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黑白曹操
滿額折

黑白曹操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20 元
優惠價
90288
缺貨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以人物講故事,以故事講法律,以法律講文化,以文化講人性

能臣乎?奸雄乎?
對曹操這樣的歷史人物,你既可以用文學的眼光去看,也可以用史學的眼光去看,還可以用法學的眼光去看,但無論如何,都應該保持一顆正常的心。

為什麼我們說曹操是中國人最熟悉的陌生人?因為曹操就像一面鏡子,擺在那裏,我們眼睛裏看見的是曹操,照見的是我們自己;我們所陌生的,是歷史上曾經真實存在過的,那個已經離我們漸行漸遠的曹操,而熟悉的則是從曹操身上折射回來的,你我都有的人性之光。

歷史長河,逝者如斯,不變的是人性。我們在對曹操進行評價的時候,千萬不能忘記這樣一個前提:曹操和我們一樣,也是一個在歷史上曾經真實存在過的活生生的人。他和我們一樣,也曾經有過調皮搗蛋的童年,有過充滿理想的少年,有過彷徨迷茫的青年,有過拚搏奮鬥的壯年,有過圓滑世故的中老年。在曹操的身上,人性的善和惡糾纏交錯,無法進行一個簡單的分割。對於這樣一個複雜的人物,如果我們用一個詞語來進行一個簡單的概括,那麼你說他是好人也好,壞人也罷,英雄也好,奸雄也罷,就好像是盲人摸象,各執一端,有人摸到的是扇子,有人摸到的是管子,有人摸到的是柱子,唯獨不是大象,唯獨不是曹操。

作者簡介

秦濤

江蘇常州人,少好文史,小學二年級通讀《三國演義》及《新華字典》,至今引以為傲。現就讀於西南政法大學法律史專業,為博士研究生。主要學術論文有《蜀漢法制考略》、《名法之治三題:正統、思想與世家》等,另在報刊發表歷史散文多篇。二○一二年起擔任央視《法律講堂》主講人,口才便給,每自以為「說的比唱的好聽」。作品有《權謀至尊司馬懿》、《聊公案》、《歷史上的不倒翁》等。

後記

二○一二年下半年,我開始在央視《法律講堂》(文史版)錄製《法眼看曹操》,到今年(二○一三)做完,五月底播出,一共十四集。這本書,就是這個系列節目的講稿整理而成。

講稿做成書,當然有不少改動。

最大的改動,是新增了兩集內容。曹操生平和法律有關的事情很多,去取抉擇之後,我最早的計畫是做十五講,包括曹丕、曹植爭太子位的事情和楊修之死,有電腦裏的提綱為證。後來計畫趕不上變化,又因為我實在太懶,想早點講完了事,所以把這樣兩個精彩的回目割捨掉了,非常可惜。現在借著成書的機會,趕緊添加進來。

我在錄製節目之前,都寫有講稿;錄製的時候不可能完全照本宣科,往往有些臨場發揮。這些發揮,都被整理成字幕稿,回饋到我手裏。我一看,有很多都是對著電腦螢幕寫作的時候撓破頭也想不到的好段子,不妨保留。所以我把講稿和字幕稿仔細對勘一遍,一取其簡嚴而捨其呆板,一取其活潑而捨其氾濫,合成一個新的書稿。我一向特別鍾愛「口語體」的講稿,但凡碰到某名師的講堂實錄,必買不誤。所以這次整理講稿,也保留了這種口語的特點,有叮嚀反復、不厭其煩,有岔開話題、旁行斜上,都沒有刪略,希望能給讀者帶來一點身臨其境的感覺吧。這是第二個改動。

按照這類書的體例,有一些正文中不便展開的小問題,也許會對閱讀造成障礙,我都另外做了一個名詞解釋。在解釋的時候,沒有簡單「百度百科」了事,而是適當加了一些猛料。比如大喬小喬到底是誰?貂蟬的原意為什麼是漢朝官帽上的一種裝飾?「曹沖稱象」居然是起源於印度的佛經故事?如此等等,引發大家進一步閱讀或者說進一步八卦的惡趣味。當然,這樣的名詞解釋因為並不夾雜在正文之中,您既可以選擇跳過解釋唯讀正文,也可以選擇跳過正文唯讀解釋。這是第三個改動。

我在寫講稿的時候,出於組織故事結構方面的考慮,並不一定嚴格按照事件在歷史上發生的時間順序來講述。有的時候往前跳幾年,有的時候一下子扯到曹操死後去了,這是事後諸葛亮的自由。所以書裏面故事的先後次序,並不代表在歷史上發生的次序。為了避免誤解,我在書後面附了一個曹操的大事年表,供大家做個參考。這是第四個改動。

