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霧霾啟示錄(簡體書)
商品資訊
ISBN13:9787547821466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美)奇普‧雅各布斯; 威廉‧凱莉
譯者:曹軍驥
出版日:2017/02/01
裝訂/頁數:平裝/272頁
規格:23.5cm*16.8cm (高/寬)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美]奇普·雅各布斯(Chip Jacobs):獲獎作家、記者,曾為《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洛杉磯每日新聞》(Daily News of Los Angeles)、《洛杉磯周刊》(L.A. Weekly)撰稿,著有Wheeling the Deal The Outrageous Legend of Gordon Zahler, Hollywoods Flashiest Quadriplegic等。
[美] 威廉·凱莉(William J. Kelly):記者,為《洛杉磯周刊》、《洛杉磯時報》、美國Alternet雜志和《加州期刊》(California Journal)撰稿,曾任大洛杉磯煙霧控制局南海岸空氣質量管理區發言人,著有Home Sweet Home等。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衛健:自由呼吸空氣不是夢,關鍵是怎么去做。
目次
譯者序
致謝
前言
第一章 緊急狀態
第二章 褪色的天堂
第三章 太平洋彼岸的一位荷蘭人
第四章 洛杉磯——與當世為敵
第五章 “州立煙霧大學”的校園生活
第六章 坑人的交通
第七章 媛和醫生大戰煙霧記
第八章 人民在行動
第九章 父子交兵
第十章 臭氧的魔力
第十一章 尋找永恒的動力
第十二章 以權謀私
第十三章 動作明星有何動作
結語 哈根幽靈的魔術
注釋
書摘/試閱
拂曉時分,如同無形的野獸,毒氣開始擴散,狡猾而沉寂,悄無聲息,無所不 至。灰色的煙霧襲擊了洛杉磯,吞噬了矗立的高樓與街邊的汽車,太陽也變得模 糊不清,讓人們失去了對于方向的所有感知,除了臉上燒灼般的刺痛!然而,當 時沒有人意識到,這種神秘的煙霧將使綠意盎然的地球陷人恐慌,使“綠色”從一 種顏色變成人們奮斗的目標。首當其沖的是,全城的人都得默默忍受煙霧帶來 的折磨。吸人的污染物質威脅人們的健康,無論他們是否有過敏史,都會產生急 性過敏反應——眼睛紅腫、喉嚨嘶啞。他們緊握手帕,渴望知道答案。1943年7 月8日,從格蘭德大街(Grand Avenue)到聯合車站的人們都在喃喃自語,驚訝 于這突如其來的煙霧。他們很快就憤怒起來,想知道誰應該為此負責。這轉瞬 間出現的霾如同幕布般籠罩一切,美好的一天就這么被破壞了。幾小時后,原本 該是一個濕潤的西海岸城市的早晨,被煙霧徹底毀掉,如同一場被工業大火無情 摧毀的派對。
街邊,人們試圖從有毒的煙霧中逃出的畫面構成了觸目驚心的一幕。視線 不清的司機緊張地左右避讓著,媽媽抓起受驚的孩子躲進路邊的大廳避難。行 人都艱難如此,對于那些疲于指揮公共交通的警察來說就更是不堪設想,更別提 那些懸吊著的洗窗工人了。市區的景象不得不令人想起令人心悸的倫敦煙霧, 只不過,這次發生在加利福尼亞州(以下簡稱“加州”南部。一個陽光明媚的城 市,就這樣被無情地淹沒在煙霧中了。
