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如果你不知道中國紅色企業已崛起
本書將為你從紅色企業的前世論述到今生,以解開很多台灣人不知道的真相!
以石油、石化行業為主脈,幫讀者解彧國際能源價格起舞的來龍去脈。
中東、南美、俄羅斯等油區如何牽動世界局勢的博弈,
俄羅斯從共產轉向私有化,為什麼普京總統再轉回公有化的全過程!
是中國紅色企業『走出去』與、經濟能源策略的完整呈現!
中國國營企業為新中國快速實現工業化,發展和建立自己獨立的工業體系,立下了汗馬功勞,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經濟脊樑。由於改革的艱巨性和複雜性,國營企業的改革又被稱為「改革攻堅戰」,九曲十八彎,一直走到了今天。
2004年,中國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桶油」年利潤1500多億元人民幣。媒體驚呼「壟斷」,中國人豔羨「暴富」。人們看到了千億利潤,卻忽略了他們每年還要繳三四千億人民幣的稅費、四五千億人民幣的投資。石油行業已站在微利時代的門檻上。看來,高利潤的背後,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酸楚。
「油價」是世界經濟的晴雨錶和操控桿。不過,這個晴雨錶在中國有些失靈了。中國人沒有美國人收入高,為何油價居然快打了平手?石油企業利潤高,為何還拿補貼?面對這些問題,有人提出是定價機制惹的禍,國際定價何時能有中國的強音?
為什麼有些媒體似乎總是在與國有中央企業「作對」?那是因為,在中央企業埋頭經營之際,忽視了身邊輿論環境的變化,「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正如一位傳播學學者所說:「我們看到的世界,是被大眾媒體選擇和解釋過的世界。」細小的風吹草動,經過輿論的推波助瀾,也會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看來,中央企業確實要與時俱進,把媒體監督作為鏡子和動力,以做好自身的工作。
在質疑者眼裏,十多年前還普遍虧損的中央企業,如今的持續增長仿佛是做了什麼錯事。對「國進民退」的質疑和「央企兇猛」的指責也不絕於耳。甚至在有些人看來,中央企業的崛起與西方經濟學關於市場經濟的常識不符,因而是要不得的!不過,也有人擔心,國退民進別成了「國退洋進」。
國際市場格局早定,後來者沒什麼優勢,只能面對強大的對手、不利於自己的規則。1993年,中國中石油走出國門開疆拓土,建設「海外大慶」。中亞、中俄、中緬和海上四大油氣戰略通道,像四把油槍從四個方向為中國經濟航母加油。在這個沒有依靠、競爭白熱化的海外市場上,中央企葉幹得也不賴。
在早被跨國公司瓜分完畢的戰場上,中國人能闖出自己的天地嗎?如今,中央企業五分之一的資產和收入、三分之一的利潤來自海外,利潤達三千多億元人民幣。中央企業在海外的成功,證明中央企業不是一群在自家院子裏「窩裏橫」的雄雞,而是經過學習,成長為搏擊風雨的雄鷹。
面對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已很少有反本國企業壟斷之說,有的只是控制力,有的只是行業集中度,有的只是國家利益和經濟安全。中國崛起,中國人還需強化「大國思維」,不能只局限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大院內看待各種問題,而要站在全球一體化的角度去考量,因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國際市場上,無所謂國與民,國也是民(中國人民),民也是國(中國),兩者都是中國民族經濟。中央企業就像中國企業群體中的基礎設施,在自身做大做強的同時,有義務、有責任支持和帶動民營企業更好地發展。「國、民共進」,就是中國進。中國要贏得世界尊重,不僅要「世界工廠」的稱號,更要有一批自己的世界級企業和品牌,要有自己的偉大企業。
本書能讓你瞭解到:
●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什麼?
● 中國如何把國營企業改變成國有企業?
● 中國共產黨自第十一屆以來的三中全會對企業的影響?
● 怎麼解讀「國有企業」與媒體監督的互動?
● 中國企業是如何在世界石油版圖中啃下骨頭,又能吃到肉?
● 瞭解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也能幫助國家外交工作?
