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中美精神心理研究所權威教授,首次化身“心靈閨蜜”帶給你面對困難的勇氣和享受生活的激情。本書由數十篇如心靈雞湯般的優美文章組成,有理論,有生活,有體會,有指引。通過這些文章折射出來的哲理,讀者可以在生活重新找到自我,悅愛自己。
作者簡介
張寶蕊,國際心理輔導專家。美國Fordham大學心理輔導碩士、美國Ediboro大學青少年心理輔導碩士、美國精神心理研究院精神心理學博士。致力于精神心理學的傳播,一生努力活出真實的自己。自1992年起,每年到國內多所大學以生命分享的方式做心理輔導的專題演講,其切中實際的演講題材,輕松自然的演講風格深受廣大青年學子的喜愛。
著有《如何激發潛能》、《人際關系的藝術》、《放下自己》、《放下束縛》等著作;曾在《心理輔導》雜志辟有專欄。
著有《如何激發潛能》、《人際關系的藝術》、《放下自己》、《放下束縛》等著作;曾在《心理輔導》雜志辟有專欄。
名人/編輯推薦
1.中美精神心理研究所教授、心理輔導及治療師,首次首次化身“心靈閨蜜”,用親身經歷為你掃除心理陰霾;
2. 作者曾在大陸出版《放下自己》和《放下束縛》等散文集,受到讀者追捧本書再度體現了作者熱衷于將心理咨詢及心理研究過程中的心得體會轉換成絕美文字的特點;
3.五十篇情真意切的文字和數十篇唯美插畫,讓你讀懂愛生活、愛自己的真諦。
2. 作者曾在大陸出版《放下自己》和《放下束縛》等散文集,受到讀者追捧本書再度體現了作者熱衷于將心理咨詢及心理研究過程中的心得體會轉換成絕美文字的特點;
3.五十篇情真意切的文字和數十篇唯美插畫,讓你讀懂愛生活、愛自己的真諦。
序
當窮得只有自己時
體會
我一生漂泊。出生在臺灣新竹的農村,在城里的光復路度過童年,后移居臺北念中學、大學,然后到臺南開始修道的生活。修道人的生活是由修會領導安排的,今天要你去東,明天要你去西,都是不能有二話的。離開修會至今,我的生活因為工作的關系,也是由火車、飛機、汽車連接,常常居無定所。其實,這已經成為我的習慣,不漂蕩反倒覺得奇怪。但是無論如何,我有個終極的目的地。那就是“家”。除此之外,我還有個夢,那就是和好朋友一起終老。所以,回到中國這么多年,我最大的一個心愿就是成立一家支持團體。我想通過它來抓住些什么,實現些什么,或是歸屬感,或是個人價值。
每個人都有很多的需求,其實,痛苦的根源就來自于此,因為這一切都是表象的,都是虛幻的。要從痛苦中解脫就得“破”。
我有很多的朋友,我很珍愛他們。我常常幻想著,大家在一起生活,直到永遠。但是去年,我的一個很多年的好朋友離我而去,我的心情墜入了谷底,憂傷久久無法褪去。那時,我有一種體悟,那就是,我必須放下一些依賴,必須“破”。開始一點點……
也是去年,在對“情愛”(非愛情)追逐了多年后,在頭破血流多次后,我發現它是自私的,是不負責任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我有一種體悟,那就是,我必須放掉一些依戀,必須“破”。開始一點點……
我有兩個小家(當然,還有“大家”),兩個地方,我很愛它們,雖然近兩年來因為一些不得已的原因,很少待在那里,但是卻常常情系夢牽。又是去年,身不由己的我無法回家時,我遭遇了平生第一次恐慌襲擊,覺得夢被震碎了,我的自我認同從那時起開始受到動搖,我意識到自己對它有很強的依戀。雖然我一直在漂泊,但它確實在我的自我認同中占有很重的分量。很長的一段時間,我掉入了黑暗的深淵,覺得世界是如此的不可靠,對人的懷疑達到了某一個高度。我有一種感覺:處處為家,處處不是家。那時,我有一種體悟,那就是,必須放掉一些我的“拖累”傾向,必須“破”。開始一點點……
今年,距去年整整一年了,我失去了另一個家,不僅是生理上,也是心理上的。一開始是狂怒的反應,再后來就是很深的失落、哀傷。奇怪的是,同時也有一種穩定感隱隱地生出。多年來想要抓住什么——友誼、情愛、家,在失去這些東西之后,反而有一種塵埃落定的感覺,一種失去后的踏實感。是的,踏實感。我什么都沒有了,什么都抓不住了,因為什么都靠不住。
神馬都是浮云。
我反而在貧窮到只有自己的時候,發現了唯一不會遺棄自己的,就是自己。我,反而成為最可靠的。此時,我有一種體悟:處處為家,處處是家。
后續
