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這是一本講述作者與一位山中老者交往、居住的長篇散文集。在中越邊境地廣西憑祥市一個偏僻的山林裡,一位孤寡老人常年獨居山中,種果養雞為生。作者偶然相識,便在山中蓋一簡陋小屋,與之為鄰。九年間,作者堅持每個月到山中閒居幾日,讀書,思考,作心靈的棲息。在山中居住的日子,作者拋卻鬧市的繁華、喧囂,在山中過著對物質要求最簡單的生活。仿佛艱苦,日子卻很悠閒,作者自得其樂。在這種慢生活的日子裡,作者卻重新體會了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在靜謐中重新對人性、人生進行思考,感悟許多哲理。該作品曾獲廣西第六屆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
作者簡介
嚴風華,男,壯族,廣西龍州縣人。現為廣西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魯迅文學院第12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學員。已出版散文集《窗外是風景》《民間記憶》《四季飄香》《廣西當代作家叢書 嚴風華卷》。
名人/編輯推薦
梭羅說過:“在這個充滿閑言碎語的社會,我們為什么不找一個地方安靜一下呢?”這本書,仿佛一劑心靈良藥,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讓浮躁的人安靜下來,找到自己那份平和的心靈世界。此書可號稱“中國版的《瓦爾登湖》”。
一劑心靈良藥,讓現世浮躁的人安靜下來,找到自己那份平和的心靈世界
一座住夢的房子,偶作閑居,放逐心靈……
純凈的星空,自由的空氣,人間的真情,自然的真性
都在真實靈動的文字里
一劑心靈良藥,讓現世浮躁的人安靜下來,找到自己那份平和的心靈世界
一座住夢的房子,偶作閑居,放逐心靈……
純凈的星空,自由的空氣,人間的真情,自然的真性
都在真實靈動的文字里
序
關于我的鄉野情結
人之生計,五味雜陳。而無論勞苦或安逸,斷然不能缺少夢想。貧者求富,富者祈安;畫餅充饑,臨淵羨魚;坐楚望蜀,朝三暮四;勤耕盼豐年,苦讀為功名;舍俗欲得道,得道想成仙……如此種種,皆為常情常理。畢竟,歲月漫漫,窮通未遇局已定,老疾未到關已破。若不時摻入夢想的成分,日子便有了味道,有了奔頭,有了意趣。
自然,夢想過于長久,便是癡想了。
我心里就常常揣著這樣的癡想。
想有了錢,買一棟別墅,在庭院里栽花種草;買一部車,閑時尋親訪友,游山玩水;寫出一手好字,或孤芳自賞,或招搖于世;藏一屋奇石,獨自把玩,或邀好友共賞……說白了,夢想實質就是一種激情,一種期盼,一種追求,一種向往;或許未必一一實現,卻可以激活內心的欲望和生活的熱情。只是想多了,遲遲不見實現,就淡忘了。
能始終纏繞我心的,是逍遙鄉野,結廬為舍,圖個自在。
如此說法,略顯矯情或造作。但實在系我所愿,并已積集數十年之久。
這是有緣由的。
小時,父母就多次將我和弟弟從縣城送往鄉下。其時,我姑媽一家在離縣城幾十里外的生產隊里插隊落戶。每逢暑假,當教師的父母就把我和弟弟送到姑媽家。記得第一次,父親是用自行車馱著我和二弟去的。父親車技不精,不敢同時搭載我兩兄弟和母親,所以,我們坐在車尾,父親把著車頭在前面推,母親則跟隨一旁。大約走了三四個小時便到。父母把我們交給姑媽就馬上返回了。他們剛走不久,天上立即烏云密布,接著電閃雷鳴,下起了暴雨。雨十分的大,很遠的地方都還看見一條條灰白的雨絲往下掛。那時大約是下午五點左右,我和二弟坐在門檻上,怯生生地望著遠方,沒有說話。剛才還在外面找吃的雞都火急火燎地跑回來了,全躲在屋檐底下,一只挨著一只,排成一溜。雨水一柱一柱的不停地沿著瓦頂上的雨槽往下流,濺起的水珠,淋濕了我們的腳,也淋濕了屋檐下的那一溜雞。那一溜雞一個個縮著脖子,耷拉著翅膀,羽毛水淋淋的,已無半點生氣。
我們也是毫無生氣。我望著灰蒙蒙的天,望著父母回去的路,一直憂心忡忡:他們不會遇到山洪吧?山洪不會把他們沖走吧?天很快黑了,他們能回得到家嗎?