● 告訴你中國人如何在尼羅河畔的戈壁灘上建成煉油廠?
● 瞭解國際石油價格是誰在後面操縱?間接影響了美國政壇!
● 從中國的中亞能源策略,瞭解『新絲綢之路』的全貌?
● 中國如何在世界推動「中國標準」與「中國模式」?
● 從美國對「壟斷」的改變認識新的商業規則?
● 你知道俄羅斯也曾經實施過私有化,為什麼?
想要開始瞭解中國紅色企業的生存環境與策略?
掌握正確的社會主義宏觀知識與觀念,
從國際能源集團的合縱連橫深入分析中國企業的競爭力!
作者簡介
邱寶林
中國石油報社長、總編輯。
1971年出生於中國安徽安慶。中國青聯常委,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中國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碩士,美國休士頓大學EMBA。
編譯
尹建國
中華企業研究院副研究員。
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研究。
大陸庶民市場文化專業。
曾任中華企業經理協進會理事、中國山東力諾集團公司(中資企業)文化總監兼總裁特助等職。
現任大陸多家中資機構經營顧問,往來福建、深圳、北京,東北,台北等兩岸各地,為中資公司負責人及高管提供經營策略及兩岸產業合作商機。作有《商業談判智謀》。
名人/編輯推薦
邱寶林先生所著《中國紅色企業真相》(原名《央企真相》)。對近廿年來中國中央企業的發展作了客觀而生動的論述,會使讀者對中央企業有一種嶄新的印象。現在的中央企業與過去的國營事業有很大的不同。現在的中央企業所採行的股份制,即將中央企業的資產分成若干股份。一般人民均可持有它的股份,只要願意出錢去買,股份變成股票;股票可上市買賣,股價隨股市的波動而波動。中央企業採行現在的公司組織,董事會掌握公司的營運大權,董事長及總經理不再是官派,這點與過去的國營事業完全不同。這一變化對中央企業而言,是一大革命。可是這種變化尚未為一般社會大眾所認知。
到20世紀末,國際化、全球化的潮流勢不可擋。國內的企業要生存、要發展,不再有政府的保護,而是靠本身的競爭力─即所謂研發競爭力、管理競爭力、銷售競爭力、售後服務競爭力及資訊競爭力。一般的民營企業多不具備這些競爭力,唯中央企業,特別是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祇要再加整頓,多具備這些競爭條件。
中國大陸經過改革開放,所表現的經濟發展的氣勢,西方人士多認為中國已崛起,而中國人民也以中國崛起而揚眉吐氣。但是崛起的條件是經濟的持續發展,而經濟的持續發展要靠能源作動力;在能源中,主要為石油與天然氣。在油氣方面,中國本身所生產的是不足的,可是在這方面的需求卻愈來愈大。在這方面要完全靠西方公司的供應卻是十分危險的;因為它是戰略物資,戰略物資不能受限於人。為此,中石油、中石化義不容辭地要走出去,因為民營企業都不會冒太多的風險到海外去尋找油氣。
眾所週知,世界上最豐沛的油源區為中東,早已名花有主,旁人妄想染指;祇有向其他地區,曾產過石油,今已被放棄,或非洲荒涼地帶,多嫌生產成本過高,而風險太大,西方公司已無興趣。中石油瞭解這種情況,但為了國家的發展不得不嘗試,首先他們瞭解到與當地政府關係的重要性,對探出的石油要分一部分給當地政府,對當地的經濟建設也要幫些忙。同時,更重要的,每個工作人員要具冒險精神,不怕辛勞。像這些條件,沒有一家民營公司肯去冒此風險。
為了國家使命,中央企業勇敢的走出去。
在海外探油,不但要靠辛勞,也要靠經驗和技術,在這些條件配合下,才有豐碩的成果。例如在南美的秘魯、委內瑞拉和北非的蘇丹之探井都有了成果。但是在蘇丹,由於治安敗壞,有五位工作人員遇害。在非洲其他國家,也嘗試探油,但因治安太壞,風險較大。