我與很多人分享了這篇感言,有些人覺得很心酸,有些人覺得很難過,有些人覺得我很自我,也有些人覺得我沒有把他們放在心里,不在乎他們。我驚覺自己的片面,因為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好我感覺到自己處在被“拒絕”的風口浪尖上,所以才有看起來很“決絕”的感受。
仔細想來,我的朋友非常多,關愛我的,我所關愛的不是只有那一個;除了兩個小家之外,我還有好幾個溫暖的家,還有“大家”;要破的“情愛”,本來就是幻想,而人間處處充滿了“情愛”,經過這些事件之后,我更深地體驗著、享受著它,真是很美好的感受。
其實,這篇文章要表達的是,人本來就是孤身地來,且注定要獨身地去的。一邊享受著大家的愛,也給予大家愛的時候,我們不知不覺地就會陷入“依戀”的迷惑中。它,久而久之就成為一種“欲望”,這種欲望來自于不夠關愛自己,也沒有將自己的真我給活出來。英文有一句話是這樣表述的:“Get myself together!”當我們要和朋友聚會的時候,會用英文說:“Lets get together!”意思是讓我們聚在一起,但是從來沒有想過,“Get myself together”是要將自己給聚在一起,意思是自己沒有核心思想,沒有整合起來。這才會有“神馬都是浮云”的感嘆!
回到我的“大家”中,我非常感謝大家的關懷與支持,同時在感恩大家的時候,也覺察到悅愛自己、感恩自己,就像悅愛大家、感恩大家一樣的重要,因為有內在的悅愛與感恩,才能夠體會大家的悅愛和關心。再次謝謝大家的支持,這一路走來,沒有大家的支持,哪里會有今天的我呢?
后后續
再次看這篇稿子的時候已經是半年以后,我很想告訴讀者的是,在這段日子中,我對生命又有了更進一步的體悟,那就是,失去朋友,失去家,其實都是幻象,是我的感覺,是我的扭曲。原本,都是存在的,只是因為不符我的期待,不合我的理想,所以我覺得它們都失去了。既然神馬都是浮云,哪里又有失去可言?
生命原本具足,它提供了我們所有的需要。只是當我付諸它的意義是“我”的,是“自我中心”的,是“貪婪”的,是“想要”的,它才偏離了正軌,墜入了虛空與失落。當一切都“止”了,那么它又會回歸到其中心,穩定,安妥。《大學》上有一句話:“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所以,止,在生活中,在思想中,在心理上,在一切上,才是我最重要的課題。
體會
我一生漂泊。出生在臺灣新竹的農村,在城里的光復路度過童年,后移居臺北念中學、大學,然后到臺南開始修道的生活。修道人的生活是由修會領導安排的,今天要你去東,明天要你去西,都是不能有二話的。離開修會至今,我的生活因為工作的關系,也是由火車、飛機、汽車連接,常常居無定所。其實,這已經成為我的習慣,不漂蕩反倒覺得奇怪。但是無論如何,我有個終極的目的地。那就是“家”。除此之外,我還有個夢,那就是和好朋友一起終老。所以,回到中國這么多年,我最大的一個心愿就是成立一家支持團體。我想通過它來抓住些什么,實現些什么,或是歸屬感,或是個人價值。
每個人都有很多的需求,其實,痛苦的根源就來自于此,因為這一切都是表象的,都是虛幻的。要從痛苦中解脫就得“破”。
我有很多的朋友,我很珍愛他們。我常常幻想著,大家在一起生活,直到永遠。但是去年,我的一個很多年的好朋友離我而去,我的心情墜入了谷底,憂傷久久無法褪去。那時,我有一種體悟,那就是,我必須放下一些依賴,必須“破”。開始一點點……
也是去年,在對“情愛”(非愛情)追逐了多年后,在頭破血流多次后,我發現它是自私的,是不負責任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我有一種體悟,那就是,我必須放掉一些依戀,必須“破”。開始一點點……
我有兩個小家(當然,還有“大家”),兩個地方,我很愛它們,雖然近兩年來因為一些不得已的原因,很少待在那里,但是卻常常情系夢牽。又是去年,身不由己的我無法回家時,我遭遇了平生第一次恐慌襲擊,覺得夢被震碎了,我的自我認同從那時起開始受到動搖,我意識到自己對它有很強的依戀。雖然我一直在漂泊,但它確實在我的自我認同中占有很重的分量。很長的一段時間,我掉入了黑暗的深淵,覺得世界是如此的不可靠,對人的懷疑達到了某一個高度。我有一種感覺:處處為家,處處不是家。那時,我有一種體悟,那就是,必須放掉一些我的“拖累”傾向,必須“破”。開始一點點……