混亂中關于戰爭的謠言瘋狂傳開——這像是化學武器攻擊,可能是日本 人發動偷襲的第一步。這會是繼珍珠港事件以及日本海軍對圣巴巴拉市
4 洛杉磯霧霾啟示錄
(SantaBarbara)的襲擊之后,對洛杉磯的一次攻擊?接下來會是芥子氣嗎?不 到兩小時,這黑色的煙霧變得越來越濃,并持續蔓延,向著北部富人居住的山坡 地區進軍。那里緊鄰著覆蓋茂密松樹的國家森林。自20世紀初以來,刺激性的 煙霧時不時地出現在中心城區。但是,由于藍帶委員會的原因和完備的針對煙 霧、煤煙等污染的條例,才從來沒有出現過真正的危機。而現在這些污染,最終 還是如同復仇一般回來,似乎早有預謀。失去了本該擁有的純凈空氣,數以萬計 的洛杉磯人出現咳嗽等癥狀:無論是痩弱多病的人,還是大腹便便的富人、招風 耳的童子軍、滿身污垢的挖掘者、雜貨商,抑或是俄克拉何馬州移民,都是如此。 由于刺激性氣體進人了法庭,構成威脅,一位法官非常憤怒,不得不當日休庭。[1]
洛杉磯市衛生督察員告知市民要鎮靜,不要反應過度,并說太陽一旦露面, 煙霧就會迅即散退。對此,工程師們則懷疑由于一些工廠違規操作導致氣體泄 漏,而異常溫熱的天氣又使得煙霧被困在城市周圍,以致出現霧靄。讓官方高興 的是,第二天陽光明媚,在藍天下又可輕松呼吸了。于是,阿Q式甚至粗俗的幽 默充斥著“天使之城”《洛杉磯時報》,當時代表著南加州極端保守的集體意識, 戲稱這場突襲是市長辦公室內一場關于城市出租車大罷工談判的火熱會議中散 發出的含硫氣體(如臭屁)所導致的。[]盡管如此,人們的反應并非只有笑聲。一 位議員冒著在這天生樂觀的土地上被戴上卡桑德拉(Cassandra)①頭銜的危險, 警告人們最好做好準備,阻止霧靄的再次襲擊,否則只能迎接城市漸漸消亡,變 成一個“廢棄之城”吧![]當時洛杉磯市長弗萊徹鮑倫(Fletcher Bowron),一 個頭腦精明、面孔嚴肅并擅長辨析法律條文和做激動人心演講的人,回應稱:這 些都是胡言亂語。當初在前任市長因警察操縱賣淫的丑聞下臺后,洛杉磯民眾 選擇了鮑倫及其提出的進步而健全的施政綱領。而今,鮑倫能夠感受到人們的 不安,他們擔心煙霧會再次爆發。因此,在1943年8月,市長許下承諾:在未來 4個月內將對這場令人惱火的煙霧進行全面徹底的整治。[]
官方努力改善洛杉磯空氣質量的活動從未間斷。如果你當時預測說這片區 域的空氣在65年后仍有污染,一定會有人懷疑你是否頭腦清醒,甚至懷疑你是 否愛國。空氣質量一定會改善,似乎成了一種信念。20世紀40年代初期,當煙 霧籠罩城市的時候,當地政府并沒有怎么當一回事,把此事件評估為如同坑洼的
①希臘神話中的兇事預言家。 譯者注
第一章緊急狀態 5
林蔭大道修復的事務一樣。洛杉磯——畢竟不像好萊瑪那樣燈紅酒綠,它是美 國最新的工業化推動基地,承擔著未來科技發展和革新的重任。首批治理措施 收效甚微,從鮑倫乃至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等一批政客又逐漸制定了 更加強硬的規定,希望能為市民找回那片藍天。然而,煙霧似乎很有一套,能夠 將這些期望拽人絕望,讓美好的承諾化為泡影。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頑固而狡猾 的煙霧輕松地擊敗了針對它的種種策略,并在受害者中制造糾紛——家庭成員 憤憤不平,工業家們被當作替罪羊受到責怪。人們開始明白,無論加州是代表著 “未來之州,’,還是曇花一現的現代文明,都會被煙霧所影響。每當你認為毒氣已 經散去的時候,它又會卷土重來,籠罩西海岸。