另外,書中人物的對話,有史可徵的,我都在括弧裏引用了原話;出自《三國志》以外典籍的,我都儘量標明了出處。

有了以上改動,這本書就是原稿的升級加強版了。

我在寫作的時候,參考了陳寅恪、周一良、田餘慶、方詩銘、萬繩楠、張作耀、張可禮、方北辰、卜憲群等許多前輩和時賢的大作,或隨文作了說明,或出於敘事完整性的考慮而未在文中說明,不敢掠美,在此一併致敬。

恩師龍大軒教授多年來傳道解惑、提掖後進,永銘在心。龍老師金針度人,傳授給我「以人物講故事,以故事講法律,以法律講文化,以文化講人性」的四句真言。本書作為一個嘗試,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法律講堂》的權勇先生、陳德鴻先生、張振華先生,為本書選題的策劃、結構的優化、思路的明晰,以及具體問題的解決,都賜予了很好的意見。希望本書不至於辜負他們的心血。

我的求學歷程才剛剛開始,才學和見識都還淺陋,之所以斗膽成書,正是希望讀者能指正不足,給我以進步的機會。在此留下我的郵箱:czqinmou@163.com,恭候大家的板磚。

秦濤
二○一三年八月二十三日於西南政法

弟子秦濤又出新作,囑我為其作序,故爾能先讀為快。掩卷之餘,感慨良多。一歎這些年輕後學手腳敏捷,要不了多長時間,就能鼓搗出一部書來,直追得吾等老前輩氣喘如牛,眼看就要落後矣。那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嗚呼哀哉!二歎其文思敏捷,簡直就像張宗昌先生詠的「趵突泉,泉趵突;三個眼,直咕嘟;咕嘟咕嘟咕嘟」一樣,不停地往外冒,勢不可擋地成就了這一部《黑白曹操》。

曹操其人,歷史上的評價,爭議最大,或曰為能臣,或曰為奸雄,簡直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然其陰險歹毒,確係眾人公認,證據就是他殺呂伯奢一家。

前幾年,陝西發生邱興華特大殺人案,其與曹操殺呂伯奢一家極其相似。睡龍先生無事生非,聊做比較如下:

一是起因相同。邱興華懷疑漢陰縣鐵瓦殿道觀主持熊萬成調戲其妻,遂生歹意;曹操在呂家借宿,聞有磨刀之聲,懷疑呂家人欲加害自己,乃起殺機。兩人皆因疑心而殺人。

二是危害相當。邱興華於起意當晚,將觀內十人統統殺死,又將熊萬成的眼球、心肺、腳筋挖出,炒熟餵狗。曹操偷聽呂家人言:「縛而殺之,何如?」堅信其必害己,遂仗劍而入,一股腦兒殺死呂家八口;搜至廚房,見捆著一頭肥豬,方知誤了會也。

三是險惡相似。邱興華在逃亡路上,魏義凱為其提供食宿方便,邱興華不思感激,反而將魏家三口砍成重傷,魏義凱因搶救無效死亡。曹操殺了呂家八口後,急急從呂家逃出,正好撞見呂伯奢買了兩瓶酒從集上回來,要請他喝酒。他不但沒有悔意,反而將呂老頭一劍砍於驢下。

二人行為如出一轍,但社會評價卻截然不同。邱興華共殺十一人,固罪大惡極,然有法學家焉,有醫學家焉,硬是天生異稟、獨具慧眼,以為:籲嘻乎,這邱興華殺了十人還不甘休,竟把人心、眼、腳筋炒熟餵狗,豈是正常人之所為哉?必有精神病矣。遂在網上掛出公開之信,放出大哉之言,曰:邱興華或有精神病,依法應進行司法鑒定。吾國《刑法》第十八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於是乎,網上國民便焦躁起來,曰邱興華有病者有之,曰應當進行鑒定者有之,一時間沸沸揚揚,好不熱鬧。已被法院判處死刑的邱興華,似乎受了莫大的委屈,輿論情感紛紛向其傾斜,政府部門、社會各界紛紛向其家屬送錢、送物、送溫暖。在被害人家屬門可羅雀、無人問津的同時,犯罪嫌疑人的人權保障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想當然以為這就極大地推動了吾國司法之進程。法治進步,豈是逗你玩兒的哉?