伊拉克是盛產石油的國家,其油源之豐沛僅次於沙烏地。美伊戰爭停止後,國內種族相鬥,自殺炸彈到處發生。為在伊拉克有落腳之地,中石油冒風險,爭取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的一個股份,幾經折衝,最後總算爭取到這一股份。
經過多年的努力,多年的探索,中央企業終於成功地開闢了三條由中亞通往中國內陸的油氣管道:(1)中亞管道:由土耳曼斯坦,經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從新疆進入中國大陸;(2)中俄管道:這是歷時最久,磋商多次,才決定興建的管道,由泰舍特、斯科沃羅季諾到黑龍江的大慶;除此,(3)中緬管道:為油道與氣道並行,由緬甸的馬德島,經瑞麗進入雲貴。這三條管道的開闢,中央企業發揮了人定勝天的精神。他們用耐力、技術和智慧,終於達成預定的目的。中央企業五分之一的資產和收入,三分之一的利潤係來自海外,而海外年利潤高達三千多億元(人民幣)。
經過十六年的辛苦努力,中石油建立起五個海外油氣合作區,中亞和俄羅斯、非洲、中東、美洲、亞太。在這五個合作區中,廿九個國家中所運作的投資項目共八十一個。二0一0年油氣作業產量達到八千六百七十噸,約佔大陸海外作業總產量的百分之七十。
目前百分之七十的中央企業已實現股份改造,而且在美國、中國內地和香港等地上市。可知現在的中央企業非廿年前的中央企業所給予國人壟斷、低效、腐敗等現象。中央企業除了完成國家交給的任務外,還在社會發展中擔當應負的責任。例如中央企業連續把『神舟』飛船,嫦娥衛星放飛太空。近年來,對於國家天然災難,也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時對於國際活動,如北京奧運會、上海博覽會、廣州亞運會等也作出突出的貢獻。
二0一一年在大陸出版的《央企真相》一書確實產生了一些正面的效果,例如改正中央企業在一九九0年以前為國營事業時給社會大眾的不良印象。中央企業敢走出去,就是中央企業決定改變國人對它的舊印象。中央企業的股份中有相當大的部分是屬於政府的。也許有人要問:西方的石油公司都屬民營;而且這些大石油公司在國家為後盾情況下,已佔去石油天地全部份,要想從它們口中分一杯羹,那是不可能的事;況大陸的民有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能走出去的大企業尚不多見。在國際市場上,作為一個大國想蝸居在國內是不可以的;況石油又是戰略物資,每個大國都需要它。
對於像《央企真相》這類的書。在台灣及亞太會有人看嗎?這是個合理的問題。個人認為它會有人看,其理由:一、有人基於好奇會看這本書;二、中國崛起到底憑什麼條件?能源是經濟持續發展和生活改善的必要條件,這本書提供了答案;三、對石油生產有關的專業人員,會對此書有興趣,像台灣的中油公司,其石油全部來自中東,在油價上完全處於被宰割的地位;即使想走出去,既沒有足夠的實力,也無任何機會;至於天然氣,全部依賴由海上進口,目前蓄汽槽也不夠,況且價格昂貴,尚不能用於民生,對於以上三個理由,這本《央企真相》將以《中國紅色企業真相》的名稱,內文為繁體字在台灣問世。
台灣的石油公司屬於國營,而民營的台塑規模不夠大。一般人也無國進民退或國退民進的想法。
我最後要說的,即《央企真相》的作者,他以「上窮碧落下黃泉」的精神彙集有關中央企業在海外披荊斬棘、冒險患難的經驗,以生動的筆法,予讀者一個血淋淋的現實故事。他不必為國進民退作爭辯,祇是將中央企業在海外的經驗告訴讀者,就會使讀者認為那些爭辯都屬無稽之談。(本文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于 宗 先
2013/12
目次
國有國營新中國面對的「獨木橋」
老國有企業戴上虧損的「大黑帽」
「籠中鳥」國有企業改革陷入膠著
「拆與合」重組改制的模式之爭