不必擔心,一個巨大的聲音宣稱:美國現代工業文明已經無所不能,治理煙 霧就如同將航天員送人軌道,只需按一下按鈕就能做到,就像使用廚具一樣簡 單。科學是凈化空氣的關鍵,而且不需要過多地擾亂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洛 杉磯已經將其自身變成了世界首個對煙霧的破壞性進行測試的天然實驗室,城 中百萬居民便是實驗對象。當然,還是讓我們來靜觀此事的發展。
* * *
1943年夏天,市工程部門開始尋找罪魁禍首。在戶外,測試人員收集了空 氣中的一些混合污染物樣本——氨氣、甲醛、硫酸、粉塵和氯氣。這一結果本該 令人印象深刻,但測試人員更困惑于這些物質的來源。大部分洛杉磯人忙于生 計,精力集中在家庭和海外戰事上,對這些讓他們流鼻涕和眼淚的化學成分毫無 興趣,他們只想找回他們的戶外生活。遺憾的是,當洛杉磯市政廳最終指出這些 揮之不去的廢氣源頭時,卻指錯了對象。當然,這樣的輕率是情有可原的。南加 州干燥、純凈的空氣造就了大城市人樂觀向上的性格。這是一種天賦,成為加州 人生活和商業的核心,值得用一切去守護它。
洛杉磯最終淪為努力減少空氣污染的一員,行事風格與雷蒙德錢德勒 (RaymondChandler)筆下精明的偵探菲利普馬洛(Philip Marlowe)不同,更 像持槍大盜約翰迪林杰(John Dillinger)。現場勘察時,通過對咳嗽的人進行
三角測量定位以及查看窗簾臟的方向,結果都指向同一個方向 家位于南
加州市區東邊的天然氣公司。執法機關認為,它就是始作俑者。人們抱怨著阿 里索大街(Aliso Street)上的破舊工廠隱瞞因意外失火而導致大量的化學品如 苯酚和苯釋放到空氣中。9月9日之后,這渾濁的煙霧仍在繼續。《時代周刊》
6 洛杉磯霧霾啟示錄
打出了“日光正在褪去”的字眼,整天數以千計的人因“人造枯草熱”而“哭泣、噴 嚏和咳嗽”鮑倫咆哮著,他要為這場鬧劇畫上句號。如果這令人憤怒的廢氣繼 續排放,他的手下將嚴懲工業生產中違反條例的行為。檢察官們沒有查封這家 工廠的唯一原因是,這家工廠是軍用橡膠制造供應鏈中關鍵的一環。[5]吸附在植 物表面的沙塵磨掉了途經車輛的油漆,這使得市長擔心這會對脆弱的人類有何 種影響。附近旅店和餐廳的老板也有各自的恐懼,他們驚恐地發現煙霧使得窗 簾和家具上覆蓋了一層黑色油膩的污漬。“問題的關鍵是廢氣”緊張不安的議 員約翰鮑姆加特納(John Baumgartner)表示,“毋庸置疑,導致問題的主要原 因是丁二烯。為什么回避這點呢?”6]市議員們決心通宵達旦地努力工作來解決 這個問題。
聯邦政府工作人員也為此馬不停蹄地忙碌著。他們明白,洛杉磯作為軍需 產品供應地,有著90億美元的軍事合同,地位舉足輕重。他們派遣了布拉德 利杜威(BradleyDewey)上校——美國版的“橡膠沙皇”到西海岸進行緊急安 慰。這位矮胖的白發上校非常善于融人環境,緩和氣氛。他從加州夜總會的周 邊開始,在人群中放出消息,稱天然氣公司已經關閉并開始完善新的廢氣凈化系 統,以改善目前的狀況。事實上,也不得不這么做,因為這間工廠有著不可替代 的地位。當時,由于多數天然橡膠的供應渠道掌握在日本軍隊手中,美國軍隊不 得不使用人造橡膠作為替代品。考慮到西海岸的戰略地位,而且此處也是制造 業的基地,軍隊選址在此,這也有助于擴大產品生產線,比如彈性材料等。抱著 這個想法,阿里索大街上的工廠投資1 400萬美元進行改造,以便可以繼續大量 生產丁二烯——當時人造橡膠的主要原料。杜威上校強調橡膠業的發展與美國 海外軍隊戰場供應密切相關。在一場充滿“愛國主義情懷”的安慰之后,他承諾 在12月之前空氣質量會得到改善。“如果沒有,”他說,“你們可以罵我渾蛋,我 會親自關閉工廠。,,[7]