曹操共殺九人,比邱興華還少殺兩人,輿論卻對他大大的不利。在這件事上,幾乎沒有一個給他說好話的。從古到今,他被國人罵了一千多年,背上「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惡名。民國時厚黑教主李宗吾先生更直斥其「心子黑」,說他是心黑手辣、忘恩負義。以致京劇臉譜中,總將他畫成白臉,喻其為奸詐狠毒之人。曹操的名字,簡直成了壞人的代號,飽受歷史輿論詬病。

同樣的行為,社會評價的差距咋就這麼大哩?蓋古之時也,輿論的普及,靠的是口耳相傳,民眾的評價占據主導地位。而民眾多以情感去看問題,曹操連殺九人,固當罪該萬死,槍斃他十回也不解氣;今之時也,網路的力量加速了社會輿論的傳播,專家的評價便占據主導地位。而專家多以理智去看問題,在邱興華一案中,他們以高於常人的知識一看:噫,這人怕是有病喲!於是振臂一呼,便有如雲粉絲跟著搖旗?喊。似乎誰敢說邱興華沒病,誰自己就有病;誰敢大聲疾呼對邱進行司法精神病鑒定,誰的法治觀念就高一樣,輿論遂一邊倒矣!殺人凶手而得輿論鼎力支持的千年奇觀,便隆重登場。善哉善哉,阿彌陀佛!

有鑒於此,睡龍先生決定向那些為邱興華辯護的專家見賢思齊,欲在夢中聯合幾位這樣家、那樣家,也在網上發表一封公開信,曰:曹操僅因疑心便殺死多人,後明知錯殺,還殺了買酒款待自己的呂伯奢,豈是正常人之所為哉?必有精神病焉,理應對其進行司法精神病鑒定。誰要說無需鑒定,誰就是藐視法律,誰就是對歷史不負責任。如此這般,就能把曹操殺呂家一案的水攪渾,或許還能為他平反哩!我老人家亦可借此步入「專家」的行列。

話說一人習武有成,與人打鬥,一拳打在對方肩上,對方竟一命嗚呼。該人大惑不解,詰問其師曰:「您教我打人千萬別打心,要出人命。我打的對方肩膀,怎麼死了?」師傅曰:「現在的人,心都長歪了。」捫心自問,鄙人用邱興華案為曹操殺人翻案,恐怕有點像習武師傅說的那樣:心長歪了也;還有點像日本鬼子罵人的口頭禪:「良心大大的壞了」。然為了成為舉世聞名的「公知」,哪怕世人罵我別出心裁、吃飽了撐的,也在所不惜矣!

洋大人《聖經》有云:「已有之事,後必再有;已行之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古往今來,人與事皆可變,唯人性亙古不變,所以歷史每日都在重演。對人事的評價,不同的眼光可能會導致不同的結論,但只要把心擺正,堅持基本的人性,其評價「雖不中,亦不遠矣」。如果心都長歪了,便會偏離人性,把好人看成惡魔,把惡魔看成無辜者。對曹操這樣的歷史人物,也是一樣,你既可以用文學的眼光去看,也可以用史學的眼光去看,還可以用法學的眼光去看,但無論如何,都應該保持一顆正常的心。

秦濤的正業是研究中國法律史,不務正業是讀三國,其看曹操的眼界,既是法學的,又是史學的,更有一顆不偏不倚之心。所撰大作,較之其他的曹操傳,自當別有一番風味。讀者老爺如若不信,請翻到下一頁。

龍大軒
癸巳年仲秋之夜於山城學林雅苑

【序者簡介】龍大軒,西南政法大學中國法文化研究傳播中心主任。

目次

□《實用歷史叢書》出版緣起
□序──龍大軒

第一講 亂世頑童
因緣際會,成了宦官之家的寵兒
讀書,不走尋常路
游俠,勇敢者的遊戲

第二講 黨錮之禍
在名人面前,你不過是個人名
象牙塔外,是流血的仕途
直搗黃龍,給天子寫信

第三講 站隊入仕
失敗,也可以是一種成功
通緝犯和綁架終結者
亂世之奸雄,鑒定完畢
孝廉的背後,是金錢和權力

第四講 棒殺權貴
司馬防軟硬不吃
給我打,打死他
當官,講究的是自我包裝
三起三落,這才剛開始

第五講 三起三落
反貪,流的是清官的血
避無可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我曹操又回來了

第六講 真假捉放曹
史上第一餿主意
滅門慘案的三個版本
遲到一千八百年的真相
一刀兩斷,開始新的生命

第七講 徐州復仇記
同床異夢不如分道揚鑣
屠刀下的結仇與復仇
失誤成就了對手,逼反了隊友

第八講 挾天子
啃骨頭的落魄皇帝
挾天子,搶的其實並不是天子
避免低級錯誤,不給對手以機會

第九講 衣帶詔
傀儡皇帝的絕地反擊
排除定時炸彈再動手
斬盡殺絕,決不給對手留後路

第十講 官渡鬥法
為了天下,好友反目成仇
關羽叛逃事件
官渡之戰的「鬼手」
鬥智鬥勇,勝敗絕非偶然
玩轉法律的玄機

第十一講 孔融之死
孔融其人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哪怕是個文人
殺知識分子,是個技術活兒
以理殺人,殺人的最高境界