新國有企業踏上資本市場的荊棘路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成立中央企業登上歷史舞臺
第二章 高利潤:你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
利潤一朝千億天下知
利潤大蛋糕是如何做成的
苦澀的瘦身中央企業三十八萬人大裁員
利潤大蛋糕如何分
「稅負」被忽略的另一筆千億
算筆細賬千億利潤到底高不高
中央企業真的不給全民分紅嗎
利潤背後的神秘之手
石油業站在了微利時代的門檻上
第三章 油價高低誰說了算
油價為何漲多跌少漲快跌慢
中國的油價為何比美國高
高油價下油荒的追問
氣荒來了中央企業是保供還是「逼宮」
高油價的幕後黑手
定價權何時能有中國強音
第四章 中央企業遭遇輿論旋渦
「十二.廿三」安全事故催生新制度
新媒體時代掌握「第六種能力」
結構調整期、社會轉型期、事故多發期
能否安全百分之九十六取決於人
被冷落的「世界五百強」之首
八萬人裁員只是一個傳說
網路圍觀「門事件」
「危機管理」現代企業的必修課
聚光燈下的壟斷收入
新聞頭條是怎麼產生的
及時擦去雕像上被潑的顏料
第五章 國進民退大論戰
國有化浪潮來襲
進、退問題的由來
現象離真相有多遠
經濟學家的擔憂和國家統計局長的回答
「兩會」與報導的新焦點
國進民退還是優進劣退
國進民退是不是個假命題
第六章 沒有國家行政保護海外做得怎樣
後來者要想吃肉得先啃骨頭
秘魯征戰掘出第一桶金
建「海外大慶」的戰略構想
委內瑞拉練兵在美國的後院淘金
海外創業從蘇丹騰飛
中哈合作,構建能源新「絲路」
競購優尼科不可忽視的商業因素
秘鐵雙龍收購有錢買不來幸福婚姻
中石油式收購買得上還得玩得轉
中、俄管道黑髮談成白髮
中亞管道建設速度就是競爭力
四國元首的盛會和遲到的貴賓
貸款換石油把握時機最重要
中、緬管道為能源安全再保險
四大能源通道為中國經濟加油
第七章 是窩裡雄雞還是海外雄鷹
走出去就得豁出去
二十年努力走進了大油海
在石油奧林匹克賽場奪金
穿著防彈衣在巴格達簽約
「規模發展」佈局中東大舞臺
海外找油為全球新增四億噸石油
做世界工廠也做中國標準
中央企業走出去中國形象大展示
走出去需要大航母本土化也是核心競爭力
第八章 是壟斷問題還是行業集中度問題
中國價格為何還是水中月
明天的石油會是今天的煤炭嗎
不簡單的商品不一樣的壟斷
詭異的石油政治
今天的美國人如何看待壟斷
私有化的俄羅斯是否強大了
《反壟斷法》反的不是企業而是壟斷行為
中國石油市場不只有三大公司
如何培養大處著眼的戰略眼光
第九章 中國中央企業的未來
母國烙印跨國公司也有國籍
還原中央企業真實的面貌
在批評和抱怨聲中前進
社會責任中央企業的必然擔當
國、民共進就是『中國夢』
迎接中國「偉大企業」時代的到來
書摘/試閱
管子雲: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
中央企業能有今天,不是「天上掉下個林妹妹」。
中國選擇國有化的城市工業之路,固然有學習和照搬蘇聯模式的意識形態因素,但也有當時國內經濟形勢和國際政治背景下的必然性。
國營企業為新中國快速實現工業化,發展自己的重化工業、國防工業,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由於計劃經濟體制的缺陷,國有企業曾被捆住了手腳。就在中國農村經濟改革取得輝煌成就的時候,國營企業卻是愁雲慘霧,虧聲一片。在經歷了放權讓利、撥改貸、利改稅、承包制、責任制、集團化、剝離社會、下崗分流、優化組合、抓大放小、股份制、債轉股等一系列改革之後,九曲十八彎,國有企業走到了今天。
國有企業改革依然複雜和艱巨。制度建設,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第二章 高利潤:你從那裡來,又到那裡去