杜威的調解說服了洛杉磯和帕薩迪納市(Pasadena),他們暫時放棄了對天 然氣公司的禁令。1943年剩下的日子里,由于工廠停產改造以及城市對其他煙 霧源頭的排放控制,天空逐漸顯現出些許蒼白的藍色微光。《時代周刊》信心十 足地宣稱:這些基本措施解放了城市。[]可笑的是,污染還會回來。
隨著怨聲的平息,市政府動員了一系列實體并發布公告來向這場可被征服 的災難發起反攻。洛杉磯監管委員會(Los Angeles County Board of
第一章緊急狀態 7
Supervisors),一個由五個乏味的“小皇帝”組成的委員會,任命了一個所謂的“煙 霧與廢氣”委員會。1945年,為限制煙霧的影響,該委員會公布了一系列規定以 控制包括后院垃圾燃燒、垃圾回收和柴油卡車尾氣排放,還制造了一種名為“除 污壺”的果園加熱器。緊接著,地區陪審團對夏天眾多而悶熱的棋牌室室內環境 開展了調查。洛杉磯市政廳更是采取進一步舉措,專門成立一個新的部門—— 空氣污染控制局(Air Pollution Control Department, APCD)。政府的舉措本應 有助于其在大眾中樹立良好的形象。然而對于作為這樣一個氛圍下的生意人, 洛杉磯商會和貿易經營者卻產生了一絲不安。他們更希望這種整治最好由業內 自愿發起并循序漸進地進行。
不管采取什么方法,必須雷厲風行,因為煙霧覆蓋的范圍比之前大多了。在 20世紀40年代中期,由于住房、犯罪率和交通問題,再加上煙霧問題,人們對于 往日美好空氣的向往已經遠遠不止是因為鼻炎或者不停流鼻涕的鼻子了。在一 些極端的情況下,人們基本什么都看不見,包括地標甚至是半英里外的街道標 志。一系列對往日美好的追憶,使社區老人和大自然愛好者在面對往日洛杉磯 獨具特色的沙灘和山林的照片時變得多愁善感。對他們而言,被遮蔽的天空如 同美女皇后臉上的粉刺。不久以前,這些居民還自夸在晴朗的日子能清晰地分 辨出離海岸線20英里外的卡塔利娜島(Catalina Island)。如今,往日的記憶已 經褪色。濃厚的煙霧使大地黯然失色,仿佛有人“偷走” 了大自然調色板中最醒 目的色彩;沒有了早晨朦朧的光照,取而代之的是窗外令人生厭的灰褐色;夕陽 下耀眼的橙色和高貴的深紅被模糊成了單調的桃色;蒼翠繁茂綠寶石般的山坡 以及仿佛嵌人其中凸顯的褐色山峰虛化為空白。當然,這些情況已沒有必要告 訴林業部門,因為他們已然放棄了帕薩迪納市東邊蒙羅維亞的一座瞭望塔,原因 是火情觀察員再也無法從60英尺高的塔上看清任何東西。9具有諷刺意味的 是,好萊瑪的特效師正努力完善染印法彩色技術,以在電影畫面中呈現最逼真的 色彩,而戶外的“畫布”上色彩卻失活失真,變得如此單一。早晨,洛杉磯市政廳 大樓的頂層穿過這污穢的濃霧,看上去如同污水中冒出的軟木塞。
對作家而言,一切都是后工業化時代的色調。“這層濃密刺眼的煙霧如同一 條布滿灰塵的灰色毯子覆蓋了整座城市,讓陽光變得昏暗。”這是1946年9月一 篇文章中的描述。[10]慢慢地,郊區的居民發出了質疑聲,他們懷疑對某些工廠進 行改造和革新究竟能否恢復洛杉磯往日如畫般的景色。阿爾塔迪納
8 洛杉磯霧霾啟示錄
