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通賞中國歷代書法(簡體書)
滿額折

通賞中國歷代書法(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5 元
定價
:NT$ 210 元
優惠價
87183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書法,中國藝術的經典符號,它將自然萬象之美流淌于筆端,在靈動的點畫中凝聚著堅韌的精神,蘊藉著靈性的光輝。《通賞中國書法》一書精選了180條久負盛名的名家書跡,將兩千余年書史滄桑和文人雅韻完整地展現在讀者目前。撰者對書跡的風格特征進行了沿波溯源的賞鑒,尋繹沉淀于線條中的規矩法度和風神情致,顯示了高妙的藝術眼界和“詩書”相通的藝術鑒賞功力,從而在書法史、書法文獻和書法美學的闡釋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名人/編輯推薦

沈文凡、李瑩等編著的《通賞中國書法》是我國較早一部關于竹子的專書,全書從生長過程及其秉性等方面全面而詳細地介紹了我國的竹文化,是我國刻版印刷的精品。該書由李衎著全書共360頁,144千字左右。李衎是中國元朝的一個人物,曾為吏部尚書,擅長畫書,著有四清圖,均藏故宮繪畫館。

《中國歷代文化藝術》叢書的策劃萌生于自我拷問的“逼宮”階段:富裕抑或溫飽后的國人所衍生的一系列穢行劣跡如何消解?怎樣阻遏?是億萬懷志有識之士焦慮的大事體,人們希冀、關注的目光合乎邏輯地投向了教育。訴諸宗教?不適國體,而且,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宗教而無宗教的國家。加重刑典?與時世潮流有舛,翻檢家底,先秦法家的教訓常教人記恚憂心;有人在正規教育的體制外補缺拾遺,力倡家庭教育甚或城隍廟教育,收效甚微……最終我們想到了文學藝術教育,宜先從歷史古代入手。
長久長效的教育、教益,非文學藝術莫屬。其向善向美的崇高道義,卻是以社會成員自甘情愿、欣然領受的個體行為來實現的。她使人們亂中有支撐,忙里得從容,消閑時節有理想含慰藉。盡管學界時或有“文學邊緣化”“后文學時代”和“文學死了”的眾聲喧嘩,此于文學藝術自身難通款曲,西方哲學大佬黑格爾使用“三段論式”進行邏輯推演,宣判了文學藝術的死刑,時至今日不得執行。歷史上大家大師誤論誤判是常有的事兒,鮮活的生活證明:只要有人類存在,文學就不能消亡。她呵護弱小,佑袒不幸,全力守望著心靈純美,啟迪人們對美的欣賞和追求。從其生產考稽,打壓、支持全不奏效,夸飾、貶抑,幾無意義,文學以其不可思議的獨特魅力,展示著生靈的真善美。
“通賞”斷限“歷代”(以古代為主),析為A、B兩大系列,A部含楹聯、詩、詞、書畫、小說,B部則有神話、傳奇、說唱文學、民間文學、雜劇戲曲等:一種體裁樣式的通賞文學控制在30萬字以內,約由上、下兩編組成,上編簡明交代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下編分門別類進行賞析,精選精賞的撰述原則貫徹到底。
從根底上說,文學藝術沒有國家民族的疆界,情感的交流,心靈的觸碰,靈犀相通。然而,文學藝術的構成、鑒賞、表達傳述、接受心理等,各民族、諸國度,尤其是中西方之間卻赫然有別。首先是哲學信仰的崇奉和精神深層結構差異。中國傳統的情節結構、矛盾沖突模式,整體上呈現出循環往復的“圓形曲線”,有類于“太極圖”中的“陰陽魚”——“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生息相依,和諧共生——無論怎樣悲愴壯烈,不計如何可歌可泣,結局都歸于“大團圓”。而西方則是一種“垂直交叉”的直線韻律,幾近于“十字架”,平行展延與垂直運動的沖撞,勢必造就毀滅性結局,讀者抑或觀眾在經歷了生與死的心靈顛簸、善與惡的人性決斗后,心智得以“升華”,道德贏獲提升,悲劇一直是西方最高級質的審美范疇。文化譜系的不同,使中西方的文學藝術各現靈光。
