了近代中國百年來的歷史遽變和思潮起伏。只有厘清,才能前進。
《臨淵》的價值或許就像書中季國清先生所說的那樣:“我覺得中國還有希望,這希望就在于我們有這么多人在這兒。”他們觀察、批判,飽含理想的激情,又深感現實的憂慮,而這對任何一個對當下社會還抱有思考的人而言,都將是一次有益的閱讀和對話。

做個自由幸福的讀書人
這樣一個娛樂至死和網絡至死的年代,靜心讀書的日子,已變得比北京的藍天還少。
網絡無處不在,快餐化、碎片化、娛樂化、情緒化的海量紛繁信息,通過微信、微博、電郵、短信、推特、朋友圈、APP推送、游戲更新、電商打折、APP更新等,以“非死不可”之勢來襲,馬不停蹄地消費你我,吞噬著我們吃飯、如廁、開會、駕車前后的分分秒秒.不知不覺中,奪走我們的閑暇時間,扼殺注意力、思維力、原創力。我們內心日益浮躁、膚淺、糾結、冷漠、迷茫,漸漸遠離思考的價值、理性的尊嚴、內心的寧靜和生活的本質。
在電視與網絡的雙重夾擊下,在這個制度轉軌、社會轉型的大時代,在物欲膨脹、消費過度、理想無力、信仰已死、意義缺失的當下,個體如何能不隨波逐流?靠什么保衛我們的自由?
答曰:讀書。
讀書?讀書有什么用?
當視訊取代文字,數碼取代鉛字,從紐約到京港滬的民營實體書店一個接一個關門;當年輕人日益感受理想豐滿現實骨感、上行遏阻、社會板結、身份決定未來——書、書香、書店、讀書、讀書人、讀書會。這些詞會繼續存在多久?我們離書的基地有多遠?
最近一次參加鳳凰網讀書會活動,重回暌違二十多年的涵芬樓書店。又看到、觸摸熟悉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回想起八十年代末轟轟烈烈的大學里的讀書會、全國書展、全民讀書熱,還有那套著名的《走向未來》叢書——那時想象的“未來”,從時間上應該已經到了、甚至過了吧?
從那時到現在,回望文明的過去,遙想人類的未來,書籍,隨技術、社會的演進,無論展現形式怎樣改變,哪怕遭受時代的冷遇,我們有理由相信,它永遠不能、也不會消失。
讀書,帶給人力量、智慧、自由、幸福,帶給我們美好的社會。
讀書意味著知識,知識就是力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也許受到整體社會環境的制約,但知識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相對更容易被個人所把握,因個體努力而實現。古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管是什么樣的x二代,要想沖出身份社會的陷阱,“讀書改變命運”仍是顛撲不滅的真理。隨著中國經濟市場化艱難而持續地演進,知識就是財富,讀書就是力量,知本勝過資本,這個大趨勢也將越發顯現。
讀書意味著智慧。在汲取知識之上,讀書使我們有幸與古往今來的偉大靈魂及人格對話,超越生活時空或命運境遇的局限。透過書籍,我們得以體味先賢親歷的或作品中勾勒的人生顛沛、困頓、聚散、寂寥、蒼茫、堅守、悲憫、決絕、風骨、情懷,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人生旅程,千回百轉,最難得春風得意馬蹄疾,又或是為伊消得人憔悴,更無論望盡天涯、千帆過盡、驀然回首。書籍的力量,幫助我們在關鍵時刻豁然開朗,以智慧勇氣作出最明智的選擇,峰回路轉,柳暗花明。“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終生的讀書,是生命智慧的不斷修煉,是人生體味的反觀升華,讓我們從年少時的率性、偏執、勇猛、激狂,到達成熟后的雍容、豁達、圓潤、平衡,在看清了功名富貴的轉瞬即逝之后,終不改追逐夢想的本真之心。
讀書意味著自由。我們汲取書籍的力量、智慧,通過自足、自信、自主而自由。這是一種真正的自由,它比人們想象的建立在財富基礎上的自由意志的自由更加真實、高尚,而不受生物學、物理學、心理學等支配的“自由意志”并不存在。古今中外智者先賢的書籍智慧,以高山仰止的深邃思維與廣闊視野,撫慰我們騷動的自我,幫助我們超越波瀾起伏的不受約束的激情,達到內心平和與平衡的東方智慧之境,成為一個強大的自由自主的人,即使在面對人生苦難或社會動蕩時,也能拒絕做環境或命運等外力他律的奴隸,而“平靜地背負起所有赤裸的真理,直面一切現實,達到至高無上的權力”(濟慈)。
讀書意味著幸福。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個人都有多少件“未完成”的心愿、夢想,或秋月當空,對酒當歌,或埋于心底,深夜夢回。蘭亭已矣,梓澤丘墟,“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人在時空上的渺小,生命本質的悲劇性。怎不讓人感慨唏噓。讀書,給我們力量、智慧與最高的自由,讓我們跨越時空歲月,超越人生的無常,擺脫對死亡的恐懼,無論人生境遇,在每一個瞬間和當下,樂觀地接受現實的不完美,以平靜的心態,享受生活中的美好,追尋精神上的永恒,成為自我幸福的主宰。
讀書,使社會更美好。儒家讀書人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對國家社會而言,一個熱愛讀書的民族才會有光明的未來。通過讀書,才能發展、保障個體的知識素養、自由精神、獨立人格、道德勇氣;讀書的人越多,理性的力量、民意的聲音、公民的意識、民主的實踐、公共生活的參與才能越壯大,真正的現代性文明社會才可能建立。
這套“鳳凰網讀書文庫”的精神之源,多是我(和我們)欽佩敬仰的作者、學者、思想者以及精神上的老師、人生中的朋友,為之代序,榮幸而惶恐。
讓我們一起,做個自由、幸福的讀書人。
鳳凰新媒體首席運營官李亞
2013年11月3日