今年,距去年整整一年了,我失去了另一個家,不僅是生理上,也是心理上的。一開始是狂怒的反應,再后來就是很深的失落、哀傷。奇怪的是,同時也有一種穩定感隱隱地生出。多年來想要抓住什么——友誼、情愛、家,在失去這些東西之后,反而有一種塵埃落定的感覺,一種失去后的踏實感。是的,踏實感。我什么都沒有了,什么都抓不住了,因為什么都靠不住。
神馬都是浮云。
我反而在貧窮到只有自己的時候,發現了唯一不會遺棄自己的,就是自己。我,反而成為最可靠的。此時,我有一種體悟:處處為家,處處是家。
后續
我與很多人分享了這篇感言,有些人覺得很心酸,有些人覺得很難過,有些人覺得我很自我,也有些人覺得我沒有把他們放在心里,不在乎他們。我驚覺自己的片面,因為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好我感覺到自己處在被“拒絕”的風口浪尖上,所以才有看起來很“決絕”的感受。
仔細想來,我的朋友非常多,關愛我的,我所關愛的不是只有那一個;除了兩個小家之外,我還有好幾個溫暖的家,還有“大家”;要破的“情愛”,本來就是幻想,而人間處處充滿了“情愛”,經過這些事件之后,我更深地體驗著、享受著它,真是很美好的感受。
其實,這篇文章要表達的是,人本來就是孤身地來,且注定要獨身地去的。一邊享受著大家的愛,也給予大家愛的時候,我們不知不覺地就會陷入“依戀”的迷惑中。它,久而久之就成為一種“欲望”,這種欲望來自于不夠關愛自己,也沒有將自己的真我給活出來。英文有一句話是這樣表述的:“Get myself together!”當我們要和朋友聚會的時候,會用英文說:“Lets get together!”意思是讓我們聚在一起,但是從來沒有想過,“Get myself together”是要將自己給聚在一起,意思是自己沒有核心思想,沒有整合起來。這才會有“神馬都是浮云”的感嘆!
回到我的“大家”中,我非常感謝大家的關懷與支持,同時在感恩大家的時候,也覺察到悅愛自己、感恩自己,就像悅愛大家、感恩大家一樣的重要,因為有內在的悅愛與感恩,才能夠體會大家的悅愛和關心。再次謝謝大家的支持,這一路走來,沒有大家的支持,哪里會有今天的我呢?
后后續
再次看這篇稿子的時候已經是半年以后,我很想告訴讀者的是,在這段日子中,我對生命又有了更進一步的體悟,那就是,失去朋友,失去家,其實都是幻象,是我的感覺,是我的扭曲。原本,都是存在的,只是因為不符我的期待,不合我的理想,所以我覺得它們都失去了。既然神馬都是浮云,哪里又有失去可言?
生命原本具足,它提供了我們所有的需要。只是當我付諸它的意義是“我”的,是“自我中心”的,是“貪婪”的,是“想要”的,它才偏離了正軌,墜入了虛空與失落。當一切都“止”了,那么它又會回歸到其中心,穩定,安妥。《大學》上有一句話:“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所以,止,在生活中,在思想中,在心理上,在一切上,才是我最重要的課題。
目次
前言
遇見最真的自己
什么是真實?我們探尋的目的并不是要還原事件的真相,而是要你明白,往往,我們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自以為是的“真實”。
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的無奈
我在怕什么
自我
是真實還是自我
人生最不能放下的是什么
真正要突破的是自己
把心轉一轉
放下自己
投射的作用——由張國榮之死想到的
面對投射,做好自己
悅愛自己
在狗尾巴草的眼里,每一朵花都是一個獨一的世界,擁有活潑的靈魂。再卑微的生命,也是自己世界里的王。朋友們,請再愛自己一點。
都是為了讓你高興
晚熟的桂花
忙還是盲
處處是道場,步步是契機
我的一根刺
幸福不在別人手中
放下他人
多愛自己一點
練習愛自己
關愛自己
渡過彼岸,悅愛自己
Happy New You
向逆境干杯
愛他人是種智慧
每一個別人都是“我”,人我之間的對立消失了,委屈、痛苦、糾結也就不存在了,愛別人就是愛自己。
誰是冷眼對待小悅悅的人
我們的問題在哪里
別人真的需要我的幫助嗎
我有能力給予愛嗎
保護乎,傷害乎