(Altadena),一個位于帕薩迪納市西北、生機勃勃的小村莊,如今的污染已使人 們足不能出戶。“你甚至能清楚地看見煙霧沿山而上,”財產權方面的領袖詹姆 斯克拉克(James Clark)解釋道。地方檢察官在當時擔任著煙霧警察和公民 保衛者的角色,他們建議阿爾塔迪納民眾不要緊張——這些“討人厭的煙霧”主 要是心理作用。克拉克機智地邀請地方檢察官來此,以“讓他的肺充滿所謂的心 理作用吧。,,[11]
盡管有些脾氣不好的人要求開聽證會或采取行動,但這卻不是人們的普遍 呼聲。1946年,洛杉磯中產階層對于未來仍是樂觀的。一位居民表達了當時較 為普遍的心態,他相信,只要發揮當時反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軸 心國的那種領導能力與愛國精神,便能打敗這個新的“公敵”。[12]樂善好施者紛 紛提供幫助。對于新鮮空氣的渴求遍及各地,一份來自帕薩迪納城市學院30名 學生的請愿書,表達了對在上體育課時吸人黑色顆粒物的不滿。人們急切地尋 找著各種機會進行宣傳與公告。一對年輕夫婦講述一則感人故事:他們如何通 過乘坐私人飛機把他們新出生的嬰兒帶到污染物上方的空中來保護他。緊隨其 后的是一對英國與荷蘭的飛行員在一場跨國旅行中的故事,他們聲稱基本沒法 看清加州有可降落的地方。一旦找到這樣的地方,他們顯然會立刻電話告知《時 代周刊》。[13]
眾所周知,對空氣污染源頭的治理會比一開始想象的難很多。監管員們已 經在煙霧散去的時候赦免了當時已停產的丁二烯工廠,隨后轉向了其他方向的 研究。他們的精力還是集中在治標上,沒有考慮過其中的理論原因。美國化學 研究所主席古斯塔夫埃格洛夫(Gustav Egloff),一位杰出、擁有新穎觀點的人 士,猜測汽油相關產品的不當燃燒導致了煙霧的發生。[14]工程師無視古斯塔夫 的猜測,指控洛杉磯市南部的煉油廠以及冶煉工廠要對這場“煙霧事件”負責。 哈里孔克爾(Harry Kunkel),這位上了年紀的APCD負責人預料他的手下已 經有了頭緒。廢氣已經讓23名卡車司機倒下了,這似乎不是巧合。作為第一次 世界大戰中一名飛行員,孔克爾檢查了長灘(Long Beach)附近的一間鑄造廠,廠 里散發的漂白劑似的惡臭讓他想起了當年法國戰場上的毒氣。他本能地迅速離 開了那里。
孔克爾放棄了退休,繼續本職工作。[15]事實上,世界上第一臺“煙霧計”正是 在他的辦公室誕生的。這是一臺能夠提取空氣中雜質的儀器,聽上去很華麗,事
第一章緊急狀態 9
實上用處不大,就跟當時大部分的分析設備一樣。孔克爾最重要的貢獻是將他 辦公室的人力投人到污染治理之中。[16]洛杉磯警察局新招募的警察迅速參與其 中,市長鮑倫也要求國民警衛隊的200名化學專家前來協助。從某種意義上來 說,官員派遣如此多的相關人士,已經將整治攻勢軍事化了。有些學校方面的負 責人甚至表示要讓學生也參與其中。17]地方檢察官辦公室也進行了監測,并且 委任私人飛行員進行偵查和報道煙囪冒煙和廢物堆燃燒的情況。盡管做了這 些,領導們真正渴望的是出臺權威性規則。至于其他的可疑之處,他們認為基本 上是一些軍事承包商打著戰爭的旗號為其排放規避責任。18]