這是我第一次產生的沉重而長久的牽掛。我當時五六歲,頭腦簡單,并不知道這回家的路有多遙遠,這即將來臨的黑夜會不會暗藏殺機,也不知道僅僅一場暴雨是不能阻擋父母的腳步的。但從那時起,我幾乎每一天都帶著一種壓抑和郁悶的情緒。我們無端與父母隔離,終日無人訴說;姑媽又因家庭出身不好,一直要求我們不能過多跟村里的孩子玩,不能跟大人說話。生怕說錯了話,惹事。唯有我那個勤勞、樂觀的二表哥,倒是給我們制造了不少的快樂。他帶我們到村外,教我們裝鳥、掏鳥窩,教我們采野果,教我們插秧,教我們耘田,教我們放鴨子,教我們燒紅薯窯。鄉野的氣息,無論沉重或輕盈,均如絲如縷,不動聲色地滲入了我的肌膚和血液,構成我揮之不去的鄉野記憶和情愫。
只是始終無法明白,當年父母為何總要把我們送到鄉下去。
以至于今日,我對鄉野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的親切感有增無減。鄉野坦蕩蕩,有滿眼翠綠的青山,有清澈寧靜的溪流,有生機勃勃的莊稼,有炊煙裊裊的農舍,有清麗悅耳的鳥鳴,有明凈安詳的浮云,有彎腰曲背的勞作,有放牧草地的悠然……面對這一切,完全可以放縱眼睛,放松思想,只要稍稍注意腳下的路,避免失足山崖、踩中毒蛇就行了。不像城市,有太多的管束,有太多的誘惑,也有太多的爭斗,有太多的陷阱。城市其實就是一方看不見的沼澤地,時時讓你陷入其中,時時讓你掙扎,不得安生。
這恐怕就是我熱愛鄉野的理由。因為鄉野簡單,簡單了就可以輕松自由。
我是一個不喜歡熱鬧的人。只要安穩,有一件喜歡的事做就行。所以,我越來越向往日子的單純與安靜。這種向往,竟成了一種嗜好。如果某一天外出,無意中踏入了鄉野,遠看小山孤立,田野芬芳,村舍隱現,炊煙散漫;近見清溪蜿蜒,灌木叢叢,蜂飛蝶舞;釣叟移舟去,村童跨犢歸……這樣的畫面一旦入目,我的內心便有了親近的沖動,便想:如果能在這樣的地方建一茅舍,漁樵耕讀,多好呢!
真的一直這么想。
而且想了很多年。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晉陶淵明《飲酒》)古代文人大多心性淡定,喜歡心靈的寧靜。文字里,點點滴滴,無不宣泄著一種獨立寒秋、冷眼紅塵的情態。即便是雄群聚居,也能玩出不落世俗的詩意十足的花樣來。在浙江,有一個聞名遐邇的“曲水流觴”人文景觀。當年,晉朝“書圣”王羲之召集天下名士謝安、段融等人,來到江南水鄉紹興的會稽山之陰,蘭亭曲水之濱,舉行了一次浪漫的曲水流觴修禊盛會。只見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之中,眾名士列坐曲水兩側,將酒觴(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誰的前面,誰就即興賦詩,否則罰酒。王羲之就在這次集會中,書寫了《蘭亭集序》而名揚天下。我等自然不能與名士比肩。古時文人隱遁山林,是一種節氣,是一種處世的方式方法,同時也是一種時髦。要么潔身自好,不與濁流為伍,要么期望出現這樣一種結局:皇帝忽然開恩,召至朝廷,隱遁者又重見光日,榮華富貴。而當今世界,歌舞升平,車水馬龍,人海茫茫,我若入了山林,必如滴水入海,不僅了無蹤影,更是斷了生活的來源。所以,我只是想,平日里能久不久離開城市的熱鬧和擁擠,在鄉下圖得片刻的清靜,這便是享受了。
快樂,是靠自己尋找得來的。
我發現,我所喜愛的正是這樣的意趣。這也是我唯一的浪漫。
于是,我開始了尋找。
2000年冬,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通過朋友,在南疆邊陲一個叫上石的小鎮里,認識了一位常年深居山林的孤寡老人。經他的允許,我在他的屋對面建了一間簡陋的瓦房。自此之后,無論寒暑,無論雨晴,基本在每一個月的某個周末出發,到山里待上幾天,與山為伴,與老人為伴。將近十年過去,見聞甚多,但我從不敢隨意地將山中之事寫成任何文字,見諸報刊,更沒有成書的想法。直至如今,忽然產生了寫作的沖動,才巍巍然將這前因后果及當時的日記整理成文,以備遺忘。