過度的照顧是一種剝奪
承擔責任
各說各話
溝通靠調頻
真話不全說,假話全不說
接納
把“你”、“他”當做“我”
十元的車費
無條件的愛,才是真愛
愛與尊重的溝通與交流
鼓勵與支持的作用
答案在路上
成長是在“真我”與“超我”間不斷修正的過程。困惑會有,瓶頸會有,一路行走,一路成長。
打八折吧
關注“精神的”世界
事實的真相
面對與不面對
如何才能放下
痛苦與受苦
纏來纏去,禪來纏去
把不幸當做命運的斧鑿
不要等到明天
享受當下
不害怕,不后悔
不拋棄、不放棄
后記
遇見最真的自己
什么是真實?我們探尋的目的并不是要還原事件的真相,而是要你明白,往往,我們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自以為是的“真實”。
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的無奈
我在怕什么
自我
是真實還是自我
人生最不能放下的是什么
真正要突破的是自己
把心轉一轉
放下自己
投射的作用——由張國榮之死想到的
面對投射,做好自己
悅愛自己
在狗尾巴草的眼里,每一朵花都是一個獨一的世界,擁有活潑的靈魂。再卑微的生命,也是自己世界里的王。朋友們,請再愛自己一點。
都是為了讓你高興
晚熟的桂花
忙還是盲
處處是道場,步步是契機
我的一根刺
幸福不在別人手中
放下他人
多愛自己一點
練習愛自己
關愛自己
渡過彼岸,悅愛自己
Happy New You
向逆境干杯
愛他人是種智慧
每一個別人都是“我”,人我之間的對立消失了,委屈、痛苦、糾結也就不存在了,愛別人就是愛自己。
誰是冷眼對待小悅悅的人
我們的問題在哪里
別人真的需要我的幫助嗎
我有能力給予愛嗎
保護乎,傷害乎
過度的照顧是一種剝奪
承擔責任
各說各話
溝通靠調頻
真話不全說,假話全不說
接納
把“你”、“他”當做“我”
十元的車費
無條件的愛,才是真愛
愛與尊重的溝通與交流
鼓勵與支持的作用
答案在路上
成長是在“真我”與“超我”間不斷修正的過程。困惑會有,瓶頸會有,一路行走,一路成長。
打八折吧
關注“精神的”世界
事實的真相
面對與不面對
如何才能放下
痛苦與受苦
纏來纏去,禪來纏去
把不幸當做命運的斧鑿
不要等到明天
享受當下
不害怕,不后悔
不拋棄、不放棄
后記
書摘/試閱
自我
有一個人來見大師,坐下來就滔滔不絕地談論自己如何如何。大師一言不發,拿起杯子給他倒茶。大師一直倒,茶杯滿了,大師還一直倒,茶溢了出來,大師仍然沒有停下的意思。這個人對大師說:“大師,你怎么了?茶滿出來了,你怎么還倒呢?”大師說:“這個杯子就像你一樣,充滿了自我,裝不下別的東西。”
有個人想找一份工作,要求這份工作既穩定,工資又高;想上班的時候才上,想休息的時候就能休息;地點在居住地附近,不必開車,不必坐巴士,步行即可到達。大家聽起來覺得可笑,覺得這樣的想法只能是個夢。其實,這個人就像這個杯子一樣,充滿了自我!人與人相處,不外乎“自我”碰“自我”,而這個自我有時候卻像夢想一樣,那么主觀,那么以自我為中心。何時我們才可以“超越自我”,給這個杯子留一點空間呢?
在深入地觀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后,我領悟到人們除了放不下自己之外,也放不下他人。
最近,我和老公開展了一期心理咨詢人員實踐技術的課程這是個密閉式的課程,大家可以朝夕相處。有一天早餐時,老公在他的小米粥內加了兩匙糖,我看了他一眼,但是并沒有做出太大的反應,此時,一個學員說話,他說:“張老師,你似乎想勸教授不要吃這么多糖。”我很驚訝,但同時我義想到會不會是他想勸教授別吃那么多糖,因此猜想我對老公吃糖的看法。果然,他接著說教授年紀大了,不應該吃太多的糖,并且問我在不在乎他吃那么多糖。這時,其他的同學也七嘴八舌地加入討論。多數人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他們是我,他們就會不斷地提醒教授,“關心”教授。但是,他們卻不知道因為我曾經常常有這種“關心”,所以我倆時有沖突。
當關心變成了強迫,變成了控制;當關心變成了不尊重,變成了不信任,沖突就出現了。
夫妻間會有這樣的沖突:
妻:“少喝點酒,你又不是不知道,酒傷身體,跟你講了多少次了,你怎么不注意點?”