第十二講 名法之治.
「法律一本通」創造奇蹟
「割髮代首」背後的秘密
掃除歷史垃圾,輕裝上陣

第十三講 求才三令
恐怖的二十四孝
不仁不孝?我看就是人才
招聘也可以是行為藝術

第十四講 諸子奪嫡
曹操離婚的那點事兒
天才薄命,普通人才有機會
曹丕PK曹植

第十五講 塵埃落定
聰明人面前,無謀勝有謀
曹植的秘密
楊修之死

第十六講 身後謎團
寧患絕症,絕不受人擺布
曹操墓位置揭秘
曹操的七十二張面孔

後記
附錄:本書大事記

書摘/試閱

第六講
真假捉放曹
 
曹操因為反對董卓的暴行而被通緝,開始了亡命江湖的生涯。曹操在逃亡途中,製造了一起滅門慘案,八條無辜的生命倒在了他的屠刀之下。那麼,這起命案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從刺殺奸臣、為民請命的少年英雄,到濫殺無辜、草菅人命的殺人魔頭,體現了曹操怎樣的心路歷程?

史上第一餿主意

上一講咱們講到,曹操第三次被朝廷起用,加盟大將軍 何進、司隸校尉袁紹的陣營,形成了反對宦官的統一戰線。這個大將軍何進是什麼來頭呢?何進本來是個屠夫,殺豬宰羊的。因為他的妹妹何氏是漢靈帝的皇后──何皇后,所以何進跟著雞犬升天,沾光成了大將軍。

西元一八九年,漢靈帝駕崩,漢靈帝和何皇后的小孩劉辯即位,成為了新一任的皇帝。劉辯當時年紀還特別小,何皇后就升級成為何太后,臨朝聽政,掌握了政權。這樣一來,大將軍何進也就成為朝中勢力最大的人。因此,如果袁紹想要剷除宦官,就必須要借何進這把刀。

自從漢靈帝死了以後,袁紹就成天攛掇何進:大將軍,咱們要不把宦官全給殺了吧?但是,偏偏何進這個人,是一個特別沒有主見的人,自己拿不定主意,居然跑去找他妹妹何太后商量。他說:太后,袁紹要我把宦官全給殺了,你看這好不好?何太后一聽,那哪成啊?堅決反對:我是一個婦道人家,在宮中有諸多不便,全靠宦官們為我上傳下達。你要是殺光宦官,換一群純爺們兒來伺候我,那成何體統?何進一聽,覺得我妹妹講得也很有道理嘛,回過頭來又問袁紹:我妹妹不讓我殺宦官,你看怎麼辦?

這個時候,袁紹就給何進出了一個餿主意。如果要評選漢末三國史上最餿的主意,我覺得非這個餿主意莫屬,太餿了。袁紹說:大將軍您放心,軟的不行咱來硬的。為什麼太后不同意呢?因為她看不到現實的威脅。所以您只要下一道命令,讓天下各路猛將率領軍隊來洛陽城兵諫,就是用武力威脅太后,說您必須把宦官都給殺了,要不然我們可就造反了。太后一害怕,准聽咱們的。

何進一聽,我怎麼聽誰的話都覺得有道理,你這個話講得太有道理了,批准!

袁紹和何進兩個在這兒你一言我一語,說得不亦樂乎,曹操在一邊實在聽不下去了,「撲哧」一聲沒忍住就笑出聲來了。何進很生氣,這麼嚴肅的場合,你怎麼能笑呢?解釋一下,怎麼回事?

曹操連忙解釋。《三國志》注引《魏書》說曹操「聞而笑之曰:閹豎之官,古今宜有」,宦官這個東西,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不是到咱們漢朝,到了東漢末年才冷不丁產生的,古往今來哪個朝代沒有宦官?所以說宦官本身不是問題。「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問題的關鍵在於皇帝不應該讓宦官掌握最高權力,以至於發展到了今天這樣不可收拾的地步。「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將乎?」你今天想要剷除宦官,那你只要派幾個員警把宦官中間的首要分子逮捕入獄就可以了,為什麼要動用軍隊呢?我們打蚊子滅蚊子,應該用電蚊香,你這高射炮打蚊子,不是太危險了嗎?

