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列寧專題思想研究叢書:列寧人權思想研究》從整體視角出發,列寧人權思想的發展歷程基于俄國革命的歷史發展特征而在整體上呈現出三個階段的主旨:第一階段從1893年初期到1895年年底,列寧的人權思想集中于對俄國無產階級的生存及其無權狀況的描述和分析;第二階段從1895年年底到1917年十月革命前后,列寧對一系列關于“政治權利”的權利訴求進行論證和爭取;第三階段從1917年十月革命到1924年列寧逝世,列寧對真正以人的解放為核心的無產階級人權進行了積極探索和保障。由于人類解放是列寧畢生所求,因此,列寧的人權思想彰顯出強烈的革命精神,并因這種精神而在列寧的文本當中具有一以貫之的整體表現。
名人/編輯推薦
《列寧人權思想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目次
導言
一列寧人權思想研究的緣起和意義
(一)理論創新催生列寧人權思想的研究
(二)實踐發展呼吁列寧人權思想的研究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內研究現狀
(二)國外對相關問題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 “人權”概念界說
五研究重點、難點和創新
(一)研究重點
(二)研究難點
(三)本書創新之處
第一章列寧人權思想的歷史源泉
一馬克思和恩格斯人權觀萌生及其文本解讀
(一)馬克思和恩格斯人權觀的確立
(二)馬克思和恩格斯人權觀的發展
(三)馬克思和恩格斯人權觀的深化
(四)馬克思和恩格斯人權觀的補遺
二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產階級人權觀的多維剖析和批判
(一)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人權“天賦”的剖析和批判
(二)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政治解放”的剖析和批判
(三)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民主”的剖析和批判
(四)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自由”、“平等”的剖析和批判
三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的歷史詮釋中的人權意蘊
(一)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的本質”詮釋中的人權意蘊
(二)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的解放”詮釋中的人權意蘊
第二章列寧人權思想的形成階段及邏輯構境
一現實的訴求:列寧人權思想的產生
(一)創新馬克思主義人權理論的需要
(二)肅清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需要
(三)指導無產階級爭取自身權利的斗爭的需要
(四)建立先進的工人階級政黨的需要
(五)融合國際局勢發展的需要
二列寧人權思想的發展歷程及其文本解讀
(一)對俄國無產階級無權現實進行分析(1893—1895)
(二)對關于“政治權利”的訴求進行論證和斗爭(1895—1917)
(三)對社會主義人權進行探索和保障(1917—1924)
第三章列寧對人權本質的拆解
一人權是由社會的經濟關系決定的
二階級社會人權是一種階級特權
(一)奴隸社會人權體現為奴隸主的特權
(二)封建社會人權體現為地主的特權
(三)資本主義社會人權體現為資本家的特權
三社會主義社會人權是“人民的權利”
(一)“人民的權利”是由社會主義公有制決定的
(二)“人民的權利”是“大多數人”的權利
(三)“人民的權利”是一種具有真實性的權利
四共產主義社會人權是所有人的權利
(一)所有人的權利的實現由“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決定
(二)所有人的權利在主體上具有普遍性特征
第四章列寧人權內容的思想
一列寧關于自由及其權利體現的思想
(一)真正的自由同“勞動擺脫資本壓迫”相適應
(二)同“勞動擺脫資本壓迫”相適應的政治自由和公民自由
二列寧關于平等及其權利體現的思想
(一)平等意味著消滅階級
(二)消滅階級視域下的政治平等和經濟平等
第五章列寧在社會主義人權保障上的邏輯
一社會主義民主是保障社會主義人權的前提條件
(一)民主“是一種國家形式”
(二)社會主義民主是民主的最高形式
(三)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人權誕生的前提
二生產力發展是保障社會主義人權的物質基礎