這才有了《一座山,兩個人》。
人之生計,五味雜陳。而無論勞苦或安逸,斷然不能缺少夢想。貧者求富,富者祈安;畫餅充饑,臨淵羨魚;坐楚望蜀,朝三暮四;勤耕盼豐年,苦讀為功名;舍俗欲得道,得道想成仙……如此種種,皆為常情常理。畢竟,歲月漫漫,窮通未遇局已定,老疾未到關已破。若不時摻入夢想的成分,日子便有了味道,有了奔頭,有了意趣。
自然,夢想過于長久,便是癡想了。
我心里就常常揣著這樣的癡想。
想有了錢,買一棟別墅,在庭院里栽花種草;買一部車,閑時尋親訪友,游山玩水;寫出一手好字,或孤芳自賞,或招搖于世;藏一屋奇石,獨自把玩,或邀好友共賞……說白了,夢想實質就是一種激情,一種期盼,一種追求,一種向往;或許未必一一實現,卻可以激活內心的欲望和生活的熱情。只是想多了,遲遲不見實現,就淡忘了。
能始終纏繞我心的,是逍遙鄉野,結廬為舍,圖個自在。
如此說法,略顯矯情或造作。但實在系我所愿,并已積集數十年之久。
這是有緣由的。
小時,父母就多次將我和弟弟從縣城送往鄉下。其時,我姑媽一家在離縣城幾十里外的生產隊里插隊落戶。每逢暑假,當教師的父母就把我和弟弟送到姑媽家。記得第一次,父親是用自行車馱著我和二弟去的。父親車技不精,不敢同時搭載我兩兄弟和母親,所以,我們坐在車尾,父親把著車頭在前面推,母親則跟隨一旁。大約走了三四個小時便到。父母把我們交給姑媽就馬上返回了。他們剛走不久,天上立即烏云密布,接著電閃雷鳴,下起了暴雨。雨十分的大,很遠的地方都還看見一條條灰白的雨絲往下掛。那時大約是下午五點左右,我和二弟坐在門檻上,怯生生地望著遠方,沒有說話。剛才還在外面找吃的雞都火急火燎地跑回來了,全躲在屋檐底下,一只挨著一只,排成一溜。雨水一柱一柱的不停地沿著瓦頂上的雨槽往下流,濺起的水珠,淋濕了我們的腳,也淋濕了屋檐下的那一溜雞。那一溜雞一個個縮著脖子,耷拉著翅膀,羽毛水淋淋的,已無半點生氣。
我們也是毫無生氣。我望著灰蒙蒙的天,望著父母回去的路,一直憂心忡忡:他們不會遇到山洪吧?山洪不會把他們沖走吧?天很快黑了,他們能回得到家嗎?
這是我第一次產生的沉重而長久的牽掛。我當時五六歲,頭腦簡單,并不知道這回家的路有多遙遠,這即將來臨的黑夜會不會暗藏殺機,也不知道僅僅一場暴雨是不能阻擋父母的腳步的。但從那時起,我幾乎每一天都帶著一種壓抑和郁悶的情緒。我們無端與父母隔離,終日無人訴說;姑媽又因家庭出身不好,一直要求我們不能過多跟村里的孩子玩,不能跟大人說話。生怕說錯了話,惹事。唯有我那個勤勞、樂觀的二表哥,倒是給我們制造了不少的快樂。他帶我們到村外,教我們裝鳥、掏鳥窩,教我們采野果,教我們插秧,教我們耘田,教我們放鴨子,教我們燒紅薯窯。鄉野的氣息,無論沉重或輕盈,均如絲如縷,不動聲色地滲入了我的肌膚和血液,構成我揮之不去的鄉野記憶和情愫。
只是始終無法明白,當年父母為何總要把我們送到鄉下去。
以至于今日,我對鄉野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的親切感有增無減。鄉野坦蕩蕩,有滿眼翠綠的青山,有清澈寧靜的溪流,有生機勃勃的莊稼,有炊煙裊裊的農舍,有清麗悅耳的鳥鳴,有明凈安詳的浮云,有彎腰曲背的勞作,有放牧草地的悠然……面對這一切,完全可以放縱眼睛,放松思想,只要稍稍注意腳下的路,避免失足山崖、踩中毒蛇就行了。不像城市,有太多的管束,有太多的誘惑,也有太多的爭斗,有太多的陷阱。城市其實就是一方看不見的沼澤地,時時讓你陷入其中,時時讓你掙扎,不得安生。
這恐怕就是我熱愛鄉野的理由。因為鄉野簡單,簡單了就可以輕松自由。
我是一個不喜歡熱鬧的人。只要安穩,有一件喜歡的事做就行。所以,我越來越向往日子的單純與安靜。這種向往,竟成了一種嗜好。如果某一天外出,無意中踏入了鄉野,遠看小山孤立,田野芬芳,村舍隱現,炊煙散漫;近見清溪蜿蜒,灌木叢叢,蜂飛蝶舞;釣叟移舟去,村童跨犢歸……這樣的畫面一旦入目,我的內心便有了親近的沖動,便想:如果能在這樣的地方建一茅舍,漁樵耕讀,多好呢!