恩格斯說,歷史從哪裡開始,邏輯就從哪裡開始。我們談論中央企業的利潤也應從歷史說起。
二00四年,中石油利潤躍上千億人民幣,加上中石化、中海油,「三桶油」年利潤1500多億元人民幣。媒體驚呼『壟斷』,國人艷羨『暴富』。
中石油的利潤真的只靠賣油嗎?細究起來,還要靠科技,上天容易入地難;靠管理,擰乾毛巾裏的每一滴水;靠國際化,中央企業三分之一的利潤來自海外;更靠人的付出:這既有國內和平年代裏的流血犧牲,也有國外面對槍林彈雨時的堅守,更有當年中石油三十八萬「買斷工齡大軍」的貢獻。七十多萬石油石化人、七百多萬國有企業員工落寞地離去。
人們看到了千億人民幣利潤,卻忽略了「三桶油」每年還要繳三四千億人民幣的稅費,四五千億人民幣的投資,賺一個就得投入三個,龐大的資金缺口只能靠融資和舉債彌補。
數字看起來客觀,有時也有欺騙性。「三桶油」利潤的絕對數很大,但若從利潤的相對數來說,有些業務的利潤率就接近個位數了。原來,石油業已經站在微利時代的門檻上了。
高利潤的背後,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酸楚。那就讓我們聊一聊這千億人民幣利潤的來龍去脈。
第三章 油價高低誰說了算
油價,世界經濟的晴雨錶和操控桿。不過,這個晴雨錶在中國卻有些失靈了。
商品價格走高,賣家積極性當然應該越高。然而,現實是國內油慌總是發生在國際油價高起的時候。高油價下怎麼還會有油慌?石油企業到底是在『逼宮』還是在保供?這種看似違背經濟規律的現象在提示我們什麼?
中國人沒有美國人收入高,為何油價居然快打了個平手?
石油企業利潤高,為何還拿政府的巨額補貼?
國內中央企業的煉油廠全部開足馬力,為什麼還會發生油慌?
世界石油市場供需變化不大,油價為何坐上了『過山車』?
面對這一連串怪事和大問號,有人質疑,這是定價機制惹的禍!某新華社記者遍訪專家,最後感悟道:民眾對油價的關切和怨言,可能不單純在油價本身,而是另一個層面問題的折射,對國民收入分配的不滿。
第四章 中央企業遭遇輿論旋渦
這些年,讓中央企業頭痛的事實在不少,負面報道一條接一條。
為什麼有些媒體似乎總是在與中央企業作對?
為什麼中央企業社會形象與其實力、地位之間有如此大的反差,並有因此擴大社會鴻溝、激化對立情緒的傾向。
原來,如今的中央企業早巳不是人們思維定勢中的那個『老國有企業』了,但新中央企業在埋頭經營企業之際,卻忽視了身邊的環境也在變。隨著媒體市場化和網絡、手機、微博、推特等新型傳播工具的發展,《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細小的風吹草動,經過輿論的推波助瀾,也會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一位傳播學學者說:「我們看到的世界,是被大眾媒體選擇和解釋過的世界。」這意味著,一方面,更自由的環境、更大的影響力、更文明的社會需要更有責任感、更專業的媒體;另一方面,新中央企業要與時俱進,學會與公眾溝通,學會與「新媒體」打交道,把媒體監督作為鏡子和動力,做好自身的工作。
第五章 『國進民退』大論戰
伴隨著以中央企業為代表的國有企業的爆發式增長和集體性崛起,『國進民退』和中央企業兇猛等種種指責不絕於耳。有人指出,這一觀點是否陷入與俄羅斯私有化改革前相似的迷途;也有人擔心,『國退民進』別成為『國退洋進』。
在質疑者眼裡,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今天的良好發展局面,只是偶然的、暫時的現象,不值得稱道;中國國有企業的崛起與西方經濟學關於市場經濟的「常識」不符,因而是要不得的:甚至,在個別全國性專業論壇上,每當發言嘉賓調侃了國有企業,台下就報以一片掌聲與笑聲……
國有企業『錯』在那裡?『國進民退』是否是個假命題?中央企業真相與人們腦海中的刻板印象相距多遠?
