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什么是思維?思維與思考、思想是什么關系?思維究竟是由什么決定的?思維創新的意義是什么?《思維創新》提出,思維是由人的品格與習慣決定的,人的深層底蘊決定人會產生什么樣的思維方式。思維創新是一切創新的由來與去向。如何實現思維創新?作者提出養成假設的習慣、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盡最大可能地發散思維、不斷地自我否定、培養和磨煉直覺、更廣泛地使用和開發工具、時刻自問自答、思無定勢等八個取徑。《思維創新》運用大量生動鮮活的案例,對思維創新的八個取徑進行了系統論述與具體解析,讀來令人感覺別開生面、深刻細膩、妙趣橫生、回味無窮。
作者簡介
那子純,男,滿族,1965年7月出生,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畢業,現任大慶油田高級人才培訓中心主任。在大慶油田從事干部管理和培訓工作16年,對思維創新、國企領導力、高品質培訓有獨到研究,實戰派專家。著有《大匠無棄材》,被媒體譽為“目前國內人力資源管理書籍中,最‘中國’、最符合中國企業個性氣質的扛鼎之作。”“海內外近十年來論述大型國有企業用人的道與術中,最為出色的一部作品。”近年經常在國內高等院校、大型國企進行授課。
名人/編輯推薦
《思維創新》充滿哲學思辨,思考有深度,闡述清晰透徹!
《思維創新》寫得趣味橫生,連中學生讀起來都會產生新奇感、娛樂感!
《思維創新》提出思維創新的八個取徑,可拿來就用!
《思維創新》案例豐富,信息量大,融合眾多學科,讀后發人深省!
《思維創新》敢于挑戰流行定見,觀點獨到而新穎,讀后使人耳目一新!
《思維創新》源于實踐,指向實踐,推動實踐!
《思維創新》寫得趣味橫生,連中學生讀起來都會產生新奇感、娛樂感!
《思維創新》提出思維創新的八個取徑,可拿來就用!
《思維創新》案例豐富,信息量大,融合眾多學科,讀后發人深省!
《思維創新》敢于挑戰流行定見,觀點獨到而新穎,讀后使人耳目一新!
《思維創新》源于實踐,指向實踐,推動實踐!
目次
目 錄
1 思維創新的由來 /
1•1 一切戰略和執行問題,歸根結蒂首先是思維的問題/
1•2 抽象與還原,是一切學問最好的循環方式/
1•3 原創的價值不盡在于其正確性/
1•4 世界是變化的,不變只是變的一種表現形式/
1•5 變化的客觀性與主觀性/
1•6 變化的本質就是競爭/
1•7 知變、應變與求變/
1•8 知變、應變、求變的本質就是提升核心競爭力/
1•8•1 知變之道,在于學習/
1•8•2 應變之本,在于實踐/
1•8•3 求變之要,在于創新/
1•9 沒有低素質的員工,只有低素質的管理者/
1•10 創造性地工作,是一切工作的本質要求和最高境界/
1•11 “創新度”已經成為衡量企業投資價值的最佳“晴雨表”/
1•12 創新的條件性/
1•13 “簡易”、“變易”與“不易”/
1•14 工作中我們為什么常常苦于沒有思路、有了思路為什
么又常常不夠切合實際/
1•15 用什么理念指導工作、用什么方法解決問題/
1•16 仁愛是最好的理念,實干是最好的方法/
1•17 假如思維創新是一朵“雪蓮”/
1•18 培養抽象的意識與抽象的能力/
1•19 不能陷入“文字相”/
1•20 什么是創新/
1•20•1 廣義、初始性/
1•20•2 狹義/
1•20•2•1 科學性/
1•20•2•2 應用性/
1•20•2•3 “人文性”/
1•20•2•4 相對性/
1•20•3 求知與求實/
1•20•4 “三個高度統一”/
1•20•4•1 形式與內容/
1•20•4•2 理論與實踐/
1•20•4•3 人性與自然規律/
1•21 為什么創新/
1•21•1 創新觀/
1•21•2 “功利性”/
1•21•2•1 戰略化的企業/
1•21•2•2 制度化的員工/
1•21•2•3 人性化的管理/
1•21•2•4 “做實”才是功力/
1•21•2•5 企業的目的,就是使人升值/
1•21•2•6 創新不拘大小,創新無處不在/
1•22 如何去創新/
1•23 思維是什么/
1•23•1 思考、思維、思想的區別/
1•23•2 如何改善思維方式與思維習慣,才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1•23•3 “維度”的底蘊/
1•24 思維是可以訓練的/
2 超前的思維/
2•1 養成假設的習慣/
2•2 假設是創新的開始/
2•3 具有洞察力、前瞻力的人是善于提出假設的/
2•4 現有知識有很強的局限性/
2•5 真正的智者善于超越知識局限提出假設/
2•6 提出假設的能力就是創新能力/
2•7 再及創新的相對性/
2•8 勇氣是創新者所應必備的素質/
2•9 思維創新需要想象力/
2•10 搞經濟、搞企業管理,尤其離不開假設/
2•11 經濟規律反映的就是人性的規律/
2•12 大慶精神與鐵人精神就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2•13 德魯克的驚人假設/
2•14 企業管理不是科學,只是實踐/
2•15 假設的下意識應用/
2•16 假設的水平往往決定工作的水平/
2•17 將某一假設作為目標會迅速帶動全面創新/
2•18 養成了假設的習慣,創新的能力就會提高/
2•19 不同的假設會形成不同的工作方式與重心/
2•20 假設的錯誤,會帶來很嚴重的惡果/
2•21 小結/
3 實際的思維/
3•1 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
3•2 發現了問題,就等于是發現了創新的對象/
3•3 管理者的真本領在于發現和解決問題/
3•4 有了問題意識,就等于有了創新意識;有了解
決問題的本事,就等于有了創新的能力/
3•5 要以問題為中心進行管理/
3•6 最大的問題是總沒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
3•7 問題不論大小,一律不可忽視/
3•8 真正的管理高手是能將問題當作機會/
3•9 不斷地把原因當作結果去分析原因/
3•10 解剖我們企業的問題/
3•11 小結/
4 活躍的思維/
4•1 盡最大可能地發散思維/
4•2 要學會從給定的信息中生成新的信息/
4•3 發散思維需要開發好、調動好、準備好潛意識/
4•4 要跨專業、跨行業、跨國度思考問題/
4•5 要用普遍聯系的觀點觀察事物/
4•6 要高度關注細微之變/
4•7 “霧狀”思維/
4•7•1 求異思維與“用弱”謀略/
4•7•2 圍棋的哲學/
4•7•3 自殺式的思維/
4•7•4 與其追求“正確”,不如追求效果/
4•7•5 “不二法門”的思維/
4•8 發散思維還要有一個陽光的心態/
4•9 歷史地看問題/
4•10 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4•11 用比較的眼光觀察事物和分析問題/
4•12 欲“此”先“彼”,往往是捷徑/
4•13 從工作、讀書和生活中訓練自己的發散思維/
4•14 小結/
5 勇敢的思維/
5•1 不斷地自我否定/
5•2 自我永遠是一個固定的含量/
5•3 自我否定是進步的需要,也是進步的象征/
5•4 自我否定需要勇氣戰勝自己和蔑視權威/
5•5 否定就是創新的開始——創新的否定性/
5•6 思維創新的愉悅性/
5•7 有時否定性的剔除比肯定性的充實還重要/
5•8 小結/
6 敏銳的思維/
6•1 培養和磨練直覺/
6•2 在速度決定勝負的今天,直覺決策更重要/
6•3 集體偏見是創新的天敵/
6•4 重要的少數與次要的多數/
6•5 直覺是實踐的產物、實踐的積累、實踐的升華/
6•6 靈感比汗水更重要/
6•7 興趣、好奇心、親自動手/
6•8 辦企業,需要“天才級”人物/
6•9 在靠速度取勝的今天,學習就是實踐/
6•9•1 建設性思維是高效學習的最佳取徑/
6•9•2 做天才的學習者/
6•9•3 我的幾點經驗/
6•9•4 學習的目的全在應用。“學,然后有直覺”/
6•10 小結/
7 簡便的思維/
7•1 更廣泛地使用和開發工具/
7•2 工具的特征就是時代的特征、思維的特征/
7•3 工具代表一個時代的理念力量與知識力量/
7•4 使用工具是基本能力,開發工具是創新能力/
7•5 一切皆可量化,管理皆需量化/
7•6 小結/
8 追問的思維/
8•1 時刻自問自答/
8•2 永遠的問題/
8•3 對一些根本性的問題永遠不能輕視或厭煩/
8•4 養成自問自答的習慣,遇事會更有辦法/
8•5 令人汗顏的追問/
8•6 小結/
9 如水的思維/
9•1 思無定勢/
9•2 最好的思維方式,是沒有方式/
9•3 要注意及時消解思維定勢/
9•4 從眾思維要不得/
9•5 思維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
9•6 風格也是定勢/
9•7 “內訓”對國企來講價值巨大/
9•8 辦事不能一味地講依據、講程序/
9•9 思維在形成定勢的過程中是有益的,而一旦形
成、固化下來,則是有害的/
9•10 思維如水/
9•10•1 “居善地”——選擇式思維/
9•10•2 “心善淵”——系統性思維/
9•10•3 “予善天”——給予式思維/
9•10•4 “言善信”——誠信思維/
9•10•5 “正善治”——洗滌式思維/
9•10•6 “事善能”——自由變幻的思維/
9•10•6•1 要自由地變幻思維方式/
9•10•6•2 思維的層次性特征/
9•10•6•3 思維的環境性特征/
9•10•6•4 運用之道,全在方法/
9•10•6•5 “選點”是變幻思維方式的前提/
9•10•7 “動善時”——準確把握時機的思維/
9•10•8 “不爭之爭”/
9•11 再及思維的愉悅性特征/
9•12 游戲、語言與思維模式的民族性/
9•13 先哲們從水中悟出的道理/
9•14 可怕的“材料思維”、“文本思維”/
9•15 曾總的講話/
9•16 人與人的根本差別是思維方式上的差別/
9•17 可怕的集體思維方式/
9•18 又及思維的民族性/
9•18•1 節儉精神與實用主義/
9•18•2 對生活的熱愛/
9•18•3 對人的尊重及博愛的情懷/
9•18•4 對自由的理解/
9•18•5 宗教的作用/
9•18•6 什么是真正的培訓/
9•18•7 “人治”是最好的管理/
9•18•8 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工具/
9•18•9 做好本職,才能創造自己的天堂/
9•19 重在養成好的思維習慣/
9•20 基層蘊含著無限的創新生機/
9•21 干部工作的核心競爭力/
9•22 小結/
10 創新大師的思維/
10•1 “從頭到腳”包含著創新元素的人物/
10•2 偉大的愛因斯坦/
10•2•1 猶太文化背景/
10•2•2 家庭環境的熏陶與影響/
10•2•3 愛因斯坦的個性/
10•2•4 創造力的爆發/
10•2•5 品格的力量/
10•2•6 靈動的語言,跳躍的思維/
10•3 神奇的愛迪生/
10•3•1 家庭及成長環境/
10•3•2 獨特的精神氣質與想象力/
10•3•3 成功的“秘訣”/
10•4 世界首富的思維/
10•5 解讀偉人是洞悉思維創新的捷徑/
10•6 值得研究的兩封信/
11 工作者六種思維/
11•1 什么是工作/
11•2 將工作視為對幸福的描繪/
11•3 不論做什么都要“取法乎上”/
11•4 凡事都要“切己自反”/
11•5 要用感恩與敬畏的心去感知外部的世界/
11•6 要用欣賞他人的態度融入集體/
11•7 承諾貢獻/
11•8 小結/
12 結束語/
1 思維創新的由來 /
1•1 一切戰略和執行問題,歸根結蒂首先是思維的問題/
1•2 抽象與還原,是一切學問最好的循環方式/
1•3 原創的價值不盡在于其正確性/
1•4 世界是變化的,不變只是變的一種表現形式/
1•5 變化的客觀性與主觀性/
1•6 變化的本質就是競爭/
1•7 知變、應變與求變/
1•8 知變、應變、求變的本質就是提升核心競爭力/
1•8•1 知變之道,在于學習/
1•8•2 應變之本,在于實踐/
1•8•3 求變之要,在于創新/