(一)生產力是“整個社會發展的主要標準”
(二)生產力發展是保障社會主義人權的物質基礎
三社會主義法律是保障社會主義人權的重要工具
(一)法律“是取得勝利并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的表現”
(二)階級社會的法律是統治階級維護特權的工具
(三)社會主義法律是保障“人民的權利”的工具
四無產階級文化是保障社會主義人權的必要條件
(一)無產階級文化是一種國際文化
(二)無產階級文化是保障社會主義人權的必要條件
第六章列寧人權思想的歷史延續
一列寧人權思想在原蘇聯的曲折演繹
(一)斯大林對列寧人權思想的繼承
(二)斯大林對列寧人權思想的背離
二新中國幾代領導集體對列寧人權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一)國家主權是人權存在的前提,人權是一國范圍內的事
(二)生存權與發展權是一項基本人權
(三)集體人權高于個人人權
(四)保障人民的權利必須健全社會主義法制
結束語列寧人權思想的當代價值和實踐困惑
參考文獻
一列寧人權思想研究的緣起和意義
(一)理論創新催生列寧人權思想的研究
(二)實踐發展呼吁列寧人權思想的研究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內研究現狀
(二)國外對相關問題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 “人權”概念界說
五研究重點、難點和創新
(一)研究重點
(二)研究難點
(三)本書創新之處
第一章列寧人權思想的歷史源泉
一馬克思和恩格斯人權觀萌生及其文本解讀
(一)馬克思和恩格斯人權觀的確立
(二)馬克思和恩格斯人權觀的發展
(三)馬克思和恩格斯人權觀的深化
(四)馬克思和恩格斯人權觀的補遺
二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產階級人權觀的多維剖析和批判
(一)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人權“天賦”的剖析和批判
(二)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政治解放”的剖析和批判
(三)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民主”的剖析和批判
(四)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自由”、“平等”的剖析和批判
三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的歷史詮釋中的人權意蘊
(一)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的本質”詮釋中的人權意蘊
(二)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的解放”詮釋中的人權意蘊
第二章列寧人權思想的形成階段及邏輯構境
一現實的訴求:列寧人權思想的產生
(一)創新馬克思主義人權理論的需要
(二)肅清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需要
(三)指導無產階級爭取自身權利的斗爭的需要
(四)建立先進的工人階級政黨的需要
(五)融合國際局勢發展的需要
二列寧人權思想的發展歷程及其文本解讀
(一)對俄國無產階級無權現實進行分析(1893—1895)
(二)對關于“政治權利”的訴求進行論證和斗爭(1895—1917)
(三)對社會主義人權進行探索和保障(1917—1924)
第三章列寧對人權本質的拆解
一人權是由社會的經濟關系決定的
二階級社會人權是一種階級特權
(一)奴隸社會人權體現為奴隸主的特權
(二)封建社會人權體現為地主的特權
(三)資本主義社會人權體現為資本家的特權
三社會主義社會人權是“人民的權利”
(一)“人民的權利”是由社會主義公有制決定的
(二)“人民的權利”是“大多數人”的權利
(三)“人民的權利”是一種具有真實性的權利
四共產主義社會人權是所有人的權利
(一)所有人的權利的實現由“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決定
(二)所有人的權利在主體上具有普遍性特征
第四章列寧人權內容的思想
一列寧關于自由及其權利體現的思想
(一)真正的自由同“勞動擺脫資本壓迫”相適應
(二)同“勞動擺脫資本壓迫”相適應的政治自由和公民自由
二列寧關于平等及其權利體現的思想
(一)平等意味著消滅階級
(二)消滅階級視域下的政治平等和經濟平等
第五章列寧在社會主義人權保障上的邏輯
一社會主義民主是保障社會主義人權的前提條件
(一)民主“是一種國家形式”
(二)社會主義民主是民主的最高形式