就具體的文學藝術樣式比較,益見各自擁居的優長缺憾。譬如詩歌,西方以“直抒胸臆”見長,中國則主要訴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間接手段,看似表現手法不同,實則文化依本不一。有人稱西方詩歌是“謀殺”,他們激情澎湃、高情千古地贊美歌唱一朵花兒時,花兒已“死”掉了,她已被掐下,或捧于掌,或置于案,或插于瓶,隨著那“啊”的一聲傳來,花兒已被夸張的美意所“謀殺”。而中國的詩人倘或要鐘情禮贊一朵花兒,作者就是那朵花兒,他要代她生根發芽,伸展枝葉,綻蕾開放,動搖于春風,接受雨露陽光的滋潤愛撫,甚或經受風刀霜劍的侵凌,其語言也是委婉含蓄的,往往需要精致的通鑒通賞來理會其深幽不彰的詩意。誘惑似乎遠不止于此,古代詩論有“詩無達詁”說,一人有一人的心得品鑒,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訓釋理解,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判斷”,它永久性地刺激著人們的好奇心,引誘著你一步步走進文學藝術的縱深處。
關于“詩中詩”“藝中藝”的楹聯藝術,亦須借此提醒記憶。倘或問詢西方乃至世界文學藝術之林缺乏什么體裁,回答頗是簡潔,這簡潔的答案里滾動著沉雄的歷史足音。西方文學藝術的園林里品類繁多,葳蕤茂盛,應有盡有,唯少楹聯。她為母語漢語所獨生獨養,是漢文化體系萬千寵愛集于一身的驕子。她與“戴著鐐銬跳舞”的律詩血緣最近,諸多規矩的保障,成就其生長的方圓。她高貴亦平易,可長可短,小大由之;“可箴可銘”,概因世情;“紀勝紀地”,悉由勝意。“語其壯,則鯤海鵬霄;語其細,則蚊睫蝸角”。“詼諧亦寓勸懲,欣戚胥關名教”,“一為創局,頓成巨觀”。在構成形式上,楹聯最突出的特點是修辭格的對舉對偶對仗,上聯下聯營構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圓融世界,“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編字不只,捶句皆雙;修短取均,奇偶相配”,通體呈現著宇宙對稱守恒規律,忠實地傳遞著傳統文化的命脈生息,一副佳聯就是一個小宇宙。
小說乃至其前身,一直為人們所寵愛。西方小說催人讀的力量多半在于謎底的篇末揭示。后來興盛一時的“公案”“推理小說”將此推演到極致,當焦急的讀者一路追隨,趕到結局現場,看到了“嫌犯”是“誰”時,常常悵然若失,當讀者翻江倒海般記憶、串聯情節,一遍又一遍地“復盤”時,終覺不甚了了。而中國古代小說,往往一開局即告白結局,在其后的情節發展中,人們所尋覓的是那種導致成敗勝負、團圓結局的因果關聯是什么,歷史的進步、局限?人性的光輝、暗淡?愛的飽滿、缺失?抑或智慧的蒞臨、缺席……于思十寸里穎悟,于穎悟中浸潤美善。文學藝術的美育功能,善莫大焉,她該是全人類尤其是當下國人的宗教。
將中西文學藝術進行比照,并非厚此薄彼,意使彼此都獲得一個參照系,亦使中國的古代文學藝術之“詩教”功用所呈現出的中國面目愈加俊美宜人。在所有文學藝術體裁中雖只點到詩歌、楹聯、小說,卻也是“韻文”“散文”的典型代表了,余可均作如是觀。讀者可聯系著自己的喜愛自我安排該叢書閱讀的輕重緩急。令策劃人、出版者充滿自信、備感欣慰的是該叢書所延請的作者都是該領域的飽學之士,性情中人,讀者與作者同賞、“通賞”,實屬一大快事,同賞共勉,“通賞”普濟,忙亦罷,閑亦罷,“達”亦罷,“窮”亦罷,賞吧!人生倘或沒有文學藝術的照撫,日子將會如何的慘白啊!