1•9 沒有低素質的員工,只有低素質的管理者/
1•10 創造性地工作,是一切工作的本質要求和最高境界/
1•11 “創新度”已經成為衡量企業投資價值的最佳“晴雨表”/
1•12 創新的條件性/
1•13 “簡易”、“變易”與“不易”/
1•14 工作中我們為什么常常苦于沒有思路、有了思路為什
么又常常不夠切合實際/
1•15 用什么理念指導工作、用什么方法解決問題/
1•16 仁愛是最好的理念,實干是最好的方法/
1•17 假如思維創新是一朵“雪蓮”/
1•18 培養抽象的意識與抽象的能力/
1•19 不能陷入“文字相”/
1•20 什么是創新/
1•20•1 廣義、初始性/
1•20•2 狹義/
1•20•2•1 科學性/
1•20•2•2 應用性/
1•20•2•3 “人文性”/
1•20•2•4 相對性/
1•20•3 求知與求實/
1•20•4 “三個高度統一”/
1•20•4•1 形式與內容/
1•20•4•2 理論與實踐/
1•20•4•3 人性與自然規律/
1•21 為什么創新/
1•21•1 創新觀/
1•21•2 “功利性”/
1•21•2•1 戰略化的企業/
1•21•2•2 制度化的員工/
1•21•2•3 人性化的管理/
1•21•2•4 “做實”才是功力/
1•21•2•5 企業的目的,就是使人升值/
1•21•2•6 創新不拘大小,創新無處不在/
1•22 如何去創新/
1•23 思維是什么/
1•23•1 思考、思維、思想的區別/
1•23•2 如何改善思維方式與思維習慣,才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1•23•3 “維度”的底蘊/
1•24 思維是可以訓練的/
2 超前的思維/
2•1 養成假設的習慣/
2•2 假設是創新的開始/
2•3 具有洞察力、前瞻力的人是善于提出假設的/
2•4 現有知識有很強的局限性/
2•5 真正的智者善于超越知識局限提出假設/
2•6 提出假設的能力就是創新能力/
2•7 再及創新的相對性/
2•8 勇氣是創新者所應必備的素質/
2•9 思維創新需要想象力/
2•10 搞經濟、搞企業管理,尤其離不開假設/
2•11 經濟規律反映的就是人性的規律/
2•12 大慶精神與鐵人精神就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2•13 德魯克的驚人假設/
2•14 企業管理不是科學,只是實踐/
2•15 假設的下意識應用/
2•16 假設的水平往往決定工作的水平/
2•17 將某一假設作為目標會迅速帶動全面創新/
2•18 養成了假設的習慣,創新的能力就會提高/
2•19 不同的假設會形成不同的工作方式與重心/
2•20 假設的錯誤,會帶來很嚴重的惡果/
2•21 小結/
3 實際的思維/
3•1 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
3•2 發現了問題,就等于是發現了創新的對象/
3•3 管理者的真本領在于發現和解決問題/
3•4 有了問題意識,就等于有了創新意識;有了解
決問題的本事,就等于有了創新的能力/
3•5 要以問題為中心進行管理/
3•6 最大的問題是總沒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
3•7 問題不論大小,一律不可忽視/
3•8 真正的管理高手是能將問題當作機會/
3•9 不斷地把原因當作結果去分析原因/
3•10 解剖我們企業的問題/
3•11 小結/
4 活躍的思維/
4•1 盡最大可能地發散思維/
4•2 要學會從給定的信息中生成新的信息/
4•3 發散思維需要開發好、調動好、準備好潛意識/
4•4 要跨專業、跨行業、跨國度思考問題/
4•5 要用普遍聯系的觀點觀察事物/
4•6 要高度關注細微之變/
4•7 “霧狀”思維/
4•7•1 求異思維與“用弱”謀略/
4•7•2 圍棋的哲學/
4•7•3 自殺式的思維/
4•7•4 與其追求“正確”,不如追求效果/
4•7•5 “不二法門”的思維/
4•8 發散思維還要有一個陽光的心態/
4•9 歷史地看問題/
4•10 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4•11 用比較的眼光觀察事物和分析問題/
4•12 欲“此”先“彼”,往往是捷徑/
4•13 從工作、讀書和生活中訓練自己的發散思維/
4•14 小結/
5 勇敢的思維/
5•1 不斷地自我否定/
5•2 自我永遠是一個固定的含量/
5•3 自我否定是進步的需要,也是進步的象征/
5•4 自我否定需要勇氣戰勝自己和蔑視權威/
5•5 否定就是創新的開始——創新的否定性/
5•6 思維創新的愉悅性/
5•7 有時否定性的剔除比肯定性的充實還重要/
5•8 小結/
6 敏銳的思維/
6•1 培養和磨練直覺/
6•2 在速度決定勝負的今天,直覺決策更重要/
6•3 集體偏見是創新的天敵/
6•4 重要的少數與次要的多數/
6•5 直覺是實踐的產物、實踐的積累、實踐的升華/
6•6 靈感比汗水更重要/
6•7 興趣、好奇心、親自動手/
6•8 辦企業,需要“天才級”人物/
6•9 在靠速度取勝的今天,學習就是實踐/
6•9•1 建設性思維是高效學習的最佳取徑/
6•9•2 做天才的學習者/
6•9•3 我的幾點經驗/
6•9•4 學習的目的全在應用。“學,然后有直覺”/
6•10 小結/
7 簡便的思維/
7•1 更廣泛地使用和開發工具/
7•2 工具的特征就是時代的特征、思維的特征/
7•3 工具代表一個時代的理念力量與知識力量/
7•4 使用工具是基本能力,開發工具是創新能力/
7•5 一切皆可量化,管理皆需量化/
7•6 小結/
8 追問的思維/
8•1 時刻自問自答/
8•2 永遠的問題/
8•3 對一些根本性的問題永遠不能輕視或厭煩/
8•4 養成自問自答的習慣,遇事會更有辦法/
8•5 令人汗顏的追問/
8•6 小結/
9 如水的思維/
9•1 思無定勢/
9•2 最好的思維方式,是沒有方式/
9•3 要注意及時消解思維定勢/
9•4 從眾思維要不得/
9•5 思維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
9•6 風格也是定勢/
9•7 “內訓”對國企來講價值巨大/
9•8 辦事不能一味地講依據、講程序/
9•9 思維在形成定勢的過程中是有益的,而一旦形
成、固化下來,則是有害的/
9•10 思維如水/
9•10•1 “居善地”——選擇式思維/
9•10•2 “心善淵”——系統性思維/
9•10•3 “予善天”——給予式思維/
9•10•4 “言善信”——誠信思維/
9•10•5 “正善治”——洗滌式思維/
9•10•6 “事善能”——自由變幻的思維/
9•10•6•1 要自由地變幻思維方式/
9•10•6•2 思維的層次性特征/
9•10•6•3 思維的環境性特征/
9•10•6•4 運用之道,全在方法/
9•10•6•5 “選點”是變幻思維方式的前提/
9•10•7 “動善時”——準確把握時機的思維/
9•10•8 “不爭之爭”/
9•11 再及思維的愉悅性特征/
9•12 游戲、語言與思維模式的民族性/
9•13 先哲們從水中悟出的道理/
9•14 可怕的“材料思維”、“文本思維”/
9•15 曾總的講話/
9•16 人與人的根本差別是思維方式上的差別/
9•17 可怕的集體思維方式/
9•18 又及思維的民族性/
9•18•1 節儉精神與實用主義/
9•18•2 對生活的熱愛/
9•18•3 對人的尊重及博愛的情懷/
9•18•4 對自由的理解/
9•18•5 宗教的作用/
9•18•6 什么是真正的培訓/
9•18•7 “人治”是最好的管理/
9•18•8 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工具/
9•18•9 做好本職,才能創造自己的天堂/
9•19 重在養成好的思維習慣/
9•20 基層蘊含著無限的創新生機/
9•21 干部工作的核心競爭力/
9•22 小結/
10 創新大師的思維/
10•1 “從頭到腳”包含著創新元素的人物/
10•2 偉大的愛因斯坦/
10•2•1 猶太文化背景/
10•2•2 家庭環境的熏陶與影響/
10•2•3 愛因斯坦的個性/
10•2•4 創造力的爆發/
10•2•5 品格的力量/
10•2•6 靈動的語言,跳躍的思維/
10•3 神奇的愛迪生/
10•3•1 家庭及成長環境/
10•3•2 獨特的精神氣質與想象力/
10•3•3 成功的“秘訣”/
10•4 世界首富的思維/
10•5 解讀偉人是洞悉思維創新的捷徑/
10•6 值得研究的兩封信/
11 工作者六種思維/
11•1 什么是工作/
11•2 將工作視為對幸福的描繪/
11•3 不論做什么都要“取法乎上”/
11•4 凡事都要“切己自反”/
11•5 要用感恩與敬畏的心去感知外部的世界/
11•6 要用欣賞他人的態度融入集體/
11•7 承諾貢獻/
11•8 小結/
12 結束語/
書摘/試閱
11 工作者六種思維
11•1 什么是工作
我們大家其實都是管理者,現代意義上的管理者,倒不一定非要擔任什么領導職務才算管理者。只要我們大體從屬于腦力勞動者范疇,那么在今天我們都可以稱之為管理者。不過我更愿意再寬泛一點講,我們都是工作者,因為我們或者我們當中的某些人畢竟也不可避免地從事一些體力勞動,更因為工作這個詞要比管理這個詞古老地具有某種神圣的味道。那么我們作為工作者,又需要什么樣的思維呢?或者反過來說作為工作者又忌諱什么樣的思維呢?下面就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工作的含義,究竟什么是工作?從詞義上分析,工作既是名詞,又是動詞。當名詞講的時候,工作有“職業”的意思,比如“你找到工作了嗎?”也有“業務”的意思,比如“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也有“任務”的意思,比如“我手頭還有一件工作沒有完成。”當動詞講的時候,工作有生產、制造、研究的含義,這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兩方面的意思。通俗地講,體力勞動是低端勞動,腦力勞動是高端勞動,但體力勞動大體是能夠創造價值的,而腦力勞動則未必一定會創造價值。事實上,腦力勞動者常常會做“無用功”,也就是勞而無功,這尤其在我們國企是很危險的一種普遍現象。由此我們應該得出一個結論:工作就是要做有用的事情,工作就是要能夠創造價值,至少工作不要做“無用功”。如果工作做的是“無用功”、勞而無功,就失去工作本身的意義了。明白這一點很重要,然后我們就可以好好地探討一下工作者的思維問題。前面講過,思考是力度問題,主要是由知識與經驗決定的;思維是維度問題,主要是由品格與習慣決定的;思想是高度問題,是思考與思維合成出來的結果。簡單地說,思維就是思考的方式。有什么樣的品格就會有什么樣的思維,有什么樣的習慣就會有什么樣的思維。當年協和醫院給梁啟超割錯了腎,社會上一片聲討,可梁啟超為什么不但不追究還要在報紙上用春秋筆法為協和醫院開脫?時人不解,我們現在知道他其實是為西醫在當時中國的前途與命運進行的戰略性考慮,何況協和醫院是一家慈善機構辦的西醫院。我看協和醫院應該給梁啟超立一尊銅像,因為如果沒有梁啟超的義舉,西醫那時在中國將遭遇不可預見的災難性局面。梁啟超的思維與眾不同,是因為他的品格與眾不同。品格,是價值觀的人格化表象;價值觀,是品格的最深刻內涵。價值觀與品格,都通過人的習慣發生作用。對個人是如此,對組織、企業、國家甚至民族也是如此。為什么法國要為最后一名參加一戰的戰士舉行國葬?這表面上看是數字化管理的問題,甚至會有人認為是作秀,其實這是價值觀問題,是執政理念問題,是風氣導向問題,這是在倡導一種平民也可以成為英雄的理念,任何人只要為國家和民族作出過貢獻都能享此尊崇。我們應該切己地反思一下:我們參加長征的紅軍戰士還有多少名?我們大慶油田參加一次創業的“老會戰”還有多少名?西方是數字化社會管理,其實背后就是價值觀管理。所以統計水平不重要,統計什么才重要。這不是技術問題,是執政理念問題。價值觀、執政理念決定工作創意。為什么秘魯要發起全民守時運動?總統都要親自上街率眾游行?因為這種惡劣的習慣將使秘魯很難融入全球經濟。前面講過,思維的底蘊就是品格和習慣,包括審美情趣、性格氣質、習慣愛好、認知能力、情感體驗、實踐能力、品質與格調、想象力、洞察力、預見力、靈活性、叛逆性、欲望等等。這些深度問題不解決,就解決不好思維的問題。工作者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思維,以我25年來的工作體會,可以總結歸納為六種思維。