真的一直這么想。
而且想了很多年。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晉陶淵明《飲酒》)古代文人大多心性淡定,喜歡心靈的寧靜。文字里,點點滴滴,無不宣泄著一種獨立寒秋、冷眼紅塵的情態。即便是雄群聚居,也能玩出不落世俗的詩意十足的花樣來。在浙江,有一個聞名遐邇的“曲水流觴”人文景觀。當年,晉朝“書圣”王羲之召集天下名士謝安、段融等人,來到江南水鄉紹興的會稽山之陰,蘭亭曲水之濱,舉行了一次浪漫的曲水流觴修禊盛會。只見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之中,眾名士列坐曲水兩側,將酒觴(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誰的前面,誰就即興賦詩,否則罰酒。王羲之就在這次集會中,書寫了《蘭亭集序》而名揚天下。我等自然不能與名士比肩。古時文人隱遁山林,是一種節氣,是一種處世的方式方法,同時也是一種時髦。要么潔身自好,不與濁流為伍,要么期望出現這樣一種結局:皇帝忽然開恩,召至朝廷,隱遁者又重見光日,榮華富貴。而當今世界,歌舞升平,車水馬龍,人海茫茫,我若入了山林,必如滴水入海,不僅了無蹤影,更是斷了生活的來源。所以,我只是想,平日里能久不久離開城市的熱鬧和擁擠,在鄉下圖得片刻的清靜,這便是享受了。
快樂,是靠自己尋找得來的。
我發現,我所喜愛的正是這樣的意趣。這也是我唯一的浪漫。
于是,我開始了尋找。
2000年冬,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通過朋友,在南疆邊陲一個叫上石的小鎮里,認識了一位常年深居山林的孤寡老人。經他的允許,我在他的屋對面建了一間簡陋的瓦房。自此之后,無論寒暑,無論雨晴,基本在每一個月的某個周末出發,到山里待上幾天,與山為伴,與老人為伴。將近十年過去,見聞甚多,但我從不敢隨意地將山中之事寫成任何文字,見諸報刊,更沒有成書的想法。直至如今,忽然產生了寫作的沖動,才巍巍然將這前因后果及當時的日記整理成文,以備遺忘。
這才有了《一座山,兩個人》。
目次
序:關于我的鄉野情結
1.二〇〇〇年:一個冬天的緣分
2.造一座房子住夢
3.正式公民
4.六月泉聲
5.孤獨是一種滋味
6.日 子
7.初 冬
8.李花滿床
9.原始日記(一)
10.冷月侵身
11.種植,是一種習慣
12.原始日記(二)
13.嚶嚶之泣
14.小鎮面孔
15.地氣氤氳
16.悲情三月
17.江哥醉臥止囂廬
18.一路風景
19.游 戲
20.“憤怒詩人”的浪漫
21.關于《瓦爾登湖》
22.錯 殺
23.大S和小S
24.獨 舞
25.掌聲為你而鳴
26.山林的影子
27.那一年落葉紛紛
28.為賊做夢
29.彎彎月
30.何謂逍遙
31.醉 牧
32.鄰 居
33.素食者阿貝
34.過 客
35.魚之味
36.土地的顏色
37.斷指之謎
38.后 記
1.二〇〇〇年:一個冬天的緣分
2.造一座房子住夢
3.正式公民
4.六月泉聲
5.孤獨是一種滋味
6.日 子
7.初 冬
8.李花滿床
9.原始日記(一)
10.冷月侵身
11.種植,是一種習慣
12.原始日記(二)
13.嚶嚶之泣
14.小鎮面孔
15.地氣氤氳
16.悲情三月
17.江哥醉臥止囂廬
18.一路風景
19.游 戲
20.“憤怒詩人”的浪漫
21.關于《瓦爾登湖》
22.錯 殺
23.大S和小S
24.獨 舞
25.掌聲為你而鳴
26.山林的影子
27.那一年落葉紛紛
28.為賊做夢
29.彎彎月
30.何謂逍遙
31.醉 牧
32.鄰 居
33.素食者阿貝
34.過 客
35.魚之味
36.土地的顏色
37.斷指之謎