整個事件錯綜復雜,特別讓人憂慮的是,煙霧夾雜著漂浮物無情地漂向市 郊。如同具有破壞性的潮水,潮起潮落,一些社區可能并未受到影響,但是有一 些卻可能生活在時常受災的恐懼中。位于城東和城北的一半市民,因位于工廠 大煙囪下風處,覺得生活受到了重創。位于市區東北山坡上的鄉村小鎮阿祖薩 (Azusa),由于空氣污染嚴重,在1946年以前已經不得不進行兩次小規模疏散。 而圣加布里埃爾山(San Gabriel Mountains)下的近郊居民由于倍受可怕的卷絮 狀物恐嚇,已經向洛杉磯政客挑明:要么對工廠進行處罰,要么準備迎接一場 “無情的”反抗行動。19]為統一意見,縣高層人員于1946年春天在26個城鄉間 組織召開了針對制定統一反空氣污染法律的會議,結果并沒有具體的法律出臺。 當年10月,數百名被激怒的帕薩迪納市民進行了抗議游行。此事件并沒有造成 太大的影響,但鄉村傳出的訊息卻是強有力的:團結起來就會勝利,一旦懈怠就 會失敗!游行示威后,洛杉磯權威機構隨即進行了報道。弗農(Vemon)、南蓋 特(South Gate)、托蘭斯(TOrrance)和埃爾塞貢多(El Segundo)等,這些普通的 制造業小城,像叛逆的青少年一樣,全然藐視要求清理精煉廠與軋鋼廠的呼聲, 反而恨不得加班加點來進行污染排放。[20]
南加州似乎還是堅信:僅僅需要一次全面的整治便能使天氣恢復良好。專 家們難以提供有益的建議:愛德華韋德萊因(Edward Weidlein)博士,時任匹 茲堡梅隆學院院長,在這件事上他和美國礦業局(U. S. Bureau of Mines)的人 員一樣,幫不上忙。但是,很多人依然相信洛杉磯有充足的時間,以為只要通過 強有力的政策以及工程師的突破性進展就能凈化整個區域。在他們看來,目前 的痛苦只是周期性的,既不是氣象學家所說的詛咒,也不是之前那些不開心的日 子留下的伏筆。[1]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可以理解的。洛杉磯過去就曾改造過大
10 洛杉磯霧霾啟示錄
自然,為什么不可以再來一次呢?
想想當年洛杉磯市如何引進自然資源來改善其酷熱的地形。1898年,當時 的市長弗雷德里克伊頓(Frederick Eaton)意識到,洛杉磯周邊沒有促進城市 繁榮必需的水源,于是任命他的伙伴威廉馬爾霍蘭(William Mulholland)為剛 剛成立的洛杉磯水利部門主管去解決這一窘況。這兩個人察覺到,在北部幾百 英里外的歐文斯谷(Owens Valley)流域,有流經謝拉內達華山脈(Sierra Nevada Mountains)豐富的水資源。于是,伊頓游說羅斯福總統停止那里的聯邦灌溉系 統。與此同時,機智的馬爾霍蘭通過賄賂和散布虛假情報,贏得了修建管道的水 資源調度權。該輸水渠道設計的復雜性堪比巴拿馬運河(Panama Canal),在歷 史上是有名的。1913年工程竣工時,輸水管加快了城市與圣費爾南多谷(San Fernando Valley)的合并以及城市其他的發展。洛杉磯占用如此多的水資源以 至于歐文斯谷感覺被出賣了。1924年,該區的武裝農民炸毀了部分輸水系統以 表達他們的憤怒。兩地緊張的關系一直持續至今。盡管如此,馬爾霍蘭自認在 水資源工程上的貢獻功不可沒,“既有之,取用之”他曾表明,一個城市應該改 造大自然來配合城市發展的需要。在這次奪取水資源事件前后,這里的人們清 淤疏浚港口,將探索宇宙的天文臺修上了山頂,不斷打破飛行速度紀錄,并利用 洋流來發電。[22]科技至上者讓南加州的大自然更具可塑性。
* * *
20世紀30年代末以來,洛杉磯領跑美國各大城市,盛況空前。這并非一夜成 名。探險家加斯帕德波托拉(Caspar de Portola)早在1781年就宣稱洛杉磯附 近地區為西班牙帝國的領土,那時的洛杉磯還是一片用于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