11•2 將工作視為對幸福的描繪
我要講的工作者第一種思維是將工作視為對幸福的描繪。前面講了工作的概念,但工作究竟是什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將我國職業歸為8個大類,66個中類,413個小類,1838個細類。但這只是類的劃分,工作的本質是什么?英國思想家波特樂說:“每個人的工作,不管是文學、音樂、美術、建筑還是其他工作,都是自己的一幅畫像。”按照這個說法,我們這些工作者都是在做什么啊?都是在給自己畫像,通過工作在給自己畫像。認真工作,就是認真畫像。給自己畫得一團糟,就代表沒有好好工作。美國有個記者,叫格雷森,他說:“我發現,辛勤工作的報酬幾乎總是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種感覺,幸福是一種既豐富又稀缺的資源——你有能力收獲幸福,那幸福就是個豐富的資源,你沒有能力獲取幸福,那幸福就是個稀缺的資源,收獲幸福的最高能力不是掙錢升官的能力而是駕馭自己心靈的能力。我們說幸福是個既豐富又稀缺的資源,面對這個資源不開發、不勞動就不會得到幸福——創造幸福遠比享受幸福更幸福,“富二代”們往往體會不到創業者的幸福,他們可能活得百無聊賴,才會因為空虛而去做一些刺激感官的事情。工作是人類謀生的載體,也就成為創造幸福的主要手段。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歐洲的良心”,他說:“工作能夠攆跑三個魔鬼:無聊、墮落和貧窮。”英國作家塞爾斯說:“為什么工作竟然是人們獲得滿足的如此重要的源泉呢?最主要的答案就在于,工作和通過工作所取得的成就,能激起一種自豪感。” 居里夫人說:“科學的探討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她給予人的報酬就是愉快,所以我在工作里面得到了快樂。”1999年9月,英國廣播公司在全球互聯網上評選“千年第一思想家”,馬克思名列榜首,愛因斯坦名列第二。同年,在英國劍橋大學文理學院教授中評選“千年第一思想家”,同樣是馬克思名列榜首,愛因斯坦名列第二。2005年英國廣播公司又評選“古今最偉大哲學家”,馬克思還是名列第一。那么,馬克思是為什么而工作的呢?馬克思說:“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服務的職業,我們就不會被任何沉重負擔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做出的犧牲;那時我們得到的將不是可憐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億萬人,我們的事業雖然并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發揮作用,當我們離開人世之后,高尚的人們將在我們的骨灰上灑下熱淚。”這是他年青時候的誓言,事實上正像他說的:“我是世界的公民,我走到哪兒就在哪兒工作。”他回答女兒“對幸福的理解”時說得很簡潔:“斗爭。”他一生被多個國家的執政者所驅逐,生活十分貧困,但他工作的目標卻是為了全人類的幸福。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管理學家、“大師中的大師”的德魯克,他有個經典五問:1.你是誰?什么是你的優勢?你的價值觀是什么?2.你在哪里工作?你屬于誰?是決策者、參與者還是執行者?3.你應做什么?你如何工作?會有什么貢獻?4.你在人際關系上承擔什么責任?5.你的后半生的目標和計劃是什么?細想一想,這五個問題問得夠狠,認真回答起來常常會使人汗流浹背,甚至羞愧不已,會覺得自己活得既不清晰又不盡力。我們看看“杉杉控股”首席執行官胡海平是怎么回答的。1.你是誰?什么是你的優勢?你的價值觀是什么?“我是一個企業人。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是我跟同齡人比最大的優勢。我出身貧寒,我時刻牢牢記住自己是靠共產黨讀的書,這使我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感恩之心。少年時代的貧寒造就了我堅忍不拔的毅力,也造就了我不屈不撓的性格,任何困難對我來說都不算困難,辦法總比困難多。我的價值觀是希望我的存在能夠為社會帶來增值,我的存在能夠讓周圍的人感到愉快并且帶來實惠、帶來利益。”2.你在哪里工作?你屬于誰?是決策者、參與者還是執行者?“我在‘杉杉控股’工作,我的位置是執行總裁,是執行者。但我又是股東之一,所以我也是一個決策者,我處于決策和執行兩者之間。”3.你應做什么?你如何工作?會有什么貢獻?“我應該把我所在的企業經營好,讓我們的員工能夠安居樂業,能向國家繳納更多的稅。我努力勤奮地工作,注重方法、注重過程、心態平和。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在企業創業、企業管理方面有一些獨特的見解,或者有一些理論性的東西能夠給別人以啟發。”4.你在人際關系上承擔什么責任?“我首先是起到一個協調的責任,第二是展現自我,如果你沒有能力,自然贏不到社會對你的尊重,也無法承擔企業的責任、社會的責任。”5.你的后半生的目標和計劃是什么?“我的后半生目標是讓我所在的企業能夠成為國際一流的企業,在某些領域成為國際單打冠軍,成為讓大家尊重的一家企業,個人作為主要的一個成員,也能夠成為被社會尊重的一個人,同時家庭生活、人際關系和工作都更加和諧。為實現上述目標,首先要組建一個非常強大的團隊,要有寬闊的胸懷,要引進比自己更有能力的人才并肩作戰。”我們每個人真的得好好想一想,工作究竟是什么?說“工作就是上班”,甚至說“工作就是遭罪”,這是一種被動意識,抱這種意識的人不會有出息,當然也不會幸福;說“工作是促進效率”,這是一種被迫意識,但要比前一種意識好一點,也會得到一點小幸福;說“工作是使自我升值”,這是主動意識,抱這種意識的人會有一點出息,會有多一點的幸福;說“工作是學習”,這是更為主動且更為理性的認識,這樣的人肯定會有出息,會收獲很多幸福;說“工作即娛樂”,這是豐田公司的口號,這才稱得上是真正上層次、上境界的認識,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干工作“有癮”,不但會有出息,還一定會收獲更多幸福。所以,我要說的工作者的第一種思維就是認同“工作即娛樂”——上升至奉獻層面的娛樂,換句話說工作就是對幸福的描繪。如果一個人能夠以愛好為職業,這是最幸福的工作。多數人因機緣的問題,不能以愛好為職業。那怎么辦呢?那就要“干一行,愛一行;愛一行,鉆一行。”所以我們要學會在工作中體會生命的意義,學會體驗工作中的生命意義,認識到崗位是人生最好的舞臺,崗位是修煉人生的最好場所,崗位上的修煉是最好的修煉,在崗位上修煉自己是最高的現實選擇,因為這關系到他人,在崗位上修煉自己才是真本事,崗位就是你修煉自己的最佳道場。孟子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們在崗位上做出成績,就是在履行社會責任。比爾•蓋茨已經捐款250多億美元,他還宣布將其400多億財產全部捐獻出來用于研究疾病疫苗及改善貧困國家的狀況。2006年6月份,巴菲特宣布將370億財產捐獻給蓋茨的慈善基金會。潤豐集團董事長陳水波說:“做人要有良心,要知道反哺社會,不能光想著自己,你從社會獲取財富,就應該把財富反過來再奉獻給社會,你做了,社會也不會忘掉你,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工作是我們獲得奉獻這種至上娛樂的源泉,我們要通過工作描繪自己的幸福及幸福的自己。
11•3 不論做什么都要“取法乎上”
我要講的工作者第二種思維是不論做什么都要“取法乎上”。跆拳道教練教孩子幾天工夫就能用肉掌砍斷木板,秘訣是讓孩子們在砍木板時眼睛盯著木板下面半尺的地方,這樣當手掌砍到木板時正好是力量的峰點。而我們普通人只是將眼睛盯在木板上方,這等于是給自己的力量設線。其實任何事情都是這樣:把目標定得稍微遠一點,你就可能取得讓人驚訝的結果。在現實工作中,我們作為科員,要學會經常站在科長的角度看問題;作為科長,要學會經常站在處長的角度看問題;作為副職,要學會經常站在正職的角度看問題;甚至我們都要站在企業的高度、站在戰略的高度、站在國家的高度、站在民族的高度看問題。如果能夠做到這樣,我們看問題的視野就會更寬,能力就會更強,結果就會大不一樣。高爾基說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能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孔子說:“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能夠想到,持之以恒就會做到。所以,我們要像“一把手”一樣思考問題,要像主人翁一樣思考問題,這樣我們的思路就會很開闊、方向會拿得很準確,很多問題也會變得很清晰、很簡單。做事情,就要高標準,比如按自己享用的標準來造酒、按自己服用的標準來制藥,這樣的企業才會基業長青。總的來講,企業追求核心價值,就是“取法乎上”。管理學界有一句話:“有利潤的企業不一定有價值,有價值的企業一定有利潤。”比如我們大慶油田高級人才培訓中心提出“做高品質培訓”,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取法乎上”。2012年我們研發黨支部書記“內訓”系列課程,不會因為這類培訓不放在高培中心而不做,而是從為油田進行知識管理的角度來做,這是比培訓更有價值的事情,這就是站在戰略高度考慮問題,這就是“取法乎上”的思維,做這件事情我們用了五個月的時間,在全油田5000多名黨支部書記中優選出139名集中進行課程開發,研討出91個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最終形成30門課程。這兩年來,我們新開發“內訓師”105名、新開發課程123門,有了這樣的成績,我們才能夠召開2012年“慶祝教師節及內訓師頒獎大會”,油田公司領導同志才會對那次慶祝活動那么支持。今后我們要通過項目研發、課程開發、建設油田“內訓師”隊伍的方式,再經過七、八年規模化和標準化的經營與努力,為全油田各個層面、各個崗位做好知識管理工作,這是很有意義的一項工作,這是在為油田留下最實用的知識、也是最值得珍藏的記憶。有時候,追本溯源就是“取法乎上”。比如西方經濟學習慣將原因當作結果去看待,再不斷地把找到的原因當作結果繼續去分析原因,直至不可分解,這就是一種西方式的“取法乎上”的思維。應該說這是一種真正的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比如西方某公司對大樓出現裂縫的調查結果,認定是化學試劑造成的,使用試劑是為了清洗鳥糞,鳥糞是燕子帶來的,燕子的到來是因為有蜘蛛,而蜘蛛是為飛蛾而來,飛蛾是因為有塵埃才光顧,塵埃是強光造成的,有強光反射是因為不拉百葉窗,不拉百葉窗是因為管理者沒有提出要求。管理者沒有提出拉百葉窗的具體要求,是造成大樓裂縫的終極原因——不可分解的原因。沒有這種追本溯源、“取法乎上”、“取法乎微”的思維,是找不到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的。我們還看到,很多問題歸根結蒂是人的問題,特別是管理者的問題、“一把手”的問題。
11•4 凡事都要“切己自反”