38.后 記
書摘/試閱
六 月 泉 聲
天黑了,我們點起了油燈。燈光如豆。路邊的小路,偶有汽車、摩托車進出,車燈不時射進來,有些晃眼。夏天蟲子多,見到燈光,就不斷地撲到飯桌的油燈上。這些蟲子,翅膀上沾滿了粉末,撲打在燈罩上,粉末便星星點點的飄飛起來。我們就一邊吃,一邊用手趕蟲子。有時蟲子掉進菜汁里去,翅膀拍打幾下,就不動了。我們用筷子挑出來,繼續吃。
在城市,任何人斷然接受不了這樣的情形的。
但我一直都很習慣。在鄉下,無論在哪,無論在什么條件下,我都能吃能睡。在城市文明的比照之下,鄉下的生活無疑是簡陋而艱苦的。但事實上又沒有多少人能為改變鄉下的艱苦和簡陋做過什么。所以,我覺得沒有理由產生嫌棄之心。
路邊的燈光漸少,夜變得清凈了許多。我聽到了水池里流水的聲音。
老伯說,在山里,空氣好,睡一個小時,就可以抵得鎮上的三個小時了。每天起來,他都是先煮一鍋粥。這鍋粥,就是他和雞、鴨、貓共同的一整天的飯食了。然后再做一些工,到十一點左右才吃飯,實際就是早餐中餐一起吃了。大多時候沒什么菜,幾個辣椒,一碟青菜,也可以喝二兩了。若是冬天,有時就懶得上飯桌,干脆蹲在火灶邊,邊烤火邊吃。晚飯也是如此。夜里,沒個去處,也沒事干,就聽收音機,聽氣候,聽農事。聽著聽著,就睡著了。
神仙不過如此。幸福與否,其實就是個人的自我感覺。
有一次,眾弟子慫恿蘇格拉底去逛熱鬧的集市,以為他一定會玩個痛快,而且滿載而歸。但回來之后,蘇格拉底說,“我去那里最大的收獲,就是發現——我原來并不需要那么多東西。”我們平日里看到一些處境艱難的人,總以為他們十分可憐,極需要我們伸出援助之手。其實不然,人最需要的東西不是物質,是精神。亞里士多德早就說過:幸福就是自足。
自足的精神,不是靠憐憫得來的。
關于我的鄉野情結
人之生計,五味雜陳。而無論勞苦或安逸,斷然不能缺少夢想。貧者求富,富者祈安;畫餅充饑,臨淵羨魚;坐楚望蜀,朝三暮四;勤耕盼豐年,苦讀為功名;舍俗欲得道,得道想成仙……如此種種,皆為常情常理。畢竟,歲月漫漫,窮通未遇局已定,老疾未到關已破。若不時摻入夢想的成分,日子便有了味道,有了奔頭,有了意趣。
自然,夢想過于長久,便是癡想了。
我心里就常常揣著這樣的癡想。
想有了錢,買一棟別墅,在庭院里栽花種草;買一部車,閑時尋親訪友,游山玩水;寫出一手好字,或孤芳自賞,或招搖于世;藏一屋奇石,獨自把玩,或邀好友共賞……說白了,夢想實質就是一種激情,一種期盼,一種追求,一種向往;或許未必一一實現,卻可以激活內心的欲望和生活的熱情。只是想多了,遲遲不見實現,就淡忘了。
能始終纏繞我心的,是逍遙鄉野,結廬為舍,圖個自在。
如此說法,略顯矯情或造作。但實在系我所愿,并已積集數十年之久。
這是有緣由的。
小時,父母就多次將我和弟弟從縣城送往鄉下。其時,我姑媽一家在離縣城幾十里外的生產隊里插隊落戶。每逢暑假,當教師的父母就把我和弟弟送到姑媽家。記得第一次,父親是用自行車馱著我和二弟去的。父親車技不精,不敢同時搭載我兩兄弟和母親,所以,我們坐在車尾,父親把著車頭在前面推,母親則跟隨一旁。大約走了三四個小時便到。父母把我們交給姑媽就馬上返回了。他們剛走不久,天上立即烏云密布,接著電閃雷鳴,下起了暴雨。雨十分的大,很遠的地方都還看見一條條灰白的雨絲往下掛。那時大約是下午五點左右,我和二弟坐在門檻上,怯生生地望著遠方,沒有說話。剛才還在外面找吃的雞都火急火燎地跑回來了,全躲在屋檐底下,一只挨著一只,排成一溜。雨水一柱一柱的不停地沿著瓦頂上的雨槽往下流,濺起的水珠,淋濕了我們的腳,也淋濕了屋檐下的那一溜雞。那一溜雞一個個縮著脖子,耷拉著翅膀,羽毛水淋淋的,已無半點生氣。
我們也是毫無生氣。我望著灰蒙蒙的天,望著父母回去的路,一直憂心忡忡:他們不會遇到山洪吧?山洪不會把他們沖走吧?天很快黑了,他們能回得到家嗎?