在對宦官集團的認識上,曹操和袁紹產生了嚴重的分歧。袁紹認為,宦官就沒有一個好東西,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所以斬草必須要除根;而曹操認為,宦官本身不是問題,問題的關鍵在於,你不應該讓宦官掌握最高權力。既然現在宦官已經掌握了最高權力,那麼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你只要把掌握最高權力的那幾個宦官解決掉就可以了,沒有必要趕盡殺絕,以免狗急跳牆。總而言之一句話,曹操主張把政治問題轉化為法律問題,然後通過司法途徑來解決問題,儘量避免搞成一場大規模的流血政變。

最後,曹操還給他們下了一個結論:「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你們兩個想要偷偷摸摸地把所有的宦官全都給一網打盡,全都殺了,這不可能。工程量太大,紙包不住火,早晚要失敗。

何進這一次倒是很有主見,在曹操和袁紹之間,奮不顧身地選擇了袁紹的餿主意。他給各路猛將下達命令:抓緊時間,進京兵諫,威脅太后,剷除宦官!接到何進命令的這些猛將,就趕緊率領本部人馬,往京城趕。在何進召喚的這些猛將裏面,有一個人大家都很熟悉,他的名字叫董卓。咱們後面再講。

先說何進和袁紹把動靜鬧得太大,他們倆要剷除宦官的這個最高機密,搞得全天下都知道了。宦官們一琢磨: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啊,與其你殺我,不如我殺你。所以先下手為強,就發動政變,假借太后的旨意把何進騙進宮裏面來,一刀砍下腦袋,殺死了。

袁紹一看何進死了,他也急紅眼了,也不用搞什麼兵諫了,也不用什麼天下各路猛將,什麼威脅太后,這些都不搞了。袁紹直接率領何進留下的殘餘人馬,殺進宮去,跟宦官展開了一場火拚。

這麼一場火拚下來,有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宦官被屠殺。為什麼是百分之一百二十呢?多出來的百分之二十是怎麼回事呢?《三國志‧袁紹傳》說:「或有無鬚而誤死者,至自發露形體而後得免。」就是說何進的殘餘勢力當時怒火沖天,進去以後不分青紅皂白,看到你沒有鬍子,白白淨淨的,「?嚓」就是一刀全給殺了,所以有很多冤死刀下之人。那麼有些腦子反應快的,就趕緊脫下褲子,驗明正身,這才得以倖免。就這樣,東漢王朝勢力最大的兩個政治派系──外戚和宦官,就像華山之巔的歐陽鋒和洪七公一樣,一輩子作對,最後互對一掌,同歸於盡。

就像港片裏的員警一樣,總是要等到事情全部都搞定以後,他才姍姍來遲。袁紹把一切都搞定以後,董卓來了,率領軍隊來了。董卓當時的官職並沒有多高,但是他手裏有軍隊啊,帶來的全是久經沙場的驕兵悍將。槍桿子決定話語權,我有槍桿子,我說話口氣就硬。董卓來了以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廢掉現任皇帝劉辯,立一個九歲的小孩兒做皇帝,這個小孩兒就是東漢歷史上的末代皇帝──漢獻帝劉協。

董卓把持了政權以後,胡作非為,荒淫無道,法制遭到徹底的破壞。在這種情況之下,袁紹和曹操分頭跑出洛陽。袁紹跑出去以後,號召天下各路人馬討伐董卓。而曹操,在逃亡的過程中,發生了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這段故事經過《三國演義》的描寫,膾炙人口,後來又被改編為家喻戶曉的京劇名段《捉放曹》。

這大概也是中國史上最富魅力的謎案之一,讓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嘗試著一步步推理還原出當時的案發現場。


 
由於漢獻帝年幼,董卓把持了朝政,獨攬大權、肆意妄為、荒淫無道,百姓苦不堪言。曹操和袁紹因反對董卓專政,成為被追殺的對象。就在曹操被通緝逃亡的途中,發生了一起滅門慘案,後世把這起事件改編成了家喻戶曉的《捉放曹》的故事,那麼,在《捉放曹》中,有哪些細節是虛構的,哪些細節是真實發生過的呢?而曹操又為什麼要殺人呢?

滅門慘案的三個版本

我們先來看《三國演義》是怎麼講這個故事的。

「演義」裏說:曹操受司徒王允的囑託,拿了一把七星寶刀,想要刺殺董卓。他先假裝到董卓家裏做客,趁著董卓背對著自己的時候,就緩緩地把刀給拔出來,想要下手。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這董卓是背對著自己沒錯,但是他面對著一面鏡子啊,還是能看到。董卓看到曹操正在背後拔刀,扭過頭來大喝一聲:你幹什麼?要說曹操的腦子就是快啊,在這千鈞一髮的關鍵時刻,曹操靈機一動,順勢把這把刀拔了出來,就獻了上去,說:我是要給您獻這把刀,這把刀特別好,您看一下。