我要講的工作者第三種思維是凡事都要“切己自反”。就是不管看到什么,都要和自己聯系起來,都要關切到自己,進而要反省自己、檢討自己。比如看到有人家被盜,自己就要檢查一下自己家里的門窗,這很自然,這就是“切己”;但若看到有人家被盜,不但自己去檢查一下自家的門窗,還能跑去單位看看門窗是否安全,還不忘提醒親友或同事注意防盜,這就不但是“切己”,還是“自反”,就是看看自己還有沒有尚未盡到的責任。“切己自反”,語出南宋陸九淵,這本是他讀書做人的致知論,但也是中國古人一貫強調的涵養功夫。陸九淵在十三歲的時候就說出“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這樣深刻“切己”的話。孔子講:“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學要修養自己,不是用來夸夸其談、好為人師或要求別人的。孔子講的很多道理都有“切己性”,都是指無論做什么都要從修正自己開始。曾子講:“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看看哪些事情做得還不夠好,反躬自省。遇到事情,先要反求諸己,看看自己能做到哪些。我們有時候看到這不好,那也不好,就嚷嚷開來,從沒想到自己應該做點什么。看到這不好,那也不好,馬上想到要自己先做好,先別嚷嚷,先別去要求別人做到,這就是“切己自反”,這才對。我曾有一位領導同事,我經常聽到他說這個不行、那個不好,仿佛這些人全身都是毛病,很少聽他夸獎過誰。那他說得對不對呢?多數還真對。問題是作為領導,總這么說解決問題嗎?我看他很多時候是一籌莫展,毫無對策。我給他總結出“三多三少”:指責多,辦法少;挑剔多,欣賞少;議論多,動手少。為什么會這樣?就是不能“切己自反”,所以懂多少道理都沒用,看問題多么準確也沒有用。我們常說“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這其實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禮記•大學》中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知識分子最為推崇的人生最優美的流程,平天下要從修身開始。朱熹、程子,也都很講究“切己”的涵養功夫。我們必須要強調,道理光知道不行,得信;光信也不行,要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最后都要落腳到行動。對領導者來講“切己”說到底還是“切人”、“愛人”,“切己”只是手段,“切人”、“愛人”才是目的;“自反”說到底還是“反人”、育人,是“行不言之教”,做出榜樣來影響他人、培養他人。所謂領導藝術就是通過管好自己而管好他人的藝術。所以,“切己自反”其實就是責任感的體現,而責任感是人最寶貴的品質之一。假如我們看到有人浪費,自己就要警覺,檢點一下自己的行為,是不是自己也有浪費的現象;看到有人不尊重師長,自己就要檢討一下,自己對師長究竟怎么樣;看到有人不知感恩,就要檢討一下自己對恩人究竟做過什么;看到別人辦錯了事,自己要警惕,告誡自己不能犯同樣的錯誤;自己辦錯了事呢?更不要到處找借口,怨天尤人,要永遠從自身找原因。凡事要歸因于內,不要都歸因于外。“切己自反”是指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他人就不要那么嚴格。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可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的是什么?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己。我們看到有人隨手亂扔垃圾,說人家素質低,可我們自己有時也隨手扔垃圾。我們要用反觀內心的眼光審視自己。遇事要反求諸己,從我做起,對他人不要求全責備。很多時候,完美不只在于擅做加法,還要會做減法。不要只追求應有盡有,還要追求應無盡無。我們每人都好比是一塊原始的木頭,想成為什么完全在于雕刻,即在于去掉哪些部分。人最應該慶幸的是自己的過錯能夠經常被人提醒到,這才是通達的認識。建設性的否定最有意義,遠比單純的肯定更重要。敢于積極地否定自己,這才是對自己的大建設。再愚蠢的人也不會沾沾自喜地保留計算器上計算出來的正確結果。其實人也一樣,人也要學會經常將自己“清零”。老子推崇初生嬰兒的境界,我們最難得的就是擁有一顆赤子之心。做足“切己自反”的功夫,才能使自己飛躍得更快更高。
11•5 要用感恩與敬畏的心去感知外部的世界
我要講的工作者第四種思維是要用感恩與敬畏的心去感知外部的世界。我們來到世上,是很偶然的,這是大幸運,據說是300萬億分之一的概率,我想應該比這還要小。人來到世上,一要懂感恩,二要知敬畏。對有關無關的人、對一草一木、對飛禽走獸,都要懷一顆感恩的心、敬畏的心,因為這一切都豐富著世界、這一切都有存在的理由、這一切都有運行的規律、這一切都啟發著我們、這一切都與我們有關。愛因斯坦說:“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首先是為那樣一些人,他們的喜悅和健康關系著我們的全部幸福;然后是為許多我們所不認識的人,他們的命運通過同情的紐帶同我們密切結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著別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我強烈地向往儉樸的生活。并且時常發覺自己占用了同胞的過多勞動而難以忍受。……我也相信,簡單純樸的生活,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在精神上,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我們要感恩父母,也要感恩社會、感恩企業、感恩共產黨,當然還要感恩祖宗——我們身上繼承著祖宗的血脈。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我們要傳承好這個文明,這既是使命,也是本分。1988年巴黎國際會議上,75位諾貝爾獲獎者提出“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00年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這無疑把儒家思想置于相當高的地位。我們要懷一顆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規律、敬畏科學、敬畏真理、敬畏良知與正義。人如果什么都不怕,就很可怕,就會惹出禍端。全球人口約64億,信仰基督教約21億,信仰伊斯蘭教約13億,信仰印度教約9億,信仰佛教不到4億,信仰其他宗教約6個億,沒有任何宗教信仰者11億,這些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主要集中在我們中國。西方的基督教教人做善事,是為了贖罪;東方的佛教講“六道輪回”,講因果報應。我們中華文明是講孝道的,是孝的文化。但今天我們看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文化正日趨淡薄。現實中很多人其實一身罪孽,卻沒有贖罪意識,也不怕報應。“地溝油”、“毒奶粉”、“悅悅事件”,挑戰我們民族道德底線的事件層出不窮。近年來我們的慈善事業剛剛有些起色,出了一個陳光標,還有不少人說三道四。陳光標可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對他說三道四的人可能還遠遠不及他,毫無“切己自反”的意識。多數中國人從未真正體驗過宗教信仰的深刻情感,也許是因為中國人太過聰明,這或許正是中國不能得到很好進步的緣故之一。事實上,宗教與科學并不發生嚴重的敵對。西方很多科學家、哲學家,都有很深的宗教情結。牛頓如果不是在后半生致力研究上帝的存在,很可能在科學研究上取得更多重大的成就。但反過來說,牛頓如果不是具有虔誠的宗教情結,或許在科學上也不會作出如此重大的貢獻。美國的科技是世界上最發達的,但至今仍有90%的人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對美國社會的積極影響無法估量。這種情形,在歐洲也是如此。只有法律而沒有宗教,西方社會不會如此文明。往前看,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其實是發軔于十六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往后看,當今世界一切宗教的出路在于從對神或自然的崇拜轉向對內心良知與正義的崇拜,在于維護良知與伸張正義,在于給人類自己的內心樹立最高法則。人與禽獸的區別是人懂感恩、知敬畏,這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基本品質。孟子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意思是說人和禽獸的差別幾乎是很小的,可就那一點點的小小差別,一般人還去拋棄它,只有君子才會保存它。舜帝洞察一般事物的道理,也了解人類的常情,他從仁義之路而行,而不是為行仁義而行仁義。《禮記》中說:“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是說人與禽獸的區別是人知仁行禮,仁為里,禮為表,君子是表里如一的。孝子是不做壞事的,那會有辱于祖先。現代人忙碌且浮躁,對傳統祭拜等形式一類的東西不屑一顧,我倒提倡“心祭”的形式,夜深人靜的時候用一小塊時間在心里面默默地祭奠、祭祀、祭拜那些值得我們懷念和尊崇的人或事,這是一種修養、一種滋潤,萬不可省略。我們的“鐵人”王進喜,別看他文化不高,卻是知仁行禮的,身上有這種中華民族傳統中最可寶貴的優秀品質。王進喜小時候給地主放過牛,在礦上當過童工,解放后當鉆工,他既勤快、又能吃苦,各種雜活搶著干。王鐵人為什么有那么大的工作熱情?他說:“黨把我們當主人,主人不能像長工那樣磨磨蹭蹭、被動地干活。”當時他享受困難補助每月30元,但他自己從來不花,把錢都補助給別人了。大隊給他家送的豬肉和面粉,他都一律拒收。他覺得新社會已經給了他很多,自己不能要求太多。一次他隊上的人看到他母親冬天在家里被凍得受不了,就幫他修了一個暖氣,他回來后堅決拆掉,不占公家便宜。他知道感恩,感恩新社會。他也知道敬畏。別看他工作起來戰天斗地,“文革”時他頂住巨大壓力說“想讓我承認大慶紅旗是黑的,那是癡心妄想,刀架脖子我也不承認”。但他敬畏周總理,總理讓他干啥他就干啥。補拍跳泥漿池的鏡頭,他開始說啥也不干,后來人家說是總理讓拍的,他二話不說就跳。在北京治病,醫生說啥他不聽,總理要他配合治療,他才會聽。他敬畏總理什么?人格。稻盛和夫說人格就是“性格+哲學”,是“天賦+后天修為”。我們是企業工作者,更作為石油工作者,我們要用勤奮工作回報企業,不要誰都不感激,不要什么都不怕。對企業、對國家和民族,我們要懂感恩、知敬畏,要守住這做人的基本良知。愛因斯坦說:“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從這個意義上,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斷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善、真和美。” 善、真和美,應該是宇宙運行的法則。《易經》中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西方對宇宙的認識是一致的。
11•6 要用欣賞他人的態度融入集體