這是我第一次產生的沉重而長久的牽掛。我當時五六歲,頭腦簡單,并不知道這回家的路有多遙遠,這即將來臨的黑夜會不會暗藏殺機,也不知道僅僅一場暴雨是不能阻擋父母的腳步的。但從那時起,我幾乎每一天都帶著一種壓抑和郁悶的情緒。我們無端與父母隔離,終日無人訴說;姑媽又因家庭出身不好,一直要求我們不能過多跟村里的孩子玩,不能跟大人說話。生怕說錯了話,惹事。唯有我那個勤勞、樂觀的二表哥,倒是給我們制造了不少的快樂。他帶我們到村外,教我們裝鳥、掏鳥窩,教我們采野果,教我們插秧,教我們耘田,教我們放鴨子,教我們燒紅薯窯。鄉野的氣息,無論沉重或輕盈,均如絲如縷,不動聲色地滲入了我的肌膚和血液,構成我揮之不去的鄉野記憶和情愫。
只是始終無法明白,當年父母為何總要把我們送到鄉下去。
以至于今日,我對鄉野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的親切感有增無減。鄉野坦蕩蕩,有滿眼翠綠的青山,有清澈寧靜的溪流,有生機勃勃的莊稼,有炊煙裊裊的農舍,有清麗悅耳的鳥鳴,有明凈安詳的浮云,有彎腰曲背的勞作,有放牧草地的悠然……面對這一切,完全可以放縱眼睛,放松思想,只要稍稍注意腳下的路,避免失足山崖、踩中毒蛇就行了。不像城市,有太多的管束,有太多的誘惑,也有太多的爭斗,有太多的陷阱。城市其實就是一方看不見的沼澤地,時時讓你陷入其中,時時讓你掙扎,不得安生。
這恐怕就是我熱愛鄉野的理由。因為鄉野簡單,簡單了就可以輕松自由。
我是一個不喜歡熱鬧的人。只要安穩,有一件喜歡的事做就行。所以,我越來越向往日子的單純與安靜。這種向往,竟成了一種嗜好。如果某一天外出,無意中踏入了鄉野,遠看小山孤立,田野芬芳,村舍隱現,炊煙散漫;近見清溪蜿蜒,灌木叢叢,蜂飛蝶舞;釣叟移舟去,村童跨犢歸……這樣的畫面一旦入目,我的內心便有了親近的沖動,便想:如果能在這樣的地方建一茅舍,漁樵耕讀,多好呢!
真的一直這么想。
而且想了很多年。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晉?陶淵明《飲酒》)古代文人大多心性淡定,喜歡心靈的寧靜。文字里,點點滴滴,無不宣泄著一種獨立寒秋、冷眼紅塵的情態。即便是雄群聚居,也能玩出不落世俗的詩意十足的花樣來。在浙江,有一個聞名遐邇的“曲水流觴”人文景觀。當年,晉朝“書圣”王羲之召集天下名士謝安、段融等人,來到江南水鄉紹興的會稽山之陰,蘭亭曲水之濱,舉行了一次浪漫的曲水流觴修禊盛會。只見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之中,眾名士列坐曲水兩側,將酒觴(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誰的前面,誰就即興賦詩,否則罰酒。王羲之就在這次集會中,書寫了《蘭亭集序》而名揚天下。我等自然不能與名士比肩。古時文人隱遁山林,是一種節氣,是一種處世的方式方法,同時也是一種時髦。要么潔身自好,不與濁流為伍,要么期望出現這樣一種結局:皇帝忽然開恩,召至朝廷,隱遁者又重見光日,榮華富貴。而當今世界,歌舞升平,車水馬龍,人海茫茫,我若入了山林,必如滴水入海,不僅了無蹤影,更是斷了生活的來源。所以,我只是想,平日里能久不久離開城市的熱鬧和擁擠,在鄉下圖得片刻的清靜,這便是享受了。
快樂,是靠自己尋找得來的。
我發現,我所喜愛的正是這樣的意趣。這也是我唯一的浪漫。
于是,我開始了尋找。
2000年冬,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通過朋友,在南疆邊陲一個叫上石的小鎮里,認識了一位常年深居山林的孤寡老人。經他的允許,我在他的屋對面建了一間簡陋的瓦房。自此之后,無論寒暑,無論雨晴,基本在每一個月的某個周末出發,到山里待上幾天,與山為伴,與老人為伴。將近十年過去,見聞甚多,但我從不敢隨意地將山中之事寫成任何文字,見諸報刊,更沒有成書的想法。直至如今,忽然產生了寫作的沖動,才巍巍然將這前因后果及當時的日記整理成文,以備遺忘。