目次

序:做個自由幸福的讀書人
重民,新民,抑或革命
——重新回到《新民說》
楊念群、高全喜、仝宗錦、梁治平
復活、開新與批判
——《新民說》在今天
吳稼祥、許章潤、何兵、秋風
破局:什么是關鍵
——中國現代思想敘事“第一義”
王人博、楊念群、秋風
辛亥百年解
——大清朝如何脫軌?
傅國涌
找尋真實的孫中山
——從《天下為公——孫中山傳》說起
楊天石、李菁
“我一輩子是個拼命干的”
——梁漱溟先生和現代化
艾愷、梁欽寧
誰人不識王鼎鈞?
——縱談《王鼎鈞回憶錄》
張鳴、王奇生、章立凡、王家獻
那年我們高歌猛進
——毛澤東是如何發動大躍進的
沈志華、韓鋼
失落的一代
——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
潘鳴嘯、劉小萌
所謂“朝三暮四”
——聊聊被耽誤的人生
余世存、毛喻原、李冬君、季國清、劉剛
關于八〇年代
——經濟學人的光榮與夢想
阿憶、柳紅
走向現代
——兼談《乾隆十三年》
高王凌、秦暉、金雁、馬國川
“公天下”與“以民為本”
——解讀傳統中國的秩序原理
吳稼祥、季衛東
中國:法治文明下的另一種鄉愁
——關于法治之難及其歷史理性
賀衛方、王人博
跋:天空還有飛鳥的痕跡