我要講的工作者第五種思維是要用欣賞他人的態度融入集體。對這一點,我是深有感觸的。欣賞會產生神奇的力量。我曾經有一位領導同事,我從她身上感受到的,是對人的欣賞和激勵,潤物細無聲,讓人很舒服,又無形中產生一股上進的勁頭。人無完人,誰都會有毛病,總是去挑剔他人,這是工作者很忌諱的一種思維。我見到有位同志,人還好,也比較敬業,責任心也比較強,可就是不能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他人,我聽到她評價一位應該算比較優秀的年輕同志說“她就說行”;還有一位比較不錯的同志,也評價這位年輕同志說“她只是理論”。其實我看在這個單位里能像那位被評價的年輕同志那樣“說行”的、懂一點“理論”的很少,本是一個優點卻被評價成缺點,叫人不能不深思這個單位的團隊文化。我覺得,人還是要看到他人的長處,取長補短——尤其是領導。寬容是美德,但要在寬容的基礎上幫助他人改進、上進,這更是美德——用表揚的方式催人上進,這是領導藝術。一個企業,要營造團結的文化。不團結,人活得都很瑣碎,這是很不好的風氣。在這方面,我覺得“一把手”的責任很大。我們要習慣于欣賞他人,領導者要善于制造人與人之間的愉快,要善于營造互相欣賞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把手”文化。“一把手”欣賞他人,慢慢就會形成好的風氣和文化。假如我們大家坐在一起,拿出足夠的時間來,努力批評一個人,效果會怎樣?這個被批評的人會很難過,批評準了更難過,他很可能會經受不住而產生一種“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心想反正也這樣了,大家都這么看我,我就這么著了。但假如我們大家坐在一起,拿出足夠的時間來,努力夸獎一個人,效果會怎樣?就算沒夸獎準,這個被夸獎的人也會感覺很幸福,同時又會產生一種緊迫感,覺得自己還差很多,還得努力。夸他的人,也能學會如何看待他人的優點,也會有收獲。大慶油田會戰時期就有“評功擺好”的傳統,那時還要“大評大擺”。國外有人做過實驗,大家天天說一個人臉色不好,后來果然這個人臉色不好了;大家天天夸一個人漂亮,后來這個人果然越長越漂亮。夸獎,是一種很好的溝通方法。但夸獎不能搞成拍馬屁,不能搞得“你好我好大家好”。管理是嚴肅的愛,當“老好人兒”是不負責任的,那不是愛。領導不是不開展批評,但高明的領導者要善于用提問的方式開展批評,好的提問可以促進思考,好的提問本身就是答案。總之,我們既要以欣賞他人的態度融入集體,還要堅持做自己,不要隨大流。因為人,終究是自己的,自己要為自己負責。負什么樣的責任?就是做一個特別的自己,做一個有獨特韻味的自己,做一個開心的自己,做一個對他人有幫助的自己。歸根結蒂,像稻盛和夫講的,我們活著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心性、鍛煉靈魂,努力使自己走的時候比來的時候好一點點。
11•7 承諾貢獻
我要講的工作者第六種思維是承諾貢獻的思維。所謂承諾貢獻這一點,德魯克先生在1966年出版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重點描述過,他提出管理者要“重視貢獻”,“重視貢獻是有效性的關鍵”,管理者要時刻自問:“我能有什么貢獻?”重視貢獻,才會找到真正價值,才會關注外部世界,“只有外部世界才是產生成果的地方”。比如我們開發黨支部書記培訓班,不會因為培訓任務不交給高培中心而放棄不做,因為我們是在用這種方式“為油田做知識管理工作”,這比單純地辦培訓班更有意義。“重視貢獻的人,其所作所為可能會與其他人卓然不同。”我們不會僅從高培中心的角度看待高培中心,我們會從油田的角度、從中國國有企業的角度看待自己。承諾貢獻,“是為了挖掘工作中尚未發揮的潛力。”德魯克這句話說得很深刻。否則,在工作中就不會有遠大的目標。德魯克下面這段話說得更明白:“一個人如果只知道埋頭苦干,如果老是強調自己的職權,那不論其職位有多高,也只能算是別人的‘下屬’。反過來說,一個重視貢獻的人,一個注意對成果負責的人,即使他位卑職小,也應該算是‘高層管理人員’,因為他能對整個機構的經營績效負責。”承諾貢獻的思維,與前面講到的取法乎上的思維本質上大致相同,只是取法乎上的思維更加注重過程,而承諾貢獻的思維更加注重成果。不僅如此,承諾貢獻的管理者會帶領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高素質的隊伍,這支隊伍的每個人都更會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承諾貢獻的思維最重要的是要求你從一開始就把焦點放在貢獻上,這甚至是一項組織原則。鐵人館免費參觀、鐵人精神宣講團,我當初就是建議者和推動者,至今讓我很有成就感。那是2006年鐵人館落成后剛剛開館第一天的上午,我聽到鐵人館售票的消息后找到時任局長陳述不售票的理由,認為免費開放更有社會效益,結果當天下午就停止了售票。也是這一年,我在北京大學進行短期培訓期間看到北大講座很火,就推薦局長助理尤靖波同志到北京大學演講,宣傳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如今“鐵人精神宣讀團”已經在國內100多個企事業單位進行過宣講,形成了品牌并屢獲好評。這兩件事情如果僅從崗位職責的角度講,似乎和我不沾邊,但從重視貢獻的角度講就是很好的創意。我2010年7月調任油田高級人才培訓中心主任,更加重視傳播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提出成立“國器領導力研修院”,在全國范圍內整合國企培訓資源,也是一種貢獻意識使然。現在我們做油田外部企業的培訓,已經出現了三個變化:層次越來越高,由普通員工到正處級干部;周期越來越長,培訓班由一、兩天到一、兩周;頻率越來越快,由偶爾承辦到連續承辦,兩年來總計已經培訓了5000多名外部企業學員。所以,我們不僅要做好油田的培訓,我們還要把高培中心做成中國石油石化企業培訓基地,進而我們要成為國有企業培訓基地,最終目標是要通過兩到三代人的努力建成國內乃至世界一流的企業培訓機構,這是個分三步走的階段性的戰略任務,兩年來我們把這件事情當作了我們的責任和義務,當作了很重要的事情來做,我們要繼續傳播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企業文化和管理經驗。還有配合油田“走出去”戰略,我們的培訓也真正走出了國門,兩年來在油田承辦了二十幾期蘇丹、伊拉克石油專家和官員培訓班,共計培訓200多人,2012年初在伊拉克建立的培訓基地連續舉辦了二十多期培訓班,共計培訓600多人,這都是突破性的成績,具有特別重要的、標志性的意義,將來如果蘇丹局勢穩定的話我們也要在那里建立培訓基地,我們要為中國石油做中東地區的培訓,今后中國石油走到哪里我們的培訓就延伸到哪里,我們中心的年輕人也就會有更加廣闊的舞臺得到鍛煉。重視貢獻,對培訓工作者來講要善于創新研制有效的學習方式,這是真正能夠代表培訓品質的事情,是培訓界的“高科技”,這也屬于項目研發范疇,兩年來我們研制了五種學習方式,在處級領導干部培訓班、油田技術專家培訓班中應用,效果還是比較好的,我們也真是下足了功夫,光案例式學習的總結會我們就開了14次,更重要的是為中心培養了一批主持人和觀察員,這批人將來會成為中心今后做高品質培訓的財富。我覺得管理者最大的貢獻應該是培養人,比如這兩年我們培訓中心就是致力于培養中心自己的人,我們是從兩個方面來培養的,一個是促進轉變觀念,另一個方面是促進業務成長。轉變觀念,中心一直把這一點作為關系中心未來長遠發展的大事來抓,主要是提出并進一步明確中心的使命、中心的核心價值觀、中心的發展目標、中心的戰略、中心的行動方案、中心員工的目標、中心的校訓、中心工作的指導思想。中心的使命就是為油田持續發展所需要的高層次人才、創新型人才和急需人才培養提供動力支持;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做高品質的培訓;我們的近期目標就是做石油石化企業培訓基地,中期目標是成為國有企業培訓基地,遠期目標就是通過兩到三代人的努力建成國內乃至世界一流的企業培訓機構;我們的戰略就是“做強內訓,內訓外化,做精外訓,外訓內化”;我們的行動方案就是挖掘與培養“內訓師”,整合與重塑“外訓師”,針對油田培訓需求,以設計研發各類課程和學習方法等個性化培訓產品的方式為油田做知識管理;中心員工的目標就是追求成長,釋放潛能,盡職盡責,快樂工作;中心的校訓就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辯、篤行;中心工作的指導思想就是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在保持優勢中打造優勢,在轉變發展中推進發展。在促進業務成長方面,中心一直要求培訓前在需求調研、課程設計上下功夫,培訓中在課程導入、課程總結上下功夫,培訓后在催化、評估上下功夫——包括對課程、對學員和對師資的評估;中心還將全部員工分為九個“內訓”小組,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活動;特別是前面提到的,在深入推進案例式教學、研究式教學等五種新的學習方式中,我們著力在中心培養一批學習促動師、催化師、主持人、觀察員。為了使員工深入理解中心倡導的理念,我們還創辦了帶有明顯導向性“主任獎”,輪換使用中心的年輕人采取全員訪談的方式在全中心評選獲獎人選,這也是采用高度民主方式評選出來的獎項,目的就是引導和激勵員工轉變觀念、促進業務成長。正是因為這兩年我們做了這些“企業培訓機構本應該做”的工作,并且做得比較好,我們才得到了油田公司的肯定和信任,為我們向外交流提拔了兩名領導干部,內部提拔使用了兩名領導干部進入班子,還配備了兩名主任助理專門負責項目研發和海外培訓工作,這說明了什么?說明我們中心雖然單位很小,但是如果胸懷和視野足夠大的話,事業就會做得很大,作用就會發揮得很大。如今我們中心在國內培訓界已開始有了一點影響力,不僅承辦油田外部培訓項目越來越多,中心“內訓師”走出去授課也明顯增多,并且得到好評,來中心或有意向來中心參觀考察的業內同行也在增加,中心培訓成果兩次獲國內“金獎”,前些日子又獲《培訓》雜志邀請加入《培訓》雜志理事會企業大學委員會,并邀請我們擔任2013年度理事會理事。重視貢獻,還要從業務之外找些切入點去做。比如兩年來我們中心設立公開書架,設立“圖書漂流點”,三個校區全部實行禁煙,設置廢舊電池回收箱,都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甚至很多人打車到中心來扔廢舊電池,所有這些小事其實都會形成很好的文化熏陶作用,更有助于中心樹立良好形象,更有利于建設一支高品質的隊伍,也就更有利于做出高品質的培訓。所以,正如德魯克先生講的,“重視貢獻是有效性的關鍵”、“只有外部世界才是產生成果的地方”、“重視貢獻的人,其所作所為可能會與其他人卓然不同。”
11•1 什么是工作