這才有了《一座山,兩個人》。
天黑了,我們點起了油燈。燈光如豆。路邊的小路,偶有汽車、摩托車進出,車燈不時射進來,有些晃眼。夏天蟲子多,見到燈光,就不斷地撲到飯桌的油燈上。這些蟲子,翅膀上沾滿了粉末,撲打在燈罩上,粉末便星星點點的飄飛起來。我們就一邊吃,一邊用手趕蟲子。有時蟲子掉進菜汁里去,翅膀拍打幾下,就不動了。我們用筷子挑出來,繼續吃。
在城市,任何人斷然接受不了這樣的情形的。
但我一直都很習慣。在鄉下,無論在哪,無論在什么條件下,我都能吃能睡。在城市文明的比照之下,鄉下的生活無疑是簡陋而艱苦的。但事實上又沒有多少人能為改變鄉下的艱苦和簡陋做過什么。所以,我覺得沒有理由產生嫌棄之心。
路邊的燈光漸少,夜變得清凈了許多。我聽到了水池里流水的聲音。
老伯說,在山里,空氣好,睡一個小時,就可以抵得鎮上的三個小時了。每天起來,他都是先煮一鍋粥。這鍋粥,就是他和雞、鴨、貓共同的一整天的飯食了。然后再做一些工,到十一點左右才吃飯,實際就是早餐中餐一起吃了。大多時候沒什么菜,幾個辣椒,一碟青菜,也可以喝二兩了。若是冬天,有時就懶得上飯桌,干脆蹲在火灶邊,邊烤火邊吃。晚飯也是如此。夜里,沒個去處,也沒事干,就聽收音機,聽氣候,聽農事。聽著聽著,就睡著了。
神仙不過如此。幸福與否,其實就是個人的自我感覺。
有一次,眾弟子慫恿蘇格拉底去逛熱鬧的集市,以為他一定會玩個痛快,而且滿載而歸。但回來之后,蘇格拉底說,“我去那里最大的收獲,就是發現——我原來并不需要那么多東西。”我們平日里看到一些處境艱難的人,總以為他們十分可憐,極需要我們伸出援助之手。其實不然,人最需要的東西不是物質,是精神。亞里士多德早就說過:幸福就是自足。
自足的精神,不是靠憐憫得來的。
關于我的鄉野情結
人之生計,五味雜陳。而無論勞苦或安逸,斷然不能缺少夢想。貧者求富,富者祈安;畫餅充饑,臨淵羨魚;坐楚望蜀,朝三暮四;勤耕盼豐年,苦讀為功名;舍俗欲得道,得道想成仙……如此種種,皆為常情常理。畢竟,歲月漫漫,窮通未遇局已定,老疾未到關已破。若不時摻入夢想的成分,日子便有了味道,有了奔頭,有了意趣。
自然,夢想過于長久,便是癡想了。
我心里就常常揣著這樣的癡想。
想有了錢,買一棟別墅,在庭院里栽花種草;買一部車,閑時尋親訪友,游山玩水;寫出一手好字,或孤芳自賞,或招搖于世;藏一屋奇石,獨自把玩,或邀好友共賞……說白了,夢想實質就是一種激情,一種期盼,一種追求,一種向往;或許未必一一實現,卻可以激活內心的欲望和生活的熱情。只是想多了,遲遲不見實現,就淡忘了。
能始終纏繞我心的,是逍遙鄉野,結廬為舍,圖個自在。
如此說法,略顯矯情或造作。但實在系我所愿,并已積集數十年之久。
這是有緣由的。
小時,父母就多次將我和弟弟從縣城送往鄉下。其時,我姑媽一家在離縣城幾十里外的生產隊里插隊落戶。每逢暑假,當教師的父母就把我和弟弟送到姑媽家。記得第一次,父親是用自行車馱著我和二弟去的。父親車技不精,不敢同時搭載我兩兄弟和母親,所以,我們坐在車尾,父親把著車頭在前面推,母親則跟隨一旁。大約走了三四個小時便到。父母把我們交給姑媽就馬上返回了。他們剛走不久,天上立即烏云密布,接著電閃雷鳴,下起了暴雨。雨十分的大,很遠的地方都還看見一條條灰白的雨絲往下掛。那時大約是下午五點左右,我和二弟坐在門檻上,怯生生地望著遠方,沒有說話。剛才還在外面找吃的雞都火急火燎地跑回來了,全躲在屋檐底下,一只挨著一只,排成一溜。雨水一柱一柱的不停地沿著瓦頂上的雨槽往下流,濺起的水珠,淋濕了我們的腳,也淋濕了屋檐下的那一溜雞。那一溜雞一個個縮著脖子,耷拉著翅膀,羽毛水淋淋的,已無半點生氣。
我們也是毫無生氣。我望著灰蒙蒙的天,望著父母回去的路,一直憂心忡忡:他們不會遇到山洪吧?山洪不會把他們沖走吧?天很快黑了,他們能回得到家嗎?