董卓得到了這口寶刀,也非常高興,當時沒看出破綻來。事後反應過來了:你這不是來送刀的,你是要殺我呀!你給人送刀,哪有一上來你不說,趁我背對著你的時候,冷不丁拔出刀來,被我發現了然後才說送給我的,這不可能。董卓腦子再笨,也該想到曹操是要來謀殺自己了。所以他就下令:在全國範圍內畫影圖形,貼懸賞令,通緝刺客曹操。

董卓反應過來發通緝令的時候,曹操早就已經逃出了洛陽城,跑到了中牟縣的境內,因為形跡可疑鬼鬼祟祟,被當地人扭送到了縣衙門裏面去。中牟縣的縣令名叫陳宮,非常仰慕曹操的為人。所以白天把他抓進來,晚上連夜就放了曹操,兩個人一塊兒逃跑。

路過成皋縣的時候,曹操想到,這個地方有一個我父親的結拜兄弟叫呂伯奢,咱們可以去他家裏面住宿一宿。呂伯奢一看曹操來了,非常高興,吩咐家裏人設宴款待曹操,他自己騎頭毛驢,帶個酒葫蘆,去村裏面買酒。

到了晚上,曹操突然聽到隔壁有磨刀的聲音,仔細一聽,還有人說:捆起來殺了吧!曹操一聽情況不妙,趕緊叫醒陳宮,兩個人一起動手,拔出刀劍在呂伯奢的家裏面見人就殺,除了出去買酒的呂伯奢以外,把呂家八口人全殺乾淨了。最後殺到廚房,發現地上捆著一頭豬。這個時候他們才明白過來:捆起來殺了吧,是要殺這頭豬,磨刀也是要殺這頭豬來款待他們。

殺錯人了。

曹操和陳宮連夜逃跑,正趕上呂伯奢打完了酒,騎著小毛驢回來。曹操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拔出劍來,把這個呂伯奢也給一劍刺死,並且說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經歷了一頭豬引發的血案,陳宮才徹底認清了曹操的真面目:你就是一殺人狂!京劇《捉放曹》裏陳宮有一句唱詞:「我先前自道他寬宏量大,卻原來賊是個無義的冤家。」終於下定決心,和曹操分道揚鑣。(以上參見《三國演義》第四回)

以上就是「捉放曹」,整個故事一波三折,環環相扣,非常精彩。

但是我們要問了,「捉放曹」的故事是真的嗎?應該說,有真有假,咱們下面就來去偽存真。

我們把《三國演義》裏的捉放曹分為三段:

第一段,刺殺董卓。這個基本上出於小說家的虛構。但也不完全是虛構,很有可能是根據曹操小時候的游俠經歷來虛構的,原型可能是曹操刺殺張讓的故事,這個我們就不管了。

第二段,陳宮捉放曹。在歷史上,捉放曹的事情是有的,但是人物可能有點出入。歷史上,捉放曹的男一號當然是曹操,但是男二號卻並不是陳宮,而是一個不知道名字的龍套。

根據《三國志》注引《世語》的記載,曹操逃到中牟縣境內,因為形跡可疑,被當地的一個亭長給扭送到縣衙門裏面去了。當時縣衙門裏已經接到董卓下發全國各地捉拿曹操的通緝令了。縣裏面有個功曹,大概相當於咱們今天說的縣長助理,就勸縣長說:大人,如今天下大亂,將來這天下是誰的還不一定呢,咱們也犯不著一心為董卓賣命。我看這曹操也是個英雄,說不定將來比董卓還要牛,咱們乾脆把他放了得了,這也算是一個風險投資吧。他將來牛了,還報答咱們呢!曹操就這樣被釋放了。至於這個縣長助理到底姓甚名誰,史書上沒有記載,而且他就在這兒出現了一次,後來也再沒出現過,就是個群眾演員,並不是陳宮。

另外還有一點重大的區別。「捉放曹」和下面要講的「呂伯奢家滅門慘案」,時間順序搞反了。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曹操要從洛陽出來,一路從西往東逃回陳留,必須先經過成皋縣,再經過中牟縣,所以在歷史上,是先發生的「呂伯奢家滅門慘案」,再發生的「捉放曹」。這一點,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曹操逃到中牟縣的時候,會慌慌張張、形跡可疑,從而被亭長給抓起來。原因很簡單,當時的曹操,可不僅僅是董卓通緝令上的要犯,還是身負八條人命的殺人凶手!