我們大家其實都是管理者,現代意義上的管理者,倒不一定非要擔任什么領導職務才算管理者。只要我們大體從屬于腦力勞動者范疇,那么在今天我們都可以稱之為管理者。不過我更愿意再寬泛一點講,我們都是工作者,因為我們或者我們當中的某些人畢竟也不可避免地從事一些體力勞動,更因為工作這個詞要比管理這個詞古老地具有某種神圣的味道。那么我們作為工作者,又需要什么樣的思維呢?或者反過來說作為工作者又忌諱什么樣的思維呢?下面就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工作的含義,究竟什么是工作?從詞義上分析,工作既是名詞,又是動詞。當名詞講的時候,工作有“職業”的意思,比如“你找到工作了嗎?”也有“業務”的意思,比如“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也有“任務”的意思,比如“我手頭還有一件工作沒有完成。”當動詞講的時候,工作有生產、制造、研究的含義,這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兩方面的意思。通俗地講,體力勞動是低端勞動,腦力勞動是高端勞動,但體力勞動大體是能夠創造價值的,而腦力勞動則未必一定會創造價值。事實上,腦力勞動者常常會做“無用功”,也就是勞而無功,這尤其在我們國企是很危險的一種普遍現象。由此我們應該得出一個結論:工作就是要做有用的事情,工作就是要能夠創造價值,至少工作不要做“無用功”。如果工作做的是“無用功”、勞而無功,就失去工作本身的意義了。明白這一點很重要,然后我們就可以好好地探討一下工作者的思維問題。前面講過,思考是力度問題,主要是由知識與經驗決定的;思維是維度問題,主要是由品格與習慣決定的;思想是高度問題,是思考與思維合成出來的結果。簡單地說,思維就是思考的方式。有什么樣的品格就會有什么樣的思維,有什么樣的習慣就會有什么樣的思維。當年協和醫院給梁啟超割錯了腎,社會上一片聲討,可梁啟超為什么不但不追究還要在報紙上用春秋筆法為協和醫院開脫?時人不解,我們現在知道他其實是為西醫在當時中國的前途與命運進行的戰略性考慮,何況協和醫院是一家慈善機構辦的西醫院。我看協和醫院應該給梁啟超立一尊銅像,因為如果沒有梁啟超的義舉,西醫那時在中國將遭遇不可預見的災難性局面。梁啟超的思維與眾不同,是因為他的品格與眾不同。品格,是價值觀的人格化表象;價值觀,是品格的最深刻內涵。價值觀與品格,都通過人的習慣發生作用。對個人是如此,對組織、企業、國家甚至民族也是如此。為什么法國要為最后一名參加一戰的戰士舉行國葬?這表面上看是數字化管理的問題,甚至會有人認為是作秀,其實這是價值觀問題,是執政理念問題,是風氣導向問題,這是在倡導一種平民也可以成為英雄的理念,任何人只要為國家和民族作出過貢獻都能享此尊崇。我們應該切己地反思一下:我們參加長征的紅軍戰士還有多少名?我們大慶油田參加一次創業的“老會戰”還有多少名?西方是數字化社會管理,其實背后就是價值觀管理。所以統計水平不重要,統計什么才重要。這不是技術問題,是執政理念問題。價值觀、執政理念決定工作創意。為什么秘魯要發起全民守時運動?總統都要親自上街率眾游行?因為這種惡劣的習慣將使秘魯很難融入全球經濟。前面講過,思維的底蘊就是品格和習慣,包括審美情趣、性格氣質、習慣愛好、認知能力、情感體驗、實踐能力、品質與格調、想象力、洞察力、預見力、靈活性、叛逆性、欲望等等。這些深度問題不解決,就解決不好思維的問題。工作者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思維,以我25年來的工作體會,可以總結歸納為六種思維。
11•2 將工作視為對幸福的描繪
我要講的工作者第一種思維是將工作視為對幸福的描繪。前面講了工作的概念,但工作究竟是什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將我國職業歸為8個大類,66個中類,413個小類,1838個細類。但這只是類的劃分,工作的本質是什么?英國思想家波特樂說:“每個人的工作,不管是文學、音樂、美術、建筑還是其他工作,都是自己的一幅畫像。”按照這個說法,我們這些工作者都是在做什么啊?都是在給自己畫像,通過工作在給自己畫像。認真工作,就是認真畫像。給自己畫得一團糟,就代表沒有好好工作。美國有個記者,叫格雷森,他說:“我發現,辛勤工作的報酬幾乎總是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種感覺,幸福是一種既豐富又稀缺的資源——你有能力收獲幸福,那幸福就是個豐富的資源,你沒有能力獲取幸福,那幸福就是個稀缺的資源,收獲幸福的最高能力不是掙錢升官的能力而是駕馭自己心靈的能力。我們說幸福是個既豐富又稀缺的資源,面對這個資源不開發、不勞動就不會得到幸福——創造幸福遠比享受幸福更幸福,“富二代”們往往體會不到創業者的幸福,他們可能活得百無聊賴,才會因為空虛而去做一些刺激感官的事情。工作是人類謀生的載體,也就成為創造幸福的主要手段。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歐洲的良心”,他說:“工作能夠攆跑三個魔鬼:無聊、墮落和貧窮。”英國作家塞爾斯說:“為什么工作竟然是人們獲得滿足的如此重要的源泉呢?最主要的答案就在于,工作和通過工作所取得的成就,能激起一種自豪感。” 居里夫人說:“科學的探討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她給予人的報酬就是愉快,所以我在工作里面得到了快樂。”1999年9月,英國廣播公司在全球互聯網上評選“千年第一思想家”,馬克思名列榜首,愛因斯坦名列第二。同年,在英國劍橋大學文理學院教授中評選“千年第一思想家”,同樣是馬克思名列榜首,愛因斯坦名列第二。2005年英國廣播公司又評選“古今最偉大哲學家”,馬克思還是名列第一。那么,馬克思是為什么而工作的呢?馬克思說:“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服務的職業,我們就不會被任何沉重負擔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做出的犧牲;那時我們得到的將不是可憐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億萬人,我們的事業雖然并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發揮作用,當我們離開人世之后,高尚的人們將在我們的骨灰上灑下熱淚。”這是他年青時候的誓言,事實上正像他說的:“我是世界的公民,我走到哪兒就在哪兒工作。”他回答女兒“對幸福的理解”時說得很簡潔:“斗爭。”他一生被多個國家的執政者所驅逐,生活十分貧困,但他工作的目標卻是為了全人類的幸福。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管理學家、“大師中的大師”的德魯克,他有個經典五問:1.你是誰?什么是你的優勢?你的價值觀是什么?2.你在哪里工作?你屬于誰?是決策者、參與者還是執行者?3.你應做什么?你如何工作?會有什么貢獻?4.你在人際關系上承擔什么責任?5.你的后半生的目標和計劃是什么?細想一想,這五個問題問得夠狠,認真回答起來常常會使人汗流浹背,甚至羞愧不已,會覺得自己活得既不清晰又不盡力。我們看看“杉杉控股”首席執行官胡海平是怎么回答的。1.你是誰?什么是你的優勢?你的價值觀是什么?“我是一個企業人。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是我跟同齡人比最大的優勢。我出身貧寒,我時刻牢牢記住自己是靠共產黨讀的書,這使我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感恩之心。少年時代的貧寒造就了我堅忍不拔的毅力,也造就了我不屈不撓的性格,任何困難對我來說都不算困難,辦法總比困難多。我的價值觀是希望我的存在能夠為社會帶來增值,我的存在能夠讓周圍的人感到愉快并且帶來實惠、帶來利益。”2.你在哪里工作?你屬于誰?是決策者、參與者還是執行者?“我在‘杉杉控股’工作,我的位置是執行總裁,是執行者。但我又是股東之一,所以我也是一個決策者,我處于決策和執行兩者之間。”3.你應做什么?你如何工作?會有什么貢獻?“我應該把我所在的企業經營好,讓我們的員工能夠安居樂業,能向國家繳納更多的稅。我努力勤奮地工作,注重方法、注重過程、心態平和。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在企業創業、企業管理方面有一些獨特的見解,或者有一些理論性的東西能夠給別人以啟發。”4.你在人際關系上承擔什么責任?“我首先是起到一個協調的責任,第二是展現自我,如果你沒有能力,自然贏不到社會對你的尊重,也無法承擔企業的責任、社會的責任。”5.你的后半生的目標和計劃是什么?“我的后半生目標是讓我所在的企業能夠成為國際一流的企業,在某些領域成為國際單打冠軍,成為讓大家尊重的一家企業,個人作為主要的一個成員,也能夠成為被社會尊重的一個人,同時家庭生活、人際關系和工作都更加和諧。為實現上述目標,首先要組建一個非常強大的團隊,要有寬闊的胸懷,要引進比自己更有能力的人才并肩作戰。”我們每個人真的得好好想一想,工作究竟是什么?說“工作就是上班”,甚至說“工作就是遭罪”,這是一種被動意識,抱這種意識的人不會有出息,當然也不會幸福;說“工作是促進效率”,這是一種被迫意識,但要比前一種意識好一點,也會得到一點小幸福;說“工作是使自我升值”,這是主動意識,抱這種意識的人會有一點出息,會有多一點的幸福;說“工作是學習”,這是更為主動且更為理性的認識,這樣的人肯定會有出息,會收獲很多幸福;說“工作即娛樂”,這是豐田公司的口號,這才稱得上是真正上層次、上境界的認識,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干工作“有癮”,不但會有出息,還一定會收獲更多幸福。所以,我要說的工作者的第一種思維就是認同“工作即娛樂”——上升至奉獻層面的娛樂,換句話說工作就是對幸福的描繪。如果一個人能夠以愛好為職業,這是最幸福的工作。多數人因機緣的問題,不能以愛好為職業。那怎么辦呢?那就要“干一行,愛一行;愛一行,鉆一行。”所以我們要學會在工作中體會生命的意義,學會體驗工作中的生命意義,認識到崗位是人生最好的舞臺,崗位是修煉人生的最好場所,崗位上的修煉是最好的修煉,在崗位上修煉自己是最高的現實選擇,因為這關系到他人,在崗位上修煉自己才是真本事,崗位就是你修煉自己的最佳道場。孟子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們在崗位上做出成績,就是在履行社會責任。比爾•蓋茨已經捐款250多億美元,他還宣布將其400多億財產全部捐獻出來用于研究疾病疫苗及改善貧困國家的狀況。2006年6月份,巴菲特宣布將370億財產捐獻給蓋茨的慈善基金會。潤豐集團董事長陳水波說:“做人要有良心,要知道反哺社會,不能光想著自己,你從社會獲取財富,就應該把財富反過來再奉獻給社會,你做了,社會也不會忘掉你,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工作是我們獲得奉獻這種至上娛樂的源泉,我們要通過工作描繪自己的幸福及幸福的自己。
11•3 不論做什么都要“取法乎上”
我要講的工作者第二種思維是不論做什么都要“取法乎上”。跆拳道教練教孩子幾天工夫就能用肉掌砍斷木板,秘訣是讓孩子們在砍木板時眼睛盯著木板下面半尺的地方,這樣當手掌砍到木板時正好是力量的峰點。而我們普通人只是將眼睛盯在木板上方,這等于是給自己的力量設線。其實任何事情都是這樣:把目標定得稍微遠一點,你就可能取得讓人驚訝的結果。在現實工作中,我們作為科員,要學會經常站在科長的角度看問題;作為科長,要學會經常站在處長的角度看問題;作為副職,要學會經常站在正職的角度看問題;甚至我們都要站在企業的高度、站在戰略的高度、站在國家的高度、站在民族的高度看問題。如果能夠做到這樣,我們看問題的視野就會更寬,能力就會更強,結果就會大不一樣。高爾基說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能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孔子說:“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能夠想到,持之以恒就會做到。所以,我們要像“一把手”一樣思考問題,要像主人翁一樣思考問題,這樣我們的思路就會很開闊、方向會拿得很準確,很多問題也會變得很清晰、很簡單。做事情,就要高標準,比如按自己享用的標準來造酒、按自己服用的標準來制藥,這樣的企業才會基業長青。總的來講,企業追求核心價值,就是“取法乎上”。管理學界有一句話:“有利潤的企業不一定有價值,有價值的企業一定有利潤。”比如我們大慶油田高級人才培訓中心提出“做高品質培訓”,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取法乎上”。2012年我們研發黨支部書記“內訓”系列課程,不會因為這類培訓不放在高培中心而不做,而是從為油田進行知識管理的角度來做,這是比培訓更有價值的事情,這就是站在戰略高度考慮問題,這就是“取法乎上”的思維,做這件事情我們用了五個月的時間,在全油田5000多名黨支部書記中優選出139名集中進行課程開發,研討出91個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最終形成30門課程。這兩年來,我們新開發“內訓師”105名、新開發課程123門,有了這樣的成績,我們才能夠召開2012年“慶祝教師節及內訓師頒獎大會”,油田公司領導同志才會對那次慶祝活動那么支持。今后我們要通過項目研發、課程開發、建設油田“內訓師”隊伍的方式,再經過七、八年規模化和標準化的經營與努力,為全油田各個層面、各個崗位做好知識管理工作,這是很有意義的一項工作,這是在為油田留下最實用的知識、也是最值得珍藏的記憶。有時候,追本溯源就是“取法乎上”。比如西方經濟學習慣將原因當作結果去看待,再不斷地把找到的原因當作結果繼續去分析原因,直至不可分解,這就是一種西方式的“取法乎上”的思維。應該說這是一種真正的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比如西方某公司對大樓出現裂縫的調查結果,認定是化學試劑造成的,使用試劑是為了清洗鳥糞,鳥糞是燕子帶來的,燕子的到來是因為有蜘蛛,而蜘蛛是為飛蛾而來,飛蛾是因為有塵埃才光顧,塵埃是強光造成的,有強光反射是因為不拉百葉窗,不拉百葉窗是因為管理者沒有提出要求。管理者沒有提出拉百葉窗的具體要求,是造成大樓裂縫的終極原因——不可分解的原因。沒有這種追本溯源、“取法乎上”、“取法乎微”的思維,是找不到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的。我們還看到,很多問題歸根結蒂是人的問題,特別是管理者的問題、“一把手”的問題。