這是我第一次產生的沉重而長久的牽掛。我當時五六歲,頭腦簡單,并不知道這回家的路有多遙遠,這即將來臨的黑夜會不會暗藏殺機,也不知道僅僅一場暴雨是不能阻擋父母的腳步的。但從那時起,我幾乎每一天都帶著一種壓抑和郁悶的情緒。我們無端與父母隔離,終日無人訴說;姑媽又因家庭出身不好,一直要求我們不能過多跟村里的孩子玩,不能跟大人說話。生怕說錯了話,惹事。唯有我那個勤勞、樂觀的二表哥,倒是給我們制造了不少的快樂。他帶我們到村外,教我們裝鳥、掏鳥窩,教我們采野果,教我們插秧,教我們耘田,教我們放鴨子,教我們燒紅薯窯。鄉野的氣息,無論沉重或輕盈,均如絲如縷,不動聲色地滲入了我的肌膚和血液,構成我揮之不去的鄉野記憶和情愫。
只是始終無法明白,當年父母為何總要把我們送到鄉下去。
以至于今日,我對鄉野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的親切感有增無減。鄉野坦蕩蕩,有滿眼翠綠的青山,有清澈寧靜的溪流,有生機勃勃的莊稼,有炊煙裊裊的農舍,有清麗悅耳的鳥鳴,有明凈安詳的浮云,有彎腰曲背的勞作,有放牧草地的悠然……面對這一切,完全可以放縱眼睛,放松思想,只要稍稍注意腳下的路,避免失足山崖、踩中毒蛇就行了。不像城市,有太多的管束,有太多的誘惑,也有太多的爭斗,有太多的陷阱。城市其實就是一方看不見的沼澤地,時時讓你陷入其中,時時讓你掙扎,不得安生。
這恐怕就是我熱愛鄉野的理由。因為鄉野簡單,簡單了就可以輕松自由。
我是一個不喜歡熱鬧的人。只要安穩,有一件喜歡的事做就行。所以,我越來越向往日子的單純與安靜。這種向往,竟成了一種嗜好。如果某一天外出,無意中踏入了鄉野,遠看小山孤立,田野芬芳,村舍隱現,炊煙散漫;近見清溪蜿蜒,灌木叢叢,蜂飛蝶舞;釣叟移舟去,村童跨犢歸……這樣的畫面一旦入目,我的內心便有了親近的沖動,便想:如果能在這樣的地方建一茅舍,漁樵耕讀,多好呢!
真的一直這么想。
而且想了很多年。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晉?陶淵明《飲酒》)古代文人大多心性淡定,喜歡心靈的寧靜。文字里,點點滴滴,無不宣泄著一種獨立寒秋、冷眼紅塵的情態。即便是雄群聚居,也能玩出不落世俗的詩意十足的花樣來。在浙江,有一個聞名遐邇的“曲水流觴”人文景觀。當年,晉朝“書圣”王羲之召集天下名士謝安、段融等人,來到江南水鄉紹興的會稽山之陰,蘭亭曲水之濱,舉行了一次浪漫的曲水流觴修禊盛會。只見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之中,眾名士列坐曲水兩側,將酒觴(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誰的前面,誰就即興賦詩,否則罰酒。王羲之就在這次集會中,書寫了《蘭亭集序》而名揚天下。我等自然不能與名士比肩。古時文人隱遁山林,是一種節氣,是一種處世的方式方法,同時也是一種時髦。要么潔身自好,不與濁流為伍,要么期望出現這樣一種結局:皇帝忽然開恩,召至朝廷,隱遁者又重見光日,榮華富貴。而當今世界,歌舞升平,車水馬龍,人海茫茫,我若入了山林,必如滴水入海,不僅了無蹤影,更是斷了生活的來源。所以,我只是想,平日里能久不久離開城市的熱鬧和擁擠,在鄉下圖得片刻的清靜,這便是享受了。
快樂,是靠自己尋找得來的。
我發現,我所喜愛的正是這樣的意趣。這也是我唯一的浪漫。
于是,我開始了尋找。
2000年冬,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通過朋友,在南疆邊陲一個叫上石的小鎮里,認識了一位常年深居山林的孤寡老人。經他的允許,我在他的屋對面建了一間簡陋的瓦房。自此之后,無論寒暑,無論雨晴,基本在每一個月的某個周末出發,到山里待上幾天,與山為伴,與老人為伴。將近十年過去,見聞甚多,但我從不敢隨意地將山中之事寫成任何文字,見諸報刊,更沒有成書的想法。直至如今,忽然產生了寫作的沖動,才巍巍然將這前因后果及當時的日記整理成文,以備遺忘。
這才有了《一座山,兩個人》。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0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