黑格爾說:在公共輿論中,真理和無數錯誤往往直接混雜在一起。
第六章 沒有行政保護,海外做得怎樣
十九世紀末,當煤油燈在中國還只有皇家貴族用得起時,標準石油公司已把油賣到了中國、賣到了全世界,成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跨國公司之一。
百年後的一九九四年,美國一個代表團來到中國,提出「中國進口石油將會對世界產生什麼影響」的問題。中方當時被問得一頭霧水,因為中國一九九三年石油淨進口不到九百萬噸。還是一九九三年,中石油正式走出國門。國際石油市場歷經百年爭鬥,格局早定,後來者,沒有優勢,有的只是一個個強大的對手、不利的遊戲規則和全方位的後發劣勢。
中石油南美練兵、蘇丹起飛、中亞亮劍,提出建設『海外大慶』的戰略構想……。在這個不可能得到保護、競爭白熱化的海外市場上,中央企業做得怎麼樣?
第七章 是窩裏雄雞還是海外雄鷹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的名言至今讓人警醒。國際資源市場就是沒有硝煙的戰場,公司之間的商業競爭,仿佛是國與國之間的實力角逐。
石油業最為典型,尤其在資源最集中的中東,行業准入的限制異常嚴格,戰後動盪的伊拉克既有機會又有風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國一旦缺席,後果很嚴重。
伊拉克全球招標,中國石油企業連中大單;石油合作,四面出擊、全面開花;併購美國高科技企業,中國話語權漸增。二00九年,更被國際石油界稱為【中國石油年】。人們不知道,走出去就得豁出去,每筆一錘定音的大單背後是幾代人十幾年的付出。
如今,中央企業五分之一的資產和收入、三分之一的利潤來自海外,海外年利潤高達三千多億元人民幣。中央企業在沒有行政保護、沒有依靠的海外市場的成功,證明中央企業不是一群在自家院裡『窩裡橫』的雄雞,而是經過學習和成長,能在國際市場上搏擊風雨的雄鷹!
不過,這只是個開始。
第八章 是壟斷問題還是行業集中度問題
正當國內有人聲討「壟斷」時,為何中國作為大賣主、大買主,卻在國際市場遭遇『買啥啥漲、賣啥啥跌』的尷尬處境?為何一百年前美國肢解了標準石油,如今又支援埃克森與美孚合併,為此甚至不惜以貿易戰逼歐盟就範?美國為何不再肢解已被判定壟斷的微軟?
原來,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已很少有反本國企業壟斷之說,有的只是控制力,有的只是行業集中度,有的只是國家利益和經濟安全。美國管理大師布魯斯•亨德森有個《三四律理論》:在一個穩定的競爭性市場中,永遠不會有多於三個的主要競爭對手,其中最大的競爭者的市場份額不會超過最小的四倍。
中國正在成為崛起的大國,但中國人還需強化『大國思維和大國戰略』。我們不能只局限於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大院」內看待各種問題,而要站在全球一體化的角度去考量,因為一榮俱榮,一損俱
損。
由於歷史的原因,在國際舞臺上,能夠貫徹大國意志、承擔大國責任、維護大國利益的,目前還只能是中央企業。民營企業可以不可以?也可以,但還需要成長。
第九章 中央企業的未來
市場無國界,公司有國籍。越是大企業,越是烙有深深的國家印記,即使全球化時代的跨國公司也是如此。
中國的中央企業不僅代表國家利益,而且,無論從稅收、技術創新,還是從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等各方面來衡量,中央企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的頂樑柱。
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導,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這一格局使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充滿強大生命力。面對國際競爭,無所謂國與民,國也是民(中國人民),民也是國(中國),國有、民營企業都是民族經濟。中央企業就像企業群體中的基礎設施,在自身做大做強的同時,也有義務、有責任支持和帶動民營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國、民共進,就是《中國進》。
大企業時代已經來臨。美國著名作家柯林斯說:「對高瞻遠矚的公司而言,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明天怎樣做得比今天更好?』他們把這個問題看成生活方式,變成思考和行動的習慣。」
廿一世紀的中國,要做經濟大國,更要做經濟強國,更需要一批世界級企業和世界級品牌,要有自己的偉大企業。這是中央企業所引領的中國企業群體的使命所在,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經之路。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