11•4 凡事都要“切己自反”
我要講的工作者第三種思維是凡事都要“切己自反”。就是不管看到什么,都要和自己聯系起來,都要關切到自己,進而要反省自己、檢討自己。比如看到有人家被盜,自己就要檢查一下自己家里的門窗,這很自然,這就是“切己”;但若看到有人家被盜,不但自己去檢查一下自家的門窗,還能跑去單位看看門窗是否安全,還不忘提醒親友或同事注意防盜,這就不但是“切己”,還是“自反”,就是看看自己還有沒有尚未盡到的責任。“切己自反”,語出南宋陸九淵,這本是他讀書做人的致知論,但也是中國古人一貫強調的涵養功夫。陸九淵在十三歲的時候就說出“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這樣深刻“切己”的話。孔子講:“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學要修養自己,不是用來夸夸其談、好為人師或要求別人的。孔子講的很多道理都有“切己性”,都是指無論做什么都要從修正自己開始。曾子講:“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看看哪些事情做得還不夠好,反躬自省。遇到事情,先要反求諸己,看看自己能做到哪些。我們有時候看到這不好,那也不好,就嚷嚷開來,從沒想到自己應該做點什么。看到這不好,那也不好,馬上想到要自己先做好,先別嚷嚷,先別去要求別人做到,這就是“切己自反”,這才對。我曾有一位領導同事,我經常聽到他說這個不行、那個不好,仿佛這些人全身都是毛病,很少聽他夸獎過誰。那他說得對不對呢?多數還真對。問題是作為領導,總這么說解決問題嗎?我看他很多時候是一籌莫展,毫無對策。我給他總結出“三多三少”:指責多,辦法少;挑剔多,欣賞少;議論多,動手少。為什么會這樣?就是不能“切己自反”,所以懂多少道理都沒用,看問題多么準確也沒有用。我們常說“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這其實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禮記•大學》中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知識分子最為推崇的人生最優美的流程,平天下要從修身開始。朱熹、程子,也都很講究“切己”的涵養功夫。我們必須要強調,道理光知道不行,得信;光信也不行,要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最后都要落腳到行動。對領導者來講“切己”說到底還是“切人”、“愛人”,“切己”只是手段,“切人”、“愛人”才是目的;“自反”說到底還是“反人”、育人,是“行不言之教”,做出榜樣來影響他人、培養他人。所謂領導藝術就是通過管好自己而管好他人的藝術。所以,“切己自反”其實就是責任感的體現,而責任感是人最寶貴的品質之一。假如我們看到有人浪費,自己就要警覺,檢點一下自己的行為,是不是自己也有浪費的現象;看到有人不尊重師長,自己就要檢討一下,自己對師長究竟怎么樣;看到有人不知感恩,就要檢討一下自己對恩人究竟做過什么;看到別人辦錯了事,自己要警惕,告誡自己不能犯同樣的錯誤;自己辦錯了事呢?更不要到處找借口,怨天尤人,要永遠從自身找原因。凡事要歸因于內,不要都歸因于外。“切己自反”是指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他人就不要那么嚴格。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可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的是什么?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己。我們看到有人隨手亂扔垃圾,說人家素質低,可我們自己有時也隨手扔垃圾。我們要用反觀內心的眼光審視自己。遇事要反求諸己,從我做起,對他人不要求全責備。很多時候,完美不只在于擅做加法,還要會做減法。不要只追求應有盡有,還要追求應無盡無。我們每人都好比是一塊原始的木頭,想成為什么完全在于雕刻,即在于去掉哪些部分。人最應該慶幸的是自己的過錯能夠經常被人提醒到,這才是通達的認識。建設性的否定最有意義,遠比單純的肯定更重要。敢于積極地否定自己,這才是對自己的大建設。再愚蠢的人也不會沾沾自喜地保留計算器上計算出來的正確結果。其實人也一樣,人也要學會經常將自己“清零”。老子推崇初生嬰兒的境界,我們最難得的就是擁有一顆赤子之心。做足“切己自反”的功夫,才能使自己飛躍得更快更高。
11•5 要用感恩與敬畏的心去感知外部的世界
我要講的工作者第四種思維是要用感恩與敬畏的心去感知外部的世界。我們來到世上,是很偶然的,這是大幸運,據說是300萬億分之一的概率,我想應該比這還要小。人來到世上,一要懂感恩,二要知敬畏。對有關無關的人、對一草一木、對飛禽走獸,都要懷一顆感恩的心、敬畏的心,因為這一切都豐富著世界、這一切都有存在的理由、這一切都有運行的規律、這一切都啟發著我們、這一切都與我們有關。愛因斯坦說:“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首先是為那樣一些人,他們的喜悅和健康關系著我們的全部幸福;然后是為許多我們所不認識的人,他們的命運通過同情的紐帶同我們密切結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著別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我強烈地向往儉樸的生活。并且時常發覺自己占用了同胞的過多勞動而難以忍受。……我也相信,簡單純樸的生活,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在精神上,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我們要感恩父母,也要感恩社會、感恩企業、感恩共產黨,當然還要感恩祖宗——我們身上繼承著祖宗的血脈。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我們要傳承好這個文明,這既是使命,也是本分。1988年巴黎國際會議上,75位諾貝爾獲獎者提出“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00年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這無疑把儒家思想置于相當高的地位。我們要懷一顆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規律、敬畏科學、敬畏真理、敬畏良知與正義。人如果什么都不怕,就很可怕,就會惹出禍端。全球人口約64億,信仰基督教約21億,信仰伊斯蘭教約13億,信仰印度教約9億,信仰佛教不到4億,信仰其他宗教約6個億,沒有任何宗教信仰者11億,這些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主要集中在我們中國。西方的基督教教人做善事,是為了贖罪;東方的佛教講“六道輪回”,講因果報應。我們中華文明是講孝道的,是孝的文化。但今天我們看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文化正日趨淡薄。現實中很多人其實一身罪孽,卻沒有贖罪意識,也不怕報應。“地溝油”、“毒奶粉”、“悅悅事件”,挑戰我們民族道德底線的事件層出不窮。近年來我們的慈善事業剛剛有些起色,出了一個陳光標,還有不少人說三道四。陳光標可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對他說三道四的人可能還遠遠不及他,毫無“切己自反”的意識。多數中國人從未真正體驗過宗教信仰的深刻情感,也許是因為中國人太過聰明,這或許正是中國不能得到很好進步的緣故之一。事實上,宗教與科學并不發生嚴重的敵對。西方很多科學家、哲學家,都有很深的宗教情結。牛頓如果不是在后半生致力研究上帝的存在,很可能在科學研究上取得更多重大的成就。但反過來說,牛頓如果不是具有虔誠的宗教情結,或許在科學上也不會作出如此重大的貢獻。美國的科技是世界上最發達的,但至今仍有90%的人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對美國社會的積極影響無法估量。這種情形,在歐洲也是如此。只有法律而沒有宗教,西方社會不會如此文明。往前看,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其實是發軔于十六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往后看,當今世界一切宗教的出路在于從對神或自然的崇拜轉向對內心良知與正義的崇拜,在于維護良知與伸張正義,在于給人類自己的內心樹立最高法則。人與禽獸的區別是人懂感恩、知敬畏,這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基本品質。孟子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意思是說人和禽獸的差別幾乎是很小的,可就那一點點的小小差別,一般人還去拋棄它,只有君子才會保存它。舜帝洞察一般事物的道理,也了解人類的常情,他從仁義之路而行,而不是為行仁義而行仁義。《禮記》中說:“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是說人與禽獸的區別是人知仁行禮,仁為里,禮為表,君子是表里如一的。孝子是不做壞事的,那會有辱于祖先。現代人忙碌且浮躁,對傳統祭拜等形式一類的東西不屑一顧,我倒提倡“心祭”的形式,夜深人靜的時候用一小塊時間在心里面默默地祭奠、祭祀、祭拜那些值得我們懷念和尊崇的人或事,這是一種修養、一種滋潤,萬不可省略。我們的“鐵人”王進喜,別看他文化不高,卻是知仁行禮的,身上有這種中華民族傳統中最可寶貴的優秀品質。王進喜小時候給地主放過牛,在礦上當過童工,解放后當鉆工,他既勤快、又能吃苦,各種雜活搶著干。王鐵人為什么有那么大的工作熱情?他說:“黨把我們當主人,主人不能像長工那樣磨磨蹭蹭、被動地干活。”當時他享受困難補助每月30元,但他自己從來不花,把錢都補助給別人了。大隊給他家送的豬肉和面粉,他都一律拒收。他覺得新社會已經給了他很多,自己不能要求太多。一次他隊上的人看到他母親冬天在家里被凍得受不了,就幫他修了一個暖氣,他回來后堅決拆掉,不占公家便宜。他知道感恩,感恩新社會。他也知道敬畏。別看他工作起來戰天斗地,“文革”時他頂住巨大壓力說“想讓我承認大慶紅旗是黑的,那是癡心妄想,刀架脖子我也不承認”。但他敬畏周總理,總理讓他干啥他就干啥。補拍跳泥漿池的鏡頭,他開始說啥也不干,后來人家說是總理讓拍的,他二話不說就跳。在北京治病,醫生說啥他不聽,總理要他配合治療,他才會聽。他敬畏總理什么?人格。稻盛和夫說人格就是“性格+哲學”,是“天賦+后天修為”。我們是企業工作者,更作為石油工作者,我們要用勤奮工作回報企業,不要誰都不感激,不要什么都不怕。對企業、對國家和民族,我們要懂感恩、知敬畏,要守住這做人的基本良知。愛因斯坦說:“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從這個意義上,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斷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善、真和美。” 善、真和美,應該是宇宙運行的法則。《易經》中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西方對宇宙的認識是一致的。