(三)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人權誕生的前提
二生產力發展是保障社會主義人權的物質基礎
(一)生產力是“整個社會發展的主要標準”
(二)生產力發展是保障社會主義人權的物質基礎
三社會主義法律是保障社會主義人權的重要工具
(一)法律“是取得勝利并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的表現”
(二)階級社會的法律是統治階級維護特權的工具
(三)社會主義法律是保障“人民的權利”的工具
四無產階級文化是保障社會主義人權的必要條件
(一)無產階級文化是一種國際文化
(二)無產階級文化是保障社會主義人權的必要條件
第六章列寧人權思想的歷史延續
一列寧人權思想在原蘇聯的曲折演繹
(一)斯大林對列寧人權思想的繼承
(二)斯大林對列寧人權思想的背離
二新中國幾代領導集體對列寧人權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一)國家主權是人權存在的前提,人權是一國范圍內的事
(二)生存權與發展權是一項基本人權
(三)集體人權高于個人人權
(四)保障人民的權利必須健全社會主義法制
結束語列寧人權思想的當代價值和實踐困惑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從社會主義本質出發,斯大林一方面較為正確地將社會主義判定為消滅階級、消除貧困、滿足人民物質和精神需求的社會,另一方面又十分錯誤地將社會主義歸結為“蘇聯無產階級能不能戰勝蘇聯本國的資產階級”的問題,這樣一來,人民權利的提升就與階級斗爭實現了錯誤的統一。社會主義人權存在的基礎和載體——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就最終決定于原蘇聯階級斗爭的成與敗。換言之,社會主義建設能否取得成功、人民生活能否得以改善就都糾結于“向國民經濟中的資本主義分子實行全線進攻”能否取得勝利這一問題上了。
2.農民問題是個“派生問題”
十月革命是在俄國這個農業國里所取得的勝利,也是在農民的支持下取得的勝利,因此,列寧十分重視農民問題。列寧從消滅階級的角度來論述“平等”時已注意到在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階段,工人與農民之間的階級差別,這種階級差別就是這兩大階層在事實上不平等的體現。因此,他強調:“無產階級作為一個領導階級、統治階級,應當善于指導政治,以便首先去解決最迫切而又最‘棘手的,任務。現在最迫切的就是采取那種能夠立刻提高農民經濟生產力的辦法。”在這一思想前提下,列寧采取了向農民傾斜的政策,將農業與農民置于原蘇聯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位置,以求提升農民的地位、保障農民的權利。然而,斯大林在農民問題上卻與列寧背道而馳。
斯大林為農民問題打上了“派生”的烙印,并在這種錯誤定性中完成了對農業發展的擠壓和對農民權利的侵害。在《論列寧主義基礎》中,斯大林曲解列寧本意,將農民問題定性為一個“派生問題”:“有人以為列寧主義中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以為列寧主義的出發點是關于農民及其作用和比重的問題。這是完全不對的。列寧主義中的基本問題,列寧主義的出發點,并不是農民問題,而是無產階級專政、爭取無產階級專政的條件、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條件等問題。農民問題,即無產階級在為政權而斗爭中的同盟者問題,是一個派生的問題”。依據這一判斷,斯大林將農民問題視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主要障礙,并著力通過實現工業和農業的結合來解決這一障礙,當然,這種結合要遵循“農業服從社會主義工業的領導”原則。在具體的結合中,為了通過所謂的“內部積累”來實現工業化發展,“農民不僅向國家繳納一般的稅,即直接稅和間接稅,而且他們在購買工業品時還要因為價格較高而多付一些錢,這是第一;而在出賣農產品時多少要少得一些錢,這是第二。這是為了發展為全國(包括農民在內)服務的工業而向農民征收的一種額外稅。這是一種類似‘貢稅’的東西,是一種類似超額稅的東西;為了保持并加快工業發展的現有速度,保證工業滿足全國的需要,繼續提高農村物質生活水平,然后完全取消這種額外稅,取消城鄉間的‘剪刀差’,我們不得不暫時征收這種稅”。很明顯,斯大林實現工業與農業的結合思想就是要通過犧牲農業發展和農民利益來補給工業化發展,這無異于在肯定農民從屬地位的基礎上否定了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平等,從而使原本在這兩大階層之間的不平等進一步擴大。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