以上事實都很清楚,最大的疑點在於呂伯奢家滅門慘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那為什麼我們說呂伯奢家滅門慘案有很多疑點呢?因為《三國志》關於這個案件沒有任何記載。那麼我們今天關於這起案件所能掌握的一些蛛絲馬跡,是從哪裏來的呢?來自於裴松之 為《三國志》所作的注釋。裴松之的注釋裏面引用了三個證人和他們的三份證言,但是彼此各不相同、互相矛盾。下面,我們就請出三個證人,看看他們分別是怎麼說的。

證人1:王沈;證人證言:《魏書》。

根據王沈的證詞,曹操經過呂伯奢家的時候,呂伯奢本人並不在家,呂伯奢的兒子們見財起意,一看曹操騎了這麼好的高頭大馬,又帶了這麼多的盤纏,金銀珠寶,所以就見財起意,組建了一個犯罪團夥對曹操實施搶劫。曹操被迫無奈,進行正當防衛,把這個犯罪團夥的成員全給殺了,殺完以後就跑了。這是第一個說法。

證人2:郭頒;證人證言:《魏晉世語》。

郭頒也說曹操當時跑到呂伯奢家的時候,呂伯奢本人不在家,但是呂伯奢的五個兒子並沒有對曹操實施搶劫,而是熱情地款待了曹操。但是曹操這個人我們知道,疑心病太重。你們對我這麼好,是要幹嗎呀?俗話說得好,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你是不是要謀害於我?所以他就拿起屠刀,殺死了呂伯奢家的八口人,然後就跑路了。這又是一個說法。

證人3:孫盛;證人證言:《異同雜記》。

孫盛他是這麼說的,曹操當時在呂伯奢家裏面留宿,半夜裏,聽到隔壁有「食器聲」,就是餐具碰撞的聲音。古代的餐具都是金屬的,你也分不清楚這是食器聲還是兵器聲。反正曹操就起了疑心,起來就殺了人。殺完人以後,曹操發現殺錯人了,「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非常痛苦地說了一句話:「寧可我對不起別人,也不能讓別人來對不起我啊!」說完以後就跑路了。這個說法和前面兩個說法又不完全一樣。

一個深夜,八條人命,三份證言,各不相同,到此為止,呂伯奢家滅門慘案變得撲朔迷離。

真相只有一個,問題是,哪個才是真相?
 


一樁家喻戶曉的滅門慘案,由於文獻記載的相互矛盾,成為千古謎案。那麼,裴松之所引用的三種記載,到底哪一種更接近歷史的真相呢?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案發現場,究竟發生了什麼?曹操殺人的真實動機又是什麼呢?

遲到一千八百年的真相

下面,我們就來抽絲剝繭,探索出一個最接近事實真相的結論。

第一步,我們先把三份證言變成兩個說法。

王沈的《魏書》為我們提供了說法A──正當防衛:呂伯奢的家人對曹操實施搶劫,曹操對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郭頒和孫盛的證言可以互相補充,提供了說法B──蓄意殺人:曹操由於主觀上的認識錯誤,誤以為存在著一個不法侵害,從而採取了過激的防衛行為,最後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後果,八個人死了。這個從刑法學的理論上來講充其量構成假想防衛,是要負刑事責任的。

那麼說法A正當防衛,說法B故意殺人,到底哪一個才是實際情況呢?

第二步,我們用常識、常理、常情來推斷一下。

首先,呂伯奢是曹操父親的老朋友,就算呂伯奢不在家,他的兒子們又怎麼會平白無故搶劫曹操呢?呂伯奢好歹也算是地方上的一個地主,家裏也很有錢。為什麼他的兒子們都窮瘋了,沒見過錢,就非得搶自己父親的老朋友的東西?這是第一個疑點。

其次,就算呂伯奢的兒子們鐵了心了,我就非得搶這人,那你也必須做好了非常充分的準備。而且,呂伯奢的兒子們又是在自己的地盤上主場作戰,同時又組建了一個犯罪團夥,以多敵少。曹操,雖然我們前面講過,他做過游俠,會一定的武藝。但他畢竟是曹操,不是常山趙子龍啊,怎麼可能在孤身一人、倉促應戰的情況下,把一個犯罪團夥都滅了,自己卻一點事兒沒有,揚長而去?這是第二個疑點。

根據這兩個疑點,我認為說法B故意殺人可能更符合事實的真相:是曹操蓄意殺人,用寶劍殺死了手無寸鐵的呂伯奢全家。

既然如此,那麼說法A就是偽造的了。這裏面就又涉及一個問題,為什麼王沈的《魏書》要做偽證呢?