目次

第一章 隸書鑒賞(40條)
《青川木牘》(秦更修田律木牘)/秦
《云夢睡虎地秦簡》/秦
《馬王堆帛書》(老子帛書乙本)/西漢
《臨沂銀雀山竹簡》(孫臏兵法)/西漢
《居延漢簡》/西漢
《武威漢簡》(儀禮簡)/西漢
《魯孝王刻石》/西漢
《萊子侯刻石》/西漢
《三老碑》/東漢
《開通褒斜道刻石》/東漢
《石門頌》/東漢
《乙瑛碑》/東漢
《禮器碑》/東漢
《孔宙碑》/東漢
《鮮于璜碑》/東漢
《華山廟碑》/東漢·郭香察
《史晨碑》/東漢
《西狹頌》/東漢·仇靖
《熹平石經》(殘石)/東漢·蔡邕等
《曹全碑》/東漢
《張遷碑》/東漢
《朝侯小子殘碑》/東漢
《泰山經石峪石刻》/北朝
《馬周碑》/唐·殷仲容
《御史臺精舍碑》/唐·梁升卿
《大智禪師碑》/唐·史惟則
《告華岳文》/唐·韓擇木
《嵩陽觀記》/唐·徐浩
《石臺孝經》/唐·李隆基
《老子道德經》/元·吳睿
《隸書千字文》/明·文征明
《謝靈運石室山詩軸》/清·鄭簠
《五言隸書聯》/清·朱彝尊
《陶秀實清異錄軸》/清·金農
《隸書軸》/清·桂馥
《新洲詩軸》/清·鄧石如
《隸書臨漢楊孟文石門頌軸》/清·黃易
《五言軸》/清·伊秉綬
《隸書軸》/清·何紹基
《隸書七言聯》/清·趙之謙
第二章 楷書鑒賞(40條)
《薦季直表》/西晉·鐘繇
《名姬帖》/東晉·衛鑠
《樂毅論》/東晉·王羲之
《洛神賦十三行》/東晉·王獻之
《太子舍人帖》/南朝·王僧虔
《元楨墓志》/北朝
《鄭文公碑》/北朝·鄭道昭
《瘞鶴銘》/南朝·陶弘景
《張猛龍碑》/北朝
《張黑女墓志銘》/北朝
《美人董氏墓志銘》/隋
《龍藏寺碑》/隋·張公禮
《真草千字文》/隋·智永
《皇甫君碑》/唐·歐陽詢
《九成宮醴泉銘》/唐·歐陽詢
《孔子廟堂碑》/唐·虞世南
《倪寬贊》/唐·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唐·褚遂良
《道因法師碑》/唐·歐陽通
《信行禪師碑》/唐·薛稷
《多寶塔碑》/唐·顏真卿
《麻姑仙壇記》/唐·顏真卿
《顏勤禮碑》/唐·顏真卿
《玄秘塔碑》/唐·柳公權
《神策軍碑》/唐·柳公權
《集古錄跋》/宋·歐陽修
《謝賜御書詩表》/宋·蔡襄
《豐樂亭記》/宋·蘇軾
《瘦金書千字文》/宋·趙佶
《帝師膽巴碑》/元·趙孟頰
《汲黯傳》/元·趙盂頫
《老子道德經卷》/元·鮮于樞
《七姬權厝志》/明·宋克
《敬齋箴冊》/明·沈度
《題公中塔圖贊》/明·于謙
《前后出師表》/明-祝允明
《前赤壁賦》/明·文征明
《謝康樂詩扇面》/明·王寵
《東方先生畫贊碑》/明-董其昌
《心成頌》/清·趙之謙
第三章 行書鑒賞(50條)
《災禍帖》/東晉·郗鑒
《蘭亭序》/東晉·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東晉-王羲之
《故吏帖》/東晉·庾翼
《中郎帖》/東晉·謝安
《地黃湯帖》/東晉·王獻之
《鴨頭丸帖》/東晉·王獻之
《伯遠帖》/東晉·王殉
《張翰帖》/唐·歐陽詢
《汝南公主墓志銘》/唐·虞世南
《枯樹賦》/唐·褚遂良
《溫泉銘》/唐·李世民
《文賦》/唐·陸柬之
《李思訓碑》/唐·李邕
《麓山寺碑》/唐·李邕
《祭侄文稿》/唐·顏真卿
《張好好詩帖》/唐-杜牧
《韭花帖》/五代·楊凝式
《同年帖》/宋·李建中
《三君帖》/宋·林逋
《扈從貼》/宋·蔡襄
《黃州寒食帖》/宋·蘇軾
《洞庭春色賦》與《中山松醪賦》/宋·蘇軾
《經伏波神祠詩》/宋·黃庭堅
《松風閣詩帖》/宋·黃庭堅
《雪江歸棹圖卷跋》/宋·蔡京
《蜀素帖》/宋·米芾
《虹縣詩》/宋·米芾
《雪意帖》/宋·蔡卞
《上清連年帖》/宋·薛紹彭
《動止持福帖》/宋·米友仁
《洛神賦》/元·趙孟頫
《書題畫跋》/元·柯九思
《春興八首詩卷》/明·劉基
《赤壁賦》/明·文征明
《五言律詩軸》/明·王寵
《論書并書杜甫詩》/明·董其昌