11•6 要用欣賞他人的態度融入集體
我要講的工作者第五種思維是要用欣賞他人的態度融入集體。對這一點,我是深有感觸的。欣賞會產生神奇的力量。我曾經有一位領導同事,我從她身上感受到的,是對人的欣賞和激勵,潤物細無聲,讓人很舒服,又無形中產生一股上進的勁頭。人無完人,誰都會有毛病,總是去挑剔他人,這是工作者很忌諱的一種思維。我見到有位同志,人還好,也比較敬業,責任心也比較強,可就是不能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他人,我聽到她評價一位應該算比較優秀的年輕同志說“她就說行”;還有一位比較不錯的同志,也評價這位年輕同志說“她只是理論”。其實我看在這個單位里能像那位被評價的年輕同志那樣“說行”的、懂一點“理論”的很少,本是一個優點卻被評價成缺點,叫人不能不深思這個單位的團隊文化。我覺得,人還是要看到他人的長處,取長補短——尤其是領導。寬容是美德,但要在寬容的基礎上幫助他人改進、上進,這更是美德——用表揚的方式催人上進,這是領導藝術。一個企業,要營造團結的文化。不團結,人活得都很瑣碎,這是很不好的風氣。在這方面,我覺得“一把手”的責任很大。我們要習慣于欣賞他人,領導者要善于制造人與人之間的愉快,要善于營造互相欣賞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把手”文化。“一把手”欣賞他人,慢慢就會形成好的風氣和文化。假如我們大家坐在一起,拿出足夠的時間來,努力批評一個人,效果會怎樣?這個被批評的人會很難過,批評準了更難過,他很可能會經受不住而產生一種“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心想反正也這樣了,大家都這么看我,我就這么著了。但假如我們大家坐在一起,拿出足夠的時間來,努力夸獎一個人,效果會怎樣?就算沒夸獎準,這個被夸獎的人也會感覺很幸福,同時又會產生一種緊迫感,覺得自己還差很多,還得努力。夸他的人,也能學會如何看待他人的優點,也會有收獲。大慶油田會戰時期就有“評功擺好”的傳統,那時還要“大評大擺”。國外有人做過實驗,大家天天說一個人臉色不好,后來果然這個人臉色不好了;大家天天夸一個人漂亮,后來這個人果然越長越漂亮。夸獎,是一種很好的溝通方法。但夸獎不能搞成拍馬屁,不能搞得“你好我好大家好”。管理是嚴肅的愛,當“老好人兒”是不負責任的,那不是愛。領導不是不開展批評,但高明的領導者要善于用提問的方式開展批評,好的提問可以促進思考,好的提問本身就是答案。總之,我們既要以欣賞他人的態度融入集體,還要堅持做自己,不要隨大流。因為人,終究是自己的,自己要為自己負責。負什么樣的責任?就是做一個特別的自己,做一個有獨特韻味的自己,做一個開心的自己,做一個對他人有幫助的自己。歸根結蒂,像稻盛和夫講的,我們活著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心性、鍛煉靈魂,努力使自己走的時候比來的時候好一點點。
11•7 承諾貢獻
我要講的工作者第六種思維是承諾貢獻的思維。所謂承諾貢獻這一點,德魯克先生在1966年出版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重點描述過,他提出管理者要“重視貢獻”,“重視貢獻是有效性的關鍵”,管理者要時刻自問:“我能有什么貢獻?”重視貢獻,才會找到真正價值,才會關注外部世界,“只有外部世界才是產生成果的地方”。比如我們開發黨支部書記培訓班,不會因為培訓任務不交給高培中心而放棄不做,因為我們是在用這種方式“為油田做知識管理工作”,這比單純地辦培訓班更有意義。“重視貢獻的人,其所作所為可能會與其他人卓然不同。”我們不會僅從高培中心的角度看待高培中心,我們會從油田的角度、從中國國有企業的角度看待自己。承諾貢獻,“是為了挖掘工作中尚未發揮的潛力。”德魯克這句話說得很深刻。否則,在工作中就不會有遠大的目標。德魯克下面這段話說得更明白:“一個人如果只知道埋頭苦干,如果老是強調自己的職權,那不論其職位有多高,也只能算是別人的‘下屬’。反過來說,一個重視貢獻的人,一個注意對成果負責的人,即使他位卑職小,也應該算是‘高層管理人員’,因為他能對整個機構的經營績效負責。”承諾貢獻的思維,與前面講到的取法乎上的思維本質上大致相同,只是取法乎上的思維更加注重過程,而承諾貢獻的思維更加注重成果。不僅如此,承諾貢獻的管理者會帶領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高素質的隊伍,這支隊伍的每個人都更會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承諾貢獻的思維最重要的是要求你從一開始就把焦點放在貢獻上,這甚至是一項組織原則。鐵人館免費參觀、鐵人精神宣講團,我當初就是建議者和推動者,至今讓我很有成就感。那是2006年鐵人館落成后剛剛開館第一天的上午,我聽到鐵人館售票的消息后找到時任局長陳述不售票的理由,認為免費開放更有社會效益,結果當天下午就停止了售票。也是這一年,我在北京大學進行短期培訓期間看到北大講座很火,就推薦局長助理尤靖波同志到北京大學演講,宣傳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如今“鐵人精神宣讀團”已經在國內100多個企事業單位進行過宣講,形成了品牌并屢獲好評。這兩件事情如果僅從崗位職責的角度講,似乎和我不沾邊,但從重視貢獻的角度講就是很好的創意。我2010年7月調任油田高級人才培訓中心主任,更加重視傳播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提出成立“國器領導力研修院”,在全國范圍內整合國企培訓資源,也是一種貢獻意識使然。現在我們做油田外部企業的培訓,已經出現了三個變化:層次越來越高,由普通員工到正處級干部;周期越來越長,培訓班由一、兩天到一、兩周;頻率越來越快,由偶爾承辦到連續承辦,兩年來總計已經培訓了5000多名外部企業學員。所以,我們不僅要做好油田的培訓,我們還要把高培中心做成中國石油石化企業培訓基地,進而我們要成為國有企業培訓基地,最終目標是要通過兩到三代人的努力建成國內乃至世界一流的企業培訓機構,這是個分三步走的階段性的戰略任務,兩年來我們把這件事情當作了我們的責任和義務,當作了很重要的事情來做,我們要繼續傳播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企業文化和管理經驗。還有配合油田“走出去”戰略,我們的培訓也真正走出了國門,兩年來在油田承辦了二十幾期蘇丹、伊拉克石油專家和官員培訓班,共計培訓200多人,2012年初在伊拉克建立的培訓基地連續舉辦了二十多期培訓班,共計培訓600多人,這都是突破性的成績,具有特別重要的、標志性的意義,將來如果蘇丹局勢穩定的話我們也要在那里建立培訓基地,我們要為中國石油做中東地區的培訓,今后中國石油走到哪里我們的培訓就延伸到哪里,我們中心的年輕人也就會有更加廣闊的舞臺得到鍛煉。重視貢獻,對培訓工作者來講要善于創新研制有效的學習方式,這是真正能夠代表培訓品質的事情,是培訓界的“高科技”,這也屬于項目研發范疇,兩年來我們研制了五種學習方式,在處級領導干部培訓班、油田技術專家培訓班中應用,效果還是比較好的,我們也真是下足了功夫,光案例式學習的總結會我們就開了14次,更重要的是為中心培養了一批主持人和觀察員,這批人將來會成為中心今后做高品質培訓的財富。我覺得管理者最大的貢獻應該是培養人,比如這兩年我們培訓中心就是致力于培養中心自己的人,我們是從兩個方面來培養的,一個是促進轉變觀念,另一個方面是促進業務成長。轉變觀念,中心一直把這一點作為關系中心未來長遠發展的大事來抓,主要是提出并進一步明確中心的使命、中心的核心價值觀、中心的發展目標、中心的戰略、中心的行動方案、中心員工的目標、中心的校訓、中心工作的指導思想。中心的使命就是為油田持續發展所需要的高層次人才、創新型人才和急需人才培養提供動力支持;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做高品質的培訓;我們的近期目標就是做石油石化企業培訓基地,中期目標是成為國有企業培訓基地,遠期目標就是通過兩到三代人的努力建成國內乃至世界一流的企業培訓機構;我們的戰略就是“做強內訓,內訓外化,做精外訓,外訓內化”;我們的行動方案就是挖掘與培養“內訓師”,整合與重塑“外訓師”,針對油田培訓需求,以設計研發各類課程和學習方法等個性化培訓產品的方式為油田做知識管理;中心員工的目標就是追求成長,釋放潛能,盡職盡責,快樂工作;中心的校訓就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辯、篤行;中心工作的指導思想就是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在保持優勢中打造優勢,在轉變發展中推進發展。在促進業務成長方面,中心一直要求培訓前在需求調研、課程設計上下功夫,培訓中在課程導入、課程總結上下功夫,培訓后在催化、評估上下功夫——包括對課程、對學員和對師資的評估;中心還將全部員工分為九個“內訓”小組,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活動;特別是前面提到的,在深入推進案例式教學、研究式教學等五種新的學習方式中,我們著力在中心培養一批學習促動師、催化師、主持人、觀察員。為了使員工深入理解中心倡導的理念,我們還創辦了帶有明顯導向性“主任獎”,輪換使用中心的年輕人采取全員訪談的方式在全中心評選獲獎人選,這也是采用高度民主方式評選出來的獎項,目的就是引導和激勵員工轉變觀念、促進業務成長。正是因為這兩年我們做了這些“企業培訓機構本應該做”的工作,并且做得比較好,我們才得到了油田公司的肯定和信任,為我們向外交流提拔了兩名領導干部,內部提拔使用了兩名領導干部進入班子,還配備了兩名主任助理專門負責項目研發和海外培訓工作,這說明了什么?說明我們中心雖然單位很小,但是如果胸懷和視野足夠大的話,事業就會做得很大,作用就會發揮得很大。如今我們中心在國內培訓界已開始有了一點影響力,不僅承辦油田外部培訓項目越來越多,中心“內訓師”走出去授課也明顯增多,并且得到好評,來中心或有意向來中心參觀考察的業內同行也在增加,中心培訓成果兩次獲國內“金獎”,前些日子又獲《培訓》雜志邀請加入《培訓》雜志理事會企業大學委員會,并邀請我們擔任2013年度理事會理事。重視貢獻,還要從業務之外找些切入點去做。比如兩年來我們中心設立公開書架,設立“圖書漂流點”,三個校區全部實行禁煙,設置廢舊電池回收箱,都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甚至很多人打車到中心來扔廢舊電池,所有這些小事其實都會形成很好的文化熏陶作用,更有助于中心樹立良好形象,更有利于建設一支高品質的隊伍,也就更有利于做出高品質的培訓。所以,正如德魯克先生講的,“重視貢獻是有效性的關鍵”、“只有外部世界才是產生成果的地方”、“重視貢獻的人,其所作所為可能會與其他人卓然不同。”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3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