第三步,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三份證言的性質。

王沈這個人,是曹魏的官員,他寫《魏書》是奉了曹操的兒子曹丕和他孫子曹叡的命令。所以王沈《魏書》的性質,是官修的本朝史,既然如此,他對於曹操早年間曾經做過的一些錯事,就不可能不有所隱諱。

唐朝的史學家劉知幾 有一部史學名著,叫《史通》,這本書就評價王沈的《魏書》「多為時諱,殊非實錄」,因為時代的局限,隱瞞了很多事實真相,在一些敏感問題上可信度並不高。

而反觀郭頒和孫盛兩個人,這兩個人首先是晉朝人,晉朝人談論漢末三國的事情,就相對可以放得開一點。其次,他們那兩本書,也都是個人著作,言論自由度要高一點,所以敢於大膽地揭發曹操的老底。

最後,我們還可以請出第四個證人:《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來做一個旁證。

您也許要問了,你前面不是說了嘛,《三國志》不是對這起滅門慘案隻字未提嗎?為什麼現在又可以讓陳壽來做旁證呢?

沒錯,《三國志》是隻字未提,所以才奇怪。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得到,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肯定對以上兩種說法都有所掌握,那麼他為什麼卻隻字未提呢?原因很簡單,《三國志》是以曹魏為正統的,所以要為尊者諱。

如果說曹操就像王沈所說的那樣,是正當防衛,那陳壽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寫進《三國志》裏面。一個人滅一個犯罪團夥,多牛、多光榮的事情啊!反過來推,正因為《三國志》對這件事情隻字未提,諱莫如深,恰恰說明了呂伯奢家滅門慘案的真相是:

曹操故意殺人;
陳壽隱瞞事實真相;
王沈做偽證;
而孫盛和郭頒說的才是真相。

經過以上的四步走,我們可以得出最後的結論: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某個深夜,成皋呂伯奢家,一個凶手正在瘋狂地殺戮。當他停下手中的屠刀之時,已經有八具屍體倒在血泊之中。製造這起滅門慘案的犯罪嫌疑人,正是曹操。

 


真相逐漸浮出水面,發生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呂伯奢家滅門慘案,身負八條人命的殺人凶手不是別人,正是曹操。而他殺人的目的,僅僅是因為疑心太重,以為呂伯奢一家要加害於他。那麼,曹操早年間製造的這一起殺人命案,對他的心路歷程會造成怎樣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呢?

一刀兩斷,開始新的生命

呂伯奢家滅門慘案,在中國歷史上來講,是一起不值一提的小案子。在曹操的人生中,我們作為後人來評價,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曹操一輩子殺過的人太多了,呂家八口,算不了什麼。

那麼為什麼我要花這麼長的篇幅來講這個案子呢?

作為後人客觀評估,的確,這個案子在曹操的一生中實在是太渺小了;但是作為當事人曹操來講,這個案子,這段逃亡生涯,在他的心路歷程上,在他的心態史上,肯定是有一席之地的。

我們只要想一想,曹操當時只有三十五歲,沒有後來那麼狠辣,那麼老謀深算,相對來講還很年輕;而且,這也許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親手殺人,第一次殺害無辜的人,一殺就是八個。這件事情,肯定會成為他埋藏心底的一個秘密,一個禁區。那麼,這起滅門慘案,這段逃亡生涯,會對曹操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如果把坐標軸拉長,以曹操的整個一生為參照系,我們可以發現:曹操的這一段逃亡生涯,不僅僅是逃出了洛陽城,也逃離了舊體制、舊文化的束縛。

曹操從十五歲進太學、二十歲舉孝廉開始,就把命運的把柄交到了別人的手中。當時盛行人物評論,曹操就要去討好各種各樣的人物評論家,去為自己掙名氣;當時盛行賣官鬻爵,曹操就要去跑官買官,去走一些他自己所不屑的歪門邪道。曹操的命運如何,完全掌握在漢靈帝這樣的昏君、何進這樣的庸才手中。宦海沉浮、三起三落,從頭到尾曹操都只不過是在舊體制之內隨波逐流、委曲求全。

古人云:「三十而立。」三十歲以後,一個人才能真正地尋找到他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這個根本,肯定不僅僅是指一個經濟基礎,更多的是一種獨立的價值理念。三十五歲的曹操,逃出了洛陽城,也從大漢王朝的舊體制內逃出生天,同時也對自己的未來、自己的人生,有了一種更加清醒、更加獨立的認識。

從此以後,他白手起家,用拳頭說話,把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再也不曾假手他人。由此出發,他推翻了舊文化、創造了新體制,最後走向了自己人生的成功。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曹操在用他手中的屠刀,殺戮那八個無辜生命的同時,也和過去的自己一刀兩斷,三十而立,浴血重生,開始了新的生命。

曹操逃離了洛陽城,跑到陳留以後,破家為國,招兵買馬,成立了一支五千人的軍隊。幾乎同一時間,在洛陽以東的大地上,先後有十幾個人都已經組建了反對董卓的軍隊。這些人聚集到一起,組建了討伐董卓的聯軍,共同推舉袁紹擔任總盟主。這就是《三國演義》裏面非常熱鬧的一個著名回目──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