《行書論書卷》/明·張瑞圖
《行書嘉興作詩軸》/清·王鐸
《擬白樂天放歌行》/清·笪重光
《行書題畫詩軸》/清·朱耷
《滿江紅》/清·鄭燮
《行書詩軸》/清·劉墉
《行書七言聯》/清·何紹基
《行書屏》/清·楊守敬
《行書五言詩軸》/清·吳昌碩
《行書七言聯》/清·沈曾植
《行書軸》/清·康有為
《行書聯》/民國·于右任
《行書》/民國·沈尹默
第四章 草書鑒賞(50條)
《秋涼平善帖》/東漢·張芝
《急就章》/三國·皇象
《平復帖》/西晉·陸機
《月儀帖》/西晉·索靖
《十七帖》/東晉·王羲之
《中秋帖》/東晉·王獻之
《真草千字文》/隋·智永
《書譜》/唐·孫過庭
《孝經》/唐·賀知章
《肚痛帖》/唐·張旭
《古詩四帖》/唐·張旭
《上陽臺帖》/唐·李白
《爭座位帖》/唐·顏真卿
《千字文》/唐·懷素
《自敘帖》/唐·懷素
《千字文》/唐·高閑
《神仙起居帖》/五代·楊凝式
《腳氣帖》/宋·蔡襄
《梅花詩帖》/宋·蘇軾
《諸上座帖》/宋·黃庭堅
《李白憶舊游詩》/宋·黃庭堅
《論草書帖》/宋-米芾
《晴和帖》/宋·薛紹彭
《千字文》/宋·趙佶
《洛神賦》/宋·趙構
《自書詩卷》/宋·陸游
《垂悔帖》/宋·范成大
《謝昌元(座右自警辭)卷》/宋·文天祥
《石鼓歌》/元·鮮于樞
《急就章》/元·鄧文原
《謫龍說》/元·康里巎崾
《草書七絕詩軸》/元·楊維楨
《心經》/元·吳鎮
《急就章》/明·宋克
《游七星巖詩》/明·解縉
《赤壁賦》/明·祝允明
《行草書詞軸》/明·祝允明
《草書詩卷》/明·文征明
《七律詩軸》/明·徐渭
《書張籍七言詩》/明·董其昌
《行草書五律詩軸》/明·張瑞圖
《五言律詩軸》/明·黃道周
《草書五言律詩軸》/明·倪元璐
《草書贈鄭公度草書詩》/清·王鐸
《草書唐人詩卷》/清·王鐸
《孟浩然詩卷》/清·傅山
《草書軸》/清·朱耷
《五言律詩軸》/清·黃慎
《草書七言軸》/清·沈曾植
《草書四屏》/民國·于右任
后記

書摘/試閱

《青川木牘》(秦更修田律木牘)
秦《青川木牘》(秦更修田律木牘),秦隸木牘墨書,縱46厘米,橫2,5厘米,雙面,此木牘記載了武王命丞相甘茂等修訂《為田律》及相關事宜的史實。《青川木牘》(秦更修田律木牘)的書寫時間約在秦朝建立的百年以前。1980年,木牘出土于四川省青川縣郝家坪秦墓。它是研究先秦土地制度和施政情況的重要文獻資料,現藏于四川省青川縣文化館。
《青川木牘》(秦更修田律木牘)是篆書向隸書轉變過渡時期的秦隸書體,它是年代最為久遠的古隸標本,其中保留著濃厚的篆書意味。此木牘為蠅頭小隸,隸意漸已明晰。書寫者從容率性的用筆中有篆籀筆意,做到了化繁為簡,化圓為方。運筆提按鮮明,輕重疾徐變化較大。此時的秦隸某些橫畫已經具有“蠶頭”的特征,逆鋒起筆,頓挫而流宕。用筆富于回鋒和出鋒的變化,掠筆成熟,右向末筆的波挑之勢漸趨明顯。
結體方正簡省,自然恬靜。在平正的結構中夾雜著大量的篆體,字形從狹長漸變為扁平。章法上,縱向字與字之問安排緊密,與木櫝之間的自然間隔形成了對比,天然參差,古趣盎然。《青川木牘》(秦更修田律木牘)在有限的空間里揮灑自如,體現了竹簡書寫章法形式的進一步發展。
《青川木牘》(秦更修田律木牘)作為篆書向隸書過渡的作品,夾雜著許多篆體字,顯示了與金文的一致性和延續性,體現出早期隸書的特征,成為一種新的書法樣式和審美模式。《云夢睡虎地秦簡》
秦《云夢睡虎地秦簡》,又稱《睡虎地秦簡》《云夢秦簡》,隸書竹簡墨書,縱23.1—27.8厘米,橫0.5—0.8厘米,書寫于戰國晚期至秦始皇時期。1975年,出土于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11號秦墓,共1155枚竹簡,另有殘簡80余枚,內容涉及秦朝的法律、經濟、行政、醫學、占卜等內容。《云夢睡虎地秦簡》處于篆書向隸書轉變的過渡階段,它是我國早期的隸書,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關于隸書的起源,《漢書·藝文志》認為:“是時始造隸書矣,起于官獄多事,茍趨省易,施之于徒隸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則進一步指出:“秦燒滅經書,滌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由此可見,漢字的體式發展趨于簡省和便捷,最終由抽象化的隸書取代了象形文字。