夫:“我知道,說了這么多遍了,我都煩死了。別這么嘮叨!”
妻:“你看你,我這么關心你,你還嫌我嘮叨,真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你不為自己著想,也得為我想一想呀!”
親子間會有這樣的沖突:
父:“趕緊讀書,別整天貪玩,否則考不上好學校,你的前途就毀了。”
子:“我知道啦!”
孩子表面上順從聽話,但是內心卻是生氣反抗。輕的狀態是,在父母來查看他是否讀書的時候,裝作認真讀書,等到父母不在的時候,就看一些小說或是休閑書。嚴重的情況是,孩子一見到父母就有抵觸情緒,不與父母交談,甚至不回家。
同事間會有這樣的沖突:
同事甲:“唉!我跟你說,單位人事是相當復雜的,你可要小心我們的領導呀,他很是小心眼,你對他要尊敬,否則,他會給你穿小鞋。還有,那個誰,也不可以……”
同事乙:“謝謝你的提醒,我會小心注意的。”
有一天,甲看到乙跟領導有說有笑的,內心很不舒服,他開始與乙保持距離,并且對他產生抵觸的情緒。
P11-14
有一個人來見大師,坐下來就滔滔不絕地談論自己如何如何。大師一言不發,拿起杯子給他倒茶。大師一直倒,茶杯滿了,大師還一直倒,茶溢了出來,大師仍然沒有停下的意思。這個人對大師說:“大師,你怎么了?茶滿出來了,你怎么還倒呢?”大師說:“這個杯子就像你一樣,充滿了自我,裝不下別的東西。”
有個人想找一份工作,要求這份工作既穩定,工資又高;想上班的時候才上,想休息的時候就能休息;地點在居住地附近,不必開車,不必坐巴士,步行即可到達。大家聽起來覺得可笑,覺得這樣的想法只能是個夢。其實,這個人就像這個杯子一樣,充滿了自我!人與人相處,不外乎“自我”碰“自我”,而這個自我有時候卻像夢想一樣,那么主觀,那么以自我為中心。何時我們才可以“超越自我”,給這個杯子留一點空間呢?
在深入地觀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后,我領悟到人們除了放不下自己之外,也放不下他人。
最近,我和老公開展了一期心理咨詢人員實踐技術的課程這是個密閉式的課程,大家可以朝夕相處。有一天早餐時,老公在他的小米粥內加了兩匙糖,我看了他一眼,但是并沒有做出太大的反應,此時,一個學員說話,他說:“張老師,你似乎想勸教授不要吃這么多糖。”我很驚訝,但同時我義想到會不會是他想勸教授別吃那么多糖,因此猜想我對老公吃糖的看法。果然,他接著說教授年紀大了,不應該吃太多的糖,并且問我在不在乎他吃那么多糖。這時,其他的同學也七嘴八舌地加入討論。多數人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他們是我,他們就會不斷地提醒教授,“關心”教授。但是,他們卻不知道因為我曾經常常有這種“關心”,所以我倆時有沖突。
當關心變成了強迫,變成了控制;當關心變成了不尊重,變成了不信任,沖突就出現了。
夫妻間會有這樣的沖突:
妻:“少喝點酒,你又不是不知道,酒傷身體,跟你講了多少次了,你怎么不注意點?”
夫:“我知道,說了這么多遍了,我都煩死了。別這么嘮叨!”
妻:“你看你,我這么關心你,你還嫌我嘮叨,真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你不為自己著想,也得為我想一想呀!”
親子間會有這樣的沖突:
父:“趕緊讀書,別整天貪玩,否則考不上好學校,你的前途就毀了。”
子:“我知道啦!”
孩子表面上順從聽話,但是內心卻是生氣反抗。輕的狀態是,在父母來查看他是否讀書的時候,裝作認真讀書,等到父母不在的時候,就看一些小說或是休閑書。嚴重的情況是,孩子一見到父母就有抵觸情緒,不與父母交談,甚至不回家。
同事間會有這樣的沖突:
同事甲:“唉!我跟你說,單位人事是相當復雜的,你可要小心我們的領導呀,他很是小心眼,你對他要尊敬,否則,他會給你穿小鞋。還有,那個誰,也不可以……”
同事乙:“謝謝你的提醒,我會小心注意的。”
有一天,甲看到乙跟領導有說有笑的,內心很不舒服,他開始與乙保持距離,并且對他產生抵觸的情緒。
P11-14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