書摘/試閱

重民,新民,抑或革命
——重新回到《新民說》
楊念群:大家下午好,今天這個聚會是任公先生發表《新民說》110周年的紀念,我覺得非常有意義,而且又是在北大百年講堂,就變得更加有意義:北大是一個自由、民主的圣地,是五四以來的一個象征,是我們不懈奮斗的志士聚集的地方。
從“國家”到“人”
談到《新民說》,大家若讀過任公先生的這些文章,基本都有一個印象,那就是他一生不懈地要變革中國人的氣質,要打造新人,這是他一輩子奮斗的目標。我記得前幾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打造的一個品牌叫“理想國”,“理想國”可能是要創造一個理想的國家的理念;今年又打造了另一個平臺,就是“新民說”,從新民的角度而不是從國家的角度來重新認識我們中國近百年來的歷史。我覺得這樣一個思路是非常有意義的,從關注國家變革到關注人的自身改造這樣一條演變路線,比較符合任公先生在《新民說》中體現出的意愿。任公先生在《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這篇文章里面曾經把中國變革的心理動力的演化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從器物上感覺不足,第二期從制度上感覺不足,第三期從文化上感覺不足。從這三個階段的遞進過程可以看出,我們中國人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從各個角度探索改造中國的途徑,從改造我們的國家開始,最終歸結到改造我們自身這個階段。
為什么“新民說”的魅力歷經百年而延續不衰?
但是我覺得“新民”這個詞所要表達的意思,可以視為任公發起第三階段變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依據,也可以說達到了其思想演變的一個新的高峰。當年陳獨秀先生曾說過一句話,他說“倫理的覺悟是最后覺悟的覺悟”。陳獨秀先生實際上也是把梁任公《新民說》的思想繼續貫徹了下來,最后都是歸結到人本身的改造。其實,我們看任公談到近代歷史三個階段的變化,就是由外到內感受到西方刺激后所做出的一種應變反應。首先感覺到器物上的不足,才出現了洋務運動;感覺到制度上的不足,部分士人才發起了戊戌變法;當這些變革逐漸暴露出某種缺陷時,他們才意識到人本身其實是最需要加以改變的,于是才有文化變遷的要求。所以整個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是一個從外到內,從外在的器物、外在的形式向人的內心不斷地進發、不斷地改造的過程。這是《新民說》之所以在歷經百年之后卻仍能始終激發我們心智的原因之所在。
如果我們把整個“新民說”提出的背景與中國上個世紀80年代的改革歷程相比較進行觀察,我們就會發現,中國其實在近二三十年經歷了一個同樣的變化:上個世紀80年代初,中國最初進行改革開放的時候曾經提出“四個現代化”,其中并不包括政治制度和人的現代化。這也說明我們當時的現代化內涵還處于引進科技、注重器物的階段。到了80年代中期的時候,我們認識到變革的內容并不僅僅限于科技,于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開始進入討論視野。到了80年代末期,輿論界已經注意到人是改革的主體,人本身素質得不到提高,政治制度和科技發展也會受到很大制約。可惜的是,在80年代末,對人自身的改變、人的自我解放的關注被迫中斷了。大家也可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包括制度的變革也在80年代末以后受到壓抑而被迫中止了。
改革的循環周期:重回“新民說”,重歸百年改革之路
從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一個最深刻的教訓是盲目追求經濟效率的增長,相當于洋務運動時期對器物本身的過度重視,導致人的欲望畸形膨脹。大家魅惑于這樣的口號:只要經濟發展起來了,人本身和制度的變化會隨之跟進——我稱之為“連帶模式”。其實情況也許恰恰相反,經濟的盲目發展也可能導致政治變革和人心改變的嚴重滯后。所以到上個世紀90年代末,制度變革和人的覺醒與整個經濟發展之間出現了嚴重的脫節,脫節到什么程度?大家可能已經感覺到了,就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之后所導致的實用主義思維的泛濫。我們現在重新提出“新民說”,并與“理想國”的構想相互銜接,實際上是重歸百年來改革的舊路子。有點像當年變革的一個循環周期,只不過是個小的短期“循環”。這個小循環周期可以清楚地從80年代變革中觀察出來。大致從1981年到1989年,十年之內,整個中國的改革歷程出現了類似于梁任公所提出的近代從器物到制度再到人的變遷這樣一個循環周期。可惜這個小循環進行到第一個階段就被迫停滯了,現在我們重溫梁任公先生有關新民的思考,實際上是重新接續上個世紀……
P1-3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67
絕版無法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