《云夢睡虎地秦簡》的書寫年代不一,風格也存在差異。其中部分竹簡中具有鮮明的隸書筆法,用筆圓轉勻稱,中鋒行筆。竹簡局部有明顯的牽帶勾連之筆,線條流暢,筆畫飽滿。運筆順其自然而又能收放自如。左掠右挑、“蠶頭燕尾”的筆法特征尚不鮮明。然而書法的提按意識已經產生,點畫逆入平出,化圓為方,古隸的書寫方式已經初現端倪。
結體緊密圓厚,筆畫省易,雖有小篆的修長,但是字形結構已經有了突破。竹簡橫畫傾斜而突出,左向取勢,右部舒展,上下收緊,初現了隸書橫向取勢的方扁造型。字勢欹正相參,線條粗細、長短富于變化。《云夢睡虎地秦簡》尚處于隸變初期,字體不夠穩定。
章法上,字距大而不散,平整中見參差錯落。整體書寫節奏流暢平穩,氣韻生動,風格自然而率真。
《云夢睡虎地秦簡》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它是研究隸書起源和發展的重要資料,隸化特征已經出現,反映了象形篆書向符號化隸書字體演變的狀況。
《馬王堆帛書》
(老子帛書乙本)
西漢《馬王堆帛書》(老子帛書乙本),隸書絹本墨跡。1973年,《馬王堆帛書》(老子帛書乙本)出土于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3號墓。整幅帛書斷裂為32片帛片。帛書上有烏絲欄,整幅帛書每行70—80字不等,字體有篆、隸之分。
《馬王堆帛書》(老子帛書乙本)大約書于漢文帝初年,與戰國秦簡一脈相承,屬于古隸。它完全擺脫了篆書的結構方式和用筆規律,以點、挑、波、磔等隸書的基本筆畫構成了橫向取勢、方正為主的字形。用筆沉著遒厚,方圓并用。帛書表現出裹鋒而行、露鋒收筆、提按夸張、轉折方利的特點。筆畫粗壯流暢,出現了形如燕尾的波挑和懸針豎筆。
帛書結體緊密,字形方扁平穩。橫畫向右上取勢,舒展而無圭角。結構含蓄謹嚴。寬博中有大小和欹斜變化。《馬王堆帛書》(老子帛書乙本)隸變程度進一步加深,隸意超過篆意。它具有波勢鮮明、結構簡化、風格明朗的特點,最終與篆書分道。此書跡布局靈動而又氣脈貫通,其中豎行端嚴,橫列錯落,長短自由,節奏跳躍。
康有為認為,書家應該“上通篆、分而知其源,中用隸意以厚其氣,旁涉行、草以得其變,下觀諸碑以備其法,流觀漢瓦、晉磚而得其奇,浸而淫之,釀而醞之,神而明之”(《廣藝舟雙楫》)。《馬王堆帛書》(老子帛書乙本)所在的時代正值中國文字發展史上由古隸向漢隸過渡的隸變時期,它是漢代簡帛文獻中最具重要意義的發現,與甲骨、金文和簡牘書體同樣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
《臨沂銀雀山竹簡》(孫臏兵法)
西漢《臨沂銀雀山竹簡》(孫臏兵法),隸書竹簡墨書。1972年,銀雀山漢墓2號墓出土竹簡4974枚,其中《孫臏兵法》400余枚,字數過萬。這次考古發現使得佚傳1700多年的《孫臏兵法》重現世間,在中國學術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臨沂銀雀山竹簡》(孫臏兵法)書寫的時間約在漢武帝以前,屬于古隸。書寫者用筆率意而不粗俗,線條沉厚流暢而無飄浮虛弱之感。筆畫中處于主筆地位的撇捺,波勢明顯,捺腳的燕尾形態更加